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武汉中考历史与社会说明扩大考查范围
|
|
整理自:荆楚网 2009-3-7 9:42:06 |
考纲内容摘要 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考查范围 1。我们生活的世界(七年级上册),占5%左右。 2。我们传承的文明(八年级下册),占50%左右。 3。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九年级全一册),占45%左右。 (二)目标要求 为了表述的方便,我们将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要求合并归纳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掌握。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合卷;开卷,笔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含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考试成绩以等级呈现。 (二)试卷结构 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综合试卷满分80分(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各40分)。历史与社会试题包括选择题(15小题,30分)和非选择题(2小题,10分);选择题为三选一,非选择题形式多样。难度系数为0。85左右。 金报名师解读 凸显四点改变 今年,历史与社会将代替历史学科,首次进行中考。比较去年的考试说明,历史与社会彰显了它的“社会”意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试题特点明确。明确历史与社会命题将努力体现综合性、人文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突出学以致用。不再是历史中考要求的基础性、时代性和发展性。试卷结构中,历史与社会的非选择题形式多样,而往年历史中考的非选择题则以材料式问答题为主。 二是考查范围有所扩大。如考查范围中《我们生活的世界》(七年级上册),其考查内容虽然只占5%,只有三个考点,但所涉的内容为地理常识,这在过去的历史中考中是没有的,强化了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的综合性。 三是将考点的目标明确化。考试说明的每个考点都被明示了复习要求,这在过去是没有的。如“了解”是指一般性地知晓事情的基本状况、来龙去脉,能够回忆、准确表达;“理解”即在了解的基础上,对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作出正确而简要的分析说明;“掌握”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这样的标注有利于学生针对性地复习。 四是大题综合性、开放性强。在题型示例的非选择题中,都是将中国与外国,或是古今不同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出题,这对学生的要求有所提高,但整体难度并不大。 备考建议 1。客观题依据三套复习题 历史与社会的客观题复习,主要还是依托于三套题,即元月调考、四月调考和样题。要掌握了解相关的历史事件、地理常识。 2。非选择题紧跟老师复习 试题的综合性引导学生在备考中,要有比较的意识,如历史事件进行横向纵向比较,总结归纳。如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的发展;同一事件中不同国家的发展;面对同一目标,不同国家的做法等等。非选择题的复习要依托专题复习,学生一般难以达到这一高度,建议在复习时紧跟着老师的步调。 3。开卷考试更要重视教材 值得提醒的是,往年不少学生认为是开卷就四下搜寻资料,一味贪多。但当他们把辛苦积攒起来的资料带进考场,才发现能够从容翻阅的时间太有限了。最让人后悔的是:好多学生将宝押在了资料的积攒上,而忽略了熟悉课本、巩固知识,因而资料再全、再多,到了考场上也只能望洋兴叹了。开卷的意义虽不主张学生们死记硬背,但要求学生们充分熟悉课本、资料的主干内容,如果连书和资料都不熟,翻书都不会,开卷反而成了一种负担。 (记者赵莉采写) 中国历史与文化 考查要点 了解 理解 掌握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 √ 明清时期专制皇权的加强 √ 明清时期的中外关系 √ √ 林则徐与虎门销烟 √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 √ 太平天国运动 √ “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与《海国图志》 √ 洋务运动 √ √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 √ √ √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 √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 √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 √ 南昌起义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 √ 红军长征 √ √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 抗日战争 √ √ √ 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 √ √ 三大战役与渡江战役 √ √ 新政治协商会议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 √ 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斗争 √ √ 三大改造与第一个五年计划 √ √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与文化大革命 √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 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改革开放 √ √ √ 一国两制与香港、澳门回归 √ √ 我国的外交成就 √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世界历史与文化 手工工场的出现与早期资产阶级的形成 √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的诞生与启蒙运动 √ √ √ 新航路开辟、全球联系的加强与欧洲殖民扩张 √ √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 √ √ √ 工业革命的兴起与“科学的世纪” √ √ √ 工业革命的新阶段 √ √ √ 工厂的兴起与发展 √ 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与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 √ √ √ 海地独立与日本明治维新 √ √ 工业化、城市化与社会生活 √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 √ 两次世界大战与1929-1933年经济危机 √ √ √ 俄国十月革命、凯末尔改革与罗斯福新政 √ √ √ 两级格局与“冷战”政策 √ √ 战后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各国的现代化追求 √ “冷战”后的和平与发展 √ √ 经济全球化、格局多极化与文化多样化 √ √ √ 地理常识 地图、地球仪常识 √中国政区图 √ 湖北、武汉自然与人文环境特征 √
|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
|
 |
|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