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
剪切时,一次剪切会形成两个断头、四个坡面。
咬合位置是指钢丝钳上下刃闭合时,刃顶、刃口接触的相对位置。常见的有对等咬合、上刃外偏、上刃内偏三种情况。不同咬合位置形成的断头坡面形态也不同。
咬合间隙是指上下刃自然闭合时之间的空隙。咬合间隙大则断头立顶宽度大,反之,则立顶宽度小。刃顶的宽度与立顶的高度也有对应关系。
钢丝钳刃侧的铣、锉、铲等加工花纹特征,在剪切时都会以不同形式留在剪切坡面上。一方面,由于切划作用,这些加工花纹特征会在剪切坡面上形成线条痕迹,如铣纹切划形成的竖直短线等;另一方面,由于钢丝钳刃侧对客体的挤压作用,刃侧的加工花纹以印压形式反映在剪切坡面上,不同种类钢丝钳的加工花纹不同,在坡面上形成的印压痕迹也不相同,这些特征为推断钢丝钳种类提供了依据。
断头上形成的个别特征主要包括断头坡面上切划形成的纵向凸凹线条状特征;断头立顶部位上印压接触形成的凸凹坑丘特征;断头坡面上痕止缘的凸凹特征等。
2、剪刀
剪刀的剪切作用与钢丝钳十分相似,一般用于剪断薄而软的物体。家用剪刀是错口咬合,形成的断头两坡面一般不对称,往往一大一小,大坡面位于小坡面上方,通常无明显立顶,或立顶小且向小坡面方向倾斜。在直接剪断金属丝时,大坡面一侧一般无痕迹止缘。其峰角基本能反映剪刀刃口咬合角的大小,而且里外刃形成的峰角基本一致。
刃口、刃侧特征及其痕迹。家用剪的刃口单薄,无明显的刃顶;生产剪刀时,刃口经过细磨,没有明显的凸凹不平,但是,使用过程中刃口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缺口、小的卷刃等特征;刃侧有时也会出现凸凹特征等。在被剪客体断面上,往往可以反映出刃口与刃侧的突出特征。检验中,既要利用切划接触时形成的线条痕迹特征,也要注意利用印压接触时在剪止缘上形成的痕迹特征。
五、刺切痕迹
(一)定义
工具发挥劈作用在客体接触部位形成的痕迹称为刺切痕迹。可以形成刺切痕迹的工具种类很多,通常可用于刺切的工具多有刃部或有较锐利的尖部。
(二)形成机理
刺切痕迹的形成机理是劈作用。劈是指用比较坚硬的三角形工具,如刀、斧等分离客体的作用方式。利用劈分离客体时,劈刃对客体产生压力,劈侧对客体产生涨力,涨力和压力两者合成的力,物理学上叫劈破力。这种劈破力的功能就叫做劈作用。
(三)刺切痕迹的特征
承痕客体出现向一侧翻卷或向一侧倾斜的形状,其断面上的线条痕迹的方向是从开始的一侧走向断端一侧。
(四)常见刺切工具及其痕迹特征
犯罪现场上常见的刺切工具主要有菜刀、刺刀、匕首等。这些工具形成的刺切痕迹有其不同的特点。
(一)菜刀
在刺切痕迹中,菜刀形成的切痕是比较多的。菜刀锋利坚实、质量较大、劈破力大,有一定的破坏或杀伤力,所以犯罪分子经常用它来作案。
菜刀垂直砍在木质客体上时,痕迹多成“V”字形或“一字形”。在切起缘上有时反映出菜刀突出的卷刃和缺口特征。斜向木质表面砍切时,会使木质的局部组织分离,在砍切面上形成一定面积的线条状痕迹,反映出刃口部位的特征。切止缘由于印压作用也常常能反映出刃部的缺口、卷刃等特征,质量好。所以,要结合痕起缘与痕止缘的特征综合分析。
(二)刺刀与匕首
刺刀与匕首多出现在刺、扎动作中,刺切的对象可以是木板、薄金属板,有时是人体或人的衣物。刺切一般客体时,切入口的形状大体可反映出刺刀与匕首接触部位的形状。由于人体软组织有弹性,对工具细小特征反映差,因此,人体上的刺切痕迹往往会出现变形,质量较差。
单刃刀刺切多呈“T”形,双刃刀刺切多呈棱形,有两个较为尖细的创角,三棱刀刺切多呈三角形,有三个创角。刺切工具上的个别特征有刃口的磨损形状与角度,刃口卷刃的部位与形状,缺口的位置与形状等。
六、割削痕迹
(一)定义
割削痕迹是指工具对客体进行层次切削或割离破坏时形成的痕迹。常见的割削工具及痕迹有锯痕、锉痕和钻痕。
(二)常见割削工具及其痕迹特征
1、锯及其痕迹
