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与思考:
(一)主要概念
1、物证的理化检验 2、爆炸 3、炸药 4、毒物 5、中毒 6、毒品 7、定性分析 8、定量分析 9、中毒量10、致死量
(二)思考题
1、物证理化检验的对象是什么?
2、物证理化检验的任务是什么?
3、物证理化检验的方法有哪些?
4、提取物证的方法有哪些,提取物证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5、包装物证的方法有哪些,包装物证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6、炸药爆炸与气体、粉尘爆炸的区别?
7、爆炸残留物在现场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8、爆炸尘土的采取的方法?
9、检验涂料的仪器分析方法有哪些?
10、毒物在体内的主要过程有哪些?了解这些过程有什么意义?
11、毒物的毒性和哪些因素有关?
12、毒物检材应如何提取?
13、如何评价毒物分析结果?
本篇主要参考文献:
1、杨梦兰主编,《物证分析》(第一分册),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
2、郝旺林主编,《物证分析》(第二分册),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
3、王景翰主编,《物证分析》(第三分册),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
4、李淑英主编,《物证分析实验》,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
5、公安部人事训练巨编,《刑事化验》,北京:群众出版社,2000。
6、公安部人事训练巨编,《刑事化验实验》,北京:群众出版社,2000。
7、安部人事训练巨编,《刑事化验习题与解答》,北京:群众出版社,2000。
8、李生斌,李昌钰编著,《法科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
9、刘景宁主编 《毒物及微量物证分析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0、廖林川 主编 《法医毒物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四篇 文件检验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文件和文件检验的概念;明确文件检验的内容及其作用;
2、掌握文件物证提取与固定的原则;明确送检程序;了解收集文件样本的方法。
3、了解笔迹特征的内容,掌握笔迹特征在实践应用中的价值;
4、了解伪造印章印文的方法,掌握印文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在实践应用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1、文件检验的内容及其作用。
2、现场文件物证提取与固定;收集文件样本的方法。
3、明确送检程序;了解收集文件样本的方法。
4、了解笔迹特征的内容,掌握笔迹特征在实践应用中的价值;
5、了解印文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掌握印文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在实践应用中的价值。
学习提示:
本篇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要掌握物理、化学、诉讼法学、侦查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要善于用联系的观点,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吸收进来,结合本篇的学习要求并加强重点学习环节才能更好地达到学习的目的。同时在学习中必须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始终将学习内容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第十二章 概述
第一节 文件检验的概念、对象和作用
一、文件检验的概念
