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2012—2013学年上学期期末高一质量检查
语文必修2 试题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生注意: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卷”上。
监考教师注意:只须装订“答题卷”,本“试题”让学生带回、保存。
一、积累与运用(19分)
1.根据注音写出正确的汉字。(4分)
① (mí)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②管窥 (lí)测
③青天下 (xùn)鸽的飞声 ④义愤填 (yīng)
⑤集芙蓉以为 (cháng) ⑥浅尝 (zhé)止
⑦ (mǐ)谤莫如自修 ⑧夙兴夜 (mèi)
2.在下面的空格处填上合适的内容。(3分)
①王羲之,是我国 (朝代名)时著名书法家,有“ ”之称。
②《 》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③《我有一个梦想》是一篇 (文体),它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黑人民权运动领袖 。
3.文学名著阅读(6分)
⑴下列各项中,对《家》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觉新深深地爱着表妹梅,钱姨妈以两命相克为由拒绝了这桩婚事。父亲用抓阄的办法给他选定了瑞珏,在他中学毕业那天,要他年内结婚。
B.觉慧因爱上鸣凤遭祖父斥责,又见大哥想念梅表妹却不敢说出来,不禁把在祖父那里所受的气发泄给觉新,骂他“人家打你左脸,就马上把右脸也送上去”。
C.梅去世后,觉慧在向她的灵柩告别时,悲哀地说:“我恨不能把你从棺材里拉出来,让你睁开眼睛看个明白:你是怎样给人杀死的!”
D.高老太爷的病一直不见好,高家便求助于神灵,拜菩萨、祭天之后,便是捉鬼。捉鬼捉到觉慧的房间时,觉慧却紧闭房门,将巫师等人挡在了门外。
⑵下列各项中,对《巴黎圣母院》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克洛德迷恋爱斯梅拉达的美貌,派伽西莫多劫持了爱斯梅拉达。幸得跟踪他们的甘果瓦通风报信,国王近卫弓箭队队长弗比斯及时赶到,救下了爱斯梅拉达。
B.在圣母院中,爱斯梅拉达很想与弗比斯见面,伽西莫多对此很痛苦,却主动提出帮她找弗比斯。但弗比斯不愿见她。结果,伽西莫多受到爱斯梅拉达的责怪。
C.伽西莫多要送一只小铁哨给爱斯梅拉达,但爱斯梅拉达没有接受。后来克洛德企图凌辱她,她滚到地上触到铁哨并吹响它,引来了伽西莫多,才免受凌辱。
D.克洛德把爱斯梅拉达带到绞刑架下,要她在绞刑架和他之中选择一个。爱斯梅拉达跪倒在绞刑架下,抱着柱脚,向克洛德说道:“它还没有你那样使我害怕。”
4.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① ,子无良媒。(《诗经•氓》)
② ,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③狗吠深巷中, 。(陶渊明《归园田居》)
④群贤毕至,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⑤ ,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苏轼《赤壁赋》)
⑥ ,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二、课内古诗文阅读(11分)
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3分)
①将子无怒 将:________ ②便可白公姥 白:________
③偭规矩以改错 错:________ ④虽趣舍万殊 趣:________
⑤知不可乎骤得 骤:________ ⑥何可胜道也哉 胜:________
6.翻译下列句子。(8分)
①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2分)
译: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2分)
译:
③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2分)
译:
④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分)
译:
三、课内外古诗文阅读(24分)
7.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是( )(3分)
A.一觞一咏 B.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8.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③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④其孰能讥之乎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9.按要求给下列文言特殊句式分类(只填序号)(3分)
①而今安在哉 ②客有吹洞箫者 ③凌万顷之茫然
④固一世之雄也 ⑤而又何羡乎 ⑥死生亦大矣
⑴属于定语后置句的是 ⑵属于宾语前置句的是
⑶属于判断句的是
10.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
⑴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3分)
答:
⑵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答: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1—13题。(9分)
墨宝堂记
苏轼
世人之所共嗜者,美饮食,华衣服,好声色而已。有人焉,自以为高而笑之,弹琴奕棋,蓄古法书图画,客至,出而夸观之,自以为至矣。则又有笑之者,曰:“古之人所以自表见于后世者,以有言语文章也,是恶足好?”而豪杰之士,又相与笑之。以为士当以功名闻于世,若乃施之空言,而不见于行事,此不得已者之所为也。而其所谓功名者,自知效一官,等而上之,至于伊、吕、稷、契之所营,刘、项、汤、武之所争,极矣。而或者犹未免乎笑曰:“是区区者曾何足言,而许由①辞之以为难,孔丘知之以为博。”由此言之,世之相笑,岂有既乎?
