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学历| 高考 美术高考 考研 自考 成考 专升本 中考 会考 外语| 四六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翻译资格 JTEST
资格| 公务员 报关员 银行从业 司法 导游 教师资格 报关 财会| 会计证 经济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务师 资产评估 审计师
工程| 一建 二建 造价师 造价员 咨询师 监理师 安全师 医学|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 教案 论文 文档
IT类| 计算机等级 计算机软考 职称计算机 高校计算机 推荐-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招聘 军校国防生 自主招生 艺术特长生 招飞
 3773考试网 - 会考网 -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 内蒙古学业水平考试 - 正文

2016内蒙古会考地理历史生物考试说明大纲

来源:内蒙古教育招生考试信息中心 2015-11-9 12:49:14

附件下载: 
 
内蒙古自治区地理历史生物考试说明.doc


内蒙古自治区2016年普通高中地理、历史、生物学科学业水平考试说明

Ⅰ 考试性质
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中地理、历史、生物学业水平测试是在教育部指导下由内蒙古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国家考试,是依据高中课程标准实行的终结性考试,是考核高中学生是否达到国家要求的地理、历史、生物学科课程标准的水平考试,也是检测和评价高中地理、历史、生物学科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地理、历史、生物学科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将记入高中学生综合发展报告,为高等院校招生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
Ⅱ  命题指导思想
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中地理、历史、生物学业水平测试命题,以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历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及《内蒙古自治区2016年普通高中地理、历史、生物学科学业水平考试说明》为依据,从自治区高中地理、历史、生物教学实际出发,充分体现高中地理、历史、生物新课程的学科特点和功能价值。
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中地理、历史、生物学业水平测试命题旨在测试学生的地理、历史、生物学习能力与必备的地理、历史、生物科学素养,着重考查学生对地理、历史、生物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地理、历史、生物思维方法的掌握程度,从而有利于推动自治区高中地理、历史、生物课程标准的实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命题坚持能力与知识并重的原则,强调能力立意和基础知识相结合,在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对理解能力、获取与处理信息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多种能力的考查,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人类、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Ⅲ  考试内容和要求

地理:
一.测试的能力要求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1.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
2.能够从图表中提取基本的地理信息。
(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按题目要求作答。
(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
1.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表语言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
2.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1.能够体现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基本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3.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评价现实中基本的地理问题。
二.测试范围与要求
测试范围和具体内容
国家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必修课程内容,即地理必修Ⅰ、地理必修Ⅱ和地理必修Ⅲ的内容。
历史: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1.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
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四)论证和探讨问题
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2.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3.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二.考试范围与内容
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 历史必修Ⅰ、历史必修Ⅱ、历史必修Ⅲ三个学习模块的25个学习专题的内容。
考试内容               必修Ⅰ
                       必修Ⅱ
                       必修Ⅲ

生物:
一.考试的能力要求
(一)理解能力
1.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3.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 实验与探究能力
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的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三)获取信息的能力
1.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四)综合运用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一)考试范围
国家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必修课程内容,生物1:分子与细胞2:遗传与进化3:稳态与环境三个必修模块。具体的知识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呈现,要求掌握的程度在表中用Ⅰ和Ⅱ标出,实验内容掌握的程度在表中用文字说明。Ⅰ和Ⅱ的含义如下:
Ⅰ:对所列知识点要知道其含义,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
Ⅱ: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够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生物知识内容表
知识内容 要求
1-1 细胞的分子组成 
(1) 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2) 糖类、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3) 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Ⅱ


1-2 细胞的结构 
(1)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2) 多种多样的细胞
(3) 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 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5)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Ⅰ




1-3 细胞的代谢 
(1)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2) 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3) 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4) 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5)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6) 细胞呼吸 Ⅱ





1-4  细胞的增殖 
(1) 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2) 细胞的无丝分裂
(3) 细胞的有丝分裂 Ⅰ


