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3考试网
 3773考试网 - 高考 - 高考模拟题 - 高考语文 - 正文
北京 上海 广东 山东 江苏 浙江 湖北 四川 天津 陕西 湖南 福建 重庆 安徽 辽宁 江西 海南 宁夏 吉林 山西 广西 云南 新疆 黑龙江 青海 甘肃 西藏 河北 贵州 河南 内蒙古

2015福建省三明一中高三模拟语文试题及答案

来源:2exam.com 2014-12-12 20:13:00

福建省三明一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说明: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题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一、古诗文阅读(33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7分)
1.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7分)
(1)山原旷其盈视,                     。(王勃《滕王阁序》)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王羲之《兰亭集序》)
(3)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陈情表》)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                   ,似诉平生不得志。(白居易《琵琶行》)
(6)                   ,砯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
(7)驾一叶之扁舟,                     。(苏轼《赤壁赋》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吴德基传
[明]宋濂
吴德基者,名履,婺之兰溪人也。有司举于朝,为南康丞。南康俗悍,其民以为丞儒者也,易之,德基自如,数月皆周知其情伪,有所发擿,一县惊伏。德基乃更以宽化之。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县令周以中初至,召民转输至郡不得,躬至乡召之。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令怒,吏卒因以语动令,欲诬一乡民图贿利,获六七人下狱,扃钥甚严。德基计民无罪,自出巡狱,叱卒释之。卒以他辞解。德基槌碎狱门遣之,曰:“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乃往告令,令怒,曰:“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德基曰:“犯使君者一匹夫尔,其乡人何罪?且法乃天子法,岂使君解怒具乎?”令意惭,乃已。
入朝,擢知莱之潍州事。民畜官驴四十匹,莱守核其孳息状,与籍不合,曰:“驴当岁产驹,今几岁宜得几驹,乃何少也?”欲责欺罔罪而征其偿。诸县皆已勒民买驴,德基独戒民勿偿。守怒,问德基:“潍不偿驴,何辞也?”德基曰:“民实不欺妄,乌可责其偿?国家富极海内,为吏老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守语塞。德基因画不便者数事,守不敢复言,并诸县已偿者皆罢之。山东民愿以羊牛代秋税者,官从其言。德基与民计,羊牛后有死瘠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他县牛羊送陕西,民驱走二千里,皆破家。郡以潍独完,令役千人部送邻县牛,德基列其不可,曰:“有牛家送牛,虽劳不敢怨,使人代之,脱道中牛死,谁当代偿耶?”力争不奉命。
德基为吏,不求成名,以爱民为先,民感之。居潍二年,召还,潍民遮门抱其足泣拜, 曰:“自得吾父,潍民肤无笞瘢。今舍我去,愿得只履事之,以慰我思!”
德基至京师,遂謝事归。濂为德基交甚狎,时亦致仕将归,呼德基谓曰:“若愿受长者教乎?”德基曰:“唯,何以命之?”廉曰:“慎毋出户,绝世吏勿与交。”德基至家,如廉戒,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
(选自《宋学士全集》,有删改)
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易之,德基自如               易:轻视
B.脱道中牛死               脱:逃离
C.愿得只履事之             事:供奉
D.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        多:称赞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心不厌细:《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这样红
