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招生考试网 - 专升本考试 - 考试大纲 - 正文

 
2010年福建专升本刑事技术学考试大纲
来源:2exam.com 2009-12-9 【字体:小 大】
2010年福建专升本刑事技术学考试大纲

痕客体表面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相互作用就是形成足迹的力。人体在行走的过程中,所受的外力有身体重力、惯性力、外部负荷、支撑反作用力、浮力和物体阻力等。人体所受内力主要有肌力、组织被动力、内部反作用力。地面所受力即形成足迹的力为支撑力,可以分解为垂直方向的压力和水平方向的切向力,垂直压力引起凸凹变化或物质转移,水平切向力引起抛土、推土或物质的水平转移。足迹的形成,实际上是人体内外力的综合效应,具有很强的人身特点。
形成足迹的三要素中,作用力起着关键性作用。在造痕客体和承痕客体相同的情况下,不同作用力会形成差异悬殊的足迹。力的三要素即方向、大小和作用点,对足迹的形成、变化以及特征的反映形式,具有决定性作用。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不同作用力形成的足迹必然有不同的反映,因而可以利用足迹反映的运动特征鉴别人身。
(二)足迹的特点与足迹检验的科学依据的关系
1、足迹的客观反映性是足迹检验的物质基础;
2、足迹的相对稳定性是足迹检验的条件;
3、足迹的特定性是足迹检验分析鉴定的依据;
4、足迹的连续性是足迹检验鉴别追踪的根据。
三、足迹的分类
(一)按承痕客体的类别分:赤足足迹,穿袜足迹,穿鞋足迹。
(二)按承痕客体的变化状态分:立体足迹、平面足迹、混合足迹。
(三)按作用力的效应分:动态足迹、静态足迹。
(四)按行走运动周期性分:单个足迹、成趟足迹。
(五)按足迹的鉴定条件分:完整足迹、残缺足迹、清晰足迹、模糊足迹、重叠足迹。
四、足迹检验的概念
(一)足迹检验
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研究足迹反映行走人的人身特点和行走活动的内在规律,对与案件有关的足迹物证进行发现、提取、分析、鉴定的一门刑事应用技术,它可以为侦查提供线索,为揭露和证实犯罪提供证据。
(二)足迹检验的研究对象
1、现场勘查时提取的现场足迹;
2、现场勘查时提取的现场遗留的鞋、袜实物;
3、在侦查中依法收集的嫌疑人的各种样本足迹或嫌疑人所穿用的鞋、袜实物。
(三)足迹检验的研究内容
1、足迹的形成、变化;
2、足迹的发现、提取;
3、足迹特征的分类和反映形态。
(四)足迹的应用。
1、足迹分析;运用现场足迹所反映的足迹特征对足迹的鞋种和遗留人的年龄、身高、体态、性别等主要人身特点进行分析,为侦查提供线索。
2、足迹鉴定;运用现场足迹所反映的形象特征、步法特征、鞋底磨损特征来进行足迹的比对鉴定,综合评断足迹特征,认定留痕鞋或留痕人。
3、足迹的综合应用。
五、足迹检验的作用
(一)为分析案情,确定案件性质提供依据;
1、分析案件性质:
2、分析作案过程:
3、分析作案人数:
4、分析作案时间:
(二)为缩小侦查范围,确定侦查重点提供依据
1、分析案犯的人身特点;
2、分析鞋种及分布的范围:
3、循迹追踪:
4、提供并案侦查依据:
5、提供尸源依据:
6、提供警犬嗅源:
7、排除嫌疑人的依据:
(三)足迹鉴定为侦查破案提供证据。
1、鞋、袜足迹的同一认定;
2、赤脚、袜足迹的人身同一认定;
3、鞋足迹的人身同一认定
(1)步法特征检验鉴定;
(2)鞋底磨损特征检验鉴定;
(3)动力形态特征检验鉴定。
第二节 足迹的形象特征
一、赤脚结构形态特征
(一)足型特征
(二)赤足底面乳突纹线和其他皮纹特征
(三)附着物特征
二、鞋足迹结构形态特征
(一)鞋型特征
(二)原料品种和生产工艺特征
(三)鞋底花纹特征
(四)穿用磨损特征
(五)修补特征
第三节 足迹的步法特征
一、步法特征的概念
步法特征是指在足迹中反映人行走时的习惯动作和行走规律特点的征象。它包括步幅特征和步态特征。
二 、步法特征
(一)步幅特征
1、步长
2、步宽
3、步角
(二)步态特征
1、踏痕
2、压痕
3、蹬痕
(三)步幅特征与步态特征的关系。
三、足迹的其他特征
(一)动力形态特征
(二)人体气味特征
(三)附着微量物质特征
四、足迹特征变化的因素
(一)承痕体对足迹特征的影响
