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佛山市2015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说明.doc
急 件
佛山市2015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说明
Ⅰ.考试的指导思想
⒈ 有利于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⒉ 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⒊ 有利于指导中小学教学,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
⒋ 有利于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和发展学校优质教育;
⒌ 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⒍ 有利于推进新课程改革;
⒎ 有利于初中与高中教学的衔接,保持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Ⅱ.考试性质
佛山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是体现佛山教育实际的选拔性考试。因此,考试应该有适当的难度和必要的区分度,有稳定的信度、效度。
Ⅲ. 各学科考试说明
语文科
一、考试依据
1.教育部2011年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
3.我市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
二、考试内容与要求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包括下列三个能力层级:
识记:了解并记忆学过的语文知识和学习材料,能正确地再认和重现。如认读汉字、了解有关文学常识、背诵课程标准规定的篇章等。
理解(含感悟、分析、综合、鉴赏等):掌握并领会所学的语文知识和学习材料的基本特征和主要意义,能作正确的解释、说明或推断。如领会语句的含义、把握、概括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等。
运用(含应用、评价、探究等):把学到的语文知识用到新的语文实践中,比较灵活地解决不同情景中的实际问题。如改正文章中的毛病,会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日常应用文,说话得体等。
考试内容与要求具体如下:
考 查 内 容 和 要 求 考 查 水 平
类别 细 目 识记 理解 运用
语
文
基
础 1.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2.正确理解和运用常见词语(包括成语)。
3.能认识并判断句子的常见毛病。
4.能理解并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常见修辞方法。
5.语言表达做到简明、连贯、得体。
6.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7.根据对象和场合,文明得体地进行口语交际。
8.背诵、默写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词曲及文言文①。 √
√
√
√
√
√
√
√
√
√
√
阅
读 古
诗
文 9.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意义,其中包括“之”、“以”、“于”、“而”、“其”、“者”等。
10.理解并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
11.能理解文言文基本内容、写法 。
12.欣赏浅易的古诗词曲。
√
√
√
√
阅
读 现
代
文 13.整体感知文本内容,能准确把握文本所表达的主要意思(如文章的主旨、说明的中心、中心论点等),把握文本的基本结构。
14.筛选文本的有用信息,能对指定的文本准确地概括其要点。
15.能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的意义和作用。
16.对文本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结合文本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理解,或提出自己的看法。
17.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本中的运用。
18.欣赏文学作品,整体把握作品的内容、情感、形象。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领悟作品的内涵;能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初步欣赏作品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能理清行文思路;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19.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把握(筛选或归纳)文本的观点和材料(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能把握议论的基本结构,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能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等)及其作用。
20.阅读新闻和说明文,能筛选文本的主要信息,准确概括其要点。能理清说明的顺序;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打比方)及其作用;理解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
√
√
√
√
√
√
√
√
√
√
√
名
著
②
21.了解课程标准推荐的文学名著的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2.阅读课程标准和课本推荐的文学名著,了解作品基本内容,能根据具体要求进行概述。
23.初步欣赏文学名著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能结合具体语段作简单分析。
24.能具体说出自己阅读文学名著的体验,并就作品具体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 √
√
√
√
√
√
√
写
作 25. 立意正确,中心突出,材料具体生动。
26. 能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文章结构完整,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7. 语言流畅、得体;文面整洁,书写规范、端正,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28.能对文章进行缩写、扩写、改写。
29.写记叙性文章,做到内容具体充实,写出真情实感;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有理有据;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日常应用文,做到规范简明。 √
√
√
√
√
注:①根据本届学生的实际情况,这里的“课程标准”是指2001年版。
②2015年具体篇目为:《骆驼祥子》、《童年》、《格列佛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朝花夕拾》、《繁星•春水》、《水浒传》。
三、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
考试采用闭卷笔答方式,全卷满分为120分。考试限定用时为120分钟。
试卷分Ⅰ、Ⅱ卷。第Ⅰ卷为单项选择题,占23 分;第Ⅱ卷为除单项选择题以外的其他题型,占97分。另设附加题10 分,得分计入总分,但全卷最后得分不能超过120分。第Ⅰ卷包括两部分:语文基础、文言文(含课内、课外)阅读;第Ⅱ卷包括三部分:古诗文与名著积累、现代文阅读、写作。
试卷内容、赋分分别如下:
(一)语文基础10 分
(二)文言文阅读13分
(三)古诗文与名著积累17分
(四)现代文阅读30分
(五)写作50分。
试卷内容、题量、分值、分值比例和题型表:
试 卷 内 容 题 量 分 值 分值比例 题 型
(一)语文基础 5 10 约8.3% 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5 13 约10.8% 选择题
(三)古诗文与名著积累③ 2 17 约14.2% 非选择题
(四)现代文阅读 9 30 25.0% 非选择题
(五)写作 1 50 约41.7% 非选择题
附加题 3 10 非选择题
注:③古诗文积累12分,名著积累5分。
四、题型示例
参见近年佛山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
数学科
一、考试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年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
2. 现行北师大版教材和佛山市初中数学学科的教学实际.
