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3考试网
 3773考试网 - 中考网 - 福建中考 - 厦门中考 - 正文

2015年厦门中考历史质量分析报告

来源:2exam.com 2015-11-5 19:21:46

2015年福建省厦门市初中学业考试历史学科评价报告

2015年厦门市中考历史质量分析报告


前言
初中历史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终结性省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是否达到《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的学业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2015年厦门市中考历史试卷遵循2011年版新课标和2015年省考纲精神,依据《2015年厦门市初中历史学业考试说明》,结合我市课改实际和生源特点,在传承我市历年历史学科中考理念基础之上,稳中求变、稳中求新。
一、命题依据及成绩的呈现方式
1.命题依据
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2015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历史)》为指导,以《2015年厦门市初中学业考试说明》为依据,结合我市初中历史教学实际进行命题。
2.中考成绩的呈现方式
厦门中考历史学科考试成绩以A、B、C、D四个等级划分的方式呈现。
2015年厦门历史中考等级划定的分数范围为:A等级:87—100;B等级:77—86;C等级:60—76;D等级:0—59。
二、试卷内容分析
1.试卷结构
(1)试卷的考试形式、时间及卷面情况
考试形式
(开卷或闭卷) 考试时间
(分钟) 卷面总分 选择题
比例 非选择题比例 阅读量(字) 答题量(字) 图表数 页码数
闭卷 60分钟 100分 60% 40% 3901 500—800 10 6


(2)命题规范细目表
大题 小题号 分值 内  容  目  标 预估
难度值 小题实测结果
   知识技能 能力及分值  难度值 区分度
    1 2 3 4 5 6 7 8 9   

一、选择题 1 2 黄帝 识记 V  V       0.90 0.977 0.080
 2 2 分封制 识记、运用 V V        0.90 0.957 0.131
 3 2 都江堰 识记、理解 V  V       0.90 0.929 0.209
 4 2 秦统一文字 识记、理解、运用 V V  V V     0.70 0.766 0.364
 5 2 《史记》 识记 V  V       0.90 0.961 0.122
 6 2 武则天 识记 V  V       0.90 0.939 0.172
 7 2 明清闭关锁国政策 理解 V V V V    V  0.85 0.965 0.120
 8 2 清朝维护祖国统一的主要措施《尼布楚条约》 识记 V         0.70 0.723 0.424
 9 2 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 识记 V   V      0.80 0.700 0.453
 10 2 洋务运动口号 识记 V         0.90 0.931 0.202
 11 2 新文化运动作用 识记 V         0.80 0.897 0.305
 12 2 史学常识
(民国纪年方法) 识记、运用 V        V 0.50 0.509 0.486
 13 2 张謇 识记、理解 V  V       0.90 0.878 0.339
 14 2 渡江战役 识记 V         0.90 0.965 0.118
 15 2 一五计划 识记、运用 V V V V      0.90 0.945 0.138
 16 2 大跃进 识记 V V V       0.80 0.762 0.543
 17 2 杂交水稻 运用 V  V      V 0.90 0.951 0.122
 18 2 经济特区 运用    V     V 0.90 0.933 0.185
 19 2 民族区域自治 识记 V         0.90 0.981 0.069
 20 2 古代埃及金字塔 识记、运用 V   V      0.90 0.968 0.093
 21 2 雅典民主政治 识记、理解 V  V       0.90 0.976 0.081
 22 2 文艺复兴的史实 识记 V         0.90 0.949 0.169
 23 2 三角贸易 理解  V V     V  0.50 0.670 0.286
 24 2 美国独立战争 识记 V    V     0.90 0.931 0.228
 25 2 《共产党宣言》 识记 V         0.90 0.953 0.167
 26 2 达尔文 识记 V         0.90 0.950 0.174
 27 2 “三国同盟”、“三国协约” 运用  V  V      0.80 0.798 0.409
 28 2 罗斯福新政 识记、理解 V  V       0.85 0.832 0.478
 29 2 斯大林格勒战役 识记、理解 V  V       0.85 0.894 0.278
 30 2 第三次科技革命 识记 V         0.90 0.931 0.115
二、改错题 31 2 忽必烈 识记 V         0.80 0.891 0.297
 32 2 《汉谟拉比法典》 识记 V         0.80 0.869 0.397
 33 2 《权利法案》《人权宣言》 识记 V         0.80 0.855 0.391
