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校 简 介
大连交通大学创建于1956年,其前身是大连机车车辆学校、大连铁道学院,隶属于铁道部,2000年2月划转为辽宁省政府管理,实施“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大连交通大学,是东北地区惟一一所以轨道交通为特色的高等学校。
学校主要分为两个校区,即沙河口校区、旅顺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85.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39.4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12728.54万元。近年新建了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图书馆,建筑面积18706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04万册,电子图书20.3万册;新建了23000平方米的新实验馆和4500平方米的现代轨道交通研究院;完成了旅顺校区一期软件学院81000平方米的教学楼、学生公寓、IT科技园建设工程,改建了研究生楼、中长街爱恩国际学院教学楼。目前,旅顺校区二期10万平方米教学主楼、图书馆、文体中心、综合服务楼及学生宿舍等以及软件学院内23000平方米宿舍楼和学生活动中心正在建设中,预计2009年投入使用。学校拥有1000M主干、100M到桌面的校园网网络系统,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外语教学实验中心等基本设施完善,给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了先进高效的信息和技术环境,也使学校在信息化社会条件下向更高水平发展成为可能。
学科专业建设:学校现设有16个教学单位,拥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点,19个硕士点,涉及工学、理学、管理学、法学4个学科门类及11个一级学科。还有7个工程硕士领域,2个高校教师硕士专业。拥有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省一级重点学科,覆盖了7个二级学科。40个本科专业中有7个国家管理专业,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具有第二学士学位授予权,共涉及工学、管理学、理学、文学、经济学和法学等6个门类。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车辆工程为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车辆工程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示范性专业,车辆工程为辽宁省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人才培养工作: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9185人,其中本专科生18129人,博士研究生77人,硕士研究生975人。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留学生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的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办学体系。2000年,创办了爱恩国际学院,实施中外合作“3+2”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2001年12月,经辽宁省教育厅批准成立创建了辽宁省示范性软件学院,率先进行“传统专业+软件工程”五年制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其毕业生得到企业的追捧,已经成为我校的一大办学特色。学校还根据发展需要,创办了中日友好大连人才培训中心和独立办学性质的信息工程学院。是国务院批准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高等学校教师硕士学位、在职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是铁道部继续教育东北基地和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大连)基地。学校共承担了国家级、省级教学改革项目24项,共获得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37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3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教育科研成果奖20项,建设省级以上精品课程13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多门,有15项CAI课件获省级奖项。
科学研究工作:学校积极倡导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科研水平有了明显提高。2005年以来,科研项目和经费逐年增长,科研总量达到3.5亿元,教师主持完成或在研科研项目67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项,国家863计划项目9项,15项科研成果获得各级奖励,并于200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获得发明专利15 项;被SCI、EI、ISTP检索的论文157篇。我校现有1个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工程研究中心,4个省级工程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市级工程中心,2008年10月获省教育厅批准建设省级大学科技园,以我校自主知识产权建立的大连瑞尔高科技产业公司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我校结合专业特色和行业发展方向,力求“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以特色求突破”,坚持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先后与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了现代轨道交通研究院,与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共建了中国北车集团—大连交通大学虚拟产品开发技术中心,与齐齐哈尔铁路车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建了铁路货车重载、快捷工程技术研究院。另外,还与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大连重工?起重集团等10多家企业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在编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1038人,其中,教授122人,副教授278人,博士生导师43人,教授、副教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40%以上;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0%以上,形成了“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国家及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6人,辽宁省优秀专家1人,大连市优秀专家2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辽宁省优秀教师3人,辽宁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4人,大连市政府特殊津贴7人;省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9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辽宁省百千层次入选者25人。
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的二十五所院校和教育、科研机构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2006年4月,与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固态化学与机械化学研究所合作组建了“大连交通大学中俄科教中心”。2007年6月与新加坡罗德里工程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新加坡罗德里?大连交通大学大连国际培训中心。学校聘请来自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学者、专家为我校名誉教授、客座教授人数达五十余人,2009年共有来自8个国家的40名外籍专家和教师在校任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学校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至2009年初,已接纳过近5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留学生来校学习汉语,为推进国际化进程打下了良好基础。
大连交通大学2009年招生章程
一、学校自然情况说明
学校全称:大连交通大学
办学地点及校址:
1.工业设计、艺术设计、动画、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工业工程、车辆工程、车辆工程(动车组)、车辆工程(城市轨道车辆)、交通运输、交通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动车组)、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铁道信号)、环境工程、应用化学、土木工程、安全工程专业在沙河口校区办学,具体地址为: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黄河路794号;
2.数学与应用数学+软件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软件工程、交通工程+软件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软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软件工程、日语+软件工程、英语+软件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软件工程、土木工程+软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经济学+软件工程、社会工作+软件工程、工商管理类+软件工程、软件工程(专升本)在旅顺口校区办学,具体地址为:辽宁省大连市旅顺经济开发区兴发路216号;
3.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上两个专业为中外合作办学专业),酒店管理(高职)专业,以上三个专业在中长街校区办学,具体地址为: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中长街38号;
4.电气化铁道技术(铁道供电)(高职)、电气化铁道技术(电力机车)(高职)、铁道车辆(高职)、铁道通信信号(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运输)(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列车车务管理)(高职)专业在轨道交通技术学院办学,具体地址为: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沈阳路5号;
5.软件技术(高职)专业归属大连交通大学软件学院,住宿和学习地点在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经济开发区金昌街1号(大连航运职业技术学院院内);同时,与大连华信计算机有限公司合作办学,开辟学生实训和就业平台。
办学类型:普通高等学校(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
学习年限:学制为四年专业,学习年限为三年到七年;
学制为五年专业,学习年限为五年到八年;
办学形式:全日制;
主要办学条件:校园占地面积85.16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1.35万平方米,专任教师1038人,其中副高级职称以上400人,教学仪器设备值11436万元,图书101.92万册。
二、计划特别说明
有语种限制的专业及允许招生的语种:
1.工业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软件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软件工程、交通工程+软件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软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软件工程、日语+软件工程、英语+软件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软件工程、土木工程+软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经济学+软件工程、社会工作+软件工程、工商管理类+软件工程、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专升本)、电气化铁道技术(铁道供电)(高职)、电气化铁道技术(电力机车)(高职)、铁道车辆(高职)、铁道通信信号(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运输)(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列车车务管理)(高职)、酒店管理(高职)招收英语语种考生;
2.软件技术(高职)招收英语、日语语种考生;
3.除以上说明的专业外,其他专业不限制外语语种。
有男女生比例要求的专业及限制比例:电气化铁道技术(铁道供电)(高职)、电气化铁道技术(电力机车)(高职)、铁道车辆(高职)、铁道通信信号(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运输)(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高职)只招收男生,其他专业不设定男女生比例。
三、专业设置说明
专业代码 |
专业名称 |
学 制 |
科 类 |
授予学位门类 |
050408 |
艺术设计 |
四年 |
艺术文 |
文学 |
050418 |
动画 |
四年 |
艺术文 |
文学 |
080303 |
工业设计 |
四年 |
艺术文 |
工学 |
050408 |
艺术设计 |
四年 |
艺术理 |
文学 |
050418 |
动画 |
四年 |
艺术理 |
文学 |
080303 |
工业设计 |
四年 |
艺术理 |
工学 |
110103 |
工业工程 |
四年 |
理工 |
工学 |
080302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四年 |
理工 |
工学 |
080207W |
焊接技术与工程 |
四年 |
理工 |
工学 |
080205Y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四年 |
理工 |
工学 |
080606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四年 |
理工 |
工学 |
080305Y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
四年 |
理工 |
工学 |
080401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四年 |
理工 |
工学 |
080306W |
车辆工程 |
四年 |
理工 |
工学 |
080306W |
车辆工程(动车组方向) |
四年 |
理工 |
工学 |
080306W |
车辆工程(城市轨道车辆方向) |
四年 |
理工 |
工学 |
081201 |
交通运输 |
四年 |
理工 |
工学 |
081202 |
交通工程 |
四年 |
理工 |
工学 |
080601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四年 |
理工 |
工学 |
080601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动车组方向) |
四年 |
理工 |
工学 |
080602 |
自动化 |
四年 |
理工 |
工学 |
080603 |
电子信息工程 |
四年 |
理工 |
工学 |
080604 |
通信工程(铁道信号方向) |
四年 |
理工 |
工学 |
080703 |
土木工程 |
四年 |
理工 |
工学 |
081002 |
安全工程 |
四年 |
理工 |
工学 |
081001 |
环境工程 |
四年 |
理工 |
工学 |
专业代码 |
专业名称 |
学 制 |
科 类 |
授予学位门类 |
070302 |
应用化学 |
四年 |
理工 |
理学 |
050201 |
英语+软件工程 |
五年 |
理工 |
按有关规定授予学位 |
050207 |
日语+软件工程 |
五年 |
理工 |
按有关规定授予学位 |
070101 |
数学与应用数学+软件工程 |
五年 |
理工 |
按有关规定授予学位 |
070102 |
信息与计算科学+软件工程 |
五年 |
理工 |
按有关规定授予学位 |
080302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软件工程 |
五年 |
理工 |
工学 |
080305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软件工程 |
五年 |
理工 |
工学 |
080401 |
测控技术与仪器+软件工程 |
五年 |
理工 |
工学 |
081202 |
交通工程+软件工程 |
五年 |
理工 |
工学 |
080703 |
土木工程+软件工程 |
五年 |
理工 |
工学 |
081101 |
化学工程与工艺+软件工程 |
五年 |
理工 |
工学 |
110102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 |
五年 |
理工 |
按有关规定授予学位 |
020101 |
经济学+软件工程 |
五年 |
理工 |
按有关规定授予学位 |
1102 |
工商管理类+软件工程 |
五年 |
理工 |
按有关规定授予学位 |
030302 |
社会工作+软件工程 |
五年 |
理工 |
按有关规定授予学位 |
080605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外合作) |
五年 |
理工 |
工学 |
110203 |
会计学(中外合作) |
五年 |
理工 |
管理学 |
110203 |
会计学(中外合作) |
五年 |
文史 |
管理学 |
520206 |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列车车务管理) |
三年 |
|
理学 |
640106 |
酒店管理 |
三年 |
|
按有关规定授予学位 |
520202 |
电气化铁道技术(铁道供电方向) |
三年 |
|
按有关规定授予学位 |
520202 |
电气化铁道技术(电力机车方向) |
三年 |
|
按有关规定授予学位 |
520206 |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运输方向) |
三年 |
|
按有关规定授予学位 |
520205 |
铁道通信信号 |
三年 |
|
工学 |
520301 |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 |
三年 |
|
工学 |
520203 |
铁道车辆 |
三年 |
|
工学 |
590108 |
软件技术 |
三年 |
|
工学 |
四、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说明
高职(专科)学习期满,成绩合格,颁发大连交通大学高职(专科)毕业证书;专升本学习期满,成绩合格,颁发大连交通大学的本科毕业证书,并注明专升本字样,达到大连交通大学学位授予标准的颁发大连交通大学学士学位证书;本科学习期满,成绩合格,颁发大连交通大学的本科毕业证书,达到大连交通大学学位授予标准的颁发大连交通大学学士学位证书。
五、收、退费标准(详见附表)
1.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学生入学必须缴纳学费、住宿费及其他有关费用。收费标准详见我校在各省(区、市)公布的招生计划及有关说明。2009年我校本科、高职(专科)学费以及公寓费严格按照辽宁省物价部门审批的标准收费;
2.学费的退费办法:学生因故退学,学校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时间,按月计退剩余学费;
3.申请奖学金、助学金和贷学金的办法:
(1)申请奖学金办法
学校依照国家政策指导学生申请国家及辽宁省奖、助学金。
根据《大连交通大学奖学金实施办法》实行,其中年度优秀学生综合奖学金具体内容:一等奖学金2000元,二等奖学金1000元,三等奖学金600元;设立单项奖学金、专项奖学金等;
(2)申请助学金和贷学金的办法
