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宋之际,乡村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唐宋推行的科举考试制造了一个拥有特权却居于乡间的士绅阶层。宋代以后,在大举将地方神明纳入国家祀典的同时,随着识字率的激增和文化的相对普及,中央的秩序、教化逐步延伸到基层。吕大钧首创“吕氏乡约”,后由王守仁发扬光大;朱熹等理学家则开始将宗族制度庶民化。迨至明后期,里甲制度崩坏,就由乡约、保甲承担了村落治安职能。清代的里甲、保甲、乡地、宗族、包税人则承担催征赋税的职能,基层自治功能被明清时期勃兴的宗族等各种社会组织分担。
鸦片战争后,在内乱外患的打击下,农村社会的权力组织趋向解体。进入20世纪,清王朝推行新政,传统的乡里制度、保甲制度被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1909年清政府颁行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列举了乡镇“自治事务”,包括:学务、卫生、道路工事、农工商事务、善举(救贫事业、育婴等)、公共事业、筹集款项等。这既减轻了朝廷负担,又赢得士绅的支持。然而真正重要的国家赋税、行政、司法、警政等核心权力,仍严格把控在朝廷手中,绝对不允许乡镇自治机构插手。晚清时期,士绅通过参与地方自治活动,涉足工商实业、新式教育以及各种文化政治事业,重新设计自我角色,谋求自己的位置。他们中间有许多人开始接受民主思想,开始向资产阶级阵营靠拢。
——摘编自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至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特点,并指出其形成的历史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乡村治理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及影响。(13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可·波罗是意大利的旅行家和商人,据其在游记中自述,他1271年自威尼斯出发,1275年到达元朝大都,1295年回到意大利,以下是其行程示意图。
图11
材料二 1792年9月受英王委派,马戛尔尼使团从英国朴茨茅斯港出发前往中国。1793年6月抵澳门,7月在舟山登陆,1794年9月回到英国。下图是其航行路线图。
图12
综合以上两则材料,提取相关历史信息,并据此拟定一个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恰当,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12分)
请考生在第42、43两道地理试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2.(10分)【旅游地理】
红其拉甫口岸地处中国新疆喀什地区西南部,建于帕米尔高原上的一个通外山谷。是我国与巴基斯坦唯一的陆路进出境通道,也是通往南亚次大陆乃至欧洲的重要门户。海拔4733米,是世界上海拨最高的口岸,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50%,风力常年在 七八级以上,最低气温达零下40多摄氏度,波斯语中也被称为“死亡之谷”。红其拉甫为季节性口岸,每年5月1日-10月31日对旅客开放,其余时间对旅客关闭。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制约游客去红其拉甫口岸旅游的自然条件。(6分)
(2)简述红其拉甫口岸的开放对喀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4分)
43.(10分)【环境保护】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主要是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酸性物质所造成的。读我国长江三角洲某市 “2008年酸雨PH值及各级酸雨频率逐季平均值图” (图8)。回答问题。
(1)读图,指出该市酸雨频率的季节变化特征。(6分)
(2)说出该市酸雨PH值季节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原因。(4分)
请考生在第44、45、46三道历史试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4.(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元末,监察制度形同虚设,吏治松弛,官吏队伍贪腐严重。明初,因权力的再分配和缺乏相应的监察机制,统治集团内部不同派系之间斗争激烈,左丞相胡惟庸更是掌“生杀黜陟”大权。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藉左丞相胡惟庸案发,对监察制度进行改革。罢御史台,改置都察院。“罢御史台者,非罢御史,罢其总领之御史大夫”、只设左,右御史中丞,正二品,这样监察百官的长官与六部长官平级,以便互相牵制。都察院作为独立的监察系统与政务、军旅并列。在都察院系统之外,还构建了一个由皇帝直管的六科给事中,负责监督六部,同时亦限制都察院的权力过大。都察院与六科给事中在中央监察方面权责范围基本一致,只是在系统、组织机构方面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又互为表里。在地方,将全国分为13道,每道设置按察司,巡按州县,考察官吏。除此之外,在洪武年间先后订立了一系列重要的监察法规,主要有《大明律》、《宪纲条例》、《奏请点差》、《出巡事宜》等。
