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公元前357年,罗马把借贷的最高利息限定为1/12,10年以后又把原有利率减半。公元前344年,通过延期债务偿付令,宣布禁止高利贷。公元前326年,通过新的法案,“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是人身作为其借款的抵押品”。这些变化说明了( )
A.平民的不懈斗争推动了公民法不断调整 B.罗马人主要依靠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
C.万民法适应了帝国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D.自然法精神在法律实践中获得充分体现
19.俾斯麦在回忆录中写下了最后的忏悔和期盼:“我过去的尽职行为也许恰巧是造成德意志走向衰落、没有骨气的原因。现在我们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巩固帝国议会,使它不再退化。”这表明,俾斯麦期望( )
A.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B.强化德皇的政治权威
C.完善德国民主政治 D.提升宰相的政治地位
20.在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过程中,有一个群体被称为反联邦党人。他们认为,宪法拟议的政府权力是比政府组织形式更为核心的问题。联邦党人最引以为豪的是创立了三权分立的政府形式,以为这一形式就能保证公民的自由。对此,反联邦党人并不乐观。由此可以看出反联邦党人( )
A.认为分权体制能够保证公民自由
B.对联邦政府权力保持高度警觉
C.强调制宪的核心是确保政府权力
D.希望继续维持邦联体制的现状
21.“(某一事件)从它给予世界发展的影响来说,超越了其他大革命。它在政治和社会经济变革的规模、深度和质量上,以及在给予周围世界以长久影响方面,几乎是史无前例的。只要提一下,大众福利国家和社会,也就是现代人道主义资本主义的形成乃是西方针对社会主义革命给它带来的威胁作出的反应,就足以说明问题了。”这一事件是指( )
A.马克思主义诞生 B.巴黎公社革命
C.俄国的十月革命 D.新中国的成立
22.抗战后期,反对殖民主义,主张在战后终结殖民地制度逐渐成为中国社会舆论的主流。1945年,中国代表团出席旧金山会议,提出必须重视战败国、殖民地及人民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情况之重要性,使彼等逐渐发展,获得独立或自主”的方案,得到了各国的称赞或同情。上述现象的深远影响在于( )
A.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 B.有利于重建战后的国际秩序
C.加速了中国收回主权的进程 D.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3.1972年3月,田中角荣说:“世界上有三个据点,即柏林墙、朝鲜38度线和古巴,这是东西方的三个接触点。必须使这三个接触点不发生纠纷,……有了日美中三国的等边三角形关系,就可以维护远东和平。日本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是比在亚洲成立另一个北约更强有力的安全保障。”这一言论认为( )
A.中日关系的重要性已超过日美关系
B.中日关系改善有助于缓和远东冷战态势
C.中美关系的改善可以促进中日建交
D.维护远东和平可以促使日本成为政治大国
24.1990年11月,在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成员国首脑会议上,北约和华约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两大军事集团“不再互为对手,相互将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并友好相处”,这“成为欧洲冷战时代结束的象征”。这一声明主要是基于( )
A.两大集团军事上势均力敌 B.世界政治格局日益多极化
C.欧洲一体化逐步走向深入 D.两大集团力量对比失衡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议会下院开会时,会议大厅里只有一张桌子,这张长条桌子从中间将大厅一分为二,执政党和反对党各坐一边,隔桌相望。更特别的是,两边前排就坐的议员连头衔都一一对应,一边是执政党的内阁成员,另一边则是与内阁成员相对应的“影子内阁”成员。1907年,保守党领袖张伯伦第一次正式建立反对党内阁,并使用了“影子内阁”这个形象的叫法。从此,反对党组建“影子内阁”的做法成了英国沿用至今的宪法惯例。“影子内阁”的最终目标是寻找机会取代执政党的地位,转为正式的内阁。这种潜在的“替代危险”对执政一方起到制约作用,“影子内阁”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了政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摘编自《民主与法制时报》
材料二
民初活跃于国会中的政党,可大致分为激进、保守二派。激进派的政党,严格说来,只有同盟会和国民党。统一共和党在并入国民党以前,是骑墙于同盟会与共和党之间的;民宪党则系由国民党分出。……统一共和党的党员虽有不少原属革命派,但以出身立宪派和旧官僚者为多,故在态度上较同盟会为温和。…… 与同盟会合组国民党的其他小党派,亦大多不是起于理想相同,而是因为眼见国民党将能在政坛上占优势。……至于正式国会后期出现的民宪党,虽系自国民党分出,但以吸收了许多进步党党员,在态度上亦较温和。作为激进派政党的同盟会和国民党,是使民初国会发挥功能的主要力量。如果在野党的功能是以言论和立法来监督政府,并以诉诸选民的办法促使执政者重视国利民福,同盟会和国民党确是具有这方面的资格与潜能。但以执政者无限制的伸张行政权,在野党和立法者愈伸展其监督权,结果使政治势力走向两个极端。当政治势力走向两个极端,而又不能取决于选民时,政治的危机即升高。民初国民党之策动“二次革命”、以及“二次革命”失败后执政者一意伸张一己的权力,均为政治走势走向两极端的表现,亦为政治危机升高的表现。结果是两败俱伤。
——张玉法《论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材料三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影子内阁”的特点和作用。(10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特点,并分析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活跃的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党制度有何创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5分)
2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汉学家史景迁认为,讲述中国近代历史的时候,总是从19世纪中国受的屈辱和侵略开始切入。40年前他在开始教授中国历史时就觉得这非常不合理,如果要更好地研究中国历史,我们应该从十七八世纪的中国开始研究。因为当时的中国在世界上表现出一种更自信的姿态。我们应该研究是哪些因素促成了中国在明朝之前的这种蓬勃发展和增长。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怎样导致了中国在19世纪末的衰落,我想这可能是更好的一种研究方法。
——《时代周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史景迁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