根据《大连交通大学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实施办法》、《大连交通大学助学金管理办法》实行,新生可向所在学院申请,由学校统一审核,符合条件者,可申请助学金和贷学金。以上奖学金获奖面达30%以上;
(3)特困生:为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主要采取以下办法:国家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勤工助学;专项奖学金;社会团体或个人的资助。
六、录取原则
1.成立“大连交通大学2009年招生工作领导组”,全面负责2009年的招生工作。按照“严格管理,规范操作,优化服务,深化改革,办人民满意高考”的要求,认真贯彻教育部和辽宁省教育厅有关的文件精神,认真执行招生工作各项规定,认真做好2009年招生各项工作;
2.调档比例:100%-120%;
3.全部实行计算机远程网上录取;
4.执行国家教育部和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办公室制定的录取政策和有关规定,贯彻“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原则;
5.当第一志愿上线考生数不足计划招生数时,在同批录取学校控制分数线以上,按考生志愿顺序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当第一志愿上线考生数多于计划招生数时,不再调阅第二志愿及其他志愿考生档案;
6.进档考生的专业安排办法是:在录取时设专业级差,第一专业与第二专业设级差为3分、第二专业与第三专业设级差为3分、第三专业与第四专业设级差为3分,其它专业志愿不设级差;
7.五年制本科各专业在录取时原则上只招收有五年制专业志愿的考生;
8.对考生有身体要求的专业: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列车车务管理方向)(高职)、酒店管理(高职)专业。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列车车务管理方向)(高职)专业学生应适应在铁路客运部门从事旅客列车服务与列车长工作,酒店管理(高职)专业学生应适应在酒店从事管理、服务工作。要求以上两个专业考生身体健康,五官端正,气质好,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男:身高1.74米以上;女:身高1.62米以上;学生入校后需面试。其他专业按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执行;
9.实行“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录取体制;
10.对考生单科成绩有要求的专业:英语+软件工程专业考生英语成绩不低于90分;数学与应用数学+软件工程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软件工程专业考生数学成绩不低于100分;
11.加分或降低分数要求投档的考生,我校在录取时承认各省(市、自治区)招考委关于加降分的规定;
12.报考我校艺术类专业的考生必须参加我校组织的艺术类专业考试(辽宁省、山东省、河北省、河南省考生除外),并取得我校艺术类专业加试合格证。辽宁省、山东省、河北省、河南省专业考试地区考生必须获得考生本省艺术类统考合格证。录取办法为:高考成绩达到所在省艺术类录取控制分数线,政治思想考核和体检合格的情况下,学校自定文化课录取分数线,按照文化课考试成绩乘以40%再加上专业考试成绩乘以60%,按综合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外语成绩应在60分以上。
七、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黄河路794号
办公部门:大连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
邮政编码:116028
咨询电话:(0411)84106239
办公电话:(0411)84109197
传 真:(0411)84630741
学校网址:http://www.djtu.edu.cn
电子信箱:zsb@djtu.edu.cn
大连交通大学2009年专业收费标准
序号 |
专 业 |
收费标准 |
|
1 |
工业设计(艺术类) |
10000元/生学年 |
|
2 |
艺术设计(艺术类) |
10000元/生学年 |
|
3 |
动画(艺术类) |
10000元/生学年 |
|
4 |
安全工程 |
3800元/生学年 |
|
5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4000元/生学年 |
|
6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4000元/生学年 |
|
7 |
焊接技术与工程 |
4200元/生学年 |
|
8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4000元/生学年 |
|
9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
4200元/生学年 |
|
10 |
应用化学 |
4200元/生学年 |
|
11 |
工业工程 |
4200元/生学年 |
|
12 |
车辆工程 |
4200元/生学年 |
|
13 |
车辆工程(动车组) |
4200元/生学年 |
|
14 |
车辆工程(城市轨道车辆) |
4200元/生学年 |
|
15 |
交通运输 |
4200元/生学年 |
|
16 |
交通工程 |
4200元/生学年 |
|
17 |
土木工程 |
4500元/生学年 |
|
18 |
环境工程 |
4500元/生学年 |
|
19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4800元/生学年 |
|
20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动车组) |
4800元/生学年 |
|
序号 |
专 业 |
收费标准 |
21 |
自动化 |
4800元/生学年 |
22 |
电子信息工程 |
4800元/生学年 |
23 |
通信工程(铁道信号) |
4800元/生学年 |
24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4800元/生学年 |
25 |
信息与计算科学+软件工程 |
11120元/生学年 |
26 |
化学工程与工艺+软件工程 |
11120元/生学年 |
27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软件工程 |
11200元/生学年 |
28 |
测控技术与仪器+软件工程 |
11200元/生学年 |
29 |
数学与应用数学+软件工程 |
11280元/生学年 |
30 |
交通工程+软件工程 |
11280元/生学年 |
31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软件工程 |
11280元/生学年 |
32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 |
11280元/生学年 |
33 |
土木工程+软件工程 |
11400元/生学年 |
34 |
日语+软件工程 |
11520元/生学年 |
35 |
英语+软件工程 |
11520元/生学年 |
36 |
经济学+软件工程 |
11280元/生学年 |
37 |
社会工作+软件工程 |
11280元/生学年 |
38 |
工商管理类+软件工程 |
11280元/生学年 |
39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外合作办学) |
16000元/生学年 |
40 |
会计学(中外合作办学) |
16000元/生学年 |
41 |
软件工程(专升本) |
16000元/生学年 |
42 |
软件技术(高职) |
12330元/生学年 |
43 |
电气化铁道技术(铁道供电)(高职) |
5000元/生学年 |
44 |
电气化铁道技术(电力机车)(高职) |
5000元/生学年 |
45 |
铁道车辆(高职) |
5000元/生学年 |
46 |
铁道通信信号(高职) |
5000元/生学年 |
47 |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运输)(高职) |
5000元/生学年 |
48 |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 (高职) |
4800元/生学年 |
49 |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列车车务管理)(高职) |
5000元/生学年 |
50 |
酒店管理(高职) |
5000元/生学年 |
最后按辽宁省物价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为准。
2009年招生专业一览表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测控技术与仪器
工业工程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软件工程
测控技术与仪器+软件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焊接技术与工程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软件工程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动车组)
车辆工程(城市轨道车辆)(新增专业)
交通运输
交通工程
交通工程+软件工程
电气信息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动车组)(新增专业)
自动化
通信工程(铁道信号)
电子信息工程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环境工程
应用化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软件工程
土木与安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
安全工程
土木工程+软件工程
软件学院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软件工程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软件工程
测控技术与仪器+软件工程
交通工程+软件工程
土木工程+软件工程
化学工程与工艺+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专本升)
软件技术(高职)
爱恩国际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外合作办学)
会计学(中外合作办学)
酒店管理?穴高职?雪
艺术学院
工业设计 (艺术类)
动 画 (艺术类)
艺术设计 (艺术类)
理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软件工程
信息与计算科学+软件工程
管理学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
经济学+软件工程
工商管理类+软件工程
外国语学院
英语+软件工程
日语+软件工程
人文社科部
社会工作+软件工程
轨道交通技术学院
电气化铁道技术(铁道供电)(高职)
电气化铁道技术(电力机车)(高职)
铁道车辆(高职)
铁道通信信号(高职)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运输)(高职)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高职)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列车车务管理)(高职)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的前身是机械工程系,创办于1956年,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与建设,已成为一个治学严谨、学科学位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相当学术水平的教学与科研单位。目前,学院设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和工业工程3个本科专业,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覆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与理论、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为辽宁省重点学科;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实验室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辽宁省高校本科示范性专业;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为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下设6个教研中心、3个教研室、2个实验中心、1个工程训练中心和9个研究所(科研团队)。现有教职工148名,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37人。有博士生导师15人,双聘院士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奖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6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49人,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8%。近年来承担和完成国家863计划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1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和与企业合作项目200余项。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三等奖1项,大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在数字化制造理论及实用技术、新型机械传动设计理论与方法、先进加工技术的理论与方法、运动器械与康复器械的研究、逆向工程理论与技术、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企业信息化先进理论及技术、摩擦学与信息技术、机械产品数字仿真与优化设计等方面形成了在国内有相当知名度的特色研究方向,为推动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学院十分注重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教学改革,2001年以来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荣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两项。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和工程训练为辽宁省精品课程;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为辽宁省普通高校教学团队。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
A.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电工程、先进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基础知识与应用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能在产、学、研各界从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内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科研研究、运行管理、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B.培养要求:本专业是按照大类培养、宽口教育思想设立的一级学科类专业,它以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以机械学、制造技术基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机电控制技术为主体构建学科基础体系,接受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机电产品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和管理的基本能力。设有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四个专业方向。实行二年半基础学习,一年半专业方向培养;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基础理论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方向
本专业方向以机械工程学科为基础,机、电、计算机、自动控制等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培养具备现代制造技术的应用能力与基本技能,掌握机电设备制造过程及其自动控制、生产管理的基础理论,胜任在现代制造业领域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方向
本专业方向主要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机械强度分析及现代设计方法从事强度分析中的几何、物理和边界条件等多种非线性问题和生产过程的计算机仿真等方面的研究。从事智能机械系统的设计、产品开发以及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培养具备现代设计技术的应用能力与基本技能和基础理论,胜任在现代制造业领域从事机械机构或产品设计、应用研究、技术开发、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3)机械电子工程方向
本专业方向与机械制造、机械设计、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学、控制技术、新材料和管理工程等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推动,形成机械、电子、流体、光学、材料、管理一体化技术。它研究机电设备的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制造工艺、检测控制和生产管理。培养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既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又有实践动手能力,既有机电控制专业知识,又懂设计制造、运营管理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4)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方向
本专业方向是指借助计算机和数字化设备开展的,以三维图形、虚拟现实、仿真互动和快速建模及成型等技术为主的数字化设计与数字化产品制造方法。培养具备数字模具设计、数字机械设计、模具数字化加工工艺、数字分析及数控制造等领域的应用能力与基本技能,掌握先进的大型工程软件和工程基础理论,胜任在机械装备制造业领域从事各种模具应用研究、技术开发、设计制造、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C.主要课程: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现代工程图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电传动控制、液压与气压传动、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与编程等。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A.培养目标:本专业是现代测控技术、电子技术、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以及计算机技术等相互交叉、融合的综合性专业。培养掌握测量控制技术、仪器仪表设计制造技术,从事测量与控制领域内有关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B.培养要求:主要学习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机械学、电子学、光学、测量与控制、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掌握光、机、电、计算机相结合的当代测控技术和实验研究能力,具有本专业测控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开发能力;本专业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专业方向偏重自动检测与控制及仪器仪表应用,面向现场需求,突出计算机与测量、控制技术的结合,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C.主要课程: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精密机械设计基础、控制工程基础、传感器原理与设计、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电子测量、智能仪器仪表设计、精密测量技术等。
