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美术高考 研究生 自考 成人高考 专升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论文 驾照考试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检员 单证员 教案 专题 考试资讯 文档
 3773考试网 - 高校信息 - 高校资讯 - 正文

南海研究院入选2011计划首批名单

来源:台海网 2013-4-17 8:32:36

  南海有着丰富的渔业、油气等资源,图为临高某公司工人在深水网箱养殖基地里打捞金鲳鱼。本报记者王凯摄

  -本报记者彭青林

  4月11日,也许将成为中国高校创新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天。经过长达一年的“培育期”,教育部公布了首批14家通过“2011计划”评审认定的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名单,并进行为期10天的公示。在挤入“211”和错过“985”之后,海南终于搭上了又一个国家高等教育重大工程的“头班车”——由海南省支持、中国(海南)南海研究院全面参与的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榜上有名。

  “2011计划”全称为“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985”两项重点工程之后第三个重大国家工程,由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实施并于2012年5月7日正式启动,旨在突破高校内外部机制体制壁垒、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活力。

  和大家早已熟悉的“211”、“985”不同,这次国家重点扶持的不再是哪一所大学,而是一批跨界式的新型主体,它们的名称叫做“协同创新中心”。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物理所联合组建的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这三家中的任何一个,在国内量子研究领域都有顶尖的实力,但是按照“2011计划”的要求,不允许他们单打独斗,而必须组团参赛。

  今年1月至3月间,经过多轮评审、答辩和现场考察,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等14家机构从167个中心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中心主任由我国著名海洋工程专家、南京大学教授王颖院士担任,而中国(海南)南海研究院将牵头建设中心下属的南海问题政策支持与咨询平台。这也意味着,他们将以“国家队”身份开展协同创新,形成国家“智库”。

  虽然有了一个好的开头,但“2011计划”和协同创新中心对许多人来说仍然是陌生的词汇。参与“2011计划”能够在哪些方面推动海南的发展?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对维护南海权益,促进海洋经济开发和三沙市建设有怎样的意义,提供了什么机会?带着这些公众关心的问题,海南日报记者分别采访了有关人士和机构。

   何为“2011”?

   协同创新:新观念新机制打破条条框框

  “新的计划、新的观念、新的机制,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地方,我们要做的工作确实很多。”记者今天电话联系上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南京大学情报学专家沈固朝教授的时候,他正在为中心的建设而忙碌着。事实上,面对“2011计划”这个全新的事物和重大的机遇,国内许多一流高校都在积极开展探索。就像沈教授一样,他们发现,自己走进了一个开展创新工作的全新领域。

  虽然在根本目标方面,“2011计划”与“211”、“985”完全一致,即建立世界一流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因此“2011计划”也被认为是“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发展和延续。但是,在体制机制上,“2011计划”完全不同。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王延觉表示,希望通过中心的建立,形成一个改革特区,去推动高校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的改革。“观念必须转变。”他说,“2011计划”重在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创新,重在推动高校内部资源和外部创新力量的有机融合,建立协同创新模式,从而带动和推进“211工程”和“985工程”成果的进一步发展。

  据王延觉介绍,“2011计划”的主要内容可以简要地归纳为“1148”,即一个根本出发点:“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一项核心任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4类协同创新模式的探索:大力推进学校和学校、学校和科研院所、学校和行业企业以及学校和区域发展、和国际合作的深度融合;推进8个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一是构建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二是探索促进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制度,三是建立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四是形成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五是建立持续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六是优化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七是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八是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

  “做事的计划,不是分钱的计划”、“先培育、后支持”……这样一些新词汇正在各地协同创新中心流传。“比如说,‘2011计划’不再以给钱为主,因为各个协同创新中心本身就有很强的吸引科研项目和资金的能力。”沈固朝介绍说,中心更看重国家在体制、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推动各单位协同和研究资源共享,国家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现有体制的投资不能解决的问题。

  “哪怕通过了国家评审,也不可能像过去那样等着分钱、分项目,而是要更紧迫地持续进行创新。”沈固朝说,“2011计划”的一大特点是取消了终身制。对入选的协同创新中心,每4年是一个评估周期,将对其人才培养、资源整合、科技成果转化、对行业产业的支撑作用以及国际影响力进行综合评价。如果目标完成且国家有进一步的需求,才能进入下一个周期。这也将促进协同中心持续开展创新活动,刺激南海研究不断推陈出新,保持旺盛的创新能力。

   南海研究何以榜上有名?