——摘编自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太祖监察制度改革的背景及内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太祖监察制度改革的影响。(6分)
45.【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二战初期,美国虽尚未参战,但海杈战略家们已先后提出“两洋海军法案”、“猎犬计划”、大西洋护航等战略。这些战略计划使美国在表面中立的同时能够对时局加以有效应对。参战后,美国在坚持“欧洲第一”战略的前提下,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两个战场与德日展开了激烈的海权争夺战。罗斯福总统重新设立了美国舰队总司令的职位,舰队总司令直接向总统负责,并挑选了原大西洋舰队司令欧内斯特·约瑟夫·金担任该职。此后,舰队总司令同时兼任海军作战部长,统揽了海军部军事大权,成为美国历史上权力最大的海军官员。
在长期的海上消耗战中美国的优势逐渐突显。美国煤、原油、钢铁、炮弹的产量分别是日本的11倍、222倍、13倍和40倍。长期消耗战给日本带来了毁灭性后果。太平洋战争第一年美国丧失了约40%的主力舰,日本丧失了约30%。美国大规模的舰船建造项目很快弥补了损失,并建造了更多的战舰,但日本连丧失的部分都无力弥补。经过激烈的海权争夺战,美国最终取得了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制海权。
——据卞秀瑜《二战期间美国世界海权霸主地位的确立》整理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在二战中取得制海权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取得制海权对二战进程的影响。(6分)
46.(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徐寿,1818年出生于手工业之乡江苏无锡。徐寿“少好攻金之事,手制器械甚多”。亦“尝一应童子试,以为无裨实用,弃去”,后遂潜心于科技研究。徐寿深受欧洲译著中“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科技思想的影响,自制机械时“必将究察物理,推考格致,始觉惬心”。1865年,徐寿等人在曾国藩的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难,未假洋人之手,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黄鹄”号,被赞为“显示中国人具有机器天才的惊人的一例”。1868年起,徐寿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从事翻译工作17年,首创化学元素的音译方法,新造出如硒、碘、钙、锂、钠等汉字,大大降低科学著作的阅读门槛。徐寿晚年在上海开办我国第一所科技学校——格致书院,并与英国人傅兰雅合作创办了中文科技期刊《格致汇编》。1884年卒于格致书院寓所。
——根据白寿彝《中国通史》、《大学智慧》整理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徐寿进行科研活动的有利条件。(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徐寿的主要成就及其历史意义。(9分)
汕头市2017年普通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文科综合(地理)参考答案
36.(24分)
(1)地处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两大板块交界处,板块相互碰撞挤压使地表抬升,形成一系列紧密的平行山脉(2分);在地形抬升过程中,分布于山谷的河流侵蚀切割作用加剧,从而形成了山高谷深、山河相间的自然奇观(2分)。
(2)原因:纬度较低,地跨热带、亚热带,热量充足(2分);受夏季风(西南季风)影响,降水丰富(2分);相对高差大,垂直地域分异显著,自然环境复杂多样(2分);山高谷深,区域空间相对封闭独特,导致生物多样且多特有物种(2分)。
(3)背靠玉龙雪山,有清洁的高山冰雪融水,灌溉便利(2分);海拔高,空气稀薄,光照充足,雪桃色彩鲜艳(2分);气候温凉,生长周期长,积累的营养物质多(2分);病虫害少(或土壤优质,富含多种微量元素)(2分)。
(4)赞成。该地区自然环境优越,适合丽江雪桃的生长(2分);丽江雪桃口感好、营养丰富,绿色无污染,市场竞争力强(2分)。
不赞成。地处西南偏远山区,交通不便,远离市场(2分);大规模种植会引起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2分)。
37.(22分)
(1)降水量西多东少(2分)。西侧为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东侧为盛行西风的背风坡,降水少。(4分)
(2)与大陆分离早,孤立于大洋之上,进化环境封闭而单一;生存环境优良,食物充足;缺少天敌,缺少竞争动物;受人类干扰影响小。(8分)
(3)霍巴特附近为海湾,风浪小,便于登陆;气候温暖,降水适中,适合居住;地形平坦开阔,适合城市建造;位于河口地区,水源充足; (8分)
42.(10分)
(1)位置偏僻,远离客源;海拔高,气温低、紫外线辐射强、缺氧等自然环境恶劣;受气候因素影响,旅游季短。(每点2分,共6分)
(2)增进了中国与西亚、南亚以及欧洲等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带动了喀什地区旅游、外贸、商业、运输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得4分)
43.(10分)
(1)季节变化特征:酸雨频率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冬春季最高,秋季最低(2分);弱酸雨频率,夏季和冬季高,春秋季低(2分);强酸雨频率,春季高于其他季节;(2分)
