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还有,小杂货铺多,就卖得多一些,(生:对。)我现在补充或者说修正一点你的发言,这下雨啊,在这里就叫伏笔,没有这个下雨,后面的抠泥巴就来得很突然,正是因为有下雨这个伏笔,后面就有抠泥巴的动作和它照应。好,谢谢你!非常好。
生17:我欣赏的是伏笔照应。我觉得这篇文章最精彩的伏笔照应就是在第十段,海张五说的那句话:“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大家注意“贱卖都没人要”这句话,那究竟是有没有人要呢?在第十三段说,“贱卖海张五,估衣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谁看谁都乐,乐完之后再找熟人一块乐”,究竟是谁买海张五,还是海张五自己,这句话为后文做一个伏笔,最后海张五自己吃了自己的恶果。
师:对,这是一处很微妙的伏笔,“贱卖都没人要”(教师很形象地喊),粗嗓子,嘶喉咙,然后就是他要了,伏笔照应,多巧妙。
生18:我要谈的是第三自然段。我觉得这应该算是一处细节描绘,我读到这里的时候就感觉有一丝悲哀,站在迎门桌子上的“撂高的”一瞅,赶紧吆喝着:“益照临的张五爷可是稀客、贵客,张五爷这儿总共三位——里边请。”我读到这,就觉得作者写的不仅是俗世奇人,也同样写的是那个时代一些不好的现象。而且,后面第四自然段也说了,这个海张五他并不是什么好人,人们当面阿谀奉承他,但背后却十分憎恨他。而这位小伙计这一表现让我觉得有一些世态炎凉。
师:(师笑)我想啊,我们这样来看,这里的小伙计这样一喊呢,也是做生意的一种方法。而且现在我们的餐饮行业里有可能也这样喊:稀客、贵客!那么这里的作用是什么呢?这是气氛渲染的一种手法,你看小伙计在这里高声一喊,引起大家的注意,于是,海张五这个人就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这个气氛渲染,也是表现人物的。再说一处:“一听这喊话,吃饭人都停住了嘴巴,甚至放下筷子瞧瞧这位大名鼎鼎的张五爷。” 这也是一种氛围的表示,而且是侧面的烘托。这篇课文里面反复地写到听众的反映,一个作用就是渲染气氛,一个作用就是侧面表现。
生19:在第三段,人物出场,也就是海张五出场的时候,作者对他的外貌进行描写,中间一位穿的阔绰,大脑袋,中溜个子,挺着肚子,架势挺牛,横冲直撞往里走,这写出他非常地嚣张的人物形象。
师:对,我补充一下,海张五出现,是通过泥人张的眼睛表现的,你看,“他一个人坐在天庆馆里饮酒,一边留神四下里吃客们的模样。”这当儿,看到外边来人了。海张五的出场和泥人张出场方式不同,泥人张的出场是很自然的,而海张五出场的时候是在众人的视野里面。这就是表达的艺术。
生19:我还有一点是,在第七段里面,有“这些话在天庆馆里面的人全都听见了。”这个地方它并没有写听到海张五说哪些话,写这句话是不是想让读者自己想象听完这些话的人会有怎样的反应?
师:是,你看后面还有:“全听见了”,全听见了又怎么样呢?人们都在等着瞧,看泥人张怎么回报海张五,这个地方就是悬念。
生19:悬念?
师:是,人们都在等着瞧,看泥人张怎么回报海张五,一个泥巴砍过去?你看这下面就说啦,人家并不是一个泥巴砍过去,人家是把丑模样给捏出来了。这就解开了悬念。
生19:还有就是细节描写,在第十自然段,抓住泥人张的动作来写,有伸、抠、端、瞅、摆弄、捏弄、还有,“叭”的一戳,“叭”和“戳”字写出了他当时的气愤,要不能戳吗?
师:你分析得真好。我认为这一处,表面上是动作描写,“叭”,把他捏的像戳在桌子上,其实这是特别的心理描写的手法,通过这个动作表现泥人张的心理,他这时候心里是说,我可不是好玩的!这是用他的动作表现他此时的心理活动。你分析得好,发现得好。请坐,谢谢!生20:我说的是第一自然段。我感觉这是一处悬念。他先说泥人张排第一,还没有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是悬念。
师:是。
生20:是让读者想看看他怎么个“第一”法。
师:对。一开头就用夸张的手法来渲染这个人物,于是,我们就想,啊,泥人张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这是直接开头,又给我们留下了悬念。好,谢谢你。
生21:我要讲的是第三自然段,他一个人坐在天庆馆里饮酒,一面留心吃客们的模样,这细节说明泥人张十分细心观察,正因为他多观察,才能捏得十分好,这为下文写捏出海张五的头像做了铺垫,因此“看他捏的头十分像,比海张五还海张五”。下面我再说的是,我感觉海张五对泥人张的背影叫道:“就这破手艺,还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我感觉海张五也是有些惊叹吧。他看捏得确实挺好。不过,他看捏的是自己,所以比较生气。
师:泥人张的名声海张五肯定知道,不过海张五这时候是想欺负他的,所以用这“破手艺”来骂他,这也是表现海张五的张狂。这句话表现了海张五的性格特点。
生22:我想说,这第三段属于气氛的渲染,估衣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谁看谁乐,乐完找熟人来看,再一块乐,这就是描写人们看到贱卖海张五泥像的时候大家都非常高兴。属于一种气氛渲染。
师:是。(看学生还想说)好,你继续说。
生22:也推动情节发展,三天后海张五来买泥人和泥模。
师:对,而且它是一种穿插手法。作者把叙述的主线中断,插进人家的表现,穿插手法用得很漂亮。你看,“一听这喊话,吃饭的人都停住了嘴巴”,穿插了一下众人的表现;接着,这些话“天庆馆里的人全都听见了”,又是一次穿插;“吃饭的人伸着脖子一瞧,这泥人真捏绝了”,这又是一次穿插的表现。加上刚才这位同学读的地方,四次把人们的表现穿插进来,形成一种气氛,一种烘托。还有说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