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试题的总体认识
今年中考化学试题编制与组织体现了基础性、生活性和探究性,突出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社会与科技发展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试题鲜活,地方色彩浓郁,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和人文精神,对化学教学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同时2012年中考还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的最后一次中考,新《课标》(2011年版)将在秋季开展实行,所以今年的中考是承上启下的一年,需引导教师关注新课标的要求变化。综合分析,本试卷有如下特点:
1、结构稳定,局部微调(相比往年中考试卷)。
题型、题量、赋分、考查方式基本不变,试题总量从27题调整为26题,整体难度与往年中考相比有所降低,易中难比例基本为7.2:2.1:0.7,其中单选题一如往年,1~15题全为基础题,略微变化的是试题排布做了细微的调整,如第1题不再是考查物质的变化,而将物质变化题调整为第2题,第3题更是出现了科学家照片、姓名的形式,较为鲜见,意在引导考生对科学家的认识和了解化学史;多选题中基础题为16、18题,分别以食品安全和溶解度曲线为载体,难度一般,17、19、20三题难度中等,但题型和往年相比保持稳定,分别为物质除杂、技巧性计算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填空题中,也以基础题为多,考查方式相对平和,学生得分率也较高,但也有部分试题得分率偏低,如22(3)、23(1②)及23(3②),局部考查方式也做了微调,如22(3)题,改变了以往书写元素符号的考查方式,转为考查元素的名称,再如23(2)小题,以柱状图为表现形式,改变了以往表格形式;工艺流程题题型稳定,鲜有变化,10分分值中,基础题和中等题比例为4、6开;实验探究题也力求平稳,但也不乏难度较大的试题,如25(2)、(3)、(4)小题,尤以(3)小题第二空为最,学生得分率为最低(本小题为我区阅卷任务)。26(7)、(8)两小题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就这份试卷而言,既体现了 “求稳求实”的原则,也体现了“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原则。
2、联系生活,彰显人文。
本份试卷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由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化学试题的选材侧重体现化学与生活、社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精心设计符合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的试题背景,体现了化学源于生活、源于社会,又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时代主题。不少试题的命题背景均为学生所熟知的,甚至就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热点事件,在真实的化学情境中触及学生的人文情感的和价值取向,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使这份试卷有了很强的人文特征。本份试卷中与此相关的分值比例约为64%,如第1(以绿色消费为命题背景)、3(以化学史为命题背景)、9(以Vc为命题背景)、15(以青蒿素为命题背景)、16(以食品安全为命题背景)、21(2)、22(以扬泰机场为命题背景)、23(以能源危机及环保热点PM2.5为命题背景)、25(以常见饮料为探究题材)、26(以食盐加碘剂为探究题材)等题。
3、注重基础,强调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依据课标和教材,,围绕初中化学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点考查学生对初中化学中重点概念和原理、重要物质性质和用途的认识和理解,考查学生主要化学用语、基本化学实验和计算等技能的掌握程度。全卷基础知识如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元素化合物等基本概念和原理、基本实验和有关的简单计算分值约占70%,有效地落实了双基。如第8、12题考查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第9、13、15、17、20、24、25、27题考查有关化学式、元素化合价、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中和反应、有关相对分子量的计算、离子检验等知识和技能。
4、重视实验,体现探究能力学科思想的考查
试卷在加大对实验考查力度的同时,充分关注新课程所倡导的科学探究。如第25题中,将实验情景真实化,考查内容广泛,从仪器的识别、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装置在实验中作用的分析到操作装置的优化。第26题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实验题,试题重点围绕食盐中碘含量的测定,从碘酸钾的制备到含量测定,从定性到定量,对实验知识和探究能力进行了较全面的考查。特别是比色法的考查,在本题的第(2)中要求学生问答试纸测定溶液pH的操作方法,为后面的定量实验中的比色法提供实验思路,体现了学科思想在不同实验中的应用。考查学生是否真的理解测定溶液PH的方法背后体现的实验思想,对今后的实验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二、化学卷双维细目表
题号
知识点
所属类别
分值
一级主题
二级主题
易
中
难
合计
1
STSE问题
化学与社会发展
化学与资源利用
2
2
2
物质变化类别
物质的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基本特征
2
2
3
化学史
科学探究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2
2
4
物质性质
身边的化学物质
生活中的常见化合物
2
2
5
实验现象
身边的化学物质
生活中的常见化合物
2
2
6
物质用途
身边的化学物质
生活中的常见化合物
