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三中青大创新班招生及培养方案
一、招生计划
30人
二、招生对象
符合《青岛市城阳区教育体育局关于做好2014年初中学生学业考试与高中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允许推荐学生的规定,并同时具备以下五项条件:
1.初中三年综合素质表现优秀;
2.初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中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各学科学习发展性目标评价均为A等;
3.初中三年学业成绩突出,在年级名列前茅;
4.初中地理、生物、信息技术会考科目不低于1A2B;
5.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方面有特长。
三、招生程序
(一)报名
报名时需要提交的材料:
1.《青岛市中学生素质发展评价手册》、《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表》;
2.初一、初二、初三历次期末考试成绩证明并加盖学校公章(由毕业学校统一提供);
3.加盖学校公章的两名初三任课教师(其中一位是班主任)的推荐信;
4.近期免冠一寸照片3张;
5.户口簿原件及考生本人户籍材料复印件各一份;
6.初中阶段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材料及荣誉证书原件和复印件(须经初中学校确认并加盖公章)各一份。主要包括:
(1)学生获得的各级各类综合或单项比赛成果及荣誉;
(2)其它能突出体现学生优势智能及综合素质的标志性成果及荣誉。
(二)测评方式
1.资格认定。学校招生工作委员会对推荐生进行资格审查,审查所提交材料是否真实有效,并确认资格。
2.综合素质测试。采取标志性成果评定、专业知识考试加面试的方式进行。
(1)标志性成果评定。工作委员会对学生提供的初中阶段的标志性成果进行评定,分为 A、B、C、D四个等级。
(2)专业知识考试。考试科目:语文(60分钟,100分)、数学(60分钟,100分)、英语(60分钟,100分)。
命题突出能力立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3)面试。面试主要采取分组答辩或辩论的形式进行,主要考察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反应的敏捷性及开拓创新意识。面试成绩分为A、B、C、D四个等级。
招生工作委员会结合标志性成果、面试成绩,按照专业知识考试成绩从高到低按招生计划1:2的比例确定综合素质测试合格学生名单,标志性成果、面试成绩必须达到B级(含B级)以上。未被创新班录取但符合初中优秀毕业生录取条件的学生,可以进入优秀初中毕业生录取批次。
(三)录取
1.取得综合素质测试合格证并获得指标生资格的考生具备录取资格。招生工作委员会依据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和青岛市初中学生学业统一考试成绩,综合评定,择优录取。原则上按照专业知识考试和学业统一考试成绩相加从高到低录取,成绩相同者,按照综合素质测试成绩从高到低录取。
2.录取名单确定后,招生工作委员会将通过城阳三中网站(http://www.qdcysz.com)和校内张贴名单两种形式公布,时间为三天。对录取结果有异议者,可在公示期内,向学校招生工作委员会提交书面(或电话)意见。学校招生工作委员会在接到书面意见后三个工作日内予以回复。
3.无异议后,上报区教体局。区教体局同意并备案后,正式发放录取通知书。
(四)日程安排
日 期 时 间 内 容
5月13日 8:00-16:30 接收初中学校统一报送的青大创新班学生推荐材料(教导处)
5月14日 8:00—16:30 标志性成果评定
5月17日 8:00-9:00 语文
9:20-10:20 数学
10:40-11:40英语 专业知识考试
5月17日 13:30-17:00 面试
5月19日-5月21日 综合素质测试合格学生名单公示
5月22日 综合素质测试合格学生名单上报区教体局
5月23日 发放合格证
学业考试成绩公布后 确定录取名单,发放录取通知书
四、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招生工作委员会,委员会主任由校长担任,委员由党、政、工各处室负责人和教师代表、家长委员会代表组成。招生工作分工负责,重大问题由集体研究决定。
(二)制度保障
建立公示制度、诚信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保密制度,招生工作委员会与招生录取有关人员签定诚信协议,建立诚信档案,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到招生条件明确、工作程序规范、实施办法公开、录取结果公示。
(三)监督机制
青大创新班招生工作全过程接受社会监督。学校及时受理学生、家长及初中学校的举报,确保招生工作万无一失。
(四)咨询服务
咨询电话:87811031 68019392
咨询时间:5月5日-5月13日工作日
上午8:00-11:30、下午14:00-17:00
五、培养方案
为深入落实《青岛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部署,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以及中学阶段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途径与模式,以适应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对创新人才的需要,我校计划充分发挥青岛大学优质生源基地和山东师范大学教学实验基地的优势,为创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初步基础。
(一)指导思想与总体思路
指导思想:与青岛大学等高校全面合作,发挥青岛大学的师资和科研机构资源优势,以培养科技类综合型人才为目标,建立具有普遍意义的高中创新人才育人机制,探索创新人才成长链的有效途径。