(二)造痕体对足迹特征的影响
(三)行走速度对足迹特征的影响
(四)负重对足迹特征的影响
(五)心理因素对足迹特征的影响
(六)伪装因素对足迹特征的影响
第四节 现场足迹寻找、发现
一、勘验现场犯罪足迹的原则
(一)先观察后进入现场的原则;
(二)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
(三)先地面后空中的原则;
(四)先静观后动观的原则;
(五)先照相固定后提取的原则;
(六)先分析记录后提取的原则;
二、寻找发现现场犯罪足迹的重点部位
(一)现场的进出口;
(二)现场中心;
(三)罪犯的来去路线;
(四)罪犯藏身守侯伺机作案处;
(五)现场遗留物或罪犯分泌物的周围;
(六)罪犯抛尸、埋尸及藏脏处;
(七)罪犯可能接触的物体设备处;
(八)罪犯使用交通工具停车处;
(九)现场访问被害人或目击人发现犯罪嫌疑人的足迹;
三、观察发现现场犯罪足迹的方法
(一)观察发现现场足迹的主要方法:
1、小角度同侧光反射观察法;
2、小角度对侧光反射观察法;
3、大角度对侧光反射观察法;
4、静电复印寻找发现法;
5、物理、化学显现法。
(二)针对不同现场的地面条件确定观察发现的方法;
1、室内硬质、平坦、有光泽的地面;
2、室内硬质、平坦、无光泽的地面;
3、室内软质、平坦、无光泽的地面
4、室外硬质、平坦、有光泽的地面;
5、室外硬质、平坦、无光泽的地面;
6、室外硬质粉尘或沙土地面;
7、其他特殊承痕体的表面;
四、确定现场犯罪足迹的方法
(一)根据足迹遗留的位置,结合案犯在现场的活动路线确定罪犯足迹;
(二)根据足迹的新旧程度,联系发案的时间确定犯罪足迹;
(三)根据足迹的特征,及所反映出的行走规律确定犯罪足迹;
(四)根据构成足迹的物质条件和足迹与其他痕迹物证间的联系确定犯罪足迹;
(五)逐个甄别足迹,筛选“无主”足迹。
第五节  现场足迹的提取、收集和记录
一、提取现场足迹
(一)照相法
(二)石膏制模法
(三)静电复印法
(四)物理化学方法
(五)透明胶带粘附法
(六)提取原物
(七)嗅源提取法
二、记录现场足迹
(一)现场足迹记录的要求
(二)现场足迹记录的方法
(三)现场足迹记录的内容
对现场足迹必须以笔录、照片和示意图等方法如实、准确地记录。记录的内容应包括足迹在犯罪现场上遗留的具体位置、方向,足迹的种类、大小、形状、数量,形成足迹的物质特点,足迹各部位的明显特征,如花纹类型、各部位长宽、商标品牌等等。同时,还应如实记录提取和处理足迹的方法等。
三、收取样本足迹
(一)样本足迹种类
样本足迹分为捺印样本、实验样本和自然样本三种。
(二)收集方法
收集样本足迹可采用公开收取和秘密搜取两种方法。
(三)注意事项
捺印足迹必须完整、清晰、不变形,局部捺印时,部位必须准确。
第六节 循迹追踪
步法追踪与警犬追踪的综合利用是指刑事技术人员利用人的视觉和思维,并借助警犬嗅觉的功能,根据足迹的特征及人的气味特征追缉罪犯的综合技术手段。步法追踪是指侦查人员根据遗留在犯罪现场上的足迹反映的形象特征和步法特征,结合调查访问,追缉作案人的一种技术方法。现场勘查时,一旦确定了作案人的足迹,应组织力量及时进行追踪,加速案件的侦破。
一、综合追踪的步骤
二、综合追踪的应采取的措施与要求
三、综合追踪的实施方法
四、综合追踪的记录
五、综合追踪的注意事项
第七节 足迹鉴定
一、足迹鉴定的种类
(一) 形象特征检验鉴定
(二) 步法特征检验鉴定
(三) 鞋底磨损特征检验鉴定
(四) 动力形态特征检验鉴定
(五) 级差检验法鉴定
(六) U检验法鉴定
(七) 警犬嗅源鉴别
(八) 足迹微量物质检验鉴定
二、足迹鉴定的工作程序
(一)预备检验
(二)分别检验
1、检验现场足迹
2、检验样本足迹
(三)比较检验
1、特征对照法
2、特征连线法
3、特征测量法
使用分规、直尺、量角器等,在相同比例条件下,测量特征的大小、角度、位置和面积等数据,以及特征之间的距离和相互角度等,然后比较现场和样本特征是否相符合。
4、特征重叠法
(四)综合评断、得出结论
(五)制作鉴定书
1、文字部分
2、照片部分

思考题:
1、足迹和足迹检验的概念
2、足迹检验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3、足迹形成的要素是什么?如何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4、如何理解足迹检验的科学原理?
