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学历| 高考 美术高考 考研 自考 成考 专升本 中考 会考 外语| 四六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翻译资格 JTEST
资格| 公务员 报关员 银行从业 司法 导游 教师资格 报关 财会| 会计证 经济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务师 资产评估 审计师
工程| 一建 二建 造价师 造价员 咨询师 监理师 安全师 医学|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 教案 论文 文档
IT类| 计算机等级 计算机软考 职称计算机 高校计算机 推荐-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招聘 军校国防生 自主招生 艺术特长生 招飞
 3773考试网 - 会考网 -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 广西高中学业水平 - 正文

2014年12月广西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教学质量分析

来源:2exam.com 2015-12-5 21:15:49

2014年12月广西普通高中
学业水平考试
教学质量分析
历 史
(教师教学版)
广西招生考试院
二O一五年十二月

2014年12月广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教学质量分析(历史,教师教学版)


前言
广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自2012年秋季广西普通高中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施测、质量分析及相关评价工作均由广西招生考试院组织实施。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在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方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重,以考导学,以考促改”的指导思想,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及学业水平考试的相关要求,编制《学业水平考试考试大纲与说明》,合理组建命题团队,组织多次命题教师培训,严格监控考试与阅卷过程,确保获取有效数据信息,为质量分析奠定了坚实基础。
根据实际需求,我们将基于学业水平考试数据的质量分析报告分为三个版本:命题质量分析报告(为命题提供参考);教学质量分析报告教育行政科研版;教学质量分析报告教师教学版。目前,各个版本的模型建构已基本完成,具体体现于2014年12月物理 、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等五个学科的考试质量分析报告之中。现将三个版本面向其对应的服务对象发布,希望各级各类普通高中教育工作者能从质量分析报告中获得启迪并转化为改革实践的力量,携手共创广西普通高中教育的辉煌明天。
由于研究与编撰者的时间、精力和水平有限,错漏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读者、实践者批评指正。
质量分析研究与编撰团队
2015年12月1日
阅读说明
各位领导、老师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概念和分类问题,请根据下列案例对此进行理解,以方便您的进一步阅读。
表 近两年学考各科成绩分布参数
考试
时间
科目
平均分
标准差
偏度值
峰度值
中位数
众数
上四分位数
下四分位数
201306
信息技术
71.14
12.84
-0.41
3.14
72
75
80
63
201312
物理
62.88
23.15
-0.12
1.85
63
99
84
43
201312
化学
72.66
17.78
-0.54
2.43
75
93
88
60
201312
生物
70.74
20.09
-0.49
2.32
74
95
88
56
201312
历史
83.17
12.06
-1.34
5.41
86
92
92
77
201312
地理
82.21
12.76
-1.26
5.12
85
90
92
76
201406
语文
69.57
10.73
-1.03
5.17
71
74
77
64
201406
数学
62.35
19.29
-0.31
2.23
64
57
78
48
201406
英语
69.09
22.54
-0.62
2.21
75
94
88.5
51.5
201406
政治
71.08
14.92
-0.53
2.94
72
73
83
61
201412
生物
70.99
17.77
-0.45
2.45
73
82
86
58
201412
化学
69.61
17.70
-0.54
2.55
72
91
84
58
201412
物理
65.78
20.05
-0.24
2.09
67
87
83
50
上表中,平均分是反映考生水平的集中趋势,它可以作为比较学生考试水平的参照点。物理、数学的平均分基本很难突破65分,要学好这两个科目,需要学生付出正确的态度,需要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调控练习与作业难度,使更多的学生不放弃本学科学习。
标准差则是反映学生成绩之间的离散程度,标准差越大,说明学生能力差异越大,当然,以主观题为考查重点的科目,如果在评分上給分点差异不大,也会导致学生成绩相对集中,从而算出来的标准差数据较小。从数据看,标准差最小的为语文、政治、地理、历史,这既反映学生水平相关不大,各个层次考生均能得分的现象,也反映了
主观题(如作文题)评分无法拉开太大距离的现象。
偏度值和峰度值是考生分数分布曲线的分布状态参数,偏度值为负数,说明考试分数为负偏态分布,即多数考生成绩大于平均分,这种分布状态符合学业水平考试的过关性考试特点;峰度值越小,则分布曲线越扁平,即各个分数段的考生数相对都比较多,例如,物理、生物、英语等科目;峰度值越大,则分数分布曲线越“陡峭”,说明考生分数主要集中在某个分数段,相应地,其标准差也相对较小,例如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
上四分位数、中位数、下四分位数分别代表在75%、50%、25%排位数(百分位数)处所对应的考试分数。例如,信息技术的上四分位数为80分,则表明该学科考试成绩在80分以上的人数为总人数的25%;下四分位数为63,则说明有25%的考生的分数低于63分。上四分位数越高,考生总体水平越高,也说明这个科目的试题相对较容易,例如,历史的上四分位数为92,说明历史题目相对容易,也可能说明考生的历史水平较高。
众数则是得分人数最多的那个分数。例如,2015年数学学科的众数为57分,而2016年则为94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数学学业成绩的两极分化特征,数学学习存在“一通百通,不通则退”的学习特点,面向全体学生的数学教学,应首先力求人人过好“入门关”,这样学生才有进一步学习的信心,才有考试成绩的总体提升和进步。
综上所述,各学科分数分布均为负偏态分布,大部分学科的上四分位数大于80分。从学科特点及学生学习效果看,物理和数学是最难的
学科,考生分数分布趋向于两极分化;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科目的分数相对集中,区分度不大。
1
2014年12月广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教学质量分析
历 史
一、总体分析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在教育部的指导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省级国家教育考试,是新时期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考试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是面向全体普通高中学生的达标性考试。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合格是高中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是普通高中同等学历认定的主要依据,也是高等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2014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中历史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是进入新课改以来的第二次历史学科学业水平测试。该次考试旨在促进我区普通高中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方案,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为我区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和高中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估,以及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监测提供依据。通过历史学科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全面检测学生是否达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确定的课程目标。通过考试,引导全区历史教师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
本次考试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颁发的《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等有关文件,并结合广西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的实际情况,按照《广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学科考试大纲与说明》的要求实施命题。考试命题遵循导向性、科学性、客观性、基础性、公平性、人文性等原则,主要考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及《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中规定的必修课程内容,即:必修1、必修2、必修3三个模块。考试对象为广西区内普通高中高二学生,采用闭卷、笔试形式;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难度控制上,全卷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的赋分比例约为7︰2︰1。
(一) 题型结构
表1 题型、题量、模块分布及赋分表 题型 必修1 必修2 必修3 合计 分值
选择题Ⅰ
1~8题
9~15题
16~20题
20题
40
选择题Ⅱ
21、22、23题
24、25题
26、27题
7题
21
判断题
28、29题
30、31题
32题
5题
10
材料解析题
33题
34题
35题
3题
29
分值合计
40分
35分
25分
35题
100分
图1:各题型分布图 图2:各模块考点分布图
表1和图1、图2显示各模块题型、题量及赋分情况。本次历史学科学业水平考试,考
2
试形式、题型、试卷结构与分值严格按照《广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考试大纲与说明》的规定命制,考试范围涵盖高中历史必修1、必修2、必修3三个模块。全卷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部分构成,具体包括试卷包括选择题Ⅰ、选择题Ⅱ、判断题、材料解析题共四大类型题目。其中,选择题Ⅰ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分值为40分;选择题Ⅱ共7小题,每小题3分,分值为21分;判断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分值为10分;材料解析题共3小题,分值为29分。从模块赋分情况看,必修1占40分、必修2占35分、必修3占25分,试卷满分为100分。根据统计,本次考试分值最高的是围绕中国近现代史的考查,分值达43分;其次是世界史,分值为38分;中国古代史分值略少,仅19分。这与当前我区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情况基本一致,也与高中历史课程关于“厚今薄古”的教材编排原则吻合。
结合以上图表可知,与2013年12月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题相比,2014年12月历史学科学业水平考试的试题题型基本相同,但各题型权重稍有调整,选择题Ⅱ由去年的5题增加到7题,材料解析题总题量不变,但赋分减少6分。从模块考点分布来看,必修1占40%,必修2占35%,必修3占25%,符合《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广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考试大纲与说明》的有关规定。
表2 全体考生各模块得分情况表
图3:各模块平均得分率及中位数(分数)占模块总分比例
从表2及图3不难看出,学业水平考试命题遵循了《考试大纲与说明》要求的各模块的占分比例,这也与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板块内容重要程度相适应。实测综合数据反映了全区考生对三个必修模块的学习水平,可以看出,必修1、必修2、必修3实测难度分别为0.74、0.74、0.81,可见学生对三个模块的掌握水平基本一致。从高分层来看,必修1主要集中在34分,必修2主要集中在30分,必修3主要集中在23分,说明考生的得分较为集中,都处于得分高位。显示成绩最好的是必修3的考查,满分比例达到9.21%,说明学生对于刚刚完成的模块内容的学习效果比较明显,特别是对该部分内容中一模块 有效人数 赋分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标准差 区分度 中位数 众数 分数 人数 分数 人数
必修1
275138
40
37
12240
2
19
29.48
5.56
0.92
31
34
必修2
275136
35
32
14699
1
1
25.96
4.67
0.90
27
30
必修3
275098
25
25
25400
1
9
20.13
3.66
0.85
21
23
68.00%70.00%72.00%74.00%76.00%78.00%80.00%82.00%84.00%86.00%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平均分占模块总分中位数占模块总分
3
些理解、应用性内容的掌握和应用较适当到位;必修1、必修2满分比例较低。除却极端分数情况,各模块众数表现较好,中位数位于倾向较高分数点,说明作为传统教学中重要的内容的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在当前的高中教学中得到了应有的关注。
(二)知识结构
表3 试题考查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及分值表 题号 知识结构 题型 认知水平 分值 模块
1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郡县制度
选择题Ⅰ
识记
2
必修1
2
1840年至1900年西方列强对华侵略/马关条约
选择题Ⅰ
识记
2
必修1
3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选择题Ⅰ
识记
2
必修1
4
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标志性事件
选择题Ⅰ
识记
2
必修1
5
祖国统一大业/九二共识的基本内容
选择题Ⅰ
识记
2
必修1
6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万隆会议
选择题Ⅰ
识记
2
必修1
7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马歇尔计划的内容
选择题Ⅰ
识记
2
必修1
8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表现及影响
选择题Ⅰ
理解
2
必修1
9
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工具
选择题Ⅰ
识记
2
必修2
10
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海禁政策的影响
选择题Ⅰ
识记、理解
2
必修2
11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决策
选择题Ⅰ
识记、理解
2
必修2
12
近现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说明近现代物质生活习俗变化的表现
选择题Ⅰ
识记、理解
2
必修2
13
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
选择题Ⅰ
识记
2
必修2
14
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选择题Ⅰ
识记、理解
2
必修2
15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表现
选择题Ⅰ
识记
2
必修2
16
明清儒学思想的发展/顾炎武的基本主张
选择题Ⅰ
识记
2
必修3
17
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活字印刷术
选择题Ⅰ
识记
2
必修3
18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航天成就
选择题Ⅰ
识记
2
必修3
19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
选择题Ⅰ
识记
2
必修3
20
生物进化论/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选择题Ⅰ
识记
2
必修3
21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的内容及其影响
选择题Ⅱ
理解
3
必修1
22
侵华日军的罪行和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选择题Ⅱ
理解
3
必修1
23
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中美关系正常化
选择题Ⅱ
理解
3
必修1
24
两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选择题Ⅱ
理解
3
必修2
4
25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
选择题Ⅱ
理解
3
必修2
26
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意义
选择题Ⅱ
理解
3
必修3
27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选择题Ⅱ
理解
3
必修3
28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举措
判断题
识记
2
必修1
29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判断题
识记
2
必修1
30
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的历史意义
判断题
理解
2
必修2
31
两次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明
判断题
识记
2
必修2
32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的主张
判断题
识记
2
必修3
33
罗马法、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联邦制/罗马法、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的影响
材料解析题
识记、阅读、理解、提炼归纳、知识运用
11
必修1
34
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不同的发展时期及其地位和作用
材料解析题
阅读、理解、提炼归纳和知识运用
11
必修2
35
欧洲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想家及其主张、启蒙运动的影响、陈独秀的主张,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的比较
材料解析题
阅读、理解、提炼归纳和知识运用
7
必修3
表4各认知层次试题数量及赋分比例 识记 理解 应用
题量(含主观题小题)
24
16
3
占总分比例
63%
28%
9%
表3、表4直观地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本次考试考查的知识点与能力要求符合《考试大纲与说明》的有关规定,知识覆盖面广,每一模块、每一专题都设置有题目;同时对于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各时段均赋予一定程度的考查。二是试题以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为主,其中选择题、判断题侧重于识记能力的考查,材料解析题则突出对材料阅读、获取信息、分析、归纳、中外比较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考查。不同认知水平设计不同数量的考题并赋予不同的分数,识记水平层次约占63分,理解水平层次约占28分,应用水平层次约占9分,与考纲规定的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赋分比例约为7:2:1的要求基本相符。
(三)能力结构
5
普通高中历史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对历史学科能力水平考查的要求由低到高依次是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高水平层次的测试要求包含低水平层次的测试要求。三个层次的内涵分别是: 识记层次:考查考生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线索和基本规律等基本历史知识的能力。这一层次的目标行为动词主要有知道、了解、列举等。 理解层次:考查考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这一层次的目标行为动词主要有说出、讲述、简述、说明、概述、概括、体会、认识等。 应用层次:考查考生在新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历史发展规律,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层次的目标行为动词主要有分析、比较、探讨、讨论、总结、评价等。 需要指出的是,对知识与能力要求进行分层,其目的是便于教学者的理解和命题人的操作,事实上,这三个层次构成了知识与能力要求的整体。在试卷中,一道题目或一种题型往往涵盖了两个或全部层次的能力要求。因此,我们需要把三个水平层次的要求融会贯通起来,作为历史教学的思想方法。
表4 能力类型及能力目标的考查分析 题号 能力类型 能力目标 题型
1
历史事实再认、再现,了解历史事件
材料处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单项选择题Ⅰ
2
历史事实再认、再现,了解历史事件
材料处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单项选择题Ⅰ
3
历史结论再认、再现,了解历史事件
史实理解/历史论的分析能力
单项选择题Ⅰ
4
再认、再现历史事实,了解历史事件
史实理解/历史事件阶段特征的认知与理解能力
单项选择题Ⅰ
5
历史概念再认、再现,了解重要事件
史实理解/历史概念及阶段及特征的认知与理解能力
单项选择题Ⅰ
6
历史事实再认、再现,了解重要事件
材料处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单项选择题Ⅰ
7
历史事实再认、再现,了解历史人物
史实理解/历史人物活动的认知与理解的能力
单项选择题Ⅰ
8
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推理
分析、归纳历史现象与区别解释历史的能力
单项选择题Ⅰ
9
历史现象再认、再现,了解文明成果
史实理解/历史现象的认知与理解能力
单项选择题Ⅰ
10
历史现象再认、再现,了解历史特征
史实理解/历史现象、历史事物认知与理解的能力
单项选择题Ⅰ
11
历史现象再认、再现,了解历史特征
史实理解/历史现象及其历史特征认知与理解的能力
单项选择题Ⅰ
12
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推理
分析、归纳历史现象,识别解释历史的能力
单项选择题Ⅰ
13
历史事实再认、再现,了解文明成果
史实理解/历史事实认知与理解的能力
单项选择题Ⅰ
14
历史现象再认、再现,解释历史特征
史实理解/历史现象及历史特征阐释的能力
单项选择题Ⅰ
15
历史事实再认、再现,了解重大事件
史实理解/历史事件的认知与理解的能力
单项选择题Ⅰ
16
历史人物再认、再现,了解历史事实
史实理解/历史事实与人物的认知与理解能力
单项选择题Ⅰ
17
历史人物再认、再现,了解史实
材料处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单项选择题Ⅰ
18
历史事实再认、再现,了解重大事件
史实理解/历史事件的认知与理解的能力
单项选择题Ⅰ
19
历史人物再认、再现,了解历史事实
史实理解/历史事实与人物的认知与理解能力
单项选择题Ⅰ
20
历史人物再认、再现,了解文明成果
史实理解/历史事实与人物的认知与理解能力
单项选择题Ⅰ
21
历史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的线索、历史结论
分析、归纳历史现象,解释评价历史的能力
单项选择题Ⅱ
22
历史发展的线索、历史阶段特征、历
分析、归纳历史事实,解释评价历史的能力
单项选择题Ⅱ
6
史变迁与历史评价
23
历史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的线索、历
史结论
分析、归纳历史结论,识别解释历史的能力 单项选择题Ⅱ
24
历史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的线索、历
史结论
分析、归纳历史结论,解释判断历史的能力 单项选择题Ⅱ
25
历史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的线索、历
史结论
分析、归纳历史现象,解释评价历史的能力 单项选择题Ⅱ
26
历史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的线索、历
史结论
分析、归纳历史结论,解释判断历史的能力 单项选择题Ⅱ
27
历史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的线索、历
史结论
分析、归纳历史现象,判断评述历史的能力 单项选择题Ⅱ
28 历史事实再认、再现,了解重大事件 史实理解/历史阶段及特征的认知与理解能力 判断题
29 历史概念再认、再现,了解历史事件 史实理解/历史阶段及特征的认知与理解能力 判断题
30 历史结论的解释与判断 分析、归纳历史结论,解释判断历史的能力 判断题
31 历史事实再认、再现,了解文明成果 史实理解/历史阶段及特征的认知与理解能力 判断题
32 历史人物再认、再现,了解历史现象 史实理解/历史阶段及特征的认知与理解能力 判断题
33
