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学历| 高考 美术高考 考研 自考 成考 专升本 中考 会考 外语| 四六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翻译资格 JTEST
资格| 公务员 报关员 银行从业 司法 导游 教师资格 报关 财会| 会计证 经济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务师 资产评估 审计师
工程| 一建 二建 造价师 造价员 咨询师 监理师 安全师 医学|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 教案 论文 文档
IT类| 计算机等级 计算机软考 职称计算机 高校计算机 推荐-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招聘 军校国防生 自主招生 艺术特长生 招飞
 3773考试网 - 会考网 -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 广西高中学业水平 - 正文

2014年12月广西高中学业水平物理教学质量分析

来源:2exam.com 2015-12-5 21:20:02

2014年12月广西普通高中
学业水平考试
教学质量分析
物 理
(教师教学版)
广西招生考试院

2014年12月广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教学质量分析(物理,教师教学版)


二O一五年十二月
前言
广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自2012年秋季广西普通高中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施测、质量分析及相关评价工作均由广西招生考试院组织实施。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在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方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重,以考导学,以考促改”的指导思想,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及学业水平考试的相关要求,编制《学业水平考试考试大纲与说明》,合理组建命题团队,组织多次命题教师培训,严格监控考试与阅卷过程,确保获取有效数据信息,为质量分析奠定了坚实基础。
根据实际需求,我们将基于学业水平考试数据的质量分析报告分为三个版本:命题质量分析报告(为命题提供参考);教学质量分析报告教育行政科研版;教学质量分析报告教师教学版。目前,各个版本的模型建构已基本完成,具体体现于2014年12月物理 、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等五个学科的考试质量分析报告之中。现将三个版本面向其对应的服务对象发布,希望各级各类普通高中教育工作者能从质量分析报告中获得启迪并转化为改革实践的力量,携手共创广西普通高中教育的辉煌明天。
由于研究与编撰者的时间、精力和水平有限,错漏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读者、实践者批评指正。
质量分析研究与编撰团队
2015年12月1日
阅读说明
各位领导、老师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概念和分类问题,请根据下列案例对此进行理解,以方便您的进一步阅读。
表 近两年学考各科成绩分布参数
考试
时间
科目
平均分
标准差
偏度值
峰度值
中位数
众数
上四分位数
下四分位数
201306
信息技术
71.14
12.84
-0.41
3.14
72
75
80
63
201312
物理
62.88
23.15
-0.12
1.85
63
99
84
43
201312
化学
72.66
17.78
-0.54
2.43
75
93
88
60
201312
生物
70.74
20.09
-0.49
2.32
74
95
88
56
201312
历史
83.17
12.06
-1.34
5.41
86
92
92
77
201312
地理
82.21
12.76
-1.26
5.12
85
90
92
76
201406
语文
69.57
10.73
-1.03
5.17
71
74
77
64
201406
数学
62.35
19.29
-0.31
2.23
64
57
78
48
201406
英语
69.09
22.54
-0.62
2.21
75
94
88.5
51.5
201406
政治
71.08
14.92
-0.53
2.94
72
73
83
61
201412
生物
70.99
17.77
-0.45
2.45
73
82
86
58
201412
化学
69.61
17.70
-0.54
2.55
72
91
84
58
201412
物理
65.78
20.05
-0.24
2.09
67
87
83
50
上表中,平均分是反映考生水平的集中趋势,它可以作为比较学生考试水平的参照点。物理、数学的平均分基本很难突破65分,要学好这两个科目,需要学生付出正确的态度,需要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调控练习与作业难度,使更多的学生不放弃本学科学习。
标准差则是反映学生成绩之间的离散程度,标准差越大,说明学生能力差异越大,当然,以主观题为考查重点的科目,如果在评分上給分点差异不大,也会导致学生成绩相对集中,从而算出来的标准差数据较小。从数据看,标准差最小的为语文、政治、地理、历史,这既反映学生水平相关不大,各个层次考生均能得分的现象,也反映了主观题(如作文题)评分无法拉开太大距离的现
象。
偏度值和峰度值是考生分数分布曲线的分布状态参数,偏度值为负数,说明考试分数为负偏态分布,即多数考生成绩大于平均分,这种分布状态符合学业水平考试的过关性考试特点;峰度值越小,则分布曲线越扁平,即各个分数段的考生数相对都比较多,例如,物理、生物、英语等科目;峰度值越大,则分数分布曲线越“陡峭”,说明考生分数主要集中在某个分数段,相应地,其标准差也相对较小,例如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
上四分位数、中位数、下四分位数分别代表在75%、50%、25%排位数(百分位数)处所对应的考试分数。例如,信息技术的上四分位数为80分,则表明该学科考试成绩在80分以上的人数为总人数的25%;下四分位数为63,则说明有25%的考生的分数低于63分。上四分位数越高,考生总体水平越高,也说明这个科目的试题相对较容易,例如,历史的上四分位数为92,说明历史题目相对容易,也可能说明考生的历史水平较高。
众数则是得分人数最多的那个分数。例如,2015年数学学科的众数为57分,而2016年则为94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数学学业成绩的两极分化特征,数学学习存在“一通百通,不通则退”的学习特点,面向全体学生的数学教学,应首先力求人人过好“入门关”,这样学生才有进一步学习的信心,才有考试成绩的总体提升和进步。
综上所述,各学科分数分布均为负偏态分布,大部分学科的上四分位数大于80分。从学科特点及学生学习效果看,物理和数学是最难的学科,考生分数分布趋向于两极分化;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科目的分数相对集中,区分度不大。
1
2014年12月广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教学质量分析
物 理
引言
广西普通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是依照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和考试规定,由自治区教育厅组织实施的省级国家教育考试,是鉴定普通高中学生物理科目学习质量的水平考试;也是考核普通高中学生物理科目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要求,检查普通高中学分认定公平、公正程度的重要手段。通过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有利于保证普通高中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组织教育教学,有利于监测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不断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水平。
通过对2014年12月广西普通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试卷结构、试题特征、得分情况等方面进行总体分析,并结合学生具体答题情况,从考查目标、解题思路、应答情况、学法启示、教学评价、教学建议等几个方面进行逐题评析。通过这些分析,力图做到:
1.真实了解新课改以来广西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的具体情况;
2.客观评价各地市的教学质量,评估各地市教学质量的差异;
3.科学评估本次学考物理科的考试情况,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供可靠的反馈信息,使教和学都得到切实的加强和改进。
一、试卷结构与特征
考试对象主要为广西区内普通高中高二学生,采用闭卷、笔试形式;卷面分数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的范围是《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必修1、必修2和选修课程(选修1-1或选修3-1)内容。
1.题型结构
试卷结构由单项选择题Ⅰ、单项选择题Ⅱ、不定项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五个部分构成。单项选择题分成两部分的目的是,把最容易的题目放在单项选择Ⅰ中,稍难一些的题放在单项选择题Ⅱ中;实验题全放在填空题中,但由于填空题的分值只有8分,实验比例过少,所以单项选择题中的第15题也命制为实验题,以弥补实验题数量的不足。
全卷共33题,各部分的题量、赋分及各题型的得分情况见表1。
表1 题型题量及赋分和得分情况
单项选择题Ⅰ
单项选择题Ⅱ
不定项选择题
填空题
计算题
整卷
题号
1-15
16—25
26—29
30—31
32—33
33
题量
15
10
4
2
2
33
赋分(分)
30
30
16
8
16
100
百分比
30%
30%
16%
8%
16%
100%
实际得分(分)
22.31
23.50
7.89
4.12
7.97
65.8
实际难度
0.74
0.78
0.49
0.51
0.50
0.66
从各评卷点的反馈情况上看,这样的题型结构引起了一些争议:(1)没有设专门的实验题,看不出物理是一门注重实验的学科,淡化了学科特点;(2)同一试卷中呈现出两种要求完全相同、但赋分却不同的单项选题型,命题者的意图可能是让学生先从容易的单项选择题Ⅰ开始应答,先易后难来考试。但从实测结果来,情况刚好相反(见表1)。命题预设难度与实测难度不吻合,这是物理教学测量中存在的客现事实,但由于本次物理学考试卷中的这种题型结构,由测试结果的数据说明了这样的题型结构会影
2
响到测验的有效性。(3)全卷最难的一道大题(题型),不是出现在对学生能力要求最高的计算题上,也不是出现在实验题上,而是出现在不定项选择题上。原因是这类题型的要求:“有的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有的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另外这类题型中有的试题在四个备选项的设计上由于人为因素,都增加了学生应答障碍,对学生应答干扰最大,对试题的效度也会有所影响。
2. 知识结构
(1)课程模块与分值
考试的内容为《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必修1、必修2和选修课程(选修1-1或选修3-1)内容见表2。
表2 考试涉及的课程模块及其分值
课程模块
分值(分)
实测得分(分)
实测难度
必修内容
物理必修1
50
33.94
0.68
物理必修2
30
19.26
0.64
限定选修内容
物理选修1-1或选修3-1
20
12.59
0.63
很明显,这套试卷更偏重对必修1模块的考查。但从教学学时的角度来看,必修1、必修2这两个模块还是应尽量执平为宜。
事实上,对比一下,在2013年学业水平考试中,各模块所占比例为:必修1占43%、必修2占40%、选修模块占17%;题型和结构:单选题(48分)、双选题(24分)、实验题(8分)、计算题(20分),虽然也有不完美之处(比如实验所占比例偏少),但无论是各模块比例还是题型结构,均要优于本次学考。
从实测情况来看,这三个模块中选修模块的得分最低,其次是必修2模块,而必修1模块的难度最小,但总体上看,难度相差不太大,这些数据,也比较符合广西学生的真实情况。
(2)知识板块、考点分布、情景素材分布及认知水平分析
试卷中每道题所属知识版块、考查了什么考点、得分情况等见表3。
表3 知识版块、考点分布、情景素材分布及认知水平分析


题号


考点分布
实测
得分
认知
分布
知识
版块
情景
素材




单项选择题Ⅰ

1
2
时间和位移
1.748
了解
静力学
生活情境
2
2
力学单位制
1.729
了解
动力学
理论情境
3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1.777
应用
运动学
图表情境
4
2
圆周运动
1.328
理解
运动学
理论情境
5
2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1.305
认识
静力学
图表情境
6
2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1.683
理解
运动学
生活情境
7
2
摩擦力
1.121
理解
静力学
应用情境
8
2
牛顿第三定律
0.89
认识
动力学
生活情境
9
2
向心力
1.83
理解
运动学
实验情境
10
2
宇宙航行
1.647
理解
运动学
图表情境
11
2
功率
1.646
理解
功和能
理论情境
12
2
焦耳定律(选修3-1)
0.953
理解
电磁学
生活情境
13
2
电磁波的发现 (选修1-1)
1.803
了解
电磁学
物理学史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选修3-1)
理解
电磁学
生活情境
14
2
变压器(选修1-1)
1.444
了解
电磁学
生活情境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选修3-1)
理解
电磁学
实验情境
15
2
电磁感应现象(选修1-1)
1.407
认识
电磁学
物理学史
3
实验:练习使用多用电表(选修3-1)
应用
电磁学
实验情境
单项选择题Ⅱ

16
3
质点参考系与坐标系
2.803
了解
静力学
理论情境
17
3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2.506
理解
静力学
生活情境
18
3
弹性势能
2.937
了解
功和能
生活情境
19
3
牛顿第一定律
2.739
认识
动力学
理论情境
20
3
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1.338
应用
运动学
生活情境
21
3
力的合成
2.527
理解
动力学
应用情境
22
3
牛顿第二定律
2.34
理解
动力学
应用情境
23
3
万有引力定律
2.163
理解
运动学
应用情境
24
3
电荷 库仑定律
2.039
理解
电磁学
理论情境
25
3
电场
2.098
了解
电磁学
应用情境
不定项选

26
4
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超重、失重
1.928
了解
动力学
生活情境
27
4
自由落体
2.159
理解
运动学
物理学史
28
4
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1.831
了解
电磁学
图表情境
29
4
磁现象和磁场
1.972
理解
电磁学
图表情境
填空

30
4
实验:研究平抛运动
1.549
应用
运动学
实验情境
31
4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1.095
理解
运动学
实验情境
计算题

32
6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
0.822
了解
动力学
应用情境
33
3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0.651
了解
功和能
生活情境
3
机械能守恒定律
1.487
应用
功和能
4
动能和动能定理
2.385
应用
功和能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套试卷的知识考点分布广,覆盖面较大,《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与说明》中的规定的考点中,本套试题考查的考点达到38个,考纲中必修1、必修2所列的46个考点,这次考查了27个考点占58.7%;而且分数分布合理,重点内容、核心知识均有涉及,而且所占权重较大,如机械能守恒定律一章内容的考查权重高达17%,而且有10分是以压轴题的形式在试卷中出现的。对一些往往会被师生忽视的非重点内容如力的图示、力学单位制等内容,试题中也有考查。
3. 能力结构
物理的学科能力分为: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实验能力、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五大能力,每大能力分别有其不同的行为表现目标,本次学考试卷中每道试题的能力类型、行为目标、知识模块和知识单元见表4。
表4 试题能力分类及其行为目标分析


题序
赋分
能力分类
行为目标
知识
模块
知识单元
单项选择题Ⅰ
1
2
理解能力
理解物理概念的基本含义并知道其发展过程
必修1
运动的描述
2
2
理解能力
理解物理概念的基本含义并知道其发展过程
必修1
牛顿运动定律
3
2
理解能力
理解图象描述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
必修1
运动的描述
4
2
理解能力
理解物理概念的基本含义并知道其发展过程
必修2
曲线运动
5
2
理解能力
理解物理概念的基本含义并知道其发展
必修1
相互作用
4
过程
6
2
理解能力
理解物理概念的基本含义并知道其发展过程
必修1
运动的描述
7
2
推理能力
根据物理原理进行分析、判断、推理。
必修1
相互作用
8
2
理解能力
理解物理规律的基本含义并知道其发展过程
必修1
牛顿运动定律
9
2
实验能力
分析实验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必修2
曲线运动
10
2
理解能力
理解物理规律的基本含义并知道其发展过程。
必修2
万有引力与航天
11
2
推理能力
根据物理原理进行分析、判断、推理。
必修2
机械能守恒定律
12
2
推理能力
用物理原理方法进行分析判断、推理。
必修2
机械能守恒定律
13文
2
知识记忆
知识立意的考题
选修1-1
电磁波及其应用
13理
推理能力
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判断、推理。
选修3-1
恒定电流
14文
2
推理能力
根据物理原理进行分析、判断、推理。
选修1-1
电磁感应
14理
推理能力
根据物理原理进行分析、判断、推理。
选修3-1
恒定电流
15文
2
实验能力
分析实验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选修1-1
电磁感应
15理
实验能力
对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实验过程进行分析、判断
选修3-1
恒定电流
单项选择题Ⅱ
16
3
理解能力
理解物理概念的基本含义并知道其发展过程
必修1
相互作用
17
3
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
使用简单的数学运算处理问题。
必修1
运动的描述
18
3
推理能力
根据物理原理进行分析、判断、推理。
必修2
机械能守恒
19
3
理解能力
理解物理概念的基本含义并知道其发展过程
必修1
牛顿运动定律
20
3
推理能力
根据物理原理进行分析、判断、推理
必修1
运动的描述
21
3
推理能力
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判断、推理。
必修1
相互作用
22
3
理解能力
理解物理公式的基本含义并知道其使用条件。
必修1
牛顿运动定律
23
3
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
运用简单的数学技能处理问题。
必修2
万有引力与航天
24
3
理解能力
理解物理公式的基本含义并知道其使用条件。
选修3-1
静电场(文理公共)
25
3
推理能力
根据图象进行分析、判断、推理。
选修3-1
静电场(文理公共)
不定项
26
4
推理能力
根据物理原理进行分析、判断、推理。
必修1
牛顿运动定律
27
4
推理能力
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判断、推理。
必修1
运动的描述
5
选择题
28
4
理解能力
理解图象描述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
选修3-1
磁场(文理公共)
29
4
推理能力
根据物理原理进行分析、判断、推理。
选修3-1
磁场(文理公共)
填空题
30
4
实验能力
对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实验过程进行分析、判断。
必修2
曲线运动
31
4
实验能力
对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结论。
必修1
运动的描述
计算题
32
6
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
运用简单的数学技能处理问题。
必修1
相互作用
牛顿运动定律
33(1)
10
分析综合能力
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合理的物理模型
必修2
机械能守恒定律
33(2)
分析综合能力
把复杂问题分析成若干简单的问题进行处理。
33(3)
分析综合能力
针对具体问题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讨论,并做出判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次学考的物理试题是以能力立意为立足点来命制整套试题的,全卷除了一题文科的题目(13题①)是单纯考查知识的记忆,其余所有的题目都立足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考查,着重考查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物理学科的五大能力的考查,在本试卷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涉及。整体来看,试题更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考查。各种能力考查所占的权重统计、对比见表5。
表5 各种能力试题权重及得分情况
能力分类
行为目标
题序
知识单元
赋分
得分
理解能力
理解物理概念的基本含义并知道其发展过程
1
运动的描述
2
32
1.75
23.9
2
牛顿运动定律
2
1.73
4
曲线运动
2
1.33
5
相互作用
2
1.3
6
运动的描述
2
1.68
16
相互作用
3
2.8
19
牛顿运动定律
3
2.74
理解物理公式的基本含义并知道其使用条件。
22
牛顿运动定律
3
2.34
24
静电场
3
2.04
理解图象描述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
3
运动的描述
2
1.78
28
磁场
4
1.83
理解物理规律的基本含义并知道其发展过程
8
牛顿运动定律
2
0.89
10
万有引力与航天
2
1.65
实验能力
对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实验过程进行分析、判断
15理
恒定电流
2
12
1.41
7.35
30
曲线运动
4
2.64
分析实验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9
曲线运动
2
1.83
对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结论。
31
运动的描述
4
1.47
推理能力
根据物理原理进行分析、判断、推理
20
运动的描述
3
34
1.34
21.9
6
14理
恒定电流
2
1.44
7
相互作用
2
1.12
11
机械能守恒定律
2
1.65
12
机械能守恒定律
2
0.95
18
机械能守恒
3
2.94
26
牛顿运动定律
4
1.93
29
磁场
4
1.97
根据图象进行分析、判断、推理。
25
静电场
3
2.1
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判断、推理。
13理
恒定电流
2
1.8
21
相互作用
3
2.53
27
运动的描述
4
2.16
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
使用简单的数学运算处理问题。
17
运动的描述
3
12
2.51
8.5
运用简单的数学技能处理问题。
23
万有引力与航天
3
2.16
32(1)
相互作用
2
1.49
32(2)
牛顿运动定律
4
2.38
分析综合能力
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合理的物理模型
33(1)
机械能守恒定律
3
10
1.74
4.1
把复杂问题分析成若干简单的问题进行处理。
33(2)
机械能守恒定律
3
1.36
针对具体问题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讨论、判断
33(3)
机械能守恒定律
4
1
从表5,可以清楚地看出这套试卷中对物理五大能力考查的比重:理解能力的考查占32分,推理能力的考查占34分,实验能力的考查占12分,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的考查占12分,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占10分。由于定位于水平性考试,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及分析综合能力方面的考查比例少些,这样的设置还是比较合理的。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从这一角度来看,全卷对学生实验能力方面考查的题量和赋分偏少。
4. 难度结构
试卷命题难度预计难度为0.78,但实测的难度为0.66,之间有一定的差距。知道总平均分后,又做了一个分析难度,从另一角度对试题的难度进行预估。表6是这几个难度之间的对比表。
表6 物理学科命题难度设计表
题型
题号
分值
分析 难度
设计 难度
预计 得分
实际 得分
实测 难度
设计难度与
实测难度相差
大题
小题
单一选择题