(2)夏季PH值明显高于其他各季(2分);夏季降水量大,稀释了酸度(2分)。
2017年汕头市普通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政治试题
12~16 DACCD 17~21 BAADD 22~23 BC
38.【答案要点】
(1)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正确履行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激发市场的活力,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公共服务能力。(3+3+3+3=12)
(2)放宽市场准入规则可以降低企业进入市场的成本,提高企业进入市场的积极性和速度,使市场上企业的数量增加,从而导致供给增加和竞争力增加;供给增加意味着商品种类的丰富和数量的增加,有利于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竞争加大有利于提高商品质量,降低商品价格,最终使消费者受益。(6+3+3=12)
39. 【答案要点】
(1)文化是人类世世代代长期积累下来的,只有发挥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积极作用,一个社会才能兴旺发达,一个人才能全面发展,植根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促进了四海之内皆兄弟、人人为公、和谐正义的社会文化氛围的繁荣和发展,有利于滋养仁义、礼信、忠孝的个人道德情操,让真情大义为民族复兴做贡献。(2+3+3+4=12)
(2)示例一:该观点具有合理性。人能够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情之至真,就是“情”要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就是站在广大人民的根本立场上,在生活和学习乃至各项工作中都要尊崇常理,就是尚大义。相反的,不重真情,往往表现为生活中自私自利和工作中的例行公事脱离实际,寡情往往是薄义。当然,如果感情用事的泥沼,则经常是有伪大义的。(1+2+4+3+2=12)
示例二:该观点存在错误。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之常“情”不一定能符合客观实际,不一定能符合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以情为重容易造成在生活中出现错误,多情误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感情用事,更是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道理,忽视了大义。因此,有情未必就是有义,我们既要有真情,还要尚大义。(1+2+4+3+2=12)
(3)按照设问的要求拟定,内容开放。示例:
(个人的角度、行动的角度)
点燃真情大义,照亮他人照亮自己
以行动成就真情,让大义走进生活
(社会的角度,思想的角度)
社会和谐之花需要真情大义浇灌
人间自有真情在,天地处处存大义。
2017年汕头市普通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A B A C D C A D D B B D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40.(25分)评分标准:
(1)特点:由官方主导向官绅结合发展(或乡村治理的力量向多元化发展);士绅发挥较大作用;中央的权力逐步延伸到乡村;弥补国家管理体制的不足(或维护社会稳定和征发赋税;是官方机构的有益补充);乡规民约进一步发展;基层治理与宗族管理紧密结合;儒家伦理(理学/心学亦可)不断渗入乡村治理;是自然形成的自治状态。(每点2分,任意3点,共6分)(改写、摘抄恰当同等给分,如:乡村自治组织逐步发展;中央政府借助乡村组织稳固统治。)
原因:稳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科举制的推行,促使士绅阶层兴起;文化、教育的发展;儒学的发展和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宗法制庶民化和乡村族权的发展;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行政管理面临人口增长的压力;国家赋税制度的调整。(每点2分,任意3点,共6分)
(2)变化:传统乡村治理组织趋向解体(或农村社会权力组织趋向解体);纳入国家政治制度体系(被现代乡镇地方自治取代);新的地方治理体系兴起;地方自治事务进一步拓展;乡村治理法制化。(每点2分,任意2点,共4分)
原因:列强侵略与农民起义破坏了传统自治组织;清末新政改革的推动;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传统自治组织失去存在的土壤;近代工业的兴起;西方文化的传播(或西学东渐)。(每点2分,任意3点,共6分)
影响:促进了乡村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减轻了政府负担,缓解了社会矛盾;培植了民主革命的力量。(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3分)
41.(12分)评分标准:
拟定论题(2分):考生能依据材料描述历史现象,拟定一个合适的论题得2分。若论题合适且包含明确观点可将观点分合并相加。(示例:欧洲人的两次东方之行(2分);新航路开辟改变了东西交通方式(4分)。若考生仅根据其中一则材料提出论题,论题恰当得1分。)
提出观点(2分):综合两则材料提出观点,且观点明确,符合史实得2分。若考生仅根据其中一则材料提出观点,观点明确,符合史实得1分。