杨葵
①一部纪录片红成这样,出乎很多人意料,包括总导演陈晓卿,他反复在公开或私下场合表示,《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于他而言,只是一部正常而普通的纪录片而已,他不赞成关于该片的溢美之词。这在当下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创作态度,有事儿说事儿,不漫无边际,专注本职工作。依我看,这也是《舌尖》的内在风格——实在。
②但今天来说《舌尖》为什么这样红,还是要从文化角度说。这又分虚实两面。
③虚的一面从梁启超说起。梁启超曾总结有清一代的学术思想,一言以蔽之曰考证,曰总结。如果把今天放回历史大坐标中观察,无论是学术还是创作,都还在考证、总结这一脉络的延续位置。我们这辈人的悲哀之一是创造力贫乏,也许只配来总个结、考个证。从这一点说,《舌尖》握住了时代命门,它把几千年中国人舌尖的滋味,做了一次泛泛的总结和考证。又因它选取的角度既灵且巧,态度务实低调,就在隐秘的潜意识层面合上了时代节拍,击中了每个观众。
④这是虚的层面。至于实的层面,要突出一个“细”字来讲。这与前边的虚谈仍然一脉相承——总结、考证,本来就是在细节上下功夫。
⑤来说细的。前两日与友人聊天,感叹近两年突然冒出那么多既有钱又有闲之人,在各个领域内下功夫地玩,深入地玩,大到朝圣、养生,细到香、茶、木头、瓷、陶,甚至鉤瓷鉤壶,都玩到登峰造极的程度。这也是时代特色之一。
⑥曾经的中国人太细了。最近读过清代文震亨的《长物志》,看看目录就知道那时文人之清雅,到了多细的地步。单说文房用具,也就是书桌上摆的玩意儿,笔格、笔床、笔屏、笔筒、笔船、笔洗、笔觇、水中丞、水注、糊斗、蜡斗、镇纸、压尺、裁刀……还有很多;现代人呢?以我此刻书桌为例,电脑、圆珠笔、即时贴,没了。
⑦《舌尖》领人在味觉上向更细处一步步地探掘,重拾我们曾有的静心、细心、耐心。眼耳鼻舌身,色香声味触,每一项往细处探掘,都有太平洋一样广阔的境界,心不厌细,只看你能走多远。
⑧只求温饱的吃,那叫囫囵呑咽,连咀嚼都顾不上,只能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这只是吃的意义之一,远非全部。就如同喝茶,大茶缸牛饮仅为解渴,如果是品茶,选水选茶、凝神温杯这些都不说了,单是入口之后,舌尖、舌面、上腭、两颊……无穷细致的美妙等你体会。
⑨《舌尖》以其细,征服了平日里吞食牛饮的普通人。物质世界越浑浊不堪,人就对心灵世界的清净越渴盼,而吃之一项,由最物质出发,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探掘,直达心灵世界的修道之旅,在满足陈晓卿反对的那种大而无当的民族骄傲心理的同时,又能够满足很多人的食色之欲,不红说不过去。
⑩返回来再啰嗦几句——在眼耳鼻舌身的层面求细固然可喜,但如果不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行,就是无谓之细。正如《舌尖》一片,《舌尖》只是个起点,如果只停留在舌尖,那真是连美食的门还没入。曾经听一个老茶人说苦,口腔感受到的苦不是真的苦,真苦入心。借他这话来说《舌尖》,创作者们想说的,是入心的味道。
13.下列对“细”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细”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创作态度,有事儿说事儿,不漫无边际,是一种务实的创作风格。
B.从文化角度来说,“细”包含虚与实两面。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C.一系列的细节探掘,是直达心灵世界的修道之旅,能拓宽我们人生之路的广度和深度。
D.“心不厌细”的前提是真苦入心,物质世界的浑浊也是往细处探掘的重要条件。
14.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走红的原因有哪些?(3分)
15.文章结尾提出的“入心的味道”包含哪些深意?(3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6.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然而,我们的大脑对音乐的感知却不是这样。
②所以要有交响乐,也正是这样的“和声”才使得我们这个世界充满趣味。
③例如管弦乐的合奏,音波虽然混合,但是管乐声和弦乐声仍然保持各自的特点。[]
④物理学家们长期热衷于研究的现象都是整体等于所有部分的加合,声音就是这样的。
⑤整体可以大于部分之和,这一事实现在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但是曾经让物理学家们感到非常窘困。
⑥虽然管乐声和弦乐声独立地进入我们的耳朵,但是这两种声音的“和声”对我们的情感所产生的影响却远远大于这两种乐器的单独作用。
A.④①③⑥②⑤ B.④③①⑤⑥② C.⑤③④①②⑥ D.⑤④③①⑥②
17.阅读下面材料内容,按要求作答。(7分)