1
2
0.9
0.95
1.9
1.75
0.87
0.08
2
2
0.9
0.95
1.9
1.73
0.86
0.09
3
2
0.6
0.95
1.9
1.78
0.89
0.06
4
2
0.8
0.95
1.9
1.33
0.66
0.29
5
2
0.6
0.95
1.9
1.3
0.65
0.3
6
2
0.9
0.9
1.8
1.68
0.84
0.06
7
2
0.7
0.9
1.8
1.12
0.56
0.34
8
2
0.7
0.9
1.8
0.89
0.44
0.46
9
2
0.6
0.85
1.7
1.83
0.92
-0.065
10
2
0.9
0.85
1.7
1.65
0.82
0.03
7
11
2
0.9
0.8
1.6
1.65
0.82
-0.023
12
2
0.6
0.8
1.6
0.95
0.48
0.32
13
2
0.8
0.8
1.6
1.8
0.9
-0.101
14
2
0.7
0.8
1.6
1.44
0.72
0.08
15
2
0.7
0.8
1.6
1.41
0.7
0.1
单一选择题

16
3
0.7
0.9
2.7
2.8
0.93
-0.034
17
3
0.7
0.9
2.7
2.51
0.84
0.06
18
3
0.8
0.9
2.7
2.94
0.98
-0.079
19
3
0.9
0.85
2.55
2.74
0.91
-0.063
20
3
0.5
0.85
2.55
1.34
0.45
0.4
21
3
0.5
0.85
2.55
2.53
0.84
0.01
22
3
0.9
0.8
2.4
2.34
0.78
0.02
23
3
0.7
0.8
2.4
2.16
0.72
0.08
24
3
0.8
0.75
2.25
2.04
0.68
0.07
25
3
0.5
0.75
2.25
2.1
0.7
0.05
不定项选择题

26
4
0.6
0.85
3.4
1.93
0.48
0.37
27
4
0.6
0.8
3.2
2.16
0.54
0.26
28
4
0.5
0.7
2.8
1.83
0.46
0.24
29
4
0.6
0.6
2.4
1.97
0.49
0.11
填空题

30(1)
2
0.8
0.85
1.7
1.55
0.77
0.08
30(2)
2
0.75
1.5
1.1
0.55
0.2
31(1)
2
0.8
0.65
1.3
0.82
0.41
0.24
31(2)
2
0.45
0.9
0.65
0.33
0.12
计算题

32(1)
2
0.6
0.7
1.4
1.49
0.74
-0.043
32(2)
4
0.6
2.4
2.38
0.6
0
33(1)
3
0.3
0.7
2.1
1.74
0.6
0.12
33(2)
3
0.6
1.8
1.36
0.45
0.15
33(3)
4
0.4
1.6
1
0.25
0.15
总分
100
77.9
65.8
0.08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全卷最难的题目,出现在压轴题(计算题)33(3)题上,考前设计难度和考后实测难度几乎一致。但实测难度最大的一题,是填空题(第31题,纸带问题),大大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考前预设,此题的设计难度为0.55,考后分析其难度为0.8,但实测的难度只有0.37,说明了高中物理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忽略了一些重要的教学环节,打点计时器、用纸带研究和处理运动问题是高中物理重要的知识和手段,在《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自由落体》、《动能与做功关系》、《机械能守恒》这五个内容中,均涉及到本试题所考查的知识。
设计难度与学生实测难度有差异主要原因反映在本题的第一空上:“每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没有画出,则相邻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T为0.1s”这个知识点,老师觉得应该是学生最常见、最基本的识记水平的内容。但事实上,新课标教材可能出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也可能是疏漏),对纸带的处理交待得极为笼统,部分上课老师也没有重视,照本宣科,导致一部分学生对这个早该了如指掌的重要知识点并不熟悉,结果单这一空的难度就已经是0.41了。
通过预测难度与实测难度的对比,可以发现:相差较大的有4、7、8、12、26,基本上出现在预估为容易的题目上,其中差距最大的是第8题,这道题的预设难度为0.9为容易题,分析难度为0.7,属中等难度的题,但实测难度为0.44,属难题。如此大的偏差,原因在哪?此题为概念题,虽然是基本概念,
8
但较为抽象。说明了:学生对抽象概念的掌握情况,要远低于老师的预计。
全卷只有9、13、16、18、19五道题难度在0.9以上,这五道题里,有四道紧密联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换句话说:这四道题即使没有专业物理知识,如果有足够的生活常识,也有可能做出。
其它的题,哪怕是目标水平仅仅是识记、信息强度只有1-2个知识点、属高中物理最基本、最常见的问题、技巧层次最简单的题目,实考难度均达不到0.9,所以点数预估达0.9的题目有7题,仅有第19题(取材生活中惯性)达到0.9。
研究上面的表格,可以发现广西学生的物理专业认识水平大致如下:
① 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关联的题目,与物理概念联系不大的题目,难度才有可能达到0.9,如18、19题;
② 物理课本中最容易理解的概念、最简单的知识,如果只考察学生对它们的辨识,这样的题,难度在0.80-0.89之间,如第1、第2、第3题、第10题、第11题、第21题……
③ 物理课本中最容易理解的概念,最简单的知识,如果只考察学生对它们简单的运用或辨析,难度在0.70-0.79之间,如第14题、第22题、第23题……
④ 只要涉及稍微抽象一些的物理概念,比如速度方向、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的辨别……,哪怕是仅仅是辨识类的题目,难度在0.6-0.69之间,如第4题、第5题、第24题……
⑤ 抽象概念的辨识,难度在0.40-0.60之间,如第8题、第12题、第20题……
以上结论,对今后的命题者,物理课堂教学和学考复习过程都有较大的参考作用。
5. 区分度结构
试卷中每道题的区分度见表7。
表7 物理科学考试卷中各题区分度情况统计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区分度
0.38
0.33
0.31
0.52
0.38
0.45
0.46
0.36
0.26
0.50
0.38
0.19
0.23
0.43
0.49
0.38
0.49
题号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区分度
0.16
0.40
0.26
0.44
0.61
0.56
0.64
0.45
0.50
0.37
0.66
0.39
0.48
0.60
0.82
0.85
0.56
0.59
为更直观地反映出各题的区分度,作出区分度曲线图如下。
从表和图中可以看出,区分度优秀(0.4以上)试题共有14道题,区分度合格(0.3-0.39)的题目有14题,区分度尚可(0.2-0.29)的题目有3题,区分度较差(0.2以下)的题有2题。由此可见,本套试卷中表现出很好的区分度:区分度合格以上的题目达到了85%;区分度为优秀的题目达到了42%,
9
这是很高的比例。
区分度最低的题目为第18题,难度为0.97,这为了满足是学业水平考试的特殊需求而有意设计的。
区分度最高的试题是计算题第33题。这是因为计算题可以让不同层次的考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和分析过程。
6. 试题总体特征
从整体上看,试题很好地体现了物理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服务生活的学科特点,而且整套题体现了浓厚的时代特点,反映出当前课改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对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均能起到一定的导向性作用;试卷注重基础又不乏灵活,注重学科特点的传承又不乏创新。具体体现如下:
(1)试题覆盖面全,涵盖了《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与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对核心知识如机械能守恒定律一章内容的考查权重高达17%,体现了核心知识重点考的理念。对一些往往会被师生忽视的非重点内容如力的图示、力学单位制等内容,试题中也有考查。整套题既有侧重点,又顾及了考查面,展示出很好的均衡性。
(2)试题设计紧扣《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与说明》,许多试题的设置直接就是《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与说明》中的内容要求的具体体现,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没有偏题、怪题,也没有过繁、过难、无学科特点和意义的题目。
(3)试题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了较强的时代性和生活性。比如:近两年,高铁和动车进入广西,给广西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方便,试题中第1题就反映了这一信息:通过这个简单的题目,再闭塞的学生也能了解到,从北海可以直接乘坐动车到南宁、到梧州,而且还知道具体所需要的时间;再比如第20题反映了嫦娥号登月、第33题反映了南宁正在修建地铁。
(4)体现了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比如第9题感受向心力,这是一道对学生实验体验进行考察的题目:有过这类的体验和感受的学生,能够很顺利地答出这道题;再比如第26题乘电梯的题目——电梯上升、下降过程的超失重问题,完全就是学生生活中的物理。这些题目注重的不再是知识的结论,而是对获取知识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而且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必需去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物理。
(5)试题表述准确、明晰;语言规范、简洁;试卷中每个物理量、每个单位符号的大小写、正斜体、字母的上下标、标点符号等,均严格依照出版物的规范要求;
(6)这套题中,出现一些优秀的题目。其中第33题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教育性;第13题,试题的表述、立意、设问的角度很新颖,令人拍案叫绝!
33.(10分)如图是南宁地铁某站的设计方案,车站的路轨BC建得高些,车辆进站时上坡,出站时下坡,坡高为h.车辆到达坡底A点时,便切断电动机电源,让车辆“冲”到坡上.(g取10 m/s2)
(1)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储存能量和释放能量.车辆“冲”到坡上, ① 能会转化成重力势能储存起来;若无坡道,进站时只能靠刹车来减速,此时, ② 能会转化为 ③ 能损失掉.
本题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目前,广西南宁正在修建地铁。
题目是根据课本的一道习题改编的,融入在“南宁地铁”这一情境中,浑然天成。重新设计了问题,不仅大大提高了题目的区分度,而且使这道题的时代性和教育性达到很高的高度。
第(1)问很简单,但蕴含了科学技术在实际生产中巧妙应用的深刻道理在里面。
课本没有提及,可能绝大多数老师上课时也没注意到:为什么站台要修建得比路轨高些?
目的就是为了节能!为什么能节能?通过有坡度和无坡度两种情况的能量转化对比,马上就能让学生明白——有坡度,进站时,动能会转化为重力势能储存起来;出站时,所储存的重力势能会重新转化为动能;如果没坡度,进站时车辆只能靠刹车来减速,动能转化为内能损失掉了。
10
更可贵的是,可以让学生明白:一个极简单物理原理,一个极简单的设计,将它应用在实际中,每年将节约多少能源、减小多少损耗!……原来,有些技术应用并不需要太高深尖端的科学,同样也能起到巨大的效果!
再看第13题:
图示的插线板中,a接电源,b接台灯,c接电风扇,d接电脑,三个用电器均在正常工作,a、b、c、d中电流最大的是
A.a B.b C.c D.d
这是非常好的一道试题,取材是每个学生都极其熟悉的生活情景,完全是学生生活中的物理,也体现了物理回归生活的特点。
本题考查了串并联电路的电流,巧妙的是:题目中却根本没提及串联、并联、支路、干路这样的字眼,但却要求学生能区分插线板中,哪条线是干路、哪条线是支路;要求学生知道:干路电流大于任一支路的电流。
题目简单,但不失灵活。
整套试卷中有多达11道题的情境素材选用了生活情境,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这些素材有些体现了时代性,有些体现了生活性。
试题中反映出浓厚的时代性情境素材有:广西动车时刻信息(第1题)、南宁地铁修建(第33题)、嫦娥三号(第20题)、航母舰载飞机起飞(第6题)……这些均反映出当前的社会热点,让学生答题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我们所学习的物理,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处处可见、时时可用;
试题中反映出浓厚的生活性情境素材有:电风扇电视机等生活电器(第12题)、插线板的电流(第13题)、 手机充电器(第14题)、炸药弓箭等能量的利用(第18题)……这些题,均反映了物理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学科特点,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物理,或让学生练习从生活情景中获取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二、考试数据总体分析
1.基本统计量
表8 全区及各市基本统计量
群体
有效人数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标准差
偏度值
峰度值
中位数
众数
上四分位数
下四分位数
分数
人数
分数
人数
全区
273657
100
2639
1
3
65.78
20.05
-0.24
2.09
67
87
83
50
南宁市
39548
100
523
3
1
69.25
19.21
-0.37
2.22
71
89
86
55
柳州市
18598
100
292
11
1
71.09
18.76
-0.45
2.23
74
85
87
57
桂林市
22814
100
375
1
1
69.28
19.05
-0.31
2.18
71
92
86
55
梧州市
17190
100
77
11
2
68.04
17.85
-0.39
2.42
70
81
82
55
北海市
10436
100
98
3
1
64.82
20.86
-0.23
2.03
66
83
83
48
防城港市
4808
100
15
14
2
61.29
19.40
-0.03
2.04
61
73
77
46
钦州市
16288
100
125
6
1
68.72
18.34
-0.40
2.33
71
81
84
56
贵港市
35111
100
251
1
1
62.19
21.15
-0.07
1.95
62
52
81
45
玉林市
35711
100
444
1
1
65.60
20.83
-0.22
2.05
67
87
84
49
百色市
19288
100
126
10
1
63.68
19.81
-0.11
2.03
64
87
80
48
a
b
c
d
11
贺州市
10170
100
64
10
1
63.75
19.67
-0.12
2.05
64
45
80
48
河池市
21964
100
191
10
2
64.82
19.63
-0.15
2.09
65
60
81
50
来宾市
13281
100
46
3
1
59.27
20.27
0.03
2.04
59
45
76
43
崇左市
8450
100
12
2
2
57.69
19.88
0.04
2.03
57
50
74
41
2.考生水平
根据全区考试分数的中位数、上四分位数、下四分位数三个得分点将考生水平分为四个层次,后续试题分析中将分别统计各个层次考生的应答情况。第一层次为大于且等于83分;第二层次为小于83大于等于67分;第三层次为小于67分大于等于50分;第四层次为小于50分。从全区看,各层次的人数比例均为25%,而各市分数在这上述区间中人数会有所相同。见表9、10。
表9 考生水平层次外部占比
群体
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
第三层次
第四层次
人数
比率
人数
比率
人数
比率
人数
比率
全区
69683
100.00%
69391
100.00%
68556
100.00%
66027
100.00%
南宁市
12116
17.39%
10642
15.34%
9606
14.01%
7184
10.88%
柳州市
6399
9.18%
5152
7.42%
4056
5.92%
2991
4.53%
桂林市
6897
9.90%
6089
8.77%
5749
8.39%
4079
6.18%
梧州市
4228
6.07%
5414
7.80%
4634
6.76%
2914
4.41%
北海市
2679
3.84%
2468
3.56%
2491
3.63%
2798
4.24%
防城港市
828
1.19%
1179
1.70%
1301
1.90%
1500
2.27%
钦州市
4434
6.36%
4967
7.16%
4048
5.90%
2839
4.30%
贵港市
7800
11.19%
7620
10.98%
8538
12.45%
11153
16.89%
玉林市
9564
13.73%
8371
12.06%
8681
12.66%
9095
13.77%
百色市
4211
6.04%
4650
6.70%
5151
7.51%
5276
7.99%
贺州市
2189
3.14%
2542
3.66%
2669
3.89%
2770
4.20%
河池市
5073
7.28%
5461
7.87%
5964
8.70%
5466
8.28%
来宾市
2149
3.08%
2910
4.19%
3453
5.04%
4769
7.22%
崇左市
1116
1.60%
1926
2.78%
2215
3.23%
3193
4.84%
表10 考生水平层次内部占比
群体
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
第三层次
第四层次
人数
比率
人数
比率
人数
比率
人数
比率
全区
69683
25.46%
69391
25.36%
68556
25.05%
66027
24.13%
南宁市
12116
30.64%
10642
26.91%
9606
24.29%
7184
18.17%
柳州市
6399
34.41%
5152
27.70%
4056
21.81%
2991
16.08%
桂林市
6897
30.23%
6089
26.69%
5749
25.20%
4079
17.88%
梧州市
4228
24.60%
5414
31.50%
4634
26.96%
2914
16.95%
北海市
2679
25.67%
2468
23.65%
2491
23.87%
2798
26.81%
防城港市
828
17.22%
1179
24.52%
1301
27.06%
1500
31.20%
钦州市
4434
27.22%
4967
30.49%
4048
24.85%
2839
17.43%
贵港市
7800
22.22%
7620
21.70%
8538
24.32%
11153
31.76%
玉林市
9564
26.78%
8371
23.44%
8681
24.31%
9095
25.47%
百色市
4211
21.83%
4650
24.11%
5151
26.71%
5276
27.35%
12
贺州市
2189
21.52%
2542
25.00%
2669
26.24%
2770
27.24%
河池市
5073
23.10%
5461
24.86%
5964
27.15%
5466
24.89%
来宾市
2149
16.18%
2910
21.91%
3453
26.00%
4769
35.91%
崇左市
1116
13.21%
1926
22.79%
2215
26.21%
3193
37.79%
3. 考试数据分布直方图
从全区直方图的拟合曲线与高斯分布(或称正态分布、常态分布)偏离较大,试卷的中等分数分布峰值不明显。从曲线的坡度来看,试卷对0-50分区间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但87分-100分区间坡度极陡,表示这套试卷无法有效地对这个分数段的学生加以区分,作为水平性考试,区分不出这个分数段的学生,也属正常。见下图和表12。
表11 与真方图相对应的五分一档表
5分档
全区











