历史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的线索、历
史阶段特征、历史证据、历史结论、
历史变迁与历史评价
分析、归纳历史现象:比较、解释历史因果联系;说
明和论证历史结论:获取信息,表述和解释历史的结
论与证据;了解历史变迁与解释、评价历史的能力
材料解析题
34
历史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的线索、历
史阶段特征、历史证据、历史结论、
历史变迁与历史评价
分析、归纳历史现象:比较、解释历史因果联系;说
明和论证历史结论:获取信息,表述和解释历史的结
论与证据;了解历史变迁与解释、评价历史等能力
材料解析题
35
历史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的线索、历
史阶段特征、历史证据、历史结论、
历史变迁与历史评价
分析、归纳历史现象:比较、解释历史因果联系;说
明和论证历史结论:获取信息,表述和解释历史的结
论与证据;了解历史变迁与解释、评价历史等能力
材料解析题
上表中,将考查能力进一步归类为图4 形态,反映了不同能力类型试题考查的分数比例。
再认、再现历史
历史推理
历史线索与阶段特征
历史解析与判断
历史解析与判断:8% 再认、再现历史:54%
历史推理:10%
历史线索与阶
段特征:28%
7
图4:不同能力类型考查占分比例
从图中可以看出,本次学考在关注学生对于基础知识能力掌握程度的同时,十分注重考查历史学习过程与方法及学科素养水平,这也与高中新课程课标要求相吻合,也与高中历史“三维”目标教学要求相一致。
(四)难度结构
通常情况下,学业水平考试以0.76~0.88的难度为适宜的值域。从表6、图5可以看出,2014年12月历史学科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难、中、易比例基本合适,并有效地控制了总体难度。大部分的题目难易程度在0.76~0.92之间,以0.85为轴线波动变化,呈现出由易到难逐级递增的趋势。同时,命题人对于考试中区分度和难度的关系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在客观题型中考查中穿插理解、应用型问题;主观试题则侧重于把能力考查的点进行再分解,使用分析、比较、归纳、综合、评价等字眼体现能力考查的诉求,由此使题目达到一种不难不易的状态,确保实现较好的区分度。
在试题的难度设置上,试题由易到难7∶2∶1的实测比例也与考纲基本一致。学考最后结果显示,全区学考有效人数275143人,平均分为81.31,这一结果充分体现了学业水平考试作为全区高中学生达标性考试所遵循的科学性、公平性、客观性、基础性的原则。
表5 试题预估与实测难度对照表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预估难度
0.9
0.9
0.75
0.9
0.85
0.85
0.8
0.65
0.9
0.9 实测难度
0.93
0.83
0.89
0.76
0.93
0.94
0.80
0.89
0.94
0.96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预估难度
0.9
0.9
0.85
0.85
0.85
0.85
0.9
0.9
0.85
0.98 实测难度
0.88
0.96
0.84
0.92
0.83
0.87
0.70
0.89
0.82
0.94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预估难度
0.68
0.75
0.75
0.8
0.82
0.85
0.75
0.9
0.95
0.85 实测难度
0.97
0.84
0.93
0.76
0.98
0.94
0.94
0.79
0.85
0.87 题号
31
32
33(1)
33(2)
33(3)
33(4)
34(1)
34(2)
34(3)
34(4) 预估难度
0.9
0.9
0.7
0.49
0.75
0.65
0.75
0.65
0.68
0.66 实测难度
0.95
0.59
0.52
0.70
0.55
0.73
0.54
0.60
0.66
0.86 题号
35(1)
35(2)
35(3)
预估难度
0.75
0.9
0.49
实测难度
0.81
0.77
0.42
8
图5:试题实测难度柱状图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总体而言,本次考试的总体难度基本能实现有效控制,但试卷在具体题目上,也存在主观预判与实测难度出现较大偏差的情况。主要反映在两方面,一是题型的难度配置上,判断题作为基本全为识记的题目难度应最低,但实测中有些题目不仅难度相对偏大,区分度也未达要求;作为考查识记+理解为主的选择题Ⅱ的得分明显高于以考查识记为主的选择题Ⅰ。二是有高估或低估学生水平的情况。本次考试实际平均分为81.31,与命题期望的平均分相比,整体难度呈现偏易,总体低估了学生的能力。从数据可以看出,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命题者在命制试题时,过于担心学生对题意或者所提供的材料理解不到位,从而在试题中增加了提示、引导的信息量,使学生在明示、暗示中较好地作答。如第33题的第(1)问,材料已经给出了《十二铜表法》,但设问时再次重复和强调,甚至达到考生根本不用看材料就能正确回答。
另一方面,命题也存在高估学生水平的情况,如第32题,尽管题目提供了多重信息,但学生仍然难以进行多方判断,导致本该作为容易题的本题难度达到0.59,区分度仅0.13;再如第35题的第(3)问,从命题人角度看,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均为重要的主干知识,学生应能较好地掌握,同时,对于“联系”这样的设问也应能较好作答,但在实测中竟有54.58%的学生不能回答或错误答写,难度达0.43。
(五)区分度结构
表6 实测各题区分度情况表 题号 区分度 题号 区分度
1
0.34
23
0.40
2
0.39
24
0.39
3
0.33
25
0.26
4
0.29
26
0.44
5
0.38
27
0.32
6
0.35
28
0.43
7
0.39
29
0.13
8
0.33
30
0.26
9
9
0.16
31
0.27
10
0.31
32
0.13
11
0.30
33(1)
0.54
12
0.29
33(2)
0.54
13
0.44
33(3)
0.65
14
0.42
33(4)
0.55
15
0.49
34(1)
0.36
16
0.44
34(2)
0.55
17
0.34
34(3)
0.66
18
0.29
34(4)
0.43
19
0.40
35(1)
0.40
20
0.37
35(2)
0.58
21
0.23
35(3)
0.41
22
0.37
图6:实测区分度折线图
本套试题在侧重公平性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了科学性。这一点突出表现在试题考查在各模块、各类题型的区分度上面,相当多的题目较好地达成了学业水平考试的区分度。表6、图6显示,除第9、21、29、32题以外,全卷各题具有较高的区分度,特别是主观题各题,尽管每个问题分数不多,但实测区分度达到了较高的要求。从考查内容看,三个必修模块的考试区分度分别为0.92、0.90、0.85;从题型看,单项选择题Ⅰ、单项选择题Ⅱ、判断题、材料解析题区分度分别为0.89、0.74、0.52、0.87,均达到了较高的量值。
为有效达成区分度要求,命题人根据考试大纲与说明对试题进行了合理规划和设计,如本卷选择题分为两大层次,1~20题为2分题,大多数题目都是识记类型的题目,21~27题为3分题,基本上属于识记+理解能力的题目。三道材料解析题中,设问围绕立意和情景进行,力求做到新颖、准确、简明、灵活、通俗,具有思维张力,注意由较低层次 向较高层次的深入梯度。试题的设问方式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直接提问式,即题干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中心问题,题干不产生歧义,直接依据文字材料进行设计问题,题干与选项题支是两个独立的部分;二是不完整式提问,通常是由一个问题和一组备选答案组成。在很多情况下,题干与选项共有一段情景材料,题干与选项题支的关系是一个不完整的陈述,通过选择题的题干与选项题支结合才可以完整地理解问题的指向与应答的要求。材料解析题的设问更加灵活多变,第33、34设置了四个问题,第35题设置了三个问题,各题的问题的设计也是层层递进,这样的设计难易相结合,既保证让绝大部分考生都能够拿到一定分数,同时也能够让
区分度00.10.20.30.40.50.60.7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1)33(2)33(3)33(4)34(1)34(2)34(3)34(4)35(1)35(2)35(3)
10
能力强的学生能拉开与普通水平学生的差距,由此达成较好的区分度和信度。
(六)实测分数分布
图7:全体考生实测分数分布图
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2000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41 45 49 53 57 61 65 69 73 77 81 85 89 93 97
人数
100 分数
11
图8:全区及各市考生各分数段占总人数比例(仅计50分以上)
联系等能力考查,与高中学段历史学科素养要求相适应。命题与教学的有机结合,规避了为考试而考试的出现,有效地达成考试的效率和效益。
5.本次考试在命题人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实行集中试评和制定统一评分标准,有利于全区各市阅卷中评分操作的一致性。同时,继续实行封闭式无纸化评卷也对考试的有效性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合上述,由此我们认为,本次考试从组织引导、规划设计、过程监控等全程均科学、有效地得以实施,达到了促进我区普通高中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全面监测普通高中教学质量、引导全区历史教师有效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并全面检测了我区普通高中历史学习对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达成情况,对我区普通高中学生历史学业水平和高中学校办学水平进行了有效评估,考试具有较高的效度。
(九)试题特征
表7 试题结构分析表 题号 设问特征 情境素材 试题立意 试题表述 赋分
1
直接提问式
历史地图与文字情境
知识
通过历史地图,创设新的历史情境,并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
2
2
直接提问式
文字情境
知识
运用简洁、有效的书面语言提问
2
3
直接提问式
文字情境
知识
运用简洁、有效的书面语言提问
2
4
直接提问式
文字情境
知识
运用简洁、有效的书面语言提问
2
5
直接提问式
文字情境
知识
运用简洁、有效的书面语言提问
2
6
直接提问式
历史资料与文字情境
知识
运用创设历史资料结合文字为情境,简洁、有效的书面语言提问
2
7
直接提问式
文字情境
知识
运用简洁、有效的书面语言提问
2
8
不完整提问式
漫画资料与文字情境
知识、能力
运用漫画创设新的情境,运用文字描述,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
2
9
不完整提问式
历史资料与考古图情境
知识、能力
运用文献与考古图片,创设新情境,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
2
10
直接提问式
文字情境
知识
运用简洁、有效的书面语言提问
2
11
直接提问式
历史资料与文字情境
知识
运用简洁、有效的书面语言提问
2
12
不完整提问式
一组历史照片情境
知识、能力
运用历史照片组图,创设新情境,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
2
13
直接提问式
文字情境
知识
运用简洁、有效的书面语言提问
2
14
不完整提问式
历史资料与文字情境
知识
运用简洁、有效的书面语言提问
2
15
不完整提问式
文字情境
知识
运用简洁、有效的书面语言提问
2
12
16
直接提问式
历史资料与文字情境
知识
运用简洁、有效的书面语言提问
2
17
直接提问式
历史人物图与文字情境
知识、能力
设置新的情境,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
2
18
不完整提问式
历史照片情境
知识、能力
运用历史照片组图片,创设新情境,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
2
19
直接提问式
历史资料与文字情境
知识
运用简洁、有效的书面语言提问
2
20
直接提问式
文字情境
知识
运用简洁、有效的书面语言提问
2
21
直接提问式
历史资料与文字情境
知识、能力
运用简洁、有效的书面语言提问
3
22
直接提问式
表格材料与文字情境
知识、能力
运用表格材料,设置新的情境,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
3
23
直接提问式
历史资料与文字情境
知识、能力
运用简洁、有效的书面语言提问
3
24
直接提问式
历史资料与文字情境
知识、能力
运用简洁、有效的书面语言提问
3
25
不完整提问式
历史资料与文字情境
知识、能力
运用简洁、有效的书面语言提问
3
26
不完整提问式
文字情境
知识、能力
运用简洁、有效的书面语言提问
3
27
不完整提问式
新闻报纸图片、生活情境
知识、能力
运用新闻报纸图片与生活,创设新情境,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
3
28
判断式
文字情境
知识
运用简洁、有效的书面语言设问
2
29
判断式
文字情境
知识
运用简洁、有效的书面语言设问
2
30
判断式
文字情境
知识
运用简洁、有效的书面语言设问
2
31
判断式
文字情境
知识
运用简洁、有效的书面语言设问
2
32
判断式
文字情境
知识
运用简洁、有效的书面语言设问
2
33
直接提问式
历史文献资料与文字情境
知识、能力
设置新的材料情境,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
11
34
直接提问式
历史文献资料、曲线图情境
知识、能力
运用曲线图与文献资料,创设新材料情境,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
11
35
直接提问式
历史文献资料与文字情境
知识、能力
设置新的材料情境,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
7
表7显示,本次历史试题在命题立意、情境刺激、设问特征与表述特点等方面均有较大突破,具体表现在:一,试题立意鲜明,载体形式丰富。试题立意于知识与能力的交融,试题载体形式丰富,在上面已有相关论述。在此,强特别调的是本套题能有效地落实知识、能力作为学业水平命题的立意,立足知识,兼顾能力,努力实现知识立意与能力立意的交融。更重要的是吸取以往命题经验,广泛运用丰富多彩的素材,如试题的载体材料有:文字(历史文献资料)、图表(曲线图、表格)、历史照片、历史地图、漫画等。题目的表述方式选择
13
了最简洁、有效的书面语言。运用新颖、开放、自由灵活的内容形式,运用具有灵活性和趣味性的提示语,充满历史韵味与时代气息的语言文字,设问与表达方式的丰富多彩等多种形式命制试题,大胆创新试题的设问方式。二,试题隐含历史的“主题”与“主线”,反映命题实践技术的进步。本次考试试题在谋划与命制时,注意在试题中渗透与反映历史的主题与历史的主线,同时基于“主题”、“主线”,把这些因素渗透与落实到命题立意中来,且与情境和设问相呼应。在具体命题中,按照一定程序展开命题:明确立意——确定主题——主线串连——情境材料——文字设计——试题设问——试题初成——打磨成题。具体在命题过程中,命题者基于历史的主题与历史主线,创新选择题目和非选择题目考查的内容与内涵。如第33题,基于知识与能力的交融为试题的立意,即运用“十二铜表法、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的知识,有的设问就是直接考查其相关知识点,同时,考查从文献资料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并深入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进行命题考查,实现知识与能力考查的初步交融。命题的主题是“法治”,主线是“法律文件”,即具体运用古代罗马的法律、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法制形成、发展的基本过程为命题的主线,分别运用了罗马《十二铜表法》、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文件,把“法治”的主题贯串起来,并与命题的立意相呼应。第34题也是同样的道理,其主题是“工业化”,其主线是“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曲折发展”,基于主题与主线,并与考查知识与能力的命题立意相呼应,这应该是学业水平历史试题命制的发展趋势与努力的方向。
1.试题整体设计科学合理,切实体现考查的公平性与公正性
首先,试题立足于“一标多本”的广西历史学科教材的使用现状,做到在命题时避免了依据于某一版本历史教材而导致的考试的不合理、不公平现象。试题严格依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学科考试大纲》的要求,做到“以考试大纲为纲”,同时,结合与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史学科课程实施指导意见》等教学指导性的文件,并对城乡历史学科教学的差异性问题都进行了充分的考虑,有效避免了城乡歧视、地域差异等影响考试公平性的干扰因素。
其次,试题努力实现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考试要求,使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覆盖面达到较高的比例和幅度。本考题共考查了35个基本知识点,比2013年增加了2个,充分考虑到各模块的教学要求、教学实际和内容分布比例等情形,试题分别以40、35、25分的分值考查了必修1、必修2、必修3三个模块的内容,使考点覆盖面能达到科学合理的比例,各个模块所占的试题比例也与考试大纲的指导意见是相吻合的,在杜绝繁、难、偏、旧现象的同时避免了超纲问题的出现。
再次,本套试题在侧重公平性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了科学性。这一点突出表现在试题考查在各模块、各类题型的区分度上面,相当多的题目较好地达成了学业水平考试的区分度。从考查内容看,三个必修模块的考试区分度分别为0.92、0.90、0.85;从题型看,单项选择题Ⅰ、单项选择题Ⅱ、判断题、材料解析题区分度分别为0.89、0.74、0.52、0.87,均达到了较高的量值。
最后,在试题的难度设置上,试题由易到难7∶2∶1的实测比例也与考纲基本一致。学考最后结果显示,全区学考有效人数275143人,平均分为81.31,这一结果充分体现了学业水平考试作为全区高中学生达标性考试所遵循的科学性、公平性、客观性、基础性的原则。
2.立足历史学科基础,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
本套试题着重考查学生对学科主干知识、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在历史知识的考查方面主要涵盖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等,如百家争鸣、郡县制、科举制、海禁政策、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军机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邓小平理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成就、中美关系正常化、万隆会议、雅典民主政治、文艺
14
复兴、新航路开辟、两次工业革命、英国君主立宪制、启蒙运动、美国1787年宪法、罗斯福新政、马歇尔计划、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等内容均为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中的主干知识,2013年12月历史学科学业水平考试中的一些已考知识点也一定程度上以新的角度进行了考查与检测,反映了基础部分核心知识考查的视角和命题切入点的不同设计,体现了“主干知识年年考,重点内容重点考”的学科命题特点。
3.试题生活气息浓郁,时代感强
试题素材的选择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的发展,不仅符合新课改的理念,也体现考试的时代性,这更多地体现于试题广泛运用了生活化的情境材料。如选择题的命题中,对近现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成就、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的考查,试题命制与立意都充分考虑与体现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对社会的感知与认识,试图走近学生,贴近学生的生活。主观题的考查含括了法治的精神与理念、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生产力发展以及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等当前时代与社会各领域的热点问题,不仅富有生活气息,而且凸显时代特色,较好地渗透与实践了“让历史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历史”的理念。
4.赋分合理,体现考查功能
特别是材料解析题的赋分要根据所设问题的思维向度,而不是只看答案要点的多少进行赋分。一般来说,一个得分点给2分比较适中。分数的分布和难度、答题量的比重体现能力考查的要求,体现对学科深层含义的理解。主观题的难度相对比客观题的难度要高一些,不能用整卷的平均难度值去衡量主观题的难度。另外,主观题的难度和答题量关系要具体而论,通常,涉及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内容,即使文字量多,但难度不高, 赋分也较少,因此有的地方只赋1分;如在涉及综合、分析、评价的内容,即使文字量少,但难度较高,赋分也多一些。
5.人文色彩浓厚,传递正能量
知古鉴今,读史明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历史课程之本质乃人文素质教育,高中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与认知历史的过程,通过人文素质的培育和人文精神的渗透,在历史文化熏陶中实现人格素养的养成。“人文素养的培育,不仅体现在日常历史课程教学中,而且可以通过学业水平考试中实现,这也是历史教育所应承担的功能之一。”如对百家争鸣、科举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新文化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邓小平理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成就、文艺复兴、两次工业革命、英国君主立宪制、启蒙运动、美国1787年宪法、罗斯福新政等内容的考查中,题干选用的材料及相关数据、观点都洋溢着浓厚的自由、民主、以人为本及爱国主义的精神气息,考生在答题的同时,感受到试题所蕴含的正能量,在实现学科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当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浸润与洗礼。
6.历史学科思维考查呈现开放性
首先,是试题载体的开放性。试题广泛采用形式多样化的材料,包括“考古资料、报纸、统计图表、研究著述、表格数据、历史地图、报纸、漫画、诗歌”等多样化的材料。
其次,是试题答案的开放性。在选择题与材料解析题目中均有体现试题载体的多元化与开放性,特别是在三道材料解析题的设问形式及所提供的参考答案都给予学生作答思考的空间与余地,因此具有开放性的特色。如34(3)的设问是: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张謇创办的企业得到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其答案是:(3)辛亥革命扫除了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些障碍;政府奖励实业;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抵制日货,爱用国货运动的推动);一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4分。每点2分,答对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给4分)参考答案给出了4点,只要求答出2点即可得满分。其他两
15
道材料解析题答案的设置同样也体现了多元性。这种开放的考查方式,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7.试卷长度合适
试卷长度是指试题的数量和参考答案的文字总量之和,试卷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考试的信度。本次历史科学业水平考试试卷长度共6个页码,总阅读量3500字左右,从考试的成绩结果可以知道,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全卷内容,有很多考生做完全卷后尚有时间检查,并取得预期的成绩。
二、试题分析
注意:分析难度为质量分析教师进行的难度预估值;设计难度为命题教师设计的试题难度;实测难度为实际测量出来的难度。各考生层次划分方法请参照前述相关量表和数据。
1.(2015广西卷第1题)图9反映出秦统一六国后在地方上推行
A.三公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能力目标】读取地图信息,再认、再现历史事实
【知识目标】必修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秦朝中央官制、郡县制、元朝行省制度。
【认知水平】识记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1
3
1
1
6
0.89-0.8
稍容易
【难度比较】
【应答数据】
考生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1.01%
4.97%
92.91%
1.09%
0.02%
1.86
0.51
0.93
0.34
2
第一层
0.12%
0.37%
99.46%
0.05%
0.00%
1.99
0.15
0.99
0.04
2
第二层
0.52%
1.30%
97.90%
0.27%
0.00%
1.96
0.29
0.98
0.04
2
第三层
1.18%
4.36%
93.62%
0.83%
0.01%
1.87
0.49
0.94
0.08
2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93
0.95
0.9
0.02
0.03
0.05
16
第四层
2.33%
14.27%
80.05%
3.29%
0.07%
1.60
0.80
0.80
0.22
2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秦朝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提示我们在进行历史教学的时候,应立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标准与教学要求进行把握:秦朝废分封,置郡县。由此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的知识进行充分认知与了解。
