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
A.依据原文“早在艺术诞生的初期,原始的歌舞、表演、绘画、雕刻等,在当时也是
一种巫术或宗教活动,远古的图腾歌舞本身就是一种狂热的巫术礼仪活动。只是到后来,这种图腾歌舞才衍变分化为歌、舞、诗、乐、绘画、戏剧等等”,可知该选项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是符合文意的。
B.依据文中第五自然段,尤其是“艺术影响宗教,主要表现在参与宗教活动”、“增强
了宗教活动的仪式感与影响力”等句子,可知,艺术对宗教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主要表现在参与宗教活动,而“仪式感”、“影响力”等词语也强调了艺术对宗教活动表达效果的影响。
符合文意。
C.《西游记》、《封神演义》虽然在原文并未提及,但作为经典名著,考生对其内容应有
所了解,《西游记》、《封神演义》在人物塑造及情节设置上宗教色彩浓厚,这当然是宗教影响艺术的典型例子。选项的理解与分析符合原文内容。
D.强加因果。依据末段“艺术与宗教有着本质的区别。宗教也阻碍、束缚和限制着艺
术的发展。”选项“艺术和宗教有本质不同,宗教阻碍了艺术的发展”正确,而依据原文首段艺术“在掌握世界的方式上与科学有着本质的不同。”无法得出“艺术要发展就要紧密联系科学”的结论,属于强加因果。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4、D
解析:
A.金润泉进入金融领域应是“到杭州乾泰钱庄当学徒”的时候。
B.“表现了金润泉的懦弱”有误,应是表现了他的明智(或“睿智”)。
C.“资金不足”错误,原文说胡雪岩富可敌国,但是因 “烧钱”太多而放弃,“烧钱”
太多,准确理解应为花费巨大。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5、
①重视建设,开辟投资新路,修建杭江铁路和建造钱塘江大桥;
②投入资金,改善民生,大量投资于商贸、电力、教育、基础设施;
③热心慈善,服务社会,积极参加多个社会团体,尽力为地方做事;
④阻止破坏,保卫家园,满足周喦的要求,阻止其炸钱塘江大桥。
(1点 1分,4点 4分,先概述,再列举。如只列举无概述,该点不得分。考生若有其
它答案,如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6、
看法:
这种做法是值得肯定的。(看法态度,1分)
这是在特殊年代里金润泉的特殊做法。(原因背景,1分)
他这种做法也有原则和底线,他决不结交卖国投敌的汉奸和侵略中国的日军。(原则底
线,1分)
这种做法体现了金润泉务实、睿智的处世与经营之道和爱国思想。(性质评价,1分)
这种做法对金润泉的银行事业的发展和他服务社会理念的实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意
义效果,1分)
考生若有其它答案,如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本题考查考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级。
7、B、E
B小说虽然安排了两个主要人物,也有所对比,但纵观全文,这样写并不是为了突出某
一个,更多的是表现出陆、覃两位先生虽个性不同但互相欣赏,互相关爱和彼此敬重,刻画了具有坦荡襟怀的两位贤人形象。
E透过小说,作者在小说中表现的是对传统知识分子精神与节操的颂扬,对知识分子境
遇困窘的同情不是作者要强调的内容。
本题考查考生体会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8、
①陆先生为覃先生抱打不平而惩治“二花子”的情节照应了前文对陆先生外貌、籍贯、
家中摆设的描绘与交代,表现了陆先生的勇猛仗义;
②覃先生将病故的陆先生送回沧州安葬的情节照应了前文陆先生字文无的真正含义的
交代,表现了陆先生的故土情结及覃先生对陆先生的理解和情义;
③文末覃先生喝酒时心系陆先生照应了前文陆先生喝酒必请覃先生的情节,表现了两位
贤人彼此间的相互敬重。
④覃先生得到陆先生的笔法,买他画的人也多,名气渐扬照应了前文陆先生的牡丹、水
仙、桃画得好,要的人很多的情节,表现了陆先生对朋友的情谊和关照。
(1点2分,举例1分,分析1分;任意两点4分。考生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本题考查考生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9、
① 概括了主要情节,两位主要人物均以作图画画为生,故事情节围绕作图画画展开;
② 概括了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两位先生既有画才,更有贤德;
③ 蕴含了主旨,“贤”字,表明了作者对传统知识分子互相敬重的君子之风的敬仰与
颂扬。
(1点 2分,2点 4分;3点 5分)
本题考查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能力层
级为 F级。
10、D.
