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广州市高三数学差缺补漏题( 理科)
1.已知向量 , ,函数 .
(1)求函数 的最大值,并写出相应 的取值集合;
(2)若 ,且 ,求 的值.
解析: :(1) ,
∴当 ,即当 时, ;
(2)由(1)得: ,∴ , 。
∵ ,∴ ,∴ .
2. 已知函数 .
(1)讨论函数 在 上的单调性;
(2)设 ,且 ,求 的值.
解析:(1) ,
由 得 ,
当 即 时, 递增;
当 即 时, 递减;
当 即 时, 递增.
综上,函数 在区间 、 上递增,在区间 上递减.
(2)由 ,即 ,得 ,
因为 ,所以 ,可得 ,
则
.
3. 在△ABC中,内角 所对的边分别是 ,且满足:
又 .
(1)求角A的大小;
(2)若 ,求 的面积 .
解:(1)∵
∴ , 又∵
∴
(2)∵
∴ ,
∴ 即
∴ ,
又∵
∴
4. 设 的内角A、B、C的对边长分别为a、b、c,且3 +3 -3 =4 bc .
(1) 求sinA的值;
(2)求 的值.
解:(1)由余弦定理得
又
(2)原式
5. PM 2.5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根据现行国家标准 PM 2.5日均值在35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气质量为一级;在35微克/立方米~75微克/立方米之间,空气质量为二级;在75微克/立方米以上,空气质量为超标.从某自然保护区2014年全年每天的PM 2.5监测数据中随机地抽取10天的数据作为样本,监测值频数如下表所示:
PM 2.5日均值(微克/立方米) [25,35] (35,45] (45,55] (55,65] (65,75] (75,85]
频数 3 1 1 1 1 3
(1)从这10天的PM 2.5日均值监测数据中,随机抽出3天,求恰有一天空气质量达到一级的概率;
(2)从这10天的数据中任取3天数据,记 表示抽到PM 2.5监测数据超标的天数,求 的分布列;
(3)以这10天的PM 2.5日均值来估计一年的空气质量情况,则一年(按365天计算)中平均有多少天的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或二级(精确到整数).
解:(1)记“从10天的PM2.5日均值监测数据中,随机抽出3天,恰有一天空气质量达到一级”为事件A,则
答:恰有一天空气质量达到一级的概率为
(2)依据条件, 服从超几何分布,其中
的可能取值为0,1,2,3,
其分布列为
0 1 2 3
[
(3)依题意可知,一年中每天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或二级的概率为
设一年中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或二级的天数为 ,则
估计一年中平均有256天的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或二级
6. 某市为了了解今年高中毕业生的体能状况,从本市某校高中毕业班中抽取一个班进行铅球测试,成绩在8.0米(精确到0.1米)以上的为合格.把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后,分成6组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的一部分(如图),已知从左到右前5个小组的频率分别为0.04,0.10,0.14,0.28,0.30 ,第6小组的频数是7 。
(1) 求这次铅球测试成绩合格的人数;
(2) 若从今年的高中毕业生中随机抽取两名,记 表示两人中成绩不合格的人数,求 的分布列及数学期望;
(3) 经过多次测试后,甲成绩在8~10米之间,乙成绩在9.5~10.5米之间,现甲、乙各投掷一次,求甲比乙投掷远的概率.
解:(1)第6小组的频率为1-(0.04+0.10+0.14+0.28+0.30)=0.14,
∴此次测试总人数为 (人).
∴第4、5、6组成绩均合格,人数为(0.28+0.30+0.14)×50=36(人)
即这次铅球测试成绩合格的人数为36
(2) =0,1,2,此次测试中成绩不合格的概率为 ,∴ ~ .
, , .
所求分布列为
X 0 1 2
P
两人中成绩不合格的人数的数学期望为
(3)设甲、乙各投掷一次的成绩分别为 、 米,则基本事件满足的区域为
,
事件 “甲比乙投掷远的概率”满足的区域为 ,如图所示.
∴由几何概型 . 即甲比乙投掷远的概率为
7.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对高一年级中的110名学生进行了有关作业量的调查,统计数据如下表:
认为作业多 认为作业不多 合计
喜欢玩游戏 40 20
不喜欢玩游戏 20
合计
(1)请补充完成 列联表,并根据此表判断:喜欢玩游戏与作业量是否有关?
