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孝感市2012年中考语文试卷第18题的看法
孝感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国瑞
孝感市2012年中考结束以后,孝感教育科研网发起了一个征文活动,欢迎全市初中各科教师和关心初中教育教学的高中教师对今年我市的中考试卷或具体试题进行深度解读与科学评析,以促进我市初中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许多富有教学责任心或教育使命感的教师纷纷撰文,对孝感市2012年中考各科试卷或试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客观的评价,其中不乏切中肯綮的真知灼见和对课程改革的殷切寄语,令人既耳目一新,又心生感动。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湖北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王健龙先生和原为我市某初中语文教师、现正在读硕士研究生的“醉为知音”先生,对孝感市2012年中考语文试卷中的第18题展开的探究与争鸣(两人的文章分别发表在“孝感市教育科研网”的“教研文苑”栏目和“槐荫论坛”的“槐荫学苑”栏目),更是将孝感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推向了高潮,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作为学道中人,我为孝感市中学语文界拥有这些精英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因为我没有王健龙先生和“醉为知音”先生那样的教学理论功底,也没有对初中语文教学的亲历实践过程,所以我对二位先生在各自文中所阐述的观点,无法简单地给出孰是孰非的判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正是二位先生的文章,促使我去很肤浅地读了读国家教育部制定的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的有关部分,同时又很深入地读了读孝感市2012年中考语文试卷中的第18题及其命题的文本原文。
最后,我的看法是:
1.孝感市2012年中考语文试卷中选择的这则议论文阅读材料,是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目标要求毫不相悖的。
2.孝感市2012年中考语文试卷中的第18题从考查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或科学思想方法的角度来命题,也是完全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目标要求的。
3.孝感市2012年中考语文试卷中的第18题,尽管在题干的设问上确实存在着某些不够严谨和完美的地方,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公布的中考语文试卷第18题的参考答案仍是绝对正确的,即“论证的严密性、事例的典型性(普遍性、真实性)、思维(推理)的逻辑性、方法的科学性、结构的条理性”等,都属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或科学思想方法”的范畴。
4.孝感市2012年中考语文试卷中的第18题,从文本内容来看,命题者对“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或科学思想方法”的内涵尚没有充分发掘出来,也就是说,在第18题上还应该有一些正确答案,而且这些尚没被提出来的答案——正是王健龙先生和“醉为知音”先生争鸣的关节点。为了让大家看清这一点,特把我对文本的解读过程说明如下——
【一看试卷上的原文】
“悦读”的“姿势”
向贤彪
⑴从一定意义说,一个民族的发展史就是它的阅读史,一个人亦如此。
⑵犹太人将阅读置于很高的地位。他们会在书上涂一层蜂蜜,让孩子生下来就知道书是甜的;他们还喜欢将书放在枕边和过道上,可随时翻阅。有资料说,每4500个犹太人就拥有一个图书馆。以读书为乐已经深深融入犹太人的血液里,也使他们在人类长河中光芒四射。据统计,全世界共有800多人获诺贝尔奖,有犹太人血统的就占了近四分之一,而犹太人数量不到世界人口的3‰。
⑶中华民族也是一个酷爱读书的民族。唐代刘禹锡的诗句“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让人感受到阅读时的闲适与宁静。“青灯有味似儿时”,是南宋陆放翁追念儿时读书时的情景。至于流传千古的“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典故,“头悬梁,锥刺股”式的苦读,那种对书的迷恋让人心生敬畏。
⑷将中外读书情形做一番比较,不免让人心生遗憾:有时我们过于强调“苦学”而忽略了“乐学”,过于强调“正襟危坐”而忽略了“随性阅读”,过于强调读书的“功利性”而忽略了它的“功能性”。这就使得阅读难以融入到我们的血液中,难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过于浓烈的功利色彩亦极有可能将知识庸俗化,将读书引入歧途。
⑸就以读书的姿势为例,其实大可不必讲究。古人马上、枕上、厕上的读书法看似不雅,实则领略到了读书的真谛。而今,公园里的“晨读”、公交上的“走读”、倚床挑灯的“夜读”,无一不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正如有人所说,“先要把读书看得很平常,才可以读书……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是随性而读,是与生命相伴始终。”只有把读书当做平常之事,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才会真正领略“读书是福”的意境。
⑹阅读的身体姿势也许并不重要,但心灵的姿势却不可或缺。这种“心灵的姿势”,既是对知识的渴望、对经典的敬畏,也是对读书选择性的把握。喜欢读书是一种态度,而善于读书则是一种能力。读理论之书,打牢“基本功”;读经典之书,占领“制高点”;读大家之书,开扩“大视野”;读哲学之书,掌握“金点子”……让心灵俯就于经典,让灵魂与灵魂对话,自能积累底蕴、提振精神、修身明理、洞悉人生,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领悟时代使命,并进而笃行之。
