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试卷评析
语文----学用结合 教考相谐
学用结合,教考相谐,关注学生精神成长,这是2010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语文卷的命题导向。
1.选文重视思想文化价值
阅读材料选用了孟浩然的诗、苏轼的散文、关于顾炎武五易其稿的笔记小品、解释“中国红为什么这么红”的说明文、倡导打破思维惯性的小小说等。这些材料文质兼美,具有较高的思想文化含量,既立足传统,注重文化积淀,又关注当下,联系现实生活,能够给考生带来心灵滋养和思想启迪。
2.试题体现二期课改精神
试卷题型稳定,考点覆盖面广,新增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人物形象分析、想象性扩写等考查内容。试题设计力求体现课改精神,如第19题要求学生举出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用中国红表示喜庆的例子,坚持了学用结合的导向;第20题要求学生筛选并概括文本的要点填写读书卡片,将教材中做读书卡片的有关知识迁移运用到考试中来,解决实际问题,导向积极,对教与考的统一相谐开启了新的思路。
3.作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作文题《黑板上的记忆》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贴近学生生活,开放度大。试题有效规避了套题,需要考生现场发挥,有利于表达真情实感,有利于检测考生的真实水平。题目自身的“高熟悉度”——与黑板天天打交道,可以迅速让考生产生亲近感;置身考场的“高可视性”——考场前后皆黑板,由此而构成的“磁场”定会触发考生的写作灵感,从而迅速打开感情和思想的阀门。一切与黑板有关的人和事,无论是铭记在心灵深处的陈年往事,还是昨日刚刚结识的好友新朋,都可取材。可写人,可叙事;可围绕一人写,也可塑造群像;可写一件完整的事,也可写连缀多个生活片断。总之,撷取记忆中与黑板有关的生活“浪花”,皆可成文。
数学----注重“双基” 体现新意
2010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数学卷的命题以《课程标准》和《考试手册》为依据,命题的指导思想是: 有利于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有利于促进初中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切实减轻中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富有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在高中教育阶段的可持续发展。
今年试卷在题量、题型、难度等方面保持稳定的同时,体现对“双基”的重视,并逐步适度凸显对思维过程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
整卷设计的思路是“注重双基、合理铺设整卷难度、体现新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双基”考查
试卷考查学生思维和表达的条理性,选用合理解题方法的能力,重视对教材内容的考查。试题避免复杂计算,重点知识重点考查,凸显通性通法在解决试题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如函数考核、解直角三角形等方面内容的考查都有重视,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方程及函数思想等都作了合理体现。
2.合理铺设整卷难度
综合题如24、25题等试题设计保留较多的解题途径,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功和灵活性都得到较充分的考查,既有利于提升整卷效度,又便于控制试题及整卷的难度,有利于提升对于课堂教学及复习的正面指导意义。在试卷结构方面,中档题和较难题各占10%,试题分散在不同题型中,不把所有难点放在同一题中,既有利于适度区分,又能有利于合理诊断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认知情况。
3.体现试题新意
本卷注重试题实际情境的合理设计,材料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合理融合世博知识载体检测学生的数学基本水平,如22题。适度体现对图形、图像、文字的阅读理解、思考分析的要求,如17题等。试题情景及呈现方式的多样化,既体现数学的应用性,也有利于体现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数学化的过程,体现出对过程与方法考核的需求。
英语----语料丰富 注重创新
2010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英语卷命题兼顾了上海市现有的两套二期课改英语教材,在确保试题科学性的前提下,努力贯彻二期课改的要求,推进二期课改的深入发展。重视考核点的覆盖面,词汇努力体现两套教材合一的要求,同时鼓励自由表达,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注重基础,难度合理
试题题干简洁明了,考点突出,充分体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杜绝偏题、难题和怪题,有利于引导教学摆脱题海,落实减负要求。如听力对话部分,干扰项作用由小到大,从易到难,以基础题居多,而最后几题对学生的归纳和推断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有助于增加区分度,更真实全面地检测出学生的交际能力。
2.兼顾两套教材
试题兼顾两套二期课改教材,紧扣《课程标准》和《考试手册》,重视考核点的覆盖面,努力贯彻二期课改的要求。
3.语料丰富,选材新颖
整卷语料丰富多样,选材地道新颖,涉及到很多时事热点和教育话题,如亲子活动、志愿者工作、世博信息、语言学习、环境保护和行为规范教育等。阅读语篇题材广泛、信息量大、可读性强,素材包括:变化发展、交通安全、人际关系和饮食健康等,体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贴近考生实际,体现了语言的文化性和语言学习与时俱进的特色。
4.表达开放,注重创新
鼓励自由表达,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实现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如阅读E篇的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在理解语篇的基础上,以单句形式概括“什么是真正的美”,既考查学生重组信息的能力,又允许考生自由表达观点。作文题目“我为自己感到自豪”,要求考生描述引以自豪的某件事情或某个方面,话题贴近学生实际,给考生提供了很大的思维空间,又有较强的德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