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科技学院2008年招生简章
浙江科技学院招生网:http://zsb.zust.edu.cn
一、学校概况
浙江科技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集工、理、文、经济、管理、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本科院校。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办学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培养具有国际化背景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成为学校的鲜明办学特色。
学校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浙江省杭州市,西子湖畔,小和山麓。校园山环水抱,茂林修竹,景色宜人,占地1450余亩,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场所。学校目前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2600余人,成教学生近7000余人。有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轻工学院、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语言文学学院、理学院、中德学院等12个学院,设有40个本科专业。
学校是教育部确定的中德合作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院校。1985年,浙江省和德国下萨克森州签订协议,共同建设学校。1990年,中德两国政府正式换文,开始两国政府级合作建设学校的项目。学校借鉴和学习德国的实践型教学模式,建成了一系列具有先进水平的校内实习基地和实验室,先后派遣了两百余人次出国进修考察。与此同时,包括时任德国总统罗曼·赫尔佐克在内的德国贵宾,以及众多的德国专家学者先后来校访问和工作,累计达500余人次。截止到2007年年底,我校已和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纽伦堡应用科学大学等15所院校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开展了教师交流、合作科研、共同举办学术活动、开设国际化专业、实施双学位联合培养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从2000年开始,学校与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纽伦堡应用科学大学等多所德国院校签署了“中德2+3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的协议,每年选拔百余名学生到德国深造,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将分别授予浙江科技学院和对方合作院校的学位证书。同时,学校还与澳大利亚、英国、法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建立了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其中高中级职称人员约占85%。近年来,学校在不断提升办学水平的基础上,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高水准的科研项目和设计研究任务,这些在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年来,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切合社会的人才结构所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目前,一所风景优美,特色鲜明,以科技应用和创新为己任,以培养具有国际化背景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新型科技大学正展现在美丽的西子湖畔!
二、选择浙江科技学院的六大理由
1、国际交流合作色鲜明,与德国15所院校合作
学校是教育部确定的中德合作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院校。学校借鉴和学习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实践型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具有国际化背景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特色鲜明。截止2007年年底学校已与15所德国院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并与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国家的高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2、公办本科3500名的招生量,让你有更多的机会享受优质教育
2008年学校将在本科第一批和第二批招收3500名新生,公办本科招生总量列全省高校前列,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3、全国“KAB”创业教育拓展计划首批试点高校,浙江省高校就业工作优秀单位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着眼于优化生源结构、提高生源质量,着力于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强化人才培养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致力于全程关注就业工作、全员推进就业工作、全力促进就业工作,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居浙江省属高校前列,并被授予“浙江省高校就业工作优秀单位”荣誉称号,同时学校还被列为全国“KAB”创业教育拓展计划首批试点高校。
4、有多次申请转专业的机会,鼓励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学校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行学分制、主辅修制。从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出发,学生在大学期间有多次申请转专业机会。
5、我校录取的第二批本科学生,有机会进入中德“2+3”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
为了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加我校中德学院“2+3”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学校将在第二批录取的新生中选拔部分优秀学生进入该项目。考核合格选中的学生将被纳入中德学院统一管理。
6、学校强化培养应用型能力,校风优良
