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综合简介
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其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学和震旦学院,是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等校的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的全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院校。1956年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学校之一。1960年起被中共中央确定为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高校。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1996年6月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1997年10月,上海市参与共建共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是国家首批实施自主招生改革的22所高校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改革与建设,现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理工农医法经管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现有徐汇校区、奉贤校区和金山科技园区。地处上海海湾旅游度假区的奉贤校区已于2007年7月正式启用。学校总占地面积163.9万余平方米,各类建筑总面积74.8万余平方米,建有一批标准体育设施,图书馆总藏书250万册,收订中外文期刊18,000余种,具有CA、EI等48种大型数据库和网络镜像数据库。是全国化工院校情报协作网组长单位,建有教育部科技项目咨询及成果查新中心工作站、上海高校外国教材中心、上海市研究生电子文献检索中心等机构。校分析测试中心、珠宝检测中心为国家计量认证单位。
学校设有化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理学院、商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5个专业学院。学校还设有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中德工学院、理工优秀生部、人文科学研究院。
学校学位授权点覆盖了理、工、农、医、法、管、哲、经、文、历史、教育等11个学科门类、38个一级学科。有58个本科专业,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0余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理、工),4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理、工、农、医、法);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和18个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按二级学科计)、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上海市重点学科。
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2.56万余人,其中在校全日制研究生5883人(其中博士生1075人),全日制本科生16680人。教职员工3684人,其中两院院士5名,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名,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0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国家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名,国家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11名。有正副高级职务的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1000余人。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崭露头角,其中5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被评为上海市科技精英,9人被评为上海市教学名师,1人被评为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累计32人入选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学校以“培育英才,服务社会;注重过程,勤奋求实;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作为办学指导思想,以面向企业为主,不断深化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质量居全国及上海市高校前列。学校有国家精品课程7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1门,上海市精品课程47门。2000年以来,主持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16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项,完成教育部重点规划教材13部,8部教材获国家级奖励。现有52部教材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学校建有国家特色专业4个,建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程教育中心中国分中心,工科化学为国家教学实验示范中心。