锯割是在推拉运动下的重叠切削,痕迹形成复杂。一般只能根据痕迹确定锯的种类。
锯痕特征分为阶梯纹、展平面、齿列痕、单齿痕等。阶梯纹是锯在往返运动中,由于锯板摆动而导致在锯断面上形成的较高纹线。展平面是指锯板达一定深度后,由于锯板在锯槽里自由度大而左右摆动,在断面反复来回摩擦而形成的平坦、光亮的部位。展平面上可能留有锯板面的附着物。齿列痕是实用齿列(对锯断面实际作用的齿的排列)中展角大的齿所留下的痕迹。单齿痕是指某个展角大的齿与锯断面形成的压痕或线痕,常出现在锯断面的端部,可反映某个齿的一侧齿尖的形状及大小。
2、锉及其痕迹
锉按截面形状不同分为扁锉、方锉、圆锉、半圆锉、菱形锉、三角锉等。锉的结构有柄部、锉身,锉身由一系列锉齿呈面状排列。形成痕迹时,后位锉齿痕会将前齿痕覆盖。
锉痕的主要特征是锉口形态,通常有圆形和三角形两种。锉屑大小反映了锉的种类,大号锉的锉屑大,纹线杂乱;小号锉的锉屑小,纹线较规则。个别特征主要是单一线痕的形态,即一次锉削时某一锉齿锉削时留下的线痕等。
3、钻及其痕迹
钻是利用旋转方式割削物体的,所以被破坏的客体上常形成孔洞,称钻孔。钻孔的直径基本上可以反映钻头的直径,有时会比钻头的直径略大。在钻孔附近,有时会发现圆弧形印压或滑动痕迹,这是钻的轧头或轧瓜形成的,其直径反映了轧头或轧瓜的直径或大小。钻孔壁一般呈螺纹状,有的呈平滑状。电钻形成的钻孔壁螺纹间距一般比较规则,手工钻形成的螺纹间距不一。另外,钻孔底部形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钻头刃部的大小结构。钻屑表面上的线条痕迹常可以反映出钻刃上细小或明显的特征,这些特征是认定钻具的主要依据。
第四节 工具痕迹的记录、提取
一、寻找发现现场犯罪工具痕迹的重点部位
(一)在中心现场寻找
(二)在作案人破坏的客体上寻找
(三)在现场进出口和来去路线上寻找
(四)在嫌疑人住所及其周围寻找
二、确定现场犯罪工具痕迹的方法
现场情况往往很复杂,在犯罪现场寻找到的工具痕迹是否犯罪分子作案时所遗留,即确定犯罪工具痕迹,要根据现场情况具体分析。
(一)区分动物造成的痕迹
(二)区分自然现象造成的痕迹
(三)区分案发前遗留的痕迹
(四)区分案发后遗留的痕迹
三、现场犯罪工具痕迹的记录
(一)现场工具痕迹记录的要求
客观、真实、全面、精确、分析论证。
(二)现场工具痕迹记录的方法
测量记录、照相、绘图。
(三)记录工具痕迹的内容
对现场工具痕迹,一般应记录以下内容:
1、痕迹所在物体的名称、大小、高低及其与周围物体的关系;
2、痕迹的方向,相互间的距离,所在物体上的部位;
3、有关物体被破坏情况;
4、痕迹的种类、大小、形状、主要特征
5、提取、固定的方法和数量、编号等。
四、提取现场犯罪工具痕迹
(一)照相法
犯罪现场的绝大多数工具痕迹均可采用照相法提取。用照相法提取时一定要放比例尺。照相提取不会破坏工具痕迹,也可反复提取。但由于受现场拍摄条件,特别是光源的限制,有些工具痕迹用照相法提取的效果不理想,这时可采用其他方法提取,如采用模法,或者直接提取原物。
(二)提取原物法
提取原物法是提取工具痕迹中最常见的方法,它可保留现场的原始状态,因为多数情况下,工具痕迹面积较小,痕迹中的特征用肉眼看不到,因此需要提取原物带回实验室处理。
提取时,对于体积大的物体,必要时可拆卸提取其局部;如果现场较大,不便于提取,应暂时封闭现场,以保护痕迹。提取的原物要及时处理,并注意保存环境,防止客体生锈、腐败、受潮等,影响痕迹。
(三)制模法
在不能提取原物的情况下,应根据痕迹的大小、深浅,选用不同的制模方法提取。
1、醋酸纤维素薄膜
醋酸纤维素薄膜又叫AC纸,适用于提取金属表面细小的擦划痕迹。用时可按痕迹大小取AC纸一块,在痕迹表面上涂一层丙酮,然后迅速将AC纸从一侧到另一侧盖在痕迹上面,用手指压平,待干固后即可取下,工具痕迹便复制在AC纸上。制模前,也可在痕迹表面涂少量甘油,以便于将薄膜揭下。
2、硅橡胶
