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开完家长会,填完孩子信息登记表格,石家庄黄女士悬着的心终于落下来了。黄女士的孩子顺利被一所知名初中录取,接下来就希望能为孩子找一个好的重点班了。然而,大多数小升初家长并没有黄女士那么幸运,李女士一直盯着的某知名中学招生工作,到目前为止仍毫无动静,这让她倍感煎熬。用一家长的话说,今年的小升初比较“诡异”,大家的心都堆成了一座“火山”,稍许消息就会令其不可遏制地喷发。而这一切,都源自今年小升初“择校”政策的收紧。
今年的“小升初”静悄悄
本来四五月份就人头攒动的小升初,今年却一片静悄悄,省会石家庄几乎所有学校都没有组织选拔考试,家长们为孩子积累的厚厚的证书都失去了作用。黄女士孩子唯一参加的一场“考试”,也是打着“欢迎您带孩子来参观校园”的名义悄悄进行的,而且学校通知过于“含蓄”,以至于很多家长因没带齐各种证件而迟到,参加考试的考生也只有二三十人,而到了下午闻讯而来的家长把校门都堵了。但是,即便参加了考试也没有结果,据说该学校因公然违规进行招生选拔考试,已经被相关部门处罚。此事一出,石家庄各个按兵不动的重点学校更沉寂了。
黄女士的孩子虽然只参加了一次不了了之的考试,但由于学习成绩很优秀,早早就被各个知名中学纳入视野,凭借奥赛一等奖证书,还是提前收到了两所学校的邀约。其中一所是在读学校的初中部,由于刚刚建设,为了吸引好生源,向本校的小学六年级的前100名发出了邀请,并承诺只要在本校继续就读,可免除全部学费。另外一所向黄女士孩子伸出橄榄枝的是省会一所相当知名的中学,经过再三权衡,黄女士还是选择了后者。填了表格后她如释重负。
面对静悄悄的小升初,家长更多的是焦虑和不安。李女士的儿子学习成绩一般,并没有纳入到各个学校摸底的重点中学的视线内。由于户籍所在片的中学一般,早在孩子四年级时李女士就盯上了某知名中学,去年开始,就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小升初的各种信息,并四处托关系,为今年的小升初做准备。但今年小升初择校政策突然收紧,让她不知所措,只有在焦虑中等待,等待政策落地那一天。
就近入学成大势所趋
今年小升初的变化,都源自自上而下的政策收紧。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要求,要保障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免试就近入学。新年伊始,教育部公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强调了“小升初”招生入学工作要严格坚持“就近入学”原则,下大力度规范“择校”行为。两天之后,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北上广深等19个城市闻风而动,迅速出台了各自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工作的政策和实施办法。北京市将推广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入学,上海市明确规定坚持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划片“免试就近入学”,济南继续实行“整体对口入学”的免试招生办法。免试就近入学成为大势所趋。为了保证政策的实施,更有消息传出,某些大城市小升初将纳入纪检、监察部门的监控范围。
在大的政策环境下,我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迅速做出行动,要求加强招生管理,严格规范择校、乱收费行为。以省会为例,虽然具体招生方案还未出台,但各中小学已经明确感觉到有山雨欲来之势。据记者调查,目前省会主要重点初中都已经停止了“小升初”考试,某学校因违反禁令,组织考试,责任人也受到了处罚。在采访中,部分中小学校长也私下表示今年小升初政策将更加严格,“免试就近入学”成为招生工作的政策红线。
“择校”带来了什么
这次小升初政策调整的指向就是“择校”,黄女士的幸运和李女士的焦虑也都源自“择校”。“择校”究竟给他们带来了什么?