   整合全国力量:评审总分排名第二

  “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在全国所有参评的167家中心里,专家组评审总分排名第二。”曾亲自参加专家组答辩、评审的中国(海南)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一见到记者,就兴奋地说,这既表明了南海研究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价值,也生动地体现了“协同创新”的力量。

  相比评审总分排名第一的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物理所等每一家都具有顶尖实力的机构强强联手,吸纳两院院士21人的绝对实力,2012年10月才正式揭牌成立的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何以比肩而立?

  受访者均认为,主要在于中心很好体现了协同创新的理念,充分整合了南海研究的各方力量。

  “设在南京大学的中心只是一个整合研究力量、共享研究资源的平台,我们的研究可以在各个地方、各个单位开展。”沈固朝介绍说,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目前联合了8家参与单位:包括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院、海军指挥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还有3家支持单位:外交部、海南省、国家海洋局,目标是创建国际一流的南海研究学术创新体,南海战略决策的高端智库,南海国际交流对话平台,涉海事务高端人才培养基地。

  中心围绕基础研究、动态监测、战略决策三大方向,设立南海史地与文化研究、南海资源环境研究、南海法律与国际关系研究、南海地区航行自由与安全合作研究、南海舆情监测与国际交流对话等8大平台,每个平台由一位该领域的权威专家任平台长。平台下还设置研究组承担具体的研究项目,实行更加开放的合作方式,可以跨平台、跨学科、跨领域、跨单位开展研究,交流人员和信息。

  这个机制,囊括了文理、军地、校所、校校合作,参与中心的每个单位都在南海研究的某个或几个方面处于领先地位,通过平台将大家的力量整合起来,就形成了完整的南海研究创新能力,对具有多学科、多领域、交叉型的特点的南海研究开展十分有利。

  “在南海问题研究领域能更迫切地感受到,过去一家单位或一个人单打独斗的研究套路已经行不通了,没有一家能在南海研究上包打天下,都必须通过协同来更有效地开展研究。”沈固朝深有感触地说,这套机制为在南海研究上的协同创新提供了保障。

  沈固朝同时指出,海南和中国南海研究院在南海研究上长期积累的丰硕理论和实践成果,也是中心得到专家组高度认可的重要原因之一。“南海研究离不开海南省各有关方面的支持。”他认为,随着南海研究受到各方关注,尤其是此次首批入围国家“2011计划”,南海研究正在成为学术研究领域的一门“显学”。这无论对推动南海研究的创新成果,还是对海南的开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协同创新如何开展?

   小机构、大网络:八大平台为三沙建设服务

  去年6月,在中心成立之前,为维护我国海洋主权,中国(海南)南海研究院研究编译出版了一本《黄岩岛十问》,让吴士存回想起来唏嘘不已:“要是那时候就有协同创新中心,我们的工作会有效率得多。

  这本总字数不到4000字的书,字斟句酌地解读了中国对黄岩岛主权无可争辩的历史和现实依据,驳斥了菲律宾对黄岩岛主权的主张“既无历史依据,同时也是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曲解和滥用”。但是,由于涉及到多类、多种语言、多领域的文献、地图、研究成果等,“我们做了很多不擅长的工作,也做了很多国内已有的重复工作,有的甚至要从头做起,大大影响了研究效率”。

  “如果是今天再开展这样的课题,完全可以借助中心的力量,成立一个研究组牵头,把课题分解到不同的平台,由各个领域的专家在各自领域开展研究,再通过中心整合并共享研究成果。”吴士存说:“这样的研究更迅速、更有效,避免重复劳动,有利于实现高效率、低成本,形成学科研究的新优势。”

  吴士存指出,过去,我国的南海问题研究一直存在老、散、偏三大难题:研究队伍老化、研究资源分散、研究方向重历史轻法理,而协同创新的研究方式将打破这种传统格局,使南海问题的研究更加丰富起来。

  同样的感叹在其他专家那里也可以听到。南海地区航行自由与安全合作研究平台的首席专家、海军指挥学院的冯梁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海军指挥学院是海军的最高学府,但过去单纯从军事角度为国家决策提供依据;而现实中,南海问题涉及政治、外交、法理等复杂情况,协同的工作方式正是其迫切需要的,所以特别愿意参与其中。

  “中心的特点就是小机构、大网络。”沈固朝表示,中心只是一个协同创新的管理机构。在这个平台上,研究人员、研究资源、学术成果都可以进行充分的交流,并用新技术把研究网络连接以来,打破传统的地理空间研究格局。