(一)文件的概念: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交往中形成的各种书面材料和视听材料。
(二)文件检验的概念:它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语言学、生理学、心理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等有关科技知识和方法,检验与案件有关的文件物证,确定文件物证与案件事实,当事人或嫌疑人关系的一门刑事科学技术。
二、文件检验的对象和作用
(一) 笔迹检验
(二) 言语识别
(三) 印刷文件检验文件物质材料检验
(四) 污损文件检验
(五) 人像检验
(六) 文件物质材料检验
第二节 文件物证的勘验
一、文件物证的种类
二、勘验与记录
(一) 标语、传单、大小字报类
(二) 信件类
(三) 票据证件类
(四) 视听资料类
(五) 观察文件的形式与内容,判明文件的种类与用途。
(六) 发现文件上可疑迹象
(七) 研究文件物证与案件事实的关系
(八) 做好勘验记录,文件物证的勘验记录一般采用照相和笔录两种形式,有些问题可以仿描图样或绘制示意图
二、文件物证的勘验方法
(一)文件物证的勘验场所和要求
(二)勘验文件物证的程序
(三)几种常见文件物证的提取和送检方法
第三节 文件样本的收集
一、文件样本的种类
(一)按被检验客体划分
(二)按发案时间划分
二、文件样本的收集方法
(一)通过嫌疑人或物所在单位领导或有关部门工作人员收集
(二)通过嫌疑人的亲友或有关人员收集
(三)通过侦查调查途径,寻找借口收集
(四)通过技侦手段收集
(五)通过制作实验样本的方法收集
三、收集样本的原则和要求
(一)收集样本的原则
(二)对文件样本的要求
第十三章 笔迹检验
第一节 笔迹特征
一、笔迹的概念
二、笔迹特征
(一)书写水平特征
(二)字形、字体、字的大小特征
(三)布局特征
(四)文字写法特征
(五)、错别字特征
(六)运笔特征
(七)笔顺特征
(八)搭配比例特征
第二节 笔迹检验的方法
一、笔迹检验的具体步骤和操作方法
(一)分析笔迹的形成
(二)选择、记录物证笔迹特征
(三)比较笔迹的异同
二、非正常笔迹的检验
(一)左手伪装笔迹的检验
(二)书写速度变化的笔迹检验
(三)摹仿笔迹的检验
第十四章 其他文件检验
第一节 伪造文件检验
一、伪造印章印文检验
(一)伪造印章印文的方法及其特点
(二)印章印文的检验方法
二、伪造票证的检验
(一)伪造票证的方法及其特点
(二)伪造票证的检验方法
三、变造文件检验
(一)消褪文件检验
(二)擦刮文件检验
(三)补贴文件检验
(四)添改文件检验
第二节 文件材料检验
一、纸张检验
二、色料检验
三、粘合剂检验
第十五章 言语识别
第一节 社会性言语识别
一、不同年龄的言语识别
二、不同文化程度的言语特点
三、不同职业的言语特点
四、男女性别言语特点
五、精神病患者和聋哑人的书面言语特点
第二节 地域性言语识别
一、方言土语
二、方音别字
三、地域性习俗字
第三节 言语内容和书写材料识别
一、内容涉及的人
二、内容涉及的事
三、书写材料的直观识别
思考题:
1、文件检验包含哪些具体内容?
2、文件、文件检验的概念?
3、如何理解文件检验的性质?
4、笔迹检验的作用是什么?
5、人相检验的同一认定在公安工作中的意义有哪些?
6、怎样理解文件物质材料检验的作用?
7、言语识别中的“脸谱”指什么?
8、常见变造文件的种类有哪些?
9、提取文件物证方法的原则是什么?具体采取文件物证时应如何处理?请举例说明。
10、供文件检验的样本类型有哪些?采取样本的一般方法有哪几种?请举例说明。
11、移交文件物证时应该注意什么?
12、怎样理解同一认定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3、文件检验的一般方法有哪些?
14、哪些情况时不能受理文件物证的委托鉴定?
15、文件检验的工作原则是什么?
16、文件检验的鉴定结论怎样表达才能有效?
17、怎样理解笔迹的概念?
18、笔迹的特征包括有哪些?
19、了解笔迹特征对实际工作有什么意义?
20、分析自己笔迹的特征,分析同桌笔迹特征。
21、印章印文的检验方法有哪些?
第五篇 法医学常识
第十六章 概 述
本章学习指南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法医学的概念及在公安实践中的作用、脑死亡的定义及其社会意义、死亡的分类、常见尸体现象;熟悉法医学检验的主要内容。了解死亡的过程、假死及死亡时间的推断。
二、学习重点
1、法医学的概念、分支学科,法医学的作用。
2、死亡的分类。