题目从历史地图素材入手,通过对地图相关信息的获取,并对此形成一定的信息解读,从中建立与所学知识即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再认与再现的能力。可根据地图中的信息准确把握试题的设问指向,并结合所学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知识,即秦朝的地方制度能直接得出答案。题目要求解答的是秦朝在地方推行了什么制度? 从“秦朝”与“地方”是两个限定词中思考,并与所学知识建立关联,因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行省制”不是秦朝推行的制度,“三公制”在秦朝推行,但属于中央官制,不是在地方上推行的制度。A、B、D项不符合题目要求,只有“郡县制”是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在地方推选的措施,符合题要求,正确答案为C。同时,根据对地图内容解读,地图中呈现的地方行政区域名称都带有“郡”字,依此也能推导出正确答案。
【正确选项】C
【答题分析】本题难度较低,平均分为1.86,难度系数0.93,区分度0.34,区分度较好。其中第一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1.99,难度系数0.99,区分度0.04;第二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1.96,难度系数0.98,区分度0.04;第三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1.87,难度系数0.94,区分度0.08;第四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1.60,难度系数0.8,区分度0.22。本题三个迷惑项对前三个层次的考生干扰不强,B选项对于第四层次考生干扰作用比较大。第四层次学生得分情况与其他层次同学有一定距离,主要是由于这一部分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没有很好的掌握,同时,对所提供的地图信息的获取不充分,对所提供的信息不能正确解读,因此,不能结合试题所提供的地图和所学知识建立关联性,从而无法找到解题的信息与思路。
【学法启示】识记中国古代重要的制度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但因为概念众多,容易混淆,学习过程中应当注意知识梳理,将具体的历史概念与不同的时代结合起来,从背景、内容、影响等角度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真正理解每一个具体的历史概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历史教育的目的。
【教学评价】本题将中国古代四个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列出来,让学生判断哪一个是秦朝的地方制度,以此考察学生对中国古代重要政治制度的掌握程度。在用地图加以提示以降低难度的情况下,最后答对率为92.91%,说明对该知识点的教学基本达到预期效果。但有近7%的同学没能做对,说明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没掌握好一些最基本的历史概念。
【教学建议】应该围绕课程标准所明确的历史主干知识进行教学,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在教学中应适当降低难度要求,立足于相关基础知识的识记和了解进行教学,并需加强个别指导,同时,对题目的解答能力的培养上,在相关复习阶段针对不同题型进行适当的训练。
2.“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此条款出自于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7
【能力目标】 再认、再现历史事实,了解历史事件
【知识目标】必修一/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马关条约》内容。
【认知水平】 识记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1
2
1
1
5
0.94~0.9
容易
【难度比较】
【应答数据】表6:第2小题答题情况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近代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提示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应立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与《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与说明》 的要求,引导学生了解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能记住《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本题直接呈现中国近代史上某条约中的一项内容,要求学生判断该条款的归属。学生在了解《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具体内容的基础上,可做出准确判断。《南京条约》、《北京条约》与日本无关,《辛丑条约》不涉及割地问题,A、B、D项不符合题目要求。教材对《马关条约》内容的介绍中有“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的信息,可确定正确答案为C。
【正确选项】C
【答题分析】本题属于较容易题,平均分为1.66,难度系数0.83,区分度0.39,区分度较好。其中第一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1.96,难度系数0.98,区分度0.10;第二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1.82,难度系数0.91,区分度0.09;第三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1.61,难度系数0.8,区分度0.08;第四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1.24,难度系数0.62,区分度0.19。本题三个迷惑项对前二个层次的考生干扰不强,A选项对于第三、四层次考生干扰作用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83
0.85
0.9
0.02
0.07
0.05
考生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8.30%
1.60%
83.19%
6.85%
0.06%
1.66
0.75
0.83
0.39
2
第一层
1.11%
0.17%
97.92%
0.80%
0.00%
1.96
0.29
0.98
0.10
2
第二层
4.61%
0.78%
91.14%
3.45%
0.02%
1.82
0.57
0.91
0.09
2
第三层
10.14%
1.81%
80.31%
7.69%
0.04%
1.61
0.80
0.80
0.08
2
第四层
18.08%
3.77%
61.91%
16.06%
0.18%
1.24
0.97
0.62
0.19
2
18
大,D选项干扰性次之。
【学法启示】课改后历史教学强调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但并不意味着放弃对历史知识的识记。只有对历史知识有所识记,我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运用才有依托。因此,在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中,该背该记的内容必须下足功夫去掌握好。
【教学评价】本题问题设置简单,难度不大,从得分来看,不同层次的同学都出现失分,难度系数只有0.83,反映出部分学生对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不平等条约相当不熟悉,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教学建议】本题学生失分主要是由于没有熟记各主要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也不清楚条约的签订国。这提醒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重点知识讲解,对于重点知识,必须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背记要求并注意检查落实情况,务必使每一位学生对基础性的知识点有准确的记忆。
3.辛亥革命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
A.促进近代教育的发展 B.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C.促进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D.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能力目标】 再认、再现历史结论,了解历史事件
【知识目标】 必修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认知水平】 识记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2
1
2
2
7
0.79~0.7
中下
【难度比较】
【应答数据】表7:第3小题答题情况
考生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2.53%
4.60%
3.59%
89.22%
0.06%
1.78
0.62
0.89
0.33
2
第一层
0.13%
0.49%
0.64%
98.74%
0.00%
1.97
0.22
0.99
0.07
2
第二层
0.85%
2.10%
2.13%
94.90%
0.02%
1.90
0.44
0.95
0.07
2
第三层
2.72%
5.03%
4.05%
88.14%
0.06%
1.76
0.65
0.88
0.08
2
第四层
6.67%
11.20%
7.81%
74.15%
0.16%
1.48
0.88
0.74
0.18
2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提示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应立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与《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与说明》的要求,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在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能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基本状况,阐述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地位和作用。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89
0.8
0.75
0.09
0.14
0.05
19
本题不设置具体的问题情景,要求学生判断辛亥革命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要得出正确结论,必须对辛亥革命所带来的多方面影响进行比较,找出最深刻影响历史进程的一面。本题四个选项都属于辛亥革命的影响,但辛亥革命对“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只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并没有导致两者发生根本性改变,影响有限,可知A、B项不符合题目要求。“促进近代教育的发展”是辛亥革命后新政权推动的结果,不是辛亥革命的直接影响,C项不符合题目要求。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要走上独立富强之路,首先要完成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务。辛亥革命成功地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的道路上,迈出了巨大的一步,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面貌。所以正确答案为D。
【正确选项】D
【答题分析】本题属于较容易题,平均分为1.78,难度系数0.89,区分度0.33,区分度较好。其中第一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1.97,难度系数0.99,区分度0.07;第二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1.9,难度系数0.95,区分度0.07;第三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1.76,难度系数0.88,区分度0.08;第四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1.48,难度系数0.74,区分度0.18。本题三个迷惑项对前三个层次的考生干扰不强,B选项对于第四层次考生有一定的干扰作用。前三个层次的同学得分较好,主要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分析到位,学生对此有较好的理解,并掌握一定的分析能力。
【学法启示】历史学习不能一味强调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将历史问题放到具体的空时背景中进行对比、分析、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历史的真谛,否则只能成为一个背书工具,在现实中没有任何意义。
【教学评价】本题意在考察学生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理解程度,要求学生指出辛亥革命最伟大的历史功绩,难度不算大,最后难度系数为0.89,距离难度预估有一定距离,说明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该问题理解不充分,没能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
【教学建议】错选的学生失分主要是对历史事件意义分析方法的缺失,提示教学过程中,除了关注知识的传授外,还要加强学科学习方法、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弃死记硬背的教学要求,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真正实现历史学科的教育目的。
4.解放战争中使东北全境得到解放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能力目标】 再认、再现历史事实,了解历史事实
【知识目标】 必修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
【认知水平】 识记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1
1
2
1
5
0.94~0.9
稍容易
【难度比较】
20
【应答数据】表8:第4小题答题情况
考生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75.66%
8.72%
10.42%
5.09%
0.11%
1.51
0.86
0.76
0.29
2
第一层
91.16%
1.95%
5.00%
1.87%
0.03%
1.82
0.57
0.91
0.15
2
第二层
79.93%
5.29%
9.96%
4.77%
0.05%
1.60
0.80
0.80
0.07
2
第三层
71.35%
9.46%
12.70%
6.37%
0.12%
1.43
0.90
0.71
0.05
2
第四层
58.74%
18.82%
14.52%
7.66%
0.25%
1.17
0.98
0.59
0.16
2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提示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应立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与《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与说明》的要求,引导学生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掌握解放战争爆发、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的标志事件和重要战役。
本题采用直接提问的方式,要求学生回答解放战争中哪一战役使东北全境得到解放。结合课文内容对选项中涉及的四个战役相关信息进行回顾,就能得出结论。题目明确要求指出解放“东北”的战役,四个选项中,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分别发生在淮河流域、今北京和天津附近地区、长江流域,所以B、C项与题目要求无关。只有辽沈战役发生在东北地区,正确答案为A。
【正确选项】A
【答题分析】本题难度适中,平均分为1.51,难度系数0.76,区分度0.29。其中第一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1.82,难度系数0.91,区分度0.15;第二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1.6,难度系数0.8,区分度0.07;第三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1.43,难度系数0.71,区分度0.05;第四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1.17,难度系数0.59,区分度0.16。三个迷惑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的干扰作用。
【学法启示】任何历史事件都是以一定的时空为背景,历史学习离开具体的时空背景必定会导致知识混乱,只有将历史事件和学习与具体的时空相结合,才能实现对历史知识的全面、准确把握。
【教学评价】题目是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事实,难度并不算大,但学生成绩不算理想,主要是由于时空意识薄弱,学习过程中一味死记硬背,一但将同质性比较强的知识点放在一起,学生就不容易区分清楚,造成失分现象。
【教学建议】教师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历史地图的使用,注意与地理学科融会贯通,将历史事件与具体的地理概念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
5.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的“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
A.“独立自主”方针 B.“依法治国”方针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86
0.9
0.9
0.04
0
0.04
21
C.“港人治港”原则 D.“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能力目标】 再认、再现历史概念,了解重要事件
【知识目标】 必修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祖国统一大业/“九二共识”
【认知水平】 识记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1
1
3
1
6
0.89~0.8
稍容易
【难度比较】
【应答数据】表9:第5小题答题情况
考生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2.08%
2.76%
2.16%
92.95%
0.05%
1.86
0.51
0.93
0.38
2
第一层
0.16%
0.13%
0.13%
99.57%
0.01%
1.99
0.13
1.00
0.05
2
第二层
0.64%
0.54%
0.79%
98.01%
0.01%
1.96
0.28
0.98
0.05
2
第三层
1.76%
1.80%
2.13%
94.27%
0.04%
1.89
0.46
0.94
0.07
2
第四层
5.92%
8.79%
5.78%
79.36%
0.16%
1.59
0.81
0.79
0.31
2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九二共识”的内容,提示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应立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与《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与说明》的要求,引导学生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为实现祖国统一而做的努力,了解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过程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
本题直接设问,要求学生选出“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根据教材中的相关表述能直接得出结论。四个选项中,“独立自主”方针是外交方针,海峡两岸关系是内政问题,A选项与设问无关;“依法治国”方针是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的治国方略,“港人治港”原则是针对香港地区提出的方针,A、B、C项不符合题目要求。“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经过商议达成的共识,所以正确答案为D。
【正确选项】D
【答题分析】本题属于较容易题,平均分为1.86,难度系数0.93,区分度0.38,区分度较好。其中第一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1.99,难度系数1,区分度0.05;第二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1.96,难度系数0.98,区分度0.05;第三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1.89,难度系数0.94,区分度0.07;第四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1.59,难度系数0.79,区分度0.31。本题三个迷惑项对前三个层次的考生几乎没有干扰,只对四层次考生有一定干扰作用。
【学法启示】学生失分主要是由于没有熟记“九二共识”的内容,还有就是审题能力的缺失,题目明确指出 “九二共识”是海峡两岸共同达成的,选项D有“海峡两岸”字样,只要学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93
0.9
0.85
0.02
0.08
0.05
22
生稍加注意就能得出正确的选择。提醒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要识记基本的史实,还应加强阅读能力方面的训练。
【教学评价】前三个层次的学生对本题的答对率都在94%以上,说明对该知识点的教学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教学中应该注重对重点知识讲解,对于重点知识,必须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背记要求并进行检查落实。同时还应该进行相应的解题方法指导,进行一定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6.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为此,周恩来提出了
A.“另起炉灶”方针 B.“一边倒”方针
C.“求同存异”方针 D.“多边外交”方针
【能力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
【知识目标】必修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祖国统一大业/“九二共识”
【认知水平】 识记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1
2
1
2
6
0.89~0.8
稍容易
【难度比较】
【应答数据】表10:第6小题答题情况
考生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0.65%
0.72%
94.17%
4.44%
0.02%
1.88
0.47
0.94
0.35
2
第一层
0.05%
0.01%
99.73%
0.21%
0.00%
1.99
0.10
1.00
0.03
2
第二层
0.18%
0.11%
98.59%
1.12%
0.00%
1.97
0.24
0.99
0.05
2
第三层
0.56%
0.45%
95.24%
3.74%
0.01%
1.90
0.43
0.95
0.06
2
第四层
1.85%
2.37%
82.62%
13.09%
0.07%
1.65
0.76
0.83
0.28
2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外交方针,提示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应立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与《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与说明》的要求,引导学生掌握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
本题以史料为载体,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和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学生如果能够理解“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强调的是“求团结”或熟悉“万隆会议”基本内容,都能顺利得出正确答案。本题A、B两个选项是新中国成立时提出的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方针与“求团结”无关,“一边倒”方针强调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不是针对参加万隆会议的亚非国家;“多边外交”方针也是建国初定出的方针,但广泛推行是在20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94
0.9
0.85
0.04
0.09
0.5
23
世纪80年代以后。所以A、B、D项不符合题目要求。1955年,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针对会议上出现的意见分歧,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所以正确答案为D。
【正确选项】C
