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
化学学科评价报告
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化学学科评价组
2012年我省各设区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初中学业考试(以下简称中考)工作,加强对命题、考试、评卷、录取和质量分析的管理,对考试相关过程实行全程监控,保证了中考工作的顺利推进。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以及《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闽教基〔2010〕1号)文件要求,进一步推进中考评价改革,提高中考命题水平和质量。受省教育厅委托,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抽调省内在初中化学教学与考试评价方面富有经验的骨干教师和教研员组成化学学科评价组,对2012年九个设区市化学学科的中考及命题情况进行了认真分析和评价。现将主要评价结果报告如下。
一、总体评价
化学学科评价组根据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我省中考中招有关文件精神,从命题工作管理、试卷质量、自评报告质量三大方面对福建省九个设区市化学学科初中学业考试工作进行综合评价。
表1 2012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化学科省级评价结果比较表
地区
等级
维度 福州 厦门 宁德 莆田 泉州 漳州 龙岩 三明 南平
命题管理 ★★★★★ ★★★★★ ★★★★★ ★★★★ ★★★★★ ★★★★★ ★★★★ ★★★★ ★★★★
自评质量 ★★★★ ★★★★ ★★★★ ★★★★ ★★★★ ★★★★ ★★★★ ★★★★ ★★★★
试
卷
质
量 政策性 ★★★★★ ★★★★★ ★★★★★ ★★★★★ ★★★★★ ★★★★★ ★★★★★ ★★★★★ ★★★★★
导向性 ★★★★ ★★★★ ★★★★ ★★★★ ★★★★ ★★★★ ★★★★ ★★★★ ★★★★
实测结果 ★★★★ ★★★★ ★★★ ★★★ ★★★★ ★★★★ ★★★★ ★★★★ ★★★★
科学性 ★★★★★ ★★★★★ ★★★★★ ★★★★★ ★★★★★ ★★★★★ ★★★★ ★★★★★ ★★★★
技术性 ★★★★ ★★★★ ★★★★ ★★★★ ★★★★ ★★★★ ★★★★ ★★★★ ★★★★
1.命题管理
根据教育厅《关于做好2012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工作总结的通知》的要求,九个设区市在中考化学学科命题时基本上能规范命题过程管理。大多数设区市的命、审题人员具备命题资格,但个别设区市命、审题人员的组成或资格仍存在问题。例如,龙岩市命题人员中没有教研员;三明市命题人员中没有一线骨干教师;莆田市5位命题、审题人员中仅2位5年内参加过省级中考命题人员培训;南平市4位命题、审题人员中仅2位5年内参加过省级中考命题人员培训。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命题、审题情况和人员构成
设区市 命题人员组成 命题天数 审题人员 审题天数 命审题人员5年内参加过省级中考命题人员培训人数
市级
教研员 县区
教研员 一线
骨干教师
福州 1 0 4 25 1 18 6
厦门 1 1 1 7 3 14 4
宁德 1 0 2 25 1 19 4
莆田 1 0 2 23 2 16 2
泉州 1 0 3 24 1 24 4
漳州 1 0 2 24 1 19 4
龙岩 0 0 4 22 1 16 4
三明 1 2 0 25 1 14 4
南平 1 0 2 21 1 14 2
2.自评报告质量
九个设区市基本能按照模板内容在规定时限内完成“自评报告”,但是,在数据客观性和自评内容准确性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例如,各设区市试卷word文档统计的试卷阅读量与“自评报告”均有出入;福州市“自评报告”中各分数段人数统计、及格率、优秀率和区分度均没有数据。
厦门市、漳州市“自评报告”中各分数段人数统计呈现正态分布(有利于选拔),莆田市、宁德市“自评报告”中各分数段人数统计呈现多峰分布(莆田卷双峰、宁德卷三峰)(个别试题偏难,两极分化),泉州、龙岩、三明、南平四个设区市“自评报告”中各分数段人数统计均呈现负偏态分布(即频数集中在高分段),但上述各设区市对这些重要的数据统计结果均未能结合试题难易度或评分松严情况做更进一步的分析。
3.试卷质量
(1)政策性
九个设区市试卷的主观题量和客观题量比例均基本符合《2012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化学)》(以下简称《考纲》)的要求,考试形式、考试时间、考试内容覆盖率与分值等各方面也都遵守《考纲》的要求。具体情况见表3:
表3 试卷的考试性质、时间、形式、题量、总分及卷面情况
项目
设区市 考试
形式 考试
时间 主观
题量(分) 客观
题量(分) 卷面
总分 阅读量(字) 答题量(字) 图表数 页码数 考点(个)
福州 闭卷笔试 60
分钟 64 36 100 2754 593 13 6 39
厦门 75 25 3066 757 17 5 39
宁德 68 32 2478 592 20 6 27
莆田 70 30 3189 520 7 4 43
泉州 70 30 3146 742 17 6 37
漳州 70 30 2536 525 10 5 34
龙岩 70 30 2957 811 6 6 32
三明 70 30 2500 709 9 6 35
南平 70 30 2630 560 13 4 35
