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讯 深圳多了一所与众不同的大学!由深圳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办学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下简称“港中大(深圳)”)日前获教育部批准筹建,昨日在位于龙岗的校址举行了批筹暨校区开工仪式。
学校将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前期以理工商为主,兼顾新型综合性交叉学科,实行书院制度,理事会是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学校将充分尊重学术自由、教师从全球招聘、建设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随着港中大(深圳)校区开工,关于学校的诸多细节也被披露。
港中大(深圳)或将于2013年对外招生,主要招生对象为内地学生。
香港中文大学表示,未来将继续完善计划,与深圳市政府及深圳大学签署正式合作办学协议,在校董会通过协议后,与深圳大学就港中大(深圳)的未来运作,包括课程、校园建设、组织架构等作详细规划,稍候再向国家教育部申请正式成立港中大(深圳)。
选址
大运中心西南侧
龙翔大道北侧
2010年2月6日,深圳市政府与香港中文大学签署教育合作办学备忘录,确定双方合作意向。今年9月27日,港中大(深圳)的办学方案获得国家教育部专家组考察评议通过,教育部批准深圳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办学筹建港中大(深圳)。
根据深圳市政府确定的选址规划,港中大(深圳)建设项目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大运中心西南侧、龙翔大道北侧,由龙岗北通道两侧地块组成。该校整体规划用地面积100公顷,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将分为上园、下园来建设。记者从现场了解到,港中大(深圳)招标是深圳有史以来吸引力最大的一次招标,吸引了300多个设计机构报名。
“与深大合作创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是为了让更多的中国人有机会接受国际水平的高等教育。”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介绍,港中大(深圳)将通过为中国培养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提升珠三角地区知识与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
根据设想,未来港中大(深圳)将是一所具有中国文化的国际大学、一所重视创新及交叉学科的研究型大学,具有一流的师资和生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优雅校园,有着新型的管理体制和自由的学术精神。
作为亚洲知名的综合研究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此番与深圳大学在深圳合作办学,有着深远意义,也被外界寄予厚望。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朱小丹在昨日的仪式中表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批筹设立,是在“一国两制”方针下,落实CPEA协议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粤港合作框架协议,深化粤港高等教育合作的重要成果,不仅有利于广东省引进香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探索多种合作办学模式、促进广东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而且有利于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培养国际化、创新型高层次人才。
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也表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批筹设立,标志着深港双方合作掀开新篇章,合作办学必将为进一步创新境内外合作办学模式、为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新鲜经验,也将对推动粤港、深港之间更紧密的交流与合作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学科
前期以理工商为主
港中大(深圳)将采用双语(中英)教学,实行讲课式与体验式教学相结合,并着重通识及书院教育。在学科建设方面,前期学校以理工商为主,兼顾新兴综合性交叉性学科,逐渐扩大到人文、法律、社会科学等学科。开设适应全球学科建设及国家地区发展需求的学科,注重创新学科,培养创造型人才。
学校可能开设的学科包括:全球金融、计量营销、风险管理、全球可持续发展、创新媒体、城市学、设计与创造、能源科学与工程、基因组与生物医学等。课程审批及监管由港中大教育会负责。
书院制度是香港中文大学独特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书院的身份。学生能通过不同书院提供的通识教育、学生宿舍、文娱康乐设施、辅导服务等获得更周到的照顾。此制度也有利于培养全方位品学兼优的学生。
记者了解到,港中大(深圳)也将设立若干所书院,每名学生及教员均参与书院生活,学生的生活及德智体群美以书院形式进行培养,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技巧、文化品位、自信心和责任感,对学生生活、情感等问题进行沟通和辅导,使学生能健康乐观、积极向上地生活和学习。
师资
教师将从全球选聘
沈祖尧透露,港中大(深圳)将引用全球招聘的方式招聘最优秀的人才,建立教师队伍。“希望起码一半的老师是从全球招聘的,水平应该是很高的。”沈祖尧表示,港中大(深圳)是独立招聘老师,不排除港中大有些老师希望到港中大(深圳)教书而放弃在香港的教职。
对于港中大(深圳)的教师薪酬是否也看齐香港的高薪酬水平,沈祖尧回应称,目前薪酬方面还未作确定。“要招到最好的老师,肯定需要良好的薪酬来保证。”他透露,港中大(深圳)的教师薪酬会与香港中文大学的老师接近。此外,港中大(深圳)教师评估晋升办法也与香港中文大学相仿。
沈祖尧还向记者透露,目前港中大(深圳)的校长人选还未确定,将由理事会选举产生。
招生
以内地生源为主
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关注的焦点是这所合作办学的大学何时招生、怎样招生。此前有消息称,港中大(深圳)2013年对外招生,沈祖尧在昨日接受采访时没有明确回应此招生时间是否有变动,但他表示,“我们觉得(如果是)2013年招生,时间(会)比较紧迫”。沈祖尧还称,目前没有敲定具体的开学日期。
对于如何招生、招生数量,由于采访时间原因,沈祖尧未作详细回应,但他表示,港中大(深圳)会招收香港的学生,但主要招收对象仍是内地学生。此前香港中文大学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港中大(深圳)办学规模初定为1.1万人左右,分两期招生,首期招生约7000人,二期约4000人,以内地优质生源为主,其中三成招深圳生源。招生要求和香港中文大学一致,学生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正式学生,毕业时授予香港中文大学学位。
香港中文大学还表示,将会严格控制港中大(深圳)的教学质量,保持至少与香港中文大学同等的学术水平。
学术
规定确保学术自由