【答题分析】本题属于较容易题,平均分为1.88,难度系数0.94,区分度0.35,区分度较好。其中第一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1.99,难度系数1,区分度0.03;第二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1.97,难度系数0.99,区分度0.05;第三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1.90,难度系数0.95,区分度0.06;第四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1.65,难度系数0.83,区分度0.28。本题三个迷惑项对前三个层次的考生干扰不大,只对选项D对三、四层次考生有一定干扰作用。学生失分主要是由于没有熟记“万隆会议”的内容,或者不理解“另起炉灶”方针、“一边倒”方针、“多边外交”方针的内涵,造成判断失误。
【学法启示】准确把握历史专有名词的内涵、外延是历史学科学习的基本要求,在学习过程,要做到“听讲、识记、思考”相结合,将专有名词放到的特定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专有名词。
【教学评价】本题难度系数为0.94,接近0.95的预设目标,说明对该知识点的教学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重点知识讲解,对于重点的概念,不仅仅是记住名称,更重要的是真正把握其内涵。对于重点知识,必须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背记要求,同时通过一定的针对性练习加深学生对重点概念的理解。
7.二战后美国对欧洲实施的经济援助政策是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建立华沙条约组织
【能力目标】再认、再现历史事实,了解重要事件
【知识目标】 必修一/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认知水平】 识记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1
2
2
1
6
0.89~0.8
最容易
【难度比较】
【应答数据】表11:第7小题答题情况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8
0.85
0.8
0.05
0
0.5
24
考生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4.66%
80.29%
10.88%
4.08%
0.09%
1.61
0.80
0.80
0.39
2
第一层
0.52%
96.89%
2.16%
0.42%
0.01%
1.94
0.35
0.97
0.11
2
第二层
2.21%
88.05%
7.74%
1.97%
0.02%
1.76
0.65
0.88
0.09
2
第三层
5.12%
76.23%
13.76%
4.83%
0.07%
1.52
0.85
0.76
0.09
2
第四层
11.20%
58.32%
20.74%
9.46%
0.27%
1.17
0.99
0.58
0.19
2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二战后美苏两极对峙局面的形成,提示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应立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与《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与说明》的要求,引导学生了解 “冷战”的发起过程,能描述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的内容。
本题直接设问,解题关键在于把握问题指向:“经济援助政策”,还要清楚选项涉及的四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内容。杜鲁门主义、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分别是美国为对抗苏联而采取的政治措施和军事措施,与经济援助无关,A、C不符合题目要求;华沙条约组织是由苏联组织的, D项不符合题目要求。只有“马歇尔计划”是美国为帮助欧洲恢复经济而采取的经济措施,所以正确答案为A。
【正确选项】B
【答题分析】本题难度适中,平均分为1.61,难度系数0.80,区分度0.39,区分度较好。其中第一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1.94,难度系数0。97,区分度0.11;第二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1.76,难度系数0.88,区分度0.09;第三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1.52,难度系数0.76,区分度0.09;第四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1.17,难度系数0.58,区分度0.19。本题三个迷惑项对不同层次的考生都造成干扰,其中选项C的干扰比较明显,选项A次之。学生失分主要是由于不能很好地区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的基本内容,
【学法启示】历史概念识记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但因为概念众多,容易混淆,学习过程中应当注意知识梳理,从背景、内容、影响等角度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真正理解每一个具体的历史概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历史教育的目的。
【教学评价】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本题难度系数0.80,远远低于预定的难度目标,反映出学生对相关知识点掌握不好,未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建议】在教学中除注重对重点知识讲解外,还应当对重点知识进行必要的整理、归类,利于学生理解、背记,减轻学生的负担。
8.如图11所示,2003年3月,美国宣布对伊拉克发动战争,其欧洲盟国所持态度不一。这实际上反映出
A.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B.欧盟唯美国马首是瞻
C.法、德欲与俄罗斯结盟
D.美国已建立起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
25

图 11
【能力目标】分析、归纳历史现象,区别解释历史
【知识目标】必修一/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认知水平】 理解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2
2
2
2
8
0.69~0.6
中中
【难度比较】
【应答数据】表12:第8小题答题情况
考生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89.12%
2.01%
1.51%
7.27%
0.08%
1.78
0.62
0.89
0.33
2
第一层
98.19%
0.46%
0.17%
1.18%
0.00%
1.96
0.27
0.98
0.08
2
第二层
94.26%
1.31%
0.74%
3.67%
0.03%
1.89
0.47
0.94
0.06
2
第三层
88.37%
2.08%
1.49%
7.97%
0.08%
1.77
0.64
0.88
0.07
2
第四层
74.81%
4.35%
3.76%
16.85%
0.23%
1.50
0.87
0.75
0.26
2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这一世界政治发展基本特征,提示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应立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与《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与说明》的要求,引导学生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本题借助政治漫画考查学生对重要史实的理解,除要求学生读懂漫画内涵外,还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历史思维能力。解题第一步要理解漫画所表达的意思:英国对美国惟命是从,但法、德两国有自己的主张,不认同美国的决定。第二步要理解:欧洲国家对美国的不同态度的背后,是欧洲国家已经有能力摆脱美国的控制,发出自己的声音,反映出欧洲国家成为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可以同美国进行一定程度的抗衡。漫画中,法、德对美国说“不”, 说明欧盟不是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也不能控制、主导世界,选项B、D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89
0.8
0.65
0.09
0.24
0.15
图2
26
错误, “法、德欲与俄罗斯结盟”漫画中没有体现出来,也不符合事实,选项C错误,法、德敢于两国反对美国的决策,是欧盟实力的体现,反映了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所以正确答案为A。
【正确选项】A
【答题分析】本题难度较低,平均分为1.78,难度系数0.89,区分度0.33。其中第一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1.96,难度系数0.98,区分度0.08;第二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1.89,难度系数0.94,区分度0.06;第三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1.77,难度系数0.88,区分度0.07;第四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1.50,难度系数0.75,区分度0.26。本题三个迷惑项对前二个层次的考生干扰不强,D选项对于第四层次考生干扰作用比较大。学生失分,主要是由于这一部分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没有很好的掌握,将当今世界“一超多强”的格局理解为“单极世界”,同时,不能理解漫画的基本含义:欧洲国家对美国的抵制。因此,不能结合试题所提供的漫画和所学知识建立关联性,从而无法找到解题的信息与思路。
【学法启示】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现实问题,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社会中的问题相结合,真正发挥历史学科应有教育功能。
【教学评价】本题难度系数0.89,超出命题预设难度,说明该知识点的教学基本达到教学预设目标。
【教学建议】本题答题结果反映出学生对重要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有待提高,对漫画内涵的理解能力不强。提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历史阶段特征的讲解,应针对不同的题型加强训练。
9.图12是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画像石。它说明当时农业采用的生产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铁犁牛耕
C.耧车播种 D.曲辕犁耕作
【能力目标】获取解读信息,再认再现史实
【知识目标】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农业/农业的耕作方式
【认知水平】识记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1
2
1
1
5
0.94-0.9
容易
【难度比较】
【应答数据】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94
0.95
0.9
0.01
0.04
0.05
考生
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0.38%
94.46%
0.72%
4.40%
0.04%
1.89
0.46
0.94
0.16
2
27
【解题思路】本题为图片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对题目所提供的文字及图片资料进行全面的解读,通过图文信息的互补,提炼出完整的解题信息,做出准确解答。根据题干提供的时间“东汉”,画像石图片提供的耕作方式“二牛抬杠”,联系所学知识,考生可判断出当时农业采用的生产方式是“铁犁牛耕”。
【正确选项】B
【答题分析】本题有94%的考生答对,一方面是因为题干所提供的画像石给出了非常明确的解题信息,另一方面也说明绝大多数考生理解并掌握了“铁犁牛耕”这一耕作方式。但也还有4.4%的考生错选D选项“曲辕犁耕作”。
【学法启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记忆能力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能力,学习时要多开动脑筋,通过多种方法去记忆主要史实。比如比较记忆、联想记忆、理解记忆等都是常用的有效的记忆方法。
【教学评价】本题有94%的学生答对,正确率高,说明授课时教师对该知识点的讲解清楚、学生记忆深刻。教学达到预期效果。据了解,绝大部分教师在讲授“农业的耕作方式”时都会借助多媒体,展示“铁犁牛耕”、“曲辕犁”等图片资料,这有助于学生对比、理解、记忆。
【教学建议】本题属容易题,并提供了图片资料,且迷惑项的干扰性不强,但仍有6%的学生没有答对。说明还有一小部分同学没有掌握这一知识点。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关注基础薄弱的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0.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是由于清政府对外推行
A.重农抑商政策 B.专卖政策
C.文化专制政策 D.闭关锁国政策
【能力目标】获取解读信息,再认再现史实
【知识目标】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认知水平】识记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1
1
2
1
5
0.94-0.9
容易
【难度比较】
【应答数据】
考生
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3.02%
0.35%
0.47%
96.13%
0.03%
1.92
0.39
0.96
0.31
2
第一层
0.13%
0.03%
0.01%
99.83%
0.00%
2.00
0.08
1.00
0.02
2
第二层
0.62%
0.09%
0.03%
99.25%
0.00%
1.98
0.17
0.99
0.03
2
第三层
2.56%
0.18%
0.09%
97.15%
0.02%
1.94
0.33
0.97
0.07
2
第一层
0.04%
98.02%
0.53%
1.40%
0.01%
1.96
0.28
0.98
0.07
2
第二层
0.17%
95.80%
0.66%
3.35%
0.02%
1.92
0.40
0.96
0.03
2
第三层
0.35%
94.02%
0.59%
5.00%
0.03%
1.88
0.47
0.94
0.03
2
第四层
0.99%
89.67%
1.12%
8.12%
0.10%
1.79
0.61
0.90
0.15
2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96
0.97
0.9
0.01
0.06
0.07
28
第四层
9.03%
1.13%
1.77%
87.97%
0.09%
1.76
0.65
0.88
0.27
2
【解题思路】本题为概念型选择题,主要依据历史概念来命题,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解答概念型选择题的方法有很多,本题可以采用定量法,即对历史概念的时间、适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题干强调“与世界隔绝”和“对外”政策,只有“闭关锁国政策”符合这两个限定条件。
【正确选项】D
【答题分析】本题有96%的学生答对,答题情况好。一方面是因为题干出了非常明确的解题信息,另一方面也说明绝大多数考生理解并掌握了“闭关锁国”这一概念。但也还有3%的学生错选A选项“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是“内政”,说明还有少数学生不懂审题或者不重视历史学习。
【学法启示】历史学科历史概念多,学习时要注意加强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掌握。
【教学评价】本题有96%的学生答对,正确率比较高,说明授课时教师对该概念的讲解清楚,学生记忆深刻,教学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本题属容易题,且题干出了非常明确的解题信息,但仍有4%的学生没有答对。在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基础薄弱的学生,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
11.“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能力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再认再现史实
【知识目标】必修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
【认知水平】识记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1
2
2
1
6
0.89-0.8
稍容易
【难度比较】
【应答数据】
考生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5.05%
88.89%
3.47%
2.51%
0.08%
1.78
0.63
0.89
0.30
2
第一层
0.34%
98.46%
0.57%
0.62%
0.00%
1.97
0.25
0.98
0.07
2
第二层
1.92%
93.76%
2.12%
2.18%
0.02%
1.88
0.48
0.94
0.07
2
第三层
5.37%
86.87%
4.22%
3.48%
0.06%
1.74
0.68
0.87
0.07
2
第四层
13.04%
75.50%
7.26%
3.96%
0.24%
1.51
0.86
0.76
0.17
2
【解题思路】本题为文字材料型选择题,提取材料信息的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读懂和透彻理解材料;二是联系教材知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评价的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89
0.90
0.9
0.01
0.01
0.00
29
【正确选项】B
【答题分析】有11%的学生错选其他选项,主要原因是考生混淆了四次会议的内容。
【学法启示】会议多了,就容易混淆。学习时可以列表比较,结合会议的背景、内容,理解其意义。
【教学评价】本题有89%的学生答对,正确率比较高。教学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中共召开的会议比较多,学生容易混淆。在教学时要采用列表法,从会议背景、内容、意义等比较,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12.图13是一组民国时期的老照片。照片反映了民国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
A.受西方文化影响 B.依然固守传统
C.已全盘西化 D.带有反清色彩
【能力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再认再现历史史实 【知识目标】必修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
【认知水平】识记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1
1
2
1
5
0.94-0.9
容易
【难度比较】
【应答数据】
考生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96.44%
1.51%
0.92%
1.09%
0.03%
1.93
0.37
0.96
0.29
2
第一层
99.74%
0.05%
0.07%
0.14%
0.00%
1.99
0.10
1.00
0.03
2
第二层
98.86%
0.27%
0.32%
0.55%
0.00%
1.98
0.21
0.99
0.03
2
第三层
97.29%
0.87%
0.75%
1.06%
0.03%
1.95
0.32
0.97
0.04
2
第四层
89.62%
4.97%
2.61%
2.70%
0.10%
1.79
0.61
0.90
0.30
2
【解题思路】本题为图片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对题目所提供的文字及图片资料进行全面的解读,通过图文信息的互补,提炼出完整的解题信息,做出准确解答。根据题干提供的时间“民国时期”,图片的场景和图中建筑风格、人物的服饰:别墅、公寓、旗袍、西式婚礼,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结论:民国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正确选项】A
【答题分析】本题难度0.96,属容易题。答题情况好。
【学法启示】要充分利用好教材所提供的图文材料,有助于加强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形成历史认识。
【教学评价】本题有96%的学生答对,正确率高,教学效果好。
【教学建议】有4%的学生没有答对,说明还有一小部分同学没有掌握这一知识点,在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基础薄弱的学生。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96
0.90
0.9
0.06
0.06
0.00
图4
30
13.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新动力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由来已久的依赖。这种新动力来自于
A.珍妮纺纱机 B.改良的蒸汽机
C.发电机 D.内燃机
【能力目标】获取信息,识记知识 【知识目标】必修二/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
【认知水平】识记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1
2
1
1
5
0.94-0.9
容易
【难度比较】
【应答数据】
考生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5.22%
84.13%
5.53%
5.05%
0.06%
1.68
0.73
0.84
0.44
2
第一层
0.63%
98.53%
0.12%
0.72%
0.00%
1.97
0.24
0.99
0.08
2
第二层
2.74%
93.58%
0.94%
2.72%
0.02%
1.87
0.49
0.94
0.08
2
第三层
6.55%
83.26%
3.87%
6.27%
0.05%
1.67
0.75
0.83
0.10
2
第四层
11.46%
59.72%
17.67%
10.96%
0.19%
1.19
0.98
0.60
0.24
2
【解题思路】题目考查了两个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新动力及其来源。考生在作答时,
必须先准确回忆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新动力是蒸汽,然后才能判断这一新动力的来源是改良
蒸汽机。
【正确选项】B
【答题分析】有16%的考生错选其他选项,主要原因是混淆了两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
【学法启示】列表对比,掌握两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
【教学评价】本题有84%的学生答对,教学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从答题情况分析,约有16%的学生混淆了两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在教学时要采用列表比较法,帮助学生区别、记忆两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
14.“它使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材料评价的是
A.苏俄新经济政策 B.胡佛政府自由放任政策
C.罗斯福新政 D.英国政府的福利政策
【能力目标】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 【知识目标】必修二/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中的作用
【认知水平】理解
【难度结构】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84
0.85
0.85
0.01
0.01
0.00
31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1
2
2
1
6
0.89-0.8
稍容易
【难度比较】
【应答数据】
考生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3.86%
2.97%
92.11%
1.01%
0.06%
1.84
0.54
0.92
0.42
2
第一层
0.30%
0.05%
99.61%
0.03%
0.00%
1.99
0.12
1.00
0.04
2
第二层
1.37%
0.40%
98.11%
0.11%
0.01%
1.96
0.27
0.98
0.05
2
第三层
3.51%
1.65%
94.43%
0.38%
0.02%
1.89
0.46
0.94
0.08
2
第四层
10.56%
9.98%
75.67%
3.58%
0.21%
1.51
0.86
0.76
0.34
2
【解题思路】该题属评价型选择题,题干给出的是对主体的评价,备选项给出的是与评价相联系的主体,要求考生从中选择最符合评价的主体。答题时要结合所学知识,获取题干提供的“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这一关键信息。
【正确选项】C
【答题分析】本题有92%的考生答对,答题情况好。一方面是因为题干出了非常明确的解题信息,另一方面也说明绝大多数考生理解并掌握了“罗斯福新政”这一知识点。但仍有3.86%的考生选择A选项,“苏俄新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这一解题信息明显不相符,说明还有少数考生没有掌握解题的基本方法、技巧。 【学法启示】“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在日常学习中,要注意掌握、运用这一历史学习方法。
【教学评价】本题正确率92%,教学效果好。
【教学建议】本题属容易题,且题干出了非常明确的解题信息,但仍有8%的学生没有答对,在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基础薄弱的学生,要注意给予解题方法的指导,帮助其掌握解题的基本方法。
