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翻译学院是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本科翻译专业、MTI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现为国家级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特色专业(翻译)、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教学团队为陕西省省级教学团队。2013年面向全国招收60名新生,文理科各30名,欢迎广大考生积极报考。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英汉基本功扎实,知识领域较宽,具有组织、实施、管理常规翻译项目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能满足国际文化传播、经济合作、科技交流等领域一般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翻译人才。具体目标:
1. 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健康的身心素质和适应社会的完好状态。
2. 掌握和运用一般演讲技巧,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自我推销能力。
3. 具有严谨的知识结构和宽广的知识视野,可满足常规翻译工作的需要。
4. 掌握英汉语言系统知识,具有解构和表达双语语篇的基本能力。
5. 熟悉和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独立或协作解决翻译实践中的常见问题。
6. 具有一般翻译项目的设计能力、组织管理和评价能力。
7. 具有应用语料库和主要翻译软件进行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基本能力。
8. 具有汉外互译能力,笔译准确率达到90 %以上,口译准确率达到85%。
9. 具有良好的分析能力和思辩能力,并能基于翻译实践撰写实证研究报告。
10. 第二外语达到中级以上水平,具有听说读写能力,可满足一般交际需要。
核心课程
双语文本分析与应用、技术写作与编辑、文化文本翻译、商务文本翻译、技术文本翻译、视译、交替传译、会议口译、计算机辅助翻译、数字媒体新闻编译、本地化工程与项目管理、翻译理论与方法
教师资源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22名,其中教授、副教授7名,博士和在读博士5名,双硕士教师4名,职称结构合理,专业特色鲜明,学术专长互补。95%以上的教师具有国外学习、研究或教学经历,主要研究方向有计算机辅助翻译、文化翻译、商务翻译、科技翻译、翻译课程与教学论、翻译社会学、翻译心理学等。聘请南京大学许钧教授、南开大学王宏印教授为特聘教授,黑龙江大学黄忠廉教授为“百人计划”学者,德国功能学派理论家诺德教授、国际译联前秘书长弗朗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刘军教授、北京大学辜正坤教授、香港理工大学朱志瑜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刘和平教授等15名翻译专家为客座教授。近三年,获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
教学条件
学院配备高端同声传译实验室2座、同传会议室1座、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2座。实验室安装Trados机辅翻译系统、雅信笔译训练系统以及自主研发的笔译互动平台,形成了融网络信息资源、翻译语料库、计算机辅助翻译平台、BBS论坛为一体的翻译教学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普及率达到90%以上。2008年获西安外国语大学第三届多媒体课件大赛特等奖、最佳教学设计奖、最佳艺术效果奖,第八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教文科组优秀奖,2009年获西安外国语大学第四届多媒体课件大赛特等奖和一等奖。
教学研究
学院设立翻译教学与研究中心。近三年,完成“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翻译专业特色课程行动研究”等省级高教改革重点课题2项、国家社科基金、陕西省社科基金等省部级课题5项。在《中国翻译》、《应用语言学》、《外语教学》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5篇,在商务印书馆、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双语辞书、学术译著6部。 学术译著《阅读的历史》2010年被评为国家图书馆第六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2011年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专业实践
学院设立项目翻译中心,面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将项目翻译纳入教学系统,以现实翻译情境为支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与商务印书馆合作,完成了《阅读的历史》、《朗文语言文化词典》(文化部分)、《英汉习语辞典》等翻译项目;完成陕西省电子政务重点项目(二期)政府英文网站旅游、文化翻译项目、陕西省总工会国际部的口、笔译项目、环球时报英文网编译项目;承担了“第十一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世界企业500强走进西安论坛”、“第十五届国际古迹遗址保护大会”、“第四届亚太可持续发展交通与环境技术大会”、“西安世界妇女基金会亚太会议”、“捷中经贸研讨及企业项目洽谈会”等50余次国际会议的口译工作。
教育质量
学生先后获第三届“新纪元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文学翻译组优秀一等奖、全国翻译形象大使大奖赛“十佳”称号、CCTV迎奥运“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全国总决赛三等奖、第二届全国高校口译邀请赛同传组二等奖、交传组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40余项。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占到报考人数的84.6%。录取院校主要有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就业率达到100%,主要单位有联合国粮农组织(北京)、环球时报、普华永道、中国普天、北京民航、中国银行、浦发银行、深圳华为等知名机构或企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用人单位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