三、辨析题 34 4 “一国两制” 识记、运用 V  V   V    0.70 0.784 0.565
四、材料解析题 35(1) 4 新航路开辟 理解、运用   V  V     0.70 0.772 0.490
 35(2) 2 蒸汽机车 识记、理解、运用 V   V      0.65 0.538 0.558
 35(3) 2 经济全球化 理解、运用  V V  V   V V 0.60 0.634 0.464
 36(1) 2 鉴真东渡 识记、理解 V  V       0.70 0.835 0.500
 36(2) 4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识记、理解、运用   V     V  0.50 0.469 0.527
 36(3) 2 万隆会议、中国周边外交特点 理解、运用   V  V    V 0.65 0.703 0.571
五、综合阅读题 37(1) 2 西安事变 识记 V         0.80 0.791 0.630
 37(2) 8 全民族抗战 理解、运用   V  V  V V V 0.40 0.458 0.357
合计 100           0.794 0.797 0.512
注:能力层次按照附件“福建省初中历史学科九条能力标准”对应条目的序号数字打“V”;
附件:福建省初中历史学科九条能力标准(初稿)
1.再认重大的历史事实、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
2.再现历史的发展过程、阶段特征。
3.阅读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简单的问题有正确判断和认识。
4. 识读简单的图、表、数据,把握历史事件的主要特征及其内在联系。
5.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
6.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问题进行简单说明、辨析。
7.初步运用史论结合、辩证等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8.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并做出自己的判别和解释。
9. 初步具有历史学习的方法、习惯、思维,并应用于学习和生活。

(3)试卷的题型及所占分值(%)
选择题 非选择题 合计
 改错题 辨析题     材料解析题     综合题 
60 6
 4 20 10 100

(4)考试内容分布及占分比例
主题/模块 题  型 分数 比例
中国古代史 选择题 16 21
 非选择题 5 
中国近代史 选择题 12 22
 非选择题 10 
中国现代史 选择题 10 23
 非选择题 13 
世界古代史 选择题 4 6
 非选择题 2 
世界近代史 选择题 12 20
 非选择题 8 
世界现代史 选择题 6 8
 非选择题 2 
合计  100 100
注:主题/模块分别填写中国古代、近代、现代、世界古代、近代、现代。
2.试卷试题的主要特点
(1)体现育人为本理念,凸显学科教育功能
2011年版新课标将历史学科课程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放在首位,我市历年试卷的突出特点是人文气息浓厚,今年试卷在传承的基础上,将思想性和人文性发扬光大。试题关注家、国大事,传递社会正能量,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社会责任感,在不同题型中均有不同程度体现:选择题第1题“人文初祖”、第4题“秦统一措施”、第17题“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种子’杂交水稻”的情境设置,突出了中华民族同根同祖,民族团结、民族凝聚力、民族自信心的思想情感;材料解析题第36题,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友好”、“和睦”、“互惠”、“包容”、“反对战争”的周边外交理念;综合阅读题“人民之战”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面对外敌,万众一心、团结一致,捍卫国家主权的坚强决心,也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渗透了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落实学科双基考查,引领历史教学导向
试题既突出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素养的考查,也体现了新课改成果,关注初高中学科能力的衔接和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考查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把教法、学法引入试题,是本卷的亮点之一。选择题第4题的图示法、第18题的活动课和小组合作学习、第28题的简笔画等设计,既丰富了试题的呈现结构又引导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此外,整卷试题特别注重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体现了论从史出的学史方法,具有较强的教学导向性。
(3)情境创设新颖精巧,呈现形式活泼多样