5、如何对足迹进行分类?
6、如何对赤脚足迹特征有几大类?
7、试对鞋足迹的形象特征进行种类特征和个别特征的分类?
8、影响足迹特征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如何影响足迹特征的变化
9、寻找犯罪足迹的重点部位有哪些?
10、应如何观察室内、外足迹?
11、如何用照相法提取足迹应注意哪些
12、如何提取平面灰尘加层和减层足迹?
13、记录现场足迹的内容有哪些?有何要求?
14、收取样本足迹有哪些要求?
15、足迹检验鉴定的种类?
第七章   工具痕迹检验
第一节  工具痕迹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一、工具的概念
人们为实现某一目的而使用的物品均可称为工具。从广义上理解,工具的范围很宽,如投毒案件中的毒品、爆炸案件中的炸药和爆炸装置、枪击案件中的枪支等均属于工具的范畴。但工具痕迹检验中所研究的工具是指作案人为了达到某一目的所使用的器械(枪支除外)。由此可见,工具痕迹检验所研究的工具是指具有一定的几何形状、一定硬度并能够在某种客体上留下自身反映形象的工具。
二、工具痕迹的概念
工具痕迹是指在机械力的作用下,造痕体(一般指作案工具)与承痕体(一般指被破坏客体)相互作用,在其接触部位发生塑性变形时,形成的立体反映形象,称为工具痕迹。由此可见,工具痕迹具备痕迹形成的三要素,即造痕体、承痕体、作用力。这里所说的塑性变形是指承痕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变形,当外力撤消后,变形部位部分或全部保留下来的变形。工具痕迹是一种立体痕迹而非平面痕迹,有长、宽、高、斜度、坡度等。
三、工具痕迹的特点
(一)出现率较高—多发性
(二)形态多样—多变性
(三)多为立体痕迹—立体性
(四)附着物较多—微量物证性
四、工具痕迹检验的概念
工具痕迹检验是痕迹检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痕迹检验是指刑事技术人员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同一认定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工具痕迹的形成和分类、工具痕迹特征、现场工具痕迹的发现和提取、工具痕迹分析和鉴定的理论和方法,为侦查和审判提供线索和证据的一门应用技术。
五、工具痕迹检验的作用
(一)分析作案手段
通过分析工具痕迹形成的条件、破坏方式、痕迹形成的位置形态及痕迹与周围物体的关系,可以推断作案的手段。工具痕迹可以反映出作案工具的种类以及工具与承受客体的接触和作用方式,通过分析工具痕迹,确定其作用方式,就可以推断出犯罪分子作案的具体手段。
(二)分析作案人的特点、刻画案犯条件,分析案情
在某些犯罪现场上,工具痕迹常常可反映出作案人的手法、习惯等特点,通过分析这些特点,可以判断作案人是否具有某种专长或知识技能。如木工用锯有技巧,电工用钢丝钳得法等等。特别是根据现场的技术性破坏,可很容易推断出作案人是否具有某种专业技术等。分析作案人的这些特点,对于划定侦查范围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串并案件
目前,流窜犯罪、系列犯罪案件大幅度增加,在犯罪现场充分利用工具痕迹,可以为串并这些案件提供基础和条件。利用工具串并案件是基于犯罪工具的同一性、作案手段、方法的同一性等。如在不同的犯罪现场,只要作案工具相同,或者作案的手段、动作习惯相同,就应考虑连续作案的可能。侦查实践证明,利用工具痕迹进行串并案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四)揭露伪造或伪装现场
伪造现场必然存在各种矛盾,特别是有工具痕迹的犯罪现场,更容易暴露矛盾。这些矛盾主要表现为工具痕迹形成先后顺序的矛盾、工具形成方式与现场环境的矛盾、工具痕迹与其他痕迹位置关系的矛盾等等。只要在现场认真分析,细致观察,发现这些矛盾,就可以揭露伪造现场,为侦查工作提供重要的线索和证据。