士方志于其所欲得,虽小物,有弃躯忘亲而驰之者。故有好书而不得其法,则拊心呕血,几死而仅存,至于剖冢斫棺而求之。是岂有声、色、臭味足以移人哉?方其乐之也,虽其口不能自言,而况他人乎!人特以己之不好,笑人之好,则过矣。
毗陵人张君希元,家世好书,所蓄古今人遗迹至多,尽刻诸石,筑室而藏之,属余为记。余蜀人也,蜀之谚曰:“学书者纸费,学医者人费。”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世有好功名者,以其未试之学,而骤出之于政,其费人岂特医者之比乎?今张君以兼人之能,而位不称其才,优游终岁,无所役其心智,则以书自娱。然以余观之,君岂久闲者,蓄极而通,必将大发之于政。君知政之费人也甚于医,则愿以余之所言者为鉴。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
【注】①许由:尧舜时代的贤人,尧帝知其贤德,欲禅让君位于他,许由坚辞不就。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蓄古法书图画 蓄:收藏
B.属余为记 属:嘱咐
C.可以喻大 喻:说明
D.而位不称其才 称:称赞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有人焉,自以为高而笑之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以有言语文章也 以勇气闻于诸侯
C.世之相笑,岂有既乎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君知政之费人也甚于医 古之人不余欺也
13.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是一篇杂记,开篇列举了世人以己之好而骄人、笑人的陋习现象,有利批判了社会矜夸自耀的浮风。
B.作者认为那些痴迷于某些事物的人是可鄙的,因为他们为了获得自己所嗜之物,可谓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C.作者对张希元“家世好书”给予了肯定,对他怀才不遇的遭际表达了同情,相信他会在仕途上大有作为。
D.文章层层推进,起于评判社会不良现象,终于对张希元的殷切期望,突出表现了苏轼积极用世的人生观。
四、课内现代文阅读(10分)
阅读下面《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蔡元培)选段,完成14—17题。
⑴一曰抱定宗旨。⑵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⑶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⑷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⑸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⑹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⑺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⑻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⑼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⑽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有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⑾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⑿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⒀宗旨既定,自趋正轨。⒁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⒂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⒃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⒄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⒅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⒆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⒇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21)是误人也。(22)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23)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24)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14.蔡元培先生认为“大学之性质”是什么?(2分)
答:
15.蔡元培先生教育青年学子要“抱定宗旨”,请问“宗旨”的内容是什么?(2分)
答:
16.文中的“误己误人”各指什么?(3分)
答:
17.简要分析蔡元培先生本段演说的思路。(3分)
答:
五、课内外现代文阅读(26分)
(一)阅读下面《荷塘月色》(朱自清)选段,完成18—21题。(12分)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18.理解文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⑴“丰姿”意为
⑵“大意”意为
19.“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 (2分)
20.末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中的“他们”指谁?(2分)
答:
21.简要分析文段中所描写的荷塘四周景色的作用。(4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4题。(14分)
七月荷话
①荷,在墨池边、宣纸上生长,在文人墨客的心田绽放。荷,是一种意象、一个隐喻--荷抑或莲,佛家尊为圣物,是美好与神圣的象征。
②据传,周敦颐在南安府做官时,公务之余,喜欢独往大山深处的丫山古寺,去与寺中方丈探讨佛学道理、讨论天下大事,然后,他还要独对寺中那一池青莲,思索人生。久而久之,竟然悟出了许多凡人所不能体察到的道理,后来他写出了寥寥129字却光照千秋的《爱莲说》。周敦颐爱莲如痴,在他后来的为官岁月里,处处都弥散着莲的韵味。他在虔州任通判时,自称莲溪先生,在梅林植梅种莲,在罗田岩植柏种莲……世事纷繁,做人很难纯粹,也很难脱俗。于是,莲花的“出污泥而不染”就更加让人觉得难能可贵。
③荷与莲常常被人用混。如古人有的轻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有的浅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捧读《辞海》,方知莲为荷的别称,属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因此,荷与莲用混了不要紧,两个字眼,一样意义。民间有一种说法,远古时中原辽阔,文化隔绝,这种“根茎细瘦如指,向下生须根膨胀成藕,向上抽长圆叶并生出花蕊,夏天开淡红或白色花,花谢后留下莲子”的植物,有的地方称荷,有的地方称莲,直到中原文化汇合后,觉得荷、莲都有其存在意义,便荷、莲并用了。此外,“荷”谐音“合”、“和”,和美、和谐、祥和……可以联想到的尽是美好之词,岂能不钟爱之?
