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题特点
2012年扬州市中考思想品德试题是体现新课程标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推进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一份好试卷,具体讲,它有如下特点:
1.稳定性
和2011年比,2012年扬州市中考思想品德试题保持了相对稳定。试题结构仍然是有选择题和主观题两部分组成;题量仍然是选择题25题,主观题3题;试题难度略有下降,均分有所提高;各部分所占比重出现了微调,时政5分、7 年级8分、8年级15分,9年级22分,7年级部分减少了2 分,9年级增加了2分,总的格局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试题仍然保持了近年来扬州精致、唯美的命题风格,试题的开放性和思辨性有所增强。
2.时代性
通览全卷,时代气息扑面而来。1~5题为时政题,分别考查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2012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海岛名称标准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涉及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等重要领域;第7 题以“感动中国”2011年度获奖者-刘伟事迹、12题以“足球打黑运动”、18-19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高票通过、20题以江苏对口支援工作、22题以城市竞争力评比、24题以叙利亚内乱、25题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为背景材料设置材料选择题,使试卷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26题以涌现出的雷锋式人物为素材,考查中华民族的高尚品德等,27题以《舌尖上的中国》为引子,借助中国的饮食文化,考查了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如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问题,28题以网络世界里的自由表达为话题,考查公民应如何正确行使民主自由权利,体现了中考思品命题关注社会热点、反映社会热点、迎着热点上的命题思想。
3.基础性
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是中考思品命题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在今年的试题中,选择题部分:1~5题、9题、19题、21题、24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6~8题、10题、12~13题、16~18题、22~23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知识道理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7题、11题、14~15题、20题、25题,考查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主观题部分着重考查了考生阅读材料、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7、28题;运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正确阐释和评析事物的能力,如27(2)、28(2)。
4.人文性
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是试题的又一大特色。(1)引用漫画,舒缓考生的紧张心理,体现了命题者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如第6题“友谊犹如一件陶器,诞生很难,打碎却很容易”,图形夸张写意,让考生在紧张的考试中享受了片刻放松的惬意。第14题“挂鸭头卖猪血”的漫画,鸭头惟妙惟肖,让人忍俊不禁。(2)以考题为手段,对学生实施正确的行为引导。如:第9题,创设了小明遇险的情形,启示学生在遭遇险情时要以保护生命为第一原则;第10 题,以《阳光总在风雨后》激励学生要以坚强的意志,勇敢面对一切困难和挫折;25题以“走、转、改”活动要求为背景,启发学生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第26题关注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养成;第27题指导学生要正确对待中西文化;第28题,启发学生要读好书,要正确行使民主权利。(3)以优美的文字,勾勒如诗的画卷,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如27题,“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美仑美奂地展现了云南火腿、新疆烤馕、无锡的甜、镇江的酸、扬州的刀工等,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了数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饮食之美,进而感知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诗一般的语言,使严肃的中考多了几许唯美的气息,让思绪在美丽中徜徉、舒展;(4)以隽永的诗句,深刻的哲理,给学生以深刻启迪。如第10题“人生路上甜苦和喜忧,愿与你分担所有。难免曾经跌倒和等候,要勇敢地抬起头……”使学生倍感温馨。
5.开放性
试题以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为背景,要求考生根据所学知识以及自己的生活知识积累,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思考回答,以此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26题(1),要求学生回答郭明义、孟佩杰、张丽莉、“信义姐夫”的感人事迹体现了什么样的高尚品德,由于每个人的视角和知识经验不同,答案丰富多彩,呈现出多元的特征。再如28(2),针对“部分青少年认为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想说就说,甚至可以制造和传播谣言”的观点,要求对这部分青少年进行正确引导,考生在组织答案时既可以从如何行使民主权利的角度答,也可以从行为与后果、承担责任的角度答,还可以从拒绝不良诱惑,增强明辨是非能力等角度答,只要言之有理都行。
6.综合性
综合性是2012年扬州市中考思想品德试题的一大亮点,它要求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作答。如第25题,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三个分别来自九年级教材的第1 课、第3 课和第13课,体现了跨章节的综合;第7题要求从备选答案中选出能体现刘伟优良品格的选项,选肢涉及7年级(上)和8年级(上)的内容,体现了跨教材的综合;第23题,分别考查了权利与义务、公有制经济与集体经济、违法与犯罪、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内容涉及八年级、和九年级的内容,综合程度之高是近年少有的。
7.思辨性
突出思辨能力的考查,是今年试题的又一大亮点,试题中考查思辨能力的题目占12分,体现了初、高中衔接和中、高考接轨的思想。如27(1),要求考生回答“如何对待西方‘菜生而鲜,食分而餐’的饮食文化”,这就需要考生辩证看待西方的饮食文化,否则就会失分;再如27(2),要求考生对“对于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只需继承就行”进行评析,既要看到其合理的一面,也要看到其不合理、甚至是错误的一面;28(2)要求考生针对“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想说就说,甚至可以制造、传播谣言”的观点,对这部分青少年进行正确引导,我们既要看到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里,人民享有真实的民主权利,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思想的一面,又要看到权利的行使是以义务的履行为前提的、行使权利必须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制造和传播谣言必须承担道德责任和相应的法律责任的另一面,只有这样,才能以理服人,这同样离不开辩证思维。
8.地方性