学校秉承“学以致用,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提出并实施了“优化基础、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鼓励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努力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秉承“崇德尚用、求真创新”的校训,弘扬“求实创新、自强不息、知难而进、矢志发展”的学校精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进和规范各项管理,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优良,办学成果显著。
三、2008年招生计划
(一)中德学院“2+3”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招生计划
2008年我校中德学院面向浙江省招收160名中德“2+3”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的新生。学生先在国内学习两年,再选派到德国学习三年,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获我校和德国有关院校的学位证书。
学院 |
专业 |
类别 |
学制 |
批次 |
计划 |
备注 |
中德学院 |
机械类 |
理工 |
五年 |
本科一批 |
30 |
|
电气信息类 |
理工 |
五年 |
本科一批 |
40 |
|
土建类 |
理工 |
五年 |
本科一批 |
15 |
|
建筑学 |
理工 |
五年 |
本科一批 |
15 |
要有一定的绘画基础 |
生物工程类 |
理工 |
五年 |
本科一批 |
21 |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理工 |
五年 |
本科一批 |
12 |
|
应用物理学 |
理工 |
五年 |
本科一批 |
12 |
|
艺术类(美术) |
艺术 |
五年 |
艺术本科二批 |
15 |
英语单科一般要求80分 |
合计 |
160 |
|
(二)信息学院中澳“双学位”班招生计划
2008年我校中澳“双学位”班将在本科第二批面向浙江省招收90名新生,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将获浙江科技学院和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澳大利亚公立大学)的学位证书,四年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英语能力得到强化,其中12门主干课程由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并采用澳大利亚的原版英文教材。
学院 |
专业 |
招生类别 |
学制 |
招生批次 |
招生计划 |
备注 |
信息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理工 |
四年 |
本科二批 |
90 |
英语单科一般要求80分 |
(三)文史类、理工类、艺术类专业(本科第二批)招生计划(以各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为准)
学院 |
专业 |
科类 |
学制 |
批次 |
合计 |
浙江 |
外省 |
中德学院 |
德语 |
文史 |
四年 |
本2 |
30 |
26 |
4 |
经济管理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文史 |
四年 |
本2 |
60 |
53 |
7 |
市场营销 |
文史 |
四年 |
本2 |
120 |
106 |
14 |
经济学 |
文史 |
四年 |
本2 |
60 |
53 |
7 |
语言文学学院 |
英语 |
文史 |
四年 |
本2 |
60 |
46 |
14 |
汉语言文学 |
文史 |
四年 |
本2 |
90 |
80 |
10 |
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
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方向) |
艺术 |
四年 |
本2 |
75 |
51 |
24 |
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方向) |
艺术 |
四年 |
本2 |
50 |
34 |
16 |
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方向) |
艺术 |
四年 |
本2 |
50 |
31 |
19 |
艺术设计(纺织品艺术设计) |
艺术 |
四年 |
本2 |
20 |
13 |
7 |
工业设计 |
艺术 |
四年 |
本2 |
25 |
17 |
8 |
动画 |
艺术 |
四年 |
本2 |
40 |
28 |
12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理工 |
四年 |
本2 |
180 |
157 |
23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理工 |
四年 |
本2 |
60 |
53 |
7 |
车辆工程 |
理工 |
四年 |
本2 |
90 |
80 |
10 |
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理工 |
四年 |
本2 |
120 |
102 |
18 |
自动化 |
理工 |
四年 |
本2 |
120 |
104 |
16 |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
理工 |
四年 |
本2 |
60 |
53 |
7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理工 |
四年 |
本2 |
90 |
80 |
10 |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工程方向) |
理工 |
四年 |
本2 |
30 |
27 |
3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方向) |
理工 |
四年 |
本2 |
60 |
53 |
7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技术方向) |
理工 |
四年 |
本2 |
30 |
25 |
5 |
电子信息工程 |
理工 |
四年 |
本2 |
60 |
52 |
8 |
通信工程 |
理工 |
四年 |
本2 |
60 |
50 |
10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理工 |
四年 |
本2 |
60 |
52 |
8 |
教育技术学 |
理工 |
四年 |
本2 |
60 |
50 |
10 |
数字媒体技术 |
理工 |
四年 |
本2 |
60 |
50 |
10 |
建筑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 |
理工 |
四年 |
本2 |
150 |
130 |
20 |
建筑学 |
理工 |
五年 |
本2 |
60 |
53 |
7 |
城市规划 |
理工 |
四年 |
本2 |
60 |
53 |
7 |
给水排水工程 |
理工 |
四年 |
本2 |
60 |
53 |
7 |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理工 |
四年 |
本2 |
60 |
55 |
5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理工 |
四年 |
本2 |
60 |
53 |
7 |
生物工程 |
理工 |
四年 |
本2 |
60 |
53 |
7 |
制药工程 |
理工 |
