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研 究 生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专 升 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书画等级 美国高考 驾 驶 员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 检 员 单 证 员 出国留学
 招生考试网 - 高考 - 招生简章 - 正文
高考改变命运 木匠成博导
来源:2exam.com整理 2007-5-2 9:05:39 【字体:小 大】

30年前的那次高考改变了这位厦大博导当木匠的命运

 

    本期出镜:郭志超 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 博士生导师


    人物感言:每一段历史最终都会沉淀为文化,1977年高考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它的核心精神是自强不息。而商报“梦回1977——回首30年前的那次高考”系列报道的价值正在于能发掘出这种文化,弘扬自强不息的高考精神,激励当代人去拼搏进取,增强凝聚力,共创和谐社会。

    “从你们第一天推出‘梦回1977——回首30年前的那次高考’的报道起我就每篇必读,我还把那些报纸剪下来,制成集子收藏。”在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郭志超教授家里,记者见到他专门制作的剪报。


    郭志超教授曾历任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副主任,他是厦大博士生导师。聊起剪报的动因,郭教授说,商报推出这组“回首30年前的那次高考”系列报道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策划,虽然它讲述的只是一部分人的高考经历和心路历程,但因为有着相似的情感和经历,那些难忘的往事注定会牵动曾经经历过那次高考的成千上万人的记忆。“看到商报报道我也想起了那些日子,所以我把那些报纸剪下收藏起来。”郭教授说。
        

    郭教授家里至今仍然保存着两把木锯。“那是我年轻的时候学木工用的工具,保存到现在就是为了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当年。”郭教授指着我们坐的实木沙发自豪地说,他家里的沙发、桌子、书柜全是他当年的作品,如今已经用几十年了。“那时候我以为可能要当一辈子木匠了。”
        

    郭志超祖籍福建惠安,中学就读于厦门一中,“文革”开始后学校停课了,“男学木匠,女学裁缝”,为了有门手艺糊口,高一没念完,他学起了木工。后来他到武平西北深山下乡,之后又调到龙岩农业建设兵团。在龙岩,晚上9点就熄灯了,郭志超点蜡烛夜读,连长巡夜发现他在读《古文观止》,就没收了并拿去烧掉,说那是“毒草”。不过,知青们对知识依然如饥似渴。连队里福州籍战友得知龙岩一中图书馆里封存了许多书籍,就翻天窗进去“偷”来一批,其中以外国小说名著为主,大家都很爱看,郭志超也借来读,为了加快进度,他整夜整夜地读,导致视力锐减,一度得了夜盲症。
        

    农场解散后,他被调到邵武挖煤,休息时工友们聚在一起闲聊,他则躲在一旁轻诵诗歌。郭志超说,他最喜欢《炉中煤》的诗句:“我原本是有用的栋梁,在地下活埋多年,到今天终得重见天光”。下班后,他就自学《采煤学》,虽然高考用不上,但他相信只要坚持学习,脑筋就不会生锈,终有一天会有益处。
        

    1977年高考前一个月身处深山僻野的郭志超才得到信息,本来他准备考理科,但因来不及复习才改考文科。高考前,他还要兼顾矿上的生产调度工作,只好边工作边挑灯夜战,复习备考。好在他记忆力很好,又一直没放松学习,在厦门一中的所学基本没有淡忘。
        

    1977年12月9日,28岁的郭志超上县城参加翌日的高考。他对自己的能力很自信,考试心态放松,发挥不错,尤其是数学,虽然他只读到高一,但当年他不做老师布置的作业,却好奇地自学高二、高三的数学课本,结果歪打正着,数学考得特别轻松,只用了1小时就答完卷,仅差3分满分。
        

    金榜题名时的心情难以名状。郭志超告诉记者,当他拿到厦门大学历史系录取通知书时心中一片空白,那种感受记忆犹新,就犹如经历了数月的阴雨,一朝久违的骄阳爬上苍穹,万道金光一扫阴霾。人的情感瞬间被蒸发了。
        

    郭教授认真读过商报报道的每一篇1977年高考故事:厦大出版社侯真平,务农汗水晒成盐,仍把夜读当成一天最快乐的时光;厦大公共管理学院郑启五一边当炊事员,一边“偷听”英语,不懈努力考上外文系;厦大人文学院朱水涌,数理化很好,却因没时间复习而高考改考文科,好在有下乡时当编剧导演打下的厚实文字功底,厚积薄发,顺利考中……他归纳出主人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怀有理想信念,境逆志坚,厚积薄发。
        

    郭教授拿出一张他珍藏了几十年的老照片,他介绍说那是1978年10月1日,77、78级学生入学的第一个国庆他们小组全体男同学在厦门大学校门口的留影。当时他们“挺封建”,没有邀女同学加入。照片上同学们满面春风,如今其中不少人已经成为各自领域的骨干了。郭教授学的是历史,喜欢历史地看问题,他说每个77级、78级考生都有一个难忘的故事,汇聚为载入史册的春天故事。每一段历史最终都会沉淀为文化,1977年高考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它的核心精神是自强不息。而商报“梦回1977——回首30年前的那次高考”系列报道的价值正在于能发掘出这种文化,弘扬自强不息的高考精神,激励当代人去拼搏进取,增强凝聚力,共创和谐社会。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