⑺《朗读手册》中有一句话“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和绝望的终极武器。”世界上很难有东西永恒,作为精神财富的文字却是特例。“俯而读,仰而思”,走进书香世界,扑下身子亲近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姿势,一种世界上最美的姿势,一种能给民族和我们个人带来希望的姿势。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二看试卷上的原题】
18.文章第⑵—⑹自然段的论证过程大致为:概括举例谈中外“悦读”情形→中外“悦读”情形比较→正确“悦读”的情形,从中体现出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主要表现在: 、 、 。(3分)
【三看现有的参考答案http://www.2exam.com】
18.论证的严密性、事例的典型性(普遍性、真实性)、思维(推理)的逻辑性、方法的科学性、结构的条理性
【四看我对阅读材料的解读】
根据试题要求,阅读的区间主要是文本的第⑵—⑹自然段。
第⑵段主要是介绍犹太人的读书习惯和典型表现。
第⑶段主要是介绍中国古人的读书习惯和典型表现。
以上两段都是举例,它们既属于议论文常用写作方法中的例证法和引证法,也符合命题人所提供的答案中的“事例的典型性(普遍性、真实性)”。
第⑷段主要是将上述中、外两种人的读书形式与读书表现进行了“比较”,而“比较法”正是科学研究与科学探索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显然,这符合命题人所提供的答案中的“论证的严密性”、“思维(推理)的逻辑性”和“方法的科学性”。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文章将上述中、外两种人的读书形式与读书表现进行比较,是意在说明:苦读、死读、重形式的读、图功利的读……这些都不是“阅读”活动应有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第⑸段主要是强调读书要注重领略读书的真谛,而不应纠结采用何种读书的形式(原文:就以读书的姿势为例,其实大可不必讲究。古人马上、枕上、厕上的读书法看似不雅,实则领略到了读书的真谛。而今,公园里的“晨读”、公交上的“走读”、倚床挑灯的“夜读”,无一不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显然,符合命题人所提供的答案中的“方法的科学性”。
同时,我们还可以从第⑸段中看到,文章强调读书要注重领略读书的真谛,而不应纠结采用何种读书的形式,是意在说明:在“阅读”活动中要坚持“实事求是”、“讲究实效”、“不搞花架子”——这体现的就是一种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第⑹段主要是强调读书要注重读书的方法,要善于选择、学以致用等(原文:这种“心灵的姿势”,既是对知识的渴望、对经典的敬畏,也是对读书选择性的把握。喜欢读书是一种态度,而善于读书则是一种能力。读理论之书,打牢“基本功”;读经典之书,占领“制高点”;读大家之书,开扩“大视野”;读哲学之书,掌握“金点子”……让心灵俯就于经典,让灵魂与灵魂对话,自能积累底蕴、提振精神、修身明理、洞悉人生,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领悟时代使命,并进而笃行之”),显然,这符合命题人所提供的答案中的“方法的科学性”。
同时,我们还可以从第⑹段中看到,文章一再强调读书要注重读书的方法,要善于选择、学以致用等,是意在说明:在“阅读”活动中要注意“科学方法”,坚持“求真务实”、“理论联系实际”和“勇于实践与探索”——这些难道不都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具体体现吗?
如果结合这第⑵—⑹自然段的整个论证过程来看,显然,符合命题人所提供的答案中的“论证的严密性”和“结构的条理性”。
综上所述,任何一篇好文章,不论是议论文还是科技文或是说明文,都是能够从内容到形式的完美结合上来体现其“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或科学思想方法”的。
根据以上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与分析,我认为孝感市2012年中考语文试卷中选择的那则议论文阅读材料,尽管它不属于“科技作品”,但也一样能从中“体现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并且能让学生通过“阅读……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至于最终能否达到我们所期望的阅读目标,那关键还得看每个学生个人的智商与情商水平或领悟力程度。因为毕竟“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引号中的文字均引自国家教育部制定的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部分)。所以,在这次孝感市的中考语文试题中,学生能否通过所阅读的文本——《“悦读”的“姿势”》,来“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即总结概括出一些关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主要表现”,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即既可以从形式方面来概括,也可以从内容方面来提炼。因此,我们给中考学生和评卷老师提供的参考答案,应当是更宽容的、更符合文本实际的、更具开放性且更有利于与平时课堂教学保持紧密联系的(据说,在今年孝感市的中考语文阅卷过程中,实际上正是这样对待考生的答案的)。
所以我觉得,倘若能将孝感市2012年中考语文试卷的第18题,除了现有的答案,如论证的严密性、事例的典型性(普遍性、真实性)、思维(推理)的逻辑性、方法的科学性、结构的条理性等之外,再补充上这样一些答案,如:实事求是、讲究实效、不搞花架子,以及求真务实、理论联系实际、勇于实践与探索等,那么,再谈“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我们是否就有了“支点”和“抓手”呢?而所有这一些,是不是正是我们中学语文课程改革和整个教育教学所要坚持的目标呢?
遵照孔老先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导,所以我对孝感市2012年中考语文试卷中的第18题进行了一番认真学习和思考,并把学习和思考的结果向大家作一交流。本文不揣浅陋,权作是为前段对孝感市2012年中考语文试卷中的第18题所展开的正常学术争鸣活动画一个句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