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
由是怤等皆坐贬。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 B级。
11、A
关内,古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统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叫关内。今指山海
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地区。历史上“关内”与今之“关中”不等同。
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级。
12、D.
没有将“卖官”的丞相元载法办。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13、(1)岁旱,民多死徙。栖筠为浚渠,分江流灌田,遂大稔。
常州这一年遭遇旱灾,老百姓多因饥饿而死在迁移(或:逃荒的)路上。栖筠为百姓
疏通渠道,分引长江之水灌溉农田,于是当年取得大丰收。
(“死徙”的省略“于”:在;浚渠:疏通渠道;大稔:取得大丰收。每点各 1 分。大
意 2分)
(2)帝欲相栖筠,惮载辄止。然有进用,皆密访焉,多所补助。
帝想任命栖筠为丞相,但因为惧怕元载就此作罢。然而有要晋升任用的人,皇帝都暗
中向李栖筠询求意见,栖筠的意见也多有补助。
(相:以„„为相;惮:害怕;密访:暗中咨询。每点各 1分。大意 2分)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级。
参考译文:
李栖筠,字贞一,世代都是赵人。小时候就死了父亲。他有高远的气度,为人庄重少言,体格高大形貌与众不同。他喜欢读书,大多数书籍都能通晓。他写的文章,简明流畅,切中要害。他不胡乱结交朋友。同族人经常称赞他有辅佐君主的才能,士人大多仰慕他。
关中地区过去依靠郑国渠灌溉农田,但豪族贵戚拦截上游水源,修建借水力舂米的水碓
以谋取利益,设置了将近百所水碓坊,抢夺了农业用水的十分之七。栖筠请朝廷彻底拆毁这些水碓(以保障百姓的农田用水)。李栖筠业绩很突出,有宰相般的崇高声望。丞相元载嫉妒他,让他出京担任常州刺史。常州这一年遭遇旱灾,老百姓多因饿而死在迁移(逃荒的)路上。栖筠为百姓疏通渠道,分引长江之水灌溉农田,于是当年取得大丰收。长期为盗的张度盘踞阳羡县西山这个地方,多年来,官吏征讨都不能取得胜利。到这时李栖筠派遣士卒追捕斩杀了张度。张度的分支余党都被歼灭,乡里安定到连晚上报警吠叫的狗声都没有。于是李栖筠又大力修建学校,学校正堂上绘《孝友传》给求学的儒生看,人人得到鼓励。他凭着政绩和品行晋升为光禄大夫。百姓为他立碑刻文颂扬其德。
苏州方清趁年成不好闹饥荒,诱骗灾民做盗贼,聚集了数万人。盘踞在黟州、歙州之间,凭借高山险阻自我防护,东南百姓厌烦之,并引以为苦。朝廷下诏命令李光弼派兵讨伐叛乱。刚好平卢行军司马许杲依仗军功大,擅自停留在上元(而不配合朝廷的军队),有觊觎江、吴之意。朝廷因为国家在受到创伤残破之后再次起兵征伐,就授予李栖筠浙西都团练观察使的职务,命他谋取许杲。李栖筠到任,大力部署安排武器装备,派遣口才出众的人携带厚重的财物到许杲军营犒劳士兵,让士卒们欢喜,强行破除了许杲的图谋。许杲害怕,率领全部人马渡过长江,抢掠楚、泗,其后溃散。李栖筠凭借功劳大,晋升为御史大夫。他又增设学校,上表推荐年高有声望的儒者河南人褚冲、吴人何员等,拜学官为自己的老师,亲自手执经书问询经意。远近的读书人趋附慕名而来,到了收学徒几百人的地步。
元载执掌国政时间长,更加放肆专横。栖筠向来方正刚直,没有什么屈服的。当时华原尉侯莫陈怤凭着优等考核补任长安尉,应当参拜御史台。李栖筠询问他的功劳,侯莫陈怤脸色大变,不能回答,于是自己承认是被徐浩、杜济、薛邕所引进推荐的,不是真正的优等。
当初,徐浩被罢免了岭南节度使官职,把价值数十万钱的贵重而美丽的珠宝送给元载,而杜济当时正担任京兆尹、薛邕任吏部侍郎。这三个人都是元载所亲近重用的,李栖筠一并弹劾这三人。皇帝还没决断,适逢遇到月食,皇帝问栖筠发生月食的原因,栖筠回答说:“月食显示对犯罪者的惩罚,现在欺瞒陛下包藏私心行事的人没有得到惩罚,上天好像是要以月食警示陛下吧?”由此怤等人都因罪被贬官。