1-5
16
1
0
1
0
3
0
0
2
3
0
0
0
4
2
6-10
44
8
0
4
0
2
0
2
8
8
1
1
2
4
4
11-15
278
20
1
10
13
17
4
3
64
53
16
8
22
28
19
16-20
1226
72
22
34
36
71
26
28
303
211
88
44
78
116
97
21-25
3171
256
71
111
120
163
60
113
671
556
224
116
202
325
183
26-30
6543
604
194
310
210
314
165
209
1366
946
478
261
538
535
413
31-35
10280
1048
396
546
433
462
229
400
1815
1424
865
401
862
790
609
36-40
13848
1490
673
837
589
587
338
587
2363
1843
1146
626
1119
987
663
13
41-45
16369
1823
858
1154
772
624
377
800
2496
2160
1365
742
1401
1127
670
46-50
18084
2356
1020
1389
968
700
378
888
2526
2412
1388
723
1590
1056
690
51-55
19194
2600
1107
1514
1157
716
388
1038
2540
2482
1513
788
1639
1026
686
56-60
20423
2879
1212
1694
1401
688
392
1243
2565
2578
1529
775
1839
1010
618
61-65
20898
3052
1233
1841
1520
784
386
1290
2471
2566
1517
782
1790
1034
632
66-70
21215
3114
1452
1902
1623
767
338
1444
2461
2606
1418
833
1720
922
615
71-75
21695
3281
1515
1915
1695
718
399
1550
2393
2598
1490
818
1738
944
641
76-80
21739
3370
1739
1880
1723
804
378
1619
2284
2592
1451
757
1708
878
556
81-85
22600
3682
1863
1952
1682
882
332
1564
2468
2792
1464
767
1724
881
547
86-90
22738
3783
2070
2066
1515
861
302
1552
2567
2950
1505
777
1622
730
438
91-95
20240
3558
1877
2041
1191
802
222
1263
2418
2816
1147
629
1416
591
269
96-100
13056
2551
1295
1613
542
471
94
695
1330
2115
683
322
954
293
98
100分
2639
523
292
375
77
98
15
125
251
444
126
64
191
46
12
14
7. 考试信度
无法通过重测信度、复本信度来评估考试的信度,于是通过折半信度系数和α信度系数来对考题的信度进行评估:
这里采用按题号奇偶分半(通常还有题目内容分半、题目的难度分半)计算折半信度系数,高达0.94这一数值表明本次学考的试题信度极高。
α信度系数为0.84,表示试题的信度可以接受,不需要对其中的项目进行修改。(在0.9以上,表示量表的信度很好;如果量表的信度系数在0.8~0.9之间,表示量表的信度可以接受;如果量表的信度系数在0.7~0.8之间,表示量表有些项目需要修订;如果量表的信度系数在 0.7以下,表示量表有些项目需要抛弃。)
由此可见,本次学考试题具有较高的信度。
8. 考试效度
考试的效度分为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效标效度。
一份试卷要获得较高的内容效度,必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欲测的内容范围必需定义清楚、界限分明(2)测验项目应是所界定的内容范围的代表性取样。
试卷的所有考点,全来自《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与说明》一书。整套试卷中,没有出现偏题、怪题的出现,也没有出现那些可能引起学生歧义的表述;而且由于广西采用了两个版本的物理教材,所以选用课本素材时,均选用两套教材中共有的表述……这些,都极大地保证了这份试卷中较高的内容效度。
此外,试题中选用的每个情境素材,全部都考虑了不同地域的学生、兼顾了来自城市和乡村的考生。从考试的结果上看:无论考生来自哪座城市,无论考生是城市学生还是乡村学生,对本次学业水平考试的物理卷中每道试题的情境素材、表述均较熟悉……这些,进一步保证了这份试卷的内容效度。
结构效度是指测验对理论构想的测量程度,通俗地说就是“是否测到要测的东西”。从考试的目标来看试题覆盖了考纲中的所有的核心内容与重点知识,物理学科的五大能力的考查与全考到了,而且从结果上看,这些能力题很好地把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的分数表现差异拉开了……
从阅卷的结果上看,考前对考题所做的种种预测:如物理学科能力的考查、试卷的总体难度……,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证实,体现出较好的效标效度。
综上所述,本套试题有较高的考试效度。
二、 试题分析
注意:分析难度为质量分析教师进行的难度预估值;设计难度为命题教师设计的试题难度;实测难度为实际测量出来的难度。各考生层次划分方法请参照前述相关量表和数据。
下面将33道试题按物理学科的五大能力:理解能力、实验能力、推理能力、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进行编排。
(一)理解能力
考查理解能力的试题有:1、2、3、4、5、6、8、10、16、19、22、24、28
1.(2014年广西卷1题)下列动车的播报信息中,表示时间的是
A.8点10分从北海发车 B.9点48分到达南宁
C.在南宁站停车7分钟 D.11点06分途经梧州
【能力目标】理解能力/理解物理概念的基本含义并知道其发展过程
【知识目标】物理必修1/运动的描述/时间和位移
【认知水平】了解
【分析难度】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1
2
1
1
5
0.9
容易
15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指数)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87
0.9
0.95
0.03
0.08
-0.05
【应答数据】
考生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5.57%
2.91%
87.41%
3.99%
0.11%
1.75
0.66
0.87
0.38
2
第一层
0.50%
0.15%
98.77%
0.58%
0.00%
1.98
0.22
0.99
0.06
2
第二层
2.08%
0.77%
95.19%
1.93%
0.03%
1.90
0.43
0.95
0.06
2
第三层
4.82%
2.43%
88.17%
4.49%
0.09%
1.76
0.65
0.88
0.09
2
第四层
15.38%
8.59%
66.46%
9.25%
0.32%
1.33
0.94
0.66
0.27
2
【解题思路】时刻和时间间隔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用点来表示,时间间隔用线段来表示。人们平时说的“时间”,有时指的是时刻,有时指的是时间间隔,要根据上下文认清它的含义。
【正确选项】C
【答题分析】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本题难度为0.87,区分度为0.38,众数为2说明满分的考生多。大多数考生对时间和时刻这两个物理学基本概念理解得较好。考生选错的原因应该是对时间和时刻这两个概念认识模糊。
【学法启示】对于物理中的基本概念要理解其本质不同,如时刻具有瞬时性的特点,是变化中的某一瞬间通常与物体的状态相对应;时间间隔具有连续性的特点,与某一过程相对应。
【教学评价】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设计难度为0.95,分析难度为0.9,实测难度为0.87,说明有13%的人,没有达到关于时间和时刻这两个基本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这个答对概率基本可以接受,该知识点的教学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本题题目是根据教材的一道习题改编的,结合了动车的生活情景,学会看动车的播报信息,也是生活中应该具备的一项生活技能。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引导学生认真看书,多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注意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加以分析和运用。
2.(2014年广西卷2题)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 )
A.千米(km) B.米(m) C.毫米(mm) D.纳米(nm)
【能力目标】理解能力/理解物理概念的基本含义并知道其发展过程
【知识目标】物理必修1/运动的描述/力学单位制
【认知水平】了解
【分析难度】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1
1
2
1
5
0.9
容易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指数)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86
0.9
0.95
0.04
0.09
-0.05
【应答数据】
考生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11.90%
86.47%
0.63%
0.96%
0.05%
1.73
0.68
0.86
0.33
2
第一层
2.32%
97.63%
0.03%
0.02%
0.00%
1.95
0.30
0.98
0.09
2
第二层
6.99%
92.78%
0.12%
0.10%
0.01%
1.86
0.52
0.93
0.06
2
16
第三层
13.69%
85.36%
0.42%
0.50%
0.04%
1.71
0.71
0.85
0.08
2
第四层
25.30%
69.22%
2.01%
3.33%
0.15%
1.38
0.92
0.69
0.20
2
【解题思路】单位制是由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组成的。1960年国际计量大会制定了一种国际通用的、包括一切计量领域的单位制,叫国际单位制。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单位由大到小: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米与其它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分别为1m=10-3km 、1m=10dm、1m=102cm 、1m=106μm 、1m=109nm。
【正确选项】B
【答题分析】本题通过理论情景刺激,考查考生对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单位的认识。要求识别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国际单位制的力学基本单位是米、千克和秒,只有B选项是正确的,选项A、C、D是长度单位,但均不是基本单位。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本题难度为0.86,区分度为0.33,众数为2说明满分的考生多。大多数考生对国际单位制中的长度单位掌握得较好。本题题目是根据教材的直观表述设计的,根据表中数据选A的考生比率为11.90%,其中第四层次选 A的考生比率达到了25.30%,干扰项相对比较集中过,说明选项A对考生,特别是对第四层次的考生的干扰作用明显。考生选错的原因应该是对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单位的认识模糊,把常用单位与基本单位混淆。A选项比C、D选项干扰作用明显的原因是“千米”在物理题目中和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起到了一定的干扰作用。
【学法启示】我们在学习单位制的过程中要学会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单位制是由谁确定的?国际基本单位有哪些?为什么要设置这些基本单位?比如长度单位米是如何确定的?物理量的单位之间如何换算?等等。
【教学评价】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本题设计难度为0.95,分析难度为0.90,实测难度为0.86,有14%的人,没有掌握这一基本内容,这个答对概率基本可以接受。该知识点的教学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力学单位制在新教材中的是作为一节新的内容安排的,凸显了单位制标准化对人类生产生活不断统一发展和交流的重要意义。考生做错的原因是很多,老师对这一节的内容不够重视,只是让学生识记,并没有让学生真正理解为什么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是“米”“千克”“秒”“安培”“开”“摩”“坎” ,基本单位是怎样确定的,有什么历史渊源。如果能从这些角度去完成教学,学生理解了,就不会被一些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单位如“千米”“小时”“克”干扰了。
3.(2014年广西卷3题)下列图象中表示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是
A B C D
【能力目标】理解能力/理解图象描述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规律
推理能力/根据图象进行分析、判断、推理
【知识目标】物理必修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认知水平】应用
【分析难度】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2
2
2
2
8
0.6
中等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指数)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89
0.6
0.95
-0.29
0.06
-0.35
【应答数据】
O
t
t
t
t
O
O
O
v
v
v
v
17
考生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4.01% 88.87% 6.36% 0.73% 0.03% 1.78 0.63 0.89 0.31 2
第一层 0.97% 97.84% 1.14% 0.04% 0.00% 1.96 0.29 0.98 0.09 2
第二层 3.32% 93.72% 2.66% 0.29% 0.01% 1.87 0.49 0.94 0.05 2
第三层 4.74% 89.48% 5.15% 0.62% 0.01% 1.79 0.61 0.89 0.05 2
第四层 7.19% 73.66% 17.00% 2.05% 0.10% 1.47 0.88 0.74 0.26 2
【解题思路】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由公式知图像为一条斜直线,若物体初速度为零则
其图像为一条过原点的斜直线。
【正确选项】C
【答题分析】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本题难度为0.89,区分度为0.31,众数为2 说明满分的考生多。大
多数考生能掌握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能从图像中获取出物体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信息。考生选
错的原因应该是对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认识模糊,不能从 图像中获取出物体运动的速度和加速
度信息。根据表中数据考生选A、C 选项的比率分别为4.01%和6.36%,干扰项为A、C 选项。分析原因
A 选项的纵坐标改为位移x,C 选项的纵坐标改为加速度a,同样也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考生不注意,
也会选错。
【学法启示】图像是描述物理过程,揭示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利用图像表示物理
规律往往比公式表达更加直观、简捷准确。我们在运用图像解决运动学问题时,需要我们不但学会由图
像转化为实际的运动,更能将物理过程转变为运动图像,学会深刻理解物理过程。
【教学评价】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本题设计难度为0.95,分析难度为0.6,实测难度为0.89,说明有 11%
的人没有掌握这一知识,说明本题的物理过程涉及的知识虽然抽象,但图像法将这一过程表达得直观易
懂,对物理过程的理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个答对概率基本可以接受。该知识点的教学基本达到
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图像的理解,掌握图像的灵活运用,有助于学生掌握物理规律,
培养其形象思维及数形结合的思想,同时可以提高科学表达物理过程和灵活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在匀
变速直线运动这一章的教学中,运动公式多,解题方法多,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知如何入手,其实是对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过程理解不透造成的。而图像不但能反映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更能深刻揭
示出加速度、位移等重要物理量,有助于学生对物理过程的分析,直观 易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有意识
的加强图像思想教学,教会学生将物理运动过程转化到图像中,理解图像所代表的物理过程,
主动运用图像来解决问题,将会为以后学生能学习处理更复杂的物理过程敞开思路,这对学好物理
学有重要意义。
4.(2014 年广西卷4 题)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速度
A.大小不变 B.方向不变
C.大小、方向都不变 D.大小、方向都变化
【能力目标】理解能力/理解物理概念的基本含义并知道其发展过程
【知识目标】物理必修2/曲线运动/圆周运动
【认知水平】理解
【分析难度】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1 2 2 1 6 0.8 稍容易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指数)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v  v  at 0 v  t
v  t
v  t
v  t
v  t
v  t v  t
v  t
18
0.66
0.8
0.95
0.14
0.29
-0.15
【应答数据】
考生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66.38%
3.39%
20.55%
9.63%
0.05%
1.33
0.94
0.66
0.52
2
第一层
95.98%
0.19%
0.44%
3.38%
0.01%
1.92
0.39
0.96
0.16
2
第二层
79.09%
1.30%
6.18%
13.41%
0.03%
1.58
0.81
0.79
0.13
2
第三层
57.16%
3.96%
25.90%
12.94%
0.04%
1.14
0.99
0.57
0.15
2
第四层
31.35%
8.38%
51.32%
8.82%
0.13%
0.63
0.93
0.31
0.14
0
【解题思路】如果物体沿着圆周运动,并且线速度的大小处处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圆周运动。值得注意的是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是在时刻变化的,因此是一种变速运动,这里的“匀速”是指速率不变,
【正确选项】A
【答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匀速圆周运动的基本概念,本题难度系数为0.66,区分度为0.52。从答题情况仅有66.38%的考生答对,说明还有很多学生没有理解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本题选C的学生达到了20.55%,说明学生主要被“匀速”两个字干扰,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线速度方向是在时刻变化的,因此这里的“匀速”是指速度大小不变。
【学法启示】匀速圆周运动在高中物理中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运动,同学们在学习中注意一下几个问题:匀速圆周运动是匀速运动吗?匀速圆周运动是匀速曲线运动吗?匀速圆周运动不变的是什么?匀速圆周运动的力有什么特点?匀速圆周运动的能量关系是怎样的?等等,对匀速圆周运动的运动特征,受力情况,能量关系做一个系统的研究和学习,这样才能对匀速圆周运动理解的更好。
【教学评价】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本题设计难度为0.95,分析难度为0.8,实测难度为0.66,说明有34%的人,没有达到学习目标,答对概率较低,特别是第四层的学生有69%的人没有达到学习目标,与预期偏差太大,说明该知识点的教学特别是对第四层的学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匀速圆周运动的内涵,注意强调其中的“匀速”与匀速直线运动中的“匀速”两个概念的区别。
5.(2014年广西卷5题)重150 N的物体,其重力的图示是
A B C D
【能力目标】理解能力/理解物理概念的基本含义并知道其发展过程
【知识目标】物理必修1/相互作用/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认知水平】认识
【分析难度】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2
2
2
2
8
0.6
中中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指数)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65
0.6
0.95
-0.05
0.3
-0.35
【应答数据】
G=150 N
G=150 N
G=150 N
G=150 N
50 N
50 N
19
考生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65.25%
32.79%
1.36%
0.54%
0.06%
1.30
0.95
0.65
0.38
2
第一层
88.38%
11.56%
0.05%
0.01%
0.01%
1.77
0.64
0.88
0.14
2
第二层
73.57%
26.03%
0.31%
0.06%
0.03%
1.47
0.88
0.74
0.11
2
第三层
56.14%
42.80%
0.76%
0.24%
0.06%
1.12
0.99
0.56
0.10
2
第四层
41.54%
51.91%
4.48%
1.93%
0.14%
0.83
0.99
0.42
0.09
0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力的图示法,是一种表示力的方法:线段的长短按一定比例(标度)画的,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这种表达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物理研究方法。题目中重力的大小要用标度来表示,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作用在重心上。
【正确选项】A
【答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考生用力的图示方法规范的描述力,本题难度系数为0.65,区分度为0.38。从答题情况仅有62.25%的考生答对,说明还有很多学生没有学会用力的图示方法描述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根据表中数据考生选B选项的比率为32.79%,其中第三、四层次选B的考生比率达到了42.80%和51.91%,干扰项非常集中,说明选项B对考生,特别是对第三层次的考生的干扰作用明显。分析原因选项A与B均正确的表达了重力,但是只有选项A用的是力的图示法,选项B用的是力的示意图。考生选错的原因应该是对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这两种表达力的方法区别不出来。
【学法启示】力的图示需要完整表示力的三要素 大小(线段长度)方向(射线指向)作用点(射线起点)并且需要用一定长度的线段表示特定的力的数值(标度) 这四项缺一不可——这是力的完整表示。 而力的示意图 仅需要表示每一个力的方向和作用点——这是力的粗略表示,用于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学生在学习中主要区别。
【教学评价】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设计难度为0.95,分析难度为0.6,实测难度为0.65,说明有35%的人,没有达到学习目标,答对概率较低,第三、四层的学生只有答对率都没有超过60%的,与预期偏差大,说明该知识点的教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运用力的图示法表达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同时要注意将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加以区别。
6.(2014年广西卷6题)下列有关速度的描述中,指平均速度的是
A.某舰载飞机的起飞速度为50 m/s B.汽车速度计某一时刻显示60 km/h
C.百米赛跑运动员冲过终点时的速度是9.5 m/s D.刘翔110米栏破世界纪录的全程速度为8.54 m/s
【能力目标】理解能力/能理解物理概念基本含义并知道其发展历程
【知识目标】物理必修1/运动的描述/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认知水平】理解
【分析难度】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1
2
1
1
5
0.9
容易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指数)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84
0.9
0.9
0.06
0.06
0
【应答数据】
考生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3.13%
10.22%
2.44%
84.15%
0.05%
1.68
0.73
0.84
0.45
2
第一层
0.10%
0.46%
0.11%
99.33%
0.01%
1.99
0.16
0.99
0.06
2
20
第二层
0.73%
3.63%
0.71%
94.91%
0.01%
1.90
0.44
0.95
0.10
2
第三层
2.71%
11.69%
2.38%
83.17%
0.04%
1.66
0.75
0.83
0.12
2
第四层
9.30%
25.93%
6.78%
57.83%
0.16%
1.16
0.99
0.58
0.26
2
【解题思路】考查考生对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要求考生能区分题目中出现的数据是平均速度还是平均速率。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间隔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它与一段位移或一段时间相对应。瞬时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时的速度。在人们的描述中“速度”一词有时指平均速度,有时指瞬时速度,要根据题意判断。
【正确选项】D
【答题分析】本题通过生活情景刺激,本题考查了考生对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本题难度系数为0.84,区分度为0.45。从答题情况看有84.15%的考生答对,说明大多数考生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这两个物理学基本概念理解得较好。根据表中数据考生选B选项的比率为10.22%,其中四层次选B的考生比率达到了25.93 %,干扰项比较集中,说明选项B对考生,特别是对第四层次的考生的干扰作用明显。分析原因其一主要是考生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这两个基本概念的理解模糊,其二考生对选项B中的“汽车速度计”不是很了解,也产生了一定的干扰。
【学法启示】学生在学习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时应:1、多回归课本,“汽车速度计”在课本中就有介绍,2、要重视对生活中的运动物体仔细观察,只有通过对观象的观察,才能对所学的物理知识有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才能使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化。
【教学评价】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本题设计难度和分析难度均为0.90,实测难度是0.86,说明有14%的人,没有掌握这一基本内容,这个答对概率基本可以接受。该知识点的教学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多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内涵,注意强调平均速度、平均速率、瞬时速度、瞬时速率几个易混淆的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7.(2014年广西卷8题)悬挂在天花板下的小球(如图),所受细绳拉力FT的反作用力是
A.小球受到的重力 B.小球对细绳的拉力
C.天花板对细绳的拉力 D.细绳对天花板的拉力
【能力目标】理解能力/能理解物理规律的基本含义并知道其发展历程
【知识目标】物理必修1/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三定律
【认知水平】认识
【难度结构】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2
2
2
1
7
0.7
中下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指数)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44
0.7
0.9
0.26
0.46
-0.2
【应答数据】
考生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38.07%
44.50%
9.27%
8.06%
0.09%
0.89
0.99
0.44
0.36
0
第一层
15.78%
78.20%
1.32%
4.69%
0.01%
1.56
0.83
0.78
0.31
2
第二层
47.10%
41.35%
5.13%
6.35%
0.05%
0.83
0.98
0.41
0.14
0
第三层
54.36%
28.19%
11.06%
6.30%
0.09%
0.56
0.90
0.28
0.04
0
第四层
35.20%
29.15%
20.16%
15.25%
0.23%
0.58
0.91
0.29
-0.02
0
【解题思路】本题通过生活情景刺激,考查考生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是: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相互依
FT
图1
21
存、同时存在的。所以细绳对小球有作用力FT,小球对细绳一定有反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是同种性质的力。
【正确选项】B
【答题分析】本题通过一个常见应用情景刺激,考查考生对牛顿第三定律这一基本定律的理解。本题难度系数为0.44,区分度为0.36。从答题情况看仅有44.5%的考生答对,说明还有很多考生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不清晰。根据表中数据考生选A选项的比率为38%,特别是第三层次的考生比率高达为54%,干扰项非常集中,说明选项A对考生特别是第三层次的考生干扰作用明显。考生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其一考生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区别不清晰;其二很多考生题目都没有看清楚,就按习惯对小球进行受力分析,就很容易选出A选项。
【学法启示】一对平衡力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共同的特点:二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也正因为这一点学生常常混淆这两个概念。它们的区别又是很明显的:首先提出两个概念的本质问题不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描述的是两个物体间作用的规律,A对B有力的作用,B对A必定也有力的作用;二力平衡描述的是物体在二力作用下处在平衡状态的二力特点。其次,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二力的性质相同,要么都是引力,要么都是弹力,要么都是摩擦力等等;而二力平衡则不然,只要二力满足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就是平衡力,不管二力的性质如何。再次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具有同时性,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二力平衡不具有这一特点。
【教学评价】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本题设计难度为0.90,分析难度为0.70,然而,实测难度却只有0.44,说明有56%的学生没有掌握好这一基本内容,答对概率较低,特别是第三、四层的学生只有28%~29%的答对,与预期偏差太大,说明该知识点的教学特别是对第三四层的学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本题题目设计了一个很简单的物理情景,但是考生的正确率仅为44.5%,比预估的要低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1、引导好学生平时学习要学会认真仔细分析好题目,理解题目要求。2、理解好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3、全面分析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8.(2014年广西卷10题)在地面附近分别以不同的速度发射飞行器,它们的轨迹如图3所示,由此可知第一宇宙速度的大小为
A.7.9 km/s
B.9.0 km/s
C.11.2 km/s
D.16.7 km/s
【能力目标】理解能力/理解物理规律的基本含义并知道其发展过程
【知识目标】物理必修2/万有引力与航天/宇宙航行
【认知水平】理解
【分析难度】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1
2
1
1
5
0.9
容易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指数)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82
0.9
0.85
0.08
0.03
0.05
【应答数据】
考生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82.36%
5.41%
6.63%
5.44%
0.16%
1.65
0.76
0.82
0.50
2
第一层
98.95%
0.33%
0.56%
0.16%
0.00%
1.98
0.20
0.99
0.05
2
第二层
95.91%
1.42%
1.70%
0.94%
0.02%
1.92
0.40
0.96
0.08
2
22
第三层
82.64%
5.48%
6.38%
5.35%
0.15%
1.65
0.76
0.83
0.17
2
第四层
50.32%
14.89%
18.45%
15.85%
0.50%
1.01
1.00
0.50
0.25
2
【解题思路】对三个宇宙速度的理解: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是7.9km/s,是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速度,是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具有的最大速度;第二宇宙速度是11.2km/s,是使卫星挣脱地球引力束缚的最小地面发射速度;第三宇宙速度16.7km/s,是物体摆脱太阳引力的束缚的最小速度。
【正确选项】A
【答题分析】本题通过图表情景刺激,考查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在宇宙航行中应用的理解。本题难度系数为0.82,区分度为0.50。从答题情况看有82%的考生答对,说明大多数考生对万有引力定律在宇宙航行中应用理解得较好。其中选项C对学生干扰比其他选项的高,说明部分考生对第一和第二宇宙速度的区别不清楚。
【学法启示】本题考查的是常识性的知识,学生在学习时注意强调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和来历,以及三大宇宙速度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评价】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本题设计难度0.85,分析难度为0.90,实测难度为0.82,说明有18%的学生没有掌握好这一基本内容,这个答对概率基本可以接受,该知识点的教学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强调第一宇宙速度的来历,以及三大宇宙速度的区别与联系。注意让学生理解发射速度与环绕速度的区别与联系。
9.(2014年广西卷16题)关于质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质点一定是体积很小的物体 B.质点一定是质量很小的物体
C.质点一定是密度很大的物体 D.质点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能力目标】理解能力/理解物理概念的基本含义并知道其发展过程
【知识目标】物理必修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质点
【认知水平】了解
【分析难度】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2
2
2
1
7
0.7
中下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指数)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93
0.7
0.9
0.23
-0.03
-0.2
【应答数据】
考生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1.96%
2.92%
1.57%
93.43%
0.11%
2.80
0.74
0.93
0.38
3
第一层
0.07%
0.10%
0.04%
99.79%
0.00%
2.99
0.14
1.00
0.04
3
第二层
0.34%
0.50%
0.13%
99.03%
0.00%
2.97
0.29
0.99
0.03
3
第三层
1.05%
1.72%
0.45%
96.74%
0.04%
2.90
0.53
0.97
0.07
3
第四层
6.62%
9.70%
5.87%
77.39%
0.42%
2.32
1.26
0.77
0.41
3
【解题思路】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如果研究的物理问题中,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可以忽略,物体的质量可以看成集中在某一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D选项符合要求。
【正确选项】D
【答题分析】本题以理论情境刺激,要求学生理解质点的概念,物理学中物理模型的建立是尤为重要的,要求学生掌握在某些条件下,可以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把物体抽象质点,把质点看成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正确选项为D。选择A的学生可能只是从物体大小去判断是否为质点,选择B和D的同样也是混淆了质点的理解。本题选D的占93.43%,平均分为2.80,难度为0.93,区分度为0.38,众数为3,
23
说明全体的学生当中3分同学居多。多数学生对质点这个物理学基本概念理解得较好。第四层次的考生的难度比平均值低了近0.2,反映了基本上是这个层次的学生理解不足,其他层次均接近1,错选的学生基本上是不能判断什么样的物体才能看成质点。
【学法启示】物理模型的建立,是一个抽象的过程,要注意其成立的条件。类似的情况比如说什么样的带电体可以看成点电荷等。
【教学评价】设计难度为0.90,分析难度为0.70,实测难度为0.93,只有接近7%的人,没有达到学习目标,这个答对概率可以接受。该知识点的教学达到预期效果较好。
【教学建议】高度重视概念的学习特别是抽象概念,并应该在具体的物理情境中构建对概念的理解,比如说什么样的物体才可以看成质点,什么样的带电体才可以看成点电荷。
10.(2014年广西卷19题).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具有惯性 B.只有匀速运动的物体才具有惯性
C.只有变速运动的物体才具有惯性 D.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能力目标】理解能力/理解物理概念的基本含义并知道其发展过程
【知识目标】物理必修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认知水平】认识
【分析难度】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1
1
1
5
0.9
1
容易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指数)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91
0.9
0.85
-0.01
-0.06
0.05
【应答数据】
考生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0.81%
2.63%
5.14%
91.32%
0.10%
2.74
0.84
0.91
0.40
3
第一层
0.01%
0.06%
0.16%
99.77%
0.00%
2.99
0.14
1.00
0.03
3
第二层
0.09%
0.34%
1.10%
98.46%
0.02%
2.95
0.37
0.98
0.05
3
第三层
0.38%
1.33%
4.23%
94.03%
0.04%
2.82
0.71
0.94
0.10
3
第四层
2.86%
9.12%
15.62%
72.06%
0.34%
2.16
1.35
0.72
0.34
3
【解题思路】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表明物体保持原有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称为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C选项是因为有外界因素影响,符合选项为D。
【正确选项】D
【答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惯性概念的理解。能认识到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则选D,如果对牛顿第一定律理解片面,认为只有静止或匀速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则会选A或D,选C的考生有可能受到一些材料中开车向后倒停车向前倾的印象的影响,认为只有变速的物体具有惯性。从应答数据可以看出,本题选D的占91.32%,平均分为2.74,难度为0.91,区分度为0.40,难度偏低。众数为3,说明全体的学生当中3分同学居多。在惯性的概念及其理解上,学生普遍把握得较好。
【学法启示】惯性是一切物体都具有的性质,并不是只静止或匀速运动的物体才具有惯性,这是常见的错误。在学习中切忌从表面词意片面理解,要注意其物理含义。
【教学评价】设计难度为0.85,分析难度为0.90,实测难度为0.91,有约10%的人,没有达到学习目标,答对概率可以接受。该知识点的教学预期效果较好。
【教学建议】物理概念在教学中容易被忽略,物理概念的教学要注意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探
24
究学习中主动建构物理概念,并且注意物理概念的含义。
11.(2014 年广西卷22 题).已知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F,要求出物体的质量m,只需知道
A.速度v B.位移x C.加速度a D.外力作用的时间t
【能力目标】理解能力/理解物理公式的基本含义并知道其使用条件。
【知识目标】物理必修1/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
【认知水平】理解
【分析难度】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1 2 1 1 5 0.9 容易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指数)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78 0.9 0.8 0.12 0.02 0.1
【应答数据】
考生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5.77% 7.45% 78.01% 8.61% 0.16% 2.34 1.24 0.78 0.61 3
第一层 0.08% 0.04% 99.84% 0.03% 0.00% 3.00 0.12 1.00 0.03 3
第二层 0.99% 0.87% 97.74% 0.39% 0.02% 2.93 0.45 0.98 0.11 3
第三层 6.34% 8.73% 77.90% 6.89% 0.15% 2.34 1.24 0.78 0.26 3
第四层 16.20% 20.86% 34.35% 28.11% 0.49% 1.03 1.42 0.34 0.25 0
【解题思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由题意,
符合选项为C。
【正确选项】C
【答题分析】本题以应用情境刺激,如果理解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很容易选择C 选项。题目设计的
问题情境简单,但如果记错公式,则有可能选择A、B、C 的选项。本题选C 的占78.01%,平均分为2.34,
难度为0.78,区分度为0.61,区分度高。众数为3,说明全体的学生当中3 分的同学居多,说明大部分的
考生基本理解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及使用。对比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基本全对,第三层
次的考生接近平均水平,而第四层次正确明显偏低,众数为0,说明第四层次0 分的考生较多。题目的问
题情境并不复杂,但第四层次的考生很有可及记错公式,或者不知如何入手,因而错选。
【学法启示】物理基本定律的学习一方面要注意其适用条件,一方面要注意从具体问题中掌握和理解物
理定律。要能将物理定律之间建立联系,各内容之间建立联系,比如说建立思维导图、概念图。只有这
样,就不会把物理仅仅看成一堆堆公式而已。
【教学评价】设计难度为0.8,分析难度为0.9,实测难度为0.78,有约20%的人,没有达到学习目标,
答对概率可以接受。该知识点的教学基本达到预期效果。但对于第四层次的学生,正确率偏低。
【教学建议】本题主要是物理公式的简单应用,没有过于复杂的思维推理。牛顿运动定律是物理学大厦
的基石,它的正确理解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物理其他内容的认识,第四层次的考生正确率不足四成,因此
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应该更侧重于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与物理定律的基本应用。
12.(2014 年广西卷24 题).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为
2
1 2
r
QQ
F  k ,关于 k的理解正
确的是
A.k 随F 的增大而增大
B.k 是一个没有单位的物理量
C.k 是一个与Q1、Q2、r 都有关的变量
D.k 是一个与Q1、Q2、r 都无关的常量
25
【能力目标】理解能力/理解物理公式的基本含义并知道其使用条件。
【知识目标】物理选修3-1,物理选修1-1/库仑定律/库仑定律
【认知水平】理解
【分析难度】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2
1
2
1
6
0.8
稍容易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指数)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68
0.8
0.75
0.12
0.07
0.05
【应答数据】
考生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9.62%
9.06%
13.15%
67.98%
0.19%
2.04
1.40
0.68
0.64
3
第一层
0.03%
1.36%
0.46%
98.14%
0.01%
2.94
0.41
0.98
0.09
3
第二层
1.14%
7.27%
2.48%
89.06%
0.05%
2.67
0.94
0.89
0.14
3
第三层
10.25%
14.02%
13.76%
61.82%
0.15%
1.85
1.46
0.62
0.23
3
第四层
27.97%
13.93%
37.13%
20.38%
0.59%
0.61
1.21
0.20
0.23
0
【解题思路】题目考察库仑定律的基本含义及各物理量的关系。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两带电体的带电量的的乘积成正比,与距离平方成反比,K只是一个由实验测定的系数,根据单位制则也推出其单位,符合的选项为D。
【正确选项】D
【答题分析】题目以具体公式为刺激,如果能认识到公式中的K只是一个由实验测定的系数,应选择D。如果仅仅片面的从式子来看,容易得出k随F的增大而增大,从而选A,如果对单位制不了解,则可能以为k这系数没有单位,则可能选B。如果不能认识到k只是一个由实验测定的常数,则有可能错选C。本题选D的占67.98%,平均分为2.04,难度为0.68,区分度为0.64,区分度高。众数为3,说明全体的学生当中3分的同学居多,由此可见大部分的考生基本掌握了库仑定律的内容。
【学法启示】物理规律的学习不仅仅是简单地识记物理公式,还包括理解物理公式的物理含义,其适用条件,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
【教学评价】设计难度为0.75,分析难度为0.80,实测难度为0.68,接近三分之一的人,没有达到学习目标,答对概率稍微比预计偏低,该知识点的教学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题目考查的知识尽管简单,但选项干扰性强,使较低层次的考生在对库仑定律理解不透彻的情况下造成错选,第四层次的考生难度仅为0.20,远远低于全区考生水平,这部分考生选项A或选项C的比例在三分之一左右,可见这部分层次的考生在学习过程中仅是机械地学习物理定律,而没有理解物理定律的运用条件、各物理量的关系等。教材中库仑定律此节介绍了库仑扭秤实验,并介绍了k的数值要由实验测定。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结合物理学史、物理方法中的类比法加以补充完善库仑定律本节内容,使学生加深理解。
13.(2014年广西卷28题).以下四幅图中,通电直导线在匀强磁场中受到了安培力作用的是
B
A
C
D
· · · ·
· · · ·
· · · ·
· · · ·
· · · ·
I
B
× × × ×
× × × ×
× × × ×
× × × ×
× × × ×
I
B
I
B
I
B
26
【能力目标】理解能力/理解图象描述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规律
【知识目标】物理选修3-1,物理选修1-1/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 /自由落体运动
【认知水平】了解
【分析难度】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3
2
3
1
9
0.5
中上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指数)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46
0.5
0.7
0.04
0.24
-0.2
【应答数据】
考生层次
A
B
C
D
AB
AC
全体
11.85%
9.90%
11.82%
10.02%
2.92%
6.89%
第一层
4.62%
0.57%
0.81%
2.45%
0.33%
1.15%
第二层
15.87%
5.64%
8.96%
12.51%
1.93%
7.93%
第三层
15.67%
13.81%
18.31%
15.22%
3.29%
10.09%
第四层
11.30%
20.17%
19.72%
9.97%
6.32%
8.52%
考生层次
AD
BC
BD
CD
其他
全体
34.84%
1.83%
3.72%
3.68%
2.53%
第一层
87.87%
0.29%
0.33%
0.58%
1.00%
第二层
37.27%
1.29%
2.26%
3.70%
2.63%
第三层
9.37%
2.02%
4.48%
5.40%
2.34%
第四层
2.77%
3.80%
8.06%
5.16%
4.21%
考生层次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1.83
1.76
0.46
0.66
0
第一层
3.66
0.99
0.88
0.31
4
第二层
2.06
1.69
0.37
0.29
4
第三层
0.99
1.32
0.09
0.12
0
第四层
0.54
1.00
0.03
0.05
0
【解题思路】本题能根据左手定则可判断出A的安培力是竖直向下,D中的安培力是水平向左,符合题目所设要求的为AD,B、D选项不受力。
【正确选项】AD
【答题分析】本题通过图表情境刺激,分析通电直导线在匀强磁场中是否受到了安培力的作用。能根据左手定则可判断出A的安培力是竖直向下,D中的安培力是水平向左, AD选项正确。如果漏选或出于学生在不定项选择题中为了“保险”则可能只选择A或只选择D。选择B或C是没有认识到电流与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同时,导线不受安培力的作用。
从应答数据可以看出,本题完全正确选择的占34.84%,平均分为1.83,难度为0.46,区分度为0.66,众数为0,说明全体的学生当中0分同学居多。说明考生在根据图象进行分析、判断安培力的作用这内容上表现较弱。我们注意到在不同层次的学生成绩有明显差异,在第一层次的学生中的难度为0.84,在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当中众数为4,说明这两个层次满分的同学居多,而第三层次和第四层次难度偏低,众数为0,说明这两个层次的0分同学居多。这道题也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第三第四层次的学生的有50%至60%的选择中包含有B或C选项,说明这两个层次的学生不理解通电导线在什么情况下不受安培
27
力。
【学法启示】判断安培力的方向,要注意当磁场方向与运动方向在同一个方向上时,所受安培力为零。
涉及到安培力时,要注意什么情况下通电导线不受安培力,什么情况下所受安培力最大。推广到物理规
律的学习中,要着重物理规律的理解与成立条件。
【教学评价】设计难度0.7,分析难度为0.5,但实测难度为0.46,存在较大偏差,接近三分之二的人没
有达到学习目标,答对概率比预计偏低,该知识点的教学与达到预期效果存在较大距离。
【教学建议】第三第四类学生在结合图像处理物理问题较弱,对电流、磁场及作用力三者方向关系认识
较差,在相比力学内容,大部分学生对电磁学的内容感觉到比较抽象和生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
引导学生如何理解图象描述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规律.
(二)实验能力
考查实验能力的试题有:9、15(供选修物理1-1 的考生做)、15(供选修物理3-1 的考生做)、30、
31。
1.(2014 年广西卷9 题)如图2,在感受向心力的实验中,某同学用细绳一端拴住小球,在光滑的水平桌
面上抡动细绳,使小球做圆周运动,体验手对做圆周运动小球的拉力,下列叙述符合事实的是
A.松手之后,小球将继续做圆周运动
B.松手之后,小球将沿轨迹的切线方向飞出
C.保持半径和旋转速度不变,换一个质量较大的小球,拉力变小
D.保持半径和旋转速度不变,换一个质量较大的小球,拉力不变
【能力目标】实验能力/分析实验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知识目标】物理必修2/曲线运动/向心力
【认知水平】理解
【分析难度】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2 2 2 2 8 0.6 中等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指数)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92 0.6 0.85 -0.32 -0.07 -0.25
【应答数据】
考生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2.87% 91.51% 2.17% 3.38% 0.07% 1.83 0.56 0.92 0.26 2
第一层 0.83% 98.41% 0.28% 0.48% 0.00% 1.97 0.25 0.98 0.07 2
第二层 2.27% 95.38% 0.88% 1.44% 0.03% 1.91 0.42 0.95 0.05 2
第三层 3.24% 91.11% 1.93% 3.64% 0.08% 1.82 0.57 0.91 0.06 2
第四层 5.29% 80.55% 5.77% 8.20% 0.20% 1.61 0.79 0.81 0.18 2
【解题思路】本题通过实验情景刺激,让考生体验向心力的存在,会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向心力表达式对
物理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根据牛顿第一定律,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
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当松手之后,小球所受到的合外力为零,小球将保持松手瞬间的速度大小和
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方向为轨迹的切线方向。由题意,根据向心力公式, ,与牛顿运
动定律, ,知道若保持半径和旋转速度不变,换一个质量较大的小球,绳对手的拉力将增大。
【正确选项】B
F mω r 向
2 
F mω r T
2 
图2
28
【答题分析】本题通过一个常见应用情景刺激,考查考生对圆周运动中向心力的理解。本题难度系数为0.92,区分度为0.26。从答题情况看有92%的考生答对,说明大多数考生对向心力的基本概念理解得较好。
【学法启示】学生在学习向心力这一部分内容时应:1、多回归课本,本题的来自教材物理②必修“做一做”物理小实验2、要重视对生活中的运动物体仔细观察,认真体会。有过这类体验和感受的学生能很顺利的答出这题。这道题的得分率比预估的要高,这充分说明学生通过自己体验获得的物理知识,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
【教学评价】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本题设计难度为0.85,分析难度为0.60,然而,实测难度却是0.92,说明8%的学生没掌握该知识,比出题者的预期掌握得好,答对概率高,特别是第三、四层的学生正确率都超过了81%,说明该知识点的教学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本题的设计来自教材物理②必修“做一做”物理小实验,有过这类体验和感受的考生能很顺利的答出这题。这道题的得分率比预估的要高,这充分说明考生通过自己体验获得的物理知识,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思考,这样学生才容易掌握好物理运动的规律。
2.(2014年广西卷15题)①(供选修物理1-1的考生做)
科学家科拉顿在探索如何产生感应电流时,为了排除磁铁对“电流表”的影响,他将连接好的“电流表”和线圈分别放在两个房间(如图6),他把磁铁插入线圈后,跑到放“电流表”的房间,没有观察到电流产生。对这一现象的正确解释是
A.磁场不能产生电流
B.磁铁对“电流表”仍有影响
C.他观察时磁铁已停在线圈中
D.磁铁插入线圈的过程不会产生感应电流
【能力目标】实验能力/分析实验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知识目标】物理选修1-1/电磁感应/电磁感应现象
【认知水平】认识
【分析难度】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2
2
3
1
8
0.7
中下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指数)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7
0.7
0.8
0
0.1
-0.1
【应答数据】
考生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6.97%
10.10%
70.36%
12.35%
0.23%
1.41
0.91
0.70
0.49
2
第一层
1.26%
2.40%
95.45%
0.87%
0.01%
1.91
0.42
0.95
0.14
2
第二层
4.27%
8.29%
82.11%
5.24%
0.09%
1.64
0.77
0.82
0.11
2
第三层
7.85%
12.32%
64.84%
14.81%
0.18%
1.30
0.95
0.65
0.13
2
第四层
14.90%
17.82%
37.25%
29.38%
0.65%
0.75
0.97
0.37
0.22
0
【解题思路】本题通过物理学史的情景刺激,考查了考生对电磁感应现象产生条件的理解。这是一个非常遗憾的实验,与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擦身而过。科拉顿在做这个实验时磁场已经产生感应电流,但是却看不到,原因就是当他从一个房间跑到另一个房间的过程中,电磁感应现象已经结束,他当然看不到电磁感应现象了,只有选项C符合要求。
图6
29
【正确选项】C
【答题分析】本题来源于教材、来源于历史,考生只有对该实验原理理解了,对实验的过程真正清楚了,才能准确的判断出实验失败的原因。本题做错的同学应该是对电磁感应现象产生条件不清楚,对这一实验过程不了解。本题为选做题,数据反应的是第15题①、和第15题②这两道题共同统计的结果,与每一题的实际作答有一定的偏差。
【学法启示】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条件,才能对失败的实验做出正确的判断。学生学习过程中还要多了解物理学史,特别是从物理学史中体验科学家探究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新教材里的很多篇幅介绍了物理规律探寻的一些具体过程,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能让学生得到物理学的方法和思维。
【教学评价】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本题设计难度为0.80,分析难度为0.70,实测难度为0.7,说明有30%的人,没有达到学习目标,根据题目难度分析,答对概率还可以接受,说明该知识点的教学达到预期效果。本题为选做题,数据反应的是第15题①、和第15题②这两道题共同统计的结果,与每一题的实际作答有一定的偏差。
【教学建议】物理发展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部物理学家们的奋斗史。教师在教学中恰当的引用一些物理学史资料,能让学生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认识到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是一个反复和曲折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挑战的精神。
3.(2014年广西卷15题)②(供选修物理3-1的考生做)
实验中,把多用电表选择开关旋转到如图7所示位置,目的是
A.测量电压 B.测量电流 C.测量电阻 D.关闭电表
【能力目标】实验能力/对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实验过程进行分析、判断
【知识目标】物理选修3-1/恒定电流/实验:练习使用多用电表
【认知水平】应用
【分析难度】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1
2
2
1
6
0.7
中下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指数)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7
0.7
0.8
0
0.1
-0.1
【应答数据】
考生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6.97%
10.10%
70.36%
12.35%
0.23%
1.41
0.91
0.70
0.49
2
第一层
1.26%
2.40%
95.45%
0.87%
0.01%
1.91
0.42
0.95
0.14
2
第二层
4.27%
8.29%
82.11%
5.24%
0.09%
1.64
0.77
0.82
0.11
2
第三层
7.85%
12.32%
64.84%
14.81%
0.18%
1.30
0.95
0.65
0.13
2
第四层
14.90%
17.82%
37.25%
29.38%
0.65%
0.75
0.97
0.37
0.22
0
【解题思路】本题通过实验情景刺激,考查考生正确的使用多用电表。多用电表既可以测电压也可以测电流和电阻,考生如果知道正确的调节选择开关,就可以选出正确选项。
【正确选项】C
【答题分析】新教材特别重视考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考生这道题做错的原因主要是没有真正动手使用过多用电表。本题为选做题,数据反应的是第15题①、和第15题②这两道题共同统计的结果,与每一题的实际作答有一定的偏差。
图7
30
【学法启示】本题来自于课本的基本实验,掌握多用电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是高中物理的基本要求。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多动手操作,仔细观察。通过实验学习,锻炼动手、动脑和探索思维能力。
【教学评价】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本题设计难度为0.80,分析难度为0.70,实测难度为0.7,说明有30%的人,没有达到学习目标,与设计难度相比答对概率还可以接受,说明该知识点的教学基本达到预期效果。本题为选做题,数据反应的是第15题①、和第15题②这两道题共同统计的结果,与每一题的实际作答有一定的偏差。
【教学建议】多用电表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电学测量仪器,掌握多用电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题目考查的内容,只要学生动手做过这个实验就能够正确答出来,说明有部分学校的老师在教学中没有让学生亲手动手做,而是用做题和课件代替了真正的实验。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2014年广西卷30题).在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中,某小组所用的实验装置和采集到的频闪照片如图10所示,其中A球做平抛运动,B球做自由落体运动.观察照片中A球和B球在任一时刻的高度,以及相同时间间隔内A球在水平方向的位移,可以发现,A球在竖直方向做 ① 运动,在水平方向做 ② 运动.
【能力目标】实验能力/对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结论
【知识目标】物理必修2, /实验:研究平抛运动/平抛运动
【认知水平】应用、理解
【分析难度】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2
1
2
1
6
0.8
稍容易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指数)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77
0.8
0.85
0.03
0.08
-0.05

