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学历| 高考 美术高考 考研 自考 成考 专升本 中考 会考 外语| 四六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翻译资格 JTEST
资格| 公务员 报关员 银行从业 司法 导游 教师资格 报关 财会| 会计证 经济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务师 资产评估 审计师
工程| 一建 二建 造价师 造价员 咨询师 监理师 安全师 医学|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 教案 论文 文档
IT类| 计算机等级 计算机软考 职称计算机 高校计算机 推荐-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招聘 军校国防生 自主招生 艺术特长生 招飞
 3773考试网 - 会考网 -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 广西高中学业水平 - 正文

2014年12月广西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教学质量分析

来源:2exam.com 2015-12-5 21:06:39

2014年12月广西普通高中
学业水平考试
教学质量分析
地 理
(教师教学版)
广西招生考试院
二O一五年十二月

2014年12月广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教学质量分析(地理,教师教学版)

 


前言
广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自2012年秋季广西普通高中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施测、质量分析及相关评价工作均由广西招生考试院组织实施。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在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方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重,以考导学,以考促改”的指导思想,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及学业水平考试的相关要求,编制《学业水平考试考试大纲与说明》,合理组建命题团队,组织多次命题教师培训,严格监控考试与阅卷过程,确保获取有效数据信息,为质量分析奠定了坚实基础。
根据实际需求,我们将基于学业水平考试数据的质量分析报告分为三个版本:命题质量分析报告(为命题提供参考);教学质量分析报告教育行政科研版;教学质量分析报告教师教学版。目前,各个版本的模型建构已基本完成,具体体现于2014年12月物理 、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等五个学科的考试质量分析报告之中。现将三个版本面向其对应的服务对象发布,希望各级各类普通高中教育工作者能从质量分析报告中获得启迪并转化为改革实践的力量,携手共创广西普通高中教育的辉煌明天。
由于研究与编撰者的时间、精力和水平有限,错漏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读者、实践者批评指正。
质量分析研究与编撰团队
2015年12月1日
阅读说明
各位领导、老师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概念和分类问题,请根据下列案例对此进行理解,以方便您的进一步阅读。
表 近两年学考各科成绩分布参数
考试
时间
科目
平均分
标准差
偏度值
峰度值
中位数
众数
上四分位数
下四分位数
201306
信息技术
71.14
12.84
-0.41
3.14
72
75
80
63
201312
物理
62.88
23.15
-0.12
1.85
63
99
84
43
201312
化学
72.66
17.78
-0.54
2.43
75
93
88
60
201312
生物
70.74
20.09
-0.49
2.32
74
95
88
56
201312
历史
83.17
12.06
-1.34
5.41
86
92
92
77
201312
地理
82.21
12.76
-1.26
5.12
85
90
92
76
201406
语文
69.57
10.73
-1.03
5.17
71
74
77
64
201406
数学
62.35
19.29
-0.31
2.23
64
57
78
48
201406
英语
69.09
22.54
-0.62
2.21
75
94
88.5
51.5
201406
政治
71.08
14.92
-0.53
2.94
72
73
83
61
201412
生物
70.99
17.77
-0.45
2.45
73
82
86
58
201412
化学
69.61
17.70
-0.54
2.55
72
91
84
58
201412
物理
65.78
20.05
-0.24
2.09
67
87
83
50
上表中,平均分是反映考生水平的集中趋势,它可以作为比较学生考试水平的参照点。物理、数学的平均分基本很难突破65分,要学好这两个科目,需要学生付出正确的态度,需要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调控练习与作业难度,使更多的学生不放弃本学科学习。
标准差则是反映学生成绩之间的离散程度,标准差越大,说明学生能力差异越大,当然,以主观题为考查重点的科目,如果在评分上給分点差异不大,也会导致学生成绩相对集中,从而算出来的标准差数据较小。从数据看,标准差最小的为语文、政治、地理、历史,这既反映学生水平相关不大,各个层次考生均能得分的现象,也反映了主观题(如作文题)评分无法拉开太大距离的现
象。
偏度值和峰度值是考生分数分布曲线的分布状态参数,偏度值为负数,说明考试分数为负偏态分布,即多数考生成绩大于平均分,这种分布状态符合学业水平考试的过关性考试特点;峰度值越小,则分布曲线越扁平,即各个分数段的考生数相对都比较多,例如,物理、生物、英语等科目;峰度值越大,则分数分布曲线越“陡峭”,说明考生分数主要集中在某个分数段,相应地,其标准差也相对较小,例如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
上四分位数、中位数、下四分位数分别代表在75%、50%、25%排位数(百分位数)处所对应的考试分数。例如,信息技术的上四分位数为80分,则表明该学科考试成绩在80分以上的人数为总人数的25%;下四分位数为63,则说明有25%的考生的分数低于63分。上四分位数越高,考生总体水平越高,也说明这个科目的试题相对较容易,例如,历史的上四分位数为92,说明历史题目相对容易,也可能说明考生的历史水平较高。
众数则是得分人数最多的那个分数。例如,2015年数学学科的众数为57分,而2016年则为94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数学学业成绩的两极分化特征,数学学习存在“一通百通,不通则退”的学习特点,面向全体学生的数学教学,应首先力求人人过好“入门关”,这样学生才有进一步学习的信心,才有考试成绩的总体提升和进步。
综上所述,各学科分数分布均为负偏态分布,大部分学科的上四分位数大于80分。从学科特点及学生学习效果看,物理和数学是最难的学科,考生分数分布趋向于两极分化;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科目的分数相对集中,区分度不大。
- 1 -
2014年12月广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教学质量分析
地 理
广西普通高中地理学科学业水平考试于2014年12月组织实施,考试性质是由自治区教育厅组织的省级国家教育考试,考试目的全面检测学生是否达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确定的课程目标,促进普通高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地理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基于学业水平考试的教学质量分析,主要是从考试命题导向、试卷结构、答题要求、应答数据、考试信息比较等角度,剖析学习与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因素,诊断或推断教学实践问题所在,并形成相关教学建议。为促进课程教学改革,提升学校学科教学质量,提供数据信息和策略支持。
一、 试题整体结构及特征
1. 题型结构
表1 题型、题量、赋分、得分
题型
题量
赋分
全体考生平均分
得分率
选择题
35小题
70
52.96
75.7%
综合题
5小题
30
21.39
71.3
选择题由学生直接选择,综合题需要学生进行综合考虑之后作答,综合题得分率略低于选择题,符合一般考试规。
2. 知识结构
(1)试题的考点分布及得分情况
表2 试题的考点分布及得分情况
模块
考 点
题号
平均分
得分率
必修一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1
1.89
94.5%
地球自转的特征
37(1)
4.29
71.5%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37(2)
地球公转的特征
37(3)
地球的圈层结构
6
0.71
35.5%
地球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17
1.25
62.5%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36(1)
4.15
69.2%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36(2)
36(3)
- 2 -
大气的受热过程
2
0.96
48.0%
气压带和风带
29
0.60
30.0%
常见的天气系统
13
1.20
60.0%
洋流
22
1.22
61.0%
自然地理要素
3
1.86
93.0%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5
1.39
69.5%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0
1.62
81.0%
地形对交通运输线分布的影响
11
1.67
83.5%
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1
1.97
98.5%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4
1.89
94.5%
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8
1.06
53.0%
必修二
人口的增长模式
38(1)
4.17
83.4%
人口迁移
38(2)
38(3)
人口合理容量
16
0.90
45.0%
城市的空间结构
15
1.82
91.0%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35
1.13
56.5%
城市化
14
1.38
69.0%
农业区位因素
39(1)
4.09
68.2%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39(2)
39(3)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25
1.83
91.5%
工业区位因素
4
1.25
62.5%
工业地域联系
33
1.60
80.0%
工业地域的形成
34
1.96
98.0%
交通运输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26
1.69
84.5%
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32
1.91
95.5%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9
1.96
98.0%
环境问题
18
1.97
98.5%
可持续发展
23
0.62
31.0%
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
7
1.99
99.5%
必修三
区域差异
31
1.93
96.5%
资源跨区域调配
30
1.37
68.5%
产业转移
27
1.69
84.5%
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
28
1.65
82.5%
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19
1.61
80.5%
- 3 -
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40(1)
4.65
66.4%
40(2)
40(3)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1.84
92.0%
遥感
20
1.57
78.5%
(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联系紧密,多数情况下难以区分所属课标模块,故常有不同观点,属于正常现象)
(2)课程模块赋分及得分情况
图1 课程模块赋分及得分情况
3. 能力结构
试题从“提取有效信息”,“调动所学知识”,“评价与论证”,“探究问题”四个层次,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考查,不同试题,能力层次以及主要倾向性不同。同一个试题,也可能对多个能力有要求,具体如下表:
表3 能力结构表
题号
题型
能力类型
赋分
平均分
得分率
1
选择题
调用知识
2
1.89
94.5%
2
选择题
调用知识
2
0.96
48.0%
3
选择题
调用知识
2
1.86
93.0%
4
选择题
调用知识
2
1.25
62.5%
5
选择题
调用知识
2
1.39
69.5%
6
选择题
提取信息
2
0.71
35.5%
7
选择题
评价论证
2
1.99
99.5%
8
选择题
调用知识
2
1.06
53.0%
9
选择题
提取信息、调用知识
2
1.96
98.0%
- 4 -
10
选择题
提取信息、调用知识
2
1.62
81.0%
11
选择题
提取信息、调用知识
2
1.67
83.5%
12
选择题
评价论证
2
1.84
92.0%
13
选择题
调用知识
2
1.20
60.0%
14
选择题
评价论证
2
1.38
69.0%
15
选择题
评价论证
2
1.82
91.0%
16
选择题
提取信息、评价论证
2
0.90
45.0%
17
选择题
调用知识
2
1.25
62.5%
18
选择题
提取信息、评价论证
2
1.97
98.5%
19
选择题
调用知识
2
1.61
80.5%
20
选择题
调用知识
2
1.57
78.5%
21
选择题
评价论证
2
1.97
98.5%
22
选择题
调用知识
2
1.22
61.0%
23
选择题
评价论证
2
0.62
31.0%
24
选择题
提取信息
2
1.89
94.5%
25
选择题
调用知识
2
1.83
91.5%
26
选择题
提取信息
2
1.69
84.5%
27
选择题
评价论证
2
1.69
84.5%
28
选择题
评价论证
2
1.65
82.5%
29
选择题
提取信息、调用知识
2
0.60
30.0%
30
选择题
评价论证
2
1.37
68.5%
31
选择题
评价论证
2
1.93
96.5%
32
选择题
调用知识
2
1.91
95.5%
33
选择题
提取信息
2
1.60
80.0%
34
选择题
提取信息
2
1.96
98.0%
35
选择题
调动知识
2
1.13
56.5%
36
综合题
调用知识、评价论证
6
4.15
69.2%
37
综合题
提取信息、调用知识、问题探究
6
4.29
71.5%
- 5 -
38
综合题
提取信息、调用知识、评价论证
5
4.17
83.4%
39
综合题
提取信息、调用知识、评价论证、探究问题
6
4.09
68.2%
40
综合题
提取信息、调用知识、评价论证
7
4.65
66.4%
学生回答情况如下图:
图2 学生回答情况
上图是一个复合的统计数据,从逻辑上分析,提取信息-调用知识-评价论证-探究问题本来是一个能力要求逐步递进的过程,学生的得分率本应呈现逐渐递减的过程,但实测并未体现特别明显,在能力要求较低的调用知识上,反而呈现为得分率较低。这一方面与试题量的多少有一定的关系,另一方面反映了命题者在平衡试题难度时,有意识的将高能力要求试题难度降低。
4. 难度结构
(1) 设计难度、分析难度、实测难度的对比表:
表4 设计难度、分析难度、实测难度的对比表
小题
设计难度
分析难度
实测难度
1
0.8
0.8
0.95
2
0.6
0.7
0.48
3
0.8
0.7
0.93
4
0.9
0.9
0.63
5
0.8
0.8
0.70
6
0.8
0.7
0.36
7
0.8
0.9
0.99
8
0.75
0.7
0.53
- 6 -
9
0.85
0.9
0.98
10
0.8
0.7
0.81
11
0.8
0.7
0.83
12
0.8
0.7
0.92
13
0.5
0.6
0.60
14
0.85
0.9
0.69
15
0.8
0.9
0.91
16
0.65
0.8
0.45
17
0.85
0.9
0.62
18
0.9
0.9
0.99
19
0.7
0.8
0.81
20
0.9
0.9
0.79
21
0.95
0.8
0.98
22
0.85
0.7
0.61
23
0.7
0.8
0.31
24
0.9
0.7
0.94
25
0.85
0.9
0.92
26
0.75
0.8
0.85
27
0.8
0.7
0.85
28
0.8
0.8
0.83
29
0.35
0.6
0.30
30
0.8
0.8
0.68
31
0.85
0.7
0.96
32
0.9
0.8
0.95
33
0.7
0.7
0.80
34
0.8
0.8
0.98
35
0.8
0.9
0.56
36(1)
0.9
0.7
0.69
36(2)
0.8
0.6
36(3)
0.5
0.8
37(1)
0.85
0.7
0.71
37(2)
0.8
0.5
37(3)
0.45
0.6
38(1)
0.75
0.9
0.83
38(2)
0.85
0.9
38(3)
0.7
0.8
- 7 -
39(1)
0.85
0.8
0.68
39(2)
0.85
0.8
39(3)
0.4
0.6
40(1)
0.85
0.8
0.66
40(2)
0.8
0.8
40(3)
0.6
0.9
(2)预设难中易题比例
图3 预设难中易比例图
(3)实测难中易题比例
图4 实测难中易题比例图
注:难度系数>=0.8为易,0.8-0.5之间为中,<0.5为较难。
从两张表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实测的难题明数量与分值,明显高于预设,相应中档题与易题低于预设。
4. 区分度结构
- 8 -
图 5 区分度
统计:共有16题区分度高于0.4,属于高区分度;共有10题区分度在0.3-0.4之间,属于较高区分度;11题区分度在0.3-0.2之间,属于一般区分度;其余3题低于0.2,属于低区分度。
区分度并非一味以高为好,特别难的试题与特别容易的试题,往往区分度不高,而这在命题中是需要求的,因此,最好的区分度数据应当与预设相符。建议今年在命题的双向细目表中,增加区分度的预设。
5. 分数分布
(1) 全区一分一档表
表6 全区一分一档表
分数
全区人数
分数
全区人数
分数
全区人数
分数
全区人数
分数
全区人数
1
0
21
23
41
565
61
4359
81
8292
2
0
22
49
42
659
62
4500
82
8299
3
0
23
27
43
714
63
4840
83
8320
4
1
24
54
44
894
64
5057
84
8168
5
1
25
51
45
1020
65
5114
85
7897
6
1
26
86
46
1104
66
5691
86
7650
7
0
27
56
47
1223
67
5847
87
7369
8
5
28
86
48
1438
68
6077
88
7069
9
2
29
75
49
1573
69
6450
89
6686
10
3
30
113
50
1719
70
6587
90
6053
11
1
31
121
51
2024
71
6766
91
5536
12
11
32
163
52
2068
72
7012
92
4948
13
3
33
170
53
2318
73
7305
93
4266
14
11
34
232
54
2616
74
7542
94
3527
15
5
35
203
55
2711
75
7835
95
2612
16
32
36
263
56
3020
76
7891
96
2208
- 9 -
17
10
37
303
57
3259
77
7940
97
1365
18
34
38
353
58
3510
78
8099
98
891
19
13
39
375
59
3705
79
8220
99
353
20
38
40
520
60
3950
80
8434
100
230
(2)全区全体考生成绩分布曲线
图6 全区全体考生成绩分布曲线
结合全区一分一档表与考生成绩分布曲线图可以直观的看出,考生的成绩分布呈负偏态,这与“水平”性考试的要求是一致的。40分以下的绝对低分,人数较少,对于低分区试题的难度控制比较好。以80分为众数,偏左的40分坡度较缓,偏右的20分坡度较陡,在高分层面也实现了较好的区分。整体上看,是一幅非常符合要求的成绩分布曲线图。
右图为平均分、中位数,众数关系图,从数据上看,考生得分的众数〉中位数〉平均分,由于水平性考试特性本身要求出现负偏态分布,三者未实现统一是正常的。
图7 平均分、中位数,众数关系图
(3)全区各地市考成绩分布直方图
- 10 -
图8 全区各地市考成绩分布直方图
从各地市的直方图可以看出,整体体大,都属于负偏态。不同地市之间的主要差异在峰值(众数),这基本反映了各地市的平均水平;峰值两侧的坡度,这反映了学生的离散程度。从整体上看,不同地市直方图的特征,与反映整体水平的平均分相关度较大。
6. 基本统计量
表7 基本统计量
群体
有效人数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标准差
偏度值
峰度值
中位数
众数
上四分位数
下四分位数
分数
人数
分数
人数
全区
276888
100
230
4
1
74.30
13.25
-0.63
3.19
76
80
84
66
南宁市
40013
100
61
9
1
75.80
12.85
-0.66
3.27
77
84
86
68
柳州市
18693
100
31
18
2
77.16
12.31
-0.63
3.14
79
86
87
69
桂林市
22939
100
25
8
1
74.22
12.76
-0.50
3.01
75
82
84
66
梧州市
17284
100
12
16
1
77.10
11.94
-0.83
3.65
79
83
86
70
北海市
10764
100
6
8
1
70.73
14.46
-0.45
2.70
72
81
82
61
防城港
4969
100
2
12
1
69.99
13.45
-0.41
2.73
71
80
80
61
钦州市
16429
100
18
12
1
77.02
12.24
-0.78
3.48
79
84
86
69
贵港市
35486
100
19
5
1
73.68
13.95
-0.62
3.05
75
80
85
65
玉林市
36110
100
15
6
1
74.90
13.00
-0.82
3.78
77
83
85
67
百色市
19624
100
15
4
1
73.20
13.70
-0.50
2.86
75
81
84
64
贺州市
10242
100
15
18
1
74.47
12.79
-0.57
3.15
76
85
84
66
河池市
22135
100
9
10
1
72.65
13.18
-0.51
3.04
74
78
83
64
- 11 -
