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研 究 生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专 升 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书画等级 美国高考 驾 驶 员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 检 员 单 证 员 出国留学
 招生考试网 - 高考 - 招生简章 - 正文
大连交通大学2009年招生专业一览表
来源:fjzsksw.com 2009-5-26 21:17:36 【字体:小 大】

理、电子材料与器件、光伏材料及系统(双语)、现代材料分析技术(双语)、集成电路基础、光电子技术基础、真空薄膜制备技术、电子器件封装、单片机技术、铁路电器概论和专业外语等。本专业注重实践环节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专业实践教学主要有“电学科基础课程综合实验”、“专业课综合实验”、“专业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
  相关实践基地单位:大连世纪长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大显集团(大显光电器件有限公司,大显液晶模组公司),路明集团(路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大连路美芯片科技有限公司),大连集成电路设计服务中心,大连理工大学三束材料改性重点实验室等。
  D.特色和优势:本专业按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一级学科宽口径培养。实行教学、生产劳动、科研三结合,面向我国新兴的电子、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半导体集成电路、太阳能光伏材料与系统以及铁路交通用电器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毕业生面向电子、光电子、新能源、太阳能光伏企业,铁路工厂以及电务部门。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软件工程专业
  A.培养目标:毕业生适宜在材料成形(包括铸造、焊接和模具)和控制工程领域及其他部门从事软件开发与研制工作;适宜在材料热加工以及IT等相关行业从事生产、经营、组织与管理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材料加工工程及软件工程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硕士研究生。
  面向现在和未来的制造业发展要求和国际软件市场(特别是日本软件市场)发展现状,按综合应用型学科建设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符合专业发展规律的学科学位体系,采用双专业本科教育复合培养模式,实现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的知识复合。
  B.培养要求:本专业是按照本科双专业培养模式,采用大类招生,宽口教育思想设计教学计划。前两年主要学习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后三年主要为专业知识教育和实践训练。目前设置的专业方向分别为:嵌入式系统、计算机图形学与数字艺术设计和模具、铸造等专业方向。
  C.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材料科学基础、工程参量检测与控制;计算机组织与结构、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JSP基础与应用、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方向)、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图形学与数字艺术设计方向)等。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前身为机车车辆系,成立于1956年,设有车辆工程(铁道车辆、机车等2个专业方向)、车辆工程(动车组方向)、车辆工程(城市轨道车辆方向)、交通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等2个专业方向)、交通工程(交通规划、交通设施设计及交通控制等3个专业方向)等共4个本科专业、9个专业方向。学院现有车辆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等二级学科硕士点3个,其中车辆工程学科1984年成为学校第一个硕士点。学院同时拥有交通运输工程和车辆工程2个领域工程硕士学位的授予权。并于1997年成为学校第一个省重点学科;2006年被批准为辽宁省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基地;2007年被批准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省级示范性专业;2007年“载运工具先进技术实验室”被批准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2006年与大连市共建了“大连交通运输装备及配套产品技术研究中心”;与中车北方集团共建了“虚拟技术研究中心”。与国内知名企业签订了长期的本科生实习基地协议12个。学院现有教师57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5人。其中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层次人才2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人,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2人。5年来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国家863计划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40余项,横向课题2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2项;发明专利2项。组建了5个实验室和一个检测中心(数值化设计实验室、转向架实验室、轨道车辆制动系统实验室、车辆噪声与振动实验室、柴油机性能实验室、车辆检测技术研究中心),总面积达2897平方米。学院一贯重视突出交通特色的学科专业建设,将科研成果融于教学,积极促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车辆工程专业
    A.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与应用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在轨道车辆(包括机车、铁道车辆)的设计、制造、检修、运用及科研开发等相关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B.培养要求:本专业是按照大类培养、宽口教育的思想设立学科专业,主要学习机械大类自然科学基础,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同时突出轨道车辆专业领域的技术理论和专业知识,训练初步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前两年学习共同的课程,第三年开始按专业方向培养。设有机车、铁道车辆等两个专业方向。
    C.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控制工程基础、车辆结构及原理、车辆动力学基础、车辆结构强度分析基础、机车总体及走行部、内燃机、机车交流牵引传动技术、机车动力学、车辆制动、列车总线控制基础、机车电传动与控制、车辆制造与修理工艺学等。
 
车辆工程(动车组方向)专业
    A.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与应用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在高速动车组车辆的设计、制造、检修、运用及科研开发等相关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B.培养要求:本专业是按照大类培养、宽口教育的思想设立学科专业,主要学习机械大类自然科学基础,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同时突出高速动车组车辆专业领域的技术理论和专业知识,训练初步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
    C.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控制工程基础、计算机控制技术、动车组总体及转向架、车辆动力学基础、列车总线控制基础、动车组牵引传动及控制、车辆结构强度分析基础、动车组制动等。
 