0.55
0.8
0.75
0.25
0.20
0.05
【应答数据】
30.①数据
考生层次
0分
1分
2分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20.89%
3.31%
75.80%
1.55
0.82
0.77
0.48
2
第一层
1.21%
1.18%
97.61%
1.96
0.24
0.98
0.08
2
第二层
8.89%
2.58%
88.53%
1.80
0.58
0.90
0.14
2
第三层
26.03%
4.38%
69.58%
1.44
0.88
0.72
0.12
2
第四层
48.93%
5.21%
45.86%
0.97
0.97
0.48
0.25
0
30.②数据
考生层次
0分
1分
2分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45.16%
0.14%
54.70%
1.10
0.99
0.55
0.56
2
第一层
4.42%
0.03%
95.55%
1.91
0.41
0.96
0.17
2
第二层
34.74%
0.10%
65.15%
1.30
0.95
0.65
0.26
2
第三层
67.46%
0.15%
32.39%
0.65
0.94
0.32
0.12
0
第四层
75.95%
0.29%
23.77%
0.48
0.85
0.24
0.05
0
图10
31
【解题思路】可从频闪照片观察到A球在水平方向上单位时间内的位移相等,则判断出A球在水平方向做匀速运动;如观察到A球与做自由落体的B球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移一样,则可判断出A球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
【参考答案】自由落体运动 匀速运动
【答题分析】本题通过实验情境与图像情境刺激,如果学生能从频闪照片观察到A球在水平方向上单位时间内的位移相等,则可判断出A球在水平方向做匀速运动;如果学生观察到A球与做自由落体的B球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移一样,则可判断出A球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本题考查了考生对“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这一实验中所得的频闪照片分析并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本题第一空难度系数为0.77,区分度为0.48,区分度较高,众数为2,全体的学生当中2分的学生居多。说明大多数考生对于如何依据图像判断出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的运动实际是自由落体运动是了解的。第二空难度为0.55,区分度为0.56,区分度较高,众数为2,说明全体的学生当中2分的学生居多。第二空的正确率低于第一空的原因有可能是考生没有能从图上看到单位时间内A球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相等,或者是不知道频闪照片拍摄的原理,没有能认识到每一格时间间隔相同。
【学法启示】 学习平抛运动要注意理解运动合成的概念,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可分解什么运动。在分组实验中要注意如何从实验现象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教学评价】设计难度第一问0.85,第二问0.75,分析难度整道题为0.8,第一问实测难度为0.77,第二问设计难度0.55,百分之三四十的人没有达到学习目标,设计与实测存在一定偏差。该知识点的教学基本达到预期效果。但对于第四层次的学生,正确率偏低。
【教学建议】此题以实验情境与图像情境引入问题,如果学生在做过此实验,加上对平抛运动的性质了解,正确选率应该会更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利用学校条件,创造条件展开实验教学。
5.(2014年广西卷31题)在“探究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实验中,打出的纸带如图11所示.已知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 Hz,A、B、C为计数点,每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没有画出,则相邻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T为 ① s;打下B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为 ② m/s.
【能力目标】实验能力/对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结论
【知识目标】物理必修1/运动的描述/实验:探究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认知水平】理解
【分析难度】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2
1
2
1
6
0.8
稍容易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指数)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41
0.8
0.65
0.39
0.24
0.41