来宾市
13588
98
8
8
1
70.06
13.12
-0.53
3.15
72
76
80
61
崇左市
8612
100
2
8
1
70.81
13.87
-0.56
3.04
73
80
81
62
7. 考生水平层次
根据考生得分四分位数将考生水平分为4个层次,第四层次:X≤66分;第三层次:66<X≤76;第二层次:76<X≤84;第一层次:84<X≤100。从总体趋势上看,参考人数越多,各层次人数的贡献率也越大。这也实际情况相符。说明考试的效度和信度较高。
表8 各层次考生占全区同层次考生人数比例
群体
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
第三层次
第四层次
人数
比率
人数
比率
人数
比率
人数
比率
全区
76828
100.00%
65495
100.00%
67112
100.00%
67453
100.00%
南宁市
12673
16.50%
9565
14.60%
9440
14.07%
8335
12.36%
柳州市
6534
8.50%
4618
7.05%
4215
6.28%
3326
4.93%
桂林市
6014
7.83%
5372
8.20%
5919
8.82%
5634
8.35%
梧州市
5888
7.66%
4727
7.22%
3845
5.73%
2824
4.19%
北海市
2326
3.03%
2125
3.24%
2593
3.86%
3720
5.51%
防城港市
809
1.05%
1132
1.73%
1264
1.88%
1764
2.62%
钦州市
5728
7.46%
4203
6.42%
3589
5.35%
2909
4.31%
贵港市
9936
12.93%
7793
11.90%
8253
12.30%
9504
14.09%
玉林市
10214
13.29%
9273
14.16%
8902
13.26%
7721
11.45%
百色市
5067
6.60%
4265
6.51%
4800
7.15%
5492
8.14%
贺州市
2765
3.60%
2426
3.70%
2647
3.94%
2404
3.56%
河池市
5086
6.62%
5008
7.65%
5737
8.55%
6304
9.35%
来宾市
2107
2.74%
3072
4.69%
3744
5.58%
4665
6.92%
崇左市
1681
2.19%
1916
2.93%
2164
3.22%
2851
4.23%
表9 各层次考生人数占所在区域总人数比例
群体
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
第三层次
第四层次
人数
比率
人数
比率
人数
比率
人数
比率
全区
76828
27.75%
65495
23.65%
67112
24.24%
67453
24.36%
南宁市
12673
31.67%
9565
23.90%
9440
23.59%
8335
20.83%
柳州市
6534
34.95%
4618
24.70%
4215
22.55%
3326
17.79%
桂林市
6014
26.22%
5372
23.42%
5919
25.80%
5634
24.56%
梧州市
5888
34.07%
4727
27.35%
3845
22.25%
2824
16.34%
北海市
2326
21.61%
2125
19.74%
2593
24.09%
3720
34.56%
防城港市
809
16.28%
1132
22.78%
1264
25.44%
1764
35.50%
钦州市
5728
34.87%
4203
25.58%
3589
21.85%
2909
17.71%
贵港市
9936
28.00%
7793
21.96%
8253
23.26%
9504
26.78%
玉林市
10214
28.29%
9273
25.68%
8902
24.65%
7721
21.38%
- 12 -
百色市
5067
25.82%
4265
21.73%
4800
24.46%
5492
27.99%
贺州市
2765
27.00%
2426
23.69%
2647
25.84%
2404
23.47%
河池市
5318
24.07%
5142
23.27%
5841
26.43%
5796
26.23%
来宾市
2581
19.16%
2725
20.23%
3301
24.50%
4864
36.11%
崇左市
1300
15.17%
1816
21.19%
2092
24.41%
3362
39.23%
8. 考试信度
α信度系数:0.84
折半信度系数:0.87
两种信度估数的结果比较接近,从数据看,本套试卷有比较好的信度。
9. 考试效度
(1)考试内容
考试大纲共设计了56个考点,本次考试试卷中共涉及51个,基本实现了考点全覆盖。从考试内容上基本满足了考试效度的要求。从教材比对看,基本实现了章一级的全覆盖,基本符合水平性考试要求。
(2)考试目标
作为学业水平考试,其主要考查目标为检测学生是否达到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从本卷看,其主要考点着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关注学科主干知识,也基本上满足了考试效度的要求。
(3)评卷反馈
本次考试全区各地市分别承担一定量的评卷任务,从各地市反馈上看,基本对试题与试卷呈认可态度,所提出的意见与建议主要集于细节问题,绝大多数评卷员对试卷的效度无反对意见。
10. 试题总体特征
从考纲及课标规定,考查的范围应当包括三个必修模块,本次考试的试题实现这一考查目标。从考查的内容分析,地理的一些主干知识,如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气候影响因素及特征、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人口增长与迁移、城市化及因素、工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等,作为对于地理素养构建起核心作用的点,考查所占比重较大。
纵观试题,在文字表达方面,没有发现特别明显的科学性与知识性错误,也没有发现足以引发考生歧义的表达错误。全卷中没有发现有政治性、政策性问题的试题。全卷中没有发现设问指向偏差,导致无法测出预设的测量目标的试题。纵观全卷,没有发现特别的偏题与怪题。纵观全卷,所有试题,均在学生可答范围之内。但有个别试题的考点是否超过考纲的要求,存在争议。
纵观全卷,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即为“平稳”,如果不是吹毛求疵,几乎找不出明显的缺点与错误,考场中考生的反映也比较常态,评卷中教师的反映也比较常规。但作为问题另一方面,缺乏“新颖性、创新性”也有可能是本卷的一个最大遗憾。详读全卷,虽然所有的试题都经过文字改造,但几乎所有的试题对于有经验的教师都不陌生,无论是情境还是设问,基本上都可以从相关资料中找到出处。同时经过细
- 13 -
致的比对可以发现,命题者对课改之前的考查方式与考查内容非常熟悉,不少试题的考点与设问形式比较明显的留有会考阶段的影子。
二、试题分析
注意:分析难度为质量分析教师进行的难度预估值;设计难度为命题教师设计的试题难度;实测难度为实际测量出来的难度。各考生层次划分方法请参照前述相关量表和数据。
(一)选择题
1.“太阳大,地球小,太阳带着地球跑”这句童谣所指的天体系统是
A.总星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能力目标】调用地理知识/地理信息加工。
【知识目标】必修1宇宙中的地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认知水平】了解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1
1
3
2
7
0.79-0.7
中下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95
0.80
0.80
-0.15
-0.15
0
【应答数据】
考生
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1%
95%
3%
1%
0%
1.89
0.45
0.95
0.24
2.00
第一层
0%
99%
1%
0%
0%
1.97
0.23
0.99
0.04
2.00
第二层
1%
97%
2%
0%
0%
1.95
0.32
0.97
0.03
2.00
第三层
1%
95%
3%
0%
0%
1.91
0.42
0.95
0.04
2.00
第四层
4%
86%
8%
2%
0%
1.73
0.69
0.86
0.22
2.00
【解题思路】 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对于每一级别的天体系统,地球都有相应的位置。地球等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天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太阳系,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有太阳系部质量的99.86%,故有“太阳大,地球小,太阳带着地球跑”的童谣。选项B正确;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构成银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构成总星系。A、C、
- 14 -
D选项错误
【正确选项】B
【答题分析】
这是儿童年常唱的一首关于天体运动规律的一首童谣,考查的是生活中的地理常识,学生应调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原理规律中分析判断,找出正确答案。 从学生对此题的答题情况看,有95%的考生答对,四个层次的学生都答得很好。错选C的学生较多,可能是该部分考生没有掌握各类天体的特征,分不清天体系统的级别与层次,没有紧扣题目中的“太阳大,地球小,太阳带着地球跑”来作答。
【学法启示】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其它学科联系十分紧密。地理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和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将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势必会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童谣节奏明快、琅琅上口、夸张形象、童趣横生、易学易记,通过童谣形式对地理原理规律进行总结归纳,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教学评价】
本题内容基本上是在考生没有经历复习的情况下答题的,最能反映教学中促使学生形成长时记忆、经久不忘的学科素养教育状况,设计难度和分析难度为0.79-0.70。但实测难度竟达0.9,说明学生对本考点地理知识的掌握高出老师的评估,这个答对概率是可以接受。该知识点的教学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 知识源于生活,地理知识更是与生活密切相关。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将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与社会生活现象和问题紧密联系起来,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使所学知识生活化,并得以升华。同时日常地理教学中要将《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基本理念贯穿于教学中。
2.图8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低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源于
A.① B.②
C.③ D.④
【能力目标】调用地理知识/读图析图。
【知识目标】必修1/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
【认知水平】理解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2
3
1
2
8
0.69-0.6
中中
【难度比较】
图8
- 15 -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48
0.70
0.60
0.22
0.12
0.10
【应答数据】
考生
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35%
3%
48%
14%
0%
0.96
1.00
0.48
0.39
0.00
第一层
14%
1%
78%
7%
0%
1.55
0.83
0.78
0.26
2.00
第二层
33%
2%
50%
15%
0%
1.00
1.00
0.50
0.11
2.00
第三层
45%
3%
35%
17%
0%
0.70
0.95
0.35
0.08
0.00
第四层
52%
6%
25%
17%
0%
0.50
0.87
0.25
0.04
0.00
【解题思路】 结合所学知识,从图中提取的信息有:①是太阳辐射,②是大气的反射作用,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对流层大气的热量来源于地球表面[地面(也可说是海洋)是大气的热源和水源],选项C正确。
【正确选项】C
【答题分析】
本题中等难度,解题关键是读懂示意图中各序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及其特征。从学生答题情况看,有48%的考生答对,第三、第四层次尤其是第四层次的学生的作答极不理想。错选A的较多,错选原因有:①考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内容理解不透,不了解“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这一原理规律。②此题再次印证了读图题成为学生提高地理成绩的“拦路虎”。大部分学生的读图、析图、辨图能力较差。③图文转换能力较差,部分学生或许知道“大气的热量来自于地面(主要来自于海洋)”,却不能从图片中找出反映这一内容的图像(箭头)。
特别提醒:加强地理图文转换,经常对学生进行如下训练:用图像的形式把地理原理和规律表示出来(文转图);用语言文字把图像中的地理原理和规律描述出来(图转文)。
【学法启示】 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特殊语言,其承载着许多被抽象和概念化的地理信息,是地理学习的基础,也是解决地理问题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能正确的认识地图,巧妙地运用地图,会使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地理示意图是一种简明形象的图形,一般用来说明地理原理以及地理现象的成因、演变等。对地理示意图的学习要配合文字内容才能正确、完整地从示意图中揭示地理规律,从而帮助学生对地理知识原理规律的理解与记忆。
【教学评价】 本题通过常规示意图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等内容。考查的知识点多面广,灵活性强而难度又不大。图
- 16 -
中直观形象的图示箭头是本题的最大亮点,将文字内容图形化,复杂内容简单化,让学生易于从图中找到相关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点。本题设计难度和分析难度为0.7-0.6,但实测难度却是0.48,说明有52%的学生没有达到关于大气的受热过程基础知识的地理素养学习目标,这个答概率不大能接受。该知识点的教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 重视地理原理和规律教学的理解性学习,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识图、用图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表学习地理的习惯。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自己通过读图发现地理原理和规律;将地理原理和规律与其生活常识联系起来加以分析理解;把地理原理和规律用示意图的形式表达出来。
3.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 造成塞北与江南景观差异的自然要素是
A.气候 B.植被
C.地形 D.河流
【能力目标】调用地理知识/分析理解
【知识目标】必修1自然环境的差异性/由过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认知水平】理解运用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2
2
1
1
6
0.89-0.80
稍容易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93
0.70
0.80
-0.23
-0.13
-0.10
【应答数据】
考生
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93%
1%
6%
0%
0%
1.86
0.51
0.93
0.18
2.00
第一层
97%
0%
2%
0%
0%
1.95
0.31
0.97
0.07
2.00
第二层
95%
0%
5%
0%
0%
1.90
0.44
0.95
0.03
2.00
第三层
92%
1%
7%
0%
0%
1.84
0.54
0.92
0.03
2.00
第四层
87%
1%
11%
1%
0%
1.74
0.68
0.87
0.17
2.00
【解题思路】
从题干中的“塞北”、“江南”可分析出这两地存在纬度差异,是气候要素的差异(主要是气温)导致“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选项A正确。植被是自然带的重要标志,不是造成景观差异的自然要
- 17 -
素,选项B错误。地形不同也可造成景观差异,但该题的“塞北”、“江南”反映的是纬度差异而非地形差异,选项C错误。河流与“塞北的雪”及“江南的杏花”没有因果关系,选项D错误。
【正确选项】A
【答题分析】
本题难度较小,有93%的考生答对,四个层次的学生均答得较好,错选C稍多,错选原因有:①学生没区域定位错误,判断不了“塞北”和“江南”的位置;②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三大规律的影响因素掌握不透;③不了解“景观差异的自然要素”是指何种地理事物。
【学法启示】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其它学科联系十分紧密,因此地理教学中必须重视多学科之间知识的横向联系。主要方法有:①因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无所不包的“人类——环境系统”。它介于文、理科之间,既是基础科学,又是应用科学。所以地理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拓宽知识面。②教学中的横向联系要顾及学生知识水平,切勿加深拓展内容致本末倒置。③联系实际实施“生活化”的地理学习。
【教学评价】
从学生熟知的优美诗句考查地理知识是本题的一大亮点。“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形象的概括了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大的特征。造成我国冬季南北景观差异的因素正是气候。地理教学中引用与所授知识有关的诗词,不仅可增强抽象问题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把握重点,解决教学难点,而且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情趣和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在传授地理知识能力、培养学各方面的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收到事半功倍、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设计难度和分析难度为0.8-0.7,然而,实测难度却达0.93,说明仅有7%的学生没有达到关于因气候导致南北差异的基本知识的地理素养学习目标,老师低估 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这个答对概率基本可以接受。该知识点的教学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
重视地理原理和规律教学的理解性学习,拓宽学生视野,联系生活实际与其他学生知识。主要方法是:教学中要做到重视学科间知识的横向联系,地理教学中与地理知识有关的诗词可以让学生联系其知识储备自行获取,与运用于解决相应的地理问题。
4.普通服装厂工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技术 B.市场
C.原料 D.劳动力
【能力目标】调用地理知识/知识迁移
【知识目标】必修2工业的区位选择/工业的区位因素
【认知水平】应用
【难度结构】
- 18 -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3
1
1
1
6
0.89-0.8
稍容易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63
0.9
0.9
0.27
0.27
0
【应答数据】
考生
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1%
30%
6%
63%
0%
1.25
0.97
0.63
0.42
2.00
第一层
0%
11%
1%
88%
0%
1.76
0.65
0.88
0.17
2.00
第二层
0%
25%
3%
71%
0%
1.42
0.91
0.71
0.09
2.00
第三层
1%
38%
7%
55%
0%
1.09
1.00
0.55
0.10
2.00
第四层
4%
47%
14%
34%
0%
0.68
0.95
0.34
0.11
0.00
【解题思路】
“普通服装厂”是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其对技术的要求不高,故其布局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选项D正确,A错。市场指向型的工业是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的工业,普通服装不属此类工业,选项B错误。布局以原料为主导因素的工业特点是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右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业,普通服装也不属于这类工业,选项D错误。
【正确选项】D
【答题分析】
本考点是工业区位选择中常见试题,有63%的考生答对,第一层次学生作答较好,第三、四层次的学生作答不理想。主要错误选项是B,错选原因可能是:①学生不熟悉课本教材,不了解影响不同工业类型的主导因素,分不清工业区位因素中的“原料”因素和“市场”因素的差异;②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了工业区位因素中的“市场因素”,导致学生一看到“工业布局的主导因素”便不加思索地填上“市场”因素。
