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研 究 生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专 升 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书画等级 美国高考 驾 驶 员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 检 员 单 证 员 出国留学
 招生考试网 - 高考 - 招生简章 - 正文
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招生简章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 2009-4-16 16:20:26 【字体:小 大】

“985工程”建设概况
 
   
    2004年6月,中央民族大学正式进入国家“985工程”二期重点建设高校行列,成为全国38所致力于迈向世界一流和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
    根据国家“985工程”建设的总体思路,学校确立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学校优势特色为基础,以学术创新团队建设为核心,以原创性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为重点,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动力,重在建设,搭建创新型学科建设发展平台,形成长效机制和新的办学优势,为建设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服务”的“985工程”建设指导思想。集中力量重点建设了“中国当代民族问题战略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教育与边疆史地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与公共管理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三个跨学科、具有创新性、交叉性和开放性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学校“985工程”共争取到国家重大项目专项经费1.5亿元。在建设过程中,立足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队伍建设、基地建设、条件支撑平台建设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五大任务,催生了一批富有勃勃生机的学术特区、人才高地和创新基地,为促进学校建设若干个世界一流学科构筑了新的发展平台。
    目前,三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在基地主任(首席科学家)的领导下,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依托十三个研究中心,汇聚国内外高水平人才,组建了一批包括校内外专家在内的学术创新团队;二是整合原有学科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建设了一批实验室、数据库和信息资料中心,其中“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研究中心(药学)”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被批准立项,实现了学校理工实验室建设零的突破;三是围绕着十三个重大项目领域,确定了186项重点研究的课题,在大规模田野调查地基础上,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原创性科研成果。
    国家“985工程”的重点支持,为把中央民族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一批高水平的学术创新团队正在茁壮成长,一个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知识创新能力的良好治学环境正在成为现实!

 
“211工程”建设概况
 
   
    中央民族大学是“九五”期间第一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之一。尤其是“十五”期间建设成绩显著,国家验收结果为全优。
    经过十年的重点建设,学校学科建设、办学条件、育人环境和管理理念明显改善,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方面建设成效显著,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社会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其主要成就有四:第一,在学科建设方面,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学科发展方向和若干重大研究领域,学科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民族类学科在全国的传统优势和前沿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部分优势学科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2007年新增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008年新增民族学为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人类学、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两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民族医药文化学为北京市重点建设交叉学科。第二,在条件建设方面,教学科研条件和公共服务体系得到全面改善,建设完成文科基础教学系列实验室17个,教学科研实习基地30余个,数字化校园(一期)工程实现了万兆骨干网、校园一卡通和网络教学等功能,全面提升了校园自动化管理水平。第三,在科学研究方面,重点建设学科的学术实力明显提升,特色更加鲜明,取得了如“重大民族社会问题的应用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研究”等重要成果,为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国家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第四,在师资队伍方面,结构更趋合理,水平明显提高,逐步形成“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新模式。聘请了我国著名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尔宓、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郭柏灵院士为学校“双聘院士”。
    与此同时,通过“211工程”建设,中央民族大学也积累了承担和实施国家重大项目建设的丰富经验,提高了完成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任务的能力,使学校逐渐融入到国家创新体系(大学)建设中。

毕业生就业概况

    学校重视学生就业工作,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中心,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和手段保障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建立就业信息网、职业规划测评系统、职前教育网络学堂和用人单位信息资源库等信息平台,实现了就业工作信息化。
    良好独特的育人环境和对素质教育的一贯重视,使学校得以向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合格的建设人才。我校毕业生分布在各行各业,无论是科研机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都有我校学生的身影。学校迄今为止已有近百人相继走上省、市、自治区以上领导岗位,近千人走上地市级领导岗位,近万人担任了县以上各级领导职务,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材。
    除传统的人文学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具有优势外,学校的理工类学科就业形势亦呈现良好趋势,像电子信息工程、通讯工程等专业就业率都在95%以上,深得各用人单位好评。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