帝想任命栖筠为丞相,但因为害怕元载就此作罢。然而有要晋升任用的人,皇帝都暗中向李栖筠询求意见,栖筠的意见也多有补助。栖筠见皇帝遇事迟疑不决,也内心忧愁愤懑。去世时,终年五十八岁,自己写好墓志铭。朝廷追赠他吏部尚书的官职,谥号文献。
14、A、D。
A. “旆拂西风,客应星汉,行参玉节征鞍”确实渲染了出使场面的宏大非凡,因为依据注
解,此次词人的友人也跟随出使,词人作此词赠别,意在肯定此次出使的意义与价值,而不是借出使场面讽刺南宋统治者。同时,下文的“争看”主语应是百姓,百姓争先恐后的围观出使的队伍,可见此次出使是得民心的,可知作者也并非借机讽刺当朝统治者。
D.“知素有、平戎手段,小试何难!”只是暗示了史达祖此次出使实际上还有“借此窥察敌情,为北伐战争作准备”的任务。达祖平戎手段很多,此次小试更无难处,所以不仅可以完成出使使命,还可以为北伐做好侦察工作。出使贺寿而消灭金国,过于夸张了。
答对 1项 3分,答对 2项 5分。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级。
15.
①伤悼故国之情,作者设想友人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看到故国荒凉破坏,故垒布满烟尘;
也抒写了自己的伤悼故国之情。
②对友人文才武略的盛赞之情,词中借用毛遂自荐的典故,暗示友人是有才之人,同时也直接评价友人文采斐然,且素有平戎之才;
③诗人对国家未来的自信豪迈之情,友人名动金国,说明南宋并不缺乏才俊,同时“立勋未晚”也洋溢着个人建立功业,国家必有未来的自信与豪迈;
④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借用典故,设想友人到达金国时,作者将从江南寄梅花以表思念,也希望友人能捎回书信以慰相思之情。
(每点 2分,观点 1分,分析 1分。任意 3点 6分)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鉴赏参考这是一首满含深挚情谊的赠别词,同时也流露出词人渴望抗金平戎的爱国情怀。
开禧元年(1205)七月,在史达祖随李璧使金前夕,吟社词友为之置酒送行,史达祖在
席上赠赋《龙吟曲·陪节欲行留别社友》词。作为他的亲密社友,高观国于是也写下本词,预祝友人完成使命,早日归来。词的上片设想出使盛况和出使途中的见闻感受,寄托了深深的亡国之痛;下片称赞词友的文韬武略,对其此次出使寄予厚望,并婉转表达了对密友的真挚情谊。
“旆拂西风,客应星汉,行参玉节征鞍。缓带轻裘,争看盛世衣冠。”旆:古代旗末状
如燕尾的垂毓,此泛指旌旗。星汉:即银河、天河,又称河汉。玉节:玉做的符节,古代用作出使的重要信物。几句大意是:持节使金的队伍即将跨马启程,旌旗在西风中飒飒飘动。你仿佛那乘槎上天河的海边之人一样,也是出使队伍中的一员。人们纷纷从四面八方涌来,争看个个身着宽带轻裘的豪华出行队伍,都说他们颇具盛世仪容,不输我大宋国威。开头几句设想出使前的盛况,旌旗、“玉节征鞍”、“缓带轻裘”、“盛世衣冠”等意象极力渲染场面的豪华,而“客应星汉”句则借用“乘槎上天河”的典故喻指出使,增添了几许神秘浪漫气息。据张华《博物志》载,传说天河与海想通,近世有位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乘浮槎前往天河,并遇一牵牛之人。后至蜀中问严君平,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
“吟倦西湖风月,去看北塞关山。过离宫禾黍,故垒烟尘,有泪应弹。”离宫禾黍:指
战乱后的中原故都。《诗·王风·黍离》序云:“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文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几句大意是:你在西湖边对着无边风景吟咏作诗,已有缕缕倦意,正好可趁此行一睹北边边塞之关山。当你经过“彼黍离离”的故国宫苑,目睹那布满烟尘早被废弃的防御工事时,你将油然而生黍离之悲、沧桑之叹,并为此掉下几滴酸楚的眼泪。此四句设想词友出使途中的感受,寄寓着词人自己的伤悼故国之情。