省会李先生夫妇深为自己的女儿骄傲,去年,女儿成功通过了省会某著名初中的选拔考试,“择校”成功,成为周围同事朋友们艳羡的对象,可这份荣光背后冷暖自知。李先生夫妇早在三年级就为孩子制定了“奋斗”计划。随着相关部门为学生减负政策的实施,孩子在学校课业负担逐渐下降,这反而引起了李先生夫妇的担忧,课上不够,课下补,英语、奥数班一样都不能少,从四年级以来,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接送孩子上各种辅导班中度过。在他们印象中,孩子似乎没有休息过周末,以至于邻居们打招呼的口头语也变成了“孩子今天又有课?”为了择校,所牺牲的不单单是孩子快乐的童年,还有相当可观的物质投入,李先生夫妇用于孩子学习辅导的钱占到家庭开支的一半多,更不遑论动辄花费上百万购买学区房了。
李先生夫妇的付出有了收获,孩子成绩非常优秀,并在五年级时,参加了某知名学校的“五升六”考试,所谓“五升六”就是学校针对五年级的学生组织考试,通过后即可转学到该学校的小学部,小升初时直接入学。但是,这次考试让孩子小小年纪便经历了人生路上的第一次失败。这让李先生非常担忧,他说能明显感觉到孩子当时情绪比较低落,连楼都很少下,这么小,就要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和心理压力,作为家长他自己心里也非常自责和愧疚。李先生的孩子最后还是成功了,但是又有多少孩子被拒之门外。李先生孩子所在的小学每年级6个班,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在课外补习奥数,90%的同学参加了各个学校组织的考试,但最终突围者也不过十之一二。
不择校之路还有多远
一家媒体曾做过调查,50%的家长接受采访时都表示有为孩子择校的需求。黄女士说:“赶上政策变动期的毕业生既幸运又不幸,幸运的是,有可能就近入学,不幸的是,如果孩子所在的片恰是弱学校。”黄女士的一句话切中了择校最痛的病灶———教育公平。
当前教育公平问题关注的主要焦点是接受同质教育的过程公平。校际之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接受教育的质量存在的差距,主要根源还在于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带来的短缺,如何扩大教育优质资源,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化和均衡化,就成为治理择校,保障就近入学的关键。一方面,从长远来看,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积极推动区域内校长教师的合理交流,通过名校集团化办学、联合体模式等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范围,着力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从而推动区域内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办好老百姓身边的每一所学校,是实现区域内校际间均衡发展的根本之举。另一方面,短时间内,校际间差距客观存在,学生家长对于以分择校、以钱择校的需求仍然较大,“择校”观念难以淡化,需要有关教育行政部门下大力度加强监管,从政策上严把“择校关”。对此,某教育专家私下交流中表示很大乐观,他认为政府相关部门在今年的政策调整中表现了巨大的决心,这是推行就近入学政策重要因素。他表示,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确实需要一刀切的刚性政策的支持,需要让社会看到政府的决心和勇气,同时也要让广大家长和学校树立对政府教育改革的信心。
“后择校期”怎么应对
怎样应对今年的就近入学政策环境,是今年小升初家长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是安之若素,继续等待具体措施的出台,还是未雨绸缪,在户籍房产上动脑筋。记者走访了几个小升初家长,他们在面对今年严格的政策环境时,比较一致的态度是:观望。他们都表示,面对激烈的竞争,孩子的学校教育更加重要,上好学校是必然的选择。在面临择校将被取消的情况下,投资房产将是一条不错的出路。
记者通过走访几个知名学校片区的房屋中介了解到,随着小升初的临近,附近几个小区的房产已经明显走高,其中富强大街某上世纪80年代末的老旧小区每平米价格已经超过1万。以推动教育公平、利于青少年健
康成长为初衷制定的“就近入学”原则,却被少数市场投机者利用,或坐地抬价或假以包装,在广大家长为了孩子上学心急如焚的时候火上浇油。我们在谴责这种行为的同时,也希望广大家长转变教育观念,理性安排子女就近入学,科学安排学生课外活动,“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能提供适合教育的学校就是好学校”。我们更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够加大政策力度,完善有关措施,尽快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让孩子们早日看到不择校之路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