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些重要举措
中央民族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的办学思想,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采取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成效显著,在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2008年, 学校进一步深入推进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继续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课程建设,探索教学方法改革,进一步推动教学观念更新,为启动新一轮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奠定基础;继续完善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和以实践教学为重点的质量内涵建设。学校投入自筹经费530万元用于“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继续加强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学校继续按照“十一五”专业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加强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建设,构建优势特色学科群,以点带面,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动整体的专业建设。
2008年,学校有1个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专业被批准为北京市特色专业,有2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得国家立项支持。
目前,学校实施的2006版培养方案,本着“加强基础、宽口径设课、注重实践能力、鼓励创新、体现特色、整体优化、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突出体现了五个基本特点:进一步压缩理论课程学时和学分,增大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的空间;设置学科平台课程、跨专业选修课程,开放专业课程,优化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创新教育奖励学分、讲座学分,鼓励创新;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行双导师制,加强学生选课、课外实践活动与创新教育的指导;稳步推进双语教学。
二、全面实行学分制,改革人才培养方式
学校自2002年开始施行学分制,并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方式。学分制的标准学制4年,学习年限为3-5年;标准学制5年,学习年限为4-6年。
目前,学校相当部分专业都按学科大类招生或培养;依据专业和生源特点进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实行校内转专业制度;设立双学位班;实施国际合作交流项目(3+1、2+2项目、学期学习与实习项目);实施双导师制。同时,学校每学期还开设300余门的跨专业选修课程,学生可在文、理、经、管、法、艺等众多领域选修课程。学分制使得学生可以根据未来发展的需要,自主选择课程,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主动、有目的地开展学习活动。
此外,为使我校学生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每个学生在入学以后都有一次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转专业申请时间一般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在学生对学校各专业的现状与发展有所了解,并明确自身兴趣特长之后,可以根据个人的愿望和未来工作的需要选择新的专业。
三、课程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效,形成三级课程建设体系
学校高度重视课程质量,2002年以来,已投入经费1000余万元用于课程建设,提升了课程教学质量。目前,学校已形成了由基础平台课程、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跨专业选修课程四个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把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课内外,突出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一体化,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培养的相互渗透,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注重能力、引导创新的教育理念。2008年,学校有1门课程被评选为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课程被评选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学校立项建设优秀课程、评选续建精品课程共24门,并启动了跨专业选修课程建设。形成了国家级、市级、校级三级课程建设体系。
四、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学校始终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形成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为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
目前,学校有“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双聘院士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8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0余人,学校特聘教授2人,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教学带头人近百人。3个北京市级优秀教学团队,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位结构更加合理。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者约占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大部分教师有出国留学和进修学习的经历,部分专业课程(非外语类课程)已经用英文原版教材和英语讲授。90%以上的教授为低年级学生开设基础课。
五、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校秉承“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依据培养方案,注重能力、引导创新,构建了全程化、开放性、交叉性、层次性、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鼓励教师通过教学研究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水平,建设了一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有力推进了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提高了实践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校坚持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并通过实施“研究训练计划”和“本科生学科竞赛计划”,进一步延伸教学效果,拓展学生能力培养空间,强化创新意识。“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是指以项目的形式、由学生自主提出研究设想或学校指定研究题目,在教师指导下提出立项申请参与研究,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008年共立项213项,其中国家级20项、北京市级18项,校级175项,总计投入经费100万元,参与学生达700余人,参与指导教师200余人。“本科生学科竞赛计划”主要为各类竞赛提供经费支持、组织支持等,其主要对象为数学建模竞赛等学科类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等文科类竞赛和“桃李杯”舞蹈比赛等艺体类竞赛。各类竞赛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学校进一步加大公共实验室的开放力度,加强了实验室建设和培育工作。目前有3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六、质量监控体系完善,运行有效
质量是我校发展的生命线。为保障教学质量,我校建立了完整的质量监控体系。学校设有教学工作委员会,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质量工作。专门成立了教学质量管理中心,具体负责教学质量信息的收集、管理、检查和评价工作。设立由资深专家学者组成的教学督导室,具体负责教师教学质量监督、整改和提高工作。中央民族大学学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委员会成立已经10余年,作为学校管理部门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发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质量的评价工作。各个院系都建立了专门的教学质量监督组织,对本院系教学质量全程监控。通过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学生能接受到高水平的教育。
七、教学条件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我校教学全面实行信息化管理,学生可以网上选课,网上查询成绩,部分课程实现了网上学习和网上辅导答疑。学校建设了大批多媒体教室,以文科楼为例,所有的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学校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了包括18个实验室的文科实验中心,极大地提高了经、管、法、新闻、语言类专业的信息化程度和技术含量。学校理科各院系每年都有近千万的专项经费用于实验室建设。随着学校近4万多平米的理科楼投入使用,我校教学设备的现代化水平迈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学校图书馆全面实现电子化,数字化图书馆已经初具规模。学校计算机教育中心设备不断更新,全天候向学生开放,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总之,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人才是我们的宗旨,建成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是我们的目标。我们正在不断努力,我们肯定还可以做得越来越好。欢迎广大学子走进中央民族大学,与我们共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