二、考试内容与考核要求
考试内容根据《标准》制定,关注初中数学体系中基础和核心的内容.
1.考试关注课程的基本理念(见《标准》第2~3页).
2.考试关注课程的总目标和学段目标(见《标准》第8~10页和第13~15页》).
3.考试关注课程的学段教学中的基础和核心知识.
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如下:
(一) 数与代数
数与式
1.有理数
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知道|a|的含义(这里a表示有理数);
理解乘方的意义,理解有理数的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
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2.实数
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
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
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求实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
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了解近似数的概念;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进行简单的近似计算,并按问题的要求对结果取近似值;
了解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三次根式的概念;知道二次根式和有理数的基本构造式(如 ),会求它们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了解二次根式(根号下仅限于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分母有理化限 、 等类).
3.代数式
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了解代数式的概念;
能分析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
能确定简单的代数式(含有理式和无理式)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会求代数式的相反数(式);
会求代数式的值.
4.整式与分式
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
了解整式及其相关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法则,能进行简单的整式的加、减运算;能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其中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相乘或一次式乘以二次式);
会推导乘法公式 和 ,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计算;
会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用公式一般不超过两次)进行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
了解分式和最简单分式的概念,能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能进行简单的分式的加、减、乘、除(含简单的单项式或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或多项式的除法运算)运算.
方程与不等式
1. 方程与方程组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模型;
经历估计方程解的过程;
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
掌握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
能解一元一次方程、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三元一次方程组、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方程中的系数均为常数);
理解配方法;
能用配方法、公式法和因式分解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会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数根和两个实数根是否相等;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了解不等式(不等号限≥、≤、>、<、≠、≈,后两个仅为表示两个简单数量关系的符号)的意义,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能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
会用数轴确定由两个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含简单连续不等式,如 )的解集;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
函数
1.函数
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
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方法,能举出函数的实例;
能结合图象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
能确定简单实际问题中函数(现有的函数)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并会求函数的值;
能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某些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结合对函数关系的分析,尝试对变量的变化规律进行初步讨论.
2.一次函数
理解一次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含待定系数法);
会画一次函数的图象,能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和表达式 探索并理解 和 时图象的变化情况;
理解正比例函数;
体会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会用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转化、画图、观察猜想、验证);
能用一次函数(函数模型之一)解决实际问题.
3.反比例函数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含待定系数法);
会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能根据图象和解析表达式 探索并理解其性质( 和 时图象的变化情况);
能用反比例函数(函数模型之二)解决实际问题.
4.二次函数
基本理解二次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含待定系数法);
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从图象上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会用配方法将数字系数的二次函数配成y=a(x- h)2+k的形式,并以此确定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
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转化、画图、观察猜想、验证);
能用二次函数(函数模型之三)解决实际问题.
(二) 图形与几何
图形的性质
了解棱柱的相关概念.
了解截面的概念,了解特殊几何体的特殊截面.
1.点、线、面、角
进一步认识点、线(线段、射线、直线)、面.
会比较线段的长短(图形叠合或度量数值比较),理解线段的和、差和线段中点的意义;
掌握基本事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课本: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掌握基本事实: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课本: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会度量两点间的距离(会计算距离的和、差);
理解角的概念(两条射线构造定义或一条射线旋转定义),了解角的顶点、边,了解平角、周角,了解角的平分,理解角的平分线,会比较角的大小(图形叠合或度量数值比较),认识度、分、秒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计算角度的和、差;
2.相交线与平行线
理解对顶角、补角、余角,掌握对顶角相等、等角(含同角)的补角相等、等角(含同角)的余角相等的性质;
理解垂线、垂线段的概念,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理解点到直线距离的意义,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掌握基本事实:过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
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理解平行线概念;
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掌握基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掌握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证明并掌握平行线判定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证明并掌握平行线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
了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3.三角形
理解三角形有关概念(内角、外角、中线、高、角平分线),会画出任意三角形的中线、高线和角平分线,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证明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三角形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内角的和),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了解全等图形的概念,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识别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掌握基本事实: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掌握基本事实: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掌握基本事实: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证明并掌握: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证明并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角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分线上;
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
证明并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证明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底边上的高线、中线及顶角平分线重合;
证明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了解等边三角形的概念;
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各角都等于 ;
证明并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三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或有一个角是 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
证明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无需证明);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掌握勾股定理;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问题;会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直角三角形;
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斜边和一组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了解三角形重心的概念.