“文章俊伟,颖露囊锥,名动万里呼韩。知素有、平戎手段,小试何难!”颖露囊锥:
比喻有才能的人脱颖而出。据《史记·平原君列传》载,战国时,赵国平原君门客毛遂自荐请求随平原君出使楚国,以囊中之锥自比,后果然帮平原君出色完成使命。颖,锥尖。呼韩:即汉代的呼韩邪单于,这里借指金主。几句大意是:你所写的诗词文章英锋俊彩,绝伦超群,盛名甚至传到了金主耳中。而且我知道你平素对抗金平戎的策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正好可趁出使小试牛刀,相信你会很出色地完成出使任务。
这几句盛赞词友的文采武略,并表示现在正是他一显身手,为国效命的时候,并能不辱使命完成出使的人物。当时侂胃当权,力主北伐,李璧使金表面上是去祝贺金主完颜璟的生辰“天寿节”,实际则是欲借此窥察敌情,为北伐战争作准备。史达祖是韩侂胃的亲信,是坚决支持北伐的,因此被派陪李璧同行,是负有特殊使命的。这些情况想必词人也是深知的,故词中才提及“平戎手段,并云“小试何难!”表达出其对金国的蔑视和对抗金平戎的必胜信心。
“情寄吴梅香冷,梦随陇雁霜寒。立勋未晚,归来依旧,酒社诗坛。”吴梅:吴地(江
南)的梅花。这句用陆凯自江南寄梅花给范晔的典故,并云“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典故,表示对友人的思念。梦随陇雁:用梁简文帝《赋得陇坻雁初飞》诗中“相思不得反,且寄别书归”句意,盼望词友早日寄书信归来。几句大意是:估计你到达金国时已是秋冬季节,我会将一枝带着冷香的吴梅从江南给你寄去,也希望你能早日让那塞北的鸿雁将你的书信捎给我,以解我魂牵梦绕之相思。等你立功而回,我们依旧可以在一起饮酒赋诗,结社交游,共度美好时光。“情寄吴梅香冷,梦随陇雁霜寒”两句化用二典,表意委婉缠绵,富有韵味,而深挚的友情尽在其中。
全词工巧含蓄,情真意切,风致绮丽,用典生动贴切,颇有清真余绪,通篇叙事和抒情融合,议论和赞扬相称,个人之情和爱国之情统一,语言圆熟,如弹丸脱手,格调清新,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16、(1)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酒酣胸胆尚开张。
错、漏、多字,该空不得分。
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A级。
17、B
瓜田李下:喻指容易使人误解的地方。望文生义,使用不当。
奉为圭臬: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使用正确。
毋庸置疑:毋庸,不必。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不必怀疑,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使用恰当。
呼之欲出: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也形容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十分生动。也指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使用正确。
万人空巷:成千上万的人涌向某处,使里巷空阔冷落。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的盛况或新奇事物轰动居民的情景。使用不当。
炙手可热: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使用不当。
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18、B.