试题命题素材彰显厦门地方特色,关注热点话题,情境创设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紧握时代脉搏。选择题第10题以厦门胡里山炮台的兴建作为切入口,考查晚清洋务运动史实;第18题以“家乡的昨天和今天”、辨析题以环岛路“一国两制、统一中国”巨幅标语为情境,巧妙地展示了厦门经济特区的辉煌历程,突出了厦门在祖国统一大业中的特殊地理功能,凸显了新时代背景下海西建设的特定地位;选择题第29题“二战胜利70周年”、材料解析题第36题“万隆会议60周年”、综合阅读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均蕴含着对周年热点的关注,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长效热点话题如“工业化”、“民族团结、共同繁荣”、“民主法制”、“经济全球化”、“科技创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在试卷中得以彰显。今年历史试题呈现形式多样并洋溢着浓厚的历史气息,包括了文字材料、影视作品、图表数据、地图、图示、简笔画等,使学生在做题中既考查了学业水平又在充满美感和亲切感的素材中汲取了新知识。
3.试卷试题的创新点
(1)力求与省纲接轨并趋向新高考全国卷开放性方向,题型题量有变化
本次中考试卷力求与《2015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历史)》接轨,在知识内容范围考查方面坚决杜绝“超纲”现象,在题型题量上与往年相比有了较大改变:如基于省纲“试卷中避免出现纯识记的大分值试题”精神的考量,取消原来的组合列举题,改错题由原来的5题减少为3题;增加了辨析题型,因是初次尝试,只设1题,共4分,降低难度值,赋分注意“辨”与“析”两方面,避免与改错题型在考查功能上的重合;材料解析题题型由历年的一题10分调整为两题20分,更接近省纲的题型结构、比例要求;综合阅读题具有厦门特色,训练学生对材料的积极反应,能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展开联想,结合现实,使学生情感得以加深,人格得以升华,体现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是历史学科素养培养很好的题型和素材,人文性突出,是功能教育理念的体现,尤其与新高考全国卷的开放性题目有异曲同工之妙,具有前瞻价值,在初中阶段的相关训练利于学生在今后高中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初步保障,特予以保留。
(2)以初高中教学衔接为出发点,材料型主客观题目成为主流题型,能力考查呈现层次化、复合化
省纲“目标要求”中所强调的九个知识能力层次在今年的厦门卷中均得到较为充分地体现,除了三道改错题因受本身试题形式的限制,能力考查层次比较单一外(只考查识记能力),其他题目,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均体现能力考查目标的层次化、复合化(见前文“命题规范细目表”之“内容目标”一栏),尤其基于新高考全国卷注重“对于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的培养”的考量,今年厦门卷在“初高中学科能力衔接”方面下足了工夫,注重考查学生从史料中准确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有效信息解答问题的能力,材料型选择题和材料型非选择题成为主流题型,图文材料呈现力求简洁、有效,非装饰性,相较于往年,也更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有较理想的难度、效度、信度和区分度,基本贯彻了省纲“基础性、时代性、发展性”三要求。
(3)材料解析题主题鲜明,立意深远,立体构思,指向明确
两道材料解析题围绕“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周边外交”两大主题,均设置了较为巧妙的题眼:35题“世界一体化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变化,改变了世界面貌”、36题“习近平的周边外交首推“亲、诚、惠、容”概念。自古以来,中国政府、民间都秉承与邻为善的友好理念”,彰显了鲜明的时代感,雍容大气, 35题以新航路开辟、两次工业革命和体现世界上最生动的全球化故事《一只iPhone的全球之旅》一书以及央视《苹果的另一面》等新闻素材为载体, 36题以郭沫若鉴真东渡诗句、《周恩来选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论述和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讲话片段为载体,分别设置了三题五问,突破了单线式的一对一思维,在材料与材料之间、材料与问题之间、问题与问题之间进行立体构思,全方位、多视角剖析了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和中国周边外交理念,题目难易适当、题意明白、指向明确,材料呈现与题目设问和答案的对应性强,确保能够真实反映出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业水平。尤其是两道材料解析题的最后一问,设问灵活,综合性强,且非要求学生空泛地就材料谈感悟,而是基于材料总结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应对策略以及中国周边外交特点,既避免了与综合阅读题第二问的同类质提问,又与前面的题眼和材料相呼应,有一定提升,使题目呈现了较高的立意与较强的立体感。
(4)综合阅读题更加贴近学生所学知识,评分标准更趋合理化