硅橡胶是硅元素有机化合物,呈白色粘稠状,塑性好,反映特征细致,有弹性不易断裂、破碎。提取时可按痕迹大小,用小型调墨刀取出适量硅橡胶,放在一块干净的玻璃板上,然后在硅橡胶上面加几滴(约硅橡胶的3~5%)正硅酸乙酯(交联剂)和几滴(约硅橡胶的1~3%)月桂酸二丁基锡(触媒剂),用刀拌匀后,轻轻涂注在痕迹中,待凝固后,从硅橡胶的边缘轻轻掀起,取下模型。凝固时间一般在一小时左右。为加速凝固,可加入2~3滴1%异丁辛酸亚锡,也可适当增加交联剂的比例。
3、硬塑料
硬塑料又叫打样膏,是牙科用品。使用时应先把打样膏放入温水中使其软化,取出甩掉上面的水珠,将一面直接压入涂过甘油的痕迹上,待冷却定型后即可取出。
4、石膏或橡皮泥
在痕迹表面上涂一层润滑油,用软塑料做围墙,把调好的石膏液一次倒入痕迹中,凝结后,放入沸水中煮或者沸水烫就可以将石膏模型取出。也可使用橡皮泥直接制模。
五、提取附着物或分离物
在现场工具痕迹中,可能留有工具接触部位的附着物,如工具上沾附的油污、血迹等;另外,在形成痕迹的同时,工具的刃部或端部可能发生破裂或损坏,将部分分离物遗留在痕迹中。提取这些附着物或分离物,对于寻找、确定作案工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六、工具痕迹的固定与包装
对嫌疑工具,应用胶带等固定在木架上。在包装和运送工具痕迹时,不能破坏原有痕迹特征,也不能产生新的痕迹特征。工具痕迹在木质客体上时,可采用封盖法保护;如痕迹在软组织上,应用药水浸泡(可选用福尔马林液);对颅骨,需经蒸煮处理后,药水浸泡;对金属客体,应涂油保护(可选用黄甘油),也可放在干燥器皿中保存;工具痕迹在有锈蚀的金属器皿上时,可用木质镊子蘸取酒精或丙酮擦拭后保存。
第五节 工具痕迹的鉴定
一、预备检验
预备检验工具痕迹检验的第一道工序,主要是为下一步检验做好准备工作,并进行初步检验。预备检验主要包括了解与鉴定有关的情况,填写工具痕迹鉴定登记表;如果是复核鉴定,还应了解原鉴定单位的鉴定过程和鉴定结论;了解鉴定要求;准备必要的检验器材等。
二、分别检验
(一)检验现场工具痕迹
1、现场工具痕迹的初步检验,确定种类特征。
在对现场工具痕迹进行总体观察研究之后,进一步分析痕迹的工具条件,确定痕迹种类,并且分析工具痕迹的形成时的变化因素,对痕迹的特征产生哪些方面的变化。
2、现场工具痕迹的深入检验,寻找确定主要特征。
深入检验是对现场工具痕迹进行检验的重要一环。其主要任务是寻找、确定现场工具痕迹中的种类特征和个别特征。寻找特征的常用方法有从点到面,逐步扩展;先易后难;先重点后一般;对照检验等,这几种方法仅是常用方法。它们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所以在检验过程中可以同时采用。
(二)检验嫌疑工具
1、嫌疑工具的初步检验
对送检的嫌疑工具要先进行初步观察检验,确定工具是否符合形成现场痕迹的条件,分析判断嫌疑工具的可能的留痕部位,并判断现场痕迹的形成方式。
2、制作实验样本痕迹和寻找遗留样本
(1)制作实验样本痕迹
制作样本是检验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样本制作的好坏直接影响检验的效果。制作样本时,要选用与现场痕迹承痕体物理性能相同的材料,而且用力大小、方向、角度应尽量与现场痕迹相同,接触部位要准确。
(2)寻找遗留样本痕迹
遗留样本是指发案前后不久作案工具在其他客体上形成的痕迹。寻找时要在熟悉现场痕迹的基础上进行,把现场痕迹特征记牢,必要时带上现场痕迹的原物或照片以方便寻找。样本痕迹的检验方法与现场痕迹相同。
三、比对检验
为了进一步认识现场工具痕迹和样本工具痕迹特征的性质,必须对它们作全面比较,从而确定它们之间的符合点和差异点,为综合判断提供依据。 比对时,要首先选用那些比较稳定、可靠,即质量较高的特征,对模糊或不稳定的特征,应只作参考。比对中应注意比对特征的分布位置、相互距离、角度和特征的数量,以及每个特征的细微形态,即它们的形状、面积大小、角度、方向等等,进行综合性的全面对比。