考试大纲要求 闭卷笔试 60
分钟 / / 100 / / / / /
注:以上数据除了答题量来自参考答案word文档的字数统计外,其余均来自各设区市“自评报告”。
(2)导向性
九个设区市试卷在认知性学习目标三个水平层次和技能性学习目标两个水平层次的考查情况见表4、表5:
表4 A层次、B层次和初步学习层次目标考查情况
设区市 A层次(分) B层次(分) 初步学习(分) A层次+B层次+初步学习(分)
福州 24
25 16 65
厦门 23 22 2 47
莆田 22 39 11 72
泉州 24 21 29 74
漳州 30 38 13 81
三明 20 46 17 83
龙岩 14 40 20 74
南平 25 30 15 70
宁德 17 25 29 71
表5 C层次和初步学会层次目标考查情况
设区市 C层次(分) 初步学会(分) C层次+初步学会(分)
福州 28
7 35
厦门 34 19 53
莆田 17 11 28
泉州 21 5 26
漳州 12 7 19
三明 13 4 17
龙岩 16 10 26
南平 17 13 30
宁德 20 9 29
九个设区市试卷对《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内容标准中五个一级主题的考查情况见表6:
表6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内容标准中的一级主题考查情况
设区市 探究与实验(分) 身边化学物质(分) 物质构成的奥秘(分) 物质的化学反应(分) 化学与社会发展(分)
福州 23 27 15 23 12
厦门 22 34 14 24 6
莆田 22 32 15 22 9
泉州 34 22 10 22 12
漳州 20 31 22 15 12
三明 21 39 16 19 5
龙岩 30 23 12 28 7
南平 28 23 20 19 10
宁德 38 15 18 20 9
九份试卷在考查目标层次和主题内容的分布上存在差异,例如,漳州、三明卷对A、B层次和初步学习等较低目标层次内容的考查均超过81分,而厦门卷对C层次和初步学会层次等较高目标层次内容的考查达53分;对“探究与实验”主题的考查宁德卷达38分,漳州卷却只有20分;对“身边化学物质”主题的考查三明卷达39分,宁德卷只有15分;对“物质构成的奥秘”主题的考查漳州卷达22分,泉州卷只有10分;对“物质的化学反应”主题的考查龙岩卷达28分,漳州卷只有15分;对“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考查,福州、泉州和漳州卷均为12分,三明卷只有5分。总体上看,九份试卷均能在落实课改理念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上下足功夫,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考查的同时,关注学科能力与方法,并以基础知识为载体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检测。初步体现中考目标参照考试和常模参照考试二合一的功能。
(3)实测结果
表7 2012年福建省九个设区市初中学业考试实测数据比较表
福州 厦门 莆田 泉州 漳州 三明 龙岩 南平 宁德
难度值 0.60 0.63 0.48 0.72 0.69 0.72 0.70 0.65 0.59
合格率% 无数据 63.05 39.90 73.27 60.02 69.35 68.61 62.51 52.03
优秀率% 无数据 18.37 15.93 47.03 21.50 45.00 38.65 32.54 23.71
标准差 26.06 23.17 29.42 26.33 26.38 24.83 23.20 27.49 27.31
区分度 无数据 0.57 0.73 0.62 0.71 0.60 0.56 0.90 0.68
从上表看,莆田卷难度最大。莆田卷、宁德卷的合格率偏低,这与莆田卷、宁德卷“自评报告”中各分数段人数统计呈现多峰分布是匹配的,说明个别试题偏难或九年级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出现比较明显的两极分化;而泉州、龙岩、三明、南平四个设区市的合格率、优秀率均较高,这与其难度值和“自评报告”中各分数段人数统计呈现负偏态分布相匹配。相比之下,厦门、漳州两个设区市的难度值、合格率居中,这也与两个设区市“自评报告”中各分数段人数统计呈现正态分布相匹配。九个设区市在“自评报告”中均未注名计算区分度时采用的方法(积差相关法、鉴别力指数法或肯德尔和谐系数法),因此无法对九份试卷的区分度作出评价。
(4)科学性
福州、厦门、宁德、莆田、泉州、漳州和三明卷相对比较严谨,基本做到了知识性与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龙岩卷第13题和南平卷第1题存在科学性问题。
(5)技术性
九份试卷在命题技术性方面较往年均有进步。宁德、莆田卷在试卷编排合理性与规范性上用心良苦,用实验过程图直观呈现反应过程或用示意图直观呈现物质转化关系,既改造了传统的流程图,又方便学生审题;福州、龙岩、三明、南平和泉州卷在情境设置合理性与规范性上表现不俗,命题素材取自生活,贴近学生,情景真实,问题设置新颖,设问指向合理;漳州卷在答题要求合理性与规范性上,试卷阅读量和答题量都适当减少,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厦门卷综合性强、立意高,答题起点却不高,有效地考查了学生的实验与科学探究能力。泉洲卷的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比较规范。
但九份试卷在命题技术性方面有不足之处,在试卷编排、文字表述、情境设置、设问指向和应答要求、赋分、试题测量的有效性等方面均还存在一些不合理、不规范的现象。