综合阅读题的保留除上述所述人文性、思想性优势之外,从历年中考、高中各年级质量检测的标准差数据分析,厦门生源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一部分优质生源必须通过高阶思维的考查加以甄别区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和“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开放性试题,综合阅读题立意新颖、开放度高、综合性强,是厦门卷最能代表课程改革导向、最具思维活力的“压轴题”。其所承担的考查功能比较全面,既重视获取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更注重初步考查学生阐释论证的逻辑思维能力,考生解答这个问题,是一个探寻、解决问题的过程,体现他们的思考习惯、观察视野及应有的历史素养,少数质优生会体现出深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因此该题也是本卷区分度较大的一道题。
今年该题的主题是“人民之战”, 紧扣抗战胜利70周年时政,素材的选取和学生所学知识结合得更紧密,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鉴于往年实践中出现的判分缺陷,今年进一步完善评卷标准,要求有明确论点且围绕论点(一个或几个)展开论述,史论结合,联系实际,分层次得分(第一层次:观点较明确,表述基本清晰,1-3分;提出多种观点但不加论述的最高得3分,仅提出1个观点,但明确且深刻的,最高可得3分。第二层次:观点明确,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观点进行阐述,表述清晰,4-6分;第三层次:观点明确且深刻,能做到史论结合,并联系实际,行文流畅,7-8分。超出参考观点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使赋分点既有规定性又有灵活性(能兼顾考生的个性化作答),评分更具效度和可操作性。
4.试卷试题的不足之处
应该说,命题组在特定的封闭空间里,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该卷命题工作,不足之处在所难免。例如37题综合阅读题的第一问是送分题,从主题考量,“哪一事件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这一问是可行的,但从紧扣材料的程度来看,命题组尤觉不够理想;此外,35题如何应对全球化趋势一问,备注参考答案的条理性还有提升空间。
三、成绩的统计数据
1.全市参加考试的考生人数及成绩总体情况
考生数 平均分 得分率 及格率 满分率 0分率 优秀率 标准差
27035 79.72 0.80 90.6% 0.044% 0.048% 49.4% 14.96

2.全市选择题实测数据
题号 赋分 选A率 选B率 选C率 选D率 平均分 得分率 难度值 标准差 区分度
1 2 0.977 0.014 0.003 0.006 1.955 0.977 0.977 0.297 0.080
2 2 0.008 0.957 0.033 0.002 1.914 0.957 0.957 0.405 0.131
3 2 0.929 0.023 0.041 0.006 1.859 0.929 0.929 0.512 0.209
4 2 0.090 0.029 0.113 0.766 1.532 0.766 0.766 0.847 0.364
5 2 0.006 0.024 0.961 0.008 1.922 0.961 0.961 0.386 0.122
6 2 0.041 0.005 0.939 0.015 1.877 0.939 0.939 0.480 0.172
7 2 0.014 0.014 0.965 0.007 1.931 0.965 0.965 0.366 0.120
8 2 0.085 0.109 0.081 0.723 1.447 0.723 0.723 0.895 0.424
9 2 0.013 0.030 0.256 0.700 1.399 0.700 0.700 0.917 0.453
10 2 0.931 0.031 0.026 0.011 1.862 0.931 0.931 0.506 0.202
11 2 0.034 0.028 0.040 0.897 1.794 0.897 0.897 0.609 0.305
12 2 0.111 0.509 0.188 0.190 1.019 0.509 0.509 1.000 0.486
13 2 0.034 0.878 0.067 0.020 1.756 0.878 0.878 0.654 0.339
14 2 0.006 0.022 0.006 0.965 1.931 0.965 0.965 0.366 0.118
15 2 0.017 0.945 0.011 0.027 1.890 0.945 0.945 0.455 0.138
16 2 0.018 0.175 0.762 0.043 1.524 0.762 0.762 0.851 0.543
17 2 0.036 0.005 0.008 0.951 1.902 0.951 0.951 0.431 0.122
18 2 0.014 0.020 0.032 0.933 1.867 0.933 0.933 0.499 0.185
19 2 0.981 0.008 0.008 0.002 1.962 0.981 0.981 0.273 0.069
20 2 0.010 0.968 0.018 0.003 1.936 0.968 0.968 0.351 0.093
21 2 0.976 0.014 0.006 0.003 1.952 0.976 0.976 0.305 0.081