工业工程专业
A.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既掌握现代工业工程管理基本理论、方法和手段,又具备坚实的机械工程技术基础,能熟练应用工业工程知识,为制造类企业、各级政府部门和服务机构进行组织、决策、计划、控制和实施,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B.培养要求:本专业强调以机械制造科学、管理科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全面掌握能够将人力、物资、设备、技术和信息加以综合,设计高效最优系统的理论与技术。学习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基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管理工程技术基础等基础知识和工业工程专业知识,具备应用理论知识独立分析解决工业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工业工程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生产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C.主要课程:工程力学、工程制图、C语言与程序设计、计算机硬件基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概率统计、系统工程、运筹学、工程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人因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基础工业工程、现代质量工程、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等。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软件工程专业
A.培养目标:毕业生适宜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产业、软件产业或其他部门从事产品、零部件设计、制造、控制、软件开发研制、管理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计算机学科以及与计算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根据软件行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B.培养要求:本专业是按照本科双专业培养模式,采用大类招生,宽口教育思想设计教学计划。前两年主要学习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后三年主要为专业知识教育和实践训练。目前设置的专业方向分别为:软件项目管理、嵌入式系统和现代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电一体化、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专业方向。
C.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现代工程图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机电传动与控制、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计算机组织与结构、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JSP基础与应用、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方向)、项目管理与案例分析(软件项目管理方向)等。
测控技术与仪器+软件工程专业
A.培养目标:毕业生适宜在测控技术与仪器工程领域及其他部门从事软件开发与研制工作;适宜在测控技术与仪器以及IT等相关行业从事生产、经营、组织与管理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软件工程及测控技术与仪器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硕士研究生。
面向现在和未来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产业发展要求和国际软件市场(特别是日本软件市场)发展现状,按综合应用型学科建设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符合专业发展规律的学科学位体系,采用双专业本科教育复合培养模式,实现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的知识复合。
B.培养要求:本专业是按照本科双专业培养模式,采用大类招生,宽口教育思想设计教学计划。前两年主要学习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后三年主要为专业知识教育和实践训练。目前设置的专业方向分别为:软件开发与测试、嵌入式系统和自动检测与控制、仪器仪表应用、计算机测量与控制等专业方向。
C.主要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精密机械设计基础、控制工程基础、传感器原理与设计、信号分析与处理、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工程光学;计算机组织与结构、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JSP基础与应用、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方向)、软件测试技术(软件开发与测试方向)等。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前身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成立于1959年。经过50年的建设与发展,现设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焊接技术与工程四个本科专业。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覆盖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三个研究生专业。材料加工工程专业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和高等学校教师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还拥有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2007年经批准设立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加工工程专业是辽宁省重点学科。目前,学院在校博士研究生31人,硕士研究生159人,本科生1153人。
学院下辖7个教学中心、1个实验中心、1个省重点工程研究中心(该中心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重点实验室和6个校级科研团队。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目前有教职工86人,其中专任教师62人:教授23人(博士生导师13人),副教授12人,讲师及助教27人;他们中31人具有博士学位,31人具有硕士学位。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省优秀教师2人,省青年科技拔尖人才2人。
学院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强的科研实力,近3年来,承担数十项国家863、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和大连市项目及大量的企业攻关课题,科研经费总额7600多万元。获得省级科技奖励2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论文170多篇,其中74篇被SCI、EI、ISTP收录,出版各类专著和教材8部。
学院拥有JSM-6360LV扫描电子显微镜、OXFORD能谱分析仪、H-800透射电子显微镜、PW1710型X射线衍射仪、400型连续挤压机、HKZ40型真空扩散焊机、压铸机、真空镀膜机等各类设备980多台件,能够满足各层次人才培养和科研的需要。
学院具有良好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基础,除与国内的许多大学、研究所有合作关系外,还与法国国立高等机械工程学院、日本埼玉工业大学、日本室兰工业大学、俄罗斯科学院固态化学与机械化学研究所、韩国顺天大学等建立了合作关系。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A.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材料科学基础知识和材料热加工工艺基础知识及实践能力,能在材料热加工和材料成形及控制等领域从事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B.培养要求: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系统掌握力学、机械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材料科学的基础知识、材料成形和加工工程的基础知识、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具有必需的制图、计算、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较强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本专业按宽口径设置,按专业方向培养。前3年学习共同的课程,第4年按专业方向进行培养。目前设置的专业方向有:铸造工艺及设备、塑性成形工艺及设备和模具设计与制造。
C.主要课程:
铸造工艺及设备方向:主修液态金属成型原理、铸造工艺学、铸造合金及熔炼、铸造设备,造型材料及特种铸造等必修课程及现代材料分析技术、压铸模具设计、复合材料、表面技术、无损检测技术、Pro/E软件应用、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专业英语等专业选修课程。
塑性成型工艺及设备、模具设计与制造方向:主修塑性成型原理、冷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模具CAD/CAM、三维实体造型技术等必修课程及现代材料分析技术、模具材料及热处理、Solidworks软件应用、专业英语等专业选修课程。
D.特色和优势:实行教学、生产劳动、科研三结合,办学力量强,服务于当前快速发展且成长性好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和轨道交通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A.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基础知识,能在冶金、材料结构研究与分析、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B.培养要求: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系统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具有必需的制图、计算、测试等基本技能,具有必需的金属材料或非金属材料制品的检测、选用及正确选择生产工艺及设备的初步能力,具有文献检索的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较强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本专业按一级学科宽口径设置,按二级学科专业方向培养。前2.5年学习共同的课程,后1.5年按专业方向进行培养。目前设置的专业方向有: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C.主要课程:
金属材料工程方向:主修材料科学基础、金属热处理原理与工艺、金属材料学、材料力学性能、现代材料分析技术、材料工程基础等必修课程及热处理设备、金属腐蚀与防护、金属功能材料、复合材料、无损检测技术、真空及薄膜制备技术、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专业英语等专业选修课程。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方向:主修材料科学基础、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材料物理性能、现代材料分析技术、粉体加工与制备、无机材料热工设备、功能陶瓷、特种无机材料、矿物材料概论等必修课程及复合材料、真空及薄膜制备技术、表面技术、无损检测技术、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专业英语等专业选修课程。
D.特色和优势:实行教学、生产劳动、科研三结合,与企业有广泛的合作,项目多且学生能够参与。以材料热处理、粉体材料、表面工程、新材料为特色。面向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业和轨道交通领域就业。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
A.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材料科学、电工和电子学、机械、力学和自动控制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够在焊接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设计制造、生产组织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B.培养要求: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力学、机械学、电工电子学、热加工工艺、自动化基础、材料科学基础、焊接电弧及弧焊方法、焊接结构力学和材料熔接基础及焊接性;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工程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较强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
C.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材料科学基础、自动控制原理、工程参量检测与控制、焊接电弧及弧焊方法、焊接结构、弧焊电源、材料熔焊基础及焊接性、材料加工前沿讲座等。
D.特色和优势:实行教学、生产劳动、科研三结合,办学力量强,服务于当前快速发展且成长性好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和轨道交通业。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A.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具备物理学、电子学及光电子学等领域内宽厚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在该领域内从事电子、光电子材料与器件、集成电路、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系统以及铁路交通用电器的科研技术开发、检测、工艺、设备、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B.培养要求: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系统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技术理论基础,具有本专业必需的电子、光电子材料与器件、集成电路、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系统以及铁路交通用电器的技术开发、检测、生产、工艺及设备使用的初步能力,具有文献检索以及了解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的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科研、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较强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
C.主要课程:工程制图、电路原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机械设计、计算机硬件技术、C语言程序,结晶学、半导体物理、电子材料与器件、光伏材料及系统(双语)、现代材料分析技术(双语)、集成电路基础、光电子技术基础、真空薄膜制备技术、电子器件封装、单片机技术、铁路电器概论和专业外语等。本专业注重实践环节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专业实践教学主要有“电学科基础课程综合实验”、“专业课综合实验”、“专业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
相关实践基地单位:大连世纪长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大显集团(大显光电器件有限公司,大显液晶模组公司),路明集团(路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大连路美芯片科技有限公司),大连集成电路设计服务中心,大连理工大学三束材料改性重点实验室等。
D.特色和优势:本专业按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一级学科宽口径培养。实行教学、生产劳动、科研三结合,面向我国新兴的电子、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半导体集成电路、太阳能光伏材料与系统以及铁路交通用电器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毕业生面向电子、光电子、新能源、太阳能光伏企业,铁路工厂以及电务部门。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软件工程专业
A.培养目标:毕业生适宜在材料成形(包括铸造、焊接和模具)和控制工程领域及其他部门从事软件开发与研制工作;适宜在材料热加工以及IT等相关行业从事生产、经营、组织与管理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材料加工工程及软件工程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硕士研究生。
面向现在和未来的制造业发展要求和国际软件市场(特别是日本软件市场)发展现状,按综合应用型学科建设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符合专业发展规律的学科学位体系,采用双专业本科教育复合培养模式,实现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的知识复合。
B.培养要求:本专业是按照本科双专业培养模式,采用大类招生,宽口教育思想设计教学计划。前两年主要学习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后三年主要为专业知识教育和实践训练。目前设置的专业方向分别为:嵌入式系统、计算机图形学与数字艺术设计和模具、铸造等专业方向。
C.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材料科学基础、工程参量检测与控制;计算机组织与结构、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JSP基础与应用、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方向)、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图形学与数字艺术设计方向)等。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前身为机车车辆系,成立于1956年,设有车辆工程(铁道车辆、机车等2个专业方向)、车辆工程(动车组方向)、车辆工程(城市轨道车辆方向)、交通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等2个专业方向)、交通工程(交通规划、交通设施设计及交通控制等3个专业方向)等共4个本科专业、9个专业方向。学院现有车辆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等二级学科硕士点3个,其中车辆工程学科1984年成为学校第一个硕士点。学院同时拥有交通运输工程和车辆工程2个领域工程硕士学位的授予权。并于1997年成为学校第一个省重点学科;2006年被批准为辽宁省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基地;2007年被批准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省级示范性专业;2007年“载运工具先进技术实验室”被批准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2006年与大连市共建了“大连交通运输装备及配套产品技术研究中心”;与中车北方集团共建了“虚拟技术研究中心”。与国内知名企业签订了长期的本科生实习基地协议12个。学院现有教师57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5人。其中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层次人才2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人,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2人。5年来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国家863计划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40余项,横向课题2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2项;发明专利2项。组建了5个实验室和一个检测中心(数值化设计实验室、转向架实验室、轨道车辆制动系统实验室、车辆噪声与振动实验室、柴油机性能实验室、车辆检测技术研究中心),总面积达2897平方米。学院一贯重视突出交通特色的学科专业建设,将科研成果融于教学,积极促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车辆工程专业