(2)若从喜欢玩游戏的60名学生中利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6名,再从这6名学生中任取4名,求这4名学生中“认为作业多”的人数 的分布列与数学期望。
附:
0.05 0.025 0.010 0.005 0.001
3.841 5.024 6.635 7.879 10.828
解:(1)统计数据如下表:
认为作业多 认为作业不多 合计
喜欢玩游戏 40 20 60
不喜欢玩游戏 20 30 50
合计 60 50 110
将表中的数据代入公式,可求得
查表 有 的把握认为是否喜欢游戏与作业量的多少有关。
(2)易知,利用分层抽样抽取的6名学生中,“认为作业多”的学生有 (名),“认为作业不多”的学生有2名。
由题知:从这6名学生中任取4名中“认为作业多”的人数 的所有可能取值为2,3,4.
其中
所以 的分布列为
2 3 4
故 的数学期望为
8.射击测试有两种方案,方案1:先在甲靶射击一次,以后都在乙靶射击;方案2:始终在乙靶射击,某射手命中甲靶的概率为 ,命中一次得3分;命中乙靶的概率为 ,命中一次得2分,若没有命中则得0分,用随机变量 表示该射手一次测试累计得分,如果 的值不低于3分就认为通过测试,立即停止射击;否则继续射击,但一次测试最多打靶3次,每次射击的结果相互独立。
(1)如果该射手选择方案1,求其测试结束后所得分 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E ;
(2)该射手选择哪种方案通过测试的可能性大?请说明理由。
解析:(1) 的所有可能取值为 ,则
,
,
,
.
的分布列为:
,
(2)射手选择方案1通过测试的概率为 ,选择方案2通过测试的概率为 ,
;
,
因为 ,所以应选择方案2通过测试的概率更大.
9. 如图,在斜三棱柱 中,侧面 ⊥底面 ,侧棱 与底面 成60°的角, .底面 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其重心为 点, 是线段 上一点,且 .
(1)求证: //侧面 ;
(2)求平面 与底面 所成锐二面角的正切值.
解:(1)延长B1E交BC于点F,
∽△FEB,BE= EC1, ∴BF= B1C1= BC,
从而点F为BC的中点.
∵G为△ABC的重心, ∴A、G、F三点共线. 且 ,
又GE 侧面AA1B1B, ∴GE//侧面AA1B1B
(2)在侧面AA1B1B内,过B1作B1H⊥AB,垂足为H,
∵侧面AA1B1B⊥底面ABC, ∴B1H⊥底面ABC.
又侧棱AA1与底面ABC成60°的角,AA1=2,
∴∠B1BH=60°,BH=1,B1H=
在底面ABC内,过H作HT⊥AF,垂足为T,连B1T,由三垂线定理有B1T⊥AF,
又平面B1CE与底面ABC的交线为AF,∴∠B1TH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AH=AB+BH=3,∠HAT=30°,∴HT=AH .
在Rt△B1HT中, ,
从而平面B1GE与底面ABC成锐二面角的正切值为
解法2:(1)∵侧面AA1B1B⊥底面ABC,侧棱AA1与底面ABC成60°的角,∴∠A1AB=60°,
又AA1=AB=2,取AB的中点O,则AO⊥底面ABC.
以O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 如图,
则 , , ,
, , .
∵G为△ABC的重心,∴ .
,∴ ,
∴ .
又GE 侧面AA1B1B,∴GE//侧面AA1B1B.
(2)设平面B1GE的法向量为 ,则由 得
可取 又底面ABC的一个法向量为
设平面B1GE与底面ABC所成锐二面角的大小为 ,则 .
由于 为锐角,所以 ,进而 .
故平面B1GE与底面ABC成锐二面角的正切值为
10. 如图,三棱柱 中, , ,平面 平面 , 与 相交于点 .
(1)求证: 平面 ;
(2)设点 是直线 上一点,且 平面 ,求平面 与平面 夹角的余弦值.
解析::(1)由已知得侧面 是菱形, 是 的中点,
平面 平面 ,且 ,平面 平面 =AC1
平面 .