特别提醒:针对学生答题过程中出现的此类问题,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务必使学生清晰明了地掌握相关的地理概念及原理。
【学法启示】
读书,读书,大致可理解为课堂里读课文,课堂外读百科。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用于读课本教材的时间有多少?为什么要熟读课本教材?明白这些问题,日常中的诸多地理现象和测试中的地理试题大都能解答了。大脑中的知识库是为解决问题(地理问题和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储备的,这些知识即来自书本,储备的知识越多,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所谓工多艺熟,熟能生巧,巧能创新。
【教学评价】
- 19 -
本题内容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应用能力,设计难度和分析难度为0.89-0.8,然而,实测难度却只有0.63,说明有37%的人,没有达到关于工业区位因素选择知识的地理素养学习目标,这个答对概率不太能接受。该知识点的教学基本尚未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
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务必熟读课本,理解相关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做到适时运用且运用熟练准确。主要方法是:①介于高一学生文科尚未分科,学生课程较多,地理课可操作的课外读书时间较少(几乎没有),最好在新授课前给5分钟让学生读课本,提醒学生对课本中重要的原理规律要熟记。 ②通过课前小测试促使学生在上课前用几分钟时间熟悉课文。
5.我国境内沿40°N纬线从东向西出现“森林—草原—荒漠”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
A.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B.地方性(非地带性)规律
C.从沿海向内陆(经度)的地域分异规律
D.从赤道向两极(纬度)的地域分异规律
【能力目标】调用地理知识/分析理解
【知识目标】必修1/5.2自然环境的差异性/由过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认知水平】理解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2
3
1
1
6
0.89-0.80
稍容易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70
0.8
0.8
0.1
0.1
0
【应答数据】
考生
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8%
7%
70%
15%
0%
1.39
0.92
0.70
0.53
2.00
第一层
1%
1%
97%
2%
0%
1.93
0.36
0.97
0.13
2.00
第二层
4%
4%
84%
8%
0%
1.67
0.74
0.84
0.13
2.00
第三层
12%
8%
61%
18%
0%
1.23
0.97
0.61
0.16
2.00
第四层
18%
15%
34%
32%
0%
0.67
0.94
0.34
0.14
0.00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可直接从题干中“沿40°N纬线从东向西出现“森林—草原—荒漠”自然景观的变化”找出纬度
- 20 -
同经度不同的景观地域差异,体现了纬度的地域分异规律,选项C正确。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是指山地因海拔不同导致水热条件不同而出现的景观差异,选项A错误。地方性(非地理性)规律指地理环境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景观出现的一些不规律的分布现象,题目陈述的变化是有规律的,选项B错误。从赤道向两极(纬度)的地域分异规律是因纬度不同而出现的地域分异规律,选项D错误。
【正确选项】C
【答题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有70%的考生答对,第一层次学生答复最好,答对率为97%,第四层次学生答得较差,答对率仅为34%。错选D者较多。错误原因是:①学生审题不清,没有领悟题干隐藏的“纬度同经度不同”的重要信息;②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三大规律理解模糊,分析不透,如规律中的“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即是纬度同纬度不同。③知识迁移能力差,空间定位能力差,错选中的部分学生或许能记忆并理解“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这一知识内容,但不知题干中的“沿40°N纬线”就是“同纬线即纬度同”的意思(知识迁移能力差),不知“从东向西”就是不同经度可转换为课文中的“从沿海向内陆”的意思(空位定位能力差)。
【学法启示】
我们对日常地理现象要问几个为什么,在分析和寻求答案中达到准确、高效记忆并灵活应用于解决地理试题。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从题目[我国境内沿40°N纬线从东向西出现“森林—草原—荒漠”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看出考查的知识内容是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地带性规律有三条,把题目描述与课本地带性差异的三条规律进行综合分析就能作出准确的选择。
【教学评价】
本题内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设计难度和分析难度为0.89-0.8,然而,实测难度是0.7,说明仍有30%的人,没有达到关于地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变化基的学习目标,但这个答对概率勉强可以接受。该知识点的教学也勉强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主要方法有: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6.图9为黄果树瀑布景观示意图,该图显示的地球圈层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能力目标】了解/观察分析
【知识目标】必修1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外部圈层
【认知水平】了解
【难度结构】
图9
- 21 -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1
1
3
1
6
0.89-0.80
稍容易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36
0.7
0.8
0.34
0.44
0.1
【应答数据】
考生
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4%
15%
46%
36%
0%
0.71
0.96
0.36
0.31
0.00
第一层
1%
05%
36%
58%
0%
1.16
0.99
0.58
0.26
2.00
第二层
3%
12%
50%
35%
0%
0.71
0.96
0.35
0.07
0.00
第三层
4%
18%
51%
27%
0%
0.54
0.89
0.27
0.04
0.00
第四层
7%
25%
49%
19 %
0%
0.38
0.79
0.19
0.08
0.00
【解题思路】
本题答案隐藏在景观图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景观图并结合课本“地球的外部圈层”等知识内容,逐一进行分析判断,把图中答案找出来。从图示景观判断图中有大气(任何一幅图片均包含在大气圈)、有瀑布(水圈)、有岩石(岩石圈)、有森林(生物圈)四大圈层。选项D正确。
【正确选项】D
【答题分析】
本题难度较大,有36%的考生答对,四个层次的学生答得都不理想,第一层次学生答对率为58%,第四层次学生的答对率仅为19%。错选C者最多,达46%,超过了正达率(正答率为36%)。错误原因是:①学生审图不清,不能针对图中事物进行分析归纳;②地球的外部圈层这一内容不熟悉,分不清地球圈层的结构,不掌握地球圈层的类型有哪些。③读图能力差,不能辨析图中的各类地理事物。
【学法启示】
地理考题中几乎都存在着“无图不成题”这样一个规律。因此,学会读图、会读图,在地里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景观图是将地理概念、地理事物形成地理表象的很好的媒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结合课本看图、析图,把图中信息变成试题答案。
【教学评价】
本题通过景观图考查学生对地球的外部圈层的掌握程度,能反映教学中促使学生形成正确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的学科素养教育状况。设计难度和分析难度为0.89-0.80,然而,实测难度却只有0.36,说明有64%的学生,没有达到关于地理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素养学习目标,这个答对概率难以接受。该知识点的教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 22 -
【教学建议】
重视读图训练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探讨,掌握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供参考的方法有:①要求学生经常读图、用图。②读图五步法:看图名,知图类;析图例,看战线;联题目,抓关键;析原理,找方法;组答案,防失误。
7.有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A.使用一次性餐具 B.购物使用塑料袋
C.分类回收、处理垃圾 D.大量使用矿产资源
【能力目标】信息加工/调查研究
【知识目标】必修2/6.1人地思想的演变/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认知水平】理解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2
3
1
1
6
0.89-0.8
稍容易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99
0.90
0.95
-0.09
0.04
-0.05
【应答数据】
考生
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0%
0%
99%
0%
0%
1.99
0.16
0.99
0.12
2.00
第一层
0%
0%
100%
0%
0%
2.00
0.08
1.00
0.02
2.00
第二层
0%
0%
100%
0%
0%
1.99
0.11
1.00
0.01
2.00
第三层
0%
0%
100%
0%
0%
1.99
0.14
1.00
0.01
2.00
第四层
0%
1
98%
1%
0%
1.97
0.25
0.98
0.23
2.00
【解题思路】
此题考查了学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地理学科特点。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循环经济,而题目选项中的“分类回收、处理垃圾”正符合这一宗旨,选项C正确。使用一次性餐具势必造成资源的浪费;购物使用塑料袋,会造成环境污染;大量使用矿产资源,会导致矿产资源枯竭,上述行为均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故A、B、D选项错误。
【正确选项】C
【答题分析】
本题难度极小,有99%的考生答对,四个层次的学生均答得较好。错选者少得不忽略不计。此题
- 23 -
答对率特高的原因可能是:本小题考查的中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所考地理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学生作答起来得心应手。
【学法启示】
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等是新课程设计思路之一。从学生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入手能更好得理解可持续发展从理论走向实际这一知识内容,本试题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地理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
【教学评价】
联系生活实际考查学生的课本知识是本试题的一大亮点,体现了“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的地理学科的课程目标教育状况,设计难度和分析难度为0.89-0.8,然而,实测难度竟有0.99,说明几乎全部学生达到关于地理基础知识素养的学习目标,这个答对概率完全可以接受。该知识点的教学已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
重视激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周围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和人文地理环境要素作为课本教材的延伸,把课堂所学理论与生活实际联系加以分析探究,找出原理和规律,这样更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运动的记忆是长久的记忆)。
8.冷空气入侵造成24小时内降温10℃以上,且最低气温在5℃以下,称为寒潮。寒潮严重危害我国农作物的季节是
A.夏秋之交 B.盛夏时节
C.隆冬季节 D.秋末、春初
【能力目标】1、了解寒潮的天气特点及其危害。 2、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知识目标】必修1常见天气系统
【认知水平】了解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1
3
2
1
7
0.79-0.7
中下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53
0.70
0.75
0.17
0.22
-0.05
【应答数据】
考生
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 24 -
全体
9%
3%
35%
53%
0%
1.06
1.00
0.53
0.21
2.00
第一层
6%
1%
27%
66%
0%
1.32
0.95
0.66
0.16
2.00
第二层
9%
2%
35%
55%
0%
1.10
1.00
0.55
0.03
2.00
第三层
10%
3%
38%
49%
0%
0.98
1.00
0.49
0.03
0.00
第四层
13%
5%
43%
39%
0%
0.79
0.98
0.39
0.12
0.00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题干中“寒潮严重危害我国农作物的季节”,这句话有两个知识点:①寒潮出现的时间,②我国农作物生长的季节,两个知识点的契合点即是该题答案。秋末、初春既是农作物生长,又可能出现寒潮的季节。选项D正确。夏秋之交虽是农作物生长季节,但很少出现寒潮,选项A错误。盛夏时节是农作物生长的旺季,但无寒潮。选项B错误。隆冬季节是寒潮出现频次最多,寒冷程度最大的季节,但隆冬季节鲜有农作物生长,选项C错误。
【正确选项】D
【答题分析】
本题难度稍大,有53%的考生答对,四个层次的学生答得均不理想,第一层次与第四层次的学生差异不明显。错选C者较多。错误原因是:①学生审题不清,没有认真理解题干中的“寒潮严重危害我国农作物的季节”的意思;②对农作物生长习性不了解,不知道秋末、初春均为农作物播种生长季节(秋末为我国华北地区冬小麦的播种季节,初春为南方地区水稻播种季节)。③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差,没有很好地针对题干中的“寒潮”与“严重危害我国农作物的季节”的关键词语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尔后作出正确判断。
【学法启示】
我们对日常地理现象要思考为什么,在分析和寻求答案中达到准确、高效理解和记忆地理原理和规律。“综合性”和“地域性”是地理学科的两大特点,要充分论证生活中的地理现象须用上述特点。如本试题的材料已解释了“寒潮”的概念,但题目的设问是“寒潮严重危害我国农作物的季节是”涉及到地域性(我国,北半球)及农作物生长习性(农作物生长季节主要是春秋两季,而初春和秋末又是寒潮已出现的季节)。
【教学评价】
本题考查内容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也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应用能力,最能反映教学中促使学生学会掌握阅读、分析运用的学科素养教育状况,设计难度和分析难度为0.79-0.7,但实测难度却只有0.53,说明有47%的学生地理课程标准要求的素养学习目标。该知识点的教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
重视概念教学的理解性学习,主要方法是:让学生自己总结并发现概念的关键词;让学生运用概念来分析多种事实,将概念性知识和事实性知识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活动的调查研究。如对农业:不同季节农业生产的特点;工业:不同地域工业的分布特点等。
- 25 -
9.黄梅戏《天仙配》中的歌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所描述的生产方式多出现在
A.采猎文明时期 B.农业文明时期
C.工业文明时期 D.后工业文明时期
【能力目标】调用地理知识/提取信息
【知识目标】必修2人地关系的演变/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认知水平】了解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1
1
3
1
6
0.89-0.8
稍容易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98
0.90
0.85
-0.08
-0.13
0.05
【应答数据】
考生
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1%
98%
1%
1%
0%
1.96
0.29
0.98
0.19
2.00
第一层
0%
100%
0%
0%
0%
1.99
0.11
1.00
0.02
2.00
第二层
0%
99%
0%
0%
0%
1.98
0.19
0.99
0.01
2.00
第三层
1%
98%
1%
0%
0%
1.97
0.26
0.98
0.02
2.00
第四层
1%
94%
3%
2%
0%
1.88
0.48
0.94
0.23
2.00
【解题思路】
题干中“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反映的生产特点是男耕女织,符合农业文明时期的生产特征,选项B正确。采猎文明时期是环境对人类的作用较强,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选项A错误。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人地矛盾迅速激化,选项C错误。后工业文明时期是人类谋求人地协调的时期,非“耕地织布”时期,选项D错误。
【正确选项】B
【答题分析】
本题难度较小,有98%的考生答对,第一层次学生全部答对,第二、三、四层次学生均答得较好。错选A、C、D的学生均衡。错误原因是:①学生不了解“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是什么意思;②没有掌握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四个阶段。
【学法启示】
蕴涵着地理现象的歌词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因而在地理学习中对地理概念、地理
- 26 -
原理和规律要融会贯通过,对所学地理知识善于进行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以增加对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理解记忆。这也是地理课程目标要求的“初步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教学评价】
本题内容基本上是在考生没有经历复习的情况下答题的,最能反映教学中促使学生形成长时记忆、经久不忘的学科素养教育状况,设计难度和分析难度为0.89-0.80,然而,实测难度却只有0.98,只有2%的学生,没有达到关于地理基本知识的素养学习目标,这个答对概率完全可以接受。该知识点的教学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
重视地理课本以外的蕴含着丰富地理知识的教学的理解性学习。主要方法是:①让学生自己挖掘诗(歌)词名句、数学、化学、物理学、及哲学等多方面学科中包含的地理现象、地理原理、人地关系的信息。②用“事事洞察皆学问”这一结论来指导地理教学。③通过地理知识竞赛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土壤中含氮有机质的分解是在多种微生物作用下分解阶段完成的,试问在哪一分解阶段的产物对人体有致癌作用?
图10为我国南方某区域聚落分布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沿河流分布的a、b、c、d四个聚落,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大城市的是
A.a B.b C.c D.d
11.为发展地区经济,计划修建连接a、b两地的公路。图中修建难度较小,成本较低的选线方案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能力目标】10.调用地理知识;11.提取信息/观察分析
【知识目标】10.必修1地表形态的塑造
【认知水平】10.了解;11.理解
【难度结构】
10.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图10
- 27 -
1
2
1
2
6
0.89-0.8
稍容易
11.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2
2
2
1
7
0.79-0.7
中下
【难度比较】
10.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81
0.70
0.85
-0.11
0.04
-0.15
11.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83
0.70
0.80
-0.13
-0.03
-0.10
【应答数据】
10.
11.