在厦门五星级风景区鼓浪屿,一波“创意”店名,可谓风起云涌,它的“潮头”当属龙头路上的“陈罐西式茶货铺”。这家2010年就已经开业的茶货铺由于有大量罐装茶叶,再加上合作商姓陈,于是店主灵机一动,取了这么个店名。去年年初,这个特别的店名在微博的转发下一炮而红。一家走红,万家跟风。继“陈罐西”之后,“周星瓷器店”、“张伯芝华士酒吧”、“张伯芝士汉堡店”等借用明星名字谐音的店名纷纷出现,甚至连卖香肠的流动摊点,都打起了“谢亭疯烤香肠”的旗号。几个月前,龙头路一家正在装修的茶店,以其“联邦调茶局”之名再次引燃络。友们对此褒贬不一。
对发生在鼓浪屿的“创意”店名现象,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述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7分)
五、作文(7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禅师有个爱抱怨的弟子。
一天,禅师将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让弟子喝,弟子说:咸得发苦。
禅师又把更多的盐撒进湖里,让弟子再尝湖水。弟子喝后说:纯净甜美。
禅师说: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你愿做一杯水,还是一片湖水。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三明一中2014—2015学年上学期学段考
高三语文答案
1.(7分)
(1)川泽纡其骇瞩
(2)亦足以畅叙幽情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4)赢得仓皇北顾
(5)弦弦掩抑声声思
(6)飞湍瀑流争喧豗
(7)举匏樽以相属
2.(3分)B(脱:如果)
3.(3分)B(①说的是德基不在意别人的轻视,⑥说的是德基接受了宋濂的劝戒。)
4.(3分)C  (“会没有人代为赔偿”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中德基说“谁当代偿耶”,意思是说这事的后果比较难处理,但并不是说没有人来赔偿。)
5.(6分)(1)有的乡民拉着吴德基(南康丞)的衣襟与他你我相称,他也不斥责。(关键词“或”“援”,“弗责也”省略主语)
(2)百姓不懂道理,当众羞辱我,你却放了他们,为什么(怎么能)轻视我到这种地步?(关键点“众”“乃”“何轻我至是耶”反问句式)
6.(6分)(1)对比。(1分)在他山(异乡)啼血飘荡的杜鹃与旧苑(故国)春来草木荣生、含烟吐雾,丝毫不因杜鹃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的场景构成对比,鲜明地表现了杜鹃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2分)(或“反衬”也可。如果答“夸张——杜鹃啼血夸张形容染红了花”“比喻——草似烟”“联想、想象——将杜鹃啼血联想成染红了花”可酌情给分,最高不超过2分。答“对偶”不给分)
(2)诗人运用托物抒怀的手法,通篇扣住杜鹃鸟啼声凄切这一特点,反复着墨渲染,(1分)表达流寓荆南、漂泊失意和远离故土、思念故国的悲怆情怀。(2分)
7.(6分)(1)“添”是增添,写出了篱落已逐渐增添了收获庄稼的黄色,(1分)“淡”为淡退,写出了江中小洲的绿色逐渐淡褪;(1分)这两个动词描绘了秋日景物的深浅颜色的变化,极富动感地表现了秋色逐渐加深的过程。(1分)
(2)末尾三句借快要下山的夕阳、一声鸣叫的过雁、远处矗立的几处高楼等意象描绘了一幅萧瑟、凄清、孤寂的秋行夕阳图,(2分)诗人寓情于景,抒发了游子的思乡怀远之情。(1分
8.(5分)CE.(C庞统未拿出孔明和鲁肃的信,而是在耒阳县表现出奇的才能,张飞告知刘备,刘备方才悔悟。)。E守街亭是马谡自告奋勇,非大家推荐。)
9.(5分)AC(A贾政见屏风上大家所作之谜皆是不详之物。心内愈思愈闷,又见宝钗一首,更觉皆非永远福寿之辈,愈加烦闷。C“宝钗”和“黛玉”调换)
10.(5分)
(1)是宝玉。(1分)黛玉因昨晚在怡红院被拒,这日又是饯花之期,就又把些残花落瓣去花冢中掩埋,(1分)感花伤己,口吟《葬花辞》。(1分)恰好宝玉来寻他,听见他辞中句子,不觉恸倒在山坡之上。(1分)黛玉一见是他抽身便走,宝玉在回去的路上遇见黛玉,向黛玉表明心迹,两人消除了昨晚黛玉被拒的误会。(1分)
(2)紫鹃为试探宝玉对黛玉是否真心,她借燕窝一事的话头告诉宝玉,黛玉明年就要回苏州林家。(1分)宝玉听了,如雷轰顶,回到怡红院后失去了知觉,见到紫鹃才哭了出来,抓住紫鹃不放手。(2分)等好转后,紫鹃直言试探宝玉的缘由,宝玉表明心意,紫鹃为黛玉而欣慰。(2分)
11.(6分)解析:第(1)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概括。孔子对“仁”和“礼”关系的看法,在原文中对应的语句是“人而不仁,如礼何”和“当仁,不让于师”,其中“人而不仁,如礼何”是一个反问句,改写为一般陈述句,即可提炼出“仁”是“礼”存在的前提;“当仁,不让于师”中“让于师”就是“礼”的表现,为了“仁”而“不让”,其言外之意即是:为了“仁”可对“礼”变通。