多年来,学校以培养“厚基础、强实践、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社会英才”为目标,重视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学生在国际国内数模竞赛中屡创佳绩,多次名列上海市或全国参赛学校之首,1997年、2005年先后两次获得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特等奖,使我校成为国际上少数两获殊荣的高校之一;1993年、1999年和2007年我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三捧“优胜杯”;在历年全国和上海市级各类英语比赛中屡获大奖,2000年、2005年上海市高校英语演讲比赛上,我校选手囊括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两项冠军,2007全国亚军,在2007年“国际英语辩论大赛中国赛区”比赛中获冠军队及季军队和最佳辩手;女子乒乓球队多次在世界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冠。同时,在物理、计算机编程、电子设计、机器人制作、科技发明等方面的竞赛中我校也成绩斐然,均名列国内和上海市高校前列。
学校有8个国家级研究基地、16个省部级研究基地、2个国际合作科研基地、51个校级研究所(中心),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全国6所首批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高校之一。学校拥有一支老中青结合的、有800多名专兼职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队伍,近年来,每年承担各类研究课题800多项,科研经费逐年增加,2001年超过1亿,2004年超过2亿,2007年达到3.06亿。十五期间国家863高技术经费名列全国高校第9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42项,获省部委科技进步奖480多项,获得国内外专利680多项。取得新型水煤浆气化技术、纤维素废弃物制取乙醇技术、可资源化烟气脱硫技术、水氯镁石先进脱水工程技术、微生物表达蛋白药物规模化制备平台技术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GMT复合材料、化纤碳白、人工钙骨水泥、冶炼厂SO2回收、干煤粉气化、新型自控发酵罐等一批高新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校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特色鲜明,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2006中国高校-大型企业合作教育高峰论坛”评选的十大产学研合作案例中,我校与西门子公司的产学研合作案例被评为中国高校-大型企业合作“人才培养十大案例”,与兖矿集团的产学研合作案例入选“科技创新十大案例”。
学校重视并不断拓展对外合作交流空间,己与美、德、日、法、英、加、韩和澳大利亚等国的60多个高校、企业集团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广泛的学术交流关系,特别是与一批海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立了姊妹学校关系或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实施教师互访、学生交换以及联合培养的合作机制。
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学校始终坚持花大力气,加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学校率先进行“两课”改革,改革成果分别获得上海市和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在上海市组织的学习邓小平理论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连续五年获得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在营造育人环境、创新育人机制,发挥整体育人优势的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涌现了一大批上海市和全国优秀学生、先进集体和文明寝室;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上海市活动优秀组织奖”、“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先进集体”;被评为“上海市群体工作示范单位”、“上海市艺术教育先进集体”、“上海市拥军优属模范单位”、“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1996年以来连续六次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半个多世纪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10万余名毕业生,其中9人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多人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一大批优秀人才成为高校、科研机构、骨干企业的领军人才和高级技术专家。同时还涌现出许多诸如获得“2006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等各种荣誉的海外杰出校友。1988年,在学校庆祝石油加工系成立三十周年时,江泽民同志欣然题词:人才辈出。
今天,华东理工大学正昂首阔步,在未来十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朝着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学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总体目标前进。
二、教学教务管理
网络教育教学是基于卫星、Internet和局域网的远程教育解决方案。具体的网络教学模式可以概述为:面授辅导(卫星直播、面授答疑)、教材自学、课件学习、网上导学(卫星直播、点播、Internet)、网上答疑(BBS、实时视频交互)、网上练习(Internet)、集中考试(教育中心)等。
具体是指:* 面授辅导――网院本部聘请教师进行卫星直播或录播辅导课程,各教育中心组织学生收看,并聘请答疑辅导教师。* 课件学习――每门课程都有和教材配套的课件光盘,在网上教室中也开通课件点播,学生通过课件学习可以更好地掌握教材内容。* 网上导学――主要由开学初的导学(通过导学光盘)和期末考前辅导(通过卫星直播或录播)组成。* 网上答疑――每门课程都在网上教室中开通了交流园地(BBS),学生可与网院聘请的该课程教师进行交流答疑,有些课程还会组织进行实时视频交互答疑。* 网上练习――每门课程在网上教室中都有四套阶段练习,学生可作为平时学习的练习作业交教育中心。* 集中考试――学期末的课程考试在各教育中心进行,网院本部统一出题阅卷,考试形式有闭卷和开卷,每学期有两次课程考试,每门课程在有效学习期限内有两次重考机会(重考及重修、免修、缓考规定详见《学生手册》)。