15.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成立,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这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
A.两极化趋势 B.自由化趋势 C.分散性趋势 D.区域集团化趋势
【能力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 【知识目标】必修二/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经济 区域集团化的表现
【认知水平】理解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1
2
2
1
6
0.89-0.8
稍容易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92
0.90
0.85
0.02
0.02
0.05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32
【应答数据】
考生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8.74%
6.68%
1.30%
83.19%
0.09%
1.66
0.75
0.83
0.49
2
第一层
0.33%
0.53%
0.06%
99.07%
0.01%
1.98
0.19
0.99
0.07
2
第二层
2.53%
2.76%
0.28%
94.40%
0.02%
1.89
0.46
0.94
0.09
2
第三层
9.73%
7.04%
0.87%
82.26%
0.09%
1.65
0.76
0.82
0.13
2
第四层
23.25%
16.99%
4.10%
55.41%
0.25%
1.11
0.99
0.55
0.26
2
【解题思路】本题为结论型选择题,题干为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选项是依据这些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得出的结论。考生通过比较三个经济组织的名称,可找出其命名的共同特征是以地域来命名——“亚太、欧洲、北美”,结合所学知识,解读出解题的关键信息“区域”。
【正确选项】D
【答题分析】有17%的学生没有答对,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教材不熟悉,基础知识不扎实。
【学法启示】夯实基础,重视对历史结论的识记和理解。
【教学评价】本题有83%的学生答对,正确率比较高,教学效果较好。
【教学建议】比较法是历史学习常用且有效的方法,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共性、个性,加深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16.“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这是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倡导的
A.经世致用思想 B.君主专制思想
C.“心外无理”思想 D.“无为”思想
【能力目标】阅读和分析材料,再认、再现历史人物,了解历史事实。
【知识目标】必修3/明清儒学思想的发展/顾炎武的基本主张。
【认知水平】识记。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1
3
1
1
6
0.89-0.8
稍容易
【难度比较】
【应答数据】
考生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87.98%
3.43%
3.71%
4.79%
0.09%
1.76
0.65
0.87
0.44
2.00
第一层
99.26%
0.08%
0.36%
0.30%
0.00%
1.99
0.17
0.99
0.06
2.00
第二层
95.88%
0.48%
1.57%
2.04%
0.03%
1.92
0.40
0.96
0.07
2.00
第三层
88.76%
1.70%
3.92%
5.54%
0.08%
1.78
0.63
0.89
0.09
2.00
第四层
66.98%
11.71%
9.30%
11.73%
0.27%
1.34
0.94
0.67
0.31
2.00
【解题思路】本题首先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材料解读能力。审题需调用关于思想家与其对应思想主张的识记,通过区分比较得出答案。如不能正向做出选择,可采取排除法。材料强调“实践”求知,B、D明显与材料内容无关,C项的难点在于对“心外无理”的理解,“心
0.92
0.95
0.85
0.03
0.07
0.1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87
0.85
0.85
-0.02
-0.02
0
33
外无物,心外无理”为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这更与材料截然不一。故选A。
【正确选项】A
【答题分析】本题难度不大,平均分为1.76,难度系数0.87,区分度0.44,区分度较好。其中第一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1.99,难度系数0.99,区分度0.06;第二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1.92,难度系数0.96,区分度0.07;第三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1.78,难度系数0.89,区分度0.09;第四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1.34,难度系数0.67,区分度0.31。本题三个迷惑项对一、二、三层次的考生干扰不大,但对第四层次考生形成强干扰。进一步比较各层次考生的答案分布可以看出,学生失分主要是由于专题知识掌握欠佳,对材料及选项理解模糊,凭感觉进行选择。
【学法启示】历史知识在许多点、线上具有可比性,通过比较也可较好地达到理解和认识,加强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是达成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要求的重要方法。
【教学评价】本题考查了必修三中的主干知识,从考查结果看,考生成绩完全达了设计的难度要求,说明必修3中思想主张的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但是,从第三、第四层次答案离散度较高的情况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一定时间或学习内容上跨度较大的问题的比较理解尚有不足。
【教学建议】建议教学中多采用比较教学,并以一定的练习为辅助,借助练习进一步加深对不同思想家贡献的认识。
17.图5所示的发明既节省成本又高效,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这项发明是
A.造纸术 B.雕版印刷术
C.活字印刷术 D.制墨术
【能力目标】读取信息,再认历史人物,了解史实。
【知识目标】必修3/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活字印刷术。
【认知水平】识记。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1
2
1
2
6
0.89-0.8
稍容易
【难度比较】
【应答数据】
考生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14.46%
15.01%
70.04%
0.44%
0.06%
1.40
0.92
0.70
0.34
2.00
第一层
4.89%
6.04%
89.04%
0.03%
0.00%
1.78
0.62
0.89
0.17
2.00
第二层
12.06%
12.40%
75.39%
0.11%
0.03%
1.51
0.86
0.75
0.07
2.00
第三层
17.91%
17.16%
64.66%
0.23%
0.05%
1.29
0.96
0.65
0.05
2.00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7
0.8
0.9
0.1
0.2
-0.1
图5
34
第四层
23.89%
25.25%
49.29%
1.41%
0.16%
0.99
1.00
0.49
0.19
0.00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回答的是“发明”。材料内容丰富,学生利用部分或全部信息均可作答。一是文字限定的是“节省成本”、“高效”、“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等词句;二是图片中文字“毕昇”、人物动作、劳作场景等,将以上信息与题干表述结合可知答案指向C项。其他选项中,造纸术、制墨术与图中主体内容明显不符;雕版印刷术与节省成本、高效等限定不符。故选C。
【正确选项】C
【答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化中关于重大发明创新的问题,设问明确,信息丰富,但实测难度比设计难度提高两个点,除第一层级以外,各层级考生答案离散度较大,特别是第四层级考生对于A、B、C三项几乎无法区分,说明较相当部分学生对于中国古代重要发明的理解和掌握不够扎实,通过难度比较及应答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此问题理解不透,问题主要应是学生对于中国古代重大发明等概念了解不足,对于材料信息的综合提取也运用不够。
【学法启示】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创新和发展应给予高度关注,特别是其中的主干知识,如四大发明等的解析应予有总有分,既总体认识各项发明创造,又了解这些发明的历史发展和历史影响,可以图示等方式进行归纳和比较。
【教学评价】本题考查结果与命题预设有较大出入,一方面反映了教学中对于重大历史事件、历史问题的存在不足;另一方面,更严重的问题应在于学法指导不够,特别是关于解题过程中材料信息的提取和综合运用的训练有待进一步加强。
【教学建议】主干知识年年考,重点知识重点考。今后教学中须继续关注主干,聚焦重点内容,且对于有关联影响的问题要联系识记。
18.图6的照片摄于2003年。照片中无比兴奋的人们是在欢庆中国
A.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能力目标】再认、再现历史事实,了解重大历史事件。
【知识目标】必修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航天成就。
【认知水平】识记。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1
2
1
1
5
0.94-0.9
容易
【难度比较】
【应答数据】
考生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0.42%
0.64%
9.75%
89.15%
0.06%
1.78
0.62
0.89
0.29
2.00
第一层
0.01%
0.03%
2.09%
97.86%
0.00%
1.96
0.29
0.98
0.08
2.00
第二层
0.09%
0.16%
6.66%
93.07%
0.03%
1.86
0.51
0.93
0.06
2.00
第三层
0.20%
0.42%
11.53%
87.81%
0.03%
1.76
0.65
0.88
0.05
2.00
第四层
1.39%
1.98%
19.44%
77.03%
0.16%
1.54
0.84
0.77
0.20
2.00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89
0.9
0.9
0.01
0.01
0
图6
35
【解题思路】题目以知识、能力立意,以历史照片为情境,以不完整提问方式设问。考生审题时间、场景限定等要素,同时从图片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加以运用。如不能直接作答,可进一步利用图片信息解题。图中除了显示的是民众热烈欢庆的场面,更重要的是横幅上的标语内容“圆飞天梦,铸民族魂”。其中“飞天”最为关键,抓住此关键词即可排除A、B,再通过时间限定可排除C,故答案选D。
【正确选项】D
【答题分析】本题难度结构较简单,设计难度也不大,结合实测难度、应答数据也可看出学生审答情况较好。四个层级中,除答案C干扰度较大外,其他影响不大,因此选中率达到89.15%,总体表现较好。
【学法启示】通过本题考查,教学中需加强答题的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如题干强调的时间、中心思想等;同时,需注意图片信息的提炼,一般来说,历史图片包含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如人物、时间、地点、活动内容,包括图示符号、图片文字等,须根据题干要求关注最关键的信息并加以利用。
【教学评价】结合本题答题情况可以看出,当前教学对此知识点的要求达成较好,学生对此基本内容掌握到位,答题技巧和方法运用得当。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选项A、B无关性显而易见,仍分别有0.42%、0.64%的考生选答,说明少数学生在历史学习和考试上存在态度消极的问题。
【教学建议】必修3中关于“成就”的学习内容不多,可采取分阶段、分中国史和世界史进行归纳、类比,通过把特定历史时期的成就放置到相应历史阶段中考量以强化理解和认识。
19.“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美德即知识就将是对的。”这句名言的提出者是古希腊的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莎士比亚 D.薄伽丘
【能力目标】再认、再现历史人物,了解历史事实。
【知识目标】必修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
【认知水平】识记。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1
2
1
2
6
0.89-0.8
稍容易
【难度比较】
【应答数据】
考生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82.15%
9.91%
5.74%
2.08%
0.13%
1.64
0.77
0.82
0.40
2.00
第一层
97.11%
2.28%
0.25%
0.34%
0.01%
1.94
0.34
0.97
0.10
2.00
第二层
89.95%
7.34%
1.45%
1.21%
0.05%
1.80
0.60
0.90
0.08
2.00
第三层
80.05%
12.67%
4.88%
2.28%
0.11%
1.60
0.80
0.80
0.08
2.00
第四层
60.06%
18.12%
16.85%
4.65%
0.33%
1.20
0.98
0.60
0.24
2.00
【解题思路】本题以知识立意,以真实史料引入,采取直接提问式与选项形成观点及其人物的链接。题目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不能直接识记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名句,可首先通过人物贡献的领域或所处的国家排除C、D选项,再结合柏拉图的人文精神观点排除B项。再者,本题明显考查思想方面问题,C、D两项然不需考虑。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82
0.88
0.85
0.06
0.03
0.03
36
【正确选项】A
【答题分析】本题难度点数6,预估难度0.85,实测难度为0.82,说明考生回答结果良好。四个层级中,第三、四层级回答与一、二层级相比落差较大,特别是选项B、C在此形成了强烈干扰,选该项比例分别达到7.34%和12.67%,反映了学生对题干观点的对应理解尚有偏差,也印证了西方思想,特别是古代欧洲思想的学习是高中生的一大弱点。
【学法启示】思想史是十分关键的专题,教学中需进一步细化各阶段内容,针对性地进行分割和解析,结合各时期时代特征,了解当时的思想背景、代表人物、主要主张。另外,在审题方法上也要关注关键意义,如地名“希腊”以及材料本身包含的思想问题等。
【教学评价】从内容上看,作为刚刚完成教学的模块内容,本题考查结果总体良好,但相当一部分学生认识模糊,理解偏差;从回答情况看,本题出现层级的巨大落差,说明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世界史中关于思想演进的学习重视不足。
【教学建议】师生重新审视必修3教学要求,充分利用必修、选修及课外学习资料等内容对思想文化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解读,同时采取对比,甚至中外历史立体比较的方式,认真领会知识结构,认识著名哲人及其思想主张。
20.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创立了
A.相对论 B.生物进化论 C.量子论 D.万有引力定律
【能力目标】再认、再现历史人物,了解世界近代史文明成果。
【知识目标】必修3/生物进化论/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认知水平】识记。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1
1
1
1
4
1-0.95
容易
【难度比较】
【应答数据】
考生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3.91%
94.45%
0.81%
0.78%
0.04%
1.89
0.46
0.94
0.37
2.00
第一层
0.23%
99.66%
0.05%
0.06%
0.00%
1.99
0.12
1.00
0.04
2.00
第二层
0.99%
98.71%
0.17%
0.11%
0.01%
1.97
0.23
0.99
0.04
2.00
第三层
3.09%
96.22%
0.42%
0.24%
0.03%
1.92
0.38
0.96
0.06
2.00
第四层
11.63%
82.80%
2.67%
2.76%
0.14%
1.66
0.75
0.83
0.33
2.00
【解题思路】本题以知识立意,以陈述式直接设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于世界近代科学发展的了解程度,考点为世界近代史中十分主干、重点的知识点。答题中可调用有关识记知识,甚至可结合初中学习的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以及中学语文素养等正向地选出答案,如对相关知识存在认识不清的情况,可采取反向否定的方式,先后排除A、D、C等干扰项以推导出正选答案B。
【正确选项】B
【答题分析】本题难度结构上点数较低,属于送分题。但设计难度0.98实测为0.94,稍有出于命题人测算之外。主要是第三、四层级考生对基本历史学识识记不佳,部分上错选到A项。这一方面反映了当前部分高中生知识面窄小,阅读量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也说明部分学生初中阶段学习效果太差,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已从记忆消失。同时,也说明部分学生综合素养严重欠佳。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94
0.99
0.98
0.05
0.04
0.01
37
【学法启示】通过本题考查,提示今后教学中加强科学技术成果的归类理解的必要性,对于类似问题,可采取列表方式,分列国家、人物、成果、影响等项目进行比较了解。
【教学评价】总体达成了课标要求和教学目标,绝大部分学生对于本点认识明确,掌握扎实。
【教学建议】今后教学中需继续加强对人类文明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内容的归类理解,也可结合初中所学内容进一步梳通教材,理清类型和脉络。
21.北宋《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材料表明科举制在中国古代的积极作用是
A.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能力目标】 分析、归纳历史现象,解释评价历史
【知识目标】 必修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的内容及其影响
【认知水平】 理解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2
2
2
2
8
0.69~0.6
中中
【难度比较】
【应答数据】表25: 第21小题答题情况
考生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0.64%
97.02%
0.84%
1.41%
0.09%
2.91
0.51
0.97
0.23
3
第一层
0.13%
99.60%
0.07%
0.19%
0.01%
2.99
0.19
1.00
0.04
3
第二层
0.39%
98.54%
0.28%
0.77%
0.01%
2.96
0.36
0.99
0.02
3
第三层
0.48%
97.41%
0.64%
1.42%
0.05%
2.92
0.48
0.97
0.03
3
第四层
1.58%
92.33%
2.43%
3.35%
0.31%
2.77
0.80
0.92
0.26
3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提示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应立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与《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与说明》的要求,引导学生理解科举制度的内容和影响,进而掌握中国古代的主要的选官制度。
本题以北宋《神童诗》创设问题情景,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首先要理解诗歌要表达的观点:努力读书是赢得美好前程的最佳途径。在此基础上,结合对科举制度意义的理解,答案就显而易见。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的制度,参加科举考试是古人改变命运、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重要途径,因此,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起到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治、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97
0.9
0.68
0.07
0.29
0.21
38
文化方面,小农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科举制度的实施没有必然关系,选项A、C错误;诗歌本身没涉及自然科学发展方面的内容,选项D不用考虑;诗歌强调读书是实现出人头地目标的最好方式,鼓吹只有好好读书才能得到天子的青睐,所以说科举制有助于形成重视读书的社会氛围,正确答题是B。
【正确选项】B
【答题分析】本题属于容易题,平均分为2.91,难度系数0.97,区分度0.23。其中第一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2.99,难度系数1,区分度0.04;第二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2.96,难度系数0.99,区分度0.02;第三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2.92,难度系数0.97,区分度0.03;第四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2.7,难度系数0.8,区分度0.26。本题三个迷惑项的干扰作用不大。究其原因,一是诗歌比较直白,学生能比较容易把握材料含义,二是选项的同质性不够,干扰作用不强,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比较容易做出判断。
【学法启示】透过具体的现象,认识到现象背后隐藏的内容,这是历史学科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培养从浩如烟海的历史史料中,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寻觅到历史发展的本来面目,是历史学习的目的,也是历史学习的趣味所在。
【教学评价】本题难度系数0.97,远远超过命题预测,除了题目设置的原因外,同学生对该知识把握到位有很大关系。
【教学建议】教学过程中加强史料教学,给学生提供多一些史料素材,结合一定的分析研究方法传授,让学生真正学会认识历史、分析历史,进而学会思考现实问题,这才是历史教学的真正功能所在。
22.以下是太原会战中国军队指挥系统表。它主要说明了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副司令长官黄绍竑
第2集团军总司令
孙连仲
第6集团军总司令
杨爱源
第7集团军总司令
傅作义
第14集团军总司令
卫立煌
第18集团军
(即八路军)总指挥
朱德
第22集团军总司令
邓锡侯
A.太原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太原会战标志着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
C.太原会战中,国、共两党合作抗战
D.太原会战的作战部队都是国民党军队
【能力目标】分析、归纳历史现象,解释评价历史
【知识目标】必修一/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侵华日军的罪行和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认知水平】 理解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2
1
2
2
7
0.79~0.7
中下
39
【难度比较】
【应答数据】表26:第22小题答题情况
考生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7.32%
7.16%
83.80%
1.55%
0.17%
2.51
1.11
0.84
0.37
3
第一层
0.96%
1.22%
97.57%
0.25%
0.01%
2.93
0.46
0.98
0.11
3
第二层
4.21%
4.57%
90.39%
0.80%
0.04%
2.71
0.88
0.90
0.08
3
第三层
8.90%
8.30%
81.39%
1.30%
0.11%
2.44
1.17
0.81
0.07
3
第四层
15.85%
15.14%
64.51%
3.95%
0.55%
1.94
1.44
0.65
0.23
3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提示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应立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与《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与说明》的要求,引导学生把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及具体表现,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意义。