3、常见的尸体现象及其特点、法医学意义。
三、学习提示
法医学作为刑事技术中的重要分支学科,在公安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法医学也有自己的分支学科,学生在学习中,应掌握法医学能为我们的公安实践解决什么问题,为以后如何寻求法医学为办案提供帮助打下基础。同时应掌握、熟悉法医学的基本知识,如:死亡的基本知识、尸体现象等。
第一节 法医学的概念、任务和内容
一、法医学的概念
法医学是应用医学与其它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并解决法律实践中有关医学问题的一门科学。简言之,就是为法律服务的医学。
二、法医学的任务
1.为侦察犯罪、审理案件提供医学证据
2、为揭露犯罪或证实犯罪提供科学证据
3、为查明原因、澄清性质、分清是非,提供科学证据
4、为处理重大事故提供科学证据
三、法医学检验的内容
(一)尸体检验
尸体检验是法医学鉴定中最主要的内容。其目的是查明死亡原因、死亡性质、死亡时间;如果是无名尸体或碎尸,要作个人识别;如尸体上有损伤,要判明是生前伤或死后伤,是何种致伤物所形成等。
(二)活体检查
活体检查的内容包括:损伤检查;劳动能力鉴定;疾病的检查;性行为与性机能的检查;精神状态的鉴定;诈病诈伤的鉴定和造作伤的判断;个人识别等。
(三)物证检验
法医学物证检验,主要对与案件有关的人体组织和动物组织、体液斑迹及排泄物的检验。法医学物证常由侦查人员提取、包装送交法医物证检验室进行检验。
(四)文证审查
第二节 死亡和尸体现象
一、死亡
(一)死亡的概念
传统死亡判断的标准:心跳和呼吸发生不可逆转的停止时,即可判断机体已经死亡。按心跳和呼吸停止发生的先后顺序不同,分别称为心脏死或呼吸死。脑死亡是指全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功能不可逆转的停止而导致的死亡。
(二)死亡的分类
1、暴力死
又称非正常死亡,是由外界暴力作用人体而导致的死亡。
2、非暴力死
又称正常死亡,事由机体自然老化或疾病所引起的死亡,包括生理性死亡和病理性死亡。
(三)死亡的过程
1、濒死期
2、临床死亡期
3、生物学死亡期
(四)假死
二、尸体现象
人死后,各器官组织和细胞的机能活动逐渐停止,尸体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称为死后变化。而这些变化所呈现的特有征象,称为尸体现象。
(一)早期尸体现象
一般在死后24小时内,尸体尚未腐败之前所呈现的现象,称为早期尸体现象。
1、肌肉松弛
2、尸冷
3、尸斑
人死后,由于血管内血液坠积,在尸体低下部位未受压迫的皮肤呈现的有色斑痕称为尸斑。尸斑按其发展程度可分为三期,即坠积期、扩散期和浸润期。尸斑的颜色取决于血红蛋白的颜色,一般为暗紫红色,但某些死因可使尸斑颜色发生改变。如窒息死者尸斑呈暗紫色,一氧化碳、氰化物中毒死者尸斑呈鲜红色,氯酸钾或亚硝酸钠中毒死者尸斑呈灰褐色。
4、尸僵
尸僵多在死后1-3小时出现,但也有早在死后10分钟或晚至7-8小时以上出现者。尸僵先出现于咬肌,然后下行发展至颈部、躯干、四肢,4-7小时扩延至全身。尸体痉挛是一种特殊尸僵,即人死的瞬间全身或局部肌肉立即强硬收缩,将尸体固定在临死姿势的现象。
5、局部干燥
又呈皮革样化。多见于口唇、眼结合膜、阴囊、阴唇、皮肤皱褶处和表皮剥脱创面。
6、角膜混浊
7、自溶
(二)晚期尸体现象
1、尸绿
2、腐败静脉网
3、尸臭
4、腐败水气泡
(三)特殊尸体现象
三、推断死亡时间
(一)根据超生反应推断死亡时间
(二)根据尸体现象推断死亡时间
(三)根据胃内容物消化程度及排空情况推断死亡时间
复习与思考
一、主要概念
1、法医学;2、脑死亡;3、尸体现象;4、尸斑;5、尸僵;6、腐败静脉网。
二、思考题
1、法医学检验的内容有哪些?
2、脑死亡的定义及其社会意义?
3、早期尸体现象有哪些?
4、晚期尸体现象有哪些?
5、死亡时间推断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本章参考文献:
1、《法医学》陈玉川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法医病理学》赵子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3、《法医学》王保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十七章 有关刑事案件法医检验