二、试卷中的主要亮点
1.加强实验与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
根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科学探究能力学习要求的调整,九份试卷对化学实验考查的力度普遍加大,更加关注化学实验方法的考查,重视学生科学探究经历的思维过程的考查,凸显对学生设计实验能力的培养,部分试题还涉及实验的安全性问题。试题的表现形式呈现新面貌,导向功能突出。
例1(厦门卷第17题节选)膨松剂是一种食品添加剂。它在面包制作过程中发生反应产生气体,使面包变得松软。膨松剂反应产生气体的量作为检验膨松剂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已知某膨松剂含碳酸氢钠、碳酸氢铵中的一种或两种,化学兴趣小组对该膨松剂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2NaHCO3 △ Na2CO3+H2O+CO2↑;NH4HCO3 △ NH3↑+H2O+CO2↑。碱石灰
不与氨气反应,常用于吸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浓硫酸常用于吸收氨气。
……
实验二:测定膨松剂受热产生气体的量
用下图装置测定该膨松剂样品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整套装置气密性良好,各装置中气体吸收剂足量)。
(6)若对装置C、D、E连接顺序进行调整,即可用于测定另一份相同的样品受热分解产生氨气的质量:
①如何调整装置C、D、E连接顺序? 。
②只需测定哪一装置的质量? (填“C”、“D”或“E”)。
评析:发展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化学新课程的核心任务之一。本题的实验一以定性实验为主,实验二则以定量实验为线索,层次清晰,目的明确。第(6)小题要求学生在能够理解完整实验操作过程的基础上,具备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试题作答起点不高,但综合性强、立意好,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
例2(龙岩卷第17题节选)
……
(6)你也可以设计新的实验方案证明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必须有明显现象)且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保持不变。现只有铁、稀硫酸、酚酞试液、氢氧化钠溶液四种试剂及相关仪器。请根据提供的试剂,按要求填空:
①若选择铁,还需要选择的另一种试剂是 。
②若选用稀硫酸和氢氧化钠为试剂,是否还需选择其它试剂?若需要,指出所需的试剂。若不需要,请说明理由。
答: 。
评析:本题素材源自九年级化学(沪教版)第96页“活动与探究”栏目,命题过程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改编和创新的做法,值得提倡。第(6)小题要求学生能认识到探究过程中关键性的问题,有选择地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试题开放适度,有效地考查学生较深层次的思维能力。
例3(南平卷第18题节选)《蜡烛的化学史》是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所著的传世科普经典,今天我们沿着大师的足迹,对“蜡烛的燃烧”再进行探究。
……
[实验反思]
用玻璃片盖住试管口将试管从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水槽中取出时,要戴着橡胶手套进行操作,原因是 。
例4(厦门卷第16题节选)
实验室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氯化钠溶液:
……
(4)装瓶:把所配溶液装入试剂瓶,填写右图标签:
评析: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应用化学知识进行生命教育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例3]以科普史实为切入点,通过试题的引导让学生理解实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延伸到应用,“实验反思”从关注安全的角度着眼命题,引导学生关注操作规范,关注生命教育,体现人文性。[例4]立足基础,引导学生认真、完整地完成实验。简单一问,意味长远,引导一线教师将探究活动落到实处,避免“纸上”探究,走出当前实验“教而不做,做而不全”的怪圈。
2.试题突出思维品质的考查
九份试卷均对中考试题的呈现形式做了一些变革和探索,不再为求稳妥而趋于模式化。计算题的命制,以简洁的图示直观明了地呈现,是值得借鉴的一个新形式。
例5(福州卷第18题)根据图12所示的信息计算:
(1)加入的稀硫酸质量为 g。
(2)所用稀硫酸溶质的质量分数。
(化学方程式:2KOH + H2SO4 === K2SO4 + 2H2O)
评析:本题在题型的设计上有一定的创新,题干以图示的形式呈现,直观新颖。通过中和反应考查了质量守恒定律、关于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关于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以及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综合考查了初中化学计算。
