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三个注意事宜
|
|
| 2007-6-27 7:16:50 来源:厦门网 【字体:小 大】 |
又到了每年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咨询填报的电话不时响起。有人说,录取大学,七分靠高考成绩三分靠志愿填报,确不为过。今年是知分填报志愿的第三年,经过第一年的适应,去年许多考生转趋谨慎,多往本省本市的院校填报,使本省本市的院校分数水涨船高。本市有两所本科大学最低录取分竟高出当年本二线55分和73分!形成不大不小的本市“扎堆”。这里固然有大学吸引力提高的作用,但也有考生求稳思想的因素(招生数多且是本市)。有考生家长慨叹,知分填报也不容易。填报志愿难,指导填报更不容易。 1、地域因素 在闽招生的高等院校来自全国各地,要了解所在地的地理气候、经济生活等基本情况,以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地方。这里要强调的是,要开阔视野,不受某些地域的限制。从这些年厦门考生报考方向看,已经摆脱在家门口读书的“小岛意识”,但还只注意“海北天南”(即上海、北京、天津、南京),造成这些城市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居高不下。除此,更多的则集中守住本市院校以求稳,从而使得本市院校录取线水涨船高。而对两北一南(东北、西北、西南)的城市多有顾虑,特别是家长,总是担心这担心那。其实,两北一南,也有许多全国一流的大学,考生在那里完全可以享受一流的教育。另外,现在内地经济发展很快,生活条件也很不错,只要身体条件和家庭经济尚可,就不必顾虑太多。打破地域观念,将视野放开,就有更多选择机会。 2、院校因素 首先是不拘泥于某些所谓名牌或热门院校,不要盲目跟风或排斥。近些年,追求名牌院校热持续不退,也误导其他考生盲目跟风,而对所谓非名牌或热门院校一味排斥,这样热者恒“热”,人数爆满;冷者恒“冷”,门可罗雀。考生因此失去许多录取机会。其实能上名牌的只是极少数人,而对所谓热门院校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多数考生应面对现实,放下眼光,以平常心对待院校,才能低分高报,增加录取机会。 其次要了解院校的相关情况,如办学地址、办学层次(本科还是专科、部属或地方院校等)、办学性质(公办或民办等),还要了解院校的强项弱项,招生条件、政策,以寻找对自己有利的因素,取到无形加分的效果。所有这些都可以通过各校的招生简章了解,也可以上网作更深入了解。当然不是所有院校,而是有意向的选择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报得踏实,不至于今后后悔。 3、专业因素 曾有专家调查,百分七十多的考生对大学的专业不了解或了解有误。这种状况使得考生面对专业志愿填报时往往束手无策。所以就盲目跟风,追捧所谓的热门专业,对所谓冷门或艰苦专业如农、林、水及某些工科专业则避之不及。这样,往往适得其反。其实,所谓热门只是相对而言,很难有永远的热门。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时兴数理化,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下海潮起,外贸、金融始热,本世纪初随着信息时代来临,计算机、生物工程等又成潮流,而从去、今两年的人才需求来看,工科类最为紧缺。这些反映了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也影响着所谓热门专业的变化。所以,考生还是要回到现实,根据自己的考分、特长爱好及社会发展来选择专业,而不是盲目追捧或排斥。
志愿填报3依据