考生
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83%
9%
3%
5%
0%
1.67
0.75
0.83
0.39
2.00
第一层
95%
1%
1%
3%
0%
1.90
0.43
0.95
0.06
2.00
第二层
91%
3%
2%
4%
0%
1.83
0.56
0.91
0.05
2.00
第三层
85%
8%
3%
4%
0%
1.69
0.72
0.85
0.09
2.00
第四层
61%
25%
8%
7%
0%
1.21
0.98
0.61
0.28
2.00
【解题思路】
10.从图中看出, a、b、c、d四处聚落中,b聚落处位于河流入海口处,交通便利,便于人和物的
考生
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1%
81%
15%
4%
0%
1.62
0.78
0.81
0.36
2.00
第一层
0%
95%
4%
2%
0%
1.89
0.45
0.95
0.11
2.00
第二层
0%
88%
9%
3%
0%
1.75
0.66
0.88
0.06
2.00
第三层
0%
79%
16%
4%
0%
1.59
0.81
0.79
0.08
2.00
第四层
2%
60%
31%
6%
0%
1.21
0.98
0.60
0.23
2.00
- 28 -
集散,该处地形平坦,地聚落较多,人口稠密,最有可发展成为大城市,选项B正确。
11.山地地区的交通线路通常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图中四种方案中,①方案的线路沿着河谷修建,地势和缓,符合山区线路选线原则,选项A正确。②、③方案线路均经过陡坡,修建难度较大,故B、C选项错误。④方案线路经过的地区地势相对和缓,但线路较长,成本高,选项D错误。
【正确选项】10.B 11.A
【答题分析】
第10题难度较低,有81%的考生答对,第一、二层次学生答得较好,第四层次学生答得稍差,正答率为60%。错选C者较多,错选原因可能是:①学生不熟悉课本教材,不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②审图不精,不能全面分析图中a、b、c、d各点的优劣。
第11题难度较低。有83%的考生答对,第一、二、三层次学生答得较好,第三层次学生稍差,正答率为61%。错选B者较多,错选原因可能是:①学生不熟悉课本教材,不了解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有哪些。②读图能力差,不会从图中分析四种选线方案的优劣。
【学法启示】
如何从示意图中找出隐藏的地理原理和规律,日常教学中如何把地理原理和规律通过图示表现出来,这涉及地理学习中的图文转换。图文转换的教学方法可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析图得理、以图表理”能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评价】
本题通过让学生分析示意图找出地理原理的规律,反映了地理试题“无图不成题”的特点,可充分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体现了地理课程目标的“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的学科素养教育状况,设计难度和分析难度第10题为0.89-0.80,其实测难度为0.81,说明有19%的学生没有达到课程目标要求的地理知识运用能力的学习目标;第11题为0.79-0.70,其实测难度为0.83,说明有17%的,没有没有达到课程目标要求的地理知识运用能力的学习目标;这个题组答对概率基本可以接受。该知识点的教学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
加强图文转换的理解性学习,主要方法是:①由图到文的转换,在正确理解地图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将图象及图表中内容用文字表述出来,即以文释图。②由文到图的转换,由学生将课本文字转化为图象或图表,以直观的图象、图表来表述教材中的文字内容,即以图释文。这一过程难度较大,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文字,还要具备由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的转化能力。③由图到图的转换,将一幅陌生的地图转化为熟悉的地图,或将一个抽象的图象转化为形象的地图,以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即以图释图。这一过程由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完成。
12.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种植业的制约因素是
A.光照 B.热量 C.土壤 D.水源
- 29 -
【能力目标】调用地理知识/综合分析
【知识目标】必修2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认知水平】理解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2
1
2
1
6
0.89-0.80
稍容易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92
0.70
0.85
-0.22
-0.07
-0.15
【应答数据】
考生
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1%
4%
3%
92%
0%
1.84
0.54
0.92
0.32
2.00
第一层
0%
1%
0%
99%
0%
1.98
0.21
0.99
0.06
2.00
第二层
0%
2%
1%
96%
0%
1.93
0.37
0.96
0.04
2.00
第三层
1%
4%
2%
93%
0%
1.85
0.52
0.93
0.05
2.00
第四层
3%
8%
9%
79%
0%
1.59
0.81
0.79
0.27
2.00
【解题思路】
影响种植业发展的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而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其发展种植业的主导因素是水源,限制性因素也是水源,选项D正确。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降水少,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小,光照强,选项A错误。热量、土壤、水源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种植业而言,水源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选项B、C错误。
【正确选项】D
【答题分析】
本题难度较小,有92%的考生答对,四个层次的学生均答得不错。错选B者稍多,错选原因可能是:①学生不熟悉课本教材,不了解不同区域农业区位选择的差异。②审题不清,没有抓住题干中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种植业”的关键词语进行综合分析。
【学法启示】
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人文地理环境要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是地理学科
的“区域性”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在地理学习中一定要围绕“地理”进行探究,“地”指位置,“理”指原理和规律,针对不同的“地”去探究其“理”,许多原来觉得难以识记的知识将变得如生活常识般深刻地印有脑海里,利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 30 -
【教学评价】
本题内容考查地理原理、地理方法、地理思维来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可反映教学中促使学生形成地理思维方法的学科素养教育状况,设计难度和分析难度为0.89-0.80,然而,实测难度是0.92,说明仅有8%的学生没有达到关于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素养学习目标,这个答对概率完全可以接受。该知识点的教学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
重视农业区位因素的理解性学习,主要方法是:让学生从自己的经历或所见所罗列出农业区位因素,联系课本教材分析理解,强化记忆(知识拓展:本地区与其他地区农业区位因素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问题,解决的措施)。
13.图11为局部天气系统示意图(单位hPa),图中锋面是
A.北半球暖锋 B.北半球冷锋
C.南半球暖锋 D.南半球冷锋
【能力目标】1.运用天气系统结构图,分析锋面系统的特点。 图11
2.运用简易天气图,理解气压与气流状况的相互关系,正确判断等压线
弯曲方向与高压脊、低压槽的相互关系。
【知识目标】必修1常见天气系统
【认知水平】应用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3
2
2
2
9
0.59-0.5
中上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60
0.6
0.5
0
-0.1
0.1
【应答数据】
考生
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6%
60%
9%
24%
0%
1.20
0.98
0.60
0.34
2.00
第一层
1%
81%
1%
16%
0%
1.63
0.78
0.81
0.17
2.00
第二层
5%
66%
4%
26%
0%
1.32
0.95
0.66
0.08
2.00
第三层
8%
53%
10%
29%
0%
1.05
1.00
0.53
0.08
2.00
第四层
13%
37%
21%
28%
0%
0.75
0.97
0.37
0.09
0.00
【解题思路】
从图中锋面符号得出图示系统为冷锋,排除选项A、C。再根据锋面两侧运动气流向右偏转的特点
- 31 -
判断图示天气系统位于北半球,排除D选项,选项B正确。
【正确选项】B
【答题分析】
本题难度稍大,有60%的考生答对,第二、三、四层次的学生均答得不理想。错选D者较多,达24%,错选原因可能是:①学生没有系统全面地掌握锋面系统的相关知识,无法通过符号识别冷锋与暖锋;②不理解气压与气流状况的相互关系,不会根据气流偏向用左右手来判断气流所属半球(此原因为本题学生答错的主要原因)。
【学法启示】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因而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务必重视地图,不断训练识图、用图的基本技能。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 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教学评价】
本题内容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 反映教学中促使学生形成地理思维、地理方法的学科素养教育状况,设计难度和分析难度为0.59-0.50,实测难度是0.6,说明有40%的学生,没有达到关于地理知识迁移能力的素养学习目标,这个答对概率勉强可以接受。该知识点的教学勉强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
重视地理学习方法之图文结合法。主要方法是: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实际,选择最恰当的转换方法,如:由图到文的转换、由文到图的转换,由图到图的转换等。通过图文转换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4.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
A.速度快 B.水平高
C.起步早 D.普遍出现逆城市化
【能力目标】调用地理知识/分析比较
【知识目标】必修2城市化
【认知水平】了解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3
1
1
1
6
0.89-0.80
稍容易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69
0.90
0.85
0.21
0.16
0.05
【应答数据】
- 32 -
考生
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69%
3%
4%
24%
0%
1.38
0.93
0.69
0.49
2.00
第一层
94%
0%
1%
4%
0%
1.89
0.46
0.94
0.14
2.00
第二层
81%
1%
3%
15%
0%
1.62
0.79
0.81
0.11
2.00
第三层
62%
3%
5%
31%
0%
1.23
0.97
0.62
0.13
2.00
第四层
36%
10%
8%
47%
0%
0.71
0.96
0.36
0.17
0.00
【解题思路】
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较快,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选项A正确。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高、起步早,选项B、C错误。由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的现象尚未达到普通的程度,选项D错误。
【正确选项】A
【答题分析】
本题难度稍低,有69%的考生答对,第四层次学生答得较差,正答率为36%。错选D者较多,达24%,错误原因可能是:①学生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及各阶段特点不识记,不了解。②不了解逆城市化的概念,对中国目前城市化的进程阶段判断错误。
【学法启示】
要达到熟练准确地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应当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在地理学习中要熟记课本知识,并能理解运用。正如“知识好象沙石下面的泉水,掘得越深越清澈。”
【教学评价】
本题内容是要考生在熟悉教材内容的情况下答题的,反映了地理教学中促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理解记忆的学科素养教育状况,设计难度和分析难度为0.89-0.80,然而,实测难度却只有0.69,说明有31%的人没有达到关于地理基本知识的素养学习目标,这个答对概率勉强可以接受。该知识点的教学勉强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
重视对课本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阅读。具体做法:课前朗读3~5分钟;课前通过小测试的方式默写;课本知识原理规律运用于生活,使之变成生活中的常识,易于理解记忆。
15.市中心的城市功能用地主要是
A.住宅用地 B.工业用地
C.文化用地 D.商业用地
【能力目标】调用地理知识/理解运用
【知识目标】必修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
【认知水平】应用
- 33 -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3
1
1
1
6
0.89-0.80
稍容易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91
0.90
0.80
-0.01
-0.11
0.10
【应答数据】
考生
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6%
1%
2%
91%
0%
1.82
0.57
0.91
0.26
2.00
第一层
3%
0%
0%
97%
0%
1.94
0.33
0.97
0.06
2.00
第二层
4%
0%
1%
95%
0%
1.89
0.45
0.95
0.03
2.00
第三层
6%
0%
2%
91%
0%
1.83
0.56
0.91
0.05
2.00
第四层
12%
2%
6%
80%
0%
1.60
0.80
0.80
0.24
2.00
【解题思路】
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城市各种功能的活动都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而城市的土地是有限的,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的租金的高低。市中心是一个城市交通最便利,人流量最大的区域,是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理想场所,符合商业活动应遵循的市场最优和交通最优两个原则,选项D正确。
【正确选项】D
【答题分析】
本题难度较小,有91%的考生答对,四个层次的学生均答得较好,说明“城市的空间结构”这一内容的教学效果较好。错误选项中选A的比例稍大,占0.06%,错误原因可能是:①学生不了解城市内部主要功能区的类型;②不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
【学法启示】
我们日常的地理学习总要思考“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这体现了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即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由此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理解而非单纯记忆,是应用的记忆。
【教学评价】
- 34 -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记忆并应用。最能反映教学中促使学生形成长时记忆、经久不忘的学科素养教育状况,设计难度和分析难度为0.89-0.8,然而,实测难度是0.91,说明有9%的学生没有达到关于地理基本知识的素养学习目标,这个答对概率可以接受。该知识点的教学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
重视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的理解性学习,主要方法是:让学生在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指导学生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强调学生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16.素有“欧洲粮仓”之称的乌克兰在1992~2007年期间,耕地总量减少,但人均耕地增加。由此说明该国这一时期
A.人口数量减少 B.粮食单产提高
C.土壤质量下降 D.城市化水平提高
【能力目标】调用地理知识/分析判断
【知识目标】必修2 人口的增长
【认知水平】理解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2
2
2
2
8
0.69-0.60
中中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45
0.80
0.65
0.35
0.20
0.15
【应答数据】
考生
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45%
25%
5%
24%
0%
0.90
0.99
0.45
0.30
0.00
第一层
63%
16%
1%
20%
0%
1.26
0.97
0.63
0.19
2.00
第二层
49%
24%
3%
24%
0%
0.98
1.00
0.49
0.04
0.00
第三层
40%
28%
5%
26%
0%
0.81
0.98
0.40
0.06
0.00
第四层
25%
34%
13%
28%
0%
0.49
0.86
0.25
0.15
0.00
【解题思路】
根据题干中“乌克兰在1992~2007年期间,耕地总量减少,但人均耕地增加”可判断该国这一时期的人口数量在减少,选项A正确。题目没有出现粮食产量变化的文字描述,“耕地总量减少,但人均耕地增加”不能判断其粮食产量有无变化,选项B错误。题目既无粮食产量变化的文字描述,也无土壤质量变化
- 35 -
的信息,无法对其土壤质量变化作出判断,选项C错误。题干虽隐藏了该国这一时期人口数量减少的信息,但题干没有明示减少的是城市人口还是农村人口,因而无法判断其城市化水平的变化,选项D错误。
【正确选项】A
【答题分析】
本题难度稍大,有45%的考生答对,各层次的学生答得均不理想,第二、三、四层次学生得分率均低于50%,第四层次学生正答率仅是25%。错误选项中选B者占25%,D选项占24%。错误原因可能是:①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较差,不知道从题干中获取有效信息;②知识迁移能力不足,不懂分析“耕地总量减少,但人均耕地增加”与“人口数量变化”的因果关系。③本题中涉及的计算应属最简单的“加减”计算,但学生不善于把小学数学应用题的“加减计算”方法运用于地理相关数据的推理演算,因而无法推理出相应的地理现象。
【学法启示】
地理的“综合性”特点体现在时常被称为“文科中的理科”,许多地理问题都有知识与能力的跨学科特点。如本题题目材料中的“耕地总量减少,但人均耕地增加”就涉及数学中比例问题,因而,在学习中要善于与其他学科知识联系,融会贯通。反映了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教学评价】
本题内容需要学生把课本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联系,综合分析的情况下答题的,它反映了地理学生的“综合性特点。”设计难度和分析难度为0.69-0.60,然而,实测难度却只有0.45,说明有55%的学生没有达到关于地理综合运用能力的素养学习目标,这个答对概率难以可以接受。该知识点的教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
加强知识联系,融会贯通的地理思维方法的学习。主要方法是:文科内容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
17.地壳物质经过外力作用形成的岩石是
A.侵入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能力目标】了解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知识目标】必修1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
【认知水平】了解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 36 -
1
1
2
1
5
0.94-0.90
容易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62
0.90
0.85
0.28
0.23
0.05
【应答数据】
考生
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13%
8%
62%
16%
0%
1.25
0.97
0.62
0.29
2.00
第一层
4%
3%
83%
10%
0%
1.67
0.74
0.83
0.21
2.00
第二层
12%
7%
64%
17%
0%
1.28
0.96
0.64
0.09
2.00
第三层
18%
10%
52%
20%
0%
1.04
1.00
0.52
0.05
2.00
第四层
21%
13%
46%
20%
0%
0.93
1.00
0.46
0.03
0.00
【解题思路】
侵入岩和喷出岩属于岩浆岩,是内力作用的结果,选项A、B错误。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崩解成碎屑物、被流水、风等搬运沉积,再经过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而形成,选项C正确。变质岩是已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变质作用(内力作用)形成,选项D错误。
【正确选项】C
【答题分析】
本题难度稍大,有62%的考生答对,第三、四层次学生答得均不理想,第四层次学生得分率为46%。错误选项中选D者占16%,A选项占13%,错误原因可能是:①学生不了解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形成的原理和规律;②不熟悉课本内容。③审题不清,没有抓住题干中的“外力作用”等关键词语。
【学法启示】
地理学科的许多概念对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弄清概念,多数地理问题将迎刃而解。 如对本题中的四类岩石的概念进行重新思考、重新理解,自然就能融会贯通、加深记忆,这样才会真正理解各类岩石的概念,准确运用。这正是“温故而知新”之学习方法。
【教学评价】
本题内容是要求考生在清楚了各类岩石概念的情况下答题的,反映了教学中促使学生形成地理思维及地理方法的学科素养教育状况。设计难度和分析难度为0.94-0.90,然而,实测难度却只有0.62,说明有38%的学生没有达到关于地理基础知识的素养学习目标,这个答对概率勉强可以接受。该知识点的教学勉强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
抓"概念"重"消化" 教学的理解性学习。主要方法是: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
- 37 -
留夹生饭。把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概念的学习最好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18.图12漫画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A.大气污染
B.水污染
C.土壤污染
D.噪声污染
【能力目标】了解环境问题的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
【知识目标】必修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图12
【认知水平】理解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2
1
1
1
5
0.94-0.90
容易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99
0.90
0.90
-0.09
-0.09
0
【应答数据】
考生
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1%
99%
1%
0%
0%
1.97
0.23
0.99
0.16
2.00
第一层
0%
100%
0%
0%
0%
2.00
0.09
1.00
0.02
2.00
第二层
0%
99%
0%
0%
0%
1.99
0.16
0.99
0.02
2.00
第三层
0%
99%
0%
0%
0%
1.98
0.20
0.99
0.02
2.00
第四层
2%
96%
1%
0%
0%
1.93
0.37
0.96
0.23
2.00
【解题思路】