0.33
0.8
0.45
-0.33
0.12
0.33
【应答数据】
31.①数据
考生层次
0分
1分
2分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58.90%
0.00%
41.10%
0.82
0.98
0.41
0.60
0
第一层
15.20%
0.00%
84.80%
1.70
0.72
0.85
0.24
2
第二层
49.34%
0.00%
50.66%
1.01
1.00
0.51
0.22
2
第三层
80.15%
0.00%
19.85%
0.40
0.80
0.20
0.15
0
图11
A
B
C
0.04
0.06
单位:m
32
第四层
92.98%
0.00%
7.02%
0.14
0.51
0.07
0.08
0
31.②数据
考生层次
0分
1分
2分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67.47%
0.00%
32.53%
0.65
0.94
0.33
0.59
0
第一层
23.74%
0.00%
76.26%
1.53
0.85
0.76
0.29
2
第二层
62.26%
0.00%
37.74%
0.75
0.97
0.38
0.22
0
第三层
88.84%
0.00%
11.16%
0.22
0.63
0.11
0.14
0
第四层
96.92%
0.00%
3.08%
0.06
0.35
0.03
0.06
0
【解题思路】本题通过实验情景刺激,考查了“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这一实验的数据处理问题。由打点计时器工作原理可以知道打点计时器每两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与交流电变化周期一致为0.02s,而本题中每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没有画出,因此相邻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T为0.1s。在A到C计数点之间时间为2T,所以打B点时的速度等于A到C之间的平均速度,大小为。
【正确选项】C
【答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考生对“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这一实验的数据处理。本题第一空难度系数为0.41,区分度为0.60。从答题情况看第一个空仅有41%的考生答对,众数为0,说明大多数考生对如何判断纸带上的时间问题不清楚。第一空典型的错误是学生填“0.02”,对于这个问题应该是考生最常见、最基本的识记水平的内容。但事实上,新课标教材可能出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也可能是疏漏),对纸带的处理交待得极为笼统,部分上课老师也没有重视,照本宣科,导致一份分考生对这个早该了如指掌的重要知识点并不熟悉,还有部分考生没有认真审题,没有注意计数点与打点计时器实际打的点是有区别的,习惯的思维定势而造成错误,所以导致单是这一空的难度就已经是0.41了。从答题情况看第二个空仅有33%的考生答对,众数为0,说明考生不懂得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中点时刻的速度等于其全程的平均速度这一结论。第二个空常见的错误也是乱用公式如:ΔS=aT2等公式导致错误。如果考生第一个空出现了错误,也会增加第二个空的难度。
【学法启示】纸带处理是高中物理的核心知识,以后学习的《自由落体》、《动能与做功关系》、《机械能守恒》这几章节的内容,均需要用到本题所考查的内容。纸带处理中时间的确定是最基本的内容,必须要注意掌握。纸带数据处理中速度和加速度的确定也要重点掌握。
【教学评价】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本题第一个问题设计难度为0.65,分析难度为0.80,然而,实测难度却只有0.41,说明有51%的学生,没有达到学习目标,答对概率较低,与预期偏差大,说明该知识点的教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本题第二个问题设计难度为0.45,分析难度为0.80,实测难度为0.33,说明有67%的学生,没有达到学习目标,答对概率较低,与预期偏差大,说明该知识点的教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纸带处理是高中物理的核心知识,以后学习的《自由落体》、《动能与做功关系》、《机械能守恒》这几章节的内容,均需要用到本题所考察的内容。特别是第一空所考察的知识,应该是学生最常见、最基本的识记水平的内容。但事实上,难度系数达到了0.41,说明部分上课老师没有重视这一重要内容,照本宣科,导致一部分学生对这个早该了如指掌的重要知识点并不熟悉 。教师应重视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
(三)推理能力
主要考查推理能力的试题有:7、11、12、13、14(供选修物理1-1的考生做)、14(供选修物理3-1的考生做)、18、20、21、25、26、27、29
1.(2014年广西卷7题)物体在水平推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匀速运动.撤掉F的瞬间,物体受到的
0.040.060.5 m/s2BvT
33
摩擦力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为零
【能力目标】推理能力/根据物理原理进行分析、判断、推理
【知识目标】物理必修1/相互作用/摩擦力
【认知水平】理解
【分析难度】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2 2 2 1 7 0.7 中下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指数)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56 0.7 0.9 0.14 0.34 -0.2
【应答数据】
考生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12.21% 14.31% 56.06% 17.27% 0.14% 1.12 0.99 0.56 0.46 2
第一层 2.49% 2.99% 86.69% 7.80% 0.02% 1.73 0.68 0.87 0.22 2
第二层 10.40% 10.86% 63.32% 15.30% 0.13% 1.27 0.96 0.63 0.12 2
第三层 15.79% 18.01% 46.09% 19.94% 0.16% 0.92 1.00 0.46 0.09 0
第四层 20.66% 26.04% 26.46% 26.57% 0.27% 0.53 0.88 0.26 0.16 0
【解题思路】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①两物体接触且挤压,②接触面不光滑,③两物体在接触面间发
生相对滑动。题目中当物体运动时,物体受到地面的是滑动摩擦力,大小为,而物体运动是匀
速的,说明大小恰与水平推力F 相等,当推力F 撤掉后,物体由于惯性保持运动状态,滑
动摩擦力的条件不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也不变。
【正确选项】C
【答题分析】本题通过一个常见应用情景刺激,考查考生对滑动摩擦力的这一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本题难度系数为0.56,区分度为0.46。从答题情况看仅有56%的考生答对,说明还有很多考生对滑动摩
擦力的概念理解不清晰,在实际问题的判断就出现了各种问题。。选A 的考生错误地认为撤掉力F 后物
体速度慢了,应该是阻力增大了,故摩擦力变大了。选B 的考生错误地认为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与速
度的大小有关。选D 的考生错误的把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相混淆了。从第一层的学生答题
情况看选干扰项D 的学生为7.80%,远高于选干扰项A、B 的比率,说明第一层学生对摩擦力的产生条
件不清晰。
【学法启示】摩擦力概念的学习难度在于:1、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较复杂,2、学生会因生活经验对摩擦
力的大小方向产生偏差,比如: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有没有关系?摩擦力是不是总阻
碍物体的运动?滑动摩擦力与最大静摩擦力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因此学生在要注意观察老师设计演示的
实验,观察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比如直行车的摩擦力问题,人行走时的摩擦力问题)增强对摩擦力的
感性认识,理解摩擦力的内涵。
【教学评价】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本题设计难度为0.90,分析难度为0.70,然而,实测难度却只有0.56,
说明有44%的学生没有掌握好这一基本内容,答对概率较低,特别是第四层的学生只有26%的答对,与
预期偏差太大,说明该知识点的教学特别是对第四层的学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摩擦力是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的力,学生在摩擦力的学习中会因生活经验造成一些认识模糊
的地方,比如:滑动摩擦力与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是什么?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有没
f N F  F
F F F f N   
34
有关系?摩擦力是不是总阻碍物体的运动?滑动摩擦力与最大静摩擦力有什么区别与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设计好物理实验,增强学生对摩擦力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理解摩擦力的内涵,掌握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加强学生对摩擦力学习中的一些易错问题的辨析。
2.(2014年广西卷11题)下列几组数据分别给出了功与做功所用的时间,其中功率最大的是
A.40 J ,8 s B.80 J ,8 s C.80 J ,10 s D.90 J ,10 s
【能力目标】理解能力/理解物理概念的基本含义并知道其发展过程
【知识目标】物理必修2/机械能守恒定律/功率
【认知水平】理解
【分析难度】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1
2
1
1
5
0.9
容易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指数)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82
0.9
0.8
0.08
-0.02
0.1
【应答数据】
考生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2.96%
82.32%
1.69%
12.93%
0.10%
1.65
0.76
0.82
0.38
2
第一层
0.15%
96.25%
0.08%
3.52%
0.00%
1.92
0.38
0.96
0.10
2
第二层
0.47%
89.93%
0.22%
9.36%
0.02%
1.80
0.60
0.90
0.05
2
第三层
2.03%
82.18%
0.89%
14.83%
0.08%
1.64
0.77
0.82
0.08
2
第四层
9.52%
59.76%
5.76%
24.67%
0.29%
1.20
0.98
0.60
0.28
2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了考生对功率这一基本概念的理解。功率是反映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功率的大小。
【正确选项】B
【答题分析】本题通过理论情景刺激,考查了考生对功率概念的理解,本题难度系数为0.82,区分度为0.38。从答题情况看有82%的考生答对,说明大多数考生对功率概念理解得较好。根据表中数据考生选D选项的比率为12.93%,其中四层次选B的考生比率达到了24.67%,干扰项比较集中,说明选项D对考生,特别是对第四层次的考生的干扰作用明显。分析原因其一主要是考生对功率理解模糊,其二考生对选项D中的90 J理解为功率,功与功率的基本概念模糊,功与功率的单位也分不清,其三考生存在计算错误。
【学法启示】学生在学习中注意理解功与功率是两个物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注意扩展思路比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功(功率)的特点,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功(功率)的特点,一对平衡力的功(功率)的特点等等。
【教学评价】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本题设计难度为0.80,分析难度为0.90,实测难度为0.82,说明有18%的学生没有掌握该知识,与出题者的预期相当,答对概率可以接受,说明该知识点的教学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功与功率是两个物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功”表示做功的“多少”,而“功率”则表示做功的“快慢”,功率是与功和时间两个因素有关。注意扩展思路比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功(功率)的特点,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功(功率)的特点,一对平衡力的功(功率)的特点等等。
tWP
35
3.(2014年广西卷12题)电烙铁、电风扇和电视机三个用电器的铭牌上均标有“220 V 60 W”.现让它们在额定电压下工作相同的时间,产生的热量
A.电烙铁最多 B.电风扇最多
C.电视机最多 D.一样多
【能力目标】推理能力/根据物理原理进行分析、判断、推理。
【知识目标】物理选修1-1/电场 电流 /电流的热效应
物理选修3-1/恒定电流/焦耳定律
【认知水平】理解
【分析难度】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3
1
2
2
8
0.6
中中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指数)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48
0.6
0.8
0.12
0.32
-0.2
【应答数据】
考生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47.63%
0.84%
1.97%
49.47%
0.10%
0.95
1.00
0.48
0.19
0
第一层
68.92%
0.17%
0.19%
30.70%
0.02%
1.38
0.93
0.69
0.27
2
第二层
41.83%
0.40%
0.70%
57.02%
0.05%
0.84
0.99
0.42
0.09
0
第三层
36.91%
0.74%
1.66%
60.60%
0.10%
0.74
0.97
0.37
-0.02
0
第四层
42.38%
2.10%
5.51%
49.79%
0.22%
0.85
0.99
0.42
-0.01
0
【解题思路】本题通过生活情景刺激,考查了考生应用焦耳定律对生活中的用电现象进行推理和判断,考查考生对电功与电热两个概念的区别。电功是指电流在一段时间内通过某一电路,电场力所做的功。电热是指电流通过电阻时,导体发的热。从能量守恒的角度理解,在纯电阻电路中,电功与电热相等,非纯电阻电路中电功大于电热。题目中电烙铁、电风扇和电视机三个用电器的铭牌标的值均相等,那是电功率相等,时间相等,电功也相等。只有电烙铁是纯电阻电路,因此电烙铁的热功率最大,产生的热量最多。
【正确选项】A
【答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考生应用焦耳定律对生活中的用电现象进行推理和判断,考查考生理解电功与电热的区别。本题难度系数为0.48,区分度为0.19。从答题情况看仅有48%的考生答对,众数为0,说明大多数考生对焦耳定律的理解模糊,对电功与电热的区别不清楚。根据表中数据考生选D选项的比率为49.47%,其中第二、三层次选D的考生比率达到了57.02%、60.60%干扰项很集中,说明选项D对考生,特别是对第二、三层次的考生的干扰作用明显。分析原因其一是考生对电功和电热区别不清,其二对铭牌上标示的内容不理解,说明有的学生还不重视生活中物理知识及应用。
【学法启示】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电功与电热两个概念的区别。注意纯电阻电路和非纯电阻电路中两者的关系。重视生活中的物理规律的运用。
【教学评价】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本题设计难度为0.80和分析难度为0.60,然而,实测难度却只有0.48,说明有52%的人,没有达到学习目标,答对概率较低,与预期偏差大,说明该知识点的教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教师在教学中一定注意强调电功与电热的联系与区别,电功是电流做的功,也就是消耗了多少电能,W=UIt。电热是电流通过电阻类用电器发的热,把电能转化成热能Q =I²Rt。如果是纯电阻电路,电流做的功全部转化成热能W=Q,如果是非纯电阻电路,这是要注意电流做的功只有部分转化为电热,有W> Q。
图4
a
b
c
d
36
4.(2014年广西卷13题)②(供选修物理3-1的考生做)
图4的插线板中,a接电源,b接台灯,c接电风扇,d接电脑,三个用电器均在正常工作,a、b、c、d中电流最大的是
A.a B.b C.c D.d
【能力目标】推理能力/根据物理原理进行分析、判断、推理
【知识目标】物理选修3-1/恒定电流/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认知水平】理解
【分析难度】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2
2
1
1
6
0.6
中中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指数)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9
0.8
0.8
-0.1
-0.1
0
【应答数据】
考生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90.14%
1.68%
2.58%
5.45%
0.14%
1.80
0.60
0.90
0.23
2
第一层
97.15%
0.50%
0.32%
2.01%
0.02%
1.94
0.33
0.97
0.09
2
第二层
92.87%
1.22%
1.18%
4.69%
0.05%
1.86
0.51
0.93
0.04
2
第三层
89.59%
1.63%
2.72%
5.96%
0.10%
1.79
0.61
0.90
0.04
2
第四层
80.46%
3.48%
6.31%
9.33%
0.42%
1.61
0.79
0.80
0.20
2
【解题思路】本题通过生活情景刺激,考查了串并联电路的电流。在图4电路中,选项B、C、D是并联关系是支路,选项A是干路,电流最大。
【正确选项】A
【答题分析】本题取材于每个考生都极其熟悉的生活情景,完全是学生生活中的物理,体现了物理回归生活的特点。本题考查了串并联电路的电流,巧妙的是:题目中却根本没提及串联、并联、支路、干路这样的字眼,但却要求考生能区分插线板中,哪条线是干路、哪条线是支路;要求学生知道:干路电流大于任一支路的电流。题目简单,但不失灵活。本题为选做题,数据反应的是第13题①、和第13题②这两道题共同统计的结果,与每一题的实际作答有一定的偏差。
【学法启示】串并联电路在生活中很常见,学生应多留意生活中得的电路,将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评价】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本题设计难度和分析难度均为0.80,实测难度是0.90,说明有10%的学生,没有掌握这一知识,掌握程度比出题者的预期掌握得好,答对概率高,说该知识点的教学达到预期效果。数据反应的是第13题①、和第13题②这两道题共同统计的结果,与每一题的实际作答有一定的偏差。
【教学建议】串并联电路是生活中我们接触到最多的电路,在初中时,学生已经掌握这两种电路的基本分析。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对电路的分析要求更高,教师应引导学生多留意生活中的电路,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并能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2014年广西卷14题)
①(供选修物理1-1的考生做)
图5是某手机的充电器,将它接到220 V的市电上就能给手机提供5 V的充电电压,
图5
37
说明该充电器内的变压器能够
A.升高交流电压 B.降低交流电压
C.升高直流电压 D.降低直流电压
【能力目标】理解能力/理解物理概念的基本含义并知道其发展过程
【知识目标】物理选修1-1/电磁感应 / 变压器
【认知水平】了解
【分析难度】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2
2
2
1
7
0.7
中下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指数)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72
0.7
0.8
-0.02
0.08
-0.1
【应答数据】
考生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4.02%
72.19%
3.73%
19.86%
0.20%
1.44
0.90
0.72
0.43
2
第一层
0.59%
95.39%
0.43%
3.58%
0.02%
1.91
0.42
0.95
0.16
2
第二层
2.61%
80.73%
1.91%
14.66%
0.09%
1.61
0.79
0.81
0.11
2
第三层
4.63%
65.96%
3.85%
25.39%
0.18%
1.32
0.95
0.66
0.10
2
第四层
8.48%
45.19%
9.01%
36.78%
0.54%
0.90
1.00
0.45
0.18
0
【解题思路】本题根据生活情境刺激,考查了变压器的作用。变压器是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来改变交流电压的装置,因此只能在交流电中起作用,根据题目题干的分析,可以知道将220 V的电压降到5 V,这样的变压器称为降压变压器。
【正确选项】B
【答题分析】本题取材于每个考生都极其熟悉的手机充电器,完全是取材于生活。要求考生掌握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和作用。做错的考生应该是对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和作用认识模糊,没有真正理解。题目简单,考查的物理知识基础。本题为选做题,数据反应的是第14题①、和第14题②这两道题 共同统计的结果,与每一题的实际作答有一定的偏差。
【学法启示】变压器是交流电路中常见的一种电器设备,学生应多留意生活中的变压器。
【教学评价】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本题设计难度为0.80,分析难度为0.70,实测难度为0.72,说明有28%的学生,没有达到学习目标,这个答对概率基本可以接受,该知识点的教学基本达到预期效果。本题为选做题,数据反应的是第14题①、和第14题②这两道题 共同统计的结果,与每一题的实际作答有一定的偏差。
【教学建议】变压器是交流电路中常见的一种电器设备,是电磁感应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变压器能够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广泛应用,教师应引导学生多留意生活中的变压器,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6.(2014年广西卷14题)②(供选修物理3-1的考生做)
电池短路时可能会烧坏电池,甚至引起火灾.电池短路时
A.电流很小 B.电流很大 C.电动势变小 D.电动势变大
【能力目标】推理能力/根据物理原理进行分析、判断、推理
【知识目标】物理选修3-1/恒定电流/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认知水平】理解
【分析难度】
38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2 2 2 1 7 0.7 中下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指数)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72 0.7 0.8 -0.02 0.08 -0.1
【应答数据】
考生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4.02% 72.19% 3.73% 19.86% 0.20% 1.44 0.90 0.72 0.43 2
第一层 0.59% 95.39% 0.43% 3.58% 0.02% 1.91 0.42 0.95 0.16 2
第二层 2.61% 80.73% 1.91% 14.66% 0.09% 1.61 0.79 0.81 0.11 2
第三层 4.63% 65.96% 3.85% 25.39% 0.18% 1.32 0.95 0.66 0.10 2
第四层 8.48% 45.19% 9.01% 36.78% 0.54% 0.90 1.00 0.45 0.18 0
【解题思路】本题通过实验情景刺激,本题考查了考生运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对电路问题进行分析、推
理和判断。电池短路是指电池未经过负载而直接由导线接通成闭合回路,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以得
到: ,短路时外电路电阻,这时回路中的电流最大。短路时,电池的电动势是不会变
的。
【正确选项】B
【答题分析】本题取材于考生的生活情景,考查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知识,要考生知道短路是电路的
特殊情况,短路时电路的外电阻为零。能够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分析出,短路时回路电流达到最大。
做错的考生应该是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知识认识模糊,不知道短路时的特点。本题题目虽然简单,但
不失灵活。本题为选做题,数据反应的是第14 题①、和第14 题②这两道题共同统计的结果,与每一题
的实际作答有一定的偏差。
【学法启示】学生要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内容,了解电源的特性,学会利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解决
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评价】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本题设计难度为0.80,分析难度为0.70,实测难度为0.72,说明有
22%的学生,没有达到学习目标,这个答对概率基本可以接受,该知识点的教学基本达到预期效果。本题
为选做题,数据反应的是第14 题①、和第14 题②这两道题 共同统计的结果,与每一题的实际作答有
一定的偏差。
【教学建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是电学的基本规律之一,对闭合电路的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
学中应注意通过实验探究和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内容,了解电源的特性。教
师应多引导学生.通过利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7.(2014 年广西卷18 题).下列实例中,属于利用弹性势能的是
A.用炸药把石头炸开 B.用拉开的弓将箭射出去
C.用河流的水位差发电 D.用锤子将铁钉打进墙壁
【能力目标】推理能力/根据物理原理进行分析、判断、推理。
【知识目标】物理必修2/能量守恒定律与能量/弹性势能
【认知水平】了解
【分析难度】
( )
E
I
R r


