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走遍了全世界的海港码头。到16世纪晚期,他们在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域的战略要地都建立了武装据点”。这些武装据点的建立主要是为了
A.保护商业贸易 B.拓展殖民地
C.传播天主教 D.掠夺工业原料
20.据学者估计,在1750~1800年间,“已开发世界”(欧美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第三世界”国家大致相当;但到1880年时,“已开发世界”国家的人均收入大约是后者的两倍,1913年,更达到3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 B.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D.欧美资本主义的确立
21.下面是鸦片战争后中英贸易表(单位:英镑)。对表格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A.对外贸易中中国占主导地位 B.列强资本输出冲击了中国传统经济结构
C.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农村商品经济发达
22.晚清时期,翰林院侍读王先谦奏曰:“官办则靡费甚而中饱多;不启其端,商民难以虑始,亦必疑惧裹足……官启其端,招商继之。”左宗棠也认为:“以官经商,可暂而不可久。”材料表明当时
A.封建士大夫普遍反对创办洋务企业 B.官办企业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C.有识之士已认识到洋务企业的弊端 D.开明官员建议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23.“贸易商人设立摊位,跳蚤市场蓬勃发展,农民将食品运到城镇。因有新法律的许可,私人的咖啡馆、商店、餐馆、夜总会、妓院、医院、诊所、信用社甚至小型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该现象最有可能盛行于
A.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B.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C.斯大林工业化初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
24.1937年,苏联全国播种面积到达1.35亿公顷,全苏农业总产值比战前的1913年增长了34%。苏联农业的高速发展表明
A.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经济发展影响巨大
B.农业是当时苏联经济建设的重心
C.斯大林体制比新经济政策更能促进发展
D.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比例较为协调
25.“我们不仅要使失业者的肉体免受饥寒,而且要维护他们的自尊心、自力更生的意志和他们的勇气决心”。为此,罗斯福
A.恢复银行信用 B.实施以工代赈
C.推进劳资谈判 D.调整农业生产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6分,第28题20分,共50分。
26.(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改革开放30年之际,记者专访知名政治学者、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请他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作简要回顾和展望,以下是部分访谈内容。
记者:您提出增量民主,民主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就是存量。您认为中国民主观念和制度方面,有哪些重要的存量?
俞可平:所谓存量,就是已经取得的政治民主的成就和经验。30年来,中国民主发展积累了可观的存量。……这些民主实践,给我们在观念和制度层面留下了财富。
记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有人认为,中国的民主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匹配,存在“一条腿短、一条腿长”的情况。
俞可平:这是一种偏见和误解。一些人习惯按照西方多党制、全民普选和三权分立的标准,来衡量改革时期中国的政治发展,认为中国的改革主要是经济体制的改革,政治体制基本没有变化。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包括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在内的整体性社会变迁过程。
记者: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民主的期望值很高,有人期待民主政治一蹴而就。
俞可平:中国的民主改革将以存量为基础,即以已经取得的政治民主的成就和经验为前提。发展民主政治的速度和力度,要与既定的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中国的民主政治将在渐进发展中有所突破,它不能离开先前的历史轨道,不可能发生整体的突变性改革,但在某些领域将不时会有一些突破性的发展。
(1)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层面指出我国改革开放前“民主存量”的主要表现。(4分)
(2)结合所学用史实论证“一条腿短、一条腿长”是一种偏见和误解,并指出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改革间的关系。(6分)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4分)
27.(16分)中美关系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体说来是向前发展的。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