  协同创新的另一个重点是人才的交流,但这种交流也不同于传统的人才交流。“新机制下的人才交流是动态的。”沈固朝表示,例如中心为海南培养相关人才,不能是简单地送几个年轻人到海南工作,而是打破单位的限制,让更多的研究人员为海南开展工作。通过讲座、课题参与、派遣教师、设立研究点等多种形式,不仅让年轻人,也包括高级研究人员为海南服务。

  “打个比方,就是在南京可以做海南的研究,在海南也可以掌握世界的动态。”沈固朝举例说,通过网络化的管理手段,南京大学的研究者可以直接查阅远在海南的南海研究院的资料库,也可以直接与三沙市的渔民、科研人员等进行对话。而海南甚至三沙市的决策者、建设者,也可以直接参与南京、北京等地研究成果的讨论和分析,对决策提供支持。

  事实上,2011年海南省政府就与南京大学达成了省校战略合作,其中就包括在南海研究和开发建设上开展合作。而王颖院士等南海研究专家,对海南岸线的深入研究,以及三亚、洋浦等港口规划选址问题中的重要研究成果,都是双方合作和科研成果转化的良好范例。但此次协同创新中心的建立,将双方的合作推到了新的水平。

  据悉,中心正在准备组织几个平台的研究人员到海南和三沙市开展调研。沈固朝认为,海南省、三沙市是南海研究的现实依托和行政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心八大平台的研究都与南海和三沙的开发与保护直接相关,都可以为三沙的发展建设服务。

   入选“2011计划”的启示

   小省也可融入大平台:海南科研创新实现突破的新契机

  随着中心通过评审,中国(海南)南海研究院正酝酿着一系列“大动作”。今年1月,南海研究院北京分院揭牌;同时,该院加大了人才培养的力度,还储备了一大批南海问题研究的课题……“海南进入‘2011计划’的重要意义必将逐步显现,我们要牢牢抓住机会,提升在学科领域的研究创新能力,为国家战略和海南发展服务好。”吴士存对南海研究院的发展充满信心。

  信心来自海南的独特优势。作为南海问题政策与战略决策支持平台的首席专家,吴士存认为,海南处于维护国家南海主权、加快南海开发和保护的实践工作的前沿,因此南海研究院在学科研究上更加紧贴国家的决策需求,且已经成为国内南海问题重要智库和国家维护海洋权益智库之列,在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决策支持上比一般高校更有优势和长处。

  由南海研究院牵头开展工作的南海问题政策与战略决策支持平台,也使得海南在当今国家学术创新前沿有了一席之地,在南海维权、维稳,加快海洋经济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方面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通过这个平台,海南可以组织各方研究力量开展服务于海南的研究。”吴士存说,这有助于破解海南这样一个小省开展前沿、尖端研究的瓶颈。

  在他看来,小省由于人才、经费、研究资源有限,过去开展科研创新的思路是“有多少资源就办多少事”,“看着钱包下菜单”。而通过协同创新中心,今后科研创新的思路应该变为先考虑“要做什么事”,然后再考虑需要调动哪些资源来办成这件事,“先点菜,后买单”。

  “融入这个大平台,小省也可以做大研究、前沿研究,做以前做不了的事。”吴士存表示,南海研究院准备开展的课题中,就有九段线法理证据链搜集、争夺国际学术界主流话语权等过去在资源、资金、机制上都不可能实现的研究项目,在更短的时间内取得科研成果。

  与此同时,借助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的平台,有利于展示海南在南海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有利于海南的研究机构与国内其他机构互通有无,积极引进国内最新的南海研究成果,也有助于及时将南海研究中发现的新问题、新形势及时反馈给协同中心,予以解决。

  吴士存进一步表示,此次海南参与“2011计划”,也对提升海南的协同创新能力,实现科研创新的突破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介绍,除南海研究院外,全国有167个协同创新中心,其中包括由海南大学等单位牵头成立的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目前正在培育阶段,省财政也给予了专项投入和支持,但目前与通过国家评审的中心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我省将加大培育力度,推动科研成果的创新和转化,力争在今后通过国家评审,为海南科研创新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协同创新中心是未来高校创新的方向,海南要紧紧抓住机会跟上。”吴士存从亲自参与评审和答辩的经历,看到了海南取得突破的优势。他表示,开展协同创新,首先要有开放包容的观念,不拘一格吸引人才,组建一个强有力的科研团队。其次,海南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把海南的独特优势资源整合起来,如热带农业、南繁育种等,在某一个领域或方面形成优势,从而带动海南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融入协同创新的大平台,充分开放研究资源,调动各方研究力量,小省也能走在国家科研创新的前沿。”吴士存对此充满期待。(本报海口4月16日讯)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琼ICP备12003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