R  0
39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2 1 2 1 6 0.8 稍容易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指数)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98 0.8 0.9 -0.18 -0.08 -0.1
【应答数据】
考生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0.54% 97.89% 0.49% 0.99% 0.08% 2.94 0.43 0.98 0.16 3
第一层 0.02% 99.78% 0.07% 0.13% 0.00% 2.99 0.14 1.00 0.04 3
第二层 0.12% 99.04% 0.25% 0.58% 0.02% 2.97 0.29 0.99 0.02 3
第三层 0.31% 98.18% 0.42% 1.07% 0.03% 2.95 0.40 0.98 0.02 3
第四层 1.77% 94.41% 1.26% 2.27% 0.29% 2.83 0.69 0.94 0.20 3
【解题思路】拉开的弓发生了形变,将箭射出去,是弹性势能转变为动能,符合利用弹性势能的实例,
因此选B。
【正确选项】B
【答题分析】本题以具体的生活情境刺激,考察能量的分类以及其具体表现,如考生能认识到拉开的弓
发生了形变,将箭射出去,是弹性势能转变为动能,则选B。选A 是没有认识到是利用化学能,选C 选
项是没有区别重力势能与弹性势能。选D 则是没有区别动能、动量与弹性势能。
本题以具体的生活情境刺激,考察能量的分类以及其具体表现,从应答数据可以看出,本题选B 的
占97.89%,平均分为2.94,难度为0.98,区分度为0. 16,区分度不高。众数为3,说明全体的学生当中
3 分同学居多。在能量的分类及其具体表现方面,学生普遍把握得较好。第四层次的考生的难度比平均值
低了近0.2,反映了基本上是这个层次的学生理解不足,选择A 或D 的比例达到了四分之一,说明这个
层次的学生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基本公式没有记牢或运算出错,这个层次的考生有
五分之一的学生选了C,考生有可能是不知道如何计算,看到数值相同则选。
【学法启示】机械能包括动能与势能,在学习势能概念时,首先要注意理解势能概念为什么引入。重力、
弹力、万有引力做功的特点与路径无关,只与始末位置有关,根据这些力做功的特点引入与位置相关的
物理量,来表示移动位置时这些力做功的大小。第二要在此基础上理解势能具体分为哪几类,具体的表
现形式又如何?第三进一步要求掌握这些力做功正负与势能增加或减小的关系,比如重力做正功,重力
势能减小等等。类似相关的内容在选修3-1,选修1-1 中也有涉及,比如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电势的内
容。学习应注意知识的联系与迁移性。
【教学评价】设计难度为0.90,分析难度为0.80,实测难度达到0.98,该知识点的教学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仅是讲清某个概念,更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这
个知识与其他知识又有怎样的联系,帮助学习构建物理概念,与物理知识网络,并引导学生多关注生活
与物理知识相结合的实例。
8.(2014 年广西卷20 题).2013 年12 月14 日,“嫦娥三号”成功在月球表面着陆.在其着陆过程中有
一小段运动可视为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由减小到,加速度大小为a,位移大小为x,关于这几
个物理量的关系式,正确的是
A. B. C. D.
【能力目标】推理能力/根据物理原理进行分析、判断、推理
【知识目标】物理必修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S 公式
v0 vt
v  ax 2
0 2 v  ax 2
t 2 v  v   ax 2 2
t 0 2 v  v  ax 2 2
t 0 2
40
【认知水平】应用
【分析难度】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3
2
2
2
9
0.5
中上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45
0.5(指数)
0.85
0.05
0.40
-0.35
【应答数据】
考生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3.25%
4.96%
44.60%
46.92%
0.27%
1.34
1.49
0.45
0.26
0
第一层
0.17%
0.08%
62.31%
37.42%
0.03%
1.87
1.45
0.62
0.31
3
第二层
1.28%
0.61%
45.06%
52.97%
0.09%
1.35
1.49
0.45
0.00
0
第三层
3.20%
3.92%
41.97%
50.69%
0.22%
1.26
1.48
0.42
0.06
0
第四层
8.64%
15.77%
28.16%
46.69%
0.75%
0.84
1.35
0.28
0.11
0
【解题思路】如果能根据已知条件加速度大小为a,则匀减速过程加速度为-a,利用匀变速直线的运动公式,可以判断选择C。
【正确选项】C
【答题分析】题目以真实生活情境刺激,以近两年来的国内外科技事件引入,如果能根据已知条件加速度大小为a,则匀减速过程加速度为-a,利用匀变速直线的运动公式,可以判断选择C。如果没有考虑到匀减速的加速度方向问题,则很容易选择D。选择A或B则是因为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s公式不熟悉和对题目所给的已知条件分不清。从应答数据可以看出,本题选C的占44.60 %,平均分为1.34,难度为0.45,区分度为0.26。众数为0,说明全体的学生当中0分的同学居多。只有第一层次的学生众数为3,其余层次的众数均为0.选择D答案的学生占了近半数,反映在这题中,近半学生没有考虑到匀减速运动中加速度的符号问题,因而选择了错误的选项。
【学法启示】在学习加速度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这些内容时,要注意加速度的方向,公式中的“+”、“-”代表的是什么意思?要注意矢量与标量的区别,矢量运算与标量运算的区别。
【教学评价】设计难度0.85,分析难度为0.5,然而,实测难度为0.45,平均分预计得分2.55,实测得分为1.34。超过一半的人,没有达到学习目标,答对概率较低。与预期偏差太大,说明此知识点的教学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命题直指高中教学目前存在的弱点,希望引起师生的重视。
【教学建议】题目中D选项对于四个层次的考生都干扰作用明显,原因主要是对于加速度的正负、坐标的正负不能正确理解,很多人只根据V-S的公式通式而错选。加速度的正负理解不透纠其原因来自于学生对矢量及矢量运算掌握不到位,相似的问题也出现在速度、力等矢量的理解上。这还反映在我们的教学中,中学阶段由于无法列矢量式的,只能列标量式,如何在标量式中将加速度、力、速度、位移等矢量的方向能体现出来呢,这是需要教学在教学中与学生再三强调的,而这方面显然做得不够。这个问题不解决,一些理科学生在学习选修3-5模块中的有关动量的内容又会碰到困难。
此外题目所涉及的问题情境引入了近两三年的科技事件,紧贴时代。这启示我们教师在课堂中要适时恰当地把科技事件引入物理课堂当中。
9.(2014年广西卷21题).两个共点力的大小分别为2 N和5 N,则这两个共点力的合力不可能是
A.3 N B.6 N C.7 N D.15 N
【能力目标】推理能力/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判断、推理
【知识目标】物理必修1/力的合成/合力
【认知水平】理解
41
【分析难度】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2
2
3
2
9
0.5
中上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指数)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84
0.5
0.75
-0.34
-0.09
-0.25
【应答数据】
考生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8.06%
4.47%
3.06%
84.25%
0.17%
2.53
1.09
0.84
0.44
3
第一层
0.38%
0.29%
0.10%
99.22%
0.01%
2.98
0.26
0.99
0.07
3
第二层
2.89%
1.72%
0.72%
94.63%
0.05%
2.84
0.68
0.95
0.10
3
第三层
8.75%
4.85%
2.71%
83.57%
0.13%
2.51
1.11
0.84
0.11
3
第四层
20.87%
11.39%
9.01%
58.23%
0.50%
1.75
1.48
0.58
0.28
3
【解题思路】两个共点力的合力介于两力之差与两力之和之间,根据已知条件可以推出合力的范围在3N到7N之间,则不可能的选项则为D。
【正确选项】D
【答题分析】本题以应用情境刺激,如果能认识到两个共点力的合力介于两力之差与两力之和之间,根据已知条件可以推出合力的范围在3N到7N之间,则不可能的选项则为D,选择A、B、C选项的原因一是可能没看清楚题目所问,题目问的是“不可能”而且用黑点标出,另一个选择的A、C的原因是错误地以为3N<F<7N,因而错选。从应答数据看选D的占84.25 %,平均分为2.53,难度为0.84,区分度为0.44。众数为3,说明全体的学生当中3分的同学居多。只有第四层次的考生正确不足六成,说明部分第四层次的考生对这合力的理解及合力范围的判断存在问题
【学法启示】力是矢量,其运算符合平行四边形法则,两个共点力的合力介于两力之差与两力之和之间。类似的运算还有合位移、合速度等的运算,在学习中注意知识的迁移性。
【教学评价】设计难度为0.75,分析难度为0.50,实测难度为0.84,有约15%的人,没有达到学习目标,答对概率可以接受。该知识点的教学达到预期效果。但对于第四层次考生,低于六成的正确率可能是教学中对这部分学生的关注度不够。
【教学建议】矢量与标量的运算的区别,在教学中要注意进行对比。另外对第四层次的学生,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稍侧重。
10.(2014年广西卷25题).两个等量异种电荷周围电场的电场线如图8所示,a、b是两电荷连线上的两点,用Ea、Eb分别表示a、b两点的电场强度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Ea=Eb,两点的电场方向相同
B.Ea=Eb,两点的电场方向相反
C.Ea>Eb,两点的电场方向相同
D.Ea<Eb,两点的电场方向相反
【能力目标】推理能力/根据图象进行分析、判断、推理
【知识目标】物理选修3-1/电场强度/电场线、电场强度的大小与方向
【认知水平】了解
【分析难度】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3
2
2
2
9
0.5
中上
图8
42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指数)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70
0.50
0.75
-0.20
0.05
-0.25
【应答数据】
考生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13.18%
7.14%
69.94%
9.38%
0.36%
2.10
1.38
0.70
0.45
3
第一层
3.30%
1.09%
93.56%
2.00%
0.05%
2.81
0.74
0.94
0.17
3
第二层
9.22%
4.09%
79.53%
6.98%
0.18%
2.39
1.21
0.80
0.08
3
第三层
16.15%
7.50%
65.92%
10.06%
0.37%
1.98
1.42
0.66
0.11
3
第四层
24.67%
16.37%
39.12%
18.99%
0.86%
1.17
1.46
0.39
0.22
0
【解题思路】根据电场线的疏密判断出a点的电场强度大于b点,根据a,b在一条直线上,两点电场强度方向沿着电场线的方向,因此场强方向相同,符合的选项为C。
【正确选项】C
【答题分析】本题通过等量异号的电场线的图像刺激,考查是否能通过电场线的疏密判断电场强度大小,能通过电场线判断电场强度方向。如先能根据电场线的疏密判断出a点的电场强度大于b点,再根据a,b两点电场强度方向沿着电场线的方向,则C选项正确。如果不能根据a,b两处所在的电场线疏密不同来判断电场强度大小,或者混淆电场线与等势线及性质,以为a、b两点在同一条电场线上误判为电场相等,则会错选A、B选项。选D选项一方面可能不能正确通过疏密判断电场强度大小,一方面不能根据电场线性质正确判断电场的方向。从应答数据看出,选C的占69.4%,平均分2.10分,难度为0.70,众数为3,说明得3分的同学多。反映出大部分考生基本能掌握通过电场线判断电场强度的大小与方向。
【学法启示】电场与磁场的内容比较象,在学习中要注意基本概念的理解,比如电场强度、电势、磁感应强度、磁通量等等。此外电场线与磁感应线都是为形象描述电场与磁场的强弱而引入的一组曲线,实际并不存在,要注意理解它们的性质并注意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评价】设计难度为0.75,分析难度为0.50,实测难度为0.70,近30%的人,没有达到学习目标,答对概率稍微比设计预计偏低,该知识点的教学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本题情况条件略比教材中常见习题稍做变化,要求学生学习注意举一反三,注重灵活性。第四层次的考生正确选择的约占四成,说明这部分的考生在较灵活、较复杂的问题情境中稍逊。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多创设灵活多变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对物理概念与物理定律真正的理解。
11.(2014年广西卷26题)在电梯内,站在体重计上的人看到体重计的示数比自己的体重小了,电梯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A.加速上升 B.匀速上升
C.加速下降 D.匀速下降
【能力目标】推理能力/根据物理原理进行分析、判断、推理
【知识目标】物理必修1/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二)/失重与超重
【认知水平】应用
【分析难度】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2
2
2
2
8
0.6
中中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指数)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48
0.6
0.85
0.12
0.37
-0.25
【应答数据】
43
考生层次
A
B
C
D
AB
AC
全体
10.40%
5.28%
48.21%
7.94%
2.93%
3.61%
第一层
8.28%
0.22%
84.28%
0.44%
0.53%
1.00%
第二层
12.79%
2.23%
53.74%
4.35%
2.44%
3.39%
第三层
10.82%
6.17%
34.98%
11.01%
3.63%
4.83%
第四层
9.67%
12.91%
18.05%
16.44%
5.25%
5.34%
考生层次
AD
BC
BD
CD
其他
全体
2.65%
3.70%
2.25%
12.79%
0.24%
第一层
0.42%
1.01%
0.07%
3.71%
0.04%
第二层
2.42%
4.49%
0.64%
13.44%
0.08%
第三层
3.74%
5.31%
2.03%
17.30%
0.18%
第四层
4.12%
4.04%
6.46%
17.01%
0.70%
考生层次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1.93
2.00
0.48
0.50
0
第一层
3.37
1.46
0.84
0.29
4
第二层
2.15
1.99
0.54
0.13
4
第三层
1.40
1.91
0.35
0.11
0
第四层
0.72
1.54
0.18
0.16
0
【解题思路】根据体重计的求数减小判断重力大大于支持力,从而判断出加速度向下,符合的选项为C。
【正确选项】C
【答题分析】本题通过生活情境刺激,如能根据体重计的求数减小判断重力大大于支持力,判断出加速度向下,则选择C。选择A选项学生出现的障碍有可能混淆失重与超重,判断此情况是超重现象从而错选,另一个可能是能判断出失重,但不能判断加速度的方向从而无法判断物体的运动。选择B、D选项的学生可能是没有认识到合外力不为零而有加速度。
从应答数据可以看出,本题完全正确占48.21%,平均分为1.93,难度为0.48,区分度为0.50,众数为0,说明全体的学生当中0分同学居多,说明学生在有关失重与超重的问题的理解欠佳。我们注意到在不同层次的学生成绩有明显差异,在第一层次的学生中的难度为0.84,在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当中众数为4,说明这两个层次满分的同学居多,而第三层次和第四层次难度偏低,众数为0,说明这两个层次的0分同学居多。显然这道题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反映出低层次的学生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对失重与超重问题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较弱。
【学法启示】在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中一是要注意受力分析,二是要注意根据合外力方向判断加速度方向,从而判断运动形式。推理中还要注意不同的运动形式中速度与加速度的方向。
【教学评价】设计难度为0.85,分析难度为0.6,实测难度为0.48,设计平均分为3.4,而实测平均分只有1.93,实测与设计相差较大。接近50%的人,没有达到学习目标,可见该知识点的教学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本题错选的同学应是对失重与超重两种情况认识模糊。答题出现的两极分化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第三、第四层次的考生加强对失重与超重的认识。另外此题以失重与超重为内容背景考察了物理推理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侧重能力的培养。
12.(2014年广西卷27题).关于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下列说法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伽利略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肯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论断
B.伽利略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论断
44
C.伽利略根据实验,推理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速运动
D.伽利略根据实验,推理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运动
【能力目标】推理能力//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判断、推理
【知识目标】物理必修1/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自由落体运动
【认知水平】理解
【分析难度】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2
2
2
2
8
0.6
中中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指数)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54
0.6
0.8
0.06
0.26
-0.2
【应答数据】
考生层次
A
B
C
D
AB
AC
全体
1.35%
9.28%
9.30%
29.82%
0.08%
2.98%
第一层
0.26%
8.46%
0.66%
27.26%
0.00%
0.07%
第二层
0.71%
10.35%
5.11%
35.11%
0.01%
0.95%
第三层
1.53%
10.95%
12.06%
32.96%
0.05%
2.96%
第四层
3.01%
7.27%
19.97%
23.71%
0.26%
8.19%
考生层次
AD
BC
BD
CD
其他
全体
4.86%
6.90%
34.43%
0.66%
0.34%
第一层
1.71%
1.01%
60.50%
0.04%
0.01%
第二层
4.03%
5.72%
37.85%
0.12%
0.05%
第三层
5.44%
9.06%
24.44%
0.38%
0.18%
第四层
8.47%
12.11%
13.67%
2.17%
1.16%
考生层次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2.16
1.55
0.54
0.37
2
第一层
3.13
1.13
0.61
0.20
4
第二层
2.42
1.42
0.38
0.11
2
第三层
1.86
1.49
0.24
0.06
2
第四层
1.17
1.44
0.14
0.12
0
【解题思路】伽利略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论断推断出互相矛盾的结论,由此提出其猜想并经过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小球沿斜面滚下的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并将其结果外推,自由落体的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符合的选项为B、D选项。
【正确选项】BD
【答题分析】本题通过物理学史史料刺激,伽利略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论断推断出互相矛盾的结论,由此提出其猜想并经过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小球沿斜面滚下的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并将其结果外推,自由落体的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如果对这段物理学史的过程以及对这段探究历史所体现出来的物理方法理解的话,则可判断出选B、D,选择A的考生可能是对于这段物理学史内容不熟悉。选择C的考生可能是没能从伽利略如何从斜面实验推断出自由落体的运动性质不了解。本题为不定项选择题,学生如果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时,则会存在“宁可少选不要多选”的心态,只选择B或D。
从应答数据可以看出,本题完全正确选择的占34.43%,平均分为2.16,难度为0.54。本题众数为2,
45
说明全体的学生当中2分同学居多,这是因为可能有30%的考生不敢确定,为了保险只选择了一个选项。
【学法启示】往往只侧重于物理公式的计算,物理概念、物理思维方法的学习通常是受到忽视的,在新课标教材的很多介绍科学家探究物理问题的过程要注意其研究方法、主要结论。
【教学评价】设计难度为0.8,分析难度为0.6,实测难度为0.54,设计平均分达到3.2,而实测平均分只有2.16,实测与设计相差较大。接近一半的人,没有达到学习目标,由此可见该知识点的教学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此题的实测难度大,一方面可能来自于从教师到学生对于物理学史物理方法的不重视。目前在新课标要求下,加强了物理学史的内容,特别是从物理学史中体验科学家探究物理问题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尤为重要,新课标教材里有很多篇幅介绍了物理规律探寻的一些具体过程,为的就是让学生感悟到物理方法和物理思维,这就要求教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须要继续贯彻新课标理念,注意物理学史、物理方法的教育。
13.(2014年广西卷29题).1820年,奥斯特发现通电直导线附近的小磁针会发生偏转.图9是一根通电导线放在一个能自由转动的小磁针之上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导线中电流方向向右,小磁针的N极会向纸内偏转
B.导线中电流方向向右,小磁针的N极会向纸外偏转
C.导线中电流方向向左,小磁针的N极会向纸外偏转
D.导线中电流方向向左,小磁针的N极会向纸内偏转
【能力目标】推理能力/根据物理原理进行分析、判断、推理
【知识目标】物理选修3-1,物理选修1-1/磁现象与磁场 /磁场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认知水平】理解
【分析难度】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3
2
2
1
8
0.6
中中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指数)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49
0.6
0.6
0.11
0.11
0
【应答数据】
考生层次
A
B
C
D
AB
AC
全体
9.54%
7.63%
6.32%
4.72%
0.48%
41.38%
第一层
2.77%
1.03%
1.24%
0.67%
0.05%
69.93%
第二层
9.87%
5.62%
4.37%
3.51%
0.22%
42.31%
第三层
13.23%
9.99%
8.30%
6.51%
0.40%
32.64%
第四层
12.51%
14.25%
11.68%
8.40%
1.29%
19.35%
考生层次
AD
BC
BD
CD
其他
全体
3.82%
3.45%
21.78%
0.41%
0.47%
第一层
2.09%
1.60%
20.54%
0.04%
0.03%
第二层
3.72%
3.35%
26.75%
0.14%
0.13%
第三层
3.99%
3.27%
21.02%
0.33%
0.33%
第四层
5.55%
5.68%
18.67%
1.17%
1.44%
考生层次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图9
N
S
46
全体
1.97
1.83
0.49
0.39
0
第一层
2.88
1.75
0.70
0.35
4
第二层
1.98
1.85
0.42
0.06
0
第三层
1.74
1.75
0.33
0.06
0
第四层
1.26
1.58
0.19
0.14
0
【解题思路】本题中假设电流方向向右,根据安培定则可判断电流下方磁场方向是垂直纸面向里,因而小磁针的N极向纸内偏转,如果电流方向向左,则可判断电流下方磁场方向是垂直纸面向外,因而小磁针的N极向纸外偏转,符合的选项为AC选项。
【正确选项】AC
【答题分析】本题通过实验情境刺激,分析磁场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根据安培定则可判断正确选项为AC。选择B或D的考生一方面可是对于利用安培定则判断磁场方向存在困难,另一方面有可能是虽能正确判断磁场方向,但不知道小磁针的方向指向为磁场方向,从而导致错选。从应答数据可以看出,本题完全正确选择的占41.38%,平均分为1.97,难度为0.49,区分度为0.39,众数为0,说明全体的学生当中0分同学居多。说明考生在根据安培定则判断磁场方向与电流的方向之间的关系掌握得较差。在四个层次中只有第一层次的众数为4,其余层次均为0,说明在其余层次中0分的学生居多。这道题中B、D选项为干扰项,第二、三、四层次中选择包含有这两项的总计分别超过了30%、40%和50%,说明B、D选项有效地起到了干扰作用,因此此题区分度接近0.4,区分度良好。
【学法启示】物理课堂中演示实验中要注意观察,分组实验中应积极参与。另外处理电磁学的问题中要注意左手定则、右手定则和右手螺旋定则的适用条件与区别。
【教学评价】设计难度与分析难度均为0.6,但实测难度为0.49,存在一定偏差,二分之一的人没有达到学习目标,答对概率比预计略微偏低,该知识点的教学与达到预期效果存在一定距离。
【教学建议】物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讲实验”的情况,而不是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或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利用学校条件,创造条件展开实验教学。
(四)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
考查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的题有:17、23、32
1.(2014年广西卷17题).某飞机着陆时的速度是50 m/s,匀减速直线滑行了20 s后停下来,则飞机的加速度大小为
A.0.4 m/s2 B.2.5 m/s2 C.50 m/s2 D.1000 m/s2
【能力目标】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使用简单的数学运算处理问题
【知识目标】物理必修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认知水平】理解
【分析难度】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2
2
2
1
7
0.7
中下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指数)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84
0.7
0.9
-0.14
0.06
-0.2
【应答数据】
考生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3.72%
83.54%
7.03%
5.50%
0.22%
2.51
1.11
0.84
0.49
3
第一层
0.12%
99.51%
0.30%
0.05%
0.01%
2.99
0.21
1.00
0.05
3
第二层
0.97%
96.15%
1.98%
0.85%
0.05%
2.88
0.58
0.96
0.09
3
47
第三层 4.25% 83.94% 6.20% 5.37% 0.25% 2.52 1.10 0.84 0.15 3
第四层 9.85% 53.01% 20.28% 16.25% 0.61% 1.59 1.50 0.53 0.25 3
【解题思路】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计算出加速度的大小,由物理规律与已知量,可
求出答案为B。
【正确选项】B
【答题分析】本题以具体的生活情境出发,要求学生能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计算出
加速度的大小,由物理规律与已知量,可求出答案为B。如果物理公式记错,则容易导致答案A 与D,
选C 则可能是速度与加速度概念没有能够区分。从应答数据可以看出,本题选B 的占83.94%,平均分为
2.51,难度为0.84,区分度为0.49,众数为3,说明全体的学生当中3 分同学居多。第四层次的考生的难
度值比平均值低了近0.2,反映了基本上是这个层次的学生理解不足,选择A 或D 的比例达到了四分之
一,说明这个层次的学生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基本公式没有记牢或运算出错。这个
层次的考生有五分之一的学生选了C,考生有可能是不知道如何计算,看到数值相同则选择。
【学法启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关系,位移-时间关系以及位移-速度关系都是运动学中常考的
内容。物理规律的灵活应用不是仅需要简单地记住公式,而是应该注重怎么用。
【教学评价】设计难度为0.90,分析难度为0.70,实测难度为0.84,有约15%的人,没有达到学习目标,
这个答对概率基本可以接受。该知识点的教学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本考题问题情境比较常见,只需要能正确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公式则可,
但对于第四层次的考生难度只有0.5,说明第四层次的考生在理解物理规律及其应用上存在较大困难,对
这部分学困生,需要教师对这一类的考生加以重视,物理规律的应用不仅仅是记住公式套公式,应首先
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
2.(2014 年广西卷23 题)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可知,把两质点间的距离增加为原来的2 倍时,它们之间
的引力变为原来的
A. 倍 B. 倍 C.2 倍 D.4 倍
【能力目标】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运用简单的数学技能处理问题
【知识目标】物理必修2/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
【认知水平】理解
【分析难度】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2 1 2 2 7 0.7 中下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指数)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72 0.7 0.8 -0.02 0.08 -0.1
【应答数据】
考生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72.10% 12.39% 5.68% 9.69% 0.15% 2.16 1.35 0.72 0.56 3
第一层 98.25% 0.56% 0.08% 1.10% 0.01% 2.95 0.39 0.98 0.10 3
第二层 88.43% 4.61% 1.21% 5.70% 0.05% 2.65 0.96 0.88 0.14 3
第三层 65.52% 16.60% 5.58% 12.17% 0.14% 1.97 1.43 0.66 0.17 3
第四层 34.18% 28.66% 16.39% 20.36% 0.40% 1.03 1.42 0.34 0.24 0
【解题思路】题目考察万有引力定律应用以及简单的数学技能。根据万有引力的大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
1
4
1
2
48
比,如果距离增加为原来的2倍时,它们之间的引力变为原来的四分之一,符合的选项为A。选项D为数学处理过程比例关系颠倒。B选项或C选项为万有引力与距离成正比或反比,不符合。
【正确选项】A
【答题分析】题目以应用情境刺激,考察万有引力定律应用以及简单的数学技能。根据万有引力的大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如果距离增加为原来的2倍时,它们之间的引力变为原来的四分之一,则会选A。如果数学处理过程比例关系颠倒,则有可能选择D。选B或C是有可能万有引力公式记错,以为与距离成正比或反比。本题选A的占72.10%,平均分为2.16,难度为0.72,区分度为0.56,区分度高。众数为3,说明全体的学生当中3分的同学居多,由此可见大部分的考生基本掌握了万有引力定律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第四层次中考生只有三分之一的同学选对,众数为零,说明在这部分层次的学生中,公式记错或不会用仍然存在。
【学法启示】物理规律的灵活应用是常考考点,特别是比值关系等,掌握物理规律的同时要注意数学应用的能力,类似的比如相距不同距离时求电场力的比值,运动不同位移时外力对物体所做功的比值、动能的增量比值等等。
【教学评价】设计难度为0.8,分析难度为0.7,实测难度为0.72,接近30%的人,没有达到学习目标,答对概率基本可以接受。该知识点的教学基本达到预期效果。但对于第四层次的学生,正确率偏低。
【教学建议】本题既可以考察对物理定律的理解与记忆,也能考察运用数学技能处理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更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拓展这两方面的能力要求。另外要注意第四层次中的考生,加强这部分考生在物理定律的应用能力。
3.(2014年广西卷32题)
(6分)在光滑水平面上向右运动的物体受力情况如图12所示.g取10 m/s2,请根据图中的数据求:
(1)物体所受支持力F支 的大小;
(2)物体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能力目标】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运用简单的数学技能处理问题
【知识目标】物理必修1/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运用牛顿运动定律
物理必修1/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重力、力的平衡
物理必修1/弹力 /支持力
【认知水平】应用
【分析难度】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2
2
2
2
8
0.6
中中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指数)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74
0.6
0.85
-0.14
0.11
-0.25