④荷是地道的中国原产物,如同粽子诞生于中国一样。粽与莲都是很有文化意义的东西。记得孔仲平的《观舞》诗:“云髻应节低,莲步随歌转。”莲步,美女的脚步,当然,也指古时女人的三寸金莲。莲步轻移,人面桃花,杏眼流转……莲一旦拟人化,竟是如此栩栩如生,令读者眼前一亮,仿佛一个绝色女子飘然而至。
⑤荷最早的功能是实用的,用来裹物和食用。硕大的荷叶,是古代最好的包裹材料,包熟牛肉、包碎银、裹玉兰花、裹米糕……以后遂有了荷包之说,有了以锦缎、皮革代替荷叶之演变。锦缎做成的荷包,往往是长大成人的女儿家送给中意的青年男子的定情物,里面置了些香花,泛出芬芳,诱男人坠入爱情之河;皮革做成的荷包,则成了今天大众化的钱包,贮存着人类的财富与虚荣。如今,赣粤闽等地的客家人依然把荷及荷包的最原始意义保存下来比如大余新城镇用荷杆做成的酸菜,成了风味极佳的客家小吃;南康的荷包肉,取硕大的荷叶裹上拌好佐料的猪肉,放在灶上猛蒸一天一夜,便成了散着荷香、肉香的一道客家名菜。
⑥在赣南,荷花最盛的地方是石城。石城,本是山石峥嵘之地,往往给人以穷乡僻壤之错觉,天工造物,它却是得天独厚的荷的乐园!在无数的大山皱褶之间,在大片的田畴之上,乃至在每一块空地上都种满了荷,莲叶田田泛绿,荷花亭亭玉立,开满乡野阡陌,山石累累的石城竟被一地荷花柔化得诗意荡漾。风月无边的莲,承载着客家人对中原文明的苦苦追寻,也点缀得这块“石耸如城”的客家乡村宛如芳菲世界。这里的莲叶长得异常青绿,荷花开得异常洁白,没有一丝俗气,没有一点浮躁,只有一种顽强与韧性在我们的眼中弥漫。
⑦看来,周敦颐的思考是对的。莲,最终还是属于哲学的。
22.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6分)( )( )
A.作者笔下吟咏的荷,作为一个普遍认知的文化意象,被赋予了更博大、更厚重的阐释:莲,带着一种顽强与韧性,承载着客家人对中原文明的苦苦追寻。
B.文中的荷,既是与世隔绝的清高文人或隐士的代称,又是荷香、肉香、人情味融为一体的意象,亲切地浸润着浓郁乡土气息的赣南风味。
C.作者先写了荷的审美情趣,如引周敦颐的《爱莲说》,“莲步”一词解析,“荷”字谐音说明等;后写了荷的实用功能,如用荷叶包裹物品等,作者意在突出前者。
D.作者通过此文强化了个人情感,淡化了文化品位与地域特色,进而充分体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质朴典雅的审美情趣。
E.该文语言清新典雅,援引的诗句将荷的古典美点染、逸散,看似随意,实为倾心演绎的客家风情,让文章有了与众不同的意味。
23.为什么说“周敦颐的思考是对的,莲,最终还是属于哲学的”?(3分)
答:
24.品读第⑥自然段,简要分析赣南荷花与客家人在品质上是如何融为一体的?(5分)
答:
六、作文 (60分)
25.以下两个作文题目,任选一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复杂记叙文。(60分)
A.题目:引发我思考的
说明:先在题目横线上填写一个短语(例如:一件事、一篇文章、一幅画、一个细节、一堂课、一句话、一次对话、一则短信……),然后写作。
B.题目:民族传统文化寻觅
厦门市2012—2013学年上学期期末高一质量检查
语文必修2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19分)
1.(每空0.5分,共4分)
①弥,P3 ②蠡,P10 ③驯,P7 ④膺,P43
⑤裳,P18 ⑥辄,P46 ⑦弭,P39 ⑧寐,P15 2.(每空0.5分,共3分)
2.①东晋 书圣 ②离骚 孔雀东南飞
③演讲辞(或:演说辞、演讲稿) 马丁•路德•金
3.(每小题3分,共6分)
⑴B(①应是觉慧参加学生请愿活动被祖父斥责;②又见大哥唯唯诺诺劝他听爷爷的话。)
⑵A(①克洛德伙同伽西莫多劫持了爱斯梅拉达;②跟踪爱斯梅拉达的甘果瓦并没有通风报信,他既没有逃走也不敢上前,此时恰好弗比斯路过,救下了爱斯梅拉达。)
4.(每空1分,共6分)
①匪我愆期 ②周公吐哺 ③鸡鸣桑树颠