A.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与应用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在轨道车辆(包括机车、铁道车辆)的设计、制造、检修、运用及科研开发等相关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B.培养要求:本专业是按照大类培养、宽口教育的思想设立学科专业,主要学习机械大类自然科学基础,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同时突出轨道车辆专业领域的技术理论和专业知识,训练初步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前两年学习共同的课程,第三年开始按专业方向培养。设有机车、铁道车辆等两个专业方向。
C.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控制工程基础、车辆结构及原理、车辆动力学基础、车辆结构强度分析基础、机车总体及走行部、内燃机、机车交流牵引传动技术、机车动力学、车辆制动、列车总线控制基础、机车电传动与控制、车辆制造与修理工艺学等。
车辆工程(动车组方向)专业
A.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与应用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在高速动车组车辆的设计、制造、检修、运用及科研开发等相关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B.培养要求:本专业是按照大类培养、宽口教育的思想设立学科专业,主要学习机械大类自然科学基础,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同时突出高速动车组车辆专业领域的技术理论和专业知识,训练初步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
C.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控制工程基础、计算机控制技术、动车组总体及转向架、车辆动力学基础、列车总线控制基础、动车组牵引传动及控制、车辆结构强度分析基础、动车组制动等。
车辆工程(城市轨道车辆方向)专业(新增专业)
A.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与应用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在城市轨道车辆的设计、制造、检修、运用及科研开发等相关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B.培养要求:本专业主要学习机械大类自然科学基础,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同时突出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领域的技术理论和专业知识,训练初步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
C.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控制工程基础、列车总线控制基础、车辆结构强度分析基础、城市轨道车辆结构及原理、城市轨道车辆牵引传动技术、城市轨道车辆制动、城市轨道车辆噪声与控制、城市轨道车辆牵引计算动等。
交通运输专业
A.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具备运筹学、管理学、交通运输组织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国家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从事交通运输组织、指挥、决策与运营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B.培养要求:掌握运筹学、管理学、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站场及枢纽、铁路客运组织、交通运输设备、运输经济学、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一般的最优化方法和计算机在交通运输中应用的基本技术,具有交通运输组织指挥、交通运输企业生产与经营的基本能力,熟悉国家关于交通运输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设有铁路运输、公路运输等2个专业方向
C.主要课程:运筹学、管理学、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铁路站场及枢纽、交通运输设备、运输经济学、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交通运输法规、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等。
交通工程专业
A.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具备交通工程、系统规划设计、交通控制、交通管理、交通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国家与省、市的发展规划部门,交通规划、交通工程设计与管理部门等从事交通规划、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交通管理,交通控制系统开发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B.培养要求:掌握交通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系统工程的一般分析方法和系统控制的基本技术,具有交通运辆规划、交通工程设计和交通控制系统开发的初步能力,熟悉国家关于交通运输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方针政策,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设有交通规划、交通设施设计及交通控制等3个专业方向。
C.主要课程:工程制图、电工与电子技术、管理运筹学、交通工程学、城市轨道交通、交通规划、交通控制、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交通运输工程学、交通流理论、智能交通概述、测量学、道路勘察设计、系统工程学、桥梁工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及管理等。
交通工程+软件工程专业
A.培养目标:毕业生适宜在软件产业及交通领域或其他部门从事软件开发、研制、管理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计算机学科以及交通工程专业等相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面向现在和未来的国际软件市场(特别是日本软件市场)、交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完备的学科学位体系,按应用型学科建设要求,采用本科双专业教育培养模式,实现交通工程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的知识复合。
B.培养要求:本专业是按照本科双专业培养模式,采用大类招生,宽口教育思想设计教学计划。前两年主要学习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后三年主要为专业知识教育和实践训练。目前设置的专业方向分别为:软件项目管理、软件开发与测试和交通规划、交通控制等专业方向。
C.主要课程: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与控制、道路通行能力、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交通安全、测量学;计算机组织与结构、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JSP基础与应用、软件测试技术(软件开发与测试方向)、项目管理与案例分析(软件项目管理方向)等。
电气信息学院
电气信息学院前身为电气工程系,成立于1982年。学院目前有教职工89人。其中专任教师61人,教授8人,副教授19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学院设有5个本科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动车组)、自动化、通信工程(铁道信号)、电子信息工程),在校学生1628人。学院下辖6个教研室(自动化、电气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电子电路、电工),1个研究所(信息与控制工程研究所),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是辽宁省立项建设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先进的科研和教学仪器设备,电力牵引与传动实验室拥有先进的交流牵引互馈试验平台,信息控制研究所在现场总线控制及嵌入式系统研发方面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学院目前承担各类科研课题20余项,已经成为一支有力的科研队伍。电气信息学院拥有“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等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在校研究生153人。由校友出资设立的“AUTO832”奖学金,奖励学院品学兼优的电学科学子(每年奖励6-10人,奖励额度为5000元人民币/人)。
学院注重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国际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先后有十余名教师赴英、美、德、日、法等国家进行考察、学术交流与合作。
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保障,以教学质量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加强专业建设,推进教学改革。在进一步发挥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传统和特色专业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通信工程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院依托电子创新基地和电子学社,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自动化专业
A.培养目标:本专业是以自动控制和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的宽口径技术应用型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自动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能力,能在石化、冶金、电力、机械、铁路、各科研院所等各部门从事自动化领域的设计制造、科研开发、运行管理、经营销售等有关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B.培养要求: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网络技术、自动检测与仪表、智能控制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较全面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系统分析、设计、开发与研究的基本能力。
C.主要课程:电路原理、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电机及拖动基础、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工业电器控制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等。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A.培养目标:掌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好的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掌握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社会科学知识,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以及研究、开发、管理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B.培养要求:掌握必需的数、理、外语等基础知识。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电子电路、电机、电力电子等与电气工程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电气工程领域的设计、运行、管理、监控、自动化等专业知识。掌握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本专业一至二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本专业及相关技术发展前沿。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及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的能力。
C.主要课程:电气工程、计算机应用、控制科学与工程、电路原理、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高电压技术、牵引供电系统、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等。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动车组方向)专业(新增专业)
A.培养目标:掌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科基础知识和动车组方面专业知识,具有较好的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掌握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社会科学知识,具备较强的电动车组设计、生产制造、检修及管理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B.培养要求:掌握必需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相关技术,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与电气工程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电气工程领域的设计、运行、管理、监控和自动控制等专业知识。掌握电动车组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电动车组设计、生产制造、检修方面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及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文献检索能力,了解本专业及相关技术发展前沿。
C.主要课程:电气工程、计算机应用、控制科学与工程、电路原理、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高电压技术、牵引供电系统、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等。
通信工程(铁道信号方向)专业
A.培养目标:掌握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技术,具有通信网络基础、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程控交换、计算机应用、铁路信号自动化控制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从事电子、信息技术、通信设备与系统的设计集成以及制造、轨道交通通信信号系统设计与管理维护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B.培养要求:主要学习通信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通信系统分析与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设计、开发、集成及应用通信系统及铁路通信信号系统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C.主要课程: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硬件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原理、电子测量、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移动通信、光纤通信、数字程控交换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车站信号自动化控制、现代交通控制系统、区间信号自动控制、铁路信号远程控制等。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A.培养目标:具备电子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以及利用等方面的知识对现代通信系统、通信网络及信息传输和处理系统进行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并且能进行相应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科研人才。
B.培养要求:主要学习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受到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设计、开发、集成及应用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C.主要课程:电路原理、低频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电磁场与电磁波、信号与系统、信息论、数字信号处理、电视技术、信号检测与处理、遥感遥测技术、微波技术、数字图象处理等。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成立于1987年,其前身为应用化学系。学院现有教职工54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15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9人。另有兼职特聘教授3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学院现有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层次人选3人,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教师系列中60%以上拥有博士学位。学院目前共设置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和生物技术等4个本科专业,拥有环境科学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工程硕士授予权。学院设有环境工程、化学工程、应用化学、生物技术4个教研室,以及基础化学实验中心、环境工程研究所等教学研究机构。除承担4个本科专业的教研工作外,还承担全校《大学化学》和《物理化学》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任务。拥有辽宁省精品课一门,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一个,辽宁省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一门。