22 2 0.009 0.023 0.018 0.949 1.899 0.949 0.949 0.439 0.169
23 2 0.670 0.145 0.064 0.120 1.340 0.670 0.670 0.940 0.286
24 2 0.029 0.018 0.931 0.020 1.862 0.931 0.931 0.507 0.228
25 2 0.012 0.953 0.027 0.008 1.907 0.953 0.953 0.422 0.167
26 2 0.018 0.021 0.950 0.010 1.900 0.950 0.950 0.435 0.174
27 2 0.798 0.051 0.053 0.097 1.596 0.798 0.798 0.803 0.409
28 2 0.021 0.832 0.024 0.122 1.664 0.832 0.832 0.748 0.478
29 2 0.024 0.032 0.894 0.049 1.789 0.894 0.894 0.615 0.278
30 2 0.006 0.056 0.931 0.005 1.863 0.931 0.931 0.506 0.115
 二、改错题 三、辨析题 四、材料解析题 五、综合阅读题 主观题合计
小题号 31 32 33 小计 34 35(1)(2)(3) 小计 36(1)(2)(3) 小计 37(1)(2) 小计 
满分 2 2 2 6 4 4 2 4 10 2 4 4 10 2 8 10 40
平均分 1.781 1.781 1.738 5.231 3.135 3.088 1.076 2.536 6.7 1.669 1.875 2.810 6.354 1.582 3.668 5.25 26.670
得分率 0.891 0.869 0.855 0.872 0.784 0.772 0.538 0.634 0.67 0.835 0.469 0.703 0.635 0.791 0.458 0.525 0.667
3.全市非选择题实测数据
4.各分数段人数统计
项目 100 99-90 89-80 79-70 69-60 59-50 49-40 39-30 29-20 19-1 0
人数 12 7372 10253 4773 2091 1097 594 398 268 177 13
累积 12 7384 17637 22410 24501 25598 26192 26590 26858 27035 27048
四、考生答卷情况分析
1.总体答题情况分析
今年厦门中考历史试卷总分100分,预估难度值0.794,实测结果为:平均分79.72,难度值0.797,与省纲“合理安排试题难度结构,考试合格率达80%”精神基本一致。从这个实测成绩来看,我市学生面对今年试题题型题量的调整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基本保持成绩的稳定,且从等级划定的分数范围来看,A等级分数从去年的82分提高到87分以上,D等级分数从去年的67分下降至60分以下,一线师生反响普遍较好。
2.典型试题答题情况分析及教学建议
(一)选择题答题分析
从改卷数据看,选择题总分60分,全市均分53.05分,得分率为88.4%。总体来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可以,虽然大量选择题题目设置了新材料新情境,注重论从史出,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减少“背多分”式的陈题,学生依然取得不错成绩,看出教师在教学和复习环节能较为扎实有效地对学生开展学科基本能力的培养。其中第1、2、3、5、6、10、13、14、15、17、18、19、20、21、22、24、25、26、30等19题难度值较低,学生答题效果与预估一致,说明考查再认再现能力的知识和历史基本方法类的题目学生掌握较好;第4、7、8、9、11、16、27、28、29稍难,第12、23题难度最大。其中第7题明清闭关锁国政策、第23题三角贸易实测得分远高于预测,说明部分学生对一些历史基本概念掌握得不错,教师课堂的概念教学比较到位;第9题战争题材电影海报排序题实测得分率低于预估得分率,说明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记忆比较模糊不清,存在一定做题障碍;第11题“新文化运动的两面大旗”本来是简单史实再现,但由于选项迷惑性强,实测难度值也如预测所料随之增大;第12题考查史学常识民国纪年法,难度较大,但由于题干中有一定的信息提示,如“黄埔军校创立”,一题两做,实测难度值接近预估值0.5,属于正常分值;令人意外的是第16题大跃进一题,难度原本不大,但实测区分度达到0.543,说明相当一部分学生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迁移能力的欠缺。在肯定本届学生总体水平的同时,也应看到有部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仍需要加强,因为有些题目提供了多样化的材料可供理解判断,即使知识再认有困难,也可以通过题干内容进行推断,基于此,材料式教学仍应在初中历史课堂得到进一步落实。
(二)非选择题答题分析
非选择题总分40分,全市均分26.67分,得分率为66.7%。在今年题型题量有所变化的情况下,这一成绩的取得是振奋人心的。但学生也暴露不少问题,一些是平时学习不认真细致所致,如错别字、史实混淆等问题,一些是内容掌握或史实理解不到位所致,如语言表达,概括能力较差,思想认识肤浅等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⑴第二大题:改错题,总分6分,均分5.231分,得分率87.2%