结合材料(2分):考生能结合材料的历史信息进行分析得2分。
结合史实(2分):考生引用史实准确,选取运用恰当。(2分)
论证逻辑(4分):综合判断,考生对材料分析准确,引用史实有证据力,能紧扣观点展开论述。(4分)
示例一:论题:欧洲经济中心发生转移(4分)
13世纪东西方交往只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或路上丝绸之路,地中海地区是必经之地,地中海是当时欧洲经济中心(结合材料2分)。随着新航路开辟,地中海不再是必经之地,欧洲经济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逐步成为海上霸主(史实2分)。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出发,马戛尔尼从英国出发沿着新航线来到中国反映了欧洲经济中心发生了巨大变化(观点)。(综合判断论证逻辑4分)
示例二: 论题:新航路开辟改变了东西交通方式(4分)
15世纪以前,东西方交通主要通过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路交通和航海相结合,从马可波罗的行程路线和耗时可以反映出需要多次中转,非常不便(结合材料2分)。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可以绕过好望角直接航行至中国(结合史实2分)。马戛尔尼的行程路线和耗时可以反映出东西方交通方式越来越便利,航海交通逐步取代陆路交通成为中西交通的主流(观点)。 (综合判断论证逻辑4分)
示例三:论题:从民间交往到官方交往(4分)
汉代以来,丝绸之路多以民间商贸、文化、宗教、艺术交流为主,官方交往很少(史实),马可波罗来华属于个人行为(结合材料)。地理大发现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特别是英国工业革命后,急需扩大市场,进而推动英国向世界各地扩张商品市场(史实2分)。英国派出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企图打开市场(结合材料2)。这反映出中西交往逐步由民间交往发展到官方交往(观点)。(综合判断论证逻辑4分)
示例四(仅依据一则材料,最高可得10分):马戛尔尼访华(1分)
18世纪的清王朝,经济繁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18世纪中后期,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史实2分)为打开中国市场,英国政府遣马噶尔尼为使,意图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结合材料2分)。马戛尔尼访华事件是工业革命发展的产物(观点1分)。(综合判断论证逻辑4分)(可供选择的角度:欧洲人世界观、地理认知的变化;从马可波罗来华与马戛尔尼来华建立因果关系;对马可波罗来华事件提出质疑;从欧洲人的两次来华路线进行比较;元、清两代都城的角度;元、清两朝的国际地位;从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的角度;两次来华的航海知识技术比较的角度;从泉州、澳门、舟山等地切入论证中国东南沿海的经济状况等均可)
44.(15分)评分标准:
(1)背景:吸取元末吏治腐败的教训;明初权力斗争激烈;派系斗争导致君主权威受影响。(任意一点3分)
内容:设置多个独立的监察系统(罢御史台设都察院同等分);限制监察机构扩权滥权;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全方位的监察体制;监察机构直接向皇帝负责;颁布监察法规。(每点3分,任意2点,共6分)
(2)影响:以小制大,内外并举有利于惩治腐败;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重叠的监察机构影响行政效率;过度依赖于皇权,导致监察机构走向衰败。(每点3分,任意2点,共6分)
45.(15分)评分标准:
(1)提前制定了有效的战略战术;拥有高效的管理体制;美国工业实力超过对手(或美国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德日工业实力不如美国);美国重视发展海军;美国有优越的地理条件(或美国本土远离战争);盟国的配合等。(每点3分,任意三点,共9分)
(2)有利于美国取得太平洋战争主导权;整体上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或以下任意一点:摧毁日本海上力量,加速日本法西斯的投降;为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提供了条件,加速德国法西斯的失败;支援了非洲战场);配合中国抗战。(每点3分,任意2点,共6分)
46.(15分)评分标准:
(1)条件:成长于手工业发达的地区,很早接触器械制作;工商业经济发展;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近代自然科学的传播;洋务运动的开展(或洋务派的支持)。(每点3分,任意2点,共6分)
(2)成就:研制成功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翻译一系列西方科技著作;创办科技学校,推广科技教育;创办科技期刊。(每点1分,任意3点,共3分)
意义:推动西方近代自然科技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中国传统科技向近代科技转变;推动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鼓舞民族救亡图存运动;提高了民族自信心。(每点3分,任意2点,共6分)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