④少长咸集 ⑤取之无禁 ⑥夫夷以近
二、课内古诗文阅读(11分)
5.(每空0.5分,共3分)
①将:愿、请【课本《氓》P14注释8】
②白:禀告【课本《孔雀东南飞》P20注释18】
③错:通“措”,措施【课本《离骚》P18注释1】
④趣:趋向、取向【课本《兰亭集序》P29注释24】
⑤骤:屡次【课本《赤壁赋》P33注释12】
⑥胜:尽【课本《游褒禅山记》P36注释10】
6.(每小题2分,共8分)
①不了解我也就算了吧,只要我的本心确实是美好的。(“不吾知”“信”各1分,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课本《离骚》P18注释14】
②本来知道把生与死等同起来是多么荒诞,把长命与夭亡看做一回事纯是无稽之谈。(“一”“彭殇”各1分,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教参《兰亭集序》参考译文】
③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盖”“曾”各1分,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教参《赤壁赋》参考译文】
④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不能尽那游览的乐趣。(“其”“极”各1分,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教参《游褒禅山记》参考译文】
三、课内外古诗文阅读(24分)
7.(3分)
C(C为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向南”;ABD都是名词作动词,依次解释为“喝酒”“命名”“筑舍定居”)
8.(3分)
D(①以,连词,表目的;②以,介词,因。③其,代词,他;④其,副词,表反诘。)
9.(每空1分,共3分)
⑴②③ ⑵①⑤ ⑶④⑥
10.(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1分)清淡,香气(1分)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1分)。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1分),表达了作者率性自然(1分)、超凡脱俗(1分)的志趣。
11.D(称:相称,匹配)
12.C(C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音节助词,舒缓语气/兼词,于之; B项,表原因的介词,因为/表凭借的介词,凭,靠;D项,音节助词,表句中停顿/句末语气助词,啊)
13.B(作者此处描叙了某些人对自己爱好的痴迷程度,以此来说明爱好很难被外物所改变,其他人不可因为不是自己的爱好就去讥讽那些痴迷于某事物的人。)
【参考译文】
世上的人共同嗜好的,不过是精美的饮食、华丽的衣服、动听的音乐和美丽的景色罢了。(然而)有人认为自己喜好高人一等,讥讽人们的这种共同嗜好。(他)整天弹琴下棋,收藏古代的字书图画,如果有客人到,就(把他所收藏的这些字书图画)拿出来给别人看,借此炫耀,自认为到了最高的境界了。然而又有讥笑他的人,说:古代的人之所以能表现自己让后代的人知晓,是因为有(精美的)语言和(优美的)文章,这些(字书图画)哪里值得作为爱好?可是那些豪杰英雄们,又一起取笑他们。认为有才能的人应该凭借建功立业闻名于后世,这些人只不过是说些空话,没有看到他们做什么实在的事业,这只是不得已的人才这样做的。他们所说的功名,从能力可以胜任某一官职,按照等第往上推,一直到像伊尹、吕尚、后稷、殷契他们做的那样出将入相,像刘邦、项羽、商汤、武王他们争夺的那样贵为天子,到了极致了。可是有人还不免要讥笑,说:这些区区功名,哪里值得一说?像许由那样的推辞才叫困难,像孔子那样的知识才叫广博。从这看来,世上之人相互讥笑,哪里有尽头呢?