(五)推断作案工具种类
推断作案工具可以缩小侦查范围,为查找、确定犯罪嫌疑人提供条件。工具痕迹及现场条件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工具的特点,如工具的形态、长短、粗细、用途、种类等,通过对现场条件和工具痕迹的形态特征等进行分析,可确定工具的种类及范围,进而为划定侦查方向和范围提供依据。
(六)认定作案工具
通过对现场工具痕迹与嫌疑工具制作的样本痕迹进行分析比对,可以确定现场工具痕迹是否嫌疑工具所遗留,从而认定作案工具,为侦查提供重要的证据。
(七)检验鉴定工具痕迹中的微量物证。
第二节 工具痕迹的形成与分类
一、工具痕迹的形成
(一)工具痕迹形成的机理
组成物体的分子都是按一定规律和密度排列起来的。当承受客体受外力作用,使分子正常排列受到压缩或拉伸时,分子间会产生恢复原来排列顺序的力,即内力。内力由外力引起,并随外力的增大而相应地增大。当外力比较小时,内力可以抵抗外力的作用,使客体产生弹性变形,此时如撤除外力,客体能恢复原来的状态。随着外力的增加,内力也随之增大。当外力增大,超过客体的屈服极限时,客体就会产生塑性变形甚至断裂,此时外力撤除后,客体继续保持已形成的变形状态。不同客体抵抗、阻止外力作用的能力大小不同,因此有的发生弹性变形,有的发生塑性变形或断裂。工具痕迹的形成是客体在工具的作用下,作用力超过了客体内力的最大极限,从而改变了客体内部的组织结构,使客体产生塑性变形或断裂的结果。
(二)工具痕迹的形成的三要素
1、造痕客体
作为造痕体的犯罪工具种类繁多,按用途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工具的机械性能是指工具材料在外力作用下表现出来的物理性能,包括硬度、刚度、弹性、塑性、脆性等。硬度是指一客体抵抗另一客体压入的能力,是工具机械性能中重最要的指标,对工具痕迹的形成影响很大。
工具痕迹的特定性和稳定性来源于工具的特定性和稳定性。工具的特定性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加工过程中形成的。在生产加工中不但可以形成多种不同类型、型号的工具,而且在锻、刨、铲、磨、铣等工艺中,由于加工工艺的不同和允许的加工误差,形成了具有不同种类特征和个别特征的工具;二是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工具在使用过程中,某些部位由于磨损、拉压、扭转或生锈而产生变形、缺陷、断裂等,这些变化均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形成了工具上的个别特征。工具特征的稳定性是指工具的特征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性质。
2、承痕客体
现场被破坏的客体一般是具有稳定结构的固态物质。被破坏客体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以抵抗外来破坏,同时,也要具有足够的刚度,以抵抗自身的变形。承痕体的机械性能也是影响工具痕迹的重要因素。
工具痕迹的承痕体种类繁多,归纳起来有五类:一是金属客体,如锁、铁门、铁窗、保险柜等;二是木制客体,如木桌、木门、木柜等;三是人体组织。当人体遭到工具伤害时,躯体、骨骼、软组织等成为承痕体;四是土质客体,如土墙、土地等;五是其他客体,如玻璃、橡胶、塑料、纺织物等。
影响工具痕迹形成的因素主要有承痕体的塑性、硬度、弹性、脆性等。一般情况下,承痕体的塑性越好,形成的工具痕迹质量越高。承体的硬度小于工具的硬度,在承痕体上会形成工具痕迹;如果承痕体与工具的硬度相当,则两者互为造痕体和承痕体,此时,工具上也可能留下承痕体的痕迹;如果承痕体的硬度大于工具的硬度,则承痕体上无明显的工具痕迹,而工具上会留下较明显的痕迹。在弹性大的承痕体上,不易形成工具痕迹。工具作用在脆性大的承痕体上时,容易造成客体断裂。
3、作用力