近5年来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和大连市等各级科研课题30余项,企业环境保护工程等横向课题100余项,各类科研经费1200余万元。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4项,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多项成果已应用于生产。在环境电化学、水污染治理工程及设备、环境生态学、环境污染化学、海洋活性天然产物以及环境友好材料等研究方向形成了较强的研发能力。2000余平方米的实验中心拥有各类光谱和色谱、铁谱等分析检测仪器,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环境工程专业
A.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城市水污染防治和给水排水工程、水资源和规划保护、土壤污染防治、环境评价与管理等方面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B.培养要求:主要学习化学、测量学、水力学、化工原理、工程制图、微生物学、电工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知识,受到外语、计算机及绘图,污染物监测及分析、工程设计、管理及规划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环境科学技术和给水排水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管理规划方面的基本能力。本专业设有水处理工程和环境评价与管理两个专业方向。
C.主要课程:环境监测、水力学、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与噪声控制工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无机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物理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等。
应用化学专业
A.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较强的实验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B.培养要求:主要学习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结构化学、现代仪器分析等基础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化学实践技能的全面训练,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本专业设置化学与信息科学、材料表面处理和化学功能材料三个专业方向。
C.主要课程:无机化学及实验、物理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结构化学、化工原理、中级无机化学、现代仪器分析、化学信息学、无机材料合成、有机材料合成等。
化学工程与工艺+软件工程专业
A.培养目标:毕业生适宜在化学工程领域及其他部门从事软件开发与研制工作;适宜在化工以及IT等相关行业从事生产、经营、组织与管理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软件工程及化学工程与工艺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硕士研究生。
面向现在和未来的化工产业发展要求和国际软件市场(特别是日本软件市场)发展现状,按综合应用型学科建设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符合专业发展规律的学科学位体系,采用双专业本科教育复合培养模式,实现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的知识复合。
B.培养要求:本专业是按照本科双专业培养模式,采用大类招生,宽口教育思想设计教学计划。前两年主要学习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后三年主要为专业知识教育和实践训练。目前设置的专业方向分别为:软件开发与测试、计算机图形学与数字艺术设计和精细化工、电化学工程等专业方向。
C.主要课程: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现代仪器分析、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设计、化工传递、化工工艺与设备;计算机组织与结构、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JSP基础与应用、软件测试技术(软件开发与测试方向)、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图形学与数字艺术设计方向)等。
土木与安全工程学院
土木与安全工程学院成立于2007年,学院由原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的土木工程教研室、力学教研室、力学实验中心、土木工程实验中心,以及原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的安全工程教研室、安全工程实验中心等6个基本教学单位组建而成。
现设有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城市轨道和道路铁道工程3个专业方向)、安全工程专业(电机生产安全、交通运输安全、建筑施工安全3个专业方向)2个本科专业。安全工程和土木工程专业均已有20多年的办学历史,目前在校学生总数达800余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45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及副教授级高工12人,其中有4名博士生导师。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2人,在读博士5人,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比例达98%,有多名国外留学、进修或博士后经历,多名教师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的百人层次、千层次人才,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同时,学院聘任了大连理工大学程耿东院士和林皋院士、西南交通大学金学松教授、中南大学长江学者任伟新教授为学院力学、土木工程等学科的兼职特聘教授,为学院的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院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灾害分析理论及应用”、“疲劳断裂与可靠性分析”、“轨道交通工程的现代力学数值分析”、“道路与铁道工程材料”、“工程结构强度与振动”、“安全评价与安全信息工程”、“受限空间灾害防治及风险评价”、“桥梁及工程结构健康检测与加固”、“桥梁结构设计理论及施工技术”等多个稳定的学术研究方向和相应的研究队伍。近3年来,先后获得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承担或参加了大量国家、省部级等纵向科研课题和面向企业技术开发与服务的横向科研课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
土木与安全工程学院以轨道交通为特色,进一步加强本科专业和学科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土木工程专业
A.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从事土木工程中建筑工程、交通土建、铁道工程的设计、工程施工、投资分析、工程管理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B.培养要求:本专业设有建筑工程、交通土建、铁道工程3个专业方向。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在强化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毕业后可以在土木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工程造价咨询等领域从事研究、技术、管理工作。
C.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基础工程、钢结构设计原理、测量学、工程地质、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施工、工程结构试验、房屋建筑学、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建筑混凝土结构、桥梁工程、路基路面工程、道路勘测设计、铁路轨道等。
安全工程专业
A.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在国民经济各行业、各部门从事安全科学技术研究、安全工程设计和安全管理(含监察)工作的具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和一定研究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B.培养要求:要求学生熟悉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安全工程的特点、应用和发展;系统掌握安全工程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安全管理知识、安全法规及相关标准,能对系统进行安全风险评价与决策;具有适应安全工程工作和未来发展所需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一门外国语。
C.主要课程:工程力学、电工及电子技术、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机械设计基础、安全系统工程学、安全管理学、安全人机工程学、特种设备安全工程、电气安全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风险评价、安全法学、铁路运输安全、建筑施工安全等。
土木工程+软件工程专业
A.培养目标:毕业生适宜在土木工程领域及其他部门从事软件开发研制工作;适宜建筑、道路桥梁工程设计、施工组织管理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软件工程及土木工程等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面向现在和未来的国际软件市场(特别是日本软件市场)、引进转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完备的学科学位体系,按综合应用型学科建设要求,采用本科双专业教育培养模式,实现土木工程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的知识复合。
B.培养要求:本专业是按照本科双专业培养模式,采用大类招生,宽口教育思想设计教学计划。前两年主要学习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后三年主要为专业知识教育和实践训练。目前设置的专业方向分别为:软件项目管理、软件开发与测试和交通土建、建设工程等专业方向。
C.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基础工程、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建筑混凝土结构、房屋建筑学、桥梁工程、道路工程;计算机组织与结构、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JSP基础与应用、软件测试技术(软件开发与测试方向)、项目管理与案例分析(软件项目管理方向)等。
管 理 学 院
管理学院成立于1985年前身为管理系,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管理学院已成为涵盖管理学、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的教学单位,下设六个专业教研室、一个研究所、四个实验室。目前拥有会计学、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经济学6个本科专业,一个企业管理硕士点,一个物流工程硕士领域。其中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经济学6个本科专业与软件工程专业(工学)复合,以培养五年制双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管理学院现有教职工65人,专职教师53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2人,9人具有博士学位,40人具有硕士学位,基本上形成了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位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近年来,管理学院承担各级科研项目70余项;出版专著10部、教材30余部;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得各种科研奖励20余项。
工商管理类+软件工程专业
A.培养目标:培养满足国家软件产业发展及企事业单位管理实务需求的,能够在企事业单位管理活动中使用IT知识进行相应技术开发、研究、服务和管理等工作,以及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或IT行业从事技术研究、软件开发、维护与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毕业生适宜在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软件产业从事实务操作与管理、软件开发、维护与管理等工作,也可以攻读工商管理或软件工程等相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
B.培养要求:采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知识复合和双外语应用能力,采用学科大类招生。实行宽口径、厚基础、专业自选的培养模式,为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提供较大的空间。前两年不分专业,学习同样的知识基础、学科基础和大类专业基础课程。三年级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和个人发展及就业意愿,在工商管理类学科包含的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和物流管理四个专业中(即工商管理+软件工程、市场营销+软件工程、会计学+软件工程、物流管理+软件工程),选择学习某一个专业的课程,后三年完成专业知识教育和实践训练。
C.主要课程:
1.工商管理大类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基础会计、经济法、财务管理、运筹学、市场营销学、统计学原理、战略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生产与运作管理、财政学。
2.软件工程专业课程:计算机组织与结构、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JSP基础与应用、软件测试技术(软件开发与测试方向)、项目管理与案例分析(软件项目管理方向)。
3.专业课程:
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项目管理、组织行为学、公共关系、质量管理;
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学、市场研究、网络营销、服务营销、销售管理、广告学、零售学、营销策划;
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审计学、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会计电算化、高级财务会计;
物流管理:物流学导论、企业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管理、采购与库存管理、运输与配送管理、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包装与养护技术。
工商管理+软件工程专业
A.培养目标:培养满足国家软件产业发展及企业管理需求的,能够在企业管理活动中使用IT知识进行相应技术开发、研究、服务和管理等工作,以及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或IT行业从事技术研究、软件开发、维护与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毕业生适宜在各类工商企业、政府部门和软件产业从事实务操作与管理、软件开发、维护与管理等工作,也可以攻读工商管理或软件工程等相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
B.培养要求:本专业采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知识复合和双外语应用能力,采用大类招生,宽口教育思想设计教学计划。前两年主要学习大类基础理论知识,后三年主要为专业知识教育和实践训练。目前设置的专业方向分别为: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软件项目管理、软件开发与测试。
市场营销+软件工程专业
A.培养目标:培养满足国家软件产业发展及市场营销需求的,能够在市场营销活动中使用IT知识进行相应技术开发、研究、服务和管理等工作,以及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或IT行业从事技术研究、软件开发、维护与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毕业生适宜在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软件产业从事市场营销、软件开发、维护与管理等工作,也可以攻读市场营销或软件工程等相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
B.培养要求:本专业采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知识复合和双外语应用能力,采用大类招生,宽口教育思想设计教学计划。前两年主要学习大类基础理论知识,后三年主要为专业知识教育和实践训练。目前设置的专业方向分别为:市场分析、营销工程;软件项目管理、软件开发与测试。
会计学+软件工程专业
A.培养目标:培养满足国家软件产业发展及会计实务需求的,能够在会计实务中使用IT知识进行相应技术开发、研究、服务和管理等工作,以及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或IT行业从事技术研究、软件开发、维护与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毕业生适宜在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或软件产业从事会计实务和软件开发与研制、维护和管理等工作,也可以攻读会计学或软件工程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硕士研究生。
B.培养要求:本专业采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知识复合和双外语应用能力,采用大类招生,宽口教育思想设计教学计划。前两年主要学习大类基础理论知识,后三年主要为专业知识教育和实践训练。目前设置的专业方向分别为: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软件项目管理、软件开发与测试。
物流管理+软件工程专业
A.培养目标:培养满足国家软件产业发展及物流产业需求的,能够在物流管理中使用IT知识进行相应技术开发、研究、服务和管理等工作,以及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或IT行业从事技术研究、软件开发、维护与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毕业生适宜在各类大中型企业和专业物流企业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特别是物流信息化建设)和在IT等相关行业从事软件开发与研制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及软件工程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硕士研究生。
B.培养要求:本专业采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知识复合和双外语应用能力,采用大类招生,宽口教育思想设计教学计划。前两年主要学习大类基础理论知识,后三年主要为专业知识教育和实践训练。目前设置的专业方向分别为:物流规划与设计、物流信息化;软件项目管理、软件开发与测试。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专业