2
2
7
微量元素
物质构成的奥秘
认识化学元素
2
2
8
基本操作
科学探究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
2
9
质量守恒定律
物质的化学变化
质量守恒定律
2
2
10
维生素
化学与社会发展
化学物质与健康
2
2
11
物质鉴别
身边的化学物质
生活中的常见化合物
2
2
12
溶液配制
科学探究
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
2
2
13
物质性质
身边的化学物质
金属与金属化合物
2
2
14
气体收集
科学探究
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
2
2
15
化学式计算
物质构成的奥秘
物质组成的表示
2
2
16
STSE问题
化学与社会发展
化学物质与健康
2
2
17
方程式与微观结构
物质构成的奥秘
物质组成的表示
2
2
18
溶解度
物质的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基本特征
2
2
19
除杂提纯
科学探究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
2
20
混合物计算
科学探究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
2
21
化学用语书写
物质构成的奥秘
微粒构成物质
8
8
22
材料、分类、符号及金属防腐
身边的化学物质
生活中常见化合物
9
9
23
化学式计算、资源及环境
物质的化学变化
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与能源、资源利用
9
1
10
24
工艺流程
身边的化学物质
生活中的常见化合物
5
5
10
25
饮料中CO2含量测定
科学探究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3
6
2
11
26
食盐中碘含量测定
科学探究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4
3
5
12
合计
72
21
7
100
三、总体数据:
本次中考,大市均分为72.19分,各项得分情况均达到了预期目标。其中选择题(1~20题)均分为13.38分,总体偏低;填空题总得分为21.56分,其中21题为6.87分,22题为6.91分,23题为7.78分;工艺流程题为5.97分,得分率近60%;探究题总得分为12.32分,得分率为53.74%,其中25题为6.02分,26题为6.3分。我区均分为70.81分,负大市均分1.38分,优秀率为13.40%,及格率为74.83%,良好率(80分以上)为41.27%,低分率(40分以下)为11.49%。
四、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1、重视“双基”教学,夯实基础
试卷中考查“双基”内容的试题很多,尤其是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文字叙述等方面,这就对教学提出要求,要注意做到稳扎稳打,通过强化识记、有效理解、针对训练等形式狠抓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要帮助学生找出自己错误的原因,并积极开展对必要且有效的“双基”训练,减少词不达意、随心所欲、主观臆造等错误的答题行为,从而有效降低低分率,提高及格率。
2、重视过程教学,提升学生能力
通过本卷可以看出,学生应该掌握的不只是“双基”,还应注重分析思维能力、综合归纳能力及有效阅读能力的提高。纵观近年中考试题不难发现,对于纯知识性题目的考核逐渐偏少,取而代之的则是更多的知识应用性题目,比如本卷中第17、18、19、20、24、25、26等题。因此在教学中,不要为提高“效率”而简单地让学生记,让学生练,而应该设法唤醒、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评价能力。
3、重视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教学,活化师生行为
通过本卷,不难发现,化学课堂应该走出应试教育的“沦陷区”,应改变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经典注意的教学方式,转为进行“生活化”、“绿色化”、“人文化”的教学方式,活化师生的教与学行为。在化学课堂中要不间断地渗透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关注生活、生产和社会实际,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同时在教学中应留有余地,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空间,“一个杯子里可以容纳多种颜色的液体”应该成为化学教师的职业追求。
4、重视实验探究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实验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本卷中赋值较多。这就使综合探究题成为化学试卷中难度最大的试题。从本次中考看,学生的失分率主要集中在第25、26题,学生难以理解试题的探究意图和实验方法,造成不可避免的失分,甚至出现个别问题的得分率极低的现象,如25(3)小题中学生对于温度过低饮料结冰后,实验结果明显偏小的原因一问。这些现象都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将探究活动落到实处,避免“纸上”探究、“笔尖”探究、“拿来主义”探究等形而上学的探究形式,不但要做全做齐教材上的探究实验,还要设置符合初中生思维能力和心智发展水平的探究新课题(如雪碧饮料的探究、普通锌猛干电池的探究、豆腐的探究、鸡蛋的探究、竹节内气体成分的探究、面包的探究等),使学生参与其中,亲历亲为,真正融入探究,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探究观和实验观。
5、重视学习,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要恰当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各种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地学习,提高教学效率。要创设合适的情境,充分发扬民主,让每个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表达,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训练表达能力,在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各种品质和能力。
