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
1.史书记载商朝前期多次迁都,从汤所居的亳开始,其后又迁徙五次,皆不出山东省的南部和河南省的东部。最后的一次迁都是第十九代王盘庚于前1384年自奄(山东曲阜)迁殷(河南安阳),其后直至商朝灭亡,二百七十余年间,商都始终在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商朝后期农业耕作技术发展B.统治者残暴奢侈,破坏自然环境
C.商朝前期自然灾害影响水稻产量D.商朝后期黄河下游水患严重
2.韩非子警告君主:权贵可以为平民提供庇护,而平民却是生产者与士兵的,这是很危险的。为了杜绝此现象带的危险,后世君主采取的措施是:
A.重农抑商 B.盐铁专营 C.废分封行郡县 D.抑制兼并
3.汉武帝于公元前106年在全国分设冀、幽、并、徐、梁、青、荆等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以“六条问事”考查郡县长官,内容有:“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两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今”、“ 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这主要反映了:
A.中央集权受到地方的严重威胁B.王国问题依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C.皇帝加强对基层百姓控制D.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4.根据研究表明:土地兼并程度高的地区一般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兼并程度低的地区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东汉时期发生农民起义的地方基本上是现在的河北、山东、安徽等地,而陕西、河南(两汉时期最富庶之地)一带极少发生农民起义。据上述材料推断正确的结论是:
A.东汉时期陕西、河南一带土地兼并程度较低
B.土地兼并程度与农民起义没有直接关系
C.东汉时期南方相对安定,矛盾比较缓和
D.东汉时期人地矛盾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5.马克思说:“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的地位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他们描绘成惟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下列事件能够证明该说法的有:①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②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 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 ④康德的“人非工具”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6.据《国史大纲》记载:“唐初不课盐,开元以下始课盐,天宝年间,盐每斗尚仅十钱,其后乃增至四十倍,天下之赋,盐税居半。唐初无茶税,建中以下始税茶。唐初无酒禁,广德以下始课酒。唐初待工商优甚……其趋势自唐中叶以后而始变。”这一重大政策转向:
A.导致之后的社会商业活动萎缩B.反映了专制政权对商业的控制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D.加剧了社会贫富不均的现象
7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西科技有过如下一番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下列有关这段话的认识比较合理的是:
A.雨果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 B.雨果认为中国社会状态对科技发展起到了保护作用
C.雨果认为西方科学技术更加神奇D.雨果指出中国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的事实
8.“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交给皇帝。”利玛窦的话最有可能是针对:
A. 秦始皇时代的三公九卿制度B. 汉武帝时代的内外朝制度
C. 明中期以后的内阁制度D. 清前期形成的军机处制度
9.“人类历史中其实只发生了一件事,即1800年前后开始的工业革命。只有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和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之分,人类其他的历史细节有意思,但不关键。”按照这一西方学者的理论和逻辑中国历史如果也分成两部分,那么具有分水岭作用的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甲午战争 D.辛亥革命
10.自太平军兴起后,各省多以镇压太平军为借口,截留田赋,以备急需。《辛丑条约》签订后,因赔款数额巨大,中央无力偿还,遂将赔款数额分摊于各省,于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及至民国初年,因时局动乱,各省田赋多被地方军阀擅自截留或挪用。上述材料实质上表明了从晚清到民国初年:
A.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被破坏 B.地方政府擅自截留中央财政
C.社会动荡不安导致财赋减少 D.地方政府获得了财政自主权
11.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十月革命的影响 B.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
C.民族主义的高涨 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12.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由此看,抗日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之所以结果迥异,中国方面主要的背景因素是:
A.领导抗战的不再是腐朽的政治集团
B.中华民族已经觉醒,形成全民族抗战
C.军队素质提高,广大将士具有爱国精神
D.国家综合实力增强,敌我力量对比变化
13.近代著名报纸《申报》曾有刊文评论时事:“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上述评论反映出:
A.女性获得解放,实现男女平等B.民族工业发展,雇佣关系出现
C.近代工业兴起,冲击传统观念D.报刊业随近代工业兴起而发展
14.1958年,《人民日报》在春节前发表社论《打破常规过春节》:“每逢春节前后,总要发生生产企业中出勤率或多或少较低和交通运输严重拥挤的情况.....能不回家就不回去,能迟回家的就不早回。一切了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根据上述材料推断:
A.建国初期交通建设比较滞后 B.企业全力完成一五计划
C.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 D.国家号召革新社会风俗

聘各处可见,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有些省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扫除文盲”。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一五”计划重视工业化建设 B.“双百” 方针得到全面贯彻
C.“大跃进”运动全面展开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17. 罗马人认为一个民族无论去何处,总携带它自己的法律,因此设立专门的法庭审理涉及外国人的案件。多次审理的结果使他们认识到,外民族中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使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因而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万国法》。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万国法包括了其他民族的所有法律 B.万国法仅包括能普遍使用的法律原则
C.万国法适用于罗马境内一切自由民 D.在罗马犯罪的外邦人用本邦法律审判
18.一位宗教领袖论教堂:“一场严肃的祷告,同样可以在草屋中或者猪圈里进行。……有说话声音的地方, 就是上帝的所在、他的家。即便是金碧辉煌的教堂,祂(上帝的代称)如不在那里说话,就说明祂不住那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要简化宗教仪式 B.信仰即可得救
C.否定教会的权力 D.上帝无处不在
19.钱承旦说:“‘光荣革命’建立起一个以议会为工具进行统治的多元寡头政府制度,操纵这个政权的是一二百个贵族,他们是乡绅地主和大商人集团的联盟。”以上材料说明:
A.光荣革命并没有带社会的巨变B.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超过了王权
C.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寡头政治D.光荣革命使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20. 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在变得越越富。有时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内外政局的平稳 B.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进一步确立
C.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D.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
21.到了1971年上半年,美国的过度支出导致了它只剩下了110亿美元的黄金储备,这时的欧洲已经积累了500亿美元的黄金。结果这一年里外国人一片惶恐,纷纷涌入银行将美元兑换成黄金。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B.美国的黄金支出大大促进了欧洲的经济复苏
C.美国强大的综合国力能够继续支持无条件的黄金兑换
D.美元与黄金挂钩不利于战后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
22.一名俄罗斯学者曾提出“在过去长达10年的时间里,人类已经从两个国家集团的对抗转向另一种对抗——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和其它所有人的对抗。而且,越是在经济和文化发展上离美国越远的社会,这种对抗越是尖锐。”这一言论:
A.指出美国单极主义战略造成世界动荡
B.错误的将当今世界局势归纳为两极对抗
C.最有可能发表于二十一世纪初期
D.忽视了美国与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
23.美国学者扎卡里亚曾指出,过去500年内,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三次权力转移:第一次转移是15世纪西欧的崛起,第二次是美国的崛起,第三次是当下正发生的“他者的崛起”。关于以上说法正确的是:
A.第一次转移缩小了东西方文明的差距
B.第二次转移发生于18世纪
C.第三次转移导致了恐怖主义等严重社会问题
D.第三次转移促进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24.“总之(画家关注的)不是建筑物本身,而是光线所演绎出的“悲喜剧”……“画出了生命在光线变幻的时时刻刻所呈现出的永恒美”。与上述评价最符合的绘画作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