(一)特征对照法
特征对照法是将现场和样本工具痕迹放在同一视场观察,比较二者的特征的形状、部位、方向、范围、长短、宽窄、大小、数量等是否相符。在比对中最好将现场痕迹的实物辅之以模型、照片,对照工具实物、实验样本反复进行比对,确定特征之间的符合点和差异点。
(二)特征连线法
将发现的特征分别用直线连接起来,使其构成一个几何图形,然后比对各自构成图形的形状、各边线的长度、各夹角的度数是否相符合。这种方法仅适宜在放大后的痕迹照片上进行。
(三)特征结合法
对于线条状痕迹,可借助于比较显微镜或分别拍成同等放大倍数的照片,进行线条接合比对。观察两者线条的数量、方向、趋势是否一致,特别是粗大明显的线条痕迹的宽窄、深浅、形状、分布距离等是否一致。
(四)特征重叠法
特征重叠法是指将现场工具痕迹和样本工具痕迹分别制成透明胶片,在透射光下将两者重叠观察,确定符合点和差异点的比对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用来比对变形较小,且轮廓清晰的特征。
四、综合评断、得出结论
(一)对符合点和差异点的分析
综合评断是在比对检验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比对中发现的符合点和差异点,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现场痕迹是否某种工具所留,得出鉴定结论。
现场痕迹与样本痕迹两者特征完全一致的情况是很少见,因为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在一定条件下,有时符合点占主导地位,有时差异点占主要地位。从符合与差异这一对矛盾来看,如果是同一工具留下的痕迹,那么特征的符合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不是同一工具留下的痕迹,那么特征的差异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要从特征的数量和质量的辩证关系上加以分析和评断。如果符合点是主要方面,个别差异点可以得到合理解释,就可得出认定结论;反之,只能得出否定结论。
(二)认定结论的条件
一般情况下,要得出认定结论的,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凹陷痕迹:①工具具备留痕条件。②种类特征一致。③个别特征吻合。④差异点可以得到科学解释。
线条痕迹:①工具具备留痕条件。②凸凹起伏的线条凸凹性相吻合。③倾斜流向一致。④差异点可以得到科学解释。
(三)否定结论的条件得出否定结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凹陷痕迹:①种类特征不符。②个别特征属于偶合,并非本质符合。③具有无法解释的差异点。
线条痕迹:①凸凹趋势不同。②倾斜流向不同。③差异点无法解释。
五、制作鉴定书
经检验做出认定结论的,必须制作鉴定书。作否定结论的,一般不出具鉴定书。条件限制无法做出结论的,可出具分析意见。鉴定书通常包括文字和图片两部分。
(一)文字部分
文字部分由绪论、检验、论证、结论组成。绪论部分主要叙述案件的基本情况、现场痕迹的情况以及鉴定要求;检验部分主要描述检验过程以及主要特征;论证部分说明鉴定的原理和依据;结论部分要明确叙述鉴定的结论。
(二)照片部分
照片部分一般包括现场工具痕迹遗留位置照片、现场工具痕迹特征照片、嫌疑工具照片、样本痕迹特征照片、比对检验照片等。
思考题:
1、名词解释:工具痕迹 工具痕迹检验
2、工具痕迹的特点是什么?
3、工具痕迹检验有哪些作用?
4、寻找犯罪工具痕迹的重点部位有哪些?
5、应如何确定现场犯罪工具痕迹?
6、用照相法提取工具痕迹应注意哪些问题?
7、如何提取工具痕迹中的微量物证?