在管理方面,港中大(深圳)是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借鉴香港中文大学成熟的管理制度,采用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民主方式管理学校,充分尊重学术自由,营造开放的学术环境。据介绍,其最高权力机构为理事会,由香港中文大学与深圳大学各委任8人组成,理事长由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出任,理事长拥有最终决策权。
合作办学中如何确保学术自由?对此,沈祖尧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理事会的8个理事中,香港与内地各占一半,且在双方的合作协议书中,明确规定要确保港中大(深圳)的学术自由。他还透露,虽然理事会人数内地与香港各占一半,但理事会的主席是港中大的校长,将会有2票的投票权。
在财务方面,香港中文大学及深圳大学均不提取任何财务收益,港中大(深圳)的财政将完全独立于香港中文大学沙田校区,不会互相补贴,以学费、捐款、深圳市补贴及各类科研资助作为主要经费来源。
●招生 明年或对外招生,首期拟招7000人
●生源 内地学生为主,其中三成为深圳生源
●教师 从全球选聘,薪酬与港中大教师接近
●教学 采用中英文教学,重通识及书院教育
●学位 学生毕业时授予香港中文大学的学位
●经费 学费、捐款、政府补贴及科研资助为主
◀各方寄望▶
港中大(深圳)大事纪
教育部
希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进一步发挥办学特色,明晰学科建设思路,优化专业设置,完善学校治理结构,扎实做好各项筹备工作;并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关于举办高水平示范性合作办学机构的要求,积极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学科专业设置和学校管理模式,为深化内地与香港的合作交流、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作出贡献。
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朱小丹
希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充分发挥深港两地的优势,创新学校治理结构、明晰学科建设思路,加快推进各项建设工作,广东省委、省政府将全力推动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努力促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早日建成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为我国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的贡献。
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
在改革开放前沿热土,通过深港合作,建立一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不仅对深圳高等教育的提升、对深港创新圈的建设至关重要,对全国范围内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也将产生重要的示范意义。
以合作办学为契机,将加强两个学校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在学生交流、研究生联合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深入实质性合作,有利于提升深大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水平和质量,将深大尽快建成一所与深圳定位相匹配的高水平大学,为深圳、珠三角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2009年10月 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专责小组,开始探讨在深圳办学。
2010年2月 深圳市人民政府与香港中文大学签订教育合作备忘录,并于2011年3月与之签订框架协议,同年7月与深圳大学签订合作协议。
2012年9月27日 教育部批准深圳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筹备在深圳建设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办学模式应“移接”而非“嫁植”
■专家观点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并不是第一所境内外合作办学的学校,但就已有的合作办学经验来看,这种模式还存在不少亟待改进的地方,一些学者期待香港中文大学与深圳大学合作筹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不止是模式的创新,而是真正能够落到教育的实处。
作为一所“新”学校,引进海外学校合作办学可以为学生和社会提供许多优质教育资源,尤其在国外优秀学者及国内外学生交流渠道、国外工作机会方面,合作办学的学校比内地学校有更多优势。但这种优势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很多有资本、人力的老牌学校同样可以通过聘用国外教授、交换生、暑期学校等方式达到类似效果。
在学者和政府官员看来,境内外高校合作办学的真正目的,是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为整个内地高校高等教育改革作出探索。
但在这方面,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目前的效果并不明显,其根本原因在于这种“嫁接式”合作并没有真正把现代大学制度带入内地,所谓的创新往往停留在皮毛上,并不是大学不愿创新,而是体制不愿放权。
分析人士表示,在现有的境内外合办学校中,学校内部会采取许多新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在教学上确实有相对独立性,但在招生、管理乃至学业评价制度上,枷锁依然存在。
2005年,香港浸会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办的联合国际学院(简称UIC)在珠海开学,成为第一所在内地开办的两地合办大学。相关资料显示,7年来,尽管在教学方法、课程体系方面取得了许多创新成绩,但UIC由于制度和政策的问题,至今依然难以获得香港政府的定期补助,学生也无法获得内地的毕业证书,内地学生毕业后也经常难以顺利到香港工作。
此外,由于UIC在内地并没有采取如香港一样完全的自主招生,而是与内地大部分学校一样参与计划内批次招生,在生源上面临巨大挑战,在创校初期,学生生源水平甚低,在广东省只达到三本线,这与香港浸会大学的生源定位相去甚远。
“关键还是在于政府是否真正愿意放权。”熊丙奇说,中国现有的境内外合作办学像是“中国为主导的中外合资企业”,就一所学校而言有许多裨益,但对中国教育改革的促进作用很有限。在他看来,好的合作办学模式应该采取“国外大学内地办分校的模式,就好像中国孩子考上了哈佛,但在哈佛深圳分校上课”,只有将包括教授治校、自主招生、学术自主、学生自治在内的现代大学制度和理念带入合作办学的学校中,内地高等教育改革才能真正被触发,“如果保留内地高校制度,只在教育资源上做文章,这种创新是很有限的”。
知名民间评论人士金心异也期望,港中大(深圳)是港中大的分校或校区,让港中大在两个学校之间更好地调配资源,将港中大好的经验移植到深圳,进行高等教育改革探索,同时也方便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比如港中大(深圳)学生可于前两年在深圳学习,后两年去香港学习”。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孙颖 蒋桓伯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周游 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