(2)设点 是 的中点,因为点 是 的中点,所以 平面 ,
又因为 面 ,所以平面 平面 ,又平面 平面 ,
平面 平面 ,所以 ,所以点 是 的中点。
如图,以 为原点,以 所在直线分别为 轴, 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由已知可得 所以
设平面 的一个法向量是 由 得 ,
又
由
令 ,所以
平面 平面 , ,所以 平面 ∴ 是平面 的一个法向量是 ,
平面 与平面 夹角的余弦值是
11. 如图所示,在四棱柱 中,底面 是梯形, ,侧面 为菱形, .
(1) 求证: ;
(2) 若 ,点 在平面 上的射影恰为线段 的中点,求平面 与平面 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
解析:解一:(1)因为侧面 为菱形,所以 ,又 ,
所以
,
从而 .
(2)设线段 的中点为 ,连接 、 ,由题意知 平面 .因为侧面 为菱形,所以 ,故可分别以射线 、射线 、射线 为 轴、 轴、 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如图1所示.
设 ,由 可知 , ,所以 ,从而 , , , . 所以 .
由 可得 ,所以 .
设平面 的一个法向量为 ,由 , ,
得 取 ,则 , ,所以 .
又平面 的法向量为 ,所以 .
故平面 与平面 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
解二:(1)连接 、 、 ,设 交 于点 ,
连 ,如图2所示.
由 , 可得△ ≌△ ,
所以 .由于 是线段 的中点,所以 ,
又根据菱形的性质 ,所以 平面 ,从而 .
(2)因为 , ,所以延长 、 交于点 ,
延长 、 交于点 ,且 , .连接 ,
则 .过点 作 的垂线交 于点 ,交 于点 ,
连接 ,如图3所示.因为 ,所以 .
由题意知 平面 ,可得 ,
故 是平面 与平面 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
易知 , ,所以 .在 △ 中,
,所以 .
故平面 与平面 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
12.已知平行四边形 , , , , 为 的中点,把三角形 沿 折起至 位置,使得 , 是线段 的中点.
(1)求证: ;
(2)求证:面 面 ;
(3)求二面角 的正切值.
解析: (1) 如图
证明:取 的中点 ,连接
为 中点
,且
为平行四边形 边 的中点
,且
,且
四边形 是平行四边形
平面 , 平面
平面
(2)取 的中点 ,连接
, , , 为 的中点
为等边三角形,即折叠后 也为等边三角形
,且
在 中, , ,
根据余弦定理,可得
在 中, ,, ,
,即
又 ,所以
又
面 面
(3)过 作 于 ,连接
又
是二面角 的平面角
在 中, , ,故
所以二面角 的正切值为
13. 设等差数列 的前 项和为 ,满足: .递增的等比数列 前 项和为 ,满足: ,
(1)求 、 的通项公式
(2)设数列 对 ,均有 成立,求
解:由题意得 ,得
则公差 ,则
则 是方程 的两根,得
又 ,则 ,则
(2)
两式相减得
则
又 ,则
则
14. 设各项均为正数的数列 的前 项和为 ,满足 ,且 恰好是等比数列 的前三项.
(1)求数列 、 的通项公式;
(2)记数列 的前 项和为 ,若对任意的 , 恒成立,求实数 的取值范围.
解:(1) , 当 时, ,
, ,
恒成立, ,
当 时, 是公差 的等差数列.
构成等比数列, , ,
解得 ,
当 时, ,
由条件可知, ,
数列 的通项公式为 .
, 数列 的通项公式为
(2) , 对 恒成立, 即 对 恒成立, 11分
令 , ,
当 时, ,当 时,
, .
15.已知数列 满足 且 。
(1)求 的值;
(2)是否存在一个实数 ,使得 且 为等差数列?若存在,求出 的值;如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求数列 的前n项和 .
解析:(1)当n=2时, ,当n=3时,
, .
(2)法一:当 时,
.
要使 为等差数列,则必须使 , 即存在 ,使 为等差数列.
法二:利用 ,可得 ,再证明 为等差数列.
(3) 因为当 时, 为等差数列,且 ,
所以
所以
所以
16.已知数列 中,
(1)证明数列 是等比数列;
(2)若 是数列 的前n项和,求 .
解析:(1)设 ,则 ,
因为
所以数列 是以 为首项,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2)由(1)得 ,
即 , 由 ,
得 ,
所以 ,
,
17. 已知椭圆 经过点 ,且其离心率为 .
(1)求椭圆 的方程;
(2)若 为椭圆 的右焦点,椭圆 与y轴的正半轴相交于点B,经过点B的直线与椭圆 相交于另一点A,且满足 ,求△ABF外接圆的方程.
