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治
2015年宁波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社会政治试卷,无论是试卷呈现的“形”,还是试题包含的“文”,都丰富而又深刻地体现了命题意图和课改理念。
一、 立足基础,广“面”重“点”,体现考试要求
在研读《宁波市2015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及学科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了试题命制的范围、内容、要求。本卷覆盖近50个知识点,内容涉及法律、国情、地理、历史、社会、乡土等方面。教材的基础知识是命题重点,兼顾了今年新增的考点,如二战、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等重点知识。
二、关注热点,“材”尽其“用”,凸显学科导向
试题取材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时政热点、教材资料、学生生活。不回避时政热点,如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等均在试题里得以体现。充分挖掘地方课程资源,如“宁波教育博物馆”的开馆,宁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等,把乡土教材与时政热点加以结合。重视教材,第18题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传统的认识,其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选自教材和图册,引导教师教学过程中充分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关注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思考、解决社会生活问题,提高自己的认识,如第3题判断学生自身行为的正确性,第11题链接工业革命成果分析日常生活现象,第19题提高学生维护权利的意识和能力。
三、凸现能力,集“思”广“议”,体现学科特色
综合性、思维性是整张试卷的突出特点。如第16题以“一带一路”为背景,运用地理示意图,结合家乡建设,把乡土、时政、地理、历史、思想品德进行综合。如第18题通过年代尺上呈现“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信息,考察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对比、概括能力。从思维维度上说,有纵向深入,也有横向关联,更有古今相通的灵活性;从学科综合特色来说,既有事件因果联系,又有区域联系,还有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是历史与社会学科综合性的体现。
在试题答案的设计上也有创新,既有书本知识的落实,又有开放性表达的要求。既赞同学生从自身的价值观出发选择观点,也鼓励学生用合理的语言分析自己观点,更欣赏学生用课外知识补充自己的观点。不局限、不拘泥,在答题过程中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灵活度。
四、价值引领,重“情”重“意”,体现德育功能
“考试就是一次教育”,虽然在一场考试中要真实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困难的,但引导之职应当仁不让。如第16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的视点从“国”到“家”,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第17题通过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的分析,掌握在历史学习中“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技能方法,又培养学生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的认同感;又如第19题以南京虐童案为命题素材,强化学生对权利维护的认识,是对学生一次难得的普法教育,同时还折射出对生命的尊重、对法律的敬畏等深刻内涵,能够让学生终生受益。
五、行文简洁,“图”茂“文”疏,体现人文关怀
整张试卷总共用图7幅,文字数量控制在3000字以内。布局排版错落有致,减少学生视觉压力。有理性的数据分析图,有简明、直观的年代尺,有实物史料图,还有形象生动的漫画等。从文字上来说,力求语言表述的准确性、科学性,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明了的意思,减少无效信息对学生的干扰。
全卷没有偏题、难题、怪题,立足基础,回归教材,关注热点,重视能力,对今后的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将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