第31题学生多数能知道忽必烈应该改为成吉思汗,但是往往出现错别字,如:成吉思汉、成吉思涵、成绩思汗,陈及思汗等,写成成吉思汉的最多,可见学生对“汗”这个字在这里的意思不是很理解。老师上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首领有别于汉族首领的各种称呼,加深学生印象。如:可汗、单于、赞普等称呼。成吉思汗意思是拥有四海的“大汗”。意思也是指他统一了蒙古,拥有广阔的四方。第32题学生最易出现的就是《汉谟拉比法典》的书写,如果严格按照课本的写法,本题的得分会非常低,能够把汉谟拉比四个字都写对的很少,我们改卷是允许学生用同音字代替,所以各种同音的答案五花八门,如:汉(汗、罕)谟(莫、默、末、漠)拉比 等。虽然本次同音字改卷不扣分,但是还是希望今后老师们上课能积极强调学生使用规范的汉字,尤其是已经约定俗成的翻译名,不要随意用其他字代替,特别是人名。如果我们把“马克思”写成“马课斯”,那他还是我们熟悉的“马克思”吗?而且我们应该让学生养成规范使用汉字的习惯,这也是我们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第33题很多学生把《权利法案》写成《权力法案》或《权立法案》。学生可能对“权利”和“权力”的区别不明确。权力是一个政治概念,一般是指有权支配他人的强制之力。权利则是一个法律概念,一般指赋予人们的权力和利益。学生如果不理解二者的区别,就很容易出错。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应该有的书名号、分隔符等不允许出现错字,以期养成孩子细心严谨的习惯。
⑵第三大题:辨析题,总分4分,均分3.135分,得分率78.4%
本试题为今年历史中考的新题型。考查的知识点是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来自于课程标准中对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突出考查基础知识,并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融入地方史,让学生明白其实历史就在身边。
许多学生对历史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不熟悉,张冠李戴的现象很严重,甚至于试卷放空白。答题的规范性也很差,比如直接说理由,没有判断对与错;或者判断模棱两可,如:“不完全正确”、“ 片面”等;错别字也很多,如登小平、劝小平、郑小平、邓小苹;毛泽动;政册、二制、工劳等等。当然,也有很多学生表达很好,准确到位,体现平时训练有素。
    作为我市中考历史新题型,教师应对辨析题抱有足够的重视态度。以教材为依托,落实历史基础知识,抓住主干,突出重点,整合历史知识,建构历史体系,加强学法指导和答题方法的指导。
⑶第四大题:材料解析题 总分20分,均分13.054分,得分率65.3%
35(1)第一问得分率较高,大部分学生可以答出“新航路的开辟”或“地理大发现”,也有部分学生可以找到“发现新大陆”;反映出学生在阅读材料上的自主性和提取材料信息准确上能力有提高。但仍有出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答案,说明我们的学生对“地理大发现”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两个历史事件掌握不够彻底。
35(1)第二问基本都答出“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和“永远结束了世界文明相互隔绝的局面”。但也有不少学生表述错误,将“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与“世界各国统一”、“各国从分散走向统一”混淆,这给我们提醒,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把概念分析清楚。
  35(2)得分率和失误地方基本和预测的一样。失分最主要在于学生没有认真审题、答题失误,有的学生不理解什么叫“图序”,不会回答。有的学生投机取巧的把所有的发明和图序全部写上去,或任意写上两个。 
35题(3)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热点问题,体现了历史试题的教育功能。从答题情况来看,本题空白卷较少,学生的得分率比较高,尤其是第一问,大部分学生都能在阅读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得出答案,说明本题的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但也有学生第一问完全照抄材料或不理解题意,乱答的。比如:“全球经济化”、“统一化”、“科技化”、“竞争趋势”、“新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化”、“上升趋势”、“不断提升”、“增长趋势”、“一超多强”、“大跃进趋势”等,甚至还有写“新航路开辟”、“法西斯专政”的。该题仍存在错别字多的现象,如“全”误写为“金”;“全球化”误写为“全国化”;还有球少写一点的。第二问学生也能积极作答,但存在的问题较多,比如不注意审题,题目要求“综合四则材料,指出中国应该如何应对这一趋势”,学生回答过程中往往只抓住材料四反映的污染问题来回答。个别学生回答问题时用词不当,如“顺应潮流”表达成“随波逐流”。还有的学生脱离题目,盲目背诵平时老师归纳的知识点。甚至有学生对“全球化” 的概念不理解,以致答案中出现一些违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极端想法。