例6(龙岩卷第18题节选)
……
(5)兴趣小组取6片药片粉碎后放入试管中,向其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放出气体0.88g。试通过计算,每片药物中含有AlMg(OH)3CO3的质量是多少?(结果保留到0.1)
(已知:药物所含其他成分不与稀盐酸反应;AlMg(OH)3C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2)
评析:本题以铝碳酸镁说明书的部分内容为情景,从“药物抗酸作用、服用方法、主要成分含量”三个方面开展了有意义的探究,由定性到定量,问题层层递进。是将“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与实验探究有机融合的一种合理创新。
例7(宁德卷第18题)
化学兴趣小组对某工业废水(含有H2SO4、Na2SO4)中H2SO4 的
含量进行测定。甲、乙两同学各提出不同的测定方法:
(1)甲同学:酸碱中和法
取60g废水于烧杯中,逐渐滴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 溶
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O4+2NaOH==Na2SO4+ 2H2O),反应
过程溶液pH变化如右图, 求60g废水中H2SO4的质量。
(2)乙同学:沉淀分析法
改用BaCl2溶液代替NaOH溶液测定废水中的H2SO4的含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O4+ BaCl2==BaSO4↓+2HCl),你认为结果会 (填“偏高”、“偏低”、“不变”)理由是 。
评析:本题用曲线呈现酸碱中和反应时的pH变化,赋予计算题更多的内涵和价值,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又通过两种实验方法的对比、计算和分析,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考查学生的化学核心知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关注初高中衔接,重视构建知识网络
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今年有多个设区市的中考试题利用物质转化关系图来考查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的学习方法。本类试题的共同特点是:物质转化关系简单,内涵丰富,让学生入题容易,同时设计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梯次,能比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基础和核心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例8(宁德卷第15题)
甲、乙、丙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它们转化关系如右图所示:
(1)若甲、乙、丙均含同一种非金属元素,甲是石灰石的主要成
分,则甲为 ,乙为 ,丙为 。
(2)若甲、乙、丙均含同一种金属元素,甲为红色金属单质,乙是甲的氧化物,则乙为 ,写出一个符合丙→甲转化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
例9(莆田卷第15题)
甲、乙、丙三种物质有如右图所示的转化关系。
Ⅰ.若甲、乙、丙依次是氢气、水、硫酸。
(1)写出甲→乙的化学方程式: 。
(2)乙→丙时所需另一种反应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和 元素。
Ⅱ.若甲为碳酸钙,丙为氯化钙。
(3)乙可以是 。
Ⅲ.已知难溶性的碱受热会分解生成相应的金属氧化物和水。若甲是铁锈的主要成分,乙的溶液呈黄色。
(4)甲→乙还需要的试剂可以是 。
(5)写出乙→丙的化学方程式: 。
评析:注重渗透“物质变化”的观点,通过比较简洁的物质转化关系图将:“物质可相互转化、转化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化遵循一定的规律、转化具有特殊的价值”等变化观的基本思想渗透其中,考查学生的思维发散性、严密性以及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较好地体现了思维品质和能力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但是,例9的(3)、(4)两小题还应注意明确推断结论的指向,避免学生误填为物质的类别。
4.创设情境,突出应用价值
九份试卷都不同程度的在试题中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更加注重从人类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科技发展的前沿、日常生活的常见现象中选择真实的试题情景素材,在考查学生应有的基本化学素养的同时赋予试题一定的教育功能。
例10(福州卷第13题节选)福州是宜居之城,有福之州。民间流传着:七溜八溜不离“虎纠”。
(1)鼓山是福州的名片之一。……
(2)“佛跳墙”是福州传统名菜。……
(3)织染苎麻布是连江畲族世代相传的民间技艺。……
(4)连江的温泉度假村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
……