车辆工程(城市轨道车辆方向)专业(新增专业)
    A.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与应用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在城市轨道车辆的设计、制造、检修、运用及科研开发等相关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B.培养要求:本专业主要学习机械大类自然科学基础,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同时突出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领域的技术理论和专业知识,训练初步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
    C.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控制工程基础、列车总线控制基础、车辆结构强度分析基础、城市轨道车辆结构及原理、城市轨道车辆牵引传动技术、城市轨道车辆制动、城市轨道车辆噪声与控制、城市轨道车辆牵引计算动等。
 
交通运输专业
    A.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具备运筹学、管理学、交通运输组织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国家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从事交通运输组织、指挥、决策与运营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B.培养要求:掌握运筹学、管理学、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站场及枢纽、铁路客运组织、交通运输设备、运输经济学、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一般的最优化方法和计算机在交通运输中应用的基本技术,具有交通运输组织指挥、交通运输企业生产与经营的基本能力,熟悉国家关于交通运输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设有铁路运输、公路运输等2个专业方向
    C.主要课程:运筹学、管理学、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铁路站场及枢纽、交通运输设备、运输经济学、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交通运输法规、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等。
 
交通工程专业
    A.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具备交通工程、系统规划设计、交通控制、交通管理、交通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国家与省、市的发展规划部门,交通规划、交通工程设计与管理部门等从事交通规划、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交通管理,交通控制系统开发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B.培养要求:掌握交通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系统工程的一般分析方法和系统控制的基本技术,具有交通运辆规划、交通工程设计和交通控制系统开发的初步能力,熟悉国家关于交通运输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方针政策,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设有交通规划、交通设施设计及交通控制等3个专业方向。
    C.主要课程:工程制图、电工与电子技术、管理运筹学、交通工程学、城市轨道交通、交通规划、交通控制、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交通运输工程学、交通流理论、智能交通概述、测量学、道路勘察设计、系统工程学、桥梁工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及管理等。

交通工程+软件工程专业
    A.培养目标:毕业生适宜在软件产业及交通领域或其他部门从事软件开发、研制、管理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计算机学科以及交通工程专业等相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面向现在和未来的国际软件市场(特别是日本软件市场)、交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完备的学科学位体系,按应用型学科建设要求,采用本科双专业教育培养模式,实现交通工程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的知识复合。
  B.培养要求:本专业是按照本科双专业培养模式,采用大类招生,宽口教育思想设计教学计划。前两年主要学习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后三年主要为专业知识教育和实践训练。目前设置的专业方向分别为:软件项目管理、软件开发与测试和交通规划、交通控制等专业方向。
    C.主要课程: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与控制、道路通行能力、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交通安全、测量学;计算机组织与结构、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JSP基础与应用、软件测试技术(软件开发与测试方向)、项目管理与案例分析(软件项目管理方向)等。

电气信息学院

电气信息学院前身为电气工程系,成立于1982年。学院目前有教职工89人。其中专任教师61人,教授8人,副教授19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学院设有5个本科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动车组)、自动化、通信工程(铁道信号)、电子信息工程),在校学生1628人。学院下辖6个教研室(自动化、电气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电子电路、电工),1个研究所(信息与控制工程研究所),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是辽宁省立项建设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先进的科研和教学仪器设备,电力牵引与传动实验室拥有先进的交流牵引互馈试验平台,信息控制研究所在现场总线控制及嵌入式系统研发方面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学院目前承担各类科研课题20余项,已经成为一支有力的科研队伍。电气信息学院拥有“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等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在校研究生153人。由校友出资设立的“AUTO832”奖学金,奖励学院品学兼优的电学科学子(每年奖励6-10人,奖励额度为5000元人民币/人)。
    学院注重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国际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先后有十余名教师赴英、美、德、日、法等国家进行考察、学术交流与合作。
    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保障,以教学质量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加强专业建设,推进教学改革。在进一步发挥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传统和特色专业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通信工程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院依托电子创新基地和电子学社,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自动化专业
    A.培养目标:本专业是以自动控制和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的宽口径技术应用型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自动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能力,能在石化、冶金、电力、机械、铁路、各科研院所等各部门从事自动化领域的设计制造、科研开发、运行管理、经营销售等有关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B.培养要求: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网络技术、自动检测与仪表、智能控制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较全面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系统分析、设计、开发与研究的基本能力。
    C.主要课程:电路原理、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电机及拖动基础、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工业电器控制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等。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A.培养目标:掌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好的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掌握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社会科学知识,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以及研究、开发、管理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B.培养要求:掌握必需的数、理、外语等基础知识。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电子电路、电机、电力电子等与电气工程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电气工程领域的设计、运行、管理、监控、自动化等专业知识。掌握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本专业一至二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本专业及相关技术发展前沿。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及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的能力。
    C.主要课程:电气工程、计算机应用、控制科学与工程、电路原理、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高电压技术、牵引供电系统、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等。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动车组方向)专业(新增专业)
    A.培养目标:掌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科基础知识和动车组方面专业知识,具有较好的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掌握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社会科学知识,具备较强的电动车组设计、生产制造、检修及管理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B.培养要求:掌握必需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相关技术,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与电气工程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电气工程领域的设计、运行、管理、监控和自动控制等专业知识。掌握电动车组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电动车组设计、生产制造、检修方面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及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文献检索能力,了解本专业及相关技术发展前沿。
   C.主要课程:电气工程、计算机应用、控制科学与工程、电路原理、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高电压技术、牵引供电系统、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等。 