8、记录现场工具痕迹的内容有哪些?有何要求?
为什么在检验前要先处理现场工具痕迹?
9、工具痕迹比较检验的内容是什么?
10、线条状痕迹认定或否定的依据是什么?
11、凹陷状痕迹认定或否定的依据是什么?
12、你认为工具痕迹检验鉴定的难点是什么?
第八章 枪弹痕迹检验
第一节 枪弹痕迹的概念及其种类
一、枪弹痕迹的概念
枪弹痕迹是指射击过程中在子弹和被击物体上形成的各种痕迹。主要包括枪管、枪机和枪机匣等枪支有关机件作用在弹头、弹壳上形成的痕迹;以及弹头在被击物体上形成的弹孔、弹着点痕迹;射击残留物等。具体可分为三类:
(一)弹头、弹壳痕迹
这类痕迹是指以枪支机件为造痕体,在机械力特别是火药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压力的作用下,弹头、弹壳同枪支有关机件发生印压、撞击、擦划等作用,留在射击弹头、弹壳上的线条类和凹陷类痕迹。它反映了枪支有关机件作用部位的结构特点。
(二)弹着痕迹
这类痕迹以弹头为造痕体,当弹头击中物体时,以其高速运行及旋转所具有的动能作用在被击物体上形成的弹孔、弹道、弹着点等痕迹。它反映了弹头的直径和形状,威力大小,飞行方向、距离等弹头的结构特点和弹道特性。
(三)射击物屑
这类痕迹是射击过程中,随着弹头射向目标物及枪机开锁、后座、抛壳,从枪口、枪支机件缝隙中喷出的火药气团。包括发射药、击发药燃烧产物、未燃尽的火药颗粒、油液和金属碎屑等微小残留物。这些射击物屑通常附着在射人口内缘,弹孔周围的客体表面,枪支机件表面,射击者手上、衣着上等。射击物屑是枪击事实的证据之一。
二、枪弹痕迹检验的概念与任务
(一)枪弹痕迹检验的概念
枪弹痕迹检验是运用枪械、枪弹和枪弹弹道学的基本知识,以及痕迹检验的一般原理和技术方法,用于发现、提取、检验涉枪案件中枪支、弹药、枪弹痕迹和射击物屑,借以揭露和证实持枪犯罪事实的一项刑事技术。
(二)枪弹痕迹检验的任务和作用
枪弹痕迹检验的基本任务是:为查明枪击事件或侦破持枪犯罪案件,提供证据材料。具体可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1、检验射击弹头、弹壳上的痕迹,根据射击弹头、弹壳上痕迹所反映的枪支机件特征,认定作案枪支(枪种)或排除嫌疑枪支。
2、检验弹着痕迹、对枪击事件进行弹道分析;确定洞孔、伤口是否为弹孔、枪创,分辨弹头的人口、出口;测算射击距离,判明射击方向,推断射击的时间顺序等等;为鉴别射击枪支的种类特点,判定枪击案件性质、作案情节,划定嫌疑人范围提供材料。
3、对射击物屑进行检验,确定枪击事实。
对犯罪嫌疑人手、面等部位进行射击残留物的显现检验,以弄清嫌疑人是否触摸和发射过枪支;对射击残留物进行成分及含量测定,帮助判明发射弹种及配用枪种的范围;还可根据射击残留物的分布、面积、色泽等具体反映,推断射距、射角、出口、入口等有关的射击事实。
4、确定枪支、弹药的特性,为查明涉枪案件的真相提供依据。
检查枪支、枪弹的性能、状况,如枪支发射是否可靠,机件是否原配、完好,是否有足够杀伤力,能否造成意外走火;弹头、弹壳是否为同发子弹的组成部分;恢复枪支上被锉去的编码,查明枪支、子弹的产地、来源等等。
5、建立、管理和查对枪弹痕迹档案。
根据射击弹头、弹壳上痕迹特征,弹壳底面的标记符号等,查明枪支的所属地区,枪支、枪弹的来源;根据弹痕特征的异同反映等,进行并案侦查,为侦查破案准确地提供有关信息。
第二节 枪支与枪弹
一、枪支的分类和基本构造
(一)枪支的分类
1、按枪管内膛结构分类
(1)滑膛枪
枪管内壁光滑,无凸凹来复线(即膛线)。如各种老式枪支、土造枪支、信号枪、猎枪等,此类枪支内壁无膛线,发出去的子弹就不会旋转,在飞行时不易保持方向,而且会在空中翻跟头。此类枪支射程近,射击精确度差,命中率低。