漫画中的“大鱼”意指化工厂排放的废水排入河流等水域,危害到鱼等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图示漫画反映的是环境污染中的水污染问题,选项B正确。
【正确选项】B
【答题分析】
本题难度较小,有99%的考生答对,四个层次的学生正答率均在95%以上,这题学生答得较好的原因可能是:①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类型尤其是污染问题类型掌握较好。②图示漫画主题鲜明,本小题考查的是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学生易于作出正确判断。
- 38 -
【学法启示】 地理漫画是利用幽默、夸张的手法,以艺术的形式反映地理问题的一种手段。目前 地理漫画主要反映人口、资源、环境等人类面临的社会热点问题。在地理学习必须重视多学科之间知识的横向联系。
【教学评价】
本题内容基本上是在考生没有经历复习的情况下答题的,最能反映教学中促使学生形成长时记忆、经久不忘的学科素养教育状况,设计难度和分析难度为0.94-0.90,实测难度竟达0.99,说明有1%的学生达到关于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地理素养学习目标,这个答对概率完全可以接受。该知识点的教学已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 加强对图表的分析处理统计及用其来表达地理思想的理解性学习。具体方法有:①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漫画反映的主题。②要充分挖掘漫画内容。本题图中“大鱼”。③适时进行思想教育。如从图中的“大鱼”吃“小鱼”知道了化工厂向河流排污的危害巨大,我们应采取体积措施呢?让学生发言,进言献策,从而提高学生们的环保意识。④引导学生尝试用漫画的形式反映地理问题。
19.广西境内的红水河流域已先后建成岩滩、天生桥、百龙滩等梯级水电站,其水电梯级开发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A.径流量小,汛期较短 B.地质复杂,断层多
C.地形起伏,河流落差大 D.河面宽广,水流缓慢
【能力目标】地理信息加工/评价论证
【知识目标】必修3流域的综合开发
【认知水平】理解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2
2
2
2
8
0.69-0.60
中中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81
0.80
0.70
-0.01
-0.11
0.10
【应答数据】
考生
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7%
3%
81%
10%
0%
1.61
0.79
0.81
0.52
2.00
- 39 -
第一层
0%
0%
99%
1%
0%
1.97
0.24
0.99
0.07
2.00
第二层
2%
1%
94%
3%
0%
1.87
0.48
0.94
0.08
2.00
第三层
7%
2%
81%
9%
0%
1.63
0.78
0.81
0.15
2.00
第四层
18%
7%
47%
28%
0%
0.94
1.00
0.47
0.28
0.00
【解题思路】
流域内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建设水电站)的自然条件是:①落差大,②水量大。水电站梯级开发的另一自然条件是地形起伏大。选项A径流量小,汛期短,不符合水电站开发的条件。选项B地质复杂,水电站建设成本高;多断层,河水易下渗,不利蓄水,不符合开发水电站。选项D水流缓慢,说明落差小,不符合开发水电站。选项地形起伏,河流落差大符合梯级水电站开发的自然条件。
【正确选项】C
【答题分析】
本题难度较小,有81%的考生答对,第四层次的学生答得较差,正答率为47%。错误选项中选D者点10%,错误原因可能是:①学生不了解水电站开发的自然条件;②不了解水电梯级开发的地形要求。
【学法启示】
我们日常的地理学习总要思考“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这体现了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即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解答地理问题。
【教学评价】
本题内容要求学生在综合复习地理知识及原理规律的情况下答题的,可反映教学中促使学生形成地理方法的学科素养教育状况,设计难度和分析难度为0.69-0.60,实测难度为0.81,说明有19%的学生没有达到关于地理基本技能的地理素养学习目标,这个答对概率基本可以接受。该知识点的教学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的理解性学习。主要方法是:让学生自己总结并发现教材中的地理知识、原理和规律;帮助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与自己生活的世界建立联系,养成地理思维习惯。
20.2014年11月22日,四川康定发生6.3级地震。为尽快获取地震影响范围和破坏程度的影像资料,宜选用
A.遥感技术 B.数字地球
C.地理信息系统 D.全球定位系统
【能力目标】地理信息加工/评价论证
【知识目标】必修3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认知水平】了解
【难度结构】
- 40 -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1
1
1
1
4
1-0.95
最容易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79
0.90
0.90
-0.11
-0.11
0
【应答数据】
考生
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79%
2%
16%
4%
0%
1.57
0.82
0.79
0.39
2.00
第一层
95%
0%
5%
0%
0%
1.89
0.45
0.95
0.12
2.00
第二层
86%
1%
11%
1%
0%
1.72
0.69
0.86
0.07
2.00
第三层
77%
2%
18%
4%
0%
1.53
0.85
0.77
0.08
2.00
第四层
56%
3%
31%
10%
0%
1.11
0.99
0.56
0.23
2.00
【解题思路】
遥感技术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全面资料,以便安排防灾、救灾。选项A正确。数字地球是将不同空间、时间的自然、人文的大量信息进行整合,为复杂的生产、研究活动提供实验条件和试验基础。不符合题干要求的“尽快获取地震影响范围和破坏程度的影像资料”的要求,选项B错误。地理信息系统指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不符合题目要求,选项C错误。全球定位系统指能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和时间,不符合题目要求,选项D错误。
【正确选项】A
【答题分析】
本题难度稍小,有79%的考生答对,第四层次学生答得稍差,正答率为56%。错选C者较多,占16%,错误原因可能是:①对RS、GIS、GPS的功能与应用掌握不透,不能灵活运用于实际解题中;②审题不清,没有提取题干中的“为尽快获取地震影响范围和破坏程度的影像资料”的重要信息进行分析。
【学法启示】
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对部分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甚至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比课本描述的还要多, 学生视野的拓展更利于地理学科的学习。
【教学评价】
本题内容基本上是在考生没有经历复习的情况下答题的,最能反映教学中促使学生形成的地理学科素养教育状况,设计难度和分析难度为1-0.95,然而,实测难度却只有0.79,说明有21%的学生没有达到关于地理基本知识的地理素养学习目标,这个答对概率勉强可以接受。该知识点的教学勉强达到预期效果。
- 41 -
【教学建议】 重视地理教学与多学科之间知识的横向联系,联系实际实施“生活化”的地理教学。具体方法有:①提高教师本身的素质,特别要不断地拓宽知识面。②通过知识迁移,用相关学科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为相关学科知识的应用创造条件。
21.据观测,珠穆朗玛峰的终年积雪在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干旱程度加剧 B.全球气候变暖
C.生活需水量增大 D.旅游活动破坏
【能力目标】地理信息加工/评价论证
【知识目标】必修1 全球气候变化
【认知水平】了解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1
1
1
1
4
1-0.95
最容易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98
0.80
0.90
-0.18
-0.08
-0.10
【应答数据】
考生
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1%
98%
0%
0%
0%
1.97
0.25
0.98
0.20
2.00
第一层
0%
100%
0%
0%
0%
1.99
0.10
1.00
0.02
2.00
第二层
0%
99%
0%
0%
0%
1.99
0.16
0.99
0.02
2.00
第三层
1%
99%
0%
0%
0%
1.98
0.21
0.99
0.02
2.00
第四层
2%
95%
1%
1%
0%
1.90
0.43
0.95
0.29
2.00
【解题思路】
珠穆朗玛峰的终年积雪在逐渐减少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所致。选项B正确。干旱程度增加不会直接影响到珠穆朗玛峰的积雪,选项A错误。人类用水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高山上的积雪融水利用范围极少,而用水量大的是生产用水而非生活用水,故高山上积雪不会因为生活需水量增大而减少,选项C错误。旅游活动破坏不会导致高山上的积雪减少,且到珠穆朗玛峰旅游的人少之又少,不是造成珠峰终年积雪在减少的原因。选项D错误。
【正确选项】B
【答题分析】
本题难度较小,有98%的考生答对,四个层次的学生正答率均在95%以上。本小题得分率高的原因
- 42 -
可能是:①学生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可能影响这一内容掌握较好。②能从题干中获取“珠穆朗玛峰的终年积雪在逐渐减少”的有效信息;③题目选项的干扰因素少,四个选项所指地理事物清楚明了,学生在判断选择时不易混淆。
【学法启示】
我们对日常地理现象要问几个为什么,在分析和寻求答案中发现地理知识,发现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并理解和高效记忆。然后运用这些知识、原理和规律去解答地理问题或解释地理环境中的各类地理现象。这即是地理教育中要培养的提出地理问题、地理信息加工和地理信息表三种能力目标。
【教学评价】 本题内容基本上是在考生没有经历复习的情况下答题的,体现了教学中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基本理念的学科素养教育状况,设计难度和分析难度为1-0.95,实测难度是0.98,说明仅有2%的学生没有达到关于地理基础知识的地理素养学习目标,这个答对概率完全可以接受。该知识点的教学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 重视“学以致用”的教学的理解性学习,美国教育家杜威强调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这种脱离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就缺乏兴趣和快乐,并且使学生在步入生活后发现他所学到的东西与生活是脱节的,不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主要方法是:地理教学与社会生活现象和问题紧密联系起来,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使所学知识生活化,并得以升华。
22.图13为北太平洋中低纬海区的洋流分布示意图,有关洋流性质的正确判断是
A.①是寒流
B.②是暖流
C.③是寒流
D.④是暖流
【能力目标】地理信息加工/读图分析
【知识目标】必修1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认知水平】理解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2
1
1
2
6
0.89-0.80
稍容易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61
0.70
0.85
0.11
0.24
-0.15
【应答数据】
考生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图13
- 43 -
层次
全体
12%
14%
13%
61%
0%
1.22
0.97
0.61
0.48
2.00
第一层
3%
4%
2%
92%
0%
1.83
0.55
0.92
0.19
2.00
第二层
10%
12%
8%
71%
0%
1.41
0.91
0.71
0.14
2.00
第三层
16%
18%
17%
49%
0%
0.98
1.00
0.49
0.11
0.00
第四层
20%
23%
26%
30%
1%
0.59
0.91
0.30
0.11
0.00
【解题思路】
从题干“北太平洋中低纬海区的洋流分布示意图”获取该洋流的名称、半球位置和纬度位置等信息,通过读图获取:①为北太平洋暖流,选项A错误。②为加利福尼亚寒流,选项B错误。③为北赤道暖流,选项C错误。④为日本暖流,选项D正确。
【正确选项】D
【答题分析】
本题有61%的考生答对,第三层次学生的正答率为49%,第四层次学生的正答率为30%。错选A、B、C者的比例相近,错误原因可能是:①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较差,不知道从题干中获取“北太平洋中低纬海区的洋流分布示意图”等有效信息;②读图能力差,不了解图中箭头表示的意思。③不掌握“暖流”(比流经的海区水温高)和“寒流”(比流经的海区水温低)的成因及其差异。
【学法启示】
我们日常要解答的地理问题中有些就是解释地理概念,概念清楚了,问题也决了。地理概念是掌握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基石,脱离地理概念对地理事物的分析往往是一种表象,脱离地理概念而形成的地理原理和规律,也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如本题中涉及到“寒流”、“暖流”等地理概念。
【教学评价】
本题内容要求考生在清楚“寒流”、“暖流”等概念的的情况下方可作出正确判断。反映教学中地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设计难度和分析难度为0.89-0.80,然而,实测难度却只有0.61,说明有39%的学生没有达到关于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地理素养学习目标,这个答对概率勉强可以接受。该知识点的教学勉强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
高度重视概念教学的理解性学习,主要方法是:①图示法:“图示”内容要保证科学性和逻辑性,表现形式上应鲜明、动人,力求做 到内容简要,头绪简明,表达简洁,一目了然。②比较法:地理概念教学中常用方法。通过比较分清地理教材中相似或相近的地理概念,防治学生“张冠李戴”、概念混淆等弊病。③引趣法:包括提问设疑激趣、语言直观激趣、地理故事激趣、模型演示激趣等达到地理概念教学的理想效果。
23.下列做法体现可持续发展公平性的是
- 44 -
A.各国保持现有的人口规模 B.世界各国共同开发热带雨林
C.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D.国际合作解决大气污染问题
【能力目标】地理信息表达/地理概念分析应用
【知识目标】必修2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可持续发展
【认知水平】了解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1
1
2
1
5
0.94-0.90
稍容易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31
0.80
0.70
0.49
0.39
0.10
【应答数据】
考生
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2%
4%
31%
63%
0%
0.62
0.92
0.31
0.27
0.00
第一层
1%
4%
48%
46%
0%
0.97
1.00
0.48
0.20
0.00
第二层
1%
3%
33%
63%
0%
0.66
0.94
0.33
0.06
0.00
第三层
1%
3%
25%
71%
0%
0.50
0.86
0.25
0.05
0.00
第四层
5%
5%
16%
74%
0%
0.31
0.72
0.16
0.07
0.00
【解题思路】
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指同代人之间、代际人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选项C正确。选项A没有体现可持续发展的任何原则,错误。 选项B违背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不符合题意,错误。选项D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不符合题意,错误。
【正确选项】C
【答题分析】
本题有31%的考生答对,四个层次学生答得均不理想,均低于50%以下。错选D者较多,达63%。错误原因可能是:①学不了解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的内涵;②分不清可持续发展三个基本原则(即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的内容与要求。③选用教材对此内容教学目标的差异。
【学法启示】
高中地理综合性强、涉及面大,课本中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相似或相近的概念增加的学生学习的难度。因而对概念的理解必学习不能疏忽。在分析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寻找新概念的悬挂点,使新概念在新知识与旧知识的比较和联系中逐步习得。
- 45 -
【教学评价】
本题内容要求考生在清楚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等概念的的情况下方可作出正确判断。反映教学中地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设计难度和分析难度为0.94-0.90,然而,实测难度却只有0.31,说明有69%的学生没有达到关于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地理素养学习目标,这个答对概率不能接受。该知识点的教学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
高度重视概念教学的理解性学习,主要方法是:①运用直观手段,建立准确的地理概念(地理教学常用的直观教具有地球仪、地图、板图、景观图、模型、标本等)。②抓住要点设疑,剖析概念。在讲解某一地理概念前,先分析该概念所阐述的要点有哪些,然后根据要点,将概念分解成若干个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点析疑,达到明确概念的目的。③采用比较方法,辨别概念。对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地理概念,最好采用比较、列表比较或图解比较等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既能明确概念间的差异,又能指明彼此间的共性和联系,更有利于学生把握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澄清对相近概念的模糊认识。
24.下表为2013年甲、乙两国水资源利用状况表,与乙国相比,甲国
国家
农业灌溉用水 有效利用系数
工业水重复 利用率
万元工业产值 用水量
居民人均 用水量

0.4
50﹪
91立方米
280升/天

0.8
80﹪
9~18立方米
130升/天
A.农业用水效率高 B.居民用水浪费严重
C.工业水重复利用率高 D.单位工业产值用水量少
【能力目标】地理信息加工/地理信息表达
【知识目标】必修1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认知水平】了解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1
2
1
1
5
0.94-0.90
稍容易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94
0.70
0.75
-0.24
-019
-0.005
【应答数据】
考生
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1%
94%
3%
1%
0%
1.89
0.46
0.94
0.27
2.00
- 46 -
第一层
0%
99%
0%
0%
0%
1.98
0.19
0.99
0.05
2.00
第二层
1%
97%
1%
1%
0%
1.95
0.32
0.97
0.03
2.00
第三层
1%
95%
3%
1%
0%
1.90
0.43
0.95
0.04
2.00
第四层
3%
86%
7%
3%
0%
1.72
0.70
0.86
0.28
2.00
【解题思路】
从表格内容分析得出:农业用水效率甲国低于乙国,选项A错误。居民人均用水量甲国高于乙国,选项B正确。工业水重复利用率甲国低于乙国,选项C错误。单位工业产值用水量甲国大于乙国,选项D错误。
【正确选项】B
【答题分析】
本题难度较小,有94的考生答对,四个层次学生均答得较好。错选C者稍多,占3%,错误原因可能是:①学生审表不清,不仔细分析表格内容;②没有针对选项要求进行认真比对。
【学法启示】
我们在日常的地理学习中要善于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在分析分析图表信息中达到高度地理记忆。这体现了高中地理学习侧重分析理解记忆的特点。
【教学评价】
本题内容考生可通过观念分析统计图表直接作答,最能反映教学中促使学生形成地理思维和地理方法的地理学科素养教育状况,设计难度和分析难度为0.94-0.90,实测难度是0.9,说明有10%的学生没有达到关于地理基本技能和地理方法的地理素养学习目标,这个答对概率可以接受。该知识点的教学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 重视地理图表教学的理解性学习,主要方法是:①培养学生从图表中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建议、措施;②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用地理图表来反映地理问题、表达地理思想。
25.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特点是
A.科技投入少 B.劳动力投入多
C.畜产品商品率高 D.专业化程度低
【能力目标】地理信息加工/分析理解
【知识目标】必修2农业地域类型
【认知水平】理解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 47 -
2
1
1
2
6
0.89-0.80
稍容易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92
0.90
0.85
-0.02
-0.07
0.05
【应答数据】
考生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3%
3%
92%
2%
0%
1.83
0.56
0.92
0.26
2.00
第一层
1%
0%
98%
1%
0%
1.95
0.31
0.98
0.07
2.00
第二层
2%
1%
95%
2%
0%
1.90
0.44
0.95
0.03
2.00
第三层
3%
2%
92%
3%
0%
1.83
0.55
0.92
0.05
2.00
第四层
7%
7%
81%
4%
0%
1.62
0.78
0.81
0.23
2.00
【解题思路】
根据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商品化、专业化、地域化程度高等特点可判断选项C正确,选项D错。再根据上述特征分析得出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科技投入大,选项A错。劳动力投入多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是季风水田农业,选项B错。
【正确选项】C
【答题分析】
本题难度较小,有92%的考生答对,四个层次学生均答得较好,说明“大牧场放牧业”这一农业地域类型的教学效果较好。错选A、B、D者比例相当,错误原因可能是:①不熟悉课本内容;②不了解科技投入、劳动力投入与农业地域类型的关系。
【学法启示】
要达到熟练准确地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应当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因此我们中平常
的地理学习中,先要熟悉课本内容,熟记课本知识,分析理解课本知识的原理规律,融会贯能,适时应用。
【教学评价】
本题内容是要考生在熟悉教材内容的情况下答题的,反映了地理教学中促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理解记忆的学科素养教育状况,设计难度和分析难度为0.89-0.80,实测难度是0.92,说明只有8%的人没有达到关于地理基本知识的素养学习目标,这个答对概率 可以接受。该知识点的教学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
重视对课本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阅读。具体做法:课前朗读3~5分钟;课前通过小测试的方式默写;课本知识原理规律运用于生活,使之变成生活中的常识,易于理解记忆。
26.图14为某城区范围变化示意图,70年代后该城区向东北扩展的主要原因是
- 48 -
A.铁路的修建 B.人口分布的改变
C.矿产资源的开发 D.环境污染的影响
【能力目标】地理信息加工/地理信息表达
【知识目标】必修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认知水平】应用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3
2
1
1
7
0.79-0.70
中下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85
0.80
0.75
-0.05
-0.10
0.05
【应答数据】
考生
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85%
7%
5%
3%
0%
1.69
0.72
0.85
0.43
2.00
第一层
98%
1%
0%
1%
0%
1.96
0.27
0.98
0.08
2.00
第二层
94%
2%
2%
2%
0%
1.87
0.49
0.94
0.07
2.00
第三层
85%