A.语序不当。应先“共商”合作大计,再“共建”合作平台,后“共享”合作成果。
C.病点:成分残缺。“延续”后面没有宾语与之搭配,可加上“的希望”。
D.最后一个分句暗换主语,应在“对”前加上“人们”。
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19、B
第一条横线:“对读书都有过思考和总结”与“不乏专门论著”之间可以是递进关系,
也可以是并列关系,所以四个选项都可以成立;
第二条横线可排除“只是”,因其过于绝对。也可以排除“\”,因为句子不通顺。“就是”和“是”的区别在于“就是”的语气更加强烈,用在此处更为恰当;
第三和第四条横线应为“固然„„但”的搭配,表示“承认人可分为两类,但同一类中
也有所区别”;
第五条横线“惟有”和“只有”都能成立,以突出强调后一种境界才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第六条横线可不填,以体现句式的工整:让„„让„„。
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20、
① 这种变化主要取决于音高。或:这种变化主要是看音高的变化(2 分)(“变化”
“音高”都涉及给 1 分,答及两者关系“取决于”或“主要”给 1 分)
② 是由控制声带的松紧决定的。或:和控制声带的松紧有关。(2 分)(“声带”“松
紧”各 1 分)
③ 声音就由高变低。(1 分)
解析:根据空格前面的关键词“变化”和空格后面“音高”一词以及文段最后一句所总
述的三者关系 “从而构成”的提示,第一处可填“这种变化主要取决于音高”或“这种变
化主要是看音高的变化”;
根据空格后“声带越紧,声调越高”、“声带越松,声调越低”的规律,第二处可填“是
由控制声带的松紧决定的”或“和控制声带的松紧有关”;
根据空格前“声带先松后紧,声音就由低变高”句式,结合照应关系,第三处可填“声
音就由高变低”。
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21、
(1) 描述漫画:一个人一只手搭在椅子上,另一只手放在额前,眼睛望向远方,他对身
边几条简陋的凳子不屑一顾,脑海中浮现出一张高档的皮椅,画面上写着 “工作岗
位”四个字。(主体内容:人、椅、想、字 2分,与寓意相关内容的描述性语言 2分)
(2) 寓意:讽刺了社会上一些人找工作不愿从基层做起,好高骛远的现象。或:找工作
时不能脚踏实地,眼高手低。(2分)
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22、作文
审题立意分析:
本次作文题型为新材料作文,题目由一则叙述性材料和写作要求组成。叙述性材料提供
了一个可供考生写作的具体情境,考生可据此具体情境中的要素(人、物、事件、细节等)
选取角度审题立意进行写作,也可在具体的要素分析的基础上进而延伸至人生、社会等更
宽广的层面上进行拓展写作。
材料中的要素有小莉、小雨、小树苗、下水道边的地砖缝。小树苗是一株成长中的小植物,而下水道边的地砖缝是小树苗萌芽生长的具体环境,现在长出了一株小树苗,这是引发小莉、小雨讨论的具体背景。小莉、小雨的话语代表了各自对小树苗生长于地砖缝中这一具体事件的看法。
小莉认为小树苗能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萌芽生长,这体现了生命的坚强,值得大家学习,小莉从小树苗身上意识到生命的顽强,因此认为要好好照顾小树苗。小莉的看法反映的是对弱小但顽强生命的尊重、赞扬。