针对学生该题出现的问题,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提出建议如下: 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密切联系时政,关注热点和焦点问题,形成“大历史”观;平时的授课过程中,一些历史概念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深入浅出的解释清楚。如本题回答“经济全球化”这一答案时会出现五花八门的说法以及“把苹果赶出中国”等极端想法,就是因为学生对“全球化”这一概念理解不清造成的;中考复习时要打破教材体系,强化专题练习,落实主体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多进行学习方法、解题方法和应试技巧的指导和训练。让学生既学会学习,又学会应试。
36(1)考查唐朝中日交往的重大事件——“鉴真东渡”,所提供的材料是郭沫若歌颂唐代高僧鉴真的一首诗,这首诗虽然课本上没有,但相信在新课教学时绝大部分老师都曾教过,或者在教辅练习题中出现过,学生并不陌生,材料中三个地方还加了括号注解,降低难度帮助学生理解。即使这样,学生的错误答案还有不少:“鉴真出使西域”、“日本学习唐文化”、“鉴真东渡唐朝取经”、“鉴真来唐朝学习佛法”……还有个别学生将鉴真写成“鉴直”,将渡写成“度”。
36(2)第一问“概括两国关系一天天好起来的处理原则”:考生基本能从材料中找出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说明初步概括能力较强;存在的问题是审题不够细致,忽视了题目要求是“概括”,所以一小部分考生的答案是照抄材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第二问“该原则的国际意义”:基本能结合所学知识完整回答;部分考生失分的原因是审题上没有从“国际”的角度出发,所以回答的是对中国的意义;
36(3)第一问“……金钥匙”:得分率较高,说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牢固;存在的问题是错别字:如“异”写成“导”等;第二问“概括……交往特点”:基本能进行概括,但回答不全面,不能从材料中的内容进行概括分析。
⑷第五大题:综合阅读题,总分10分,均分5.25分,得分率52.5%。
    37(1)考查的是“西安事变”,学生如果对相关史实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爱国将领为逼蒋抗日而“捉蒋”、“放蒋”熟悉的话,只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和平解决”即能正确作答。属于基础知识简答题,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考生而言,即使没有提供材料也能正确作答。大部分考生都能轻松答对,可以说是送分题。但不少学生的答案为“西安事件”,大概是受了问题中“哪一事件”的影响,不过没扣分。个别学生有笔误比如“西安事业”、“酉安事变”等。
建议:无论是新课教学还是中考总复习,我们都要重视主干历史基础知识教学,要求学生准确识记重大历史事件名称,理解并记住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像“鉴真东渡”和“西安事变”都是课本子目标题,是历史事件专有术语,言简意赅,学生必须要熟悉相关的基本史实,还要能一字不差地默写出来。
37(2)学生在答题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①部分学生提炼的主要观点与文本没有任何关联,严重脱离材料,空谈“依法治国”、“改革创新”、“宪政”、“和谐平等”、“讲骨气”等。这或许源于考前老师指导过程中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例题,学生直接套用的结果。
②部分学生虽在材料基础上提炼了观点,但与全文表述的中心思想没太大关系,例如:讲述闭关锁国造成了中国的落后;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讲到因为有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换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③结合史实部分多数学生仅是停留在文本材料上,直接引用材料,不能将所学知识融入到具体事例中:部分学生虽联系了所学的知识(文本以外的例子)但出现严重的史实表述错误,不同时期的史实进行“混搭”,例如:将江姐、邱少云、黄继光等人放到了抗日的战场上;将三大战役、抗美援朝战争表述为抗日战争时期的战争;认为台儿庄战役促成了国共合作的实现、台儿庄战役是抗日战争的转折点。答得较好的学生能引用二战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美国内战、南北战争的胜利等事例来谈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④部分学生联系现实部分与提炼的观点严重脱钩,前文谈的是团结、民族凝聚力,但到最后却联系到了当今国家建设要“科教兴国”、要重视人才培养、要改革创新、要努力吸取各国文化等诸如此类的套话,这与学生不能活用考前所背的知识密切相关。
⑤一些学生以罗列要点的方式来答题,面面俱到,但没能就某一个主观点展开论述;部分学生以抒情或讲故事的形式来记述,不符合感悟题的论述要求。
针对这些问题,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建议主要有:
① 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