6%
5%
4%
0%
1.70
0.71
0.85
0.09
2.00
第四层
60%
19%
14%
6%
0%
1.21
0.98
0.60
0.27
2.00
【解题思路】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图示体现的城区变化因素是铁路,即交通运输因素。题干要求回答“70年代后该城区向东北扩展的”主要原因,图示中的图例“70年代末建成铁路”位于该区域东北方,由此得出“70年代后该城区向东北扩展的”主要原因是铁路的修建。选项A正确。
【正确选项】A
【答题分析】
本题难度较小,有85%的考生答对,第四层次学生答得稍差,正答率为60%。错选B选项者稍多,为
图14
- 49 -
7%,错误原因可能是:①不了解城区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②审图不清。
【学法启示】
面对图表的地理学习,我们总要审查图示反映内容有哪些?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原理和规律去分析和寻求答案,训练我们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我们的地理素养。
【教学评价】
本题内容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反映教学中促使学生形成观察、分析理解并记忆的地理学科素养教育状况,设计难度和分析难度为0.79-0.70,然而,实测难度是0.85,说明有15%的学生没有达到关于地理基本技能和地理方法的地理素养学习目标,这个答对概率基本可以接受。该知识点的教学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 重视地理图表教学的理解性学习,主要方法是:①让学生熟悉读图五步法(看图名,知图类;析图例,看战线;联题目,抓关键;析原理,找方法;组答案,防失误)。②培养学生从图表中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建议、措施;③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用地理图表来反映地理问题、表达地理思想。
27.近年来,广西承接了珠江三角洲部分产业转移。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突出优势是
A.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B.原料充足,煤炭丰富
C.劳动力丰富,土地成本低 D.位置优越,技术水平高
【能力目标】地理信息加工/地理信息表达
【知识目标】必修3 产业转移/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认知水平】理解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2
1
2
1
6
0.89-0.80
稍容易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85
0.70
0.80
-0.15
-0.05
-0.10
【应答数据】
考生
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9%
4%
85%
2%
0%
1.69
0.72
0.85
0.44
2.00
第一层
1%
1%
98%
0%
0%
1.96
0.27
0.98
0.07
2.00
第二层
3%
2%
94%
1%
0%
1.88
0.48
0.94
0.06
2.00
- 50 -
第三层
9%
4%
85%
2%
0%
1.71
0.71
0.85
0.10
2.00
第四层
25%
8%
59%
7%
0%
1.19
0.98
0.59
0.29
2.00
【解题思路】
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广西经济落后于珠江三角洲,其承接珠三角部分产业转移的优势是廉价劳动力丰富,土地成本低,选项C正确。珠江三角洲的交通比磨广西便利,市场也比广西广阔,选项A错。广西不是煤炭的主要产区,选项B错。广西位置与技术水平与珠三角相比均不占优势,选项D错。
【正确选项】C
【答题分析】
本题难度较小,有85%的考生答对,第四层次学生答得稍差,正答率为59%。错选A项者稍多,错误原因可能是:①不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②不知道广西与珠三角经济、位置、技术水平的差异。③不了解广西矿产资源状况。
【学法启示】
如何把我们平常所学的地理知识原理规律应用于解决地理问题之中,这是我们学习地理时的经常思考所在。要学以致用,就得联系生产生活中的各类现象,把这些现象与地理内容结合起来去分析,就能找出准确的答案。
【教学评价】
本题内容要求考生在熟悉课本内容并加以理解分析对比的情况下答题,反映了教学中促使学生形成地理方法和地理思维的地理学科素养教育状况,设计难度和分析难度为89-0.80,实测难度是0.85,说明有15%的学生没有达到关于地理基本技能和地理方法的地理素养学习目标,这个答对概率基本可以接受。该知识点的教学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
重视对课本知识原理规律教学的理解性学习,主要方法是:让学生熟读熟记课本内容;让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28.西北地区民谣“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梁”所描述的生产方式会导致
A.土地生产力下降 B.洪涝灾害频发
C.臭氧层空洞扩大 D.伏旱天气增多
【能力目标】调用地理信息/分析理解
【知识目标】必修3 荒漠化的防治
【认知水平】理解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2
1
2
1
6
0.89-0.80
稍容易
【难度比较】
- 51 -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83
0.80
0.80
-0.03
-0.03
0
【应答数据】
考生
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83%
4%
1%
13%
0%
1.65
0.76
0.83
0.32
2.00
第一层
95%
1%
0%
4%
0%
1.90
0.43
0.95
0.11
2.00
第二层
88%
2%
0%
10%
0%
1.75
0.66
0.88
0.05
2.00
第三层
81%
3%
0%
16%
0%
1.62
0.79
0.81
0.06
2.00
第四层
65%
8%
2%
25%
0%
1.30
0.95
0.65
0.21
2.00
【解题思路】
从题干“西北地区民谣”获取“该地区气候干旱”等自然特征,“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梁”说明该地生产方式使得土地沙化,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选项A正确。洪涝灾害频以的人为原因是上游毁林加剧水土流失,使河流泥水含量增加,河床抬升;中下游占用河道,或围湖造田等人类不当方式最终使河流泄洪能力不足而导致洪涝灾害频发。选项B错。臭氧层空洞的人为原因是人类向大气排放过多的氟氯烃气体所致,选项C错。伏旱天气增多主要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时间长等异常天气(自然因素)所致,选项D错。
【正确选项】A
【答题分析】
本题难度较小,有83%的考生答对,四个层次学生答得均可,第四层次学生正答率也达65%。错选D项者稍多,错误原因可能是:①没有认真审题,不重视题目所描述的现象的位置突出的自然特征;②不了解选所列的环境问题或灾害的产生原因。
【学法启示】
我们在朗读以其精简的句子反映出深刻的感情或道理谚语民谣时,要思考其中蕴含的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从而能让我们在解答地理问题时能快速、准确地寻找答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体现了高中地理课程目标要求的“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搜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教学评价】
考生要把民谣中的地理知识进行分析才能准确地解答本题内容,本题反映了教学中促使学生形成地理思维的学科素养教育状况,设计难度和分析难度为0.89-0.80,实测难度是0.83,说明有17%的学生没有达到关于地理思维的地理素养学习目标,这个答对概率基本可以接受。该知识点的教学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
- 52 -
重视重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教学的理解性学习,主要方法是: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说明地理问题;学科间知识互相渗透;选择地理学与其他各个科学门类关系都很密切的内容,编一些试题。鼓励学生收集蕴含丰富地理知识的诗词名句,歌词民谣、童谣、谚语等。
29.图15为某季节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该季节北纬30°~40°大陆西岸的气候特点是
A.炎热干燥 B.温和多雨
C.高温多雨 D.寒冷少雨
【能力目标】地理信息加工/知识迁移
【知识目标】必修1气候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认知水平】应用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3
2
3
3
9
0.39-0.30
较难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30
0.60
0.35
0.30
0.05
0.25
【应答数据】
考生
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30%
39%
24%
8%
0%
0.60
0.91
0.30
0.24
0.00
第一层
51%
31%
16%
3%
0%
1.01
1.00
0.51
0.31
2.00
第二层
26%
41%
25%
7%
0%
0.53
0.88
0.26
0.07
0.00
第三层
19%
44%
27%
10%
0%
0.38
0.78
0.19
0.02
0.00
第四层
20%
40%
28%
11%
0%
0.40
0.80
0.20
-0.05
0.00
【解题思路】
从题干“北纬30°~40°大陆西岸”可判断该地为地中海气候,该气候特征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从图中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可知图示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纬30°~40°大陆西岸”正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下,气候炎热干燥。选项A正确,选项B错。地中海气候雨热不同期,无高温多雨的特征,选项C错。地中海气候属于亚热带气候,其最冷月均温〉0°,称不上“寒冷”,选项D错。
【正确选项】A
【答题分析】
本题难度较大,只有30%的考生答对,四个层次学生均答得极不理想,第一层次学生正答率仅为
图15
- 53 -
51%,第三层次学生正答率最低,为19%。错选B项者多达39%,错选C项者达24%,错误原因可能是:①不了解世界气候类型的特征、分布规律及成因原理;②对描述气温的词语掌握不透,如最冷月均温〉15°方可描述为“终年高温”,最冷月均温〈0°方可描述为“寒冷”。③不会从题干和图示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归纳。④、读图能力、空间定位能力差,读不懂图中太阳、风带(箭头)、气压带(阴影部分)位置隐藏的地理信息。
【学法启示】
思考清楚我们日常学习的地理指有哪几方面(“地”指位置、区域,“理”指原理规律)。地理学科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在分析和寻求答案中运用地理知识达到快速、准确。这就是学习地理首要解答的问题。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形成课本目标要求的知识与技能。
【教学评价】
本题内容要求考生充分运用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特点的情况下答题的,反映了教学中促使学生形成地理思维的地理方法的学科素养教育状况,设计难度和分析难度为0.39-0.30,实测难度却只有0.30,说明有70%的人,没有达到关于地理思维和地理方法的地理素养学习目标,这个答对概率难以可以接受。该知识点的教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
高度重视地理原理、规律及图表教学的理解性学习,主要方法是:吃透课本的地理知识的原理、规律。看图是读图的基础,析图是读图的提高,绘图是读图的关键,记图是读图的巩固,填图是读图的强化。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通过“看图、析图、绘图、记图、填图” 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读图能力。
30.我国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主要原因是
A.促进东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B.从根本上解决东部地区能源短缺问题
C.缓解能源生产与消费地区不平衡的矛盾
D.改变东部地区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地位
【能力目标】地理信息加工/分析理解
【知识目标】必修3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认知水平】理解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2
1
2
2
7
0.79-0.70
中下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68
0.80
0.80
0.12
0.12
0
【应答数据】
- 54 -
考生
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6%
18%
68%
7%
0%
1.37
0.93
0.68
0.48
2.00
第一层
1%
4%
92%
3%
0%
1.85
0.53
0.92
0.14
2.00
第二层
2%
12%
80%
6%
0%
1.59
0.81
0.80
0.10
2.00
第三层
6%
23%
63%
8%
0%
1.26
0.96
0.63
0.12
2.00
第四层
16%
36%
36%
12%
0%
0.71
0.96
0.36
0.20
0.00
【解题思路】
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是实施西气东输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西东输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地区不平衡的矛盾,选项C正确。选项A的描述与实际不符,错误。西气东输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东部地区能源短缺问题,选项B错。西所东输可以减轻东部地区因燃煤造成的大气等环境污染,但不能改变东部地区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地位。选项D错。
【正确选项】C
【答题分析】
本题有68%的考生答对,第四层次学生答得较差,正答率为36%。错选B项者较多,达18%,错误原因可能是:①不了解西东输实施的原因;②不知道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比例。③受选项表达的干扰,读不懂选项要表达意思(即审题能力差)。
【学法启示】
我们学习的地理无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
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
【教学评价】
本题内容要求考生综合分析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后作答的,反映地理教学中促使学生形成地理思维和方法的学科素养教育状况,设计难度和分析难度为0.79-0.70,实测难度却只有0.68,说明有32%的考生没有达到关于地理思维的地理素养学习目标,这个答对概率勉强可以接受。该知识点的教学勉强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
重视地理原理教学的理解性学习,主要方法是:感悟教学,在感悟的过程中可以对众多“纷繁”的信息加以区分、甄别、有序和抽象,更重要的是在感悟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动形成和完善了地理思维,从而获得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31.我国传统民居,北方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的墙体轻薄。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55 -
A.风俗习惯 B.气温条件 C.生产方式 D.建筑材料
【能力目标】地理信息加工/分析理解
【知识目标】必修3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认知水平】理解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2
1
1
2
6
0.89-0.80
稍容易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96
0.80
0.85
-0.16
-0.11
-0.05
【应答数据】
考生
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2%
96%
1%
1%
0%
1.93
0.37
0.96
0.30
2.00
第一层
0%
100%
0%
0%
0%
1.99
0.11
1.00
0.03
2.00
第二层
0%
99%
0%
0%
0%
1.98
0.18
0.99
0.02
2.00
第三层
1%
98%
0%
1%
0%
1.96
0.28
0.98
0.04
2.00
第四层
5%
88%
2%
5%
0%
1.76
0.65
0.88
0.34
2.00
【解题思路】
我国北方和南方在自然地理环境上有很大差别,这些差异对人类活动有着不同的影响。北方为抵御冬季寒冷的冬季风而建筑了严实厚重的墙体;南方夏季湿热漫长,民居墙体轻薄,利于夏季通风透气,选项B正确。因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风”,因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俗”,风俗习惯是一种客观存在,并变为社会需要的行为方式,如禁忌、喜好、风气、崇尚等等,但不是造成我国北方与南方传统居民中墙体厚薄不同的主要因素。选项A错。墙体严实厚重与轻薄并非取决于生产方式和建筑材料,而是取决于气温的高低风力的强弱。选项C、D错。
【正确选项】B
【答题分析】
本题难度较小,有96%的考生答对,四个层次的学生均答得较好。其原因可能是:本小题考查的是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些地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常识,原有知识结构相近,学生易于作出正确判断。
【学法启示】
我们对日常地理现象总要去思考为什么,在分析和寻求答案中达到对地理原理的理解和记忆。随着
- 56 -
地理知识学习的日益增多,可以不断结应结合新的知识对一直存在的地理事象进行重新思考、重新理解,自然就能融会贯通、加深记忆,这样才会真正理解地理原理和地理概念,准确运用地理原理和地理概念。这便是“温故而知新”之学习方法。
【教学评价】
本题内容基本上是在考生没有经历复习的情况下答题的,最能反映教学中促使学生形成长时记忆、经久不忘的学科素养教育状况,设计难度和分析难度为0.89-0.80,实测难度是0.96,说明只有4%的学生没有达到关于地理常识的地理素养学习目标,这个答对概率可以接受。该知识点的教学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
重视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方法是:①类比,把同一类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比较(地理课堂教学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②自比,对同一地理事物和现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进行比较;③专题比较,对一个单元、几个国家或几个地区的某一自然要素或社会经济条件进行比较;④综合比较,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地区有关的地理要素作系统比较和全面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32.据统计,2013年中国网络购物交易额达1.84万亿元,较前一年增长39.4%。这种网络购物能实现商品的快速传递,主要得益于
A.现代娱乐业 B.现代旅游业
C.现代物流配送业 D.现代金融业
【能力目标】地理信息加工/分析了解
【知识目标】必修2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认知水平】了解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1
2
1
1
5
0.94-0.90
容易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95
0.80
0.90
-0.15
-0.05
-0.10
【应答数据】
考生
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1%
0%
95%
3%
0%
1.91
0.42
0.95
0.21
2.00
第一层
0%
0%
99%
1%
0%
1.98
0.22
0.99
0.05
2.00
第二层
1%
0%
97%
2%
0%
1.94
0.33
0.97
0.03
2.00
第三层
1%
0%
95%
3%
0%
1.91
0.42
0.95
0.03
2.00
第四层
2%
1%
89%
7%
0%
1.79
0.61
0.89
0.23
2.00
- 57 -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内容与当前学生联系密切,网络购物能实现商品的快速传递,主要得益于现代物流配送业,选项C正确。现代娱乐业、现代旅游业、现代金融业与网络购物能实现商品
的快速传递关系不大。选项A、B、D错。
【正确选项】C
【答题分析】
本题难度较小,有95%的考生答对,四个层次的学生均答得较好。主要原因可能是:本小题考查的地理知识及地理能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回答此类问题得心应手。
【学法启示】 知识源于生活,地理知识更是与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我们要善于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原理和规律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事象。学以致用,这就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基本理念。
【教学评价】
本题内容基本上是在考生没有经历复习的情况下答题的,最能反映教学中促使学生形成长时记忆、经久不忘的学科素养教育状况,设计难度和分析难度为0.94-0.90,实测难度达0.95,说明仅有5%的学生没有达到关于地理基本知识的地理素养学习目标,这个答对概率可以接受。该知识点的教学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 高度重视学以致用教学的理解性学习,主要方法是:①通过知识迁移,用相关学科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为相关学科知识的应用创造条件(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其中的“高处不胜寒”指的就是平流层中的“海拔高,气温低”的原理)。②通过方法移植,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直观地表现或分析地理现象和规律(如用平面坐标曲线表示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规律)。③三是创设问题情境,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相关学科问题。如讲授〖气旋〗时,可从《三国演义》中的“火烧上方谷”引入:诸葛亮六出祁山,将司马懿父子引入上方谷中,烧断谷口,引发地雷,司马懿父子以为必死,抱头痛哭,忽然来了一阵大雨,将火扑灭。孔明只好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违也。”设问:“火烧上方谷”描述的是什么天气系统?
图16为某企业集团生态产业园区的生产联系示意图。据此回答33~34题。
33.图中生态产业园区反映了
A.产业之间无物质循环
B.企业集聚避免了市场的竞争
C.企业之间形成生产上的联系
D.技术协作带来了企业的集聚
34.该产业园区的核心企业是
A.酿酒厂 B.发电厂
图16
- 58 -
C.纸浆厂 D.制糖厂
【能力目标】33.调用地理信息/分析了解;34.提取地理信息/信息加工理解
【知识目标】必修2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认知水平】33.了解;34.理解
【难度结构】
33.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1
2
2
2
7
0.79-0.70
中下
34.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2
2
1
1
6
0.89-0.80
稍容易
【难度比较】
34.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80
0.70
0.70
-0.10
-0.10
0
34.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98
0.80
0.80
-0.18
-0.18
0
【应答数据】
33.
考生
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3%
1%
80%
16%
0%
1.60
0.80
0.80
0.28
2.00
第一层
0%
0%
93%
7%
0%
1.85
0.52
0.93
0.13
2.00
第二层
1%
0%
84%
15%
0%
1.67
0.74
0.84
0.06
2.00
第三层
2%
1%
77%
20%
0%
1.54
0.84
0.77
0.04
2.00
第四层
8%
3%
65%
23%
0%
1.30
0.95
0.65
0.19
2.00
34.
