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紧扣教材、强化实验、重视能力、引领教学
今年中考化学试题充分依托课标,紧扣教材,并考虑毕业与升学二合一的考试功能,不仅注重“双基”,同时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目标,联系社会生活,体现学科思想,突出科学探究。试卷秉承近几年化学试卷的特点——试卷图文并茂,试题结构合理、内容科学全面、难易排布和谐,问题指向明确,情境真实生动,无“偏、难、怪”题,充分体现初中化学课程“基础性、应用性、时代性”的特征,彰显我市化学中考试题“紧扣教材、强化实验、重视能力、引领教学”的特色。
1.紧扣教材,体现基础性,联系社会生活,彰显学科价值
试卷紧扣教材,试题素材大多源于课本、《中考指南》和生产生活实际,整卷基础知识约占75%,充分体现基础性,同时知识点覆盖面广,涉及课标中5个一级主题和19个二级主题的核心内容,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化学基本素养,又适度考查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化学的实际价值,感受学科的魅力。
如第1、2、3、5、11、12、16、21、22等题是对照课标,依据课本及课本习题,对物质的分类、用途、化学用语、化学实验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第4、7、9、13、14、19、26、28等题,从呈现方式和转换设问角度,对《中考指南》试题改编和再加工,考查学生的化学与社会、实验设计、物质的转化、鉴别和推断等化学基本核心素养的掌握情况。体现了对所学知识灵活应用的重要性;第18、20、24、27、29、30等题以化工生产、实验情境和科研为背景设计问题,设置了较多的对基础知识考查的内容,问题的情境体现了化学既源于生产生活,又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彰显了学科价值取向,同时引导教师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好教材进行教学,减轻学生的负担。第30题(二)2③问、26题(4)③问在学科范围内适度开放,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强化实验,体现应用性,创设真实情境,突出学科特征
整卷有关实验能力的考查内容约占40%,较往年略有增加。在注重考查学生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实验的思维过程、迁移运用能力等方面与往年保持了很好的连续性,题干内容充分注重应用性,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如第6、24、26等题取材于真实的实验过程,考查学生对课本实验的掌握程度,力求考查学生真实实验操作的能力;第7、9、13、23等题涉及面较广,综合考查了学生对物质的检验、鉴别、制备、分离、提纯等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第18题源于实验考查的内容。第27题以学生做过的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为素材,巧妙地将分析、实验、计算、结论等实验探究过程完整地呈现。情境真实、设计科学严谨。同时提醒教师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课本素材进行有效教学。第30等题以学生熟悉的钢铁材料为情境,将对化学实验及现象的分析、实验设计、计算、推理等化学基本方法进行有机整合,将单一基础知识与综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情景真实、题干精炼、设问自然、流畅,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实验的严谨性、科学探究的完整性,感受到化学知识真实、有用,突出了化学学科特征。
3.重视能力,体现发展性,关注后续学习,推动教学改革
整卷在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同时重视对学生学科能力的考查。如第17题着重考查了学生对溶解度及曲线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8题、30题(三)2①②考查学生阅读、识图、归纳、推断、分析、表达、计算等能力,能力层次要求较高。第27题的【结论】中的两问,不仅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得出结论,同时又要运用“化合物的化合价之和为零”的基本方法写出碱式氯化镁的化学式,是学科基本素养与方法相结合,能力要求较高。类似此类的试题还有第30题(三)2③。这也关注了初、高中的知识衔接和学生的后续学习能力。其目的是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学科核心知识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科素养。第10题从微观、宏观两个维度考查物质的类别、元素的质量分数、化工过程、有机物与无机物的转化等内容;第24题以完整的实验过程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第20题是以学生常见物质知识网络图为背景,体现化学发展的时代性,同时考查学生后续学习化学所要具备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较好地体现了初高中化学的衔接。第26(4)题、第30题的4、9、14部分考查开放性思维,体现了能力立意。第27题的实验探究考查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异常现象这一资源开展交流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
纵观整卷,试题布局合理、图文并茂,试题由易到难,难点分散,问题指向明确,题干精炼,充分考虑学生心理,体现人文关怀。试卷既考查了学生初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水平,又考查了学生后续学习的能力,具有较好的毕业和选拔双重功能,也体现了考试的公平、公正性和可信度,同时发挥了中考试题对教学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引领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