0.60
0.6
0.75
0
0.10
-0.15
【应答数据】
整题数据
考生层次
0-1分
2-3分
4-5分
6分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22.23%
17.50%
17.19%
43.08%
3.87
2.34
0.65
0.82
6
第一层
0.02%
0.48%
12.28%
87.22%
5.85
0.45
0.97
0.16
6
第二层
1.34%
9.31%
27.54%
61.81%
5.25
1.20
0.88
0.27
6
图12
F支
F拉 =1.6 N
G=8 N
49
第三层 17.53% 37.73% 24.96% 19.78% 3.34 1.92 0.56 0.38 3
第四层 72.49% 23.07% 3.44% 1.00% 0.89 1.32 0.15 0.41 0
32.①数据
考生层次 0 分 1 分 2 分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24.26% 2.80% 72.94% 1.49 0.86 0.74 0.65 2
第一层 0.56% 0.35% 99.09% 1.99 0.16 0.99 0.07 2
第二层 5.46% 1.25% 93.29% 1.88 0.46 0.94 0.12 2
第三层 22.13% 4.41% 73.46% 1.51 0.83 0.76 0.21 2
第四层 71.24% 5.33% 23.43% 0.52 0.85 0.26 0.37 0
32.②数据
考生层次 0 分 1 分 2 分 3 分 4 分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24.66% 12.64% 6.72% 11.53% 44.45% 2.38 1.69 0.60 0.81 4
第一层 0.06% 0.29% 1.14% 10.62% 87.89% 3.86 0.41 0.96 0.15 4
第二层 2.55% 5.76% 7.88% 19.40% 64.40% 3.37 1.02 0.84 0.27 4
第三层 24.62% 25.35% 14.39% 13.95% 21.69% 1.83 1.49 0.46 0.37 1
第四层 73.88% 19.69% 3.44% 1.72% 1.26% 0.37 0.75 0.09 0.31 0
【解题思路】本题第一问考查了二力平衡条件,先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得到支持力等于重力;第二问考察
了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再根据重力公式求出物理质量,再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并从所受的合
外力方向判断出加速度的方向。
【参考答案】解:(1)在竖直方向上,由二力平衡条件,得
(2 分)
(2)由重力公式得物体的质量为
(1 分)
在水平方向上,由牛顿第二定律,得物体的加速度
(1 分)
代入数据得
(1 分)
加速度的方向水平向右 (1 分)
【答题分析】本题通过应用情境刺激,考查了考生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和应用。本题难度系数为0.65,
第一问难度为0.74,第二问为0.60。考生层次正确率0-1 分为22.23%,2-3 分为17.50%,4-5 分为17.19%,
6 分为43.08%,整道题区分度高达0.82,知识掌握层次不同的考生均能比较均匀的区别出来,考生基本
掌握二力平衡和牛顿运动定律。第二问的难度值略低于第一问,一个原因可能来自于没有判断加速度的
方向。从四个层次来看,这道简单的物理题在第四层次的考生当中有近70%交了得了零分,这部分考生
可能对于此类的计算题无从下手。
【学法启示】牛顿运动定律是物理学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内容,要注意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
基本方法步骤,包括具体到确定研究对象、选择合适的参考系、建立坐标系、受力分析、运用牛顿定律
列方程,解方程,各个步骤方法都应该掌握。只要掌握了原理、基本方法与步骤,计算题也不应惧怕。
【教学评价】设计难度第(1)问为0.85,第(2)问为0.75,分析难度为0.6,实测难度整题与2 个小问
的难度分别为0.65、0.74、0.60,可见约30%的人没有达到学习目标,答对概率基本可以接受。该知识点
F  G  8 N 支
G
m
g

