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尊重别人隐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使命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树立全球观念维护世界和平、理想的实现等19个考点,均是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同时要求的,更可能成为考试的重点、热点和焦点。
[建议]
考生在未来三个月,可以遵循“三步复习法”:点→线→面。第一步是根据考试说明,过好“考点关”。要下功夫逐一把握好62个考点,该知道的一定要知道、了解,该理解的一定要理解,该领悟、体验、养成的一定要完成好。第二步是要能够会将不同知识“串”起来,理清线索,抓住主线,弄清知识体系和网络。第三步是能够将考点、热点、切入点之间的关系形成“面”,注意对相关知识的整体把握和综合运用,将题目中的素材、观点、设问、答案等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认真做好各种仿真性模拟题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历史
——新增考点11个
■西安市第26中学 高级教师 石建新
[变化]
“考试范围”中新增了世界古代史的内容。对“考试内容要点”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增加和删减,考点由2008年的94个增加到100个,其中新增考点11个,完善、合并考点约3个,删掉4个。
[注意]
在“试卷结构”上,中外历史知识比例和试题难易分布没有变化,但是试题类型与2008年相比“选择题”由约40%降为约30%,“非选择题”由60%增为70%。在“题型示例”中,选择题部分增加了否定式选择题,非选择题部分增加了思辨性的题目。
[建议]
近期复习时,考生应根据考试说明中的一些新变化,做好以下历史知识内容的复习准备工作:
1.明确、关注新增考点和考试内容的新变化,研究考试内容要点价值立意的意图、考查方式及应对策略。如新增的世界古代史中的2个考点,意在使人们认识到人类文明是由世界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对历史发展的认识要有“大历史”观念。
2.对考点知识内容梳理,落实主干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构建一些专题。如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统一国家的建立与发展、民族关系和国家统一、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近代化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与共和国的建设、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完善、科技创新与经济全球化、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等。
3.密切联系时政,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可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有:与两会相关的如民生问题、民主政治建设、科学发展观等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载人航天工程和探月工程,西藏、台湾问题,中美关系问题,金融危机与经济全球化,与陕西历史相关的“关中——天水经济区”问题等等。
4.适当拓宽考点涉及范围,如:简述“闭关锁国”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除了要掌握这一政策在清朝前期实行的表现和影响外,还应注意了解其概念、实行原因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影响。
5.守住课堂阵地,拓展课外空间,增强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洞察力。注意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琐事”,学会用历史眼光来看待现实,从历史角度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如解答开放性试题,可按论点、史实和联系实际的结论去考虑。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