本题以《太原会战中国军队指挥系统表》为依托创设问题情景,要求学生根据表格内容判断选项的正误,考查学生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对重要历史知识点的识记能力。通过判断表格中人物的身份及借助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可做出正确判断。根据教材中的表述,粉碎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的淞沪会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是在武汉会战后,表格内容也没有体现出日本计划破产及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所以选项A、B错误,第18集团军(即八路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朱德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干部,第18集团军与其他部队同属于第二战区,说明参加太原会战的作战部队除了国民党军队,还有中国共产党的部队,国共两党在太原会战中并肩作战。所以选项D错误,正确答题是C。
【正确选项】C
【答题分析】本题难度适中,平均分为2.51,难度系数0.84,区分度0.37,区分度较好。其中第一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2.93,难度系数0.98,区分度0.11;第二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2.71,难度系数0.88,区分度0.08;第三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2.44,难度系数0.81,区分度0.07;第四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1.94,难度系数0.65,区分度0.23。本题A、B两个选项对第三、四层次的考生有一定干扰作用。学生错选,一是由于对抗日战争中的重大事件知之甚少,二是根据图表提取信息、进行归纳的能力不强。
【学法启示】认识历史不能只记一些现成的结论,要在掌握一定史料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考、判断,才能真正了解历史,认识历史。
【教学评价】本题难度系数0.84,高于命题预设,反映出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抗日战争历史的掌握程度达到一定水平。老师的教学达到预定目标。但错选比较集中在A、B两个选项,说明比较多学生对抗日战争中的重大史实掌握还是比较弱。
【教学建议】教学中应立足于基础知识的识记和了解,加强对学生复习工作的检查力量。教学过程中多向学生展示表格、插图等历史素材,不但能让学生对历史有更直观的了解,对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84
0.85
0.75
0.01
0.09
0.1
40
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也会有很大帮助。
23.尼克松在其对外政策的报告中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的力量,要建立稳定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为此,尼克松主张
A.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B.阻挠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加强在台湾地区军事力量的存在 D.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
【能力目标】分析、归纳历史现象,解释评价历史
【知识目标】 必修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中美关系正常化
【认知水平】 理解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2
1
2
2
7
0.79~0.7
中下
【难度比较】
【应答数据】表27:第23小题答题情况
考生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3.79%
1.71%
1.52%
92.90%
0.08%
2.79
0.77
0.93
0.40
3
第一层
0.21%
0.13%
0.04%
99.63%
0.00%
2.99
0.18
1.00
0.04
3
第二层
1.03%
0.55%
0.25%
98.17%
0.00%
2.95
0.40
0.98
0.05
3
第三层
3.19%
1.23%
0.76%
94.79%
0.02%
2.84
0.67
0.95
0.06
3
第四层
11.05%
5.08%
5.13%
78.45%
0.30%
2.35
1.23
0.78
0.36
3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70年代初期中美关系正常化,提示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应立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与《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与说明》的要求,引导学生全面把握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外交成就。
本题以美国总统尼克松报告为载体,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和尼克松对华政策的识记能力。在理解报告含义基础上,回顾70年代新中国外交成就,即可得出结论。通过研读材料,可知尼克松在报告中强调:没有中国的参与,世界难以维持和平与稳定。即要通过与中国的合作,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四个选项中,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后建立的,与美国无关,时间也不对,选项A错误;材料中,尼克松强调的是与中国合作,选项B、D呈现的是中美关系处于对立状态,与材料主旨不符,都是错误选项。正是在尼克松任总统期间,在他的积极推动下,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所以正确答案是D。
【正确选项】D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93
0.9
0.75
0.03
0.18
0.15
41
【答题分析】本题属于较容易题,平均分为2.79,难度系数0.93,区分度0.4,区分度较好。其中第一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2.99,难度系数1,区分度0.04;第二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2.95,难度系数0.98,区分度0.05;第三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2.84,难度系数0.95,区分度0.06;第四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2.35,难度系数0.78,区分度0.36。本题三个迷惑项对前三个层次的考生几乎没有干扰,只对四层次考生有一定干扰作用,第四层次考生之所以受干扰,主要还是由于基础知识薄弱造成。
【学法启示】构建学科知识网络结构,将知识点系统化,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这样,分析历史问题时才能准确、明晰。
【教学评价】本题难度系数0.93,选错的同学基本集中在学习层次比较低的群体,说明对该知识点的教学还是比较到位。
【教学建议】论从史出是历史学科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课堂教学中,多向学生提供原始的历史资料,通过史料佐证教材中的观点,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思维能力,更好理解重大的历史事件。
24.20世纪初有学者评论:“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使大型的工厂能够方便廉价地获得持续有效的动力供应,进而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并为之后的经济垄断奠定了基础。”这位学者所要表述的观点是
A.殖民扩张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垄断组织的产生 C.新能源的利用导致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生 D.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人类的交往方式
【能力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知识目标】必修二/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两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认知水平】理解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2
2
1
1
6
0.89-0.8
稍容易
【难度比较】
【应答数据】
考生
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3.01%
76.99%
17.93%
1.93%
0.15%
2.31
1.26
0.77
0.39
3
第一层
0.18%
94.43%
5.28%
0.10%
0.01%
2.83
0.69
0.94
0.15
3
第二层
1.20%
84.20%
14.12%
0.44%
0.04%
2.53
1.09
0.84
0.08
3
第三层
2.96%
74.23%
21.28%
1.44%
0.08%
2.23
1.31
0.74
0.07
3
第四层
7.96%
53.48%
32.20%
5.88%
0.48%
1.60
1.50
0.53
0.24
3
【解题思路】本题为探究型选择题,要求考生在研读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学者所要表述的观点。根据题干提供的“20世纪、新能源、经济垄断”等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解读出学者的观点: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垄断组织的产生。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77
0.80
0.8
0.03
0.03
0.00
42
【正确选项】B
【答题分析】17.93% 的考生错选了C选项“新能源的利用导致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生”。丢分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对材料的有效信息进行整合,只是看到题干中的“新能源”,就做出选择判断。
【学法启示】加强习题训练,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评价】本题有77%的学生答对,正确率比较高,教学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历史教学中要经常引用一些不同的评论观点,引导学生分析、研究同一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多角度地看待历史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方法。
25.“一架喷气式飞机在美国设计,其尾椎来自加拿大,引擎来自英国,机尾的部分零部件来自中国和意大利……”这说明经济全球化
A.促进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 B.导致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C.只对发展中国家有利 D.只对发达国家有利
【能力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知识目标】必修二/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对经济全球化的评价
【认知水平】理解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1
1
2
2
6
0.89-0.8
稍容易
【难度比较】
【应答数据】
考生
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98.64%
0.60%
0.29%
0.38%
0.09%
2.96
0.35
0.99
0.26
3
第一层
99.95%
0.02%
0.03%
0.01%
0.00%
3.00
0.07
1.00
0.01
3
第二层
99.78%
0.08%
0.07%
0.06%
0.01%
2.99
0.14
1.00
0.01
3
第三层
99.43%
0.22%
0.12%
0.19%
0.03%
2.98
0.23
0.99
0.02
3
第四层
95.33%
2.11%
0.94%
1.29%
0.32%
2.86
0.63
0.95
0.35
3
【解题思路】考生根据题干的表述,可以获取有效信息:“一架喷气式飞机的设计、尾椎、引擎、机尾分别来自不同的国家”,结合经济全球化的知识,做出判断。
【正确选项】A
【答题分析】本题有99%的学生答对,正确率高,设计难度与实测难度差距为0.17。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题干提供的解题信息明确;另一方面,是因为考生对这一问题情景比较熟悉,因为很多教师在讲授“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时,都会借助多媒体,展示该示意图。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99
0.95
0.82
0.04
0.17
0.13
43
【学法启示】夯实基础,理解记忆。
【教学评价】本题有99%的学生答对,正确率高,说明授课时教师对该知识点的讲解清楚,学生记忆深刻,教学效果好。
【教学建议】本题属容易题,但仍有1%的学生没有答对,在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6.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
A.照搬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B.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完全相同
C.照搬了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D.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结合的产物
【能力目标】分析、归纳历史结论,解释判断历史。
【知识目标】必修3/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意义。
【认知水平】识记。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2
1
1
2
6
0.89-0.8
稍容易
【难度比较】
【应答数据】
考生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1.15%
1.95%
2.56%
94.18%
0.16%
2.83
0.70
0.94
0.44
3.00
第一层
0.04%
0.06%
0.06%
99.83%
0.00%
2.99
0.12
1.00
0.03
3.00
第二层
0.24%
0.26%
0.24%
99.24%
0.03%
2.98
0.26
0.99
0.03
3.00
第三层
0.87%
0.80%
0.83%
97.44%
0.07%
2.92
0.47
0.97
0.06
3.00
第四层
3.54%
6.79%
9.26%
79.85%
0.55%
2.40
1.20
0.80
0.42
3.00
【解题思路】本题围绕必修3重要内容进行命题,以知识和能力立意,运用简洁、有效的书面语言创设文字情境并引出设问。本题解题障碍主要在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的概念,其一它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不是西方资本主义理论体系;其二,其发展和形成不可能是生搬硬套旧有的思想理论。考生结合当前我国主流的、指导性的思想可得出正确选项,也可结合四个选项的肯定、否定两种类型直接推导出选项D。
【正确选项】D
【答题分析】本题难度点数6,设计难度为0.85,实测难度仅为0.94,说明考生答题情况较好。事实上,本题不仅是历史学科考查点,同时也是思想政治领域的问题,学生解题的途径和方法选择较多。全体考生选中率较高,仅C项有一定程度的干扰。从考生得分层级看,除第四层级外,其他表现较为接近,均达到了相当高的正确率。
【学法启示】关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大意识形态思想的学习和研究是近现代史的重要内容,师生需注意对此专门划分一个专题,归纳和概括各时期的时代特征,说明各种思想存在或产生的必要性和重要影响。
【教学评价】通过答题分析及实测数据可知学生对此知识理解和掌握普遍较好。
【教学建议】需结合初中所学编年史内容,将中国史、世界史不同时期思想作专门划分,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94
0.9
0.85
-0.04
-0.09
0.05
44
认真领会各种思想体系的产生、内涵和影响。如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问题,应加强理解其背景、形成过程、实践效果等。
27.图7是一则网络交易的新闻报道。文中主人公采取这种销售方式最主要得益于
A.互联网技术的运用
B.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
C.交通运输方式的改进
D.人们经商意识的提高
【能力目标】分析、归纳历史现象,判断评述历史。
【知识目标】必修3/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认知水平】理解。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2
2
1
2
7
0.79-0.7
中下
【难度比较】
【应答数据】
考生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94.89%
0.41%
1.43%
3.03%
0.23%
2.85
0.66
0.94
0.32
3.00
第一层
99.45%
0.03%
0.42%
0.08%
0.02%
2.98
0.22
0.99
0.04
3.00
第二层
98.27%
0.12%
0.99%
0.54%
0.08%
2.95
0.39
0.98
0.03
3.00
第三层
96.07%
0.21%
1.38%
2.16%
0.18%
2.88
0.58
0.96
0.05
3.00
第四层
85.42%
1.30%
3.03%
9.60%
0.64%
2.56
1.06
0.85
0.31
3.00
【解题思路】本题以知识和能力立意,运用新闻报纸图片,触及当前热门的电商现象,情境新颖,角度独特,现实感、生活性较强。首先,B、C与题意无关,学生思考和解题的重点为A、D项,通过结合题中“网络交易”等字眼以及图片文字可进一步推导为互联网销售。正确选项A。
【正确选项】A
【答题分析】结合测数据,学生出现一定程度的错选,特别选D占了3.03%,可能的原因是未能区分满足答案要求的程度比较,即最佳选择与一般选择的不同。本题强调两方面,一是网络交易,二是交易量的巨大,两者均基于网络技术而非传统商业的发展。有反推的方式,可按当前电商发展的影响程度先后否决B、C、D项,最后得出正确选项。
【学法启示】通过本题考查,可进一步加深对于历史学习与社会实际相互关系的理解,教学中需注意探究历史与现实的切合点。
【教学评价】本题设计难度0.95,实测达到0.94,与预计吻合;另外,全体考生中除第四层级分析和作答随意造成丢分外,其他三个层级表现较好且较一致,说明教学达到了必要的效果。
【教学建议】今后教学中需加强图表等信息载体的解析,每一个题目均应综合所有信息加以有效分析,确保答案推导合理。
28.为强化君权,明太祖朱元璋设置军机处以备咨询。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94
0.9
0.95
-0.04
0.01
-0.05
45
A.对 B.错
【能力目标】 再认、再现历史事实,了解重大事件
【知识目标】必修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举措
【认知水平】 识记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1
2
1
1
5
0.94~0.9
容易
【难度比较】
【应答数据】表32: 第28小题答题情况
考生层次
A
B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20.79%
79.14%
0.07%
1.58
0.81
0.79
0.43
2
第一层
1.72%
98.28%
0.00%
1.97
0.26
0.98
0.09
2
第二层
10.28%
89.71%
0.02%
1.79
0.61
0.90
0.12
2
第三层
26.58%
73.36%
0.06%
1.47
0.88
0.73
0.12
2
第四层
46.67%
53.12%
0.21%
1.06
1.00
0.53
0.12
2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中央机构的变迁,提示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应立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与《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与说明》的要求,引导学生完整把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本题以军机处的建立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这一主干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判断题干真伪。军机处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设立于清朝雍正年间,所以题干表述有误,正确答案是B。
【正确选项】B
【答题分析】本题难度适中,平均分为1.58,难度系数0.79,区分度0.43,区分度较好。其中第一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1.97,难度系数0.98,区分度0.09;第二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1.79,难度系数0.9,区分度0.12;第三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1.47,难度系数0.73,区分度0.12;第四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1.06,难度系数0.53,区分度0.12。本题考查的是主干知识,但不到80%考生回答正确,说明相当多同学对重点知识的把握程度不高,
【学法启示】把握基本的史实,完成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忆,是历史学科学习最基本的任务,学习过程,必须重点关注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科测试的需要。
【教学评价】作为一道围绕主干知识点创制的简单史实判断题,有20%以上的同学回答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79
0.85
0.9
0.06
0.11
0.05
46
错误,反映相当部分学生忽略对该知识点混淆不清,没能达到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重点,加强对重点知识的梳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29.《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据此,中央政府在广西设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
A.对 B.错
【能力目标】再认、再现历史事实,了解重大事件
【知识目标】 必修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认知水平】 识记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1
1
1
1
4
1~0.95
最容易
【难度比较】
【应答数据】表33: 第29小题答题情况
考生层次
A
B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85.28%
14.64%
0.08%
1.71
0.71
0.85
0.13
2
第一层
90.60%
9.38%
0.01%
1.81
0.58
0.91
0.11
2
第二层
86.38%
13.58%
0.04%
1.73
0.69
0.86
0.02
2
第三层
84.32%
15.61%
0.07%
1.69
0.73
0.84
0.02
2
第四层
79.38%
20.41%
0.20%
1.59
0.81
0.79
0.10
2
【解题思路】本题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成立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成就——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识。提示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应立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与《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与说明》的要求,引导学生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成就。在熟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得出正确答案。1953年和《共同纲领》中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将此规定写入宪法。以此为依据,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所以题干表述正确,答案是A。
【正确选项】A
【答题分析】本题难度适中,平均分为1.71,难度系数0.85,区分度0.13,区分度较差。其中第一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1.81,难度系数0.91,区分度0.11;第二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1.73,难度系数0.86,区分度0.02;第三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1.69,难度系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85
0.85
0.95
0
0.1
0.1
47
数0.84,区分度0.02;第四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1.59,难度系数0.79,区分度0.10。考查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覆盖面,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相当同学判断错误。