评析:以福州各地的特色,乡土人情为载体,用学生熟悉的情景入手设计试题来考查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激发持续学习化学的兴趣。试题具有良好的导向与功能,体现了学科特点和价值。
类似的还有泉州卷第17题,试题对教材习题进行适度改编,以泉州海盐的生产和利用为背景进行命题,同样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整道题脉络清晰,比较完整地考查了溶液方面的重要知识。
例11(三明卷第18题)我国南海蕴藏丰富的新型能源“可燃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由甲烷分子和水分子组成),形似冰块却能燃烧。请回答:
(1)“可燃冰”一定含有 元素。
(2)甲烷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 X+2H2O,则X的化学式是 。
“可燃冰”作为一种新型能源,其优点是 。
评析:以未来的新能源——“可燃冰”为背景,通过甲烷水合物相关信息的呈现,把具体的化学知识(物质由元素组成、化学反应中元素守恒、“绿色化学”思想等)与社会热点问题相联系,既考查了考生对基本化学知识的掌握,又突显出学科的价值。
例12 (南平卷第14题)实验小组对某河水的酸碱性进行调查,确定三处采样点(如示意图,其数值为该处河水的pH)。
(1) 三处采样点中,水质碱性最强的采样点是
(2)分析数据发现,采样点丙的酸碱度因支流小溪水的汇入而变化较大,可推知支流小溪水呈 (填“酸性” 或“碱性” 或“中性”)。
(3) 支流小溪水是硬水,可在水样中滴加 来检验。
(4) 支流小溪水含有较多的钙离子(以CaCl2形式存在),工业上常采用离子交换树脂(HR)来去除,发生的化学反应是:2HR + CaCl2 == CaR2 + 2X,X的化学式是 。
评析:选材贴近生活实际,图示简洁清楚,一目了然。以真实的探究活动作为试题的背景设计问题,各小题分工具体明确,较好地考查了学生在新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尚待改进的问题
1.试题不够严谨,存在科学性错误
今年仍有部分试题选材不够慎重,命题时缺乏反复推敲,存在科学性错误。例如,试题所涉及的事实、知识、思想方法等不符合科学规律;问题解决过程中所渗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导向错误;试题中出现的化学语言等欠准确、规范等。
例1(南平卷第1题)下列实施过程为物理变化的是
A.把玉米淀粉转化为酒精 B.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分子结构
C.用铁矿石冶炼生铁 D.用乙炔等物质合成导电高分子材料
评析:B选项,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分子结构并没有发生物理变化。观察是一个知觉体验活动,显然,把活动当成物理变化,这是一个错误的推论。
例2(龙岩卷第13题)半导体硅(Si)晶片可用于制造计算机芯片。工业上通过二氧化硅与碳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得到硅,该反应的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请结合图示回答:
(1)图中的 属于 (填“单质”或“化合物”)。
(2)上述反应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评析:该题设计不严谨,图示中化学反应的微观粒子示意不科学,二氧化硅为原子晶体,不能简单用一个分子表示它的构成,存在科学性错误。
2.信息不明,设问指向不清
例3(三明卷第22题)下图是碱与不同类别物质间反应的关系图。
请回答:
(1)碱溶液的pH (填“>”、“=”或“<”)7,酚酞试剂遇NaOH溶液变 色。
(2)若 A 能与碱发生中和反应,则A属于 (填物质类别);写出 1 个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若碱为氢氧化钠,盐为硫酸铜,它们的水溶液混合后,可观察到 。
评析:试题中的关系图需要学生去猜测命题者的意图,物质间相互转化的关系提示不明,且对本题的第(1)、(2)、(3)小题考查内容均没有起到引导作用,可有可无,属于无效信息;此外,图中B的物质类别,超出考试大纲的要求,使学生在阅读中造成困惑。
再如,龙岩卷第17题(5)小题的设问指向不明确,学生很容易回答未盛石灰水的后果,而不会按标准答案答出“可能导致瓶内气压增大,橡皮塞弹出,影响实验测定(气压增大和橡皮塞弹出都有答到给满分)”等较合理的答案。此外,在设问指向和应答要求方面不合理、不规范表现还有:厦门卷第11题、第13题;莆田卷第15题Ⅱ(3)和Ⅲ(4)、第17题;漳州卷第2题、第12题(4)、第16题(3);南平卷第18题等等。
3.部分试题超出《课程标准》或《考试大纲》要求
例4(厦门卷第15题) 科学家开发一种利用铝镓合金(镓:Ga)制取氢气的新工艺,如下图所示:
(1)铝镓合金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图示工艺中,循环使用但不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是 。
(2)写出①中生成氢气的化学方程式: ,这一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
(3)当前,工业上常采用电解水制取氢气,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与之相比,由铝镓合金制取氢气的优点是 。
评析:其中(2)要求学生书写Al常温下与H2O产生H2 的化学方程式,所给的信息量不足,而且与九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存在较大冲突,明显超出要求。
