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示例二:
论题:权力转移推动国际秩序的变迁
论点:20世纪后特别是二战以后,西欧的衰落和美苏的崛起推动两极格局的形成。
论证: 从19世纪末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制度渐趋完善,至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控制联合国,建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而传统的力量中心西欧衰落;苏联通过计划经济体制快速实现工业化,二战中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实力迅速增强,成为与美国匹敌的大国。在这种局面下,二战后世界形成了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参考示例三:
论题:权力转移推动国际秩序的变迁
论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解体以及经济实力的多极化推动着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论证:20世纪90年代,苏东剧变的发生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随着美国实力的相对削弱,中国、俄罗斯、欧盟、日本、第三世界等力量的崛起,国际权力发生转移,推动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44.答案要点(15分)
(1)限制诸王权力,严禁朝臣交结诸王;整饬吏治,选贤任能;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禁绝奢靡之风;(任答3点给9分)
(2)消除了动乱隐患,有利于巩固和稳定政权;使朝廷官吏清明,加强了统治;促进了农业生产;增强了国力,开创了开元盛世。(任答3点给6分)
45.答案要点(15分)
(1)南越政府腐败,军心焕散;美国国内的反战运动使其政府不能有效运作;美国低估了越南人的民族主义力量,过度高估了现代化武器的力量。(每点2分,共6分)
(2)使美国在冷战中处于守势;客观促使中美关系的缓和;加剧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经济陷入“滞胀”;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每点3分,共9分)
46.答案要点(15分)
(1)列强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清政府内部腐化,摇摇欲坠;买办的支持(每点2分,共6分)
(2)主张的官督商办模式开创了近代股份公司的雏形;推动了洋务民用企业的开办和发展;增强了清政府抵御外敌的力量;过分强调国家垄断,忽视市场规律,导致洋务企业后期发展艰难,甚至破产。(每点3分,共9分)
地理答案
一:选择题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D
B
C
D
C
A
B
D
B
A
D
二:综合题答案
必答题部分:
36. (22分)
(1)特点:主要分布于南岭及其以南(热带、亚热带);分布集中;广东、广西、海南三省种植范围广(每点2分,任答其中两点得4分)
原因:该区域多低山丘陵地形,宜林地广;气候适宜(地处南亚热带,高温多雨,与原产地气候条件相似),适合桉树生长;(每点2分,共4分)
(2)种植密度大(郁蔽度高),林下光照条件差;轮伐周期短(速生桉初期生长旺盛)、种植密度大,耗水耗肥量大;大量施用除草剂,抑制林下灌草生长;炼山烧荒,破坏原生灌草植被(每点2分,共8分)
(3)理由:控制种植密度,延长轮伐周期,生态可良性发展;林牧结合,多种经营,可保障经济收入;相关产业基础好,林纸浆产业链完善,社会效益高(每点2分,共6分)
37. (24分)
(1)(夏季)吹向该地的西南季风来自于干旱的阿拉伯半岛,水汽含量少;地势低平,气流抬升作用不明显,故难以形成降水。(每点2分,共4分)
(2)巴基斯坦西南部气候干旱,人口稀少;对外联系不便,港口腹地小,货运需求量小;区域经济落后(农业规模小、工业化水平低),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缺少农矿产品及工业制成品出口。(每点2分,共6分)
(3)
优势:该地能源、资源丰富;地广人稀,地价低;环境容量大;港口水运条件好(优势角度任答其中两点,得4分)
劣势:气候干旱、环境恶劣;河湖稀少,水资源不足;配套产业(工业基础)、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劣势角度任答其中两点,得4分)
(4)完善港区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建设中巴铁路、疏港公路,拓展港口经济腹地;(巴方)提供优惠政策与法律保障,吸引外资;(利用资源、劳动力优势,)发展临港加工业;注重环境保护措施(其他措施合理也可得分)(每点2分,任答其中三点得6分)
选做题部分:
42. [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10分)
(1)(石英砂岩)峰林、峡谷:石英砂岩深厚,经长期流水切割,坡陡沟深;
(2)原始森林公园(野生动植物多样):气候温和湿润,多山地(山高谷深);地理位置偏僻,人类活动影响较小;
(3)特色宗教民俗:地处湘西,少数民族传统居住区;
(4)云海(多云雾):气候湿润,海拔高,森林广布,空气湿度大;
(5)瀑布(溪流):地势落差大,降水多,森林涵养水源效果好,多溪流叠瀑。
(每点2分,共10分。正确说出景观,不说明理由或者说明不正确的,每点得1分)
43.[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1)
变动:海岸线受侵蚀(向陆地方向退缩)(2分)
原因:陆地无新泥沙来源;沉积物松散,易遭受侵蚀;沿海风浪、潮流作用强;(每点2分,任答其中两点得4分)
(2)措施:建防护林;修建护岸工程(每点2分)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