一个人,当他立志要得到他想得到的东西,即使是很小的物件,也有不顾身体忘记亲人去追逐的。所以,有的人嗜好书法却得不到古人的章法时,就急得捶胸吐血,几乎丢掉性命,甚至到了破门入室挖掘棺材去搜求的地步。这难道是声音、色彩、味道等能够使人改变的吗?当他对某一事物特别爱好时,(那种痴迷程度)就是自己都难以表达,更何况别人呢?人们只是因为自己不爱好,就去讥笑别人的爱好,那就错了。
毗陵人张希元先生,他们家有喜爱书法的传统,收藏的古代和现在名人的真迹很多,并且全部刻在石碑上,建筑房屋储藏它们,嘱咐我写文章把这些记载下来。我是四川人,四川的谚语说:“学习书法会耗费很多纸,学习行医要耗费很多人。”这说的虽是小事,但是可以说明大道理。世上有爱好功名的人,拿他没有实践的学问,突然去参与政事,他们所耗费的人哪里只是医生们可以比的呢?现在张先生具有过人的才能,但是他的地位不能和他的才学相称,他整年悠闲,没有什么用来役使他的心性才智,就用书法来自娱自乐。但是凭我对他的观察了解,张先生哪里是长期赋闲在家的人呢?蓄积到极点,就会通达,(他)一定会在政治上大有作为。先生知道政事对于人的耗费比医生更厉害,就希望先生把我所说的这些作为鉴戒。
四、课内现代文阅读(10分)
14. (2分)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15. (2分)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
16. (3分)“误己”指光阴虚度,学问毫无。“误人”指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
17. (3分)第1句总提本段中心话题。第2至12句,概述旧宗旨的种种弊病,说明北大学子应该有什么样的宗旨。第13至23句,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证明为什么必须抱定“为求学而来”的宗旨,第24句,回应开头,结束本段演说。
五、课内外现代文阅读(26分)
18. (4分)⑴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⑵轮廓。
19. (2分)拟人、比喻
20. (2分)蝉、蛙
21. (4分)从内容上看,这表现了作者“淡淡的哀愁”;从形式上看,全文的中心写的是月色的荷塘和荷塘的月色,而荷塘四周景色的描写,与“荷塘月色”构成完整和谐的画面。
22.(6分)A E (B项作者笔下的荷“是与世隔绝的清高文人或隐士的代称”表述有误;C项“意在突出前者”有误;D项“作者通过此文强化了个人情感,淡化了文化品位与地域特色”表述有误,“强化”与“淡化”顺序倒过来。)
23.(3分)因为荷(莲)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观赏和食用上,(1分)更因为其清丽脱俗的形象,(1分)物尽其用的情怀,顽强与坚韧的品性,(1分)而被人们升华为一种品质与精神的象征(1分)。(意思对即可,答对其中3点给满分)
24.(5分)⑴荷(莲)生长于石城的大山皱褶,乡野田畴之中,它的纯净、朴实和坚韧与客家人的纯粹、质朴和坚毅一脉相承。⑵客家人辛勤劳作的秉性、逆境不屈的品格与荷的“贫贱(贫瘠)不能移,威武(风雨)不能屈”的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处。⑶赣南的青山绿水映衬着水灵的荷,水灵的荷展现了客家人开创美好生活的情愫。⑷荷的象征意义跳出了传统文人的审美范畴,将客家人的品质与荷精妙结合。(意思对即可)
(答对1点2分,2点4分,3点5分)
六、作文(60分)
25.(60分)略
高一语文考试情况反馈表
学校: 参考人数: 备课组长: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平均分
平均分
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说明:1.各大题的平均分统计,可以抽取一个普通班为代表;
2.考后填写,一个星期内用电子稿形式发回:yufl20022002@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