小雨的看法与小莉有交叉之处,也意识到小树苗生命力的顽强,但她认为小树苗长错了地方,建议把小树苗移植到花坛里,如此,更利于小树苗的生长。从小树苗与生长环境的角度考虑,小雨认为应该为小树苗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
除了围绕小莉、小雨二人对小树苗生长在下水道边的地砖缝这一事件发表的不同看法选取角度立意外,考生还可以把小树苗作为立意的角度,小树苗生长于下水道边的地砖缝,一方面体现了生命的坚强,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发关于每一个生命生长环境的思考。同时,在立意写作的时候,要注意材料中的两个细节,一是“小树苗”而非大树,意指此处的生命应是处于弱小、发展状态的生命,而非蓬勃与强大;二是材料中小树苗从萌芽到生长的具体环境是“下水道边的地砖缝”,下水道,阴暗肮脏,地砖缝,空间狭窄。这两处均是命题材料所设置的具体细节。
综上所述,本题围绕小树苗生长在下水道边的地砖缝这一具体情境提供了三个立意角度。
小莉角度:尊重每一个卑微、弱小的生命;每一个卑微、弱小的生命都拥有生长、发展的权利;善待每一个卑微、弱小的生命。
小雨角度:为每一个卑微、弱小的生命提供合适的、良好的生存、成长环境。
小树苗角度:卑微与弱小不是放弃成长的理由。
需要提醒的是,不管是选取哪一个角度立意,所持观点均要来源于材料,不能凭空产生,考生可在对命题材料所提供的具体情境分析的基础上合理延伸,并展现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例如由“小树苗”与“走廊下水道边的地砖缝”的关系可以延伸至对人才与成才环境的思考、社会底层群体与平等尊重、社会保障的思考等,而这种思考的差别,也是区分考生写作水平、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准。
考生不能无视材料的存在,全文毫不提及材料内容,不能全文不联系材料的内容和含意。
例文示例:
为每一份希望提供发展的可能
佛山市顺德区乐从中学 谢植宣
一株小树苗长在走廊旁的下水道边的地砖缝中,无疑,这是生命的坚强。对此,小莉赞叹不已,但除了赞叹,面对那生长在下水道边的地砖缝中的不屈的小生命,我们是否还应该要做些什么呢?
是的,这一株小树苗理应为我们所赞叹。在地砖缝中如此逼仄的环境中依然能萌芽生长,这令人肃然起敬。生活不易,生存不易,他们不能选择生长的环境,但依然去争取生存的可能与生长的姿态。一株小树苗,不能扎根于肥沃松软的土壤,不能享受那惬意的阳光雨露,下水道、地砖缝,这就是他们所面对的生存现实。蚊虫的滋扰自不会少,甚至那从走廊上经过的每一个步伐,都有可能令他们弱小的生命陷于夭折的境地。这是生长在走廊边的下水道边的地砖缝中的小生命所面临的人生。
而现实生活中,如此的小树苗难道还少吗?犹记得那张被视为“希望工程”宣传标志的照片,照片中,手握铅笔的大眼睛女孩,直视前方,眼中满是希冀。这一张照片曾经打动了无数人,也让我们更为明了“希望工程”的“希望”所在。而那位大眼睛女孩,又何尝不是一株生长在下水道边的地砖缝中的小树苗?弱小与卑微并没有剥夺他们对希望的执着、对未来的憧憬,但我们,难道只作为旁观者俯视之,然后为之鼓掌,表现我们的怜悯与赞叹吗?
