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通知》精神,优化育人模式,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我市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研讨会于7月29—30日召开。市教育局副局长孙剑波出席并作重要讲话,普教科、教研室相关同志,全市各普通高中校长、业务副校长,部分高中教研员参加了会议。
孙剑波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各部门、学校在前期所做的充分准备工作,并针对新学期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思想认识到位。课程改革是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现行普通高中教育课程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多样化对人才的需要。浙江省到2015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体现先进教育理念的课程体系建设必须先行,而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十分关键。二是基本把握课改工作的基本思路和目标。按照“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总体思路,坚持有利于培育普通高中学校特色、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的原则,加快选修课程建设,转变育人模式,促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化。三是结合慈溪实际,积极稳妥的推进课改工作。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逐步到位,各校要早谋划,早准备,早安排。

据悉,此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对象为今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新生,对这之前入学的学生,仍执行原有课程制度。改革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5句话15个字,即“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
调结构。减少统一设置、统一修习的必修课程,增加适合学生发展需要、供学生自主选择的选修课程。必修学分从116学分减少到96学分,选修学分从28学分提高到48学分。选修课程按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四类设置。
减总量。在确保必修课程基本、基础性知识要求的前提下,减少面向全体学生的必学内容及学习总量,将原课程体系中各学科指定选修模块调整为自主选修,删除必修课程中非主干和过繁过难的内容,为学生修习选修课程腾出时间和空间。
优方法。扩大学校课程自主权,各学校根据办学特色构建课程体系,推行选课走班,给学生更大的学习选择权,全面实行弹性学制。
改评价。建立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等11门必修课程,各科目每年开考一次,分别在1月和6月施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课程修习计划,自主选择参加考试的时间和科目,学生参加同一科目考试次数最多2次,以最好成绩记入档案。
创条件。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办学条件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社会课程资源,同时区域增量教育资源重点向课程改革倾斜,向薄弱学校特别是农村普通高中倾斜,加强选课走班设施与设备等方面的硬件保障,重视教师培训,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会上,与会代表听取了教研室关于慈溪市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及新高一慈溪市三年新课程组成建议方案的介绍,各教研员提出了高中新课程学科模块开设的教学建议。会议期间,与会人员还就课改的选修课程开发、选课走班实施、专项资金保障、会考时间设置等方面进行了面对面交流,并提出了许多科学的建议,为我市新课程的深入实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普教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