四年 |
本2 |
60 |
53 |
7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理工 |
四年 |
本2 |
60 |
53 |
7 |
轻工学院 |
包装工程(包装技术方向) |
理工 |
四年 |
本2 |
30 |
26 |
4 |
包装工程(包装设计方向) |
理工 |
四年 |
本2 |
60 |
53 |
7 |
印刷工程 |
理工 |
四年 |
本2 |
60 |
53 |
7 |
轻化工程 |
理工 |
四年 |
本2 |
90 |
79 |
11 |
经济管理学院 |
物流工程 |
理工 |
四年 |
本2 |
120 |
90 |
30 |
工业工程 |
理工 |
四年 |
本2 |
60 |
53 |
7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理工 |
四年 |
本2 |
60 |
53 |
7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理工 |
四年 |
本2 |
60 |
53 |
7 |
理学院 |
应用物理学 |
理工 |
四年 |
本2 |
60 |
53 |
7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理工 |
四年 |
本2 |
90 |
79 |
11 |
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
服装设计与工程 |
理工 |
四年 |
本2 |
25 |
25 |
0 |
工业设计 |
理工 |
四年 |
本2 |
25 |
25 |
0 |
语言文学学院 |
英语 |
理工 |
四年 |
本2 |
60 |
56 |
4 |
合计 |
|
|
|
|
3250 |
2780 |
470 |
1、外语语种的限制和单科成绩要求:我校只招收外语语种为英语的考生。本科第二批艺术类专业,英语单科成绩一般要求达到60分,中德学院“2+3”艺术类专业,英语单科成绩一般要求达到80分;本科第二批德语、经济与贸易类专业,英语单科成绩一般要求达到100分;第二批英语专业,英语单科成绩一般要求达到110;中澳合作办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英语单科成绩一般要求达到80分。
2、报考建筑学专业的考生要有一定的绘画基础。
3、学费收费标准:试行学分制收费,收费标准按浙江省有关部门文件执行,普通文理科专业预收3960元/学年;艺术类专业预收7000元/学年;中德学院“2+3”班文理类预收3960元/学年,艺术类预收7000元/学年;中澳“双学位”班20000元/学。
四、国际合作
(一)中德学院 中德“2+3”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让你读大学和留学德国一步到位”
浙江科技学院的历史,是一部中德两国合作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发展史。1985年,浙江省和德国下萨克森州签订协议,共同建设我校。1990年,中德两国政府正式换文,开始两国政府级合作建设我校的项目。截止到2007年年底,我校已与15所德国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从2000级学生开始,我校与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纽伦堡应用科学大学、不伦瑞克/沃芬比特应用科学大学、肯普滕应用科学大学签署了“中德2+3联合培养本科生”的协议,参加“2+3”项目的学生先在国内学习两到三年,符合专业和语言条件者选派到德国继续学习,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将分别授予我校和合作院校的学位证书。累计到2007年底,我校已经派出三百多名联合培养的学生赴德学习。联合培养的学生在德国学习顺利,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受到德国院校及指导教授的普遍好评,共有四名学生分别获得2003、2004、2006年度德国学术交流中心颁发的外国留学生杰出成绩奖。此外,有20多名优秀毕业生赴德攻读硕士学位或第二学位。
此外为了让更多优秀的第二批本科学生也能够有机会参加我校中德“2+3”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学校将在2008级本科第二批录取的新生中选拔出部分优秀的学生到该项目学习。学校对有意向参加该项目的新生(有一定的高考英语和数学成绩要求)在开学初进行选拔,通过选拔最后择优录取。
招生批次 |
本科第一批 |
艺术类本科二批 |
招生专业
招生计划 |
机械类 30名 土建类 15名
电气信息类 40名 建筑学类 15名
生物工程类 21名 应用物理类 12名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12名 |
艺术类(美术) 15名 |
学费 |
国内就读的收费按国家规定执行,在德学习、生活费约为6—7万元(人民币)一年(具体的标准根据相关院校的政策执行),赴德后第二年开始,学生可以通过勤工助学解决一部分生活费用。 |
培养环节 |
第一、二学年强化德语语言能力,以及德国大学前两年相关课程。学习两年后由中德双方教师共同参与通过专业和语言考试选派符合条件者赴德留学三年。 |
(二)信息学院 中澳“双学位”合作办学项目——“让你成为不出国门的留学生”
根据国务院学位办[2003]148号“关于同意浙江科技学院与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合作实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士学位教育的批复”,我校与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的合作办学项目已于2004年开始招生。学生修完所有课程后,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将分别被授予浙江科技学院和南昆士兰大学的学士学位。
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成立于1967年,为澳大利亚公立大学,目前学生人数为25000人。主校园坐落在“花园城市”图文巴,距离首府布里斯班90分钟的车程。校园环境非常优美,靠近闻名全球的黄金海岸和风景如画的澳洲乡村。南昆士兰大学先进的教学理念能帮助学生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学到想要的知识。学生可以在澳洲的校园或通过远程教育模式完成学业。学生也可以选择部分学业在澳洲校园完成,其余在所在国家完成。南昆士兰大学被认为是全球最佳的提供多种教育模式的大学。作为一所领先的大学,南昆士兰大学被评为2000—2001年度澳大利亚最佳大学。这项由澳大利亚总理亲笔签署的值得骄傲的荣誉认可了南昆士兰大学在开发“电子大学”方面的领导地位。
招生批次 |
本科第二批 |
招生计划 |
90人 |
培养环节 |
四年均在浙江科技学院学习;
前三学期由中外教师联合授课,强化英语能力,完成公共课和相应专业基础课;
后五个学期主攻专业课,其中12门专业主干课由澳方教师承担,采用澳方原版教材。 |
项目优势 |
不出国的留学:毕业颁发受国家认可的我校和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学士学位;
学生英语水平得以强化和提高:参加该项目的学生均需接受高密度的英语强化培训;
国际化的专业教学:计算机科学及技术与商务管理融合、澳方原版教材、教学内容和方法、澳方师资;
费用节省:四年总共需学费8万元,而直接赴澳洲读学士学位花费约45万元人民币;
赴澳继续深造:有能力和条件的学生毕业后可向南昆士兰大学申请赴澳攻读硕士和更高学位。 |
五、“焦点”释疑
(一)学校的就业状况如何?
