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基础写作的含义、作用和特性。了解高师写作课的任务。
教学重点:写作的特性。基础写作的含义与作用。
难点:写作特性的一些基本问题。
教学主要内容:
一、 基础写作的含义与作用
二、 写作的特性
习题与作业:
1、基础写作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请简单介绍一下写作学的发展。
3、请简述写作学的含义与特性。
第二章:写作主体与客体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写作主体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理解写作客体的作用及构成;了解写作主、客体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重点:教学重点在于第二节写作主体的能力。
难点:难点是把书面理论知识转化为每个学生的基本技能。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写作主体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强化主体意识,扩大客体信息源,从而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教学主要内容:
一、写作主体的素质
二、写作主体的能力
三、写作客体的构成
四、写作主客体的关系
习题与作业:
1、写作主体的生活素养、学识修养、人格品位和审美理想等包括哪些内容。
2、写作主体所必需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哪些。
3、什么是写作主体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4、什么是写作主客体的对照关系、写作主客体的同型关系、写作主客体的双向建构及写作主客体联系的中介。
第三章:写作载体与受体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弄清材料、主题、结构、语言及其相关概念,掌握集材、炼意、谋篇、用语的基本方法和要求。了解写作受体的有关概念和知识。
重点:教学重点在第一节和第二节。
难点:难点是在训练过程中,师生的相互配合。通过训练,提高学生搜集材料、提炼主题、谋篇布局、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主要内容:
一、写作载体的内质
二、写作载体的外形
三、写作受体解读的特征
四、写作受体与写作载体的关系
习题与作业:
1、 写作材料的含义与作用是什么?
2、 怎样选择与使用材料?
3、 主题的含义与特性、主题的提炼与要求是什么?
4、 结构的含义与形式、结构的单位与要求是什么?
5、 什么是语言的功能与素养、特性与要求?
6、 什么是写作受体解读的素质,怎样理解写作受体解读的特征。
第四章: 写作行为过程
教学要求:掌握写作运思的方法,了解感知、运思、行文的交叉递变过程,认识写作行为过程是认识和表达的矛盾统一过程。通过本章学习,对文章写作的整个过程有个大致的了解,使学生能够把前两章所学的内容贯穿起来,自觉运用到写作行为中。
重点:写作运思。
难点:辨识运思与构思的不同。
教学主要内容:
一、写作感知
二、写作运思
三、写作行文
习题与作业:
1、什么是是感知。
2、写作感知的方法有哪些。
3、写作运思的特性有哪些?写作运思的方式有哪些?写作运思的过程有哪些?
4、写作行文的特性有哪些?简述写作行文的过程。
第五章:写作表达方式与技法
教学要求:掌握写作的基本表达方式,能够运用传统写作技法和现代写作技法,了解写作技法运用的辩证艺术。
重点:写作表达方式。
难点:正确理解写作表达方式和写作技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主要内容:
一、 写作表达方式
二、 传统常用写作技法举隅
三、 传统常用写作技法举隅
四、 写作技法的辩证艺术
习题与作业:
1、 叙述的视角与方法是什么?
2、 抒情的方式有哪些?
3、 描写分为哪几类?它们的要求是什么?
4、 议论的要素有哪些?方法又有哪些?
5、 说明分为哪几类?方法各有什么不同?
6、 常用的传统写作技法有哪几种?
7、 什么是意识流与蒙太奇?
8、 什么是反讽与黑色幽默?什么是象征与变形?
第六章:散文
教学要求:了解散文写作的基本要求,能够写出符合规范的散文作品。
重点:散文的特点,散文的写作要素。
难点:立意,选材。
教学主要内容:
一、散文的内涵和类型
二、散文的特征
三、散文的写作
习题与作业:
1、散文的特点是什么?
2、什么是素材,什么是题材?
3、散文的类型有哪些?
4构思一般要注意的问题有吧些?
5、写一篇叙事散文。
6、定一篇抒情散文。
第七章:科普文
教学要求:熟悉科普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和特征,能够写出较好的科普文章。
重点:科普文的特点和作用。
难点:特点与不同的境界。
教学主要内容:
一、科普文的含义和作用
二、科普文的特点和不同的境界
三、科普文的基本要求和语言特点
习题与作业:
1、科普的含义是什么?
2、科普文的作用是什么?
3、科普文与科学小品的区别是什么?
4、科普文写作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5、写出科普文写作的五项要素。
6、科普文语言的功能性特点是什么?
第八章:评论文
教学要求:理解社会评论文的性质和特点,能够写出有一定见解的社会评论。
重点:评论文的特点和性质。
难点:评论的观点和方法。
教学主要内容:
一、社会评论
二、文艺评论
三、学术评论
习题与作业:
1、社会评论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
2、获取社会评论对象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
3、文艺短评指的是什么?
4、文艺短评的写作过程和方法有哪些?
5、文艺短评写作应注意什么?
6、学术短评的特点是什么?
7、学术短评写作应注意什么?
四、主要教学参考书及材料
1、董小玉主编:《现代写作教程》(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巫汉祥编著《大学写作教程》,科学出版社2004年。
3、刘锡庆、朱金顺:《写作通论》,北京出版社,2000年。
4、江少川主编《实用写作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地学基础》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地学基础》是农业资源与环境、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或者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讲授地球的基本特征、物质组成、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大气与气候、地表水与地下水、地貌、土壤、植被以及地域分异等方面的基本原理与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地球表面各自然地理成分的特征、成因、相互关系、发展变化规律以及地域分异规律;人类干扰、控制下,自然环境的变化规律、发展方向;合理利用、改造、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途径与措施。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
1)、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与演化规律,掌握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地理意义,熟悉地带性理论的基本内容;
2)、掌握常见造岩矿物、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成因以及肉眼鉴定特征和方法;
3)、辨认常见的地质构造,利用罗盘测量岩层产状的方法,熟练掌握阅读、编制、地形图、地质图的原理、方法和步骤;
4)、阐述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特征、规律、相互关系以及其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5)、认识大气圈的基本特征、运动变化规律、热量带与气候带的成因和特征以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6)、认识水圈的基本特征、运动变化规律及其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影响;
7)、掌握地貌的成因、特征、分级与分类以及发育变化规律;
8)、掌握土壤的成因、特征、分类以及分布规律;
9)、熟悉植被的概念、类型与分布规律;
10)掌握地域分异的基本特征与原理及其对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的影响。
三、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一、地球概况
学习目的和要求:掌握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物理性质、地球的圈层构造、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形成和演化等内容。通过学习,力求从宏观上掌握地球的特征、形成、运动与演化规律。
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地球地带性、地球运动、圈层构造和地球的形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地球的物质组成、基本特征、形状、大小、岁差、章动等基本知识;确定地理坐标的基本技能。
习题作业:
1、简述地球的物质组成、基本特征、圈层构造。
2、阐述不同尺度下地球的运动规律。
3、论述地球大小和形状的地理意义。
4、论述地带性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矿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