考生
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 59 -
全体
0%
1%
0%
98%
0%
1.96
0.28
0.98
0.21
2.00
第一层
0%
0%
0%
100%
0%
1.99
0.12
1.00
0.02
2.00
第二层
0%
0%
0%
99%
0%
1.98
0.18
0.99
0.02
2.00
第三层
0%
1%
0%
99%
0%
1.97
0.24
0.99
0.03
2.00
第四层
1%
3%
1%
94%
0%
1.88
0.47
0.94
0.31
2.00
【解题思路】
33.题目与图示信息反映了该产业园区生产特点应属循环经济,选项A错。企业集聚不会避免市场竞争,选项B错,图示生态园在生产过程中将制糖厂的的产出蔗渣作为纸浆厂、发电厂的投入,废糖浆是酿酒厂的投入,而纸浆厂的产出又是造纸厂的投入,发电厂的产出飞灰是水泥厂的投入,企业之间形成生产上的联系。选项C正确。该企业的集聚是因企业间的生产联系,而非技术协作带来。选项D错。
34.题目与图示信息表明,该企业集团型生态产业园区围绕制糖厂布局相关企业,所以制糖厂是该产业园区的核心企业。选项D正确。
【正确选项】33.C;34.D
【答题分析】 第33题属于较容易题,有80%的考生答对,第二、三、四层次学生正答率的差异较小,错选D项者较多,占16%,原因可能是:考生没有掌握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三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第34题属于容易题,有98的考生答对,四个层次的学生均答得较好,原因可能是:①图示结构对学生的判断干扰极少。②学生认真读图,对图示内容清楚明了。
【学法启示】
我们在日常的地理学习中要围绕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和“区域性”特点进行分析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原理和规律。而地理概念则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关键,所以要加强对地理概念的学习理解。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因此在日常的地理学习中还要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从而形成课程标准要求的地理思维和地理能力。
【教学评价】
本题内容基本要求考生熟悉课本知识并熟练运用知识原理解答相关的地理问题的情况下答题的,反映了教学中促使学生形成地理原理规律和地理方法的学科素养教育状况,设计难度和分析难度:第33题为0.79-0.70,实测难度是0.80,说明有20%的学生没有达到关于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方法的地理素养学习目标; 第34题为0.89-0.800,实测难度是0.98,说明仅有2%的学生没有达到关于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方法的地理素养学习目标; 这个题组答对概率可以接受。该知识点的教学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
重视地理概念教学与读图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解性学习,主要方法是:①地理概念:抓关键词,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实地观察;归纳法;类比法。②读图思维能力:
- 60 -
读图五步法:看图名,知图类;析图例,看战线;联题目,抓关键;析原理,找方法;组答案,防失误。经常读图、用图,
35.下列城市的服务范围大小排列正确的是
A.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 B.省会城市>县级市>地级市
C.地级市>县级市>省会城市 D.县级市>省会城市>地级市
【能力目标】地理信息加工/分析了解
【知识目标】必修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城市的不同等级
【认知水平】了解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1
1
2
2
6
0.89-0.80
稍容易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56
0.90
0.8
0.075
0.050
0.025
【应答数据】
考生
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56%
39%
3%
2%
0%
1.13
0.99
0.56
0.33
2.00
第一层
78%
21%
1%
0%
0%
1.56
0.83
0.78
0.21
2.00
第二层
60%
38%
1%
1%
0%
1.20
0.98
0.60
0.06
2.00
第三层
49%
46%
3%
2%
0%
0.98
1.00
0.49
0.07
0.00
第四层
35%
54%
6%
4%
0%
0.71
0.96
0.35
0.13
0.00
【解题思路】
选项中的三类城市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不同等级的城市,提供的服务各类和服务范围不同,小城市提供的服务各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大城市提供的服务各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综上所述,选项A正确。
【正确选项】A
【答题分析】
本题难度较大,有56%的考生答对,四个层次的学生答得均不理想,第三、四层次的学生正答率分别是49%和35%。错选B项者较多,占39%,错误原因可能是:①不熟悉课本内容,不了解城市等级与其提供的相应服务范围成正相关。②不了解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的概念及其差别。
【学法启示】
我们在平常的地理学习中要善于把课本中的地理概念与实际地理环境中的事象地理名称联系,在分
- 61 -
析和寻求答案中达到清楚区分不同的地理事象名称,然后对地理概念进行重新思考、理解,达到融会贯通、加深记忆,这样才能准确运用于解答地理问题中来。
【教学评价】
本题内容要求考生清楚课本地理概念与实际地理名称的区别与联系的情况下答题的,可反映教学中促使学生形成地理思维、地理方法的学科素养教育状况,设计难度和分析难度为0.89-0.80,然而,实测难度却只有0.56,说明有48%的学生没有达到关于地理思维和地理方法的地理素养学习目标,这个答对概率难以可以接受。该知识点的教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
高度重视概念与实际事象教学的理解性学习,主要方法是:感悟教学。在运用“抓关键词、实地观察、归纳法、类比法”等方法进行概念教学时,要坚持“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学生形成概念时,不仅要使学生背诵概念的词义,还要使他们会论证、会运用这些概念。
(二)综合题
图17
36.读我国南方某地地质、地貌示意图(图17),完成下列各题。(6分)
(1)图中地质构造主要有背斜、向斜、断层,其中甲处为 ,乙处为 。
(2)图中丙处为喀斯特地貌,主要受流水 作用形成,此景观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 、广东等省区。
(3)图中良好的储水构造是 处,大型铁路工程建设应避开 处。
【能力目标】读图分析能力(从图中获取知识并加以运用的能力)
【知识目标】必修1背斜、向斜、断层等地质构造的判断及其在生产中的运用;特殊地貌(喀斯特地貌)的成因与分布
【认知水平】调用知识、评价论证
【难度结构】
题号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36(1)
2
1
1
1
5
0.9
容易
36(2)
2
1
2
1
6
0.8
较容易
- 62 -
36(3)
3
2
2
2
9
0.5
中等
【难度比较】(下表因只有大题分数,故不能提供每个小题的数据)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69
0.7
0.73
0.01
0.040
-0.03
【应答数据】
【解题思路】
该题考查内容涉及高中地理地质构造的判断及其在生产中的运用和特殊地貌(喀斯特地貌)的成因与分布等内容,综合性较强但题目设问较直接。第(1)问给了明显的提示,只需从题目中给出的背斜、向斜、断层中选出两个即可。考生可通过示意图看岩层的新老顺序或岩层的弯曲形态作出判断:两侧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甲),两侧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乙)。第(2)问丙处是石灰岩,易受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两广和云贵高原。第(3)问可以结合地下水的形成条件,可知容易形成地下水的地质构造是向斜;有断层的地方,地质不稳定,一般不宜建设大型工程。
【正确答案】(每空1分,共6分)
(1)背斜 向斜
(2)溶蚀或侵蚀 广西
(3)乙 丁
【答题分析】
第(1)问得分率高,本小题难度不大,大多数学生对本小题考查知识掌握较好。丢分原因:缺乏基本的地理原理知识,判断背斜构造和向斜构造的科学方法是看岩层的新老顺序;其次是根据岩层的弯曲形态判断,少数学生没有掌握这部分知识原理。一些学生不能区分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还有部分学生不认真审题导致失分。
第(2)问第一空学生丢分的主要原因是不了解喀斯特地貌主要是流水的溶蚀(或侵蚀、冲刷)作用形成。第二空学生失分的原因可能是:不了解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分布特点与规律;不懂得从材料中的
考生
层次
0分
1-2分
3-4分
5分
6分
众数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全体
1.94%
15.20%
35.09%
23.92%
23.86%
5
4.15
1.58
0.69
0.66
第一层
0.00%
1.00%
16.34%
30.04%
52.62%
6
5.30
0.88
0.88
0.28
第二层
0.07%
6.36%
36.48%
31.90%
25.18%
5
4.58
1.19
0.76
0.16
第三层
0.67%
16.45%
48.13%
23.75%
11.00%
4
3.87
1.35
0.65
0.17
第四层
7.22%
38.70%
42.11%
9.36%
2.61%
3
2.69
1.50
0.45
0.41
- 63 -
云南、贵州、广东等省区分析推理出广西;混淆“省区”、“省会”、“城市”的概念,如学生填“桂林”、“贵州”、“珠江”等。
【学法启示】
加强地质构造内容的学习,掌握基本的地理原理知识,知道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学会判断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生活中了解特殊地貌的分布特点,学会区分省区、省会、城市。
【教学评价】
本题为地质构造基本原理知识题,题目紧扣主干知识,注重双基考查。设计难度和分析难度为0.73—0.7,实测难度0.69,基本达到预设目标,存在的差距主要是初中基本地理知识较薄弱,如分不清三级行政区划。
【教学建议】
注重地理基本主干知识的教,关注学生的学,从学生实际出发,利用构造地貌模型开展教学;有条件的学校,结合当地地貌开展课外学习活动,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7.读某日太阳光照示意图(图18),完成下列各题。(6分)
(1)图中太阳直射的纬线是 ,此日全球昼夜长短状况是 。
(2)图中①、②、③三地中,地方时为正午12时的是 地,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左偏的是 地。
(3)该图所示日期过后,若广西各地白昼逐渐变短、黑夜逐渐变 长,则太阳直射点向 (方向)移动,广西各地学校的旗杆正午影子变 。 图18
【能力目标】读图分析能力(从图中获取知识并加以运用的能力);课本知识的迁移能力。
【知识目标】必修1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包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变化”、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知识。
【认知水平】提取信息、调动知识、问题探究
【难度结构】
题号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37(1)
2
1
1
2
6
0.85
容易
37(2)
2
1
1
2
6
0.8
较容易
37(3)
3
3
2
2
10
0.45
中等
- 64 -
【难度比较】(下表因只有大题分数,故不能提供每个小题的数据)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71
0.6
0.70
-0.11
-0.01
-0.1
【应答数据】
考生
层次
0分
1-2分
3-4分
5分
6分
众数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全体
2.30%
14.77%
28.86%
22.74%
31.31%
6
4.29
1.66
0.71
0.74
第一层
0.01%
0.17%
6.39%
24.08%
69.35%
6
5.61
0.66
0.94
0.27
第二层
0.12%
2.70%
26.77%
34.53%
35.88%
6
4.93
1.07
0.82
0.21
第三层
1.00%
13.98%
46.57%
25.41%
13.03%
4
3.96
1.37
0.66
0.25
第四层
8.34%
43.92%
38.87%
7.14%
1.74%
2
2.48
1.43
0.41
0.43
【解题思路】
该题全面考查地球运动知识与运用能力。知识点包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变化”、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此题给的图较直观:第(1)问,从光照图看,经线与晨昏线重合,可以判断该日节气是春分或秋分,进而可以判断太阳直射赤道上(或者0°纬线)。春分或秋分两个节气,全球各地均是昼夜平分;第(2)问,由图中经线的分布可知相邻两条经线的时差为2小时,同时调用“晨线与赤道相交,交点处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这一知识点,不难得出①、②、③三地中,②地的地方时为12时。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南半球反之。第(3)问,应根据该问所给条件“图所示日期过后,若广西各地白昼逐渐变短、黑夜逐渐变长”判断出是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广西各地学校的旗杆正午影子应变长。
【正确答案】(每空1分,共6分)
(1)0°纬线或赤道 昼夜等长或昼夜平分
(2)② ①
(3)南 长
【答题分析】
本大题是传统难题,但学生实际得分比预估的要高一些,说明新课改的实施,使地理教学的传统难点有了新的突破。第(1)小题学生答错较少。第(2)小题学生答错较多的是第一空即:“……地方时为下午12时的是 地。”第(3)小题答错最多。
【学法启示】
地球运动综合题一般考查读图分析能力(从图中获取知识并加以运用的能力)和课本知识的迁移能力。学习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一般给的图以二分二至日的光照图为多,学会看图是学习地理的基本能
- 65 -
力,在此基础上,还要识记基本的地球运动的一般规律,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等。
【教学评价】
学生实际得分比预估的稍高,这是可喜的变化。地球运动虽说是传统难题,但本题的难度较小,教师在本章节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强调了地球运动知识的最基本的原理和规律,多数学校使用的多媒体教学使得这个因抽象而成为传统教学难点的内容得以形象生动地展示和演示,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虽然题目难度较小,但个别空答错率较高,说明师生在分析难点的时候,教师忽略了教会学生读图,虽然单个知识难点得以突破,但整体尚待提高。
【教学建议】
强化运用地图教学,教会学生识读光照图的方法;教学中要强调地球运动知识的最基本的原理和规律,使用多媒体和地球运动演示教具教学,化抽象教学为形象教学,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8.读图12和图13,完成下列各题。(5分)
(1)目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是图19中的 (填序号)模式。
(2)图20中,吸引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的有利条件是 、 (填字母)。
(3)近十几年来,从全球来看,我国属于人口的 (填“迁入”或“迁出”)地;广西作为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省区之一,农村人口主要流向的邻省是 。
【能力目标】读图分析、知识迁移能。
【知识目标】必修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人口的空间变。
【认知水平】提取信息、调动知识、评价论证。
【难度结构】
题号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38(1)
2
2
1
2
7
0.75
中等
图12
图13
- 66 -
38(2)
2
2
1
1
6
0.85
较容易
38(3)
2
2
2
1
7
0.70
中等
【难度比较】(下表因只有大题分数,故不能提供每个小题的数据)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83
0.86
0.77
0.03
-0.06
0.09
【应答数据】
考生
层次
0分
1-2分
3-4分
5分
众数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全体
0.40%
3.56%
55.64%
40.41%
4
4.17
0.86
0.83
0.51
第一层
0.00%
0.28%
31.81%
67.91%
5
4.64
0.56
0.93
0.21
第二层
0.03%
1.33%
52.80%
45.84%
5
4.34
0.71
0.87
0.10
第三层
0.24%
2.96%
66.44%
30.37%
4
4.07
0.79
0.81
0.11
第四层
1.36%
10.05%
74.81%
13.79%
4
3.58
0.97
0.72
0.37
【解题思路】
该题按平时积累的知识,可知我国目前的人口增长是“低、低、低”模式。看图13,不难选出吸引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的有利条件是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生活条件、较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而且是人口大国,近十几年来,从全球范围来看,主要以迁出人口为主;经济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结合身边外出务工的人群走向分析,广西农村人口主要流向较发达的邻省是广东。
【正确答案】(每空1分,共5分)
(1)③
(2)B C
(3)迁出 广东
【答题分析】
第(1)小题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记忆并运用。典型的错误答案有:“②”、“①”“低—高—低”、“现代”、“现代型增长”、“高—低—低”。主要原因是不熟悉课本内容,对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不理解,不懂得从图示指标分析归纳;不认真审题即凭死记用文字写下人口增长模式。
第(2)题难度较小,得分率较高,学生答错原因可能是审题不清,没有审出题干中“有利条件”和“(填字母)”这些关键词而导致错答。
- 67 -
第(3)题第一空答错较少,说明学生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掌握较好,了解发达国家或地区人口迁移以迁入为主,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人口迁移以迁出为主。第二空答错可能原因一是审题不清,没有找出题目中如:“邻省”的关键词等,导致错答如“海南、越南、广西”等;二是分不清省级行政单位和市级行政单位,如答“南宁、广州、珠江、城市化、深圳”等;三是不理解题目要求,如错答:“年轻人、更多就业机会、 外出打工”等。
【学法启示】 图21
对目前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应知应会的知识。注意积累关乎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知识,关注民生时事,平时学习中加强基本地理知识的识记,如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提高图像判读能力,审清题意再做题。
【教学评价】
该题难度较低,设计难度0.77,实测难度0.83,说明学生对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和人口的空间变化知识掌握较好。但从答错情况看,存在学生不熟悉课本内容,对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不理解,不懂得从图示指标分析归纳,不认真审题即凭死记用文字写下人口增长模式的问题。
【教学建议】
结合模式图,让学生知道各类人口增长模式的基本特征及我国目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强化学生必备地理知识的记忆,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提高学生地理学科素养。要求学生做题要有严谨的态度,审清题意再做题,避免不必要的丢分。
39.图14为美国部分农作物分布图,玉米主要分布在A地区,蔬菜、花卉主要分布在B地区,B地区的蔬菜、花卉大量销往东北部五大湖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6分)
(1)图中A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为 ,粮食商品率 (填“高”或“低”)。
(2)图中A地区种植玉米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

(3)简述图中B地区的蔬菜、花卉大量销往东北部五大湖区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能力目标】读图分析,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地理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本题内容解决相关地理问题
【知识目标】必修2农业区位选择和农业地域类型
【认知水平】提取信息、调动知识、评价论证、探究问题
【难度结构】
题号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 68 -
39(1)
3
1
1
1
6
0.85
较容易
39(2)
3
1
1
1
6
0.85
较容易
39(3)
3
2
3
2
10
0.40
较难
【难度比较】(下表因只有大题分数,故不能提供每个小题的数据)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68
0.73
0.7
0.05
0.02
0.03
【应答数据】
考生
层次
0分
1-2分
3-4分
5分
6分
众数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全体
1.30%
16.09%
37.04%
22.83%
22.74%
5
4.09
1.56
0.68
0.63
第一层
0.01%
1.10%
18.71%
29.54%
50.64%
6
5.23
0.95
0.87
0.32
第二层
0.18%
6.77%
40.82%
29.87%
22.36%
5
4.44
1.23
0.74
0.14
第三层
0.75%
17.54%
49.69%
21.29%
10.74%
4
3.77
1.37
0.63
0.16
第四层
4.42%
40.77%
41.67%
9.88%
3.26%
3
2.75
1.47
0.46
0.38
【解题思路】
美国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有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这些农业地域类型普遍具有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产品商品率高的特点。从14看,A地区分布在中央大平原,应为商品谷物农业,该地种植农作物的优势自然条件应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优势自然条件可以概括为气候条件优越(降水量较丰富,光热充足或温暖湿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灌溉水源。第(3)问有几个关键点:B地区至东北部五大湖区、蔬菜和花卉、大量销售、社会经济条件。这些关键点给我们提示了这样的信息:路途较远,蔬菜和花卉销售量大且易腐烂,需要保鲜,交通运输也很关键,社会经济条件一般包括市场、交通、政策、科技、资金等,把这些信息串起来,就可以得到比较理想的答案。
【正确答案】(共6分)
(1)商品谷物农业 高 (2分)
(2)气候条件优越(降水量较丰富,光热充足或温暖湿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灌溉水源(答对其中两点得2分)
(3)东北部地区市场广大;水陆交通便利;冷藏保鲜技术水平高(答对其中两点得2分)
【答题分析】
第(1)问第一空错答较多,主要是学生对各类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掌握不透导致混淆而影响作答。错答答案有:“农业生产型”、“混合农业”、“温带玉米种植带”、“商品粮种植业”、“自给自足”、“小麦型
- 69 -
农业经济”、“传统农业类型”、“商品农业地域类型”、“单一生产型”、“劳动密集型”、“第三类”、“气候密集型”、“玉米带”等。第二空学生答错的极少。
第(2)问学生答题情况较好,答错的主要原因是未看清题目要求,题目明确要求回答的是自然条件,仍有部分学生回答成社会经济条件,如:“交通便利”、“劳动力充足”、“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接近消费市场”等。此外部分学生虽然回答了自然条件,但忽视了题目中的“优势”关键词,其错误答案有:“气候温和少雨”、“高温少雨”、“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旱、降雨量少”等劣势的自然条件。
第(3)问一部分学生不认真审题,答非所问,如:“快速发展经济,加快农业生产,促进各地文化经济发展”、“增强两区的市场贸易联系”、“促进B地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满足东北五大湖区的商品要求”、“带动B区经济发展,同时一定程度解决五大湖的粮食问题”、“沿海降水气温都适宜,土地肥沃,地势平坦”(答的是自然条件)、“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经济收入”、“便宜,实现西气东输”等。
【学法启示】
同学们在学习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知识后,应学会整理零散的知识,使之成为个人能消化的知识体系,以便遇到类似的问题,能迅速地依据题目所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进行加工整理。一般来说,影响农业区位主要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要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条件进行分析,社会经济因素要从市场、资源、交通、科技、劳动力、政策、资金等方面进行分析。高中生所学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有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种植园农业和混合农业等类型,同学们对每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和生产特点就要有所了解。
【教学评价】