力是物体之间的机械作用,力的作用效应分为两种:一种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外效应,另外一种是使物体发生变形的变形效应或内效应。工具痕迹的形成,首先是造痕客体工具在外力作用下以一定的速度和方向与承痕客体接触,使承痕体内部质点位移,即发生变形。
作用力的变化直接影响工具痕迹的形态和特征。构成作用力的基本要素有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角度及力的作用点。
作用力的大小与工具痕迹的形态、大小、深浅等有密切关系。作用力较小时,只引起客体发生弹性变形,痕迹特征反映不明显。作用力适度时,客体产生塑性变形,可形成清晰明显的工具痕迹。作用力过大时,会引起客体发生断裂,痕迹中一般很难反映出工具的细微特征。
力的方向和角度决定着承痕体产生变形的方向和趋势,因此也影响着工具痕迹的形态和特征。作用力方向垂直于客体表面时,客体主要在垂直其表面方向发生变形,形成凹陷状痕迹;作用力方向与客体表面平行时,客体主要在其表面方向形成线条状痕迹。随着作用力方向和角度的不断变化,痕迹的特征和形状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力的作用点是工具与承痕体接触的部位。力的作用点影响着工具痕迹出现的位置和痕迹的总体形状。力的作用点即痕迹形成的位置,往往受到犯罪嫌疑人身高、工具长短、形状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和限制。当力的作用点在工具和承痕体之间没有相对运动时,工具痕迹呈凹陷状;当力的作用点在工具和承痕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时,工具痕迹呈线条状。
二、工具与客体的接触关系
(一)接触状态
1、切划接触
指工具与客体的接触部位发生相对位移、滑动的接触状态,也称为动态接触。
切划接触产生的是线条状痕迹,是承痕体在工具的切向力作用下,在其与工具动态接触部位形成的切划面痕迹,其形态为一组凸凹线条,又称动态痕迹。
2、印压接触是指工具与客体在相互接触的表面不发生相对位移的接触状态,也称为静态接触。印压接触产生的痕迹为凹陷状痕迹,是承痕体在工具的法向力作用下,在静态接触部位形成的凹陷变形痕迹,又称静态痕迹。
(二)接触过程
1、开始阶段——痕起缘
2、中间阶段——痕壁或痕面
3、终止阶段——痕底和痕止缘
三、工具痕迹的分类
(一)按痕迹的形成机理来分
1、凹陷状痕迹
2、线条状痕迹
(二)按作用力的性质分
1、动态痕迹
2、静态痕迹
(三)作用工具的破坏方式分
1、撬压痕迹
2、打击痕迹
3、擦划痕迹
4、剪切痕迹
5、刺切痕迹
6、割削痕迹
第三节 常见工具痕迹的形态及其特征反映
一、撬压痕迹
(一)定义
撬压痕迹是指作案人持工具,以杠杆作用方式破坏客体时,在接触部位形成的痕迹。这类痕迹是犯罪现场上出现率很高的一种工具痕迹,可用于形成撬压痕迹的工具种类也非常多。撬压的方式也有多种类型。
(二)形成机理
撬压痕迹的形成机理就是杠杆作用原理。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在撬压过程中,动力就是人的作用力,动力臂就是支点到人手的距离,而阻力就是被撬压物对工具的作用力,阻力臂就是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从以上原理可以看出,动力臂比阻力臂长时,撬压就省力。若想有效地破坏客体,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应很近。在撬压痕迹中,支点和阻力点一般可同时形成痕迹,即成对出现,但两处痕迹的分布和形态有较大差异。
(三)基本类型
1、扩缝撬压
2、折离撬压
3、扭转撬压
4、夹持撬压
二、打击痕迹
(一)定义
工具与客体发生碰撞作用,在客体的接触部位产生的塑性变形或破坏而形成的痕迹,称为打击痕迹。打击痕迹是工具施加冲击载荷于客体之上,工具与客体之间没有发生相对运动而产生的痕迹。