第(2)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分析。“嫂溺,援之以手”其实体现的就是第(1)题所归纳的“为了‘仁’可对‘礼’变通”,考生应在此基础上,结合语段③中“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一句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明“援”体现了“仁”,“以手”则是对“礼”的变通。
答案:(1)“仁”是“礼”的基础;(1分)为了“仁”,可以对“礼”进行变通。(2分)
(2)救助溺水的嫂子体现了对亲情和人的重视,是符合“仁”的做法;伸手救助嫂子虽然违背了“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法,但这只是一种紧急情况下的变通,并不是反对“礼”。因此孟子赞同对溺水的嫂子施以援手。(3分。大意对即可)
12.(6分)
(1)①严以律己,②宽以待人,③不计较过去的仇怨。(答对一点给1分)
(2)“反求诸己”,就是自我反省的意思。(1分)孔子强调自我反省,他认为多责备自己就可以大大减少别人对自己的怨恨。(1分)孟子也强调自我反省,他认为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从自身找原因。(1分)
13.(3分)C(A“难能可贵的创作态度”是指“实在”,而不是“细”,属于张冠李戴;B“虚与实”指的是《舌尖》红的文化成因,“细”是“实”的突出层面;D“前提”不对,“物质世界的浑浊”作为条件显得牵强。)
14.(3分)①该片遵循有事儿说事儿,不漫无边际,务实低调的内在风格;②它把几千年中国人舌尖的滋味,做了一次总结和考证,符合时代节拍;③领人在味觉上向更细处一步步地探掘,重拾我们曾有的静心、细心、耐心。
15.(3分)①心不厌细,每一项往细处探掘,会让人生境界更宽阔;② 现代人囫囵呑咽,缺乏静心、细心、耐心,无法拥有美妙的心灵体会;③物质世界浑浊不堪,心灵世界更需清净,进而直达心灵世界的修道之旅。
参考译文:
吴德基,名履,是婺州兰溪人官吏向朝廷推荐他,他担任南康县丞、南康民俗强一浮,那里的百姓认为县丞是个书生,就轻视他,吴德基依然如故。几个月后吴德基全面了解了南康的弊病,有所揭发,全县的人都吃惊叹服。吴德基于是更加用宽容来感化他们,百姓有诉讼,(吴德基)召唤他们到跟前与之交谈,不加以呵责.老百姓有人拉着吴德基的衣襟,以你我相称,(吴德基)也不责怪。
县令周以中刚到任,征调百姓运送物资到郡里,没征调成功,周以中就亲自到乡里征调百姓,有一个百姓逃走,周以中让衙役鞭打他,那个百姓不肯屈服,逃到山里,骂县令说:“县官应当在县里,为什么到这里呢?”县令很生气,吏卒趁机用言语鼓动县令,要诬告一个乡里的百姓图谋财物,抓了六七人关进监狱,关押很严密,吴德基考察百姓没有罪,亲自到监狱查看,呵斥狱卒释放他们,狱卒用其他话辩解,吴德基用大槌打碎狱门让他们走,说:“你们没有罪,回去告诉乡亲父老不要害怕,”(然后)才去报告县令,县令很愤怒,说:“老百姓不讲道理,当众侮辱我,你意然释放了他们,为什么轻视我到这般地步呢?”德基说:“冒犯大人的只是一个百姓,他的同乡有什么罪呢?况且法令是天子的法令,难道是大人解怒的工具吗?”县令心中羞愧,这件事才停息。
入朝拜见天子,吴德基被提拔为莱州府潍州知州。有百姓饲养官府的四十匹驴,莱州太守核查驴繁殖的情况,与记录不符合,说:“驴应当一年产一匹驴驹,现在几年应该有几匹,为什么竟然少了呢?”准备惩罚他的欺骗罪,征收他的赔偿。各县都已经强令百姓买驴,只有吴德基告诉百姓不用赔偿。太守很生气,问吴德基:“潍州不赔偿驴,有什么说法?”德基说:—百姓确实没有欺骗,怎么可以要求他们赔偿呢?国家富甲天下,做官的人应当宣扬传布恩德,为老百姓解除困苦,(国家)难道还缺少几头驴吗.”太守说不出活。德基就指出不适宜的几方面,太守不敢再说,各县已经赔偿的也都免除了。山东百姓有愿意用羊牛代替秋税的,官府听从他们的请求。吴德基替百姓考虑,羊牛以后有瘦弱死亡的担忧,不如缴纳粟米方便,只收百姓的粟米。其他县的牛羊送到陕西,百姓驱赶行走二千里,都耗尽家产。郡里因为潍州独自保全,命令潍州派千人押送邻县的牛,吴德基罗列不可以这样做的原因,说:“有牛的人家送牛,即使劳苦也不敢埋怨,让别人代替他们,假如路上牛死了,谁来替他们偿还呢?”竭力争辩不接受命令。
吴德基做官,不追求声望和名气,把爱护百姓放在第一位,百姓很感激他在潍州两年,吴德基被召回朝廷时,潍州百姓堵着门抱着他的脚哭着跪拜,说:“自从得到我们的父母官,潍州百姓身上没有鞭打的伤痕。现在丢下我们离开,希望能留一只鞋给我们供奉,来抚慰我们的思念!”
吴德基来到京城,就辞职回家。我和德基交往很亲密,当时也退休将要回家,喊住德基对他说:“你愿意接受长者的教诲吗?”德基说:“好啊,您有什么嘱咐呢?”我说:“千万不要出门,不要和断绝禄位的世家官吏交往。”吴德基回到家里,遵从我的告诫,君子称赞他能接受善意的言辞。


>>点击下载完整版 福建省三明一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fjksw@163.com联系.
    最新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琼ICP备12003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