② 重视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在解读历史材料的基础上,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历史思维。
③ 重视史为今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适当联系实际,形成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④ 适当进行答题方法的练习,杜绝罗列式、万能式答案,禁止代替学生思维和创新。
五、命题反思
中考命题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容不得半点疏忽。为完成本次中考历史改革工作,我市多次举行各类调研活动,有与一线初高中历史教师的座谈会,有与各级各类一线初中历史教师的试题研讨,我们也有幸与省教研员朱旭老师就这一话题进行了探讨并交流了双方的意见,在这一系列调研活动基础之上,逐渐确立了今年厦门卷的改革方向和改革步伐。
一份中考试卷的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考试评价的真实程度,教学的效果和发展的方向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决策。从实测数据及一线教师反馈的意见来看,本次中考历史试题还是比较圆满地达到预期效果,但也还有令人不够满意的地方。经命题组成员研讨,对今后试题命制工作应继续遵循的原则我们达成如下共识:  
1. 基础性原则
我们必须对中考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要思考是什么样的人在考。从中考性质和目的来看,历史中考是水平结业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是否达到《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的学业水平,检查初中学生对于历史科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学科知识、学科能力的实际掌握情况。所以,中考历史命题一定要考虑初中生的年龄特质与实情,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注重基础性。今年中考历史卷,尽管在题型题量、题目呈现方式等方面较往年有较大变化,学生依然取得较好成绩,就在于命题过程中命题组始终秉持基础性原则,即使涉及思想性、人文性的题目,也没有出现不符合初中学生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的各类拔高挖深,师生普遍反映良好。
2.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一是试题没有歧义,更不能有错误,这是最起码的原则;二是试题的难度值和整个试卷的总体难度应有一个较好的设计,对难度要控制好。在本次命题过程中曾经发生的这样一幕——选择题第15题“一五计划时期各部门投资比例”饼状图的数据原本参考的是如下表格:

部门 工业 农林水利 运输交通 文化教育卫生 其它
投资比例 58.2% 7.6% 19.2% 7.2% 7.8%

 

这一表格在2014年贵州黔东南、广西柳州以及湖北荆门的中考试题中均出现(个别数据小数点后三个地区略有差别),命题组认为如此频繁被引用的数据应该确信无疑,然而,就在后期审查时,命题组认为凡试题中所引用的材料和数据都必须有出处,尽管选择题是不需标明出处的,我们还是把原中国财政部部长项怀诚的《中国财政通史》翻了出来,细细查找相关数据,这一查,吓一跳,数据差太多了,仅工业比例就比表格里的少了十几个百分点,于是赶紧修正,这就有了后来看到的那个饼状图(如下图),至今回想,仍是捏了一把汗,倘若不是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那么本卷会不会留下硬伤是很难说的,除非那个表格也能找到明确的有说服力的文本出处……
2.导向性作用 
所谓导向性是指中考命题应有利于引导学校教学的实施和发展,有利于中学历史课程改革,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以评价内容的变革来引导师生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初中历史课堂,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思想素养,并为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提供必要的条件。本次中考命题在传承的基础上,将思想性和人文性发扬光大,关注初高中学科能力的衔接和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考查学生论从史出的学史方法,把教法、学法引入试题,命题素材彰显厦门地方特色,关注热点话题,情境创设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紧握时代脉搏,均出于这样的导向性考量,期冀假以时日,终见成效。

报告主要撰稿人:厦门初中历史命题组
报告完成时间:2015-09-06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fjksw@163.com联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琼ICP备12003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