作为扬州的中考试题,扬州印记十分明显。如15题,以扬州市积极实施“绿扬城郭新扬州”、村庄环境整治、创建国家生态市的行动计划为素材,考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保护环境的国策;第16题以拥有56项发明的扬州女孩刁逸君的事迹为背景,考查创新问题;22题以扬州城市竞争力排名为背景,考查科学发展观;第26题引用扬州“信义姐夫”的事迹,考查了品德的相关知识;第28题以扬州读书节为背景,综合考查了“做有教养的现代人”、“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关心社会发展”等知识点。乡土材料进试题,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既有利于缓解学生考试紧张心理,也有助于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激发学生建设家乡、奉献家乡的爱乡情感。
二、答题中存在的问题
2012年扬州市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均分虽然高达40多分,但答题中出现的问题仍应引起重视。
1.基础知识储备不足
由于课时较少,重视程度不够,考生基础知识储备不足,对基本概念、道理记忆不清、理解不准,运用不当,导致答题中错选误答、张冠李戴。如第19题,由于对依法治国的前提记忆不清,有少数考生未能选出正确答案D;第23题,由于不能正确解理权利与义务、公有制经济与集体经济、违法与犯罪、合作与竞争的关系,误选B、D、C的大有人在。再如27(1)如何对待西方“菜生而鲜,食分而餐”的饮食文化?由于平时复习时没有注意知识的系统构建,很多考生漏答了“应尊重西方饮食文化与中国的差异”这一要点。
2.提取信息能力较差
有效提取信息,是正确解题的关键。但从答题情况看,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较差。如26(1),要求学生回答“模范人物的事迹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高尚品德”,题目非常简单,但仍有少数学生不能从材料中有效归纳出模范人物的事迹所体现的高尚品德;再如28(1),要求考生“针对上述声音,请为青少年的阅读指点迷津”,由于有效提取信息的能力较差,对显性信息比较关注,而对隐性信息则挖掘不够,“抵制不良诱惑”、“克服盲目从众心理”、“正确理解老师”等要点,相当一部分考生没有答到。
3.知识迁移能力不强
在阅卷中我们发现,有不少考生不能根据问题指向去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思路狭隘,方法单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如27(2),要求对“对于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只需继承就行”这一观点加以评析。许多考生直接搬用九年级教材P28页的一段论述,而忽视了系统内相关知识的迁移运用,如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直面外来文化、诚信、依法治国等,造成要点缺失而失分。
4.发散维思能力缺乏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多角度、宽领域思考问题,是主观题失分的重要原因。如28(2),题目要求“针对上述观点,请对这部分青少年进行正确引导”,许多同学从权利与义务、正确行使民主自由权利角度答题,这固然是对的,但还不全面,从道德角度看,要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从法律角度看,要自觉守法,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从责任角度看,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做负责任的公民。如果没有多角度、多维度思考作答,答案纤细单薄很难获得高分。
5.规范答题能力偏弱
规范答题能力偏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能根据题型要求答题。如27(2)是一道评析题,而我们许多同学把它当作判断题来回答,只有“评”没有“析”。二是答案没有做到条理化和逻辑化。往往是想到哪儿答到哪儿,思维比较混乱。三是书写不规范,错别字较多,导致阅卷困难和语意发生歧义。
三、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2012年扬州市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及考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启示我们,在今后的中考复习中应当:
1.重视考试研究,把握命题走向
《中考说明》、《课程标准》、七——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苏人版)等是中考命题的基本依据,因此,在教学中要吃透《中考说明》、吃透《课程标准》、吃透教材,仔细研究近三年的中考试题,把握命题走向,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
2.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益。纵观我们的课堂,教师包场,一讲到底的现象仍十分普遍,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教学效果差。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最大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有动力地学习;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有效、甚至高效地学习;在于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快乐地学习;在于科学引导、巧妙点拨,使学生成功地学习。我们要积极探索,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教师的有效引导结合起来,推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3.夯实知识基础,强化能力训练
在“三维”目标体系中,知识处在最前端,它是形成能力、情态价值观的必要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夯实知识基础。(1)依据《中考说明》,逐个落实考点,做到考点点点清。(2)重视知识整理,构建知识网络。七~九年级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是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展开的,许多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交叉。在复习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编制知识结构图。(3)依据能级要求,突出主干核心。《中考说明》是指导中考复习的依据,凡《中考说明》中列为理解和运用层次的考点,和学生生活、社会现实联系密切的主干知识和核心考点,我们都要花大气力去复习。
坚持能力立意,是思品学科命题的一般取向,强化能力训练,是思品学科应考的不变之道。(1)强化知识记忆,注重知识积累。只有记得牢,才能想得到,用得准。(2)强化知识应用,培养迁移能力。在教学中,可以学生应当关心并能理解的现实问题、相关社会热点问题为话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阐释、评析,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3)强化题型训练,提高解题能力。课堂教学,要注意讲练结合,以练促讲,把解题技巧、解题方法的传授和解决具体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解题中学会解题。考后讲评,要将知识纠错、方法传授和命题意图、命题手法的剖析融为一体,引导、指导、督促学生进行总结反思,使学生由被动应试者转变为自觉迎试者。
4.联系生活实际,强化知识运用
国家政策、社会热点、地方重大事件,学生生活中的疑点和难点,都是中考命题的热点和兴奋点,平时教学要让学生了解、理解,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评析,引导学生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在具体操作上,复习初期可采用由知识到问题热点的方式,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的习惯;在复习的后期,可采用由问题热点到知识要素的方式,培养学生多角度解读材料的能力。
5.重视心理指导,化解考试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