本科学生在有效学习期限内需通过教育部规定的部分公共课全国统一考试,并修读完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实践环节及毕业论文(设计),修满学分,成绩合格,准予毕业,由华东理工大学颁发本科(网络教育)毕业证书。
专科学生在有效学习期限内完成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实践环节(设计),修满学分,成绩合格,准予毕业,由华东理工大学颁发专科(网络教育)毕业证书。
学位申请及结业、肄业规定详见《学生手册》。
三、远程教学管理模式
华东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成立至今,技术设施和技术手段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学院强调以学生为本,通过网络、卫星、课件光盘等方式,全方位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学院提倡“网上自主学习、卫星直播授课、集中面授辅导、教授网上答疑、注重过程考核”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远程教育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自主学习的特点。
在地面网络上,我们拥有集网上学习、授课、教学教务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远程教育管理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报名、注册、选课、课程学习,与教师和同学讨论问题,做练习,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递交作业;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授课以及多种教学辅导活动:与学生讨论,回答学生问题,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出习题,维护习题库等;教务管理员可以进行招生管理、学务管理、财务管理和教务管理以及网校系统维护等。平台还定期进行升级更新,使“网上华理”更具人性化。以学生网上报名注册为例,以前完成这项工作需要学生申请用户名、后台录取、交费、财务确认、学生注册、后台选课开通等一系列步骤,既繁琐又费时,现在学生只须在网上报名时一次性输入用户名及密码,一旦录取,就可以用自己的用户名、密码登录学习平台,查询录取情况,开始网络学习,同时还可使用为其开通的Email信箱。交费得到确认后,则学生生成正式学籍;缴费未确认,即作减法,停用学生的用户权限。这样做大大简化了工作流程,更重要的是以学生为本,有利于求学就读的心理。对于录取、成绩管理、考场安排、学生信息查询等方面我们也在不断地摸索改进,力求使这个综合性远程教育管理平台做到准确、流畅、简便、快捷。
2003年9月,我院“天地合一网上直播课堂”顺利完工,这使学院下属28个教学中心可以通过卫星接收到本部每周六、周日的教师面授辅导。“网上直播课堂”授课时,基于流媒体的音视频流与电子文档数据流完全同步。它还支持实时的直播浏览,非实时的课件点播、课件管理、课件编辑以及课件发布,功能较为完整。卫星直播开播至今,各地的教学中心接收效果保持良好。为了使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本部教师的辅导直播内容,技术部人员把每次的卫星直播通过专门的课件录制系统进行实时录制,经过编辑后挂在我们新增的FTP服务器上(61.152.210.45),供学生下载。另外对网络条件不好的学生我们还提供课件光盘刻录服务,把每次的实录内容或上课的课件刻录成光盘邮寄给他们。在考前辅导期间,我们同时开通视频会议系统,实现教师与各教学中心的学生进行实时的答疑交流。这套系统利用Internet通过PC实现了软件视频会议,从而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高质量的音频和视频传递、数据共享和远程会议管理。
平时,学生用得最多的是学习平台,用报名时自填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后就能点播课件,下载阶段练习,进行交流学习等,目前网院已对所选课程均提供课件(含辅导课件),总数已超过100门。
四、报名方法和考前辅导
(一)报名对象
1、凡持有国民教育系列的大专(含高职)以上毕业证书的可报考大专起点本科。
2、凡持有国民教育系列的高中(含中专、技校、职校)以上毕业证书的可报考高中起点大专。
3、应届大专(含高职)、中专(含中专、技校、职校)毕业生可先行报名并参加入学考试,被录取者待取得毕业证书并经验证后正式入学(应届毕业生提前报名时间原则上不得超过正式毕业时间半年)。
(二)报名方法
1、网上报名
报名者可在华东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网址上直接报名。
【网上报名点击】:http://zhaosheng.edulife.com.cn/School_161.html
操作步骤:点击“网上报名”,在认真阅读“报名须知”后,点击“我要报名”,认真仔细地填好每项内容。然后持身份证、毕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应届生可持学生证)、除4张一寸彩色免冠照片外,另需提供1张电子照片(jpg格式,单位像素尺寸:567≤高≤1280,390≤宽≤880;图片大小≤150KB。)、报名费14元、入学测试费每门26元(共三门)到网络学院各招生报名点验证、缴费(报读同等学历层次第二专业者可免试入学)。
2、到报名点直接报名
报名者可持身份证、毕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应届生可持学生证)、除4张一寸彩色免冠照片外,另需提供1张电子照片(jpg格式,单位像素尺寸:567≤高≤1280,390≤宽≤880;图片大小≤150KB。)、报名费14元、入学测试费每门26元(共三门)直接到网络学院各招生报名点报名、缴费。
3、报名信息修改
考生报名后,可以进入主页上的“我的报名信息”修改自己的报名信息。但经过报名点审核后,考生不能再使用该功能修改报名信息,必须报请报名点工作人员修改。
(三)考前辅导
入学考试大纲和模拟式卷可直接从网上“入学测试辅导”下载,无条件下载的考生可向报名点购买。报名点同时可向考生提供课程复习辅导光盘。
【网上报名点击】:http://zhaosheng.edulife.com.cn/School_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