【学法启示】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备考复习过程中,应该关注到知识点的覆盖面问题,应该以《考纲》为依托,全面复习。
【教学评价】本题难度系数0.85,没有能够达到命题得分目的,说明了比较多学生对该知识点生疏,没能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建议】老师指导学生制订复习计划时,除了关注重点,还要注意知识的覆盖面。
30.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成为一个联系的整体,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A.对 B.错
【能力目标】再认、再现历史结论 【知识目标】必修二/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意义
【认知水平】识记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2
1
2
1
6
0.89-0.8
稍容易
【难度比较】
【应答数据】
考生
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87.91%
12.02%
0.00%
0.00%
0.08%
1.76
0.65
0.88
0.26
2
第一层
97.37%
2.62%
0.00%
0.00%
0.01%
1.95
0.32
0.97
0.09
2
第二层
92.04%
7.94%
0.00%
0.00%
0.02%
1.84
0.54
0.92
0.06
2
第三层
85.15%
14.79%
0.00%
0.00%
0.06%
1.70
0.71
0.85
0.06
2
第四层
76.09%
23.70%
0.00%
0.00%
0.22%
1.52
0.85
0.76
0.12
2
【解题思路】题目考查考生对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意义的记忆和理解,要求学生调动和运用已有知识判断题目的表述正确与否。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成为一个联系的整体,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正确选项】A
【答题分析】本题难度0.88,答题情况好。
【学法启示】教材所提出的历史结论,要重点记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样才不容易忘记。
【教学评价】本题有88%的学生答对,正确率比较高。教学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有12%的学生没有答对。说明还有一部分同学没有掌握这一知识点,在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基础薄弱的学生。
31.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飞机的发明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交通出行方式。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88
0.90
0.85
0.02
0.03
0.05
48
A.对 B.错
【能力目标】再认、再现历史事实 【知识目标】必修二/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
【认知水平】识记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1
1
1
2
5
0.94-0.9
容易
【难度比较】
【应答数据】
考生
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4.60%
95.34%
0.00%
0.00%
0.07%
1.91
0.42
0.95
0.27
2
第一层
0.81%
99.19%
0.00%
0.00%
0.00%
1.98
0.18
0.99
0.06
2
第二层
2.34%
97.65%
0.00%
0.00%
0.02%
1.95
0.30
0.98
0.03
2
第三层
3.90%
96.05%
0.00%
0.00%
0.05%
1.92
0.39
0.96
0.02
2
第四层
11.65%
88.15%
0.00%
0.00%
0.20%
1.76
0.65
0.88
0.29
2
【解题思路】题目考查考生对两次工业革命主要发明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调动和运用已有知识判断题目的表述正确与否。飞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因此题目的表述是错误的。
【正确选项】B
【答题分析】本题属容易题,考生对“飞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这一知识掌握好,正确率95%。
【学法启示】立足教材,夯实基础。
【教学评价】本题有95%的学生答对,正确率高,教学效果好。
【教学建议】有5%的学生没有答对。说明还有一部分同学没有掌握这一知识点,在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2.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强调以民为本,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A.对 B.错
【能力目标】再认、再现历史人物,了解历史现象。
【知识目标】必修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的主张。
【认知水平】识记。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1
1
2
1
5
0.94-0.9
容易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95
0.95
0.9
0.00
0.05
0.05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49
【应答数据】
考生层次
A
B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59.36%
40.55%
0.10%
1.19
0.98
0.59
0.13
2.00
第一层
74.57%
25.42%
0.02%
1.49
0.87
0.75
0.24
2.00
第二层
56.32%
43.64%
0.04%
1.13
0.99
0.56
0.06
2.00
第三层
51.43%
48.48%
0.09%
1.03
1.00
0.51
0.01
2.00
第四层
53.81%
45.94%
0.25%
1.08
1.00
0.54
-0.03
2.00
【解题思路】本题以知识立意,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思想流派的主张,运用简洁、有效的书面语言直接问题。考生解题中需挖空题干中关键词句,如“孟子”、“仁政”、“以民为本”等,主要从概念理解和知识记忆出发推测出正确选项A。
【正确选项】A
【答题分析】本题设计难度0.9,实测仅达到0.59,错选比较严重。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对于基础知识了解、识记存在问题,另一方面也由于试题涉及概念过多,表述追求与考生普遍的能力水平有所错位。必须关注的是,少数考生甚至无法从A、B中二选其一,对该题型问题存在困惑感。
【学法启示】对于历史知识的了解,既需常规记忆,也需要策略性解决,如将春秋战国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列表比较,通过对比了解其产生、发展、影响等,可系统、牢固地掌握相关板块问题。
【教学评价】结合本题预计与实测的强烈反差,以及区分度严重失效的情况,说明学生对于这一时期思想主张的理解不透,对相关基础知识掌握不佳。同时也反映了考生对于综合调用多个信息存在困难,涉及知识点多、说法多变时往往宁信其无不信其有。
【教学建议】学习过程中加强对于基础知识的归类、比较理解;考试过程中注意综合分析,坚定自己的分析和判断。
33.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第三表(执行):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把债务人押家中拘留,用皮带或脚镣拴住,但(脚镣)重量最多为15磅。愿减轻的听便。第八表(私犯):以文字诽谤他人,或公然唱侮辱他人的歌词的,处死刑。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权利法案》
材料三 第一条第一款:本宪法所制定的立法权,均属合众国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一个众议院组成。
第二条第一款:行政权力赋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任期四年。
第三条第一款: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一个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最高法院和低级法院的法官,如果尽忠职守,应继续任职。
——《1787年宪法》
0.59
0.85
0.9
0.26
0.31
-0.05
50
(1)根据材料一,《十二铜表法》是哪一国家的法律?(1分)这部法律有何进步性?(1分)
【能力目标】材料处理/提取材料信息;再认、再现历史事实,了解重大事件
【知识目标】必修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十二铜表法》、罗马法的作用
【认知水平】 识记、阅读、理解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2
1
2
2
7
0.79~0.7
中下
【难度比较】
【应答数据】表37:第33-1小题答题情况
考生层次
0分
1分
2分
众数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全体
29.26%
37.63%
33.11%
1
1.04
0.79
0.52
0.54
第一层
4.82%
31.32%
63.86%
2
1.59
0.58
0.80
0.24
第二层
16.28%
46.02%
37.70%
1
1.21
0.70
0.61
0.14
第三层
32.58%
45.97%
21.45%
1
0.89
0.73
0.44
0.14
第四层
65.41%
27.84%
6.75%
0
0.41
0.61
0.21
0.28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罗马法和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能力,提示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应立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与《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与说明》的要求,引导学生掌握罗马法的内容,认识罗马法的作用。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共和国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制订之前,罗马执行习惯法,贵族可以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侵害平民利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古罗马平民阶层在实力有所增长,广大平民与贵族进行不断斗争,将许多习惯法汇编成明晰的条文,以此作为量刑定罪的标准。《十二铜表法》的诞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职权,使平民利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有助于调整罗马公民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是罗马法体系形成过程中重要的一步。《十二铜表法》的产生,主要是由罗马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引起,其颁布,必然会对两个阶层产生不同的影响,可得出“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的结论。从材料来看,条文对不同的行为的惩处有明确、具体的处置规定,可得出“使审判、量刑有了法律的依据”的作用。如果写“有助于缓和罗马公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进步”也可以给分。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52
0.7
0.7
0.18
0.18
0
51
【参考答案】罗马。(1分)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使审判、量刑有了法律的依据。(1分。答对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给1分)
【答题分析】本题难度中等,平均分为1.04,难度系数0.52,区分度0.54,区分度出色。其中第一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1.59,难度系数0.8,区分度0.24;第二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1.21,难度系数0.61,区分度0.14;第三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0.89,难度系数0.44,区分度0.14;第四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0.41,难度系数0.21,区分度0.28。学生答题中出现国家混淆、历史概念混淆、历史地位混淆、阶级混淆等问题,将“罗马”说成古希腊、雅典、印度、巴比伦等。将《十二铜表法》理解成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法典、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标志着罗马法的诞生等。认为《十二铜表法》维护奴隶的利益;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形成封建统治;为资产阶级奠定基础;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推翻封建统治;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等。同时答题笼统,未抓住关键:如答到提高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生产力;促进国爱统一、人民团结;确立了人的地位;人人平等;提高人的道德修养等。答题口语化:如让人们过上好日子;只要有一点点错就会受严惩;没有明清时期那么封建;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有借有还,这才叫法律;使债务人能尽快还债等。还有将“成文法”写成“成人法”。反映了学生基础知识不过关及平时缺少必要的主观题训练,没养成严谨的答题规范。
【学法启示】从学生的得分情况及答题中暴露出的问题看,学生对主观题的重视程度和训练力度严重不足,提示学生在学习、复习备考过程中必须对主观题有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加强学科思维能力的训练,不能一味死记硬背。
【教学评价】本题难度不大但得分较低,反映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规范答题的训练还有待提高。
【教学建议】在学考复习过程中有必要加强主观题方面的训练,老师应在答题技巧、答题规范方面对学生有具体的指导。
(2)根据材料二,英国议会运用什么手段来限制国王的权力?(1分)由此,英国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2分)
【能力目标】材料处理/提取材料信息;再认、再现历史事实,了解重大事件
【知识目标】必修一/欧美资产阶级代议的确立与发展/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认知水平】阅读、理解、提炼归纳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1
1
2
2
6
0.89~0.8
稍容易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7
0.8
0.85
0.1
0.15
0.05
52
【应答数据】表38:第33-2小题答题情况
考生层次
0分
1分
2分
3分
众数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全体
13.47%
15.46%
19.44%
51.63%
3
2.09
1.10
0.70
0.65
第一层
0.22%
1.47%
13.29%
85.02%
3
2.83
0.43
0.94
0.17
第二层
2.24%
7.86%
24.73%
65.17%
3
2.53
0.74
0.84
0.15
第三层
11.23%
21.53%
26.73%
40.51%
3
1.97
1.03
0.66
0.20
第四层
41.15%
32.50%
13.67%
12.69%
0
0.98
1.03
0.33
0.33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学生对历史信息的概括能力,提示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应立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与《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与说明》的要求,引导学生把握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形成的过程、特点,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表明,《权利法案》通过具体的条文规定,对国王权力进行限制和约束,可得出英国议会运用法律手段来限制国王的权力,或者说制订《权利法案》来限制国王的权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从“光荣革命”后一直到今天,推行的政治体制一直是君主立宪制。
【参考答案】法律。(1分。答《权利法案》也可给1分)政治体制:君主立宪制。(2分)
【答题分析】本题难度中等,平均分为2.09,难度系数0.7,区分度0.65,区分度出色。其中第一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2.83,难度系数0.94,区分度0.17;第二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2.53,难度系数0.84,区分度0.15;第三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1.97,难度系数0.66,区分度0.2;第四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0.98,难度系数0.33,区分度0.33。本题命题设计比较合理,学生容易阅读理解,难度不大。多数学生能比较好地按设问正确回答。但学生答题中存在表述不够规范、专业的问题,同音字、错别字很多。如把《权利法案》写成“权力法案“或“权立法案”。把通过以“法律”手段写成以“议会”手段等。对英国史知识认知模糊。如把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写成“三权分立制”、“共和制”、君主专制政体。
【学法启示】学生学科基本技能的提升,除了老师的引导,更重要的是依靠学生自己的训练。在课堂上,要跟随教师的思路,积极参与课堂问题的研讨,从而逐步培养出一定的学科技巧;课后还应积极进行专门的题目训练,通过强化训练提高自身的学科技能。
【教学评价】本题难度系数0.7,与题目预设难度相吻合,反映学生基本能达到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教学过程中老师除了对重点知识点进行强调外,有必要要求学生动手将一些重点的名词概念写一两遍,“口动”结合“手动”,避免学生出现写错别字现象。
(3)根据材料三,美国《1787年宪法》对国家权力的分配作出了怎样的规定?(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样的权力分配对美国民主政治产生的作用。(2分)
【能力目标】材料处理/提取材料信息;再认、再现历史事实,了解重大事件
53
【知识目标】必修一/欧美资产阶级代议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和联邦制/《1787年宪法》
【认知水平】识记、知识运用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2
1
2
2
7
0.79~0.7
中下
【难度比较】
【应答数据】表39:第33-3小题答题情况
考生层次
0分
1分
2分
3分
4分
众数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全体
16.23%
12.32%
26.93%
24.46%
20.06%
2
2.20
1.33
0.55
0.61
第一层
0.59%
3.28%
15.93%
32.71%
47.48%
4
3.23
0.87
0.81
0.32
第二层
4.54%
11.74%
31.41%
32.25%
20.07%
3
2.52
1.08
0.63
0.16
第三层
14.75%
17.41%
35.99%
23.42%
8.43%
2
1.93
1.15
0.48
0.15
第四层
46.22%
17.74%
25.46%
8.63%
1.95%
0
1.02
1.11
0.26
0.33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美国的联邦制度及根据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提示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应立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与《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与说明》的要求,引导学生把握美国的联邦制权力结构的特点、意义,培养学生通过史料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回答第一小问时,从“本宪法所制定的立法权,均属合众国国会”可知立法权归国会;从“行政权力赋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可知行政权给总统;从“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一个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可知司法权属于法院。第二小问答题只能从对民主政治影响的角度考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政治的突出的特点是权力之间相互制约与平衡,没有出现专制独裁的现象。同时,美国社会政治局面相当长时期内相对稳定。这些现象的产生,都与三权分立的权力分配方式有极大的关系。据此总结出第二小问答案。
【参考答案】规定:立法权归国会,行政权赋予总统,司法权属于法院。(2分。每点1分,答对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给2分)
作用:三权分立有效地防止了专制独裁局面的出现;为美国的长期稳定打下了基础。(2分。如答有利于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也可给1分)
【答题分析】本题难度中等,平均分为2.2,难度系数0.55,区分度0.61,区分度出色。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55
0.7
0.7
0.15
0.15
0
54
其中第一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3.23,难度系数0.81,区分度0.32;第二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2.52,难度系数0.63,区分度0.16;第三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1.93,难度系数0.48,区分度0.15;第四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1.02,难度系数0.26,区分度0.33。学生基本上能答出权力的分配情况,在分析作用时基本上能答出“促进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存在问题主要有:(1)部分学生对设问没有理解清楚,仅仅答出权力分配原则——三权分立,没有说清楚权力如何分配。(2)照抄材料原文,没有对材料进行提炼。(3)部分学生提到该法案是为了限制总统权力,甚至是限制了国王权力。(4)盲目套用一些耳熟能详的观点(包括其他学科的观点)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稳定;加强了中央管理;防止君主集权,促进国家和平;分散了国王权力;维护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等等。反映的问题还是基础知识不过关及平时缺少必要的主观题训练。
【学法启示】分析历史问题必须将问题放到具体的时空环境中,意味着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想方设法构建知识网络系统,在一定的时空范围进行思考,不能张冠李戴,将不同时空的问题混为一谈。同时,还应掌握一定的分析问题的基本模式,进而在基本模式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发挥。
【教学评价】本题难度系数只有0.55,不管那一层次的同学都有较大的失分现象,特别是对第二小问的回答尤其不理想,除问题设置不够理想的原因外,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狭窄也有较大关系,说明在学科能力培养方面还有较大进步空间。
【教学建议】教学过程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出学生正确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进而学会如何思考当下社会中的问题,这是历史学科教学的真正目的,教学过程不应该依旧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现成的结论。
(4)通过对上述材料中法治建设历程的了解,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
【能力目标】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获取信息,表述和解释历史的结论与证据
【知识目标】 必修一/欧美资产阶级代议的确立与发展/美国的联邦制/《1787年宪法》
【认知水平】 提炼归纳、知识运用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3
3
2
2
10
0.49~0.4
稍难
【难度比较】
【应答数据】
考生层次
0分
1分
2分
众数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73
0.7
0.48
0.03
