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普通校2015届高三11月联考语文试题
命题校:24中学 2014年11月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2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今老矣,犹志其一二。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譬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咸苦,皆其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傅说①之诏其君,亦曰:“学于古训,乃有获。”而况余人乎?
子路之于孔氏,有兼人之才而不安于学,尝谓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非之,曰:“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②;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凡学而不读书者,皆子路也。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曰:非此之谓也。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可得而见也。
(取材于苏辙《藏书室记》)
注释:①傅说:商朝政治家。②绞:言语伤人。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手缉而校之 缉: 收集整理
B.然后申之以弦歌 申: 反复说明
C.有兼人之才 兼:超过
D.其蔽也贼 贼:偷窃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学&科&]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
孔子教育人的方法,是从家务劳动、礼节、行为举止开始的
B. 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
像孔子那样的人,尚且需要培养学习习惯,然后才能有所成就
C.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端是恣意妄为
D. 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
那么子路不读书,就可以不受到责怪了吗
11.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 本文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纲,表达了作者对教育及学习方法的诸多见解。
B. 苏氏父子都重视读书,作者提出了读书能够“内以治身,外以治人”的观点。
C. 作者以农夫种田依顺草木本性使其自由生长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育人之道。
D. 孔子否定死读书而不思考的做法,他认为“一以贯之”是增长学问的方法。
12. 用斜线(/)给上文中的划线处断句。(5分)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13. 文中“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这句话的意思是:治理国家、管理百姓等方面的实践就是学习,为什么一定是读书才算学习呢?请概括孔子不同意子路这种说法的理由,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子路这一说法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2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8. D 贼:(残)害
9.B (A项“其”字,第一个是语气词,表推测语气,“大概”;第二个是代词,“它”。B项两个“以”字都是介词,“用”。C项“之”字都是助词,第一个取独,第二个提宾。D项“而”字,第一个表递进关系,“何况”;第二个表转折关系,“却”。)
10.B 凭借(通过)学习来增长才干(提高、完善自己)
11.B(非作者,是苏洵)
12.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共5分,“/”处必断。每答对2处得1分。答错2处扣1分,扣完5分为止)
13. (12分)
第一问:孔子认为不读书学习,即使有好的品德追求也会做错事,甚至做坏事。
或:不读书学习,就会不知古训(不明事理),不辨正误,就会出现问题。 (意思对即可,3分) (子路强调实践活动也是学习,质疑只有读书才是学习这种说法。孔子针对子路的观点进行反驳:认为不读书学习,即使有好的品德或高尚的追求,也会带来不好的结果。孔子本身并不反对实践也是一种学习。)
第二问:略。
结合生活实际,2分。认识与思考,4分;其中观点态度1分,分析阐释3分。语言3分。
给分要点:
1、联系实际,例子恰当、具体,2分。
2、有自己的观点,1分。对于子路的观点,学生可同意也可反对。
3、结合例子对观点的分析阐释共3分。较深刻充分的,3分;言之成理,2分;说理不清,1分。
4、语言流畅,有表现力,3分;语言通顺连贯,表意清楚,2分;有错别字、病句或表达不通顺,酌情给1分或不给分。)
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14
①答案:D。
李德裕诗没有说亲眼见到鸟儿无法飞越百匝千遭的青山,只是说鸟儿飞到帝京也要半年时间,言路途之远,属于解读错误。
②参考答案:
“割”意思是割断、割裂,说海边的群山像锋利的剑刃一样将自己的愁肠割断,形象地描绘出作者的贬谪之痛和思乡之愁。
“绕”意思是围绕、环绕,说青山将崖州城层层围住,使得诗人无法从此处脱身,象征性地写出自己政治上的困境。
15默写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②樯橹灰飞烟灭 铁马秋风大散关
③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④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每空1分,有错则该空不得分。教师按题判,若学生4题都答,只判前3道题)
>>点击下载完整版 北京市东城区普通校2015届高三11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