本章学习指南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机械性损伤的基本类型、机械性窒息的一般尸体征象;熟悉常见钝器伤、锐器伤及枪弹损伤的特点、机械性损伤的检验和鉴定;缢死、勒死、扼死、溺死的尸体征象;电击死、烧死的尸体征象及法医学鉴定;急死的特点及引起急死的常见疾病。了解爆炸伤的特点、其他机械性窒息、冻死及雷击死。
二、学习重点
1、机械性损伤的基本类型、机械性窒息的一般尸体征象。
2、常见钝器伤、锐器伤及枪弹损伤的特点、机械性损伤的检验和鉴定。
3、缢死、勒死、扼死、溺死的尸体征象。
4、电击死、烧死的尸体征象及法医学鉴定。
5、急死的特点及引起急死的常见疾病。
三、学习提示
刑事案件中常见的法医检验有机械性损伤、机械性窒息及物理性损伤的检验,本章学习应着重掌握机械性损伤的基本类型、机械性窒息的一般尸体征象,在此基础上熟悉常见机械性损伤的特点,常见机械性窒息的特点及法医学鉴定,同时应熟悉电击死、烧死的尸体征象及法医学鉴定;急死的特点及引起急死的常见疾病。
第一节 机械性损伤
一、机械性损伤概念
机械性损伤是法医鉴定中最常见的内容。它是指以机械性暴力作用于机体,引起器官组织结构破坏或者功能障碍者。
机械性损伤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外力作用、致伤物及受力组织结构三个基本因素。
根据致伤物的不同,机械性损伤可以分为钝器伤、锐器伤和火器伤。
二、机械性损伤的基本形态
(一)表皮剥脱
是指皮肤受到致伤物的擦划或撞击,形成表皮脱离真皮的损伤。表皮剥脱在法医学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有:指出受伤部位,帮助判断案件性质;判断作用力的方向,有助于推断致伤物种类、形态;有助于推断受伤时间。
(二)皮肤出血
由于钝器作用,使皮内或皮下组织的血管破裂出血,淤积于皮下组织者,称皮下出血;仅淤积于皮内者,称皮内出血,两者统称为皮肤出血。皮肤出血的法医学意义:在一定条件下可考虑生前伤,可根据出血形态推断致伤物,依据出血颜色变化推测受伤时间。
(三)挫伤
人体受钝器的碰撞或挤压后形成的闭合性损伤,称为挫伤。
(四)创
外力作用形成的皮肤、粘膜或被膜及其下层组织的开放性损伤,称为创。创由创口、创腔、创角、创缘、创壁、创底组成。它可分为钝器创、锐器创和枪弹创。
1、钝器创。由钝器作用人体而形成的创。包括挫创、裂创和挫裂创。
2、锐器创。由锐器作用于人体而形成的创。其特点是:创缘整齐,一般没有表皮剥脱和皮肤出血、创壁平滑、创腔内无组织间桥、创角锐,创底平、无囊腔等。锐器创可分为切创、砍创、刺创和剪创。
(五)骨折
(六)关节脱位
(七)内脏损伤
(八)肢体断碎
三、钝器损伤
(一)徒手伤
(二)棍棒伤
棍棒损伤的基本特征是条状表皮剥脱、皮肤出血或中空性皮肤出血、条状挫裂创、线状或舟状骨折。
(三)斧背伤
(四)锤类伤
(五)砖石伤
(六)坠落伤
坠落伤可表现为各种形态的损伤,其特点是:1、损伤部位广泛。2、体表损伤较轻、体内损伤严重。3、体表损伤一般只发生在与地面接触的一侧。
(七)交通工具伤
撞击伤、碾压伤、摔倒伤。
四、锐器损伤
(一)斧刃损伤
(二)菜刀损伤
(三)剪刀损伤
(四)刺器损伤
典型的刺创由刺入口、刺创管和刺出口组成。
五、枪弹损伤
(一)枪弹创的特征
射入口、射创管、射出口
(二)确定射击方向和距离
六、爆炸损伤
七、械性损伤检验和鉴定
(一)损伤的检验
(二)损伤的鉴定
1、生前伤与死后伤的鉴别
法医学依据生活反应将生前伤和死后伤加以区别,生活反应是生活机体对损伤的特有反应,可分为全身生活反应和局部生活反应,具体表现如下:局部生活反应有出血、创口哆开、炎症。全身生活反应有:体内异物的移动造成各种的栓塞、全身贫血、全身感染、血液吸入或咽下。
2、损伤性质的推断
损伤性质包括:自杀、他杀和灾害事故损伤。判断自杀、他杀和灾害事故必须根据损伤的情况,结合案情,参考现场勘查所见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结论。
3、致伤物的推断
机械性损伤致伤物的推断有三种基本方法:一是根据损伤形态、特征;二是根据创内遗留物;三是根据可疑致伤物的附着物。
4、损伤程度的评定
损伤程度可分为致命伤和非致命伤两大类,非致命伤一般可分为重伤、轻伤、轻微伤、折磨或虐待等。
5、致死原因的判断
第二节 机械性窒息
一、机械性窒息的概述
(一)机械性窒息的概念
凡是呼吸器官及参加呼吸运动的肌肉存在客观外力的压迫或堵塞而引起的窒息,统称为机械性窒息。机械性窒息的类型,常根据机械力作用的方式或部位不同,分为压迫性窒息和堵塞性窒息。
(二)机械性窒息的一般尸体征象
1、青紫
2、眼结膜出现淤血斑(点)
