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1. 亲子交往及其重要性;
2. 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
3. 父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4. 同伴交往的重要性;
5. 同伴现场提名法;
6. 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
7. 影响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
8. 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的定义;
9. 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因素;
10.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11. 幼儿交往技能及其培养。
(十四)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1. 个性的心理结构:
2. 个性开始萌芽的含义;
3. 分析儿童的气质类型;
4. 研究儿童气质的意义;
5. 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
6.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定义;
7. 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
8. 对学前儿童智力测验的正确态度;
9. 自我意识的定义;
10. 学前儿童自我认识的发展;
11. 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
12. 学前儿童自我调节的发展。
(十五)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2.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3. 遗传素质、生理成熟、社会环境的定义;
4. 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5. 社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6.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
教材:《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陈帼眉 冯晓霞 庞丽娟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月版
《学前教育学》(150分)
一、考试要求
《学前教育学》是研究0—6、7岁学前儿童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对入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形成基本的认识和态度,掌握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二、考试内容
(一)学前教育的年龄对象和学前概念
1.学前教育研究的对象年龄的历史演变。
2.1981年召开的国际学前教育协商会议对学前教育概念的界定
(二)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
1.学前教育实施的两种形式
2.学前家庭教育的特征
3.学前社会教育的特征
(三)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
1.柏拉图的学前教育思想
2.亚里士多德的学前教育思想
3.夸美纽斯的《母育学校》和《世界图解》
4.卢梭的《爱弥儿》
5.欧文的《新社会观》
6.学前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客观条件和最初标志
7.福禄贝尔的学前教育贡献和教育方法
8.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贡献和教育方法
9.成熟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10.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与学前教育
11.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学前教育理论发展的主要观点
(四)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1.儿童发展的全面观
2.儿童发展的规律性
(五)学前教育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
1.人的个体社会化
2.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3.学前教育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