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报社记者采访了南京五中校长郑明远,就“小班化教育”问题进行了探讨。现整理如下。
记者:听说五中去年起就办了2个“精品强化小班”,在南京市的热点高中里率先进行“小班化教育”实验,请问你校为什么要这样做?
郑:小班化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它符合教育的本意——以人的终身发展为本,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要求——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学会发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更符合五中的“平民教育”思想——关心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受到平等的教育,都得到发展。所以五中开展了这项实验。
记者:你能否具体说说“小班化教育”与“大班教育”相比有哪些优势?
郑:大班教育是适应大工业生产而产生的,它强调统一性的教学,接受式的学习。一个班五、六十个学生,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可能关照到每一个学生,只能按照中等学生的水平进行统一教学。学生的学习也较少参与性和自主性。而小班化教育强调个别化的教育,主动式的学习。小班每班30来个学生,可大大提高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关照度”,可以在课堂和课外拓展对每个学生的教育教学时间和空间,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学生则有更多的参与学习、发言表达和互动交流的机会,进而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提高的也快。众多国内外教育专家的研究表明,小班化教育能够更好地融洽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产生归属感、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自主性,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能力;能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大幅提高学业成绩;能够更好地关心每一个学生,实施平等的优质教育。
记者:五中的“小班化”已实验了一年,是否体现出你所说的上述优势?
郑:我在我校的2个小班做过一个问卷调查,开过几次教师和学生的座谈会,师生普遍反映小班的学习氛围浓、上进心强,文明守纪、教学效果好。在市、区的统一调研测试中,小班的测试成绩不仅高于本校的其他实验班,也高于一些“名校”的实验班。
记者:这是不是因为班级学生少带来的成效?
郑:班级人数少只是个客观条件,如果教师不更新教育观念,不用心进行“个别化”教学,仍采用“大一统”、“满堂灌”教学方法,也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我说,班级人数少≠小班化。因此,我们要求小班的任课教师要有更新的教育思想、更强的教育责任心、更高的教学水平、更多的工作付出。我校的小班都安排了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任教,他们的备课不仅要有教材要求的“共性”,更要有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方案;他们对学生的作业批改更加细致,经常进行“面批”,以便及时反馈矫正;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并进行个别辅导;他们不仅教小班,也教另一个实验班或平行班,以便进行对照,搞好实验….所以小班的教师会更辛苦,当然教学效果也更好。
记者:小班化除了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较强以外,在课程安排和教学方式上和其他班级有无区别?
郑:当然有区别。从课程安排看,小班除了国家规定课程外,还安排了与高等院校自主招生对接的课程以及校本特色课程。从任课教师看,主要学科都由名特优教师任教,还有高校教授和外籍教师授课。从教学方式看,更强调师生互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记者:有人认为,招不满学生的学校才会不得已搞小班,是吗?
郑:显然不是这样。五中实验初中(24中)每年招生时都有700——800人去报名,但它每年只招200——300名学生,坚持搞小班化教育,取得了优异的实验成果。我校每年招生时生源都爆满,想通过扩招进入我校都很难。我们之所以搞小班化实验,就是因为它是现代教育的新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新平台,是冲击重点高校的新高地。
记者:请问什么样的学生能进入小班学习呢?
郑:由于目前我们在每个年级只开设了2个小班,且还处于实验阶段,所以进小班的学生必须有较强的学习自觉性,有较好的学习基础、习惯和能力。因此,我们会根据考生初中三年的综合素质发展、学业位次、模考等情况进行选拔。有意愿的考生和家长可在4月18、19、25、26日或5月1日到五中咨询。
记者:那你们为什么不班班都实行“小班化”呢?
郑:这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比如,我们每年必须完成上级下达的招生指标,不能擅自减少,以满足百姓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如果我们每年招进的500——600名学生都搞成小班,我们的教师人数就不够,因为学校教师数量受到人事编制的限制。还有经费投入等限制。所以我们目前只能在每个年级搞2个“精品强化小班”,同时还有2——3个实验班。今后,随着人们教育观念的更新、初中毕业生人数的减少、政府资金投入的加大,“小班化”会逐渐扩大。
记者:现在五中的小班是否很“热门”?想进来的学生很多?
郑:确实如此。许多学生和家长认为,与其挤几所“名校”,或交高额择校费进“名校”的普通班,倒不如第一志愿报考五中,争取进入五中的“精品强化小班”或实验班了。
记者:先进的办学理念必然带来优异的办学绩效,五中的办学在社会上一直有口皆碑,我祝五中越办越好。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郑:谢谢您的赞扬和鼓励。五中一定会发扬“求真务实、和谐进取”的学校精神,办好学校,服务民众,回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