总体思路:通过课程方案、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全面改革,突破现有制度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束缚。独立设置教学班,吸纳优秀学子,以科技实验为载体,培养具有创新素养的优秀人才。
(二)培养目标
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性,以聚焦志趣为突破口,注重学生科学实验与课题研究,促进创新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时较同阶段学生具有更扎实的学习能力、更广博的知识储备、更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更活跃的思维,让更多的学生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技术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或者有自己的发明成果,为学生顺利参加自主招生做好充分准备。
(三)培养措施
1.课程设置
制定相应的课程方案,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领域有利于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科学探究素养的拓展型课程,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创新型校本课程,形成“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创新型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结构。
基础型课程,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完成的必修基础课程,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从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课程知识、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对高中三年的课程进行重新整合。
拓展型课程,围绕奥林匹克竞赛和高校自主招生,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领域开设拓展性课程和专题讲座。
创新型课程,以创新素养培养为目标,以课题研究形式呈现的行动研究、实践活动课程,以此推进学生基于志趣领域的学习和探究。
创新班的课程设计为必修、选修、实践三板块,基础型课程为必修、拓展型课程为选修、创新型课程为实践,实行模块教学和学分制管理。
2.教学方式
(1)基础型课程,按照行政班授课,遵循教育规律,打造活力课堂;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注重学力奠基。每周28课时,由本校教师在高校专家的指导下进行整合并负责授课。
(2)拓展型课程,按照学生的学习志趣和未来的专业发展方向,分成几个专业学习合作体,实施选课走班制。每周8课时,由青岛大学的专家教授负责专题讲座和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指导,本校教师负责实施拓展性课程。
(3)创新型课程,开展科技实验操作、信息搜集等探究体验和课题研究活动。由青岛大学的研究生、博士生协助指导本校教师完成。
(4)走进高校,参加高校的有关学术讲座以及冬令营、夏令营活动,利用高校的实验室开展有关的科学实践。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开发学生潜能,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3.管理评价
建立班主任与导师 (青大专家参与)相结合的“双师制”班级管理模式。
建立激励机制,设立科技节,开展多样性的科技活动并予以表彰和奖励。组织创新班同学,参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奥林匹克竞赛以及有关的冬令营和夏令营活动。改革评价方式,建立成长记录档案,记录标志性成果,并将评价结果与高校升学推荐机制相结合。
4.定向输送
学校与青岛大学建立了“优质生源基地建设合作协议”,为“青大创新班”的学生铺设长远发展之路。力争所有同学高考都能达到青岛大学录取线;学校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向其他的国内重点高校推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四)保障条件
1.组织保障
成立由区教育局、青岛大学、城阳三中共同组成的“创新班”领导小组,下设工作组。
2.师资保障
学校继续引进专家教师和硕士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尤其是要引进高学历的实验教师,选用本校最优秀的教师负责实验班的授课。积极引进青岛大学的专家教授开发专门型课程、开办学术专题讲座并对我校进行师资培训。积极引进青岛大学的研究生、博士生协助开设特色校本课程、指导课题研究。形成由高校专家教授、高校在校研究生与本校教师三位一体的“创新班”师资队伍。为实验班同学每人配备2名导师(校内教师+校外专家)。
3.资源保障
学校为每名创新班的学生配备一台学习专用的“ipad”。与青岛大学等高校合作,借用其高水平实验室,同时,根据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引进、建设自己高水平的物理、化学、生物探究实验室、专业的计算机机房和图书阅览室,为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硬件资源保障;与上理工附中、复旦附中等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学校结为联谊校;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为学生进行国际交流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六、本方案由城阳三中招生工作委员会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