1-5  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 
(1) 细胞的分化
(2) 细胞的全能性
(3)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以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4)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及防治 Ⅱ



2-1  遗传的细胞基础 
(1) 细胞的减数分裂
(2) 动物配子的形成过程
(3) 动物的受精过程 Ⅱ


2-2  遗传的分子基础 
(1) 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3) 基因的概念
(4) DNA分子的复制
(5)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Ⅱ




2-3  遗传的基本规律 
(1) 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2)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3)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4) 伴性遗传 Ⅱ



2-4  生物的变异 
(1) 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2) 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
(3) 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4) 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5)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 Ⅱ




2-5  人类的遗传病 
(1) 人类遗传病的类型
(2) 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3)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意义 Ⅰ


2-6  生物的进化 
(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2)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Ⅱ

3-1  植物的激素调节 
(1)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2) 其他植物激素
(3) 植物激素的应用 Ⅱ


3-2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2)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3) 人脑的高级功能
(4) 脊椎动物激素的调节
(5) 脊椎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Ⅱ




3-3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 稳态的生理意义
(2) 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
(4)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5) 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Ⅱ




3-4  种群和群落 
(1) 种群的特征
(2) 种群的数量变化
(3) 群落的结构特征
(4) 群落的演替 Ⅰ



3-5  生态系统 
(1) 生态系统的结构
(2)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3)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4)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Ⅰ



3-6  生态环境的保护 
(1)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2)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3)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Ⅱ


实验 要求
4-1  分子与细胞 
(1) 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 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3) 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4) 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5)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6)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7)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8)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9)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0)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11) 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掌握程度参考本考试说明的:
一、考试的能力要求
2.实验与探究能力
4-2  遗传与进化 
(1)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2)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3) 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掌握程度参考本考试说明的:
一、考试的能力要求
2.实验与探究能力
4-3  稳态与环境 
(1) 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2) 模拟尿糖的检测
(3)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4)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5) 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掌握程度参考本考试说明的:
一、考试的能力要求
2.实验与探究能力

IV  地理测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测试方式:笔试、闭卷。
二.测试时间:90分钟。
三.试卷分值:满分为100分
四.试卷结构
(一)题型比例
试题分为选择题和综合题两种题型,分值分别约占全卷分值的60%和40%。
(二)难度比例
试卷由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组成,易、中、难题占分比例约为7:2:1。
(三)内容与比例
高中地理必修Ⅰ、高中地理必修Ⅱ、高中地理、必修Ⅲ的内容和分值分别约占1/3。具体说明如下:

考试内容及要求
地理 1
课程标准 考试内容及要求





球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了解天体系统的概念、级别和层次,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Ⅰ)
2.分析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说明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Ⅱ)
3.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说明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Ⅱ)
4.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与科学的宇宙观,增强热爱地球、珍爱生命的情感。(Ⅲ)
 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了解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Ⅰ)
2.举例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Ⅲ)
3.说出太阳活动的标志和周期。(Ⅰ)
4.结合实例,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Ⅱ)
 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Ⅰ)
2.理解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规律。(Ⅱ)
3.理解昼夜更替的形成,并能区别晨线与昏线。(Ⅱ)
4.了解地方时、区时的概念及国际日界线的意义,并能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Ⅲ)
5.说出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Ⅰ)
6.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Ⅱ)
7.知道四季的天文含义,了解五带的划分。(Ⅰ)
 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划分依据,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Ⅰ)
2.知道岩石圈的范围。(Ⅰ)
3.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主要特点。(Ⅰ)