0.25
0.22
55
全体
14.82%
23.88%
61.30%
2
1.46
0.74
0.73
0.45
第一层
2.29%
15.34%
82.37%
2
1.80
0.45
0.90
0.16
第二层
7.06%
24.75%
68.18%
2
1.61
0.62
0.81
0.08
第三层
13.84%
29.07%
57.09%
2
1.43
0.72
0.72
0.09
第四层
36.99%
27.14%
35.87%
0
0.99
0.85
0.49
0.31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问题提出自己看法的能力,提示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应立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与《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与说明》的要求,引导学生加强探究学习,独立思考。
根据对欧美历史上三部重要法律文件贡献的分析,可以知道法律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基本保障,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法制建设对社会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谈从中获得的启示,就是通过对欧美法治建设的了解,得到某些经验或教训,只要围绕着法治建设的意义、如何进展法制建设等角度谈启示,言之有理即可。如要坚持“依法治国”方针,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
【参考答案】启示:法律在不断进步,不断走向公正;法律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力度在不断加强;法律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2分。答对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给2分。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答题分析】本题难度中等,平均分为1.46,难度系数0.73,区分度0.45,区分度出色。其中第一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1.8,难度系数0.9,区分度0.16;第二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1.61,难度系数0.62,区分度0.08;第三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1.43,难度系数0.72,区分度0.09;第四层次的学生的平均分为0.99,难度系数0.49,区分度0.31。题目对学生思维品质有一定的要求,对水平较高的第一、二层次的学生来说,影响不大,但对第三、四层次的同学回答问题还是一定难度,所以题目的区分能力较好。部分考生因为没掌握问题的解答思路,不回答问题或所写内容与问题不沾边。
【学法启示】以史为鉴,通过学习历史为当前社会发展提供借鉴,这是历史教学的最主要目标。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学习到任一历史问题时都应当考虑该问题对我们今天有任借鉴意义,只有这样,历史的教育功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教学评价】本题难度系数0.73,超出了预设的难度设计,说明多数学生对该类问题有一定的把握,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学建议】教学过程中,除了进行针对性练习外,教会学生不同题型的答题技巧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也非常关键。
34.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许多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许多官僚、地主和商人见此,也纷纷仿效。1872年,在国外经商致富的陈启源毅然回到家乡广东创办了继昌隆缫丝厂,“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资料》
(1)根据材料一,推动陈启源回乡办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分)
56
【能力目标】阅读史料,获取信息,调动知识,概括结论 【知识目标】必修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认知水平】识记、理解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1
2
2
1
6
0.89-0.8
稍容易
【难度比较】
【应答数据】
考生
层次
0分
1分
2分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26.40%
38.86%
34.74%
1.08
0.78
0.54
0.36
1
第一层
8.38%
37.08%
54.54%
1.46
0.65
0.73
0.23
2
第二层
20.43%
43.76%
35.81%
1.15
0.73
0.58
0.08
1
第三层
30.38%
41.85%
27.77%
0.97
0.76
0.49
0.06
1
第四层
47.89%
32.85%
19.26%
0.71
0.77
0.36
0.22
0
【解题思路】史料是历史研究、获取历史结论的直接或间接依据。阅读题干所提供的历史材料,捕捉解题的有效信息: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陈启源,明确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洋务企业利润的刺激(答洋务运动的诱导作用也可给2分)
【答题分析】本题设计难度为0.75,实测难度为0.54,相差0.21。形成反差的主要原因有两点:(1)学生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好;(2)学生没有掌握解答材料题的基本方法。
【学法启示】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加强处理材料的能力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除了要依据教材,掌握基础知识外,还要加强训练,掌握研读史料的方法。
【教学评价】本题只有54%的学生答对,与预设的75%差距比较大,教学效果不佳。
【教学建议】用好教材,夯实基础知识;采用史料教学,提高学生研读史料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研读史料、解答问题的基本方法。解答材料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为:研读、理解材料——准确定位时空、抓住关键词句——明确考点——调动、运用知识,组织答案。
材料二 图8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的7个阶段。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54
0.70
0.75
0.16
0.21
0.05
57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图示中第2阶段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1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为辛亥革命提供了什么条件。(2分)
【能力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必修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甲午战争后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认知水平】识记、理解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1
2
2
2
7
0.79-0.7
中下
【难度比较】
【应答数据】
考生
层次
0分
1分
2分
3分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11.70%
24.97%
34.33%
29.00%
1.81
0.99
0.60
0.55
2
第一层
0.65%
10.14%
37.13%
52.08%
2.41
0.70
0.80
0.23
3
第二层
2.99%
22.21%
41.98%
32.82%
2.05
0.82
0.68
0.10
2
第三层
8.82%
32.23%
37.63%
21.32%
1.71
0.90
0.57
0.13
2
第四层
35.04%
36.72%
20.38%
07.89%
1.01
0.93
0.34
0.36
1
【解题思路】阅读题干及示意图图8,获取有效信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19世纪末,结合所学知识,考生可以判断示意图中的第2阶段是“甲午战争后的近代民族工业”,因此,其发展趋势是“初步发展”,其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参考答案】发展趋势: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1分)
提供条件:经济基础、阶级基础(答对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给2分)
【答题分析】示意图所提供的解题信息明确,“19世纪末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即“甲午战争后的近代民族工业”,掌握这一知识点的考生大都会获得满分,但也有部分考生因为没有掌握分析该问题的角度而遗憾丢分。
【学法启示】依据教材,掌握基础知识;加强训练,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评价】本题只有29.00%的学生满分。甲午战争后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影响,是高中历史学习必须掌握的主干知识,且题目难度适中,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教学建议】用好教材,夯实基础知识;采用史料教学,提高学生研读史料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研读史料、解答问题的基本方法,如意义类设问的答题模板:从政治(政治制度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60
0.60
0.65
0.00
0.05
0.05
58
革新、政权交替、新的阶级力量产生等)、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等)、思想文化(思想、科技、教育等)等方面作答。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张謇创办的企业得到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4分)
【能力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必修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曲折发展/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短暂发展的原因
【认知水平】识记、理解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2
2
2
2
8
0.69-0.6
中中
【难度比较】
【应答数据】
【解题思路】阅读题干所提供的历史材料,捕捉解题的有效信息:1912—1919年间、张謇,明确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短暂发展”,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辛亥革命扫除了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些障碍;政府奖励实业;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抵制日货,爱用国货运动的推动);一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答对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给4分)
【答题分析】有10.82%的学生是0分,原因主要是不重视历史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好;没有掌握解答材料题的基本方法。
【学法启示】依据教材,掌握基础知识;加强训练,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评价】本题只有42.62%的学生满分。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短暂发展,是高中历史学习必须掌握的主干知识,且教材有完整的原因分析。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教学建议】在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基础薄弱的学生,提高历史学习的认识和兴趣,帮助掌握研读史料、解答问题的基本方法。如原因类设问的答题模板:在没有角度设定的情况下,可以从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或者从主观、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应具备怎样的品质?(2分)
【能力目标】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综合 【知识目标】必修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66
0.70
0.68
0.04
0.02
0.02
考生层次
0分
1分
2分
3分
4分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10.82%
8.03%
29.10%
9.43%
42.62%
2.65
1.37
0.66
0.66
4
第一层
0.09%
0.38%
9.02%
6.29%
84.22%
3.74
0.64
0.94
0.23
4
第二层
1.45%
3.43%
30.79%
11.99%
52.33%
3.10
1.04
0.78
0.20
4
第三层
7.88%
10.78%
44.32%
12.36%
24.65%
2.35
1.19
0.59
0.20
2
第四层
34.56%
18.32%
34.42%
7.37%
5.33%
1.31
1.17
0.33
0.35
0
59
【认知水平】应用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2
2
2
2
8
0.69-0.6
中中
【难度比较】
【应答数据】
考生层次
0分
1分
2分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8.48%
11.94%
79.58%
1.71
0.61
0.86
0.43
2
第一层
1.08%
5.64%
93.29%
1.92
0.31
0.96
0.11
2
第二层
3.08%
11.09%
85.83%
1.83
0.45
0.91
0.06
2
第三层
6.31%
14.83%
78.87%
1.73
0.57
0.86
0.07
2
第四层
23.86%
16.80%
59.34%
1.35
0.84
0.68
0.37
2
【解题思路】认识、启示类题目,要对材料涉及的内容进行归纳、提炼,并上升到理论高度。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应具备怎样的品质?通过比较陈启源、张謇等民族资本家的共性特征,结合平时所掌握的知识,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
【参考答案】具备抓住机遇,勇于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2分。答对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给2分。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答题分析】有8.48%考生只得0分,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掌握解答该类题型的基本方法。
【学法启示】平时注意掌握不同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技巧。
【教学评价】本题有86%的学生拿到满分2分,教学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平时要有针对性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解答不同类型问题的基本方法。
35.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 “人们本质上是平等的。”一切人都具有追求生存、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利是上天赋予的,不能被剥夺。
——伏尔泰
“一切权力不受约束,必将腐败。”
——孟德斯鸠
“不管任何形式的政府,如果它没有对每一个人的权利、自由和平等负责,那它就破坏了作为政治职权根本的社会契约。”“人生来就是自由的。”
——卢梭
材料二 “要拥护那德先生(即民主),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即科学),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新青年》6卷1号
【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2分)
【能力目标】再认、再现历史事实;了解重大事件;分析、归纳历史现象。
【知识目标】必修3/欧洲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及其主张。
【认知水平】阅读、理解、提炼归纳和知识运用。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86
0.90
0.66
0.04
0.20
0.24
60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2
2
2
1
7
0.79-0.7
中下
【难度比较】
【应答数据】
考生层次
0分
1分
2分
众数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全体
8.28%
20.77%
70.95%
2.00
1.63
0.63
0.81
0.40
第一层
1.40%
8.50%
90.10%
2.00
1.89
0.36
0.94
0.16
第二层
4.90%
19.24%
75.85%
2.00
1.71
0.55
0.85
0.08
第三层
7.75%
26.36%
65.89%
2.00
1.58
0.63
0.79
0.04
第四层
19.50%
30.10%
50.39%
2.00
1.31
0.78
0.65
0.35
【解题思路】问题以知识及一定的学科能力为立意,考查学生深入材料情境,通过研读材料,提取、归纳主要观点的能力。材料一中先后阐述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的代表性言论,亦即思想核心,关键之处在于学生的概括能力。解题中,一方面考生可以通过考纲、教本的陈述叙述直接表达,另一方面,更应将三人的思想一一进行提炼与归纳以形成答案。
【参考答案】(1)民主;自由;平等;社会契约论。(2分。每点1分,答对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给2分)
【答题分析】实测中70.95%的考生在该问题上得到满分;20.77%考生仅得1分;另外考生完全答错或放弃回答。结合评卷中观察可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直接抄写原材料;(2)史实混乱,甚至将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主张相混淆,将欧美思想与中国近代思想混为一谈;(3)部分考生对材料的理解有障碍,没有能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真正形成“归纳”能力。
【学法启示】历史作为人文学科,其教学不仅关乎历史学科内容本身,更涉及具有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思维习惯、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除具有知识点外,高中教学中需加强对于学科能力的培养和学科素养的培育。
【教学评价】作为主观题,本题回答比预计较好,说明教学中对于相关内容的解析比较到位,同时,教学中也关注了必要的方法的点拨和能力的训练。
【教学建议】加强对概括、归纳、说明、分析等具有学科特点的问题的了解,并充分掌握解题的思路建构和要点组织。
【问题】(2)根据材料二,归纳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主张。(3分)
【能力目标】再认、再现历史事实;了解重大事件;分析、归纳历史现象。
【知识目标】必修3/新文化运动/陈独秀的主张。
【认知水平】阅读、理解、提炼归纳和知识运用。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1
1
2
1
5
0.94-0.9
容易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81
0.8
0.75
-0.01
-0.06
0.05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77
0.82
0.9
0.05
0.13
-0.08
61
【应答数据】
【解题思路】与问题(1)类似,以知识及学科能力为立意,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归纳观点的能力。材料引用陈独秀原话,突出其核心思想,亦即新文化运动主张。解题中主要应抓住材料关键词句,从阅读中判定核心思想,归纳形成答案。
【参考答案】(2)提倡民主;提倡科学;提倡新道德;提倡新文学。(3分。每点1分,答对其中任意三点即可给3分)
【答题分析】本题难度点数为5,预计难度也仅0.9,但实测偏差较大,回答全部正确的考生点52.88%;得2分的为33.00%;8.80%的考生仅得1分;更有5.31%回答完全错误或放弃答写。考生在该问题上存在的问题,一是归纳概括能力不佳,无法从材料通过要求的“归纳”提取表述陈独秀的主张;二是语言组织能力差,中等以下的学生直接抄写材料原文的现象较为严重,甚至个别考生整段抄录,存在不敢以自己语言表达观点的现象;三是部分学生自信不强,惧怕表述,不仅抄材料,而且直接用“德先生”、“赛先生”作答。
【学法启示】对于特定的历史问题需制定针对性的克服方案,规定专门时段针对专门问法的设问进行分析和训练。
【教学评价】从本题回答结果看,对于一些从初中阶段起就作为重点学习内容的问题,学生在识记上尚有一定效果,但理解上严重不足;从方法上说,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历史归纳分析能力明显欠缺。
【教学建议】今后需加强概括能力和具有学科特点的语言表述能力训练。
【问题】(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有何联系。(2分)
【能力目标】了解重大事件;分析、归纳历史现象;比较、解释历史因果联系;说明和论证历史结论;获取信息,表述和解释历史的结论与证据;了解历史变迁与解释、评价历史。
【知识目标】必修3/欧洲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想家及其主张、启蒙运动的影响、陈独秀的主张,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的比较。
【认知水平】阅读、理解、提炼归纳和知识运用。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3
3
2
2
10
0.49-0.4
稍难
【难度比较】
【应答数据】
考生层次
0分
1分
2分
众数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全体
54.58%
5.61%
39.80%
0
0.85
0.96
0.42
0.41
第一层
26.61%
6.28%
67.10%
2
1.40
0.88
0.70
0.24
第二层
47.94%
6.52%
45.53%
0
0.98
0.97
0.49
0.09
考生层次
0分
1分
2分
3分
众数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全体
8.80%
5.31%
33.00%
52.88%
3.00
2.30
0.92
0.77
0.58
第一层
0.18%
0.83%
17.95%
81.03%
3.00
2.80
0.43
0.93
0.18
第二层
1.40%
2.99%
35.22%
60.39%
3.00
2.55
0.63
0.85
0.12
第三层
4.94%
6.04%
44.47%
44.55%
3.00
2.29
0.79
0.76
0.11
第四层
29.13%
11.78%
35.94%
23.15%
2.00
1.53
1.14
0.51
0.42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42
0.4
0.49
-0.02
0.07
-0.09
62
第三层
62.66%
5.85%
31.49%
0
0.69
0.92
0.34
0.09
第四层
83.44%
3.74%
12.82%
0
0.29
0.68
0.15
0.20
【解题思路】本题通过材料情境,以知识和能力立意,考查学生分析、归纳、比较等多方面学习情况。通过启蒙时代西方思想家及20世纪初中国激进民主主义者的言论,让学生进一步判读、归纳其核心思想,并指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应答中,考生首先是读材料,了解两则材料具体内容层次和并列阐述关系。其二是理清题目设问“内在联系”,通过两则思想的阶级属性以及所在时期中国对于西方的学习可知启蒙思想对于中国民主思想的内在影响。
【参考答案】(3)启蒙运动为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2分)
【答题分析】本问题的回答难度较大,一是对于“联系”的理解;二是对于一中一西且时间上有较大跨度的两者相互影响的理解。实测中仅39.80%的考生取得2分;5.61%的考生勉强得到1分;54.58%得0分。结合评卷情况看,特别是第三、四层级考生,实际上大部分未下笔回答。由此说明学生对于应用型问题的解决能力明显不佳,历史素养之短缺十分严重。
【学法启示】学应以致用,中学历史学习不仅领会历史基本要素,也要掌握历史特有的方法,高中历史学习尤应如此。
【教学评价】通过实测暴露的问题,说明当前我区高中历史教学浮于识记的现象十分严重,真正的历史的“用”未能达成。
【教学建议】高中历史教学中需加强历史与现实的对接,加强历史知识、历史方法、历史思维的迁移应用。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fjksw@163.com联系.
    最新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琼ICP备12003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