A.培养目标:培养满足国家软件产业发展及信息化建设需求的,能够在信息化建设实务中使用IT知识进行相应技术开发、研究、服务和管理等工作,以及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或IT行业从事技术研究、软件开发、维护与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毕业生适宜在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软件产业从事信息化建设实务、软件开发、维护与管理工作,也可以攻读信息管理或软件工程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硕士研究生。
B.培养要求:本专业采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知识复合和双外语应用能力。前两年主要学习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后三年主要为专业知识教育和实践训练。目前设置的专业方向分别为:软件项目管理、网络工程与数据安全。
C.主要课程:市场营销学、管理学、会计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法、统计学原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学、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计算机组织与结构、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JSP基础与应用、网络安全(网络工程与数据安全方向)、项目管理与案例分析(软件项目管理方向)等。
经济学+软件工程专业专业
A.培养目标:培养满足国家软件产业发展及国民经济需求的,能够在经济管理活动中使用IT知识进行相应技术开发、研究、服务和管理等工作,以及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或IT行业从事技术研究、软件开发、维护与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毕业生适宜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理论研究、经济分析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和在IT等相关行业从事软件开发与管理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软件工程及经济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硕士研究生。
B.培养要求:本专业采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知识复合和双外语应用能力。前两年主要学习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后三年主要为专业知识教育和实践训练。目前设置的专业方向分别为:经济分析与预测、运输经济,软件项目管理、软件开发与测试。
C.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会计学、经济法、国际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经济博弈论、公共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原理、计量经济学、运输经济学;计算机组织与结构、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JSP基础与应用、软件测试技术(软件开发与测试方向)、项目管理与案例分析(软件项目管理方向)等。
软 件 学 院
软件学院是2001年12月经辽宁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示范性软件学院,同时成为国家外专局批准的第一个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大连)基地。
学院自创办以来,坚持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牢固树立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始终把不断提高办学质量放在首位,努力构建办学特色,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诸方面,不断迈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
目前,软件学院拥有“计算机应用技术”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软件工程”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3个学士学位授予权。根据IT技术的应用领域和专业特点,学院设立了软件、网络、计算机基础、软件开发与测试、软件工程与项目管理、计算机图形学、嵌入式系统、IBM技术和外语等9个教研室;建立了实验中心、网络中心和IBM技术中心等3个中心。学院现有从事教学、科研、实验、管理的教职工180多名,专任教师100名,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教授6人、副教授28人、博士7人;有半数以上的专任教师聘自于教学、科研、生产等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92%任课教师都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学院的硬件设施建设在国内的同类院校中均居一流水平,为教学与培训工作的开展与培养高素质的IT人才,奠定了雄厚的技术基础条件。
软件学院置身于大连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西南端,坐落在大连旅顺经济开发区美丽的月亮湾畔,与世界和平公园隔路相邻,依山傍海,环境幽雅。她集“人文、科技、优美、壮观”于一体且有机融合,是完成学业、从事教学、科研和开发工作的不可多得的一片热土。
学院拥有国内同类院校中先进的网络教学、实验教学和电化教学的设备和设施,有诸如嵌入式系统实验室、网络协议分析与IPV6实验室、电子实验室、电基础实验室、网络信息安全实验室、用友ERP实验室、金蝶中间件实验室、IBM大型机实验室等一批具有国内一流配置的实验室和教学场所,并以知名的IT企业(如IBM、Oracle、ALPINE、HAIER、华为3com、用友、华信、海辉等)为实践教学基地,为培养实用性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软件工程专业
A.培养目标:毕业生适宜在材料成形(包括铸造、焊接和模具)和控制工程领域及其他部门从事软件开发与研制工作;适宜在材料热加工以及IT等相关行业从事生产、经营、组织与管理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材料加工工程及软件工程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硕士研究生。
面向现在和未来的制造业发展要求和国际软件市场(特别是日本软件市场)发展现状,按综合应用型学科建设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符合专业发展规律的学科学位体系,采用双专业本科教育复合培养模式,实现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的知识复合。
B.培养要求:本专业是按照本科双专业培养模式,采用大类招生,宽口教育思想设计教学计划。前两年主要学习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后三年主要为专业知识教育和实践训练。目前设置的专业方向分别为:嵌入式系统、计算机图形学与数字艺术设计和模具、铸造等专业方向。
C.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材料科学基础、工程参量检测与控制;计算机组织与结构、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JSP基础与应用、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方向)、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图形学与数字艺术设计方向)等。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软件工程专业
A.培养目标:毕业生适宜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产业、软件产业或其他部门从事产品、零部件设计、制造、控制、软件开发研制、管理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计算机学科以及与计算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根据软件行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B.培养要求:本专业是按照本科双专业培养模式,采用大类招生,宽口教育思想设计教学计划。前两年主要学习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后三年主要为专业知识教育和实践训练。目前设置的专业方向分别为:软件项目管理、嵌入式系统和现代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电一体化、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专业方向。
C.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现代工程图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机电传动与控制、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计算机组织与结构、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JSP基础与应用、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方向)、项目管理与案例分析(软件项目管理方向)等。
测控技术与仪器+软件工程专业
A.培养目标:毕业生适宜在测控技术与仪器工程领域及其他部门从事软件开发与研制工作;适宜在测控技术与仪器以及IT等相关行业从事生产、经营、组织与管理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软件工程及测控技术与仪器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硕士研究生。
面向现在和未来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产业发展要求和国际软件市场(特别是日本软件市场)发展现状,按综合应用型学科建设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符合专业发展规律的学科学位体系,采用双专业本科教育复合培养模式,实现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的知识复合。
B.培养要求:本专业是按照本科双专业培养模式,采用大类招生,宽口教育思想设计教学计划。前两年主要学习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后三年主要为专业知识教育和实践训练。目前设置的专业方向分别为:软件开发与测试、嵌入式系统和自动检测与控制、仪器仪表应用、计算机测量与控制等专业方向。
C.主要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精密机械设计基础、控制工程基础、传感器原理与设计、信号分析与处理、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工程光学;计算机组织与结构、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JSP基础与应用、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方向)、软件测试技术(软件开发与测试方向)等。
化学工程与工艺+软件工程专业
A.培养目标:毕业生适宜在化学工程领域及其他部门从事软件开发与研制工作;适宜在化工以及IT等相关行业从事生产、经营、组织与管理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软件工程及化学工程与工艺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硕士研究生。
面向现在和未来的化工产业发展要求和国际软件市场(特别是日本软件市场)发展现状,按综合应用型学科建设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符合专业发展规律的学科学位体系,采用双专业本科教育复合培养模式,实现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的知识复合。
B.培养要求:本专业是按照本科双专业培养模式,采用大类招生,宽口教育思想设计教学计划。前两年主要学习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后三年主要为专业知识教育和实践训练。目前设置的专业方向分别为:软件开发与测试、计算机图形学与数字艺术设计和精细化工、电化学工程等专业方向。
C.主要课程: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现代仪器分析、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设计、化工传递、化工工艺与设备;计算机组织与结构、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JSP基础与应用、软件测试技术(软件开发与测试方向)、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图形学与数字艺术设计方向)等。
交通工程+软件工程专业
A.培养目标:毕业生适宜在软件产业及交通领域或其他部门从事软件开发、研制、管理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计算机学科以及交通工程专业等相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面向现在和未来的国际软件市场(特别是日本软件市场)、交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完备的学科学位体系,按应用型学科建设要求,采用本科双专业教育培养模式,实现交通工程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的知识复合。
B.培养要求:本专业是按照本科双专业培养模式,采用大类招生,宽口教育思想设计教学计划。前两年主要学习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后三年主要为专业知识教育和实践训练。目前设置的专业方向分别为:软件项目管理、软件开发与测试和交通规划、交通控制等专业方向。
C.主要课程: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与控制、道路通行能力、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交通安全、测量学;计算机组织与结构、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JSP基础与应用、软件测试技术(软件开发与测试方向)、项目管理与案例分析(软件项目管理方向)等。
土木工程+软件工程专业
A.培养目标:毕业生适宜在土木工程领域及其他部门从事软件开发研制工作;适宜建筑、道路桥梁工程设计、施工组织管理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软件工程及土木工程等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面向现在和未来的国际软件市场(特别是日本软件市场)、引进转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完备的学科学位体系,按综合应用型学科建设要求,采用本科双专业教育培养模式,实现土木工程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的知识复合。
B.培养要求:本专业是按照本科双专业培养模式,采用大类招生,宽口教育思想设计教学计划。前两年主要学习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后三年主要为专业知识教育和实践训练。目前设置的专业方向分别为:软件项目管理、软件开发与测试和交通土建、建设工程等专业方向。
C.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基础工程、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建筑混凝土结构、房屋建筑学、桥梁工程、道路工程;计算机组织与结构、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JSP基础与应用、软件测试技术(软件开发与测试方向)、项目管理与案例分析(软件项目管理方向)等。
软件工程专业(专升本)
A.培养目标:毕业生适宜在IT行业及其他部门从事软件开发、设计与管理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软件工程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硕士研究生。
B.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软件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研究与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能力。
C.主要课程:计算机组织与结构、C++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操作系统、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等。
软件技术专业(高职)
A.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新时期国家软件产业发展的需要,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和职业技能,基础厚实、重实用、能胜任计算机软件行业技术、管理岗位,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身体健康的实用型、技能型的软件开发人才。
B.培养要求:该专业分为以下几个培养方向:
(1)软件技术(日语强化方向)
熟悉软件工程的工作流程,能够根据软件需求文档,完成软件开发的阶段性工作;了解数据库应用,从事软件分析、设计、编程、测试、数据库管理与应用等工作;适应对日软件开发的强劲需求,熟悉在日语环境下的软件开发流程,看懂日文资料,能使用日语进行简单的业务交流。密切关注市场,面向企业需求,直接为市场需求服务。主要课程有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概论、计算机网络基础、软件工程、数据结构、企业文化、基础日语、实用日语、日语视听、日语会话、Oracle数据库、C#编程、JAVA面向对象编程、Web组件开发等。
(2)软件技术(英语强化方向)
熟悉软件工程的工作流程,能够根据软件需求文档,完成软件开发的阶段性工作;了解数据库应用;熟悉在英语环境下的软件开发流程,看懂英文项目资料,能使用英语进行基本的业务交流;对欧美业务部门从事程序编制、软件开发、测试、数据库管理与应用等工作。主要课程有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概论、计算机网络基础、软件工程、数据结构、企业文化、大学英语精读、英语视听、英语会话、英语过级强化、Oracle数据库、C#编程、JAVA面向对象编程、Web组件开发等。
(3)软件技术(软件测试方向)
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编程技巧,编程的思维方式;掌握软件测试的基础知识,了解测试自动化的基本概念及如何将手工测试过程自动化;了解软件质量保证的基本概念及技术,熟悉软件可靠性及安全性的知识;熟悉日语环境,能看懂日文资料,能使用日语进行简单的业务交流。主要课程有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概论、计算机网络基础、软件工程、数据结构、企业文化、基础日语、日语视听、Oracle数据库、C#编程、JAVA面向对象编程、Web组件开发、企业项目实训、软件质量保证、软件测试基础、软件测试自动化等。
(4)软件技术(图形图像制作方向)
掌握一门图形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ILLUSRTATOR),能够进行平面的设计与制作、熟练掌握一门机械制图软件,能够按照图纸独立完成制作任务。能承担网站设计与制作、互联网技术开发、报纸杂志或出版社的平面设计、广告或设计公司的平面设计、软件公司图形设计、机械制图设计等工作。主要课程有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概论、计算机网络基础、软件工程、数据结构、企业文化、基础日语、日语视听、电脑图文设计基础(PHOTOSHOP平面设计和ILLUSRTATOR图形制作)、CAD机械制图、CATIA制图软件、网页设计与制作、PHP、MYSQL等。
(5)软件技术(网络安全方向)(高职)