换 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1.了解岩石的成因类型。(Ⅰ)
2.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Ⅱ)
 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Ⅰ)
2.结合实例,理解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Ⅱ)
3.说出内、外力作用的含义及主要表现形式。(Ⅰ)
4.结合实例,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Ⅲ)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1.说出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来源。(Ⅰ)
2.知道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Ⅰ)
3.通过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Ⅱ)
4.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Ⅱ)
5.运用大气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相关地理现象。(Ⅲ)
6.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Ⅲ)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能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Ⅲ)
2.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Ⅱ)
3.理解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气压中心的形成。(Ⅱ)
4.理解东亚季风的形成。(Ⅱ)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1.了解锋面的概念及分类。(Ⅰ)
2.分析锋面对天气的影响。(Ⅱ)
3.理解气旋、反气旋气流运动状况及对天气的影响。(Ⅱ)
4.知道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Ⅰ)
5.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主要天气系统的天气特点并做简单的天气预报。(Ⅲ)
 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说出水循环的三种类型。(Ⅰ)
2.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Ⅱ)
3.结合实例,说明水循环的主要地理意义。(Ⅱ)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运用世界洋流分布示意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Ⅲ)
2.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Ⅱ)











性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说出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Ⅰ)
2.以某自然地理要素为例,分析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Ⅱ)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Ⅰ)
2.举例说明某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Ⅱ)
3.举例说明人类活动改变某地理要素而导致地理环境的变化,领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重要性。(Ⅲ)
4.结合案例,评价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Ⅲ)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Ⅰ)
2.了解陆地自然带的形成。(Ⅰ)
3.运用地图理解地理环境由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Ⅱ)
4.了解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Ⅰ)











响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了解影响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主要因素。(Ⅰ)
2.结合材料,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Ⅱ)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了解全球气候处于不断变化中。(Ⅰ)
2.说明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Ⅱ)
3.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Ⅱ)
4.列举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全球观与可持续发展观。(Ⅱ)
 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1.运用图表资料,说明某种自然资源(如水、土地、矿产等)在全球或我国的分布。(Ⅱ)
2.分析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某种自然资源(如水、土地、矿产等)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Ⅱ)
3.举例说明人类合理利用某种自然资源(如水、土地、矿产等)的措施,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Ⅲ)
 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1.结合材料,分析常见自然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危害。(Ⅲ)
2.了解常见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Ⅰ)

 


地理 2
课程标准 考试内容及要求




市      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1.了解人口自然增长的含义。(Ⅰ) 
2.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类型及特点。(Ⅱ)
3.结合实例,判断人口增长模式。(Ⅲ)
4.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政策,树立正确的人口观。(Ⅱ)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Ⅰ)
2.说出目前世界和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Ⅰ)
3.结合实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Ⅱ)
4.结合实例,说明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Ⅱ)
    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1.了解环境承载力的概念。(Ⅰ)
2.说出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Ⅰ)
3.说出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Ⅰ)
    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1.了解城市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与主要功能区的形成。(Ⅰ)
2.知道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及特点。(Ⅰ)
3.知道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Ⅰ)
4.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Ⅱ)
    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1.了解城市等级的划分依据。(Ⅰ)
2.结合实例,说明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的差异。(Ⅱ)
3.了解不同等级城市的数目、相互距离的特点。(Ⅰ)
 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知道城市化的概念和主要标志。(Ⅰ)
2.简述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和地区差异。(Ⅱ)
3.运用资料,说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Ⅱ)
4.举例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Ⅱ)
5.理解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对策。(Ⅱ)
 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1.运用资料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Ⅱ)








系 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1.了解区位的含义。(Ⅰ)
2.知道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Ⅰ)
3.结合案例,分析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Ⅲ)
4.了解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特点。(Ⅰ)
5.结合案例,分析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区位条件。(Ⅲ)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1.知道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Ⅰ)
2.结合材料,分析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Ⅲ)
3.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工业的影响。(Ⅱ)
4.了解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及工业地域的形成。(Ⅰ)
5.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Ⅲ)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Ⅲ)
    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1.说出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Ⅰ)
2.比较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Ⅱ)
3.结合材料,分析影响交通运输线与点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Ⅲ)
 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1.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Ⅲ)
2.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Ⅲ)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fjksw@163.com联系.
    最新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琼ICP备12003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