解:(1)因为椭圆 经过点 ,所以 .①
因为椭圆 的离心率为 ,所以 ,即 .②
联立①②解得, .所以椭圆 的方程为 .
(2)由(1)得,椭圆 的方程为 ,所以 .
设 ,则 .③
因为 ,且 ,
所以 ,即 .④
联立③④解得, 或 ,所以 或 .
当 为 时,因为 ,所以△ABF的外接圆是以 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此时外接圆的方程为 .
当 为 时,设△ABF的外接圆方程为 ,
则 解得
此时外接圆的方程为 .
综上所述,△ABF的外接圆的方程为 或 .
18.已知圆 ,若椭圆 的右顶点为圆M的圆心,离心率为 .
(1)求椭圆C的方程;
(2)已知直线 ,若直线 与椭圆C分别交于A,B两点,与圆M分别交于G,H两点(其中点G在线段AB上),且 ,求 的值.
解:(1)圆M的圆心为 ,则
, ,故
椭圆C的方程为
(2)设 , ,由直线 与椭圆C交于两点A,B
则 得
所以 ,
点M 到直线 的距离 ,则
显然,若点H也在线段AB上,则由对称性可知,直线 就是y轴,矛盾
,
即 , 解得 ,即
19. 已知椭圆 的右焦点为 ,且点 在椭圆 上, 为坐标原点.
(1)求椭圆 的标准方程;
(2)设过定点 的直线 与椭圆 交于不同的两点 、 ,且 为锐角,求直线 的斜率 的取值范围;
(3)过椭圆 上异于其顶点的任一点 ,作圆 的两条切线,切点分别为 ( 不在坐标轴上),若直线 在 轴、 轴上的截距分别为 、 ,证明: 为定值.
解:(1)由题意得: 所以
又因为点 在椭圆 上,所以 ,可解得
所以椭圆标准方程为 .
(2)设直线 方程为 ,设 、
由 得: ,
因为 ,所以 ,
又 ,
因为 为锐角,所以 , 即 ,
所以 ,
所以 .
所以
即 ,所以 .所以 ,
解得 或
(3)由题意: 设点 , , ,
因为 不在坐标轴上,所以
直线 的方程为
化简得: ④
同理可得直线 的方程为 ⑤
把 点的坐标代入④、⑤得
所以直线 的方程为 ,
令 ,得 ,令 得 ,
所以 , 又点 在椭圆 上,
所以 , 即 为定值.
20.已知抛物线 : 的焦点为 ,点 是直线 与抛物线 在第一象限的交点,且 .
(1)求抛物线 的方程;
(2)设直线 与抛物线 有唯一公共点 ,且直线 与抛物线的准线交于点 ,试探究,在坐标平面内是否存在点 ,使得以 为直径的圆恒过点 ?若存在,求出点 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1)解法1: ∵点 是直线 与抛物线 在第一象限的交点,
∴设点
∵抛物线C的准线为 ,由 结合抛物线的定义得 ①
又点 在抛物线C上,∴ ②
由①②联立解得 ,∴所求抛物线 的方程式为
[解法2:∵点 是直线 与抛物线 在第一象限的交点,
∴设点
∵抛物线C的焦点为 ,由 得
即 ①
又点 在抛物线C上,∴ ②
由①②联立解得 ,∴所求抛物线 的方程式为
(2)解法1:由抛物线C关于 轴对称可知,若存在点 ,使得以 为直径的圆恒过点 ,则点 必在 轴上,设
又设点 ,由直线 与抛物线 有唯一公共点 知,直线 与抛物线 相切,由 得 ,∴
∴直线 的方程为
令 得 ,∴ 点的坐标为 ,
∵点 在以 为直径的圆上,
∴
要使方程 对 恒成立,必须有 解得
∴在坐标平面内存在点 ,使得以 为直径的圆恒过点 ,其坐标为
解法2:设点 ,由 与抛物线 有唯一公共点 知,直线 与抛物线相切,由 得 ,∴
∴直线 的方程为 7分
令 得 ,∴ 点的坐标为
∴以 为直径的圆方程为: ③
分别令 和 ,由点 在抛物线 上得
将 的值分别代入③得: ④
⑤
④⑤联立解得 或
∴在坐标平面内若存在点 ,使得以 为直径的圆恒过点 ,则点 必为 或 将 的坐标代入③式得,左边= =右边
将 的坐标代入③式得,左边= 不恒等于0
∴在坐标平面内是存在点 ,使得以 为直径的圆恒过点 ,点 坐标为为
21. 设函数 (其中 ).