新《课标》(2011年版)将在秋季开展实行,教材的内容和顺序也有所变化,需要化学教师认真研读新课标,认真比较新旧教材的变化,切不可穿新鞋走老路。
· 新课程标准变化内容·初中化学
一、科学探究
2.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增加:能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进行实验操作;认识收集证据的重要性。
减少:具有较强的实证意识;能依据一定的标准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简单的分类;在知识之间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3.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
增加: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4.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
本部分为新增加内容,其中包括8个实验。
二、身边的化学物质
1.我们周围的空气
知道----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认识----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学习情景素材 增加:宇航、潜水的呼吸供氧;氮气的用途。
2.水与常见的溶液
增加:知道溶液是由溶质、溶剂组成;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
初步学会----能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了解----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学习情景素材 增加:自来水的生产工艺;硬水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制取蒸馏水;太阳能海水淡化;食品中的乳化剂。
减少:红墨水的纸上层析;服装干洗。
3.金属与金属矿物
知道----认识常见的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
了解----知道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
认识----知道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特性的重要性。
知道----认识废弃金属对环境的影响。
学习情景素材 增加:不锈钢餐具
减少:当代金属材料的开发利用;制造自来水管材料的变迁。
4.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知道----认识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认识----知道酸碱的腐蚀性。
会----了解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方法。
学习情景素材 增加:作物生长最适宜的pH范围;根瘤菌固氮;常见铵态氮肥的性质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
1.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增加:能从元素组成上认识氧化物;知道无机化合物可以分成氧化物、酸、碱、盐。
学习情景素材 增加:海水的主要成分;铁的几种氧化物。
2.微粒构成物质
学习情景素材 增加:“桂花十里飘香”;原子结构模型。
3.认识化学元素
记住----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学习情景素材 增加:人体需要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四、物质的化学变化
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增加:认识通过化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的重要性;初步形成“一定条件下物质是可以转化”的观点。
理解----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学习情景素材 增加:充电电池和干电池;葡萄糖在体内氧化释放能量。
减少:照相底片的感光;中国古代的黑火药。
2.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增加:知道利用化学变化可以获得新物质,以适应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减少:了解人们如何利用化学反应改善和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
活动与探究建议 增加:镁条燃烧、高锰酸钾加热分解;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和盐酸能发生化学反应。
学习情景素材 增加:用食醋清洗水瓶中的水垢。
3.质量守恒定律
学习情景素材 增加:铜在空气中灼烧后固体质量的变化;电解水实验及其微观解释。
五、化学与社会发展
1.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
活动与探究建议 增加:实验氢气的燃烧;观察少量汽油、柴油、润滑油样品的燃烧现象,调查其用途。
学习情景素材 增加:氢能源汽车;煤矿瓦斯爆炸的预防;面粉厂的防爆措施。
减少:城市环保汽车的兴起。
2.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
学习情景素材 增加:纯羊毛和合成纤维的鉴别;新型陶瓷。
3.化学物质与健康
学习情景素材 增加: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
减少:有关误用化学物质危害人体健康的事件(如工业用盐的误用)
4.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学习情景素材 增加:二氧化硫排放与“酸雨”;空气质量日报
减少:光化学烟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