不,这是远远不够的,这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与作为,而应该像小雨一样,在赞叹之后,为改变它们的现实处境作出应有的努力,为它们的成长提供更好的环境,让它们也能像其他的小树苗一样能汲取成长的必要养分、享受那阳光雨露,而不是顾影自怜、自怨自艾。他们不能选择生存的环境,但我们能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环境,让每一个弱小、卑微的小生命都能感受到生命的平等与成长的尊重,让每一个匍匐前行的个体都能感受到希望的力量与奋斗的意义。
这是一种美好,一种温暖的美好。不是鄙夷与遗弃,不是止步于怜悯与同情,不是满足于赞叹与感动,而是满怀着对生命与奋斗的敬意为现实的改变作出努力,就像“希望工程”,给与希望,创造希望的可能,让每一株小树苗都有成为参天大树的可能。这是一种温暖的美好,也是让我们奋斗的力量源泉。
因此,当我们注视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下水道、看到地砖缝,看到那在地砖缝中坚强成长的小树苗,除此之外,我们还会看到那落后的乡村、那破败的瓦房、为生活辗转奔波的农民工、在城市蜗居一角的青年......生存的现状与生活的状态千姿百态,但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不应厚此薄彼。每一种努力,都应令人尊重并肃然起敬,而每一个个体的成长与发展,都应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不管你是弱小、卑微的小树苗,还是高大挺拔的参天大树。
为每一份希望提供发展的可能,让每一棵小树苗都能茁壮成长,这是我们的愿望,也是我们的责任。(1086字)
不论何方,光芒万丈
佛山市南海区石门高级中学 程晟
一株生长在下水道边地砖缝中的小树苗引起了两位同学的讨论。小莉认为它生命力真强,而小雨则认为它长错了地方,应该挪到花坛里,这样才会长得更好。
于我而言,我更认同小莉的观点。
诚然,挪至花坛,加以呵护,也许长势确实会更良好。但,那是实用至上功利主义者的观点。从生命本质意义上来说,有太多的因素不是我们“挪”一下就可以改变的。比如我们的出身、遗传、家境、血缘、所处的客观环境等等。身处何处无法改变的前提下,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像小雨同学所看到的那样焕发出足够的光芒,让生命有足够的精彩。
正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那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人不正因为处于一个“错”了的时代,“错”了的地方吗?不抱怨环境,是金子总会发光。平凡之处更显伟大,恶劣之境方显坚韧,逆境之中更显价值。我赞美小树苗,不是因为它将来枝繁叶茂,能遮风挡雨,取木建房,而是因为它们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地,不断地接近太阳,把枝丫伸向天空,去抚摸温暖的风,去拥抱迷人的蓝。它长势良好,枝繁叶茂只是守林人,木匠所关心的。生命本身有它独特的完美。超越实用至上功利主义的想法吧!逆境之中体现出来的蓬勃的生命力与精神才是它们的价值所在。论起生长环境,应该没有比黄山松更恶劣的了吧?无一丝土壤的乱石堆上!可是,世人为何赞美黄山松?
顾城在《哲思录》一书中这样写到:“生命本身就是闪耀的此刻,不是过程。就像芳香不需要道路一样。”是的,就像精神不会被所处位置而阻挡一样。面对恶劣环境,不屈的生命力才是我们所提倡的。这样会激励更多平凡的人们不放弃对生活梦想的追求,不失去对生活的期盼,不抱怨自身,不埋怨周遭,而是全身心投入到更精彩的拼搏中去。于社会,这是有大裨益的。《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出生农村,忍饥挨饿,置身于暗无天日的地下煤矿中。虽有机会换个工作环境。但他做出的选择却是留下,留在大地的深处,为什么?因为他懂得了生命的真谛在于永不止息的奋斗。
所有被风吹过的树,才显得有神。这风,是电闪雷鸣,是狂风暴雨,是无情水火,是穷乡僻壤……但也正因此,它装饰了自然的四季。就像无数身处平凡岗位的人们,风里来雨里去,他们装饰了梦想一样。
感谢小树苗,它虽比四季短,却比世界长。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