我校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办学指导思想,“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列为学校“生命线”工程和“一把手”工程。学校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就业选择机会越来越多,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列全省高校前茅。按照浙江省教育厅口径统计,2002年到2007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2%以上,2007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更是达到97.01%。考取公务员、研究生和出国留学的学生比例近年也越来越高。在毕业生中,已涌现出一大批取得显著成就的优秀人才,如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建工学院毕业生郑旭晨;被评为“全国公安系统十佳青年”、“全国公安科技先进个人”的信息学院毕业生魏平岩;获省“五一劳动奖章”的电气学院毕业生林伟国;获“全国十佳服装设计师”称号的艺术学院毕业生祁刚、胡晓明;开创“樱之秀”等杭派女装品牌的设计专业毕业生李樱、华宇谷等等。
(二)学校对报考的优秀学生有哪些鼓励措施?
为鼓励优秀学生报考我校,充分体现尊重考生志愿的原则,使高分考生能够选择到自己理想的专业,学校作出如下承诺:
1、高考成绩高出省重点线以上报考我校第二批各专业的考生(文理科),可在我校第二批本科专业中任报两个专业,学校确保考生录取在其中一个专业志愿中。
2、设立“希望”新生奖学金:
文理科考生高考总分位居全省前200名,艺术类考生高考综合总分位居全省前100名,免大学四年学费;
文理科考生高考总分位居全省前400名,艺术类考生高考综合总分位居全省前200名,免大学前三年学费;
文理科考生高考总分位居全省前1000名,艺术类考生高考综合总分位居全省前400名,免大学前二年学费;
文理科考生高考总分位居全省前2000名,艺术类考生高考综合总分位居全省前600名,免大学第一年学费。
3、凡填报我校第一志愿的新生,高考成绩在各专业成绩名列前茅者,可获得新生奖学金;同等条件下,结合该生在中学的表现综合评定。
(三)学校有哪些助学奖学措施?
1、资助贫困学生的措施:
①助学贷款:依据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我校是财政贴息的可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高校,每年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国家助学贷款。
②勤工助学:设有“勤工助学基金”和“勤工助学管理中心”,为同学提供校内外的多种勤工助学岗位和相关服务。
③贫困补助:学校对家庭特别困难,难以维持日常生活的学生,或因突发性事件导致临时经济困难的学生,学校通过国家助学金、省政府助学金、减免学费、困难补助、临时困难资助等多种办法使他们得到资助,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④我校通过“阳光助学计划”,设立“阳光助学基金”资助经济困难学生。
2、奖学金设置:
①我校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设置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学校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
②我校还设有“华翔”大学生助学奖学金、对外交流奖学金、“建华”奖学金、“希望”新生奖学金、“冠亚”奖学金、“飞达”奖学金。
③同时为鼓励本科学生考研,学校还设立了考研优秀奖学金。
(四)本科第二批录取的新生可以参加中德“2+3”项目吗?
2008年我校将在本科第二批录取的新生中选拔部分优秀的学生到中德“2+3”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学习。新生进校以后学校将公布选拔的专业及人数,有意向的新生(有一定的高考英语和数学成绩要求)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请,学校根据报名的人数专门组织选拔考试。选拔考试主要分面试和心理测试,面试主要是考察学生的英语水平、自主适应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对该项目的认识程度,心理测试作为学生基本心理素质的一种测试,测试结果作为选拔的参考因素。考核合格的学生将向全校公示,最后确定入选学生。入选的学生将纳入我校中德“2+3”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由中德学院统一管理。
六、2008年招生咨询
(一)校园开放日
6月25日—6月27日,在小和山校区设立校园开放接待日暨2008年高考志愿填报教授、博士咨询会,欢迎广大考生和家长来校考察、咨询(具体安排请关注我校招生网)。
(二)电话与网上咨询
(1)电话咨询:0571-85070165 85070164 85070162
(2)咨询总机:85070000
(3)网上咨询:
http://zsb..zust.edu.cn ;
(4)咨询邮箱:zsb@zust.edu.cn
(三)赴校考察路线
(1)学校地址:
小和山校区:杭州市小和山高教园区留和路318号 邮编:310023
(2)赴校路线:
【火车城站—小和山校区】乘坐K900至骆家庄换乘K310路
【火车东站—小和山校区】乘坐43/K43路至骆家庄换乘K310路
【汽车东站—小和山校区】乘坐502/K502路至长途汽车西站换乘K193、K310路
【汽车北站—小和山校区】乘坐526/K526至长途汽车西站换乘K193、K310路
【汽车西站—小和山校区】乘坐K193、K310路直达小和山校区
【汽车南站—小和山校区】乘班车到长途汽车西站换乘K193、K310、K853路
【自驾车—小和山校区】沿天目山路一直往西经西溪湿地到留下,然后沿留和路到小和山高教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