1、分数依据 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依据。因为知分,所以要对自己的分数进行定位,所谓定位就是先看自己的分数属于哪一批次,然后还要看与该批次分数线的距离有多大。另外再参考近两年各大学录取的分数,最低分和最高分以及平均分,给自己的分数大致定位。一般来说,本一线上四、五十分以内的考生要保证上本一批院校,第一志愿就须面向非热门地区和院校。其实在武汉、济南、长春、哈尔滨、西安、成都、长沙等地不乏全国知名院校,应多了解。同时,这一分数段的考生在填报本二批时可选择较好的院校和专业。同理,在本二线上四、五十分以内的考生,第一志愿也应注意面向冷门地区和院校,还要同意调剂,并填报本三批的二级学院,争取录取,否则掉下来就是专科和民办院校了。 2、个人依据 这指的是个人的爱好与特长、身体条件等。从近些年填报情况看,有部分考生是目标指向明确,并根据分数实际直奔所填志愿,但更多考生则是无所适从,没有特别的专长与爱好,对专业的了解更是一窍不通,陷入一种填报迷思之中,有的甚至由家长包办代替。这些考生要理清三个头绪:一是自己的兴趣到底是什么,二是了解各专业实际情况,三是社会在今后一段时间需求什么。同时也要根据分数实际,不拘泥于某些专业,不自我束缚,也不盲目跟风。还要处理好选择院校与专业的关系),有的(如同批次较高分的考生)可优先选择院校,选择名校时,专业不要太过强求。有的(如同批次次高分的考生)优先选择专业,选择热门专业时,要注意填报相对低一点层次的院校。 3、家庭依据 过去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对家庭因素是很看重的,一是家里舍不得孩子走远门、舍不得孩子吃苦,二是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对第一点现在已不存在太大问题,多数家长还是会让孩子出去的,只是去哪个地方而已。有的家长说的好,让孩子出去读书,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接触,会开阔眼界,学到更多东西。对第二点,应和院校收费情况、地方远近等综合考虑后再选择填报。但现在院校助学体系较完善,加上有社会捐助、银行助学贷款等,家庭经济困难不应成为填报的主要障碍。
志愿填报3方法
1、收集信息,准确定位 知分填报是利弊互见的,利是考生对分数清楚明白,容易根据分数选择,增加了填报的准确性;弊是考生仍然掌握不了院校报考人数与分数分布情况,容易造成扎堆或报考不足。如前年,由于信息不通与混乱,造成有名牌大学报考不足的现象。所以,加强信息的沟通、收集与分析是很必要的。信息包括考生自己分数所处位置、近两年各院校录取分数情况、周边考生填报意向以及相关院校的办学情况、招生政策、优惠条件等,同时听取老师的指导,我们许多学校的高三老师是有经验的也是认真的,当然最后由考生自己判断和决定。本一批以上高分考生还要尽可能与招生院校保持联系,从这两三年看,理工类清华、北大一般要高出本一线100-120分以上,上海交大等院校一般要高出80分以上,厦大招生数多,也要高出30-40分。为了避免高分扎堆或因不敢报造成生源不足,许多重点院校都有专门的招生小组,高分考生可通过老师或直接与这些院校的招生小组保持联系,及时收集信息,以准确填报,实现理想。 2、力拔头筹,顾此及彼 考生一切的填报准备都是为了第一志愿能被录取,因此第一志愿要填好,填报准确,力争录取。在这前提下,也不可忽视参考志愿、提前批和调剂的填写。既要力拔头筹,又要做到顾此及彼。除了高分或者确实不喜欢外,要考虑填报提前批,以增加录取的机会,尤其是在本一末与本二批的考生。当然,提前批要注意身体条件等各种特殊要求,还要注意提前批中的专科,不要误填。参考志愿一定要注意梯度,否则白填。过去有的考生很固执,只根据自己的爱好来填报参考志愿,结果都成了无效志愿,丧失了二次录取的机会。所以一定要多咨询,把握梯度,增加机会。对志愿调剂,一般要填写,可填写愿意或除哪些专业外愿意。虽然这些用上的机会不多,但用上了也是运气。 3、扬长避短,顺手“牵”分 在招生中,,有不少院校或专业如航海、旅游、师范等对考生的身体条件有要求如身高等,有的有性别要求、加试要求、单科成绩要求等,考生一定要仔细阅读招生细则,从而能做到扬长避短。分数较低的考生要善于利用政策,争取录取。如有些院校、专业有加分或降分录取的优惠政策,一定要好好把握。
|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
|
 |
|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