F
a
m
 拉
2 2 1.6
m/s 2.0 m/s
0.8
a 
50
的教学基本达到预期效果。但对于第三、四层次的学生,平均分偏低,说明这部分考生运用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偏差。
【教学建议】本题问题情境设计较简单、熟悉。四个层次的考生中第三层次与第四层次考生得了零分的学生较多。而对这样一道简单的基础题来说是不应该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于低层次的学生要着重基础内容。
(五)分析综合能力
考查运用分析综合能力只有1道,第33题。
1.(2014年广西卷33题)(10分)图13是南宁地铁某站的设计方案,车站的路轨BC建得高些,车辆进站时上坡,出站时下坡,坡高为h.车辆到达坡底A点时,便切断电动机电源,让车辆“冲”到坡上.(g取10 m/s2)
(1)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储存能量和释放能量.车辆“冲”到坡上, ① 能会转化成重力势能储存起来;若无坡道,进站时只能靠刹车来减速,此时, ② 能会转化为 ③ 能损失掉.
(2)若忽略车辆所受的阻力,当车辆到达A点的速度为6 m/s时,切断电动机电源,车恰能“冲”到坡上.求坡高h.
(3)若上坡时轨道的摩擦阻力是车重的0.1倍,当车辆到达A点的速度为10 m/s时,切断电动机电源,车辆到达坡顶B点时的速度为2 m/s,求斜坡AB的长度.
【能力目标】 分析综合能力/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合理的物理模型
分析综合能力/把复杂问题分析成若干简单的问题处理
分析综合能力/针对具体问题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讨论,并作出判断
【知识目标】 物理必修2/机械能守恒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物理必修2/机械能守恒定律 /机械能守恒定律
【认知水平】了解、应用
【分析难度】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3
2
3
3
11
0.3
较难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指数)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1)
0.6
0.3
0.7
-0.3
0.1
-0.4
(2)
0.45
0.3
0.6
-0.45
0.15
-0.6
(3)
0.25
0.3
0.4
-0.25
0.15
-0.4
【应答数据】
【解题思路】本题通过南宁地铁站设计的生活情景刺激,考查了考生对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第一问中地铁站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节能,车辆“冲”到坡上后动能减少,减少的动能会转化成
考生层次
0-1分
2-3分
4-5分
6-7分
8-9分
10分
区分度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众数
全体
28.72%
23.55%
11.13%
16.69%
12.20%
7.72%
0.85
4.10
3.21
0.41
1
第一层
0.08%
1.00%
5.14%
27.88%
36.73%
29.18%
0.54
8.10
1.66
0.81
10
第二层
6.35%
21.80%
26.21%
33.71%
10.80%
1.12%
0.46
4.97
2.19
0.50
6
第三层
39.05%
44.64%
11.83%
4.08%
0.39%
0.01%
0.33
2.13
1.57
0.21
2
第四层
71.73%
27.28%
0.87%
0.09%
0.03%
0.00%
0.25
1.01
0.92
0.10
1
图13
51
重力势能储存起来,下坡后储存起来的重力势能会转化为动能,这样就节能了。若无坡道,进站时只能
靠刹车来减速,此时,减少的动能会转化为内能(热能)损失掉了。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很快就可以得出
答案。第二问考查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实际情况中的运用。第三问考虑了摩擦阻力,考查了考生动能定
理在实际情况中的运用。第(2)问的物理情景可以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 第(3)问的物理情景可以用
动能定理分析 。
【参考答案】
解:(1)① 动 能,② 动 能,③ 内 能 (写为“热”同样得分) (3 分)
(2)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2 分)
解得h=1.8 m (1 分)
(3)由动能定理,得
(3 分)
解得 (1 分)
注:用其它方法求解,酌情给分
【答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考生对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本题难度系数为0.41,说明
本题是本卷中的难题。考生层次正确率0-1分为28.72%,2-3分为23.55%,4
-5分为11.13%,6-7分为16.69%,
8-9 分为12.20%,10 分为7.72%。知识掌握层次不同的考生均能比较均匀的区别出来,区分度高达0.85,
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好题。从答题情况看有7.72%的考生答对,说明大多数考生对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
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不熟悉。
【学法启示】能量的概念是人类对物质运动规律进行长期探索中建立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注意
从物理的演示实验中探索和思考,去发现能量的各种表现形式,去寻找功能之间的关系,去探寻能量守
恒的规律。能量守恒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学习的始终,是联系各部分知识的主线.它不仅为解决力学问
题开辟了一条重要途径,同时也为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要学会运用能量的观点解
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教学评价】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本题第一问设计难度为0.70,分析难度为0.30(难度指数是对整道
题的,不是对第一空的),实测难度为0.6,说明有40%的人,没有达到学习目标,答对概率较低,与预
期偏差大,说明该知识点的教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本题第二问设计难度为0.60,实测难度为0.45,与
设计难度相比说明有15%的人,没有达到学习目标,答对概率较低,与预期偏差大,说明该知识点的教
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本题第三问设计难度为0.40,实测难度为0.25,与设计难度相比说明有15%的人,
没有达到学习目标,答对概率较低,与预期偏差大,说明该知识点的教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功、能、动能定理、能量守恒是近几年高考理科综合物理命题的重点、热点和焦点,也是
学考的重要内容之一。守恒思想是物理学中极为重要的思想方法,是物理学研究的极高境界,是开启物
理学大门的金钥匙,同样也是对考生进行方法教育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 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
步,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多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增强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问
题的能力。
另外作为学业水平考试,设置了1 道考察知识记忆的考题面向选修1-1 的考生选做。由于不属于上述
五种能力的考察,特此单独列出:
(2014 年广西卷13 题)①(供选修物理1-1 的考生做)
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二十年后,通过实验证实了这个预言的科学家是
A.赫兹 B.牛顿 C.伽利略 D.亚里士多德
2 1
2
mv  mgh
2 2
AB B A
1 1
0.1
2 2
 mgx mgh  mv  mv
AB x  30 m
52
【能力目标】无立意考题
【知识目标】物理选修1-1/电磁波及其应用/电磁波的发现
【认知水平】了解
【分析难度】
认知水平
信息强度
熟练程度
技巧层次
难度点数
难度指数
难度属性
3
1
2
2
8
0.6
中中
【难度比较】
实测难度
分析难度(指数)
设计难度
分析-实测
设计-实测
分析-设计
0.9
0.8
0.8
-0.1
-0.1
0
【应答数据】
考生层次
A
B
C
D
未选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众数
全体
90.14%
1.68%
2.58%
5.45%
0.14%
1.80
0.60
0.90
0.23
2
第一层
97.15%
0.50%
0.32%
2.01%
0.02%
1.94
0.33
0.97
0.09
2
第二层
92.87%
1.22%
1.18%
4.69%
0.05%
1.86
0.51
0.93
0.04
2
第三层
89.59%
1.63%
2.72%
5.96%
0.10%
1.79
0.61
0.90
0.04
2
第四层
80.46%
3.48%
6.31%
9.33%
0.42%
1.61
0.79
0.80
0.20
2
【解题思路】本题通过物理学史刺激,本题考查学生对电磁波发现过程中做出了杰出贡献的科学家。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二十年后,通过实验证实了这个预言的科学家是赫兹。牛顿、伽利略、亚里士多德的研究领域都不是电磁波。
【正确选项】A
【答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考生对物理学历史的了解,属于容易题。学生答错的原因是对赫兹、牛顿、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这几个科学家的贡献不了解。本题为选做题,数据反应的是第13题①、和第13题②这两道题共同统计的结果,与每一题的实际作答有一定的偏差。
【学法启示】同学们应该多去了解物理学史,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不但能增长见识,加深对物理学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中得到教育,开阔眼界,从前人的经验中得到启示。
【教学评价】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本题设计难度和分析难度均为0.80,实测难度是0.90,说明有10%的学生,没有掌握这一知识,答对概率高,说该知识点的教学达到预期效果。数据反应的是第13题①、和第13题②这两道题共同统计的结果,与每一题的实际作答有一定的偏差。
【教学建议】通过真实的历史、物理学史实际的资料、生动的情景把学生引入历史的氛围,物理学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重视物理学史的教学。教师在教学通过一些著名科学家的典型事迹的介绍,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教师在教学通过过去与现在的生活情况对比,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科学技术的改进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贡献。
三、总结与讨论
广西普通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主要目的之一是检验学生物理科目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要求,二是通过对考试数据的分析,总结物理教学经验,寻找、发现教学上的不足,及时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使全区普通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组织教学,促进学校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和水平。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他们本身学习内驱力的形成是保证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源泉,然而,学生学习的动机、学习方法等方面大多数是在教师的指导和促进来形成,这就是课堂教学中认识过程的特殊性。所以下面根据前面提供的数据,从教学的的角度来总结。
1、我区普通高中实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即将进入第三年了,教学中不断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建议教师们要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更深刻地理解课改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体会了国家基础教育的重大战
53
略性问题及其影响到国家生存和发展问题。中学物理教学要坚持贯彻实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提升学生的学科知识同时形成综合能力。从2014年12月的学考试题结果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这方面的教学还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试卷中的第9题、第27题除了知识点的考查外,还考查了“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要求的,命题者意图清楚,那就是教学上是否做到了“物理学科知识、物理学科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的知识”这两个目标的达成,考试结果这两道题的难度分别是0.92、0.54。从这些数据来反思我们的教学过程哪里做得好?哪里还做不到位?如:是否存在有的教师在涉及第27题的教学内容讲授时不重视,或认为这些教学内容不重要选讲、少讲或不讲,让学生自学?一个值得关注的史实是:1939年,西南联合大学的入学考试中,有这么一道物理题:伽利略是怎样研究落体运动的。据参加那次考试的一位物理教育界前辈回忆:“这道题目我们得分都不高,但它使我们明白了学物理应该学什么?怎样学?”。所以今后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不要只偏重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完成,还要真正落实“过程与方法”等目标的实现,中学物理教学落实三维目标是对学生整体发展,相互促进的一个体系,在教学中,这三个维度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都融于同一个教学过程之中,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需要从三个维度来构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
2、重视学生知识构建过程,不但要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纵深发展,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的形成,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提高了,很多知识就可以通过自学获取,学生不可能通过学校教育得到他们人生不断成长和生存过程中所需的各种学科知识,想反,由于记忆过程会出现遗忘及知识不断更新,今天学到的知识也很难赶上明天科学技术的发展,要逐步改变那种用昨天的知识培养明天的人才教育模式。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变不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尊重教育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基于这样的思路,课改后教材教学内容的量及难度都减少了许多。而从14年学考结提供数据分析目前教学现状,还没有达成课标及相应教材教学的目的要求:反映为在如试卷中第28题,命制该题时是按学考大纲中:认识水平是属于了解层次,能力结构属于理解能力这么个要求的试题,但考试结果显示本题难度分是0.46,什么有这样一个结果呢?这个结果反馈到教学上,能给我们教学一线教师警示信息?由于该题属于了解层次的认识水平,命题有意回避用左手来判断安培力的方向,只要求了解通电直导线在匀强磁场中是否受到了安培力作用,这样设问,命题设计难度降低了许多,该题中两个物理量“电流、磁场” 的方向以图形在纸面上呈现,只要能判断电流方向、磁场方向是互相平行或垂直,根据学生学过的知识,答案就很容易确定了。学生在这个内容的学习过程,要解决通电直导线直在匀强磁场中受力方向的关系要建立在三维坐标上、学生具备空间三维坐标概念后是很容易理解的,关键是要掌握这一知识,教学难点在哪里?是物理知识吗?如果学生没有用一维、二维坐标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现在就要用三维坐标来描述和解决问题,那么象这样以上题目理所当然属于难题了,经过如这次物理科学考第28题实测结果,暴露了教学上的细节问题,事实上,物体做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时,它们的运动规律就是要用一维、二维坐标来描述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可能只是比较重视这些运动规律的结果及应用,而忽略了学生一维坐标、二维坐标建立的意义及应用,没有基础,更高深层次的那怕是认识水平较低的知识,学生也未必理解。还有如试卷中第29通电直导线附近小磁针偏转问题,也属前面类似原因分析,该难度是0.49,也进入了难题之列似乎意料之外,但反思我们的教学过程,却在情理之中。诸如此类,建议今后高中物理教学不仅只强调物理知识,满足于教材知识教学,期待通过解题理解物理知识,教师还可以通过物理知构建过程的方法给予学生指导性教学,新教材中“是什么”物理知识已削减,教师课堂讲授课中就可适当开展启发式教学,对一些“为什么”的问题预留时间,打破“满堂灌”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促使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形成,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更属有效。
3、认真研究符合课标要求所使用的教材特点、编者意图及各知识教学上的要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物理知识的储备情况、物理学习能力成因等因素研究分析,适时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如14年学考,从认识层次、能力结构类型上来看有第8、12、20、26、28、29、31和33题属于难度系数小于0.5以下的难题,说明学生在本次学考认知层次、能力结构要求没有达到,相比全国物理高考要求,学考关于认知层次、能力结构上还属于一个比较低要求,但不能因为还没有达到高考要求,教学上就提升更高的要求,
54
做出拔苗助长行为。这是完全违背教学规律的,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注意物理知识教学的阶段性,仔细研读教材,从中可以看出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的阶段性的要求,要严格按课标、教材要求进行教学,扎扎实实夯实学生各学段的基本知识及相应能力要求。
4、中学物理知识教学主要内容主要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2014年12月的物理学科学考题目命制充分考虑这一主要要求。从数据统计结果看:物理概念题(学考试卷中题号:1、2、4、5、6、8、11、16、18、19)有10道题,总分为23分,平均分是18.82分,难度系数是0.82,反映所考查的物理概念总体来说学生还是有所掌握。而如第5题关于力的图示,难度系数为0.65,说明学生对力的概念只是文字上记忆,没有真正全面掌握力的概念,即进一步理解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及表达方法,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混淆不清,第8题考查的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有38%的学生错误地把小球所受细绳拉力的反作用力认为是小球受到的重力,该题难度达0.44;物理规律有20道题(学考试卷中题号:3、7、9、10、12、14、13②、15、17、20、21、22、23、24、25、26、28、29、32、33 ),总分为65分,平均分是40.7分,难度系数是0.63,而实测难度系数为0.41的第33题,是在预设之中,但第12、20、26、28、29题难度系数小于0.5以下,是值得认真分析总结原因的,前面第二部分对试题应答情况相应作了详细分析,各地(市)各学校,要针对不同差异的学生落实按因材施教要求,按照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要求及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一般过程进行教学,虽说在考试中,学生某个概念(规律)不懂只丢掉相应这个概念(规律)的题目分,但物理知识作为一个体系(知识链),某些知识的不掌握,就意味着学生知识链是断开了的,前一知识不懂,就会影响后一个跟这个前知识的相关联的知识掌握。所以物理课堂教学中要抓住教学核心内容,对核心知识采用物理演示、教师讲解、学生小组讨论、练习等多种形式进行强化,改变教师讲,学生做练习题的单一教学方法,
5、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是我区一个教学薄弱环节,2014年学业水平考试物理学科也千方百计做好物理实验题的命制设计,但出于全区各学校实验条件及设备差异因素,公平地命好一道实验题很不容易,所以基础性的重要实验会频繁出现(如打点计时器),便如此,结果也不令人满意。全套试题中第9、15②、30、31题当作实验题的话,赋分总分为12分,平均分为7.36分,难度系数为0.61,属于中等难度(第15题①、②是文、理考生分开答题但又合在一起共同统计的结果,与每一题的实际作答有一定的偏差),大家可从试卷的实验题第15②、31题中看出:若学生实验中认真使用万用电表测电阻,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则这两道题的答案就明确应答了。有的教师总是具有这样的观念:认为实验题在各类考试中所占分数比例不大,讲讲实验,学生在考试中就可拿到该实验分了,花许多时间,那么认真做物理实验,似乎得不偿失,如果有这种想法,那真是一个误导,难道象万用表这样的常用测量工具,打点计时器等这样常用的实验器材学生对其原理的理解和使用真的可有可无吗?其实上,加强实验教学,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知识,是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养成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素养的关键。
6、2013、2014年学考,物理学科平均分都没有达到70分以上的预估值。也可能不一定是命题编制过难的原因。通过前面分析也找出了物理教学上对整体还达不到命题预估测的一些因素。另外,从数据统计结果来看,也出现地区差异,单纯从教学上来说,对不同学校的不同学生,根据学生实际,按照学生基础,在学生原有基础知识上因材施教,学生学有所成,就有了成就感,激励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也是教学中必须关注的问题,也希望更多教育界同仁参与共同讨论这些问题。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fjksw@163.com联系.
    最新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琼ICP备12003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