4.四边形
了解多边形的定义,了解多边形的顶点、边、内角、外角和对角线等概念;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
理解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证明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有关性质(定义除外)和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条件(用定义除外);
证明并掌握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有关性质(课本里的六条)和四边形是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条件(课本里的七条);
了解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证明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5.圆
理解圆、弧、弦、圆心角、圆周角的概念,了解等圆、等弧的概念;了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证明并掌握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以及弦所对的两条弧.
理解圆周角与圆心角及其所对弧的关系;
证明并掌握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圆周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弧上的圆心角度数的一半;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了解三角形的内心和外心;
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掌握切线的概念,掌握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的关系,能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会用三角尺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
会计算圆的弧长及扇形的面积.
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及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
6.尺规作图
了解什么叫“尺规作图”.
能用尺规完成以下基本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一个角的平分线,作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会利用基本作图作以下图形:已知三边、两边及其夹角、两角及其夹边的三角形,已知底边和底边上的高线的等腰三角形,已知一直角边和斜边的直角三角形,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的圆,三角形的外接圆和内切圆,圆的内接正方形和正六边形;
对于尺规作图题,了解尺规作图的步骤和道理,保留作图痕迹.
7.定义、命题与定理
了解定义、命题、定理和推论的意义;
会区分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了解原命题与其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并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知道证明的恴义,理解证明的必要性,知道证明要合乎逻辑(即证明的过程要步步有据,并清楚其依据),掌握用综合法(由因推果的方法)证明的格式;知道证明的过程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
理解反例的作用,知道利用反例可以证明一个命题是错误的.
图形的变化
1.图形的轴对称
了解轴对称的概念;
理解轴对称的性质: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能画出简单平面图形(点、线段、直线、三角形等)关于给定对称轴的对称图形;
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了解等腰三角形、矩形、菱形、圆的轴对称性;
2.图形的平移
认识平移,理解“一个图形和它经过平移所得到的图形中,两组对应点的连线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的性质;
3.图形的旋转
认识旋转,理解“一个图形和它经过旋转所得到的图形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两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相等”的性质;
了解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
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基本性质: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点的连线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了解线段、平行四边形、正六边形、圆等基本图形的中心对称;
能用轴对称、平移、旋转或它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
4.图形的相似
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了解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了解黄金分割;
掌握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得到的对应线段成比例”及其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它两边相交,得到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认识图形的相似,了解相似多边形和相似比;
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相似三角形对应线段(高线、中线、角平分线,含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即边的比)、面积的比相似比的平方;
能用图形的相似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了解图形的位似,能够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认识锐角三角函数( ),知道 角的三角函数值;知道已知锐角可以求它的三角函数值、已知三角函数值可以求它对应的锐角;
能用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能用相关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图形的投影
了解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的概念;
会画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会判断简单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
了解直棱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象和制作立体模型.
图形与坐标
1.坐标与图形位置
体会用有序数对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置;
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能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
能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
对给定的正方形,会建立合适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写出它的顶点坐标,体会可以用坐标刻画一个简单图形;
在平面上,通用方位角和距离刻画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
2.坐标与图形运动
在直角坐标系中,对坐标轴为对称轴,能写出一个已知顶点坐标的多边形的对称图形的顶点坐标,并知道对应顶点坐标之间的关系;
在直角坐标系中,能写出一个已知顶点坐标的多边形沿坐标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的顶点坐标,并知道对应顶点坐标之间的关系;
在直角坐标系中,知道一个已知顶点坐标的多边形依次沿两个坐标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具有平移关系,体会图形顶点坐标的变化;
在直角坐标系中,知道一个已知顶点坐标的多边形(一个顶点在坐标原点、有一条边在横坐标轴上)分别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时所对应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是位似的.
(三) 统计与概率
抽样与数据分析
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能处理较为简单的统计数据.
2.体会抽样的必要性,了解简单随机抽样.
3.会制作扇形统计图,能用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
4.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加权平均数;了解众数、中位数;知道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是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
5.会计算简单数据的方差,体会它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
6.了解频数的概念,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会列频数分布表,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并能用频数分布直方图解释数据中蕴涵的信息.
7.了解总体、个体、样本,体会样本和总体的关系,知道可以通过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推断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
8.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比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
9.通过表格、折线图、趋势图等感受随机现象的变化情况.