例5(福州卷第17题)
……
(7)已知该实验条件下,氢气的密度为0.09 mg/mL。样品中氢化钙的纯度为 。(结果精确到0.1%)
……
评析:例5中的(7)小题先是要求学生先书写2个陌生的化学方程式,然后再要求列方程组解题,题目要求高于《课程标准》及《考试大纲》有关计算的要求。
例6(漳州卷第2题) 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中国控烟协会呼吁要了解“二手烟” “不”。香烟烟气中存在的物质如图所示,其中易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化物是
A.二氧化碳 B.焦油
C.一氧化碳 D.尼古丁
评析:题干所给信息不足, B、D选项的化学成分及其与血红蛋白结合的难易程度对学生要求偏高,属于无效选项。
类似的,南平卷第7题D选项要求对分子空间构型做出判断,要求过高;泉州卷第16题(3)小题“使用电动自行车,对环境污染小。电动自行车行驶时电池将 能转化为电能。”龙岩卷第18题(2)小题“该物质中含有Al3+、Mg2+、OH-和CO32-。结合该物质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该药物起抗酸作用(降低胃液酸性)的微粒是 、 (填微粒符号)。”等等均属于高中知识范畴,对九年级学生要求过高。
4.实验探究试题对“过程与方法”关注不足
探究性试题的设计要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因此,命题时应着重考查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运用知识的水平,以及提出猜想、设计方案、实验以及根据实验事实得出结论的能力。然而,今年有些探究试题形似探究,实为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违背了探究性试题设置的初衷。
例7(莆田卷第17题)某兴趣小组利用下图装置(夹持装置略去),测定某种补钙剂中碳酸钙的含量。
[查得资料] ① 该补钙剂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其他成分遇到盐酸时无气体生成。 ② 二氧化碳通入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会生成白色碳酸钡沉淀
[Ba(OH)2+CO2=BaCO3↓+H2O]。
[测定方法] 通过测定B装置中产生沉淀的质量,以确定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1)碳酸钙属于 ( 填“酸”、“碱”或“盐”)。
[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中,装置气密性良好。取适量的该补钙剂样品进行实验。
(2)观察到:A装置中 ,固体逐渐溶解;B装置中产生白色沉淀。
(3)从A装置中导出的气体除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外,还含有氯化氢。请写出氢氧化钡溶液与氯化氢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交流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提出改进实验装置的措施:在A、B装置之间增加洗气装置,以除去氯化氢气体。
(4)经改进后,实验测得B装置中沉淀的质量偏小。试分析其可能的一种原因: 。 (5)C装置的作用是 。
评析:本题中“交流讨论”的措施对(4)中的误差分析无影响,是无用的信息,可删除。且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力度不够。
例8(泉州卷第18题)……(2)步骤④中,所加入的金属X和Zn的活动性顺序是Zn>X,金属X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用途,则X是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除去不纯铜中的杂质金属X,可选用的试剂有 (填标号)。
a.磁铁 b.稀盐酸 c.蒸馏水 d.氯化铜溶液
评析:命题者设计试题时,一是人为地将X默认为铁,二是没有考虑未排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的金属元素,显然存在局限。此外,磁铁应该也算一种试剂,可以除去不纯铜中的杂质铁(参考答案未指明)。
再如,漳州卷第17题,也存在形似探究,实际上只是考查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记忆和再现的问题,在试题的解答中,学生要猜测命题者的要求作答,缺乏深入的思考与领悟,达不到检测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目的;龙岩卷第18题I对该药物抗酸作用的探究,只通过化学方程式进行探究,未设置实验探究过程,缺乏科学研究必须进行的逻辑分析,给学生造成探究虚假的感觉。
5.图表或文字表述不够规范,造成读题困难
试题的图示或语言表述均不够规范,给考生读题造成困难。例如,福州卷第8题图示不规范,4个图均未用文字加以说明,考生不清楚命题者意图,难以判断。例如A图,表示正在取用固体药品?还是表示已经取完药品,把药匙留在药瓶中?厦门卷第6题中的C项,若表述为“硝酸钾饱和溶液,温度从10℃升高到20℃,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漳州卷第16题,若把“按顺序选择的仪器”改为“按顺序连接的仪器”,题意是否更加通顺流畅?