掌握计算机操作、计算机网络组成、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网络安全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网络管理与应用能力;具有计算机网络系统硬件规划、安装施工、调试与维护的能力,掌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网页制作能力;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具有程序设计的初步能力。主要课程有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概论、计算机网络基础、JAVA程序设计基础、软件工程、数据结构、企业文化、基础日语、日语视听、微机安装与维护、TCP/IP协议、实用组网技术,综合布线技术,网络管理与维护、计算机病毒防护、加密与解密应用技术、网络安全技术及工具等。
(6)软件技术(动漫制作方向)
培养学生应用数码技术进行动画艺术创作的技能,面向影视、媒体制作岗位,从事广告、影视及游戏片头制作、动画创意设计与制作、特技合成、计算机仿真与艺术设计制作等方面的创作型、技能与知识交叉型的复合人才。掌握一门三维动画制作软件(Maya、3dsMAX)、一门平面动画制作软件(Flash、Painter、Photoshop)、一门剪辑合成软件(Adobe Premiere Pro、Adobe After Effects、Combustion);熟练的进行动画的设计与制作;熟练的进行网页设计与制作。主要课程有计算机应用基础、数码动画制作、动画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数码艺术造型、数码动画创作、动画角色塑造、网页设计与制作、基础日语、日语视听、PHP、MYSQL、数码虚拟场景制作、影视动画脚本与原画创作、后期合成、图形开发实践、三维动画实践等。
艺 术 学 院
艺术学院成立于2007年11月,其前身艺术系。现有工业设计、动画和艺术设计3个本科专业;设有工业设计教研室、动画教研室、艺术设计教研室、绘画基础教研室和一个实验中心;设有产品设计工作室、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室和动画设计工作室等设计、创作和科研机构。设有专业资料阅览室、静物管理室、作品陈列室、多媒体教室等教学辅助机构和设施。艺术设计实验中心设有产品模型制作、计算机、人机工程、摄影、洗像、画室、雕塑室等实践教学实验室。
艺术学院现有教职工4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具有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14人;在读博士2人,在读硕士研究生5人。教师分别来自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江南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吉林大学等院校,教师中有留学德国的高级访问学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类博士。
工业设计专业
A.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工业设计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设计部门、科研单位从事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及教学、科研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B.培养要求:本专业侧重于与现代化产品设计相适应的艺术素质和设计手段的培养。重点培养学生产品造型设计、综合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现代设计能力。实行二年基础、二年专业培养,突出学生专业知识面和设计实践能力。
C.主要课程:专业基础绘画、设计表现技法、构成基础、产品造型、机械工程基础、产品设计、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标志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创造学等。
动画专业
A.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面向影视、媒体制作岗位,从事广告、影视及游戏制作、动画创意设计与制作、电影特技、计算机仿真与艺术设计制作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B.培养要求:本专业侧重于培养具有较强动画创意及制作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注重与现代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相适应的动画创意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应用高科技数码手段进行三维动画制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动画理论研究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C.主要课程:数码艺术造型、数码动画创作、动画角色塑造、动画定格定型、数码虚拟场景设计、影视动画脚本与原画创作、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等。
艺术设计专业
A.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艺术设计与创作等方面知识和能力,具有与现代设计相适应的艺术素质和专业水平,能在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B.培养要求:本专业以人为本,结合现代科技,培养学生的造型设计能力、色彩综合运用能力、多种视觉艺术形式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视觉流程设计的控制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等综合设计能力,重点培养学生艺术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突出创新设计和艺术设计思维能力培养。
C.主要课程:绘画基础、三大构成、艺术设计概论、数码艺术设计、字体设计、插图设计、CI设计、包装设计、展示设计、书籍设计、广告设计、室内外设计等。
理 学 院
理学院前身为文理分院基础部,成立于1998年,现有教职工72人,其中专任教师62人。教师中教授10人,副教授13人,具有博士学位20人,占专任教师人数的32%,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1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人数的87%。他们除担任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外,还承担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数学、物理等基础课及其它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其中“大学物理”、“高等数学”两门课程分别列为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建设。设有“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两个本科专业,具有“应用数学”硕士点。理学院下设4个教研室(数学、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1个物理实验教学中心、1个大学生数学建模基地和1个图书资料室。
理学院一贯秉承“教学第一、重视科研、发展梯队、合理布局”的办学指导思想,素有教学认真、治学严谨的优良传统,教学成果丰硕。其中荣获辽宁省教学名师奖1人,2007年辽宁省第六届青年科技奖十大英才1名,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获校级教学名师奖5人。9人在校级教学比赛中获奖。获省级教学成果1项,校级成果9项,目前教改项目2项。近几年组织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国家级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10个队获东北三省数学建模联赛一、二、三等奖,19个队获辽宁省一、二、三等奖,获奖数目位居全省前列。学校授予理学院“本科教学评建创优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理学院的主要研究方向,数值逼近与计算几何、常微分方程边值问题及其应用、偏微分方程理论及其应用、控制理论与优化方法、微分方程数值解、模糊集理论与应用、工程问题数学建模、计算分子生物学、分子反应动力学,计算材料物理、液晶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凝聚态物理等。邱明辉教授撰写的题为“Observation of Feshbach Resonances in the F+H2-->HF+H Reaction”的论文发表在2006年3月12日出版的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邱明辉教授先后荣获2006年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大连市第二届青年科技奖、2007年辽宁省第六届青年科技奖十大英才、大连市优秀教师、校教学名师奖和科研特别奖。近几年来,理学院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公开出版专著、译著、教材300余篇(部)。
数学与应用数学+软件工程专业
A.培养目标:毕业生适宜在数学与应用数学领域及其他部门从事软件开发与研制工作;适宜在数学与应用数学以及IT等相关行业从事生产、经营、组织与管理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软件工程及数学与应用数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硕士研究生。
面向现在和未来的软件产业发展要求和国际软件市场(特别是日本软件市场)发展现状,按综合应用型学科建设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符合专业发展规律的学科学位体系,采用双专业本科教育复合培养模式,实现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的知识复合。
B.培养要求:本专业是按照本科双专业培养模式,采用大类招生,宽口教育思想设计教学计划。前两年主要学习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后三年主要为专业知识教育和实践训练。目前设置的专业方向分别为:软件开发与测试,计算机图形学与数字艺术设计和应用数学、数学建模等。
C.主要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论基础、数理统计、大学物理、数学模型、最优化方法、常微分方程、数值分析;计算机组织与结构、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JSP基础与应用、软件测试技术(软件开发与测试方向)、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图形学与数字艺术设计方向)等。
信息与计算科学+软件工程专业
A.培养目标:毕业生适宜在软件产业及计算科学领域或其他部门从事软件开发、研制、管理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计算机学科以及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等相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面向现在和未来的国际软件市场(特别是日本软件市场)、计算科学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完备的学科学位体系,按应用型学科建设要求,采用本科双专业教育培养模式,实现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的知识复合。
B.培养要求:本专业是按照本科双专业培养模式,采用大类招生,宽口教育思想设计教学计划。前两年主要学习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后三年主要为专业知识教育和实践训练。目前设置的专业方向分别为:软件开发与测试、计算机图形学与数字艺术设计和计算数学、运筹与控制等专业方向。
C.主要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论基础、大学物理、数值代数、数值逼近、微分方程数值解、数字信号处理、最优化方法、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计算机组织与结构、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JSP基础与应用、软件测试技术(软件开发与测试方向)、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图形学与数字艺术设计方向)等。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现有教职工94人,其中教师8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7人,讲师48人,助教22人。现设6个教研室,1个语言实践中心,1个英语辞书研究所。外国语学院现有英语和日语两个专业;承担全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外语教学工作。
经过几年的发展,外国语学院在学科建设、教学管理以及教学改革等方面均取得良好的成绩。英语和日语两个专业实施英语+软件工程和日语+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跨学科、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外国语学院一直致力于大学外语课程教学改革,加强大学外语课程建设,狠抓教学质量,强化管理,在培养学生外语读写能力的基础上,强调外语听说能力的培养。自2003年以来,大学英语教学实施分层次教学,在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04年来,外国语学院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编写并出版英语教材、教学参考书29部,译著7部;承担辽宁省和学校教改科研项目7项。近年来,外国语学院教师获得“大连交通大学教学名师奖”、“优秀教师奖”、“三育人标兵”、“青年教师教学奖”以及“十佳师德标兵”等多种奖励。
外国语学院辞书研究所以研编大、中型英汉、汉英双语词典、汉英科技词典为主要方向,出版大、中型英汉、汉英辞书16部,带动和推进了外国语学院的学术研究,提高了整体科研和教学水平。《汉英大辞典》曾获中国图书最高奖——“第八届中国图书奖”;《英汉科技大辞典》曾获“华东地区大学出版社第四届优秀教材学术专著一等奖”。
外国语学院语言实践中心使用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拥有20多间现代化语言实验室,在大学外语教学、外语专业教学、语言测试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面向全校学生开放,供学生自主学习。
英语+软件工程专业
A.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软件工程技术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强调以英语语言为主干,软件工程专业为方向;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在IT领域及其它领域从事经济、教育、科技翻译、管理等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英语语言文化或软件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B.培养要求:本专业是按照本科双专业培养模式,采用大类招生,宽口教育思想设计教学计划。前两年主要学习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后三年主要为专业知识教育和实践训练。目前设置的专业方向分别为:软件项目管理、网络工程与数据等专业方向。
C.主要课程:综合英语、高级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写作、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语听力、英语语言学概论;计算机组织与结构、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JSP基础与应用、网络安全(网络工程与数据方向)、项目管理与案例分析(软件项目管理方向)等。
日语+软件工程专业
A.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日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软件工程技术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强调以日语语言为主干,软件工程专业为方向;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在IT领域及其它领域从事经济、教育、科技翻译、管理等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日语语言文化或软件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B.培养要求:本专业是按照本科双专业培养模式,采用大类招生,宽口教育思想设计教学计划。前两年主要学习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后三年主要为专业知识教育和实践训练。目前设置的专业方向分别为:软件项目管理、软件开发与测试和日语语言文学、国际商务日语等专业方向。
C.主要课程:综合日语、日语阅读、日语视听、日语会话、高级日语、日汉互译、日语写作;计算机组织与结构、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JSP基础与应用、软件测试技术(软件开发与测试方向)、项目管理与案例分析(软件项目管理方向)等。
人文社科学院
人文社科学院成立于2007年,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德育教研室、人文教研室、社会工作教研室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5个教研室;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硕士点和“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各1个。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34人,其中教师30人;有教授1人、副教授10人、讲师1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人、硕士学位的23人、在读博士研究生4人;有省高等学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1人,“省中青年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人选1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人,大连市优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2人。
学院承担着全校本科生、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公共课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学院还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一系列旨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公共选修课。
近年来,人文社科学院全体教师共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编著、教材十余部,承担各类省市级科研课题二十余项。
社会工作+软件工程专业
A.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宜在有关党政部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工青妇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公益团体、社会福利和服务机构、基层政府和社区从事社会政策研究、社会保障实务、社区发展与管理等工作和在IT等相关行业从事软件开发与管理工作的各类高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同时还可以继续攻读软件工程及社会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硕士研究生。
B.培养要求:本专业是按照本科双专业培养模式,采用大类招生,宽口教育思想设计教学计划。前两年主要学习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后三年主要为专业知识教育和实践训练。目前设置的专业方向分别为:社区工作,社会保障、软件项目管理、软件开发与测试等专业方向。