通信工程(铁道信号方向)专业
    A.培养目标:掌握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技术,具有通信网络基础、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程控交换、计算机应用、铁路信号自动化控制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从事电子、信息技术、通信设备与系统的设计集成以及制造、轨道交通通信信号系统设计与管理维护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B.培养要求:主要学习通信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通信系统分析与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设计、开发、集成及应用通信系统及铁路通信信号系统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C.主要课程: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硬件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原理、电子测量、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移动通信、光纤通信、数字程控交换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车站信号自动化控制、现代交通控制系统、区间信号自动控制、铁路信号远程控制等。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A.培养目标:具备电子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以及利用等方面的知识对现代通信系统、通信网络及信息传输和处理系统进行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并且能进行相应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科研人才。
    B.培养要求:主要学习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受到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设计、开发、集成及应用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C.主要课程:电路原理、低频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电磁场与电磁波、信号与系统、信息论、数字信号处理、电视技术、信号检测与处理、遥感遥测技术、微波技术、数字图象处理等。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成立于1987年,其前身为应用化学系。学院现有教职工54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15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9人。另有兼职特聘教授3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学院现有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层次人选3人,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教师系列中60%以上拥有博士学位。学院目前共设置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和生物技术等4个本科专业,拥有环境科学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工程硕士授予权。学院设有环境工程、化学工程、应用化学、生物技术4个教研室,以及基础化学实验中心、环境工程研究所等教学研究机构。除承担4个本科专业的教研工作外,还承担全校《大学化学》和《物理化学》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任务。拥有辽宁省精品课一门,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一个,辽宁省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一门。
    近5年来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和大连市等各级科研课题30余项,企业环境保护工程等横向课题100余项,各类科研经费1200余万元。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4项,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多项成果已应用于生产。在环境电化学、水污染治理工程及设备、环境生态学、环境污染化学、海洋活性天然产物以及环境友好材料等研究方向形成了较强的研发能力。2000余平方米的实验中心拥有各类光谱和色谱、铁谱等分析检测仪器,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环境工程专业
    A.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城市水污染防治和给水排水工程、水资源和规划保护、土壤污染防治、环境评价与管理等方面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B.培养要求:主要学习化学、测量学、水力学、化工原理、工程制图、微生物学、电工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知识,受到外语、计算机及绘图,污染物监测及分析、工程设计、管理及规划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环境科学技术和给水排水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管理规划方面的基本能力。本专业设有水处理工程和环境评价与管理两个专业方向。
    C.主要课程:环境监测、水力学、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与噪声控制工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无机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物理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等。
 
应用化学专业
    A.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较强的实验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B.培养要求:主要学习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结构化学、现代仪器分析等基础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化学实践技能的全面训练,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本专业设置化学与信息科学、材料表面处理和化学功能材料三个专业方向。
    C.主要课程:无机化学及实验、物理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结构化学、化工原理、中级无机化学、现代仪器分析、化学信息学、无机材料合成、有机材料合成等。

化学工程与工艺+软件工程专业
    A.培养目标:毕业生适宜在化学工程领域及其他部门从事软件开发与研制工作;适宜在化工以及IT等相关行业从事生产、经营、组织与管理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软件工程及化学工程与工艺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硕士研究生。
    面向现在和未来的化工产业发展要求和国际软件市场(特别是日本软件市场)发展现状,按综合应用型学科建设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符合专业发展规律的学科学位体系,采用双专业本科教育复合培养模式,实现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的知识复合。
    B.培养要求:本专业是按照本科双专业培养模式,采用大类招生,宽口教育思想设计教学计划。前两年主要学习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后三年主要为专业知识教育和实践训练。目前设置的专业方向分别为:软件开发与测试、计算机图形学与数字艺术设计和精细化工、电化学工程等专业方向。
    C.主要课程: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现代仪器分析、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设计、化工传递、化工工艺与设备;计算机组织与结构、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JSP基础与应用、软件测试技术(软件开发与测试方向)、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图形学与数字艺术设计方向)等。

土木与安全工程学院

土木与安全工程学院成立于2007年,学院由原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的土木工程教研室、力学教研室、力学实验中心、土木工程实验中心,以及原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的安全工程教研室、安全工程实验中心等6个基本教学单位组建而成。
    现设有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城市轨道和道路铁道工程3个专业方向)、安全工程专业(电机生产安全、交通运输安全、建筑施工安全3个专业方向)2个本科专业。安全工程和土木工程专业均已有20多年的办学历史,目前在校学生总数达800余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45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及副教授级高工12人,其中有4名博士生导师。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2人,在读博士5人,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比例达98%,有多名国外留学、进修或博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