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一、导言
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出,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提出的相关问题是:
(1)为什么有的同学常在第三节课后感到心慌,注意力难以集中?
(2)学校召开运动会的时候,同学们为什么常常给运动员买巧克力?
(3)为什么糖尿病患者不宜吃甜食?
通过以上精心设疑,达到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的目的。
二、新课
(一)血糖的平衡
结合书中图 1-5,引导学生回忆。总结血糖的来源与去路,从而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血
糖在人体内的含量是稳定的,正常值为80~120 mg/dL。
引导回忆、总结的问题是:
(1)消化糖类的场所在哪?利用了哪些消化酶?什么叫吸收?
(2)肝糖元在什么条件下与葡萄糖进行相互转化?主要场所在哪?
(3)肌糖元在什么条件下分解?其分解的产物是什么,
(4)非糖物质在什么条件下转化为葡萄糖?能否全部转化?
(5)糖类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其氧化分解的主要场所在哪?
(6)葡萄糖可以转变成哪种氨基酸?经过什么方式转变?
学生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回忆、思考、分析、讨论、总结,达到了复习、巩固旧知识,培
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的目的。
(二)血糖平衡的调节
第 2 页 1.教师出示胰岛内各种细胞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回忆已学习过的调节血糖平衡的激素。
2.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
3.结合书中图 1-6,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胰岛素通过哪些途径降低血糖,胰高血糟
素通过哪些途径升高血糖?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这两种激素的了解。
4.教师提供有关肾上腺素的资料,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总结,使学生体会出人体内
有多种激素能够调节血糖的含量。
5.引导学生分析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了解动物激
素间的相互关系,对体液调节中的激素调节有较全面的认识。
6.通过分析产生各种激素的具体部位,引导学生探究对应的效应器是什么?神经中枢
又是什么?从而引出了血糖平衡的神经调节。
7.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总结使学生了解
血糖平衡的神经调节。
8.引导学生总结调节血糖平衡的两种方式,从而使学生对血糖平衡的调节有全面的理
性的认识,对生命活动的调节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糖尿病及其防治
1.引导学生分析:当血糖浓度低于或高于 80~120 mg/dL 时,可能引发的疾病?
引导探究的问题是:
(1)当血糖浓度低于 50~60 mg/dL 时,引发什么疾病?症状是什么?如何缓解?
(2)当血糖浓度低于 45 mg/dL 时,引发什么疾病?症状是什么?如何缓解?
(3)当空腹血糖高于 130 mg/dL时,引发什么疾病?此时会形成糖尿吗?为什么?
(4)当血糖浓度高于160~180 mg/dL时,会引发什么疾病,此时会出现尿糖吗,为什
么?
(5)血糖平衡有什么重要意义?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探究,使学生区分开什么是低血糖的早期症状、晚期症状,什
么是高血糖和糖尿,从而总结出血糖平衡的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重点分析糖尿病的产生原因及其防治。
(1)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如果你是一名医生,如何诊断糖尿病?
第 3 页 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小组讨论,认识到:只有当血糖超过了肾糖阈(160~180mg/dL),
才可能出现糖尿。所以,诊断糖尿病时,既要验血,又要验尿,只有同时出现了高血糖和糖
尿时,才患糖尿病。
(2)教师进一步引导探究:导致患者血糖升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胰岛素是人体内惟一降低血糖的激素。患者血糖升高,
说明胰岛素分泌不足,而胰岛素是由胰岛B 细胞分泌的,因此患者血糖升高的根本原因是胰
岛 B 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索分泌不足。
(3)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如何检测患者的尿中有糖?
这个问题,教师要利用学生已学过的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
加以解决。
在学生分析、讨论、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设计实验的原则和方法,要对
学生的设计方案做出评价,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学会设计实验的目的。最后教师
演示利用班氏糖定性试剂测定尿糖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其中的原因、得出
实验结论,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4)教师提供有关糖尿病患者会出现"三多一少"症状的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原
因?
通过深入分析、讨论,使学生明确产生"三多一少"的根本原因是血糖浓度升高,加深对
糖代谢、脂肪代谢和蛋白质代谢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