(二)形成机理
打击痕迹的形成机理是碰撞作用的原理,即工具与客体在一定距离内瞬间接触而产生的破坏作用。由于接触时间很短,冲击载荷作用明显。冲力F与工具的质量M、打击的速度V、作用时间T的关系为:F=MV/T。由此可见,工具的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快、工具与客体的作用时间越短,则冲力越大,冲力大形成的痕迹明显。
(三)现场常见的打击类型
按打击的方向与承痕体表现是否垂直,分为垂直打击和倾斜打击两种。垂直打击和倾斜打击时,均能形成凹陷状打击痕迹,但倾斜打击时,工具的边棱与承痕体接触较多,因此,痕迹多反映出工具边棱的外表结构特点。
三、擦划痕迹
(一)定义
工具承痕体发生压划作用,在与承痕体接触部位形成的凸凹线条状痕迹,称为擦划痕迹。形成擦划痕迹必须有工具与客体之间的相对运动,其表现形态为一组平行的线条。
(二)擦划痕迹的形成
当工具沿着客体表面的某一部位划动时,可以将作用力F分解成垂直于客体表面的力Fb和平行于客体表面的力Fa,其中,Fa的作用使客体受到剪切,在其表面沿水平方向产生变形;Fb使客体受到挤压,使客体沿垂直方向产生变形,两个变形的合成,就形成了线条状擦划痕迹。
(三)擦划痕迹的变化及特征
影响擦划痕迹变化的因素主要是作用力和工具与客体接触的角度。作用力小时,痕迹仅以几条凹线反映工具上凸起部位的结构和位置,整个痕迹较浅。作用力大时,痕迹不仅能反映出工具上的凸起部位,甚至一些较低的凸凹点都能接触到客体表面,使整个擦痕较深,线痕数量增多。工具与客体接触的角度对擦划痕迹的影响也很大。在作用力相同时,前角越大痕迹越深,前角越小痕迹越浅;侧角大时,工具与客体接触面较大,痕迹较宽,侧角小时,工具与客体接触面较小,痕迹只反映工具的局部特征;工具与客体接触的偏角在0~180°之间,偏角为90°时,痕迹最宽,大于或小于90°时,痕迹变窄。
擦划痕迹的种类特征有痕迹面的宽度、线痕的总体形状,如平面、弧面、直线、斜线等。个别特征有单一线痕的峰、腰、谷的形态;粗大、明显、连贯线条的数量、形态、深浅、分布等。
四、剪切痕迹
(一)定义
剪切痕迹是指工具与客体发生剪切作用时,在客体上留下的痕迹。在犯罪现场上,作案人常用的剪切工具包括各类钢丝钳、剪刀等。
(二)剪切痕迹的形成机理
剪切作用是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近似的外力同时施加于客体的两侧所产生的作用。剪切作用由剪切工具的剪切力形成,剪切力使用客体发生剪切变形,在客体的断面形成剪切痕迹。剪切工具一般都有对称的两片刃,如钢丝钳、断线钳、鹰咀钳以及日常使用的剪刀等。可以破坏的客体多为线材和棒材,如锁梁、铁丝、铝线、电缆线、窗栏杆等。
(三)常见剪切工具及痕迹特征
可以形成剪切痕迹的工具种类很多,在犯罪现场上常见的剪切工具主要是钢丝钳和家用剪刀。这两种工具形成的剪切痕迹具有不同的特点。
1、钢丝钳
钢丝钳的刃口是形成剪切痕迹的主要部位。刃口的结构及其在生产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特征是剪切痕迹中非常重要的



 
看了这篇文章的网友还关注以下文章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分省专升本
福建专升本 | 安徽专升本 | 山东专升本 | 江西专升本 | 辽宁专升本
河南专升本 | 湖南专升本 | 湖北专升本 | 上海专升本 | 广东专插本
河北专接本 | 江苏专转本 | 北京专升本 | 浙江专升本 | 重庆专升本
吉林专升本 | 黑龙江专升本 | 山西专升本 | 天津专升本 | 甘肃专升本
海南专升本 | 陕西专升本 | 内蒙古专升本 | 四川专升本 | 云南专升本
浙江省22 | 新疆直升本 | 广西专升本 | 江苏专接本 | 青海专升本
上海插班生
政策法规
考试大纲
考试问答
试题答案
录取查询
成绩查询
录取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