事件的概率
1.了解概率的意义,能用列举法(包括列表、画树状图)列出简单随机事件所有可能的结果以及指定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的结果,以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2.知道大量重复实验时频率可作为事件发生的概率的估计值.
注:本说明中的行为动词的分类及解释见《标准》第72页~73页.
三、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
1. 考试方式与时间、分数
考试采用闭卷书面笔答方式,在答题卡或答题卷上答题,考试时间100分钟,全卷满分120分.
2. 试卷结构与题型
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
第Ⅰ卷为选择题. 选择题是四选一型单项选择题,用答题卡答题,要求准确填涂答题卡上的相关选项.
第Ⅱ卷为填空题和解答题. 填空题在答题卷上作答,要求直接填写结果,不必写出计算过程或推证过程. 解答题形式多样,在答题卷上作答,要求写出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或推证过程,特别要注意题目的个性化要求. 解答题考查丰富多样,材料来源以现行教材为主.
试卷中,选择题为10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填空题5题,每小题3分,共15分;解答题10题,分值分别是6分、6分、6分、6分、6分、8分、8分、8分、10分、11分,共75分.
试卷中各部分考查内容所占分数的百分比与在教学中所占课时的百分比大致相同.
由于在考试中不使用计算器,在数值计算时可能会根据情况给出有关的数据.
四、题型(试卷)示例
参见近年佛山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数学试题。
英语科
一、考试依据
以《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五级要求、佛山市现行初中英语教材以及本考试说明为考试依据。
二、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语言运用
听
1、 能根据语调和重音理解说话者的意图;
2、 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谈话,并能从中提取信息和观点;
3、 能借助语境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
4、 能听懂接近自然语速的故事和叙述,理解故事的因果关系;
5、 能针对所听语段的内容记录简单信息。
读
1、 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
2、 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3、 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
4、 能读懂相应水平的常见体裁的读物;
5、 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
6、 课外阅读量应累计到15万词以上。
写
1、 能使用常见的连接词表示顺序和逻辑关系;
2、 能简单描述人物或事件;
3、 能根据所给图示或表格写出简单的段落或操作说明。
(二)语言知识
语音
1、 了解英语语音包括发音、重音、连读、语调、节奏等内容;
2、 根据重音和语调的变化理解和表达不同的意图和态度;
词汇
1、 了解英语词汇包括单词、短语、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等形式;
2、 理解和领悟词语的基本含义以及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
3、 运用词汇描述事物、行为和特征,说明概念等;
4、 学会1600个左右的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
语法
1、 理解“语法项目表”中所列语法项目并能在特定语境中使用;
2、 了解常用语言形式的基本结构和常用表意功能;
3、 在实际运用中体会和领悟语言形式的表意功能;
4、 理解并运用恰当的语言形式描述人和物, 描述具体事件和具体行为的发生、发展过程, 描述时间、地点及方法,比较人、物体及事物等。
(三)文化意识
1、恰当使用英语中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
2、了解、区别英语中不同性别常用的名字和亲昵的称呼;
3、了解英语国家的饮食习俗;
4、对别人的赞扬、请求、致歉等做出恰当的反应;
5、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赞扬、请求等意义;
6、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历史等;
7、了解英语国家的人际交往习俗;
8、了解世界上主要的文娱和体育活动;
9、了解世界上主要节假日及庆祝方式;
10、了解中外文化差异,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11、能初步用英语介绍祖国的主要节日和典型的文化习俗。
(四)词汇要求
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新标准)初中教材(共六册)词汇表里所列的粗体词(含带*号的词)作为四会词汇,要求掌握;常规体的词汇只要求理解。词汇表里所列的粗体及常规体的短语均要求掌握。
(五)《语法项目表》
1、名词
(1)可数名词及其单复数
(2)不可数名词
(3)专有名词
(4)名词所有格
2、代词
(1)人称代词
(2)物主代词
(3)反身代词
(4)指示代词
(5)不定代词(some, any, no)
(6)疑问代词
3、数词
(1)基数词
(2)序数词
4、介词和介词短语
5、连词
6、形容词(包括比较级和最高级)
7、副词(包括比较级和最高级)
8、冠词
9、动词
(1)动词的基本形式
(2)系动词
(3)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4)助动词
(5)情态动词
(6)时态
①现在进行时
②一般现在时
③一般过去时
④一般将来时
⑤过去进行时
⑥现在完成时
(7)被动语态
①一般现在时
②一般过去时
③一般将来时的被动语态
(8)非谓语动词(动词不定式做宾语、宾语补足语、目的状语)
(9)动词短语
10、构词法
(1)前缀、后缀
(2)转化
(3)合成
11、句子种类
(1)陈述句(肯定式和否定式)
(2)疑问句(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选择疑问句)
(3)祈使句
(4)感叹句
12、简单句的基本句型
(1)主语+系动词+表语
(2)主语+不及物动词
(3)主语+及物动词+宾语
(4)主语+及物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5)主语+及物动词+宾语+宾语补足语
(6)there be句型
13、并列复合句
14、主从复合句
(1)宾语从句
(2)状语从句
(3)定语从句(能辨认出由that、which、who引导的限定性定语从句,并能理解句子意思)
三、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
1、考查方式
闭卷,笔试。
2、考试时间及试卷分值
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试卷满分为120分。
3、试卷结构和题型
全卷共四大题,81小题。其中客观题65分,占54%;主观题55分,占46%。试卷内容、题量、计分安排如下:
题序 题 型 题量 赋分
一 听力 第一节:听句子,选择最佳答语 5 5
第二节:听力理解 10 10
第三节:听取信息 5 5
二 单项选择 10 10
三 完形填空 10 10
四 阅读 第一节:阅读理解 10 20
第二节:主题匹配 5 10
五 综合填空 第一节:用所给单词的恰当形式填空 7 7
第二节:根据首字母提示填空 8 8
六 完成句子 5 10
七 读写综合 第一节:回答问题 5 10
第二节:书面表达 1 15
总计 81 120
四、题型示例
五、综合填空(共两节,总分15分)
第一节:阅读下面短文,用所给单词的恰当形式填空,使短文通顺、合理。每词限用一次,有一个多余的选项。答案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共7小题,每小题1分)
encourage herself introduce lonely patient regret different treat