(2)膛线枪
枪管内壁刻有螺旋形凹凸沟槽的枪。这种螺旋形凹凸沟槽称为膛线。膛线使弹头紧贴枪管内壁旋转前进,致使弹头飞行稳定并减少空气阻力,增加射程,提高射击精度;并且使弹头外壳与枪管内壁的摩擦力减少,降低因摩擦所造成的枪管升温和磨损而延长枪支的寿命。
膛线枪管内壁凸起的膛线称为阳膛线,凹入的膛线称为阴膛线。膛线枪管是现代军用枪支主要结构特点。
2、按枪管口径大小分类
口径是枪支的一个重要结构参数,它是指枪管的内径(膛线枪则是指阳膛线所在圆的直径)。
猎枪在标示枪管口径时以号或盖其作为计量单位。号数越大,则枪管口径越小。号数是指1磅纯铅(453.6克)所制成的与猎枪口径等同直径铅球的个数。如10号猎枪,是指用1磅纯铅制成10个直径相等的铅球,铅球的直径即为该猎枪枪管的口径。目前常见的猎枪有10、12、16、20、28。
常见猎枪规格及其口径
号数(号) 10 12 16 20 28
口径(mm) 19.69 18.52 16.81 15.62 13.77
由于各种枪支口径的不同,习惯上常根据口径的大小对枪支进行如下分类。
(1)大口径枪支
口径在11毫米至14.5毫米之间的枪支。枪管的口径超过了12毫米(0.5英寸)时,通常就是高射机枪了。
(2)中口径枪支
口径在7毫米至11毫米之间的枪支。
(3)小口径枪支
口径在5毫米至6.5毫米之间的枪支。
(4)微口径枪支
口径在5毫米以下的枪支。
3、按枪支发射性能分类
可分为非自动枪支、自动枪支、转轮枪支和气动枪支。
(1)非自动枪支
指不能利用火药气体能量进行自动排壳的枪支,其各射击循环动作均需由射手操作完成的枪支。最初出现的枪支均为非自动枪支,每击发一次都要借助于手推拉枪机,逐发装填、退壳。如14世纪的皮夏利火铳,16世纪广泛使用的火绳枪,17世纪燧石撞击式枪支等;以及现代53式步枪、小口径步枪、单发的老式手枪、军用单发步枪、运动步枪、猎枪等。
(2)自动枪支
自动枪支是以火药气体为能源,自动完成全部或部分射击循环动作的枪支。按自动化程度不同又分为全自动枪支和半自动枪支两类。
全自动枪支是在一次发射后,能自动完成下一发枪弹的重新装填与击发动作的武器。所以射手在完成第一发枪弹的装填,使枪支成待发状态后,手扣扳机即可发射,如仍扣住扳机,枪支可连续射击直到将弹匣中的枪弹全部射完为止。属于这类枪支的有机枪、冲锋枪、全自动步枪和全自动手枪。如国产56式7.62毫米冲锋枪、82式9毫米轻型冲锋枪。80式7.62毫米全自动手枪等。全自动枪支上多数装有单连发变换机钮(枪支上有文字标示:如0、l、2,0为保险,1为单发,2为连发;国外枪支上用字母“N”表示单发,“S”或“R”表示连发),将全自动枪支的机钮拔到单发部位时,就相当于半自动枪支的功能。
半自动枪支击发后可自动排壳和重新装弹,但不能自动击发;扣动扳机一次,击发一次,扣住扳机不放则不能连续射击。如国产54式手枪、52公安式手枪、59式手枪、64式手枪、77式手枪、79式狙击步枪等。目前各国装备的手枪大多数是半自动。
(3)转轮枪支
是利用武器各部件间的机械传动,由外力带动枪支有关机构工作来实现射击过程部分自动化的枪支。这种枪支在其中间部位有个“鼓轮”,内有若干个孔装填枪弹,以代替自动枪支的弹匣,内装4、5、6、7发子弹不等。扣动扳机时,击铁连动后仰,带动鼓轮向左或向右转动,将鼓轮内的子弹依次对准枪管后端的轴心,以备射击。因此又称为自动待发式武器。但转轮枪只能单发射击且排壳和装弹时必须把鼓轮移出,所以它不同于自动与非自动枪支。
4、按枪支的用途分类。
(1)军用枪支。
这类枪支是为满足战争的需要而设计的,装备于部队、警卫、民兵等。其特点:威力大、射程远、命中率高、结构精密、性能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