C.主要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导论、社会保障概论、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政策概论、社区发展与规划、社会统计与SPSS、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经济学原理、组织行为学;计算机组织与结构、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JSP基础与应用、软件测试技术(软件开发与测试方向)、项目管理与案例分析(软件项目管理方向)等。
爱恩国际学院
爱恩国际学院创办于1998年7月,前身是大连铁道学院拉筹伯高等技术学院,隶属留学生部。2002年10月更名为爱恩国际学院。校舍建筑面积21000多平方米,校区坐落在大连市沙河口区中长街38号。目前全日制本、专科生近900余人。
多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通过中外双方合作办学部门精心组织、严格管理、细心培养,目前已具备了一定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准,有独立的办学场所,有较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条件、设施,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学与管理队伍。在几年的中外合作办学中,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在2000年、2004年辽宁省教育厅组织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中,两度被评为优秀中外合作办学单位。
学院积极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1998年与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北墨尔本高等技术学院合作,2001年与澳大利亚的爱恩国际教育集团五所大学合作,2003年又与澳大利亚斯威本大学、阿德雷德大学,英国的曼彻斯特都市大学、布鲁内尔大学、密德萨斯大学,美国的莱特州立大学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学生出国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自由空间。截止2008年底先后有600余名学生出国留学,继续攻读本科及研究生学位,遍布在澳大利亚、英国、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十几所院校。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外合作办学)
A.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又具有较强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能在国内外的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教育科研和应用的国际化高级计算机科学技术人才。
B.培养要求:本专业是中外合作办学,国内三年,国外二年,前三年学费每年16000元,后二年出国按国外收费标准收取,费用自理。由外籍专家进行英语强化训练并讲授部分专业课。本专业主要培养通晓计算机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具备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能在涉外企业及其他社会各行业从事计算机软件项目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工作以及计算机教学科研工作的实用型、国际型、复合型计算机高级人才。
C.主要课程:离散数学、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数据工程、计算机组成、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和系统安全、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等。
会计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
A.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会计基础理论和方法,有较强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并具有科学组织会计工作、设计会计制度、参与企业管理决策与控制能力,能从事会计实务教学研究和管理的国际化高级会计人才。
B.培养要求:本专业是中外合作办学,属于应用型专业,国内三年,国外二年,前三年学费每年16000元,后二年出国按国外收费标准收取,费用自理。由外籍专家进行英语强化训练并讲授部分专业课。主要培养通晓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知识,并具备较强英语应用能力,能在涉外企业和其他社会各行业从事会计工作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实用型、国际型、复合型会计人才。
C.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统计学原理、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管理会计、市场营销学、经济法、商业组织法等。
酒店管理专业(高职)
A.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现代酒店旅游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服务技能,具有与本专业领域相适应的文化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从事本专业领域工作的基本能力,以及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毕业生能较快适应现代酒店旅游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B.培养要求:主要培养在国内外从事酒店旅游一线部门的服务和管理工作,以及导游、公司公关、客户服务等相关工作。重点突出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并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凸现对职业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C.主要课程:商务经济学、旅游学概论、酒店管理概论、市场营销学、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餐饮业务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旅游心理学、酒店服务学等。
轨道交通技术学院
轨道交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6年,是大连交通大学下设的重点培养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特色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现拥有沈阳路5号和创造街31号两个校区,占地面积38000平方米,教学用房26000平方米,交通便利。主校区位于大连市西岗区沈阳路5号,占地面积约21600平方米。学院现有教职工113人,专任教师45人。其中正、副教授15人,铁路专业教师占50%,“双师型”教师占47%。学院现设有机车、车辆、运输、通信与计算机、实训教学、基础6个教研室;设有电气化铁道技术、铁道车辆、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通信信号、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冷与冷藏技术、环境监测与评价、道路桥梁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等10个专业。学院教学设备设施配套齐全,现有校内专业实习场、实验室11个、多媒体教室9个、语音室3个、微机室4个,有机车、车辆、运输、信号等专业校外实训教学基地10个。
学院拥有一支专业过硬、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其中有理论功底深、教学经验丰富的省级教学名师,有铁道部科技拔尖人才,有校级教学团队,并有多名教师分别荣获省部级、市局级和学校级优秀教师称号。学院坚持教书育人,实行教学、学生一体化管理模式。高等数学(高职)已建成辽宁省精品课程。
学院秉承学校“以人为本、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和“明德求索锲而不舍”的校训精神。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突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在教学计划制定与课程内容安排上力争达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零距离,毕业生与工作岗位零距离的目标,实行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举的培养模式。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服务理念,力求达到让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用人单位满意、社会满意的效果。2008年,学院获得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和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一等奖。
电气化铁道技术(电力机车方向)专业
A.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电力机车乘务与检修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适应到铁路机务段、机车厂、工厂铁路专用线、城市轨道交通、地铁等部门从事机车试验、运用、维修保养等工作。
B.培养要求:本专业主要培养学生从事电力机车试验、运用和检修等专业技能。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力机车基本构造、电力机车工作原理、电力机车故障处理及城市轨道交通等基本知识,接受外语、计算机办公及绘图、金工等基本技能训练和机车常规试验、运用、检查保养等专业技能训练。达到培养目标者,经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后可获得国家相关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
C.主要课程:自动控制原理、电机与电力拖动、电力机车电机、电力机车电器、电力机车控制、电力机车制动系统、电力机车总体及走行、行车规章、机车运用管理、列车牵引计算、电力机车构造检修乘务实训等。
电气化铁道技术(铁道供电方向)专业
A.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铁路电力设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毕业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适应到铁路供电中心、电气化工程局、工矿企业、城市轨道交通、铁路机务段、机车厂等部门从事电力技术与管理工作。
B.培养要求:本专业主要培养学生从事操作、使用及维修电力设备等专业技能。主要学习电路基础、模拟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高电压技术、牵引变电所、继电保护与自动装置、远动技术、接触网、牵引供电规程与安全等基本知识,接受外语、计算机办公及绘图、金工、电工电子等基本技能训练和牵引变电所故障处理方法、变压器、电动机接线、接触网施工方法等专业技能训练。达到培养目标者,经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后可获得国家相关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
C.主要课程:自动控制原理、电工仪表与测量、牵引变电所、高压电器、继电及微机保护、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远动技术、接触网、牵引供电规程与安全、电力设备操作技能实训等。
铁道车辆专业
A.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铁道车辆及城市轨道车辆研究制造、质量检修、运用管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毕业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适应到铁路车辆段、车辆厂、工厂铁路专用线、城市轨道交通、地铁等部门从事车辆试验、运用、维修保养等工作。
B.培养要求:本专业主要培养学生从事铁道车辆及城市轨道车辆试验、维修保养、运用等专业技能。主要学习工程力学、机械基础、车辆构造、车辆运用与维护、城市轨道交通等基本知识,接受外语、计算机办公及绘图、电工与电子技术、金工等基本技能训练和车辆检修、维护、运用等专业技能训练。达到培养目标者,经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后可获得国家相关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
C.主要课程:车辆工程、车辆制动、车辆电气装置、车辆制冷与空调、车辆运行安全监控系统、车辆检修工艺及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车辆业务、客车检修实训、货车检修实训、车辆运用实训等。
铁道通信信号专业
A.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铁道信号操作、检测、分析、维修、故障处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毕业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适应在铁路、地铁、城市轨道交通等部门从事信号操作、检测、分析、维修和故障处理等工作。
B.培养要求:本专业主要培养学生从事铁道信号操作、检测、分析、维修和故障处理等专业技能。主要学习电路、电子技术、远程控制技术、信号科学等基本知识,接受外语、计算机办公及绘图、电工与电子技术等基本技能训练和电气集中工程设计与施工、信号规章与事故案例分析等专业训练。达到培养目标者,经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后可获得国家相关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
C.主要课程: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信号电源、车站信号、区间信号、驼峰信号、车站信号计算机连锁、远程控制技术、电气集中工程设计与施工、信号规章与事故分析及处理、电源屏故障处理实训、微机联锁电路故障处理实训、信号设备配线实训等。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运输方向)专业
A.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铁路运输组织、客运、货运、行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毕业生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适应在铁路车站、车务段等单位从事行车指挥调度、客运、货运生产及组织工作,也可在城市轨道交通部门从事运输生产及组织管理工作。
B.培养要求:本专业主要培养学生从事行车指挥调度、客运、货运生产及组织管理等专业技能。主要学习铁路运输设备、铁路运输规章、铁路运输组织、铁路站场及枢纽、铁路运输调度指挥和系统分析等基本知识,接受外语、计算机办公及绘图、电工与电子技术等基本技能训练和铁路行车指挥调度、客运、货运生产及组织等专业技能训练。达到培养目标者,经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后可获得国家相关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
C.主要课程:铁路客运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行车组织、铁路站场及枢纽、铁路运输设备、铁路运输调度指挥与统计分析、铁路运输规章与安全、集装箱运输、铁路运输经济法规、客运实训、货运实训、行车实训等。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列车车务管理方向)专业
A.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铁路客运基本知识和先进的客运服务理念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毕业生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适应在铁路客运段从事旅客列车服务与列车管理工作,以及在铁路客运部门从事客运组织、管理等工作。
B.培养要求:本专业主要培养学生从事组织协调、服务礼仪、沟通交流、旅客服务技巧等专业技能。主要学习旅客心理学、法律基础、服务礼仪、客运组织、铁路运输组织管理等基本知识,接受外语、计算机办公等基本技能训练和精品列车员、列车长等专业技能训练。达到培养目标者,经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后可获得国家相关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
C.主要课程:心理学、应用外语、铁路客运服务礼仪、领导科学和艺术、现代企业管理、铁路运输设备、铁路运输规章与安全、铁路客运组织与管理、铁路行车组织、铁路客运规章、铁路客运服务技巧实训、绘制列车运行图及编制客运技术计划实训、车站客运组织实训、列车乘务实训等。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
A.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轨道交通车辆基本知识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毕业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适应到城市轨道交通企业从事车辆制造、质量检查、各项试验、维修保养、车辆运用及管理等工作。
B.培养要求:本专业主要培养学生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造、检修、运用等专业技能。主要学习机械工程系列基础知识和城市轨道车辆专业系列知识,接受外语、计算机办公及绘图、电工与电子技术和金工等基本技能训练和车辆检修、运用等专业技能训练。达到培养目标者,经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后可获得国家相关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
C.主要课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车辆制动系统原理及检修、城市轨道车辆牵引传动技术、车辆电器及检修、车辆空调原理及检修、车辆制造及检修工艺、车辆故障诊断等。
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一览表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
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2个)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材料加工工程
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19个)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设计及理论
车辆工程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工程力学
环境科学
材料学
材料加工工程
计算机应用技术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企业管理学
材料物理与化学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道路与铁道工程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应用数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领域(7个)
机械工程领域
材料工程领域
车辆工程领域
交通运输工程领域
软件工程领域
环境工程领域
物流工程领域
高校教师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专业(2个)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材料加工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