When you get separated from a friend, it may create problems for your friendship. She may not want you to see your other friends. If this is the case she probably (1) _______ you like that because she does not feel sure of (2) _______. Try to find out whether she feels (3) _______ without you. It is natural to feel like that. She probably (4) _______ hurting you. Be (5) ______ with her, (6) ________ her to your other friends and (7) ________ her to join in more.
(备注:以外研版八年级下P73 Module9 Unit1 练习4为原型改编)
(其余题型参见近年佛山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英语试题)
物 理 科
一、考试依据
1.国家教育部修订后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⒉佛山市教育教学的实际。
二、考试内容和要求
(一)考查的科学内容
根据国家教育部修订后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结合我市的具体情况,决定物理科的考试内容包括《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个主题,根据教学实际考查《声、光、热》、《电和磁》、《运动、力和功》、《物质、能量和能源》等内容。具体要求详见“有关科学内容的说明”部分。
(二)能力的考查
根据新课标要求,在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考查的同时,加强对能力的考查。主要是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和实践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⒈ 加强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注重考查观察和实验能力。在内容上可以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科学内容,也可以是与相关交叉学科的内容;在形式上可以是实验探究,也可以是问题研究、调查分析等学习活动。
2.加强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查,会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的现象,会应用物理公式进行简单的推导与计算,会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加强创新意识、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的考查。能进行相关的资料收集和有针对性的阅读,从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答相关的简单问题。在试卷中增强试题的开放性,以便于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
(三)有关科学内容的说明
上标“A”、“B”与“C”分别表示《课标》对相应知识点的体验性要求水平分别为“经历”、“认同”与“内化”。
一 声 、 光 、 热
内容 知识要点 水平层次 要 求
声现象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A 认识 1.通过实验,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
3.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4.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学知识一些应用
2.乐音,噪声 了解
3.声的利用
光现象 1.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了解 1.通过实验,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2.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其应用
3.通过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4.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
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2.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应用
3.色散
4.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5.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认识
6.凸透镜成像的应用,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原理,人眼成像原理,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 了解
热学初步知识 1.温度,温度计,温度计的原理及使用,温度的测量,环境温度问题B 了解 1.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2.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能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3.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4.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了解水资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5.能从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了解分子的热运动的一些特点.认识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
6.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
7.了解内能.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8.了解热量
9.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10.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11.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
12.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2.物质的固、液、气三态
3.物态变化过程A,熔化,凝固,汽化,液化, 蒸发,沸腾,升华,凝华 理解
4.熔点,沸点,水的循环,节约用水C
5.扩散,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动理论A 了解
热学初步知识 6.内能,温度与内能的关系,内能的利用,热量 了解 7.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8.了解热量的概念
9.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10.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11.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
12.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7.热机的工作原理,热机与社会发展 了解
8.热现象与热运动 认识
9.燃料的热值,热机的效率 认识
10.热量的计算,比热容A 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