3、肺胸膜及心外膜下出血
4、血液呈流动状。
二、缢死
(一)缢死的概念
利用自身全部或部分体重,使颈部压迫套在颈部的绳索或其他类似物而引起的死亡称为缢死,俗称吊死。缢死分为典型缢死和非典型缢死。
(二)缢死的机制
(三)缢死的尸体征象
缢沟、“八字不交”。
(四)缢死的鉴定
三、勒死
(一)勒死的概念
又称绞死,是以绳索类物缠绕颈部,由他人的或勒颈者本人的手,或通过某种机械作用等自身以外的力量,使绳索类物勒紧并压迫颈项部而导致的死亡。
(二)勒死的机制
(三)勒死的尸体征象
勒沟
(四)勒死的鉴定
四、扼死
(一)扼死的概念
扼死是用单手或双手、上肢等扼压颈部而引起的窒息死亡,又称掐死。有时可见用肘部、前臂或器械压迫或脚踩颈部所致的死亡,也属扼死。扼死均为他杀
(二)扼死的机制
(三)扼死的尸体征象
(四)扼死的鉴定
五、溺死
(一)溺死的概念
俗称淹死。由于液体进入呼吸道,造成呼吸障碍而引起的窒息死亡。
(二)溺死的机制
(三)溺死的尸体征象
1、口鼻部有蕈形泡沫
2、手中抓有异物
3、呼吸道有溺液和异物
4、肺呈水气肿
5、左右心室内血液成分有差异
6、内脏及骨髓中可检出硅藻。
(四)溺死的鉴定
六、其他机械性窒息
(一)堵塞口鼻孔窒息死
(二)压迫胸腹部所致的窒息死
第三节 高低温和电流损伤
一、烧死
(一)烧死的机制
(二)烧死的尸体征象
1、烧伤
2、呼吸道内有烟灰炭末及烧伤
3、深层血管或心脏血液中含有大量碳氧血红蛋白。
(三)烧死的鉴定
1、烧死的确定
2、烧死的性质
3、个人识别
(四)火场中的尸体现象
1、拳击姿态和皮肤裂开
2、硬脑膜外热血肿
3、颅骨骨折
二、冻死
(一)冻死的概念
(二)冻死的机制
(三)冻死的尸体征象
(四)冻死的鉴定
三、电击死
(一)电击死的概念
(二)电击死的机制
(三)电击死的尸体征象
1、电流斑
2、皮肤金属化
3、电流烧伤
4、其他现象
(四)电击死的鉴定
四、雷击死
(一)雷击死的概念
(二)雷击死的机制
(三)雷击死的尸体征象
雷击花纹
(四)雷击死的鉴定
第四节 急 死
一、急死的概念
平素似乎健康的人因内在疾病而发生意外的、急速的死亡,称为急死。
二、急死的原因
常见诱因:
(一)精神紧张
(二)情绪激动
(三)体力过劳
(四)轻微外伤
(五)其他
三、引起急死的常见疾病
(一)冠心病
(二)脑出血
(三)支气管肺炎
(四)消化道出血
(五)异位妊娠
(六)青壮年急死综合症
四、急死的法医学检验
(一)详细调查案情
(二)进行现场勘查
(三)全面尸体解剖
(四)组织学标本的制作
(五)明确死亡原因
五、急死的鉴定意义
(一)详细调查案情
(二)进行现场勘查
(三)全面尸体解剖
复习与思考
一、主要概念
1、机械性损伤;2、表皮剥脱;3、挫伤;4、创;5、生活反应;6、缢死;7、勒死;8、扼死;9、蕈形泡沫;10、电流斑;11、雷击花纹;12、急死。
二、思考题
1、机械性损伤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2、常见的生活反应有哪些及其法医学意义?
3、创的结构?
4、自杀、他杀、意外损伤如何鉴别?
5、致伤物推断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6、机械性窒息的一般尸体征象?
7、溺死的尸体征象?
8、烧死的尸体征象?
9、电击死的尸体征象?
10、引起急死的常见疾病?
本章参考文献:
1、《法医学》陈玉川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法医病理学》赵子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3、《法医学》王保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十八章 法医物证检验
本章学习指南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常见生物检材如何发现、提取、包装、送检;熟悉血痕检验流程、骨骼及牙齿在个人识别中的作用;了解精斑检验、毛发检验及DNA分析技术。
二、学习重点
1、常见的生物检材及如何发现、提取、包装、送检。
2、血痕检验流程及每步检测结果的意义。
3、骨骼、牙齿在个人识别中的作用。
三、学习提示
本章介绍了常见生物检材、常见生物检材如何发现、提取、包装、送检,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常见生物检材的具体检验。学习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