(1) 当 时,求函数 的单调区间和极值;
(2) 证明:当 时,函数 在 上有且只有一个零点.
解: (1) 当k=1时, ,
.
当 变化时, 的变化如下表:
由表可知, f(x)的增区间(-,0), (ln2, +), 减区间为(0, ln2). 极大值为-1, 极小值为
.
(2) .
当x<1时, f(x)<0, 所以f(x)在(-,1) 上无零点, 故只需证明f(x)在[1, +)上有且只有一个零点.,若 , 当x1时, , f(x)在[1,+)上单调递增,
,
所以f(x)在[1,+)上有且只有一个零点.
若 , 则 ,
f(1)=-k<0, .
令 ,
.
所以f(x)在[1,+)上有且只有一个零点.
综上得:f(x)在R上有且只有一个零点.
22. 已知函数 的图像在点 处的切线与直线 平行.
(1)求a,b满足的关系式;
(2)若 上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
(3)证明: (n∈N*)
解:(1) ,根据题意 ,即 .
(2)由(Ⅰ)知, ,
令 ,
则 , =
①当 时, ,
若 ,则 , 在 减函数,所以 ,即 在 上恒不成立.
② 时, ,当 时, , 在 增函数,又 ,所以 .
综上所述,所求 的取值范围是 .
(3)由(2)知当 时, 在 上恒成立.取 得
令 , 得 ,
即 ,所以
上式中n=1,2,3,…,n,然后n个不等式相加得
23. 已知函数 有且只有一个零点.
(1)求a的值;
(2)若对任意的 ,有 恒成立,求实数k的最小值;
(3)设 ,对任意 ,证明:不等式 恒成立.
解析:(1) 的定义域为 , .
由 ,得 .
∵ 当 时, ;当 时, ,
∴ 在区间 上是增函数,在区间 上是减函数,
∴ 在 处取得最大值.
由题意知 ,解得 .
(2)法一、由题意得 ,
,故 在 恒成立,
设 , , ,
,
由(1)得, , , 在 单调递减,
, ,故实数k的最小值为 。
法二、由题意得 ,
设 , ,则 ,
,
当 时, , 在 递增,
故 即 , ; 8分
当 时, ,
设 , ,则 ,
在 递减,在 递增,
,即 ,即 ,
由(1)得, 在 时恒成立,故 符合。
综上, ,故实数k的最小值为 。 10分
(3)由 .
不妨设 ,则要证明 ,
只需证明, ,
即证 . 12分
设 ,则只需证明 (*)
由(2)得, 在 时恒成立,
故(*)式成立,原不等式恒成立.
24. 已知函数 .
⑴ 求函数 的单调增区间;
⑵ 记函数 的图象为曲线 ,设点 是曲线 上两个不同点,如果曲线 上存在点 ,使得:① ;②曲线 在点 处的切线平行于直线 ,则称函数 存在“中值相依切线”.试问:函数 是否存在中值相依切线,请说明理由.
解:(1)函数 的定义域是 .
由已知得, .
ⅰ 当 时, 令 ,解得 ; 函数 在 上单调递增
ⅱ 当 时,
①当 时,即 时, 令 ,解得 或 ;
函数 在 和 上单调递增
②当 时,即 时, 显然,函数 在 上单调递增;
③当 时,即 时, 令 ,解得 或
函数 在 和 上单调递增.
综上所述:
⑴当 时,函数 在 上单调递增
⑵当 时,函数 在 和 上单调递增
⑶当 时,函数 在 上单调递增;
⑷当 时,函数 在 和 上单调递增.
(2)假设函数 存在“中值相依切线”.
设 , 是曲线 上的不同两点,且 ,
则 , .
.
曲线在点 处的切线斜率 ,
依题意得: .
化简可得 , 即 = .
设 ( ),上式化为: ,
,令 , .
因为 ,显然 ,所以 在 上递增,显然有 恒成立.
所以在 内不存在 ,使得 成立.
综上所述,假设不成立.所以,函数 不存在“中值相依切线”
点击下载:广东省广州市2015届高三冲刺高考查漏补缺数学理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