该题考点主要是农业区位选择和农业地域类型,立意于通过读图分析,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地理问题和探究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地理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从应答数据看,各地对该部分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达到了课标要求,教师对此类知识的归纳总结教授较好,学生掌握也较到位。但从学生的答题出错情况看,部分地方对该知识的教学亦不容乐观,体现在忽略概念教学;教学中不善于教会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点,导致学生知识凌乱,形不成应有的知识体系;没有强调学生认真审题,从题目中提取有效信息。
【教学建议】
让学生知道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每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和生产特点,教会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设计(或筛选)一定的题量给学生练习,训练学生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地理问题和探究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地理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7分)
材料一:鲁尔工业区形成于19世纪上半叶,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依靠丰富的煤炭资源和邻国的铁矿石,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工业区。20世纪60年代后,鲁尔
- 70 -
工业区在工业结构、生产技术、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实施了综合整治,现成为社会经济结构协调、环境优美的地区。
材料二:山西是我国传统的煤炭工业基地,近些年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资源与环境问题,现正在进行综合整治。
(1)19世纪上半叶,鲁尔区依托资源形成的主要工业部门是 、

(2)鲁尔工业区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是 、

(3)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以上材料,请你为山西煤炭基地的综合整治提出合理化建议。
【能力目标】阅读材料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论证、评价的能力
【知识目标】必修2传统工业的区位因素及其整治
【认知水平】提取信息、调动知识、评价论证
【难度结构】
题号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40(1)
1
1
2
2
6
0.85
较容易
40(2)
2
1
1
2
6
0.80
容易
40(3)
3
2
2
2
9
0.60
中等
【难度比较】下表因只有大题分数,故不能提供每个小题的数据)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66
0.84
0.73
0.18
0.07
0.11
【应答数据】
考生
层次
0分
1-2分
3-4分
5-6分
7分
众数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全体
3%
8%
29%
48%
12%
5
4.65
1.69
0.66
0.64
第一层
0%
1%
9%
60%
30%
6
5.83
1.08
0.83
0.31
第二层
1%
3%
25%
60%
11%
5
5.05
1.31
0.72
0.12
第三层
1%
7%
39%
48%
4%
5
4.42
1.40
0.63
0.16
第四层
9%
24%
45%
22%
1%
4
3.16
1.65
0.45
0.47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一提供“鲁尔工业区形成于19世纪上半叶,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依靠丰富的煤炭资源和邻国的铁矿石,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工业区”信息可知,鲁尔区依托资源
- 71 -
形成的主要工业部门是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工业区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应该有:水源条件、能源条件、交通条件、地理位置条件(位于欧洲的十字路口、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我区人教版教材涉及鲁尔区,湘版教材涉及山西煤炭工业区的案例教学,通过学习,知道传统的煤炭工业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也探索或实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这样的知识储备借鉴,回答第(3)问即迎刃而解:产业结构不合理——调整,传统工业能耗巨大——发展新兴工业;技术落后,污染严重——提高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环境变差——进行环境治理,美化环境等等。
【正确答案】(共7分)
(1)煤炭工业 钢铁工业(2分)
(2)地理位置优越;煤炭资源丰富;水源充足;水陆交通便利(答对其中两点得2分)
(3)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提高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进行环境治理,美化环境;废物回收利用,变废为宝;提高煤炭综合利用率(答对其中三点得3分)
【答题分析】
第(1)问,部分学生答题没有使用专业术语,如将钢铁工业写为“铁矿”、“铁矿工业”、“铁矿石工业”、“铁矿工业区”、“冶炼部门”、“鲁尔区工业”、“采矿业”、“利珀工业”、“冶炼石油部门”等。其次,错字导致丢分的有:“梅炭工业”、“媒炭工业”、“刚铁工业”、“煤碳工业”、“活电厂”等。
第(2)问,本题作答的空间较大,学生答错率较低。但仍有典型的错误答案,如:“生产技术好”、“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实施了综合整治”、“人口稀疏”、“地形平坦”、“产品更新换代同期短”、“环境优美,环境保护综合整治”、“社会经济结构协调”、“热带湿润气候”、“梯级开发”等。
第(3)问,少数学生没有按题目要求“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以上材料……”进行作答而导致错误答案,如“少用一次性筷子、退耕还林”、“不要乱扔垃圾和大量使用矿产资源,尽量使用一次性餐具和购物使用的塑料袋”、“学习西方的发展工业技术,有效地推出合理政策,加快生产力,劳动力(空洞的答案)”;或是直接照抄材料“在工业结构、生产技术、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实施了综合整治”,而没有具体地写措施造成失分。
【学法启示】
高中生学习必修3时,主要运用案例分析法学习。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对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并且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学习类似的地理案例,学会对地理事物或地理事件进行论证、评价。同学们已有的知识储备是“以某经济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本题材料一明确告诉同学们鲁尔区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材料二范围缩小至国内的山西煤炭基地,提示“近些年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资源与环境问题,现正在进行综合整治”。给这样的材料,同学们应马上想到用比较法来学习,调动已有知识,借鉴学习新的案例,实现知识运用的迁移。
【教学评价】
- 72 -
本题考后分析难度为0.84,命题设计难度为0.73,实测难度为0.66,分析—实测差距达到0.18分析-设计差距达到0.11。即实测难度和预估难度及分析难度有一定的差距,说明我们的老师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老师们在教授传统工业区的发展这一案例时,没有重视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没有要求学生遇到问题多问个为什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将课本知识内化为学生个人知识,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值得老师们思考。
【教学建议】
前两年新课改培训时,相关的教育专家一再强调老师们:我们手上的教材,它不是万能教材,即我们是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单纯地教教材上的知识,并要求学生强记教材知识,不强调学生如何用教材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可能还会出现类似“看起来不难,学生却答不出来”的困境。当务之急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信息提取的方法,借鉴和归纳总结的方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用教材教”。
三、学习与教学建议
(一)学习建议
不少同学一开始,是以初中地理学习的方式学习高中地理,学习一段时间后,往往觉得十分吃力。如果初中的学习,重点在于“地”即地球表面的事物、现象,那么高中的学习,重点在于“理”即这些事物与现象的分布规律、形成规律等。这个时候,更强调的是一种地理思维过程,而绝不是通过简单记忆的方式可以达成学习目标的。如何帮助学生适应高中地理学习,让学生迈过这道“门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学好地理?我们认为,应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明确地理的学习地位,引起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重视。
在许多人眼里,地理是“副科”。由于初中地理所教的内容简单,很多初中地理老师非地理科班出生,教育行政部门又不把地理列入中考科目,导致老师、学生不重视,家长也不重视。因此,进入高中后,在第一节高中地理课,就要明确告诉学生,地理素养不仅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养,地理也是高中学习的重要学科,学习结束后要参加全省的学业水平考试,是一个高中生是否能毕业的条件之一;同时地理也是文科生高考的必考科目,占文科综合的1/3,即100分。由于初中的不重视,遗漏了很多知识,高中要学好地理就要更重视地理。
2.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孔子曾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力求掌握知识的强烈欲望,使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不少学生尤其是高一新生由于受到初中地理的影响,错误地认为,地理就是学习一些大洲、国家,有哪些物产,有什么城市,地形如何,气候怎样等等,都是死记硬背的知识,学不学关系不大,学好学坏不影响升学。许多家长和一些学校领导、班主任的看法也大致如此。因此,造成地理学习的困难和被动,地理教师也感到工作难以开展,有力无处使。针对这种现象,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将地理知识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重视联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到学地理有趣、有用。一般做法是,在讲授教材知识之前或之后以举例的方式,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引起注意,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所举事例,加深理解,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依据大纲,不拘于教材,发掘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关注现实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是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和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
- 73 -
在此基础上,结合地理科学的发展前沿,如“3S”技术,激发学生兴趣,并将“兴趣”转化为“志趣”,成为其职业规划的方向,成为其学习动力的源泉。
理论联系实际是地理课的一大重要特征,教学过程的社会化、生活化是知识活化的重要条件,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如果要使一堂课具有生长性,就必须使课堂的生活案例丰富,就必须善于捕捉生活的信息,并把它转化为教学材料。如在《高中地理》人口问题讲授时,联系职工下岗的热点问题,利用高中地理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通过阅读自学从而使他们认识到我国人口增长状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及其危害,进而理解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政策的正确性和必要性。这样学生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有增强了学习自觉性。
3.结合学科特点,指导学生的地理学习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首先教会学生一般的学习方法:例如:如何结合学案或者微视频预习功课、如何提高听课效率、如何及时复习完成课后作业等等,让学生会制定学习计划,会听课,会做笔记,迅速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更主要的是根据地理学科特点,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如何学会地图的使用:
(1)学会记图: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形象特征是认识其空间的分布的重要特征。各大洲、各国家、各省的高原、盆地等重要的地理的地形和位置分布等都要弄清楚。
(2)学会动手画图:动手绘制地图可以加深记忆。如,中国地图,可以在纸上或黑板上绘制出简单的、相对正确位置的示意图。再分别把河流、山脉、岛屿画在图上。
(3)学会动手注释地图。学习、听课过程中要多把把学习中出现的地理事物在地图上圈点下来。如学到地中海沿岸是冬季多雨,一定要在地图上找到并落实下来。
(4)学会分析地图。在读图时要加以分析判断,层层剖析,找出规律。第一步,获取原理图中所显示的各种信息。第二步,分析我们在图中获取的各种信息和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
(5)学会用图表整理知识。利用图表(知识之间关系)或表格等形式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的方法,称为图表法。它对理解地理基本概念、原理,提高地理思维能力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图表可以使学生直观而全面地从整体把握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能使他们顺利地掌握系统的知识,并能在基本概念、原理基础上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易懂且易记。如:讲到地壳的物质组成时,矿物、岩石、矿产、矿床概念较多,易混淆且不易理解,可整理成知识结构图,化解知识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把握原理。
4.留给学生适当的空间,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为了让学生都能适应未来的需要,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提高各种能力获得全面发展。作为地理课教师,我们更应更新教学观念改变“重教轻学”现状,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创造各种机会,为了学生疏通思路,搬开“思维障碍”,让学生发展自己,把学法指导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发挥地理课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功能。
(1)培养学生初步的地理阅读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提取重要的地理“关键词”,掌握速度和精读的要领,把握中心思想,形成条理分明的地理知识网络。比如,第一章新教材章首首先提出了六个问题,这六个问题就是本单元要解决的重点。因此,教师要围绕这六个问题来设置学生的学习,指导学生地理知识组织策略,促进知识的巩固,提高学习能力。并且,这一单元程序性知识相对较多,教师应注意学
- 74 -
生对地理概念、地理成因、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图示法、结构法、重组法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能用自己的知识结构去同化新的知识,初步形成自主探究地理成因的能力。例如,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学习,要让学生构建起一个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注重了解每个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然后有的放矢的加以解决。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讲“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地理教学中要使学生有亲身参与的“体验”,就应该让学生尽量多地动手,给他们充分自主探索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事物的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应引导学生在运用地球运动规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例如,在学习光照图后,教师可先让学生用地球仪说一说在不同季节的光照情况,再让学生总结一下规律。如果用刀沿着地球表面的经线切一刀,切出来的两个球体投影后是什么图形?先启发学生进行想象,然后动手操作。这样做,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一举两得。
(3)培养学生读图、释图的能力。地图是地理知识的综合载体,是获取地理信息的主要来源。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用图兴趣,培养用图习惯,加强读图表、用图表能力训练,教给学生各类图像的判读步骤和技巧,提高学生获取图像信息的能力和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运用地图学习的众多具体标准中,大部分是要求学生学习结束后能够运用各类图获取需要的、有效的地理信息。地理教师常用“图文转换”来表述图和文字之间的关系,把在图上标出地理事物看作是“以图释文”,把在图上填充地理事物的文字注记看作是“以文释图”。在这里可以从新的角度来阐述做图与读图、释图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能在各类图上获取有效的地理信息。教学中常用的“以文释图”则是指将在各类地理图上所作的地理判断用文字表述出来,一般分三个层次:一是能够根据图叙述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二是能够根据图进行分析,得出规律性的知识;三是能够把图中有联系的事物,经过分析加以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
(4)培养学生主动寻求地理信息的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已进入课堂,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好这一工具,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比如,自然地理学中的一些规律,学生很难掌握,笔者就让学生上网查相关的资料,来帮助他们解决抽象的地理知识。在学天气时,可以让学生去查“天兔”台风对我国的影响,学生为了弄懂相关知识,就会主动查找资料, 网络就成了他们的“用武”平台,大多数学生能够找到相关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做,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他们获得大量的地理知识。
(二)教学建议
高中地理教学有一个困境;难度倒挂,即课标安排的学习顺序不是先易后难,而是先难后易,并且是从最难-次难-较难-易。这种模式,给地理教学带来很大的麻烦。根据我们的教学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1.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分散教学难点。
高一教师多数是刚从高三年级下来的,由于受到高三高考复习的影响,很容易把高考的要求直接落实到高一的新课教学中;本来必修一第一、二单元的难度就很大了,再把高三的要求下放到高一,就更
- 75 -
显得难上加难了,学生更无法适应老师的教学。因此,高一的新课教学,有必要适当地分散教学难度,有计划地将难度大、能力要求高的内容,分散到不同的教学阶段,不要一步到位。例如,在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没必要讲解“晨昏线”有关知识,因为学考考纲没有对该知识点提出考查要求。因此,哪些内容在高一学习,哪些内容在高考复习才学习,是由课标和考纲决定的,不要把将高考的考纲要求在高一就落实。
2.规范教学行为,面向全体学生。
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切实保证地理必修模块的教学时间,完善必备的教学资源如教具、多媒体及教学软件等,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研究型的地理教师。
与高考注重选拔功能不同,学业水平考试更注重学生的整体水平。因此,如何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努力提高学困生的学业水平,就显得更为重要。平时教学中,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减少两极分化。在关注优秀学生的同时,对学困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实现高中地理教学目标。
3.夯实基础,突出主干知识。
教学中要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干。遵循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重视教材中的图表、阅读、活动等材料,创造性的用好教材、教好教材,全面完成必修模块的教学任务。
目前,大多数学生对于地理基础知识只停留在了解上,还不能理解知识。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突出主干知识,加大对基本的地理概念、原理、事物及其分布等主干知识的教学力度。在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时,应注重不同章节的相关知识的整合,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教会学生从整体上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4.突出地理的有用性,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地理。
教学要突出“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这一课程理念,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引导学生关注热会热点、焦点问题,尤其是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运用有关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教学中引入广西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等材料,激发学生对建设祖国、建设好家乡的强烈使命感,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具有为广西的现代化建设而积极奉献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5.适当关注应试能力,加强审题和规范答题训练。
卷面考试是教学评价的手段之一,因此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考场解题能力训练。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背景材料一般有较多的提示,要让学生学会从题干材料中获取答题的信息。其次,要加强规范答题训练。要求学生尽量使用地理名词、地理术语答题,避免口语化,体现地理性。
四、总结与讨论
普通高中课改实施后,以学业水平考试为代表的考试较继往发生进行了重大改革,从“考教材”转向了“依据课标检测”,从知识立意转向了能力立意,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
- 76 -
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而言,试题提供一个学生相对陌生的情境,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实现真实问题的解决,真实问题的解决水平的高低,就是能力的高低,也就体现为分数的高低。
从考查的核心知识看,涵盖了高中地理三个必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内容体系较为丰富,但一般都围绕主干知识进行考查,如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地壳运动、工农业生产、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区域地理特征及国土整治等,这些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核心知识,理所当然是成为考查的重点。
现阶段的学业水平考试,重点在于检测学生是否达到了国家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即以衡量是否达到水平线为主要考核目标,兼顾一定的区分。因此,从命题角度会尽量避免难烦偏旧。
基于以上分析,学业水平考试从导向上,希望教与学更关注落实在每一节地理课的课堂中,更追求学生通过每一节地理课上学习形成的积极变化、形成的知识积累与能力提升,来实现地理素养的提升。而从某种程度上,打击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fjksw@163.com联系.
    最新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琼ICP备12003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