此外,在试卷编排方面还存在不合理、不规范的现象:插图中的字体、字号选用不当(如宁德卷);图中元素周期表各符号编排失范(如莆田卷);插图中各装置不合比例(如龙岩卷);插图格式不统一(如南平、漳州卷);对某些插图缺少必要的文字描述(如福州卷);试题的二级序号混乱(如宁德卷);插图序号未规范标注(如:厦门卷)。有的试卷中还出现同一题目中的装置图既有平面图也有立体图的不规范现象。
在文字表述方面,不够合理、规范还有:试题文字有歧义(如:厦门卷第9题、莆田卷第12题第4小题、龙岩卷第12题),题干材料冗杂、穿鞋戴帽(如:莆田卷第13题、三明卷第22题、龙岩卷第18题、泉州卷第20题),文字表述不严谨(如:南平卷第17题、宁德卷第2题、宁德卷第17题、三明卷第14题、漳州卷第13题第3小题、泉州卷第18题(2)、(3))。个别试卷甚至还有错别字,如:“部份酸、碱…”中的“份”,“化学参考答案及标分建议”中的“标”,等。
四、对今后中考命题的建议
1.加强中考命题工作管理
(1)命题必须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和当年的省颁《考试大纲》确定的命题依据、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进行,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控制试题难度,杜绝命题的随意性,以维护广大考生的利益。
(2)保持命题队伍的相对稳定。从一些设区市选调命题、审题人员情况来看,存在命题人员结构不够合理、命题队伍不够成熟、命题经验不足等现象,试卷往往因命题人员的变化而出现命题理念、试题难度和命题技术等方面的变化,造成试卷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够,因此要注意形成一支相对成熟和稳定的命题队伍。
(3)加强命题人员的专业培训。加强命题人员培训,提高命题人员素质是提高中考命题水平的重要保证。今年,在对各设区市的中考试卷进行评价时,发现以往在试卷编排、文字表述、图表呈现、应答要求以及赋分上出现的老问题仍然存在。因此应加强命题、审题人员的再培训,提高命题队伍的整体素质。
2.提高中考试卷的命题质量
(1)中考化学科的考试时间只有60分钟,在命制试卷时,要注意控制试卷的阅读量,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避免学生因为阅读量太大而影响作答。
(2)中考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试卷内容要有较好的覆盖面,试题难度比例结构要合理,要有适当的难度梯度,确保“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试卷中得到较好的体现,既要有足够的合格面,又要有利于高一级学校的选拔。[建议客观题(选择题)的题量控制在10-12题。]
(3)试题的情境资料一定要有根据,切合实际。提供的信息和图片应当准确、有效。特别要注意赋予试题本身的教育功能,关注学科的交叉渗透,不人为编造似是而非的题目,做到尊重事实,尊重科学。
(4)试卷编排要美观、合理,试题呈现的图形、图片、表格要清晰、规范,文字表述要简明、严谨,设问指向要无歧义,要明确答题方式。不人为设置与所考查的知识、能力无关的答题障碍。
(5)倡导在原有题型的基础上开发新题型、新试题,以切合学生实际水平, 杜绝繁、难、偏、旧。
(6)突出学科特点,保持实验内容考查的权重。考试内容包括对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描述与解释;对实验目的和原理的分析与理解;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更要重视科学方法的考查,利用探究题的开放性,在具体的实验情景中考查学生的设计能力、反思能力、修正和评价能力。努力让学生在纸笔测试中经历实验探究过程,体验学科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要避免形式化和贴标签,将科学探究分解为生搬硬套的知识或按部就班的程序来考查;避免将科学探究的考查沦为实验结论的机械记忆。把命题的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上,避免为考试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