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咳,慢慢来吧。一下子哪比得了你这位大武生?咱们老同志,总得多关心、照顾他们,对不?”
“培养青年,我赞成,不过,舞台上的活儿,见观众,谁有能耐谁来,工厂的产品还讲究个竞争呢!”
说完,马盛春径直抡起大枪,越舞越快,渐渐风雨不透,只见枪影不见人了。
老杨碰了钉子,心里窝火,回去却对谁也没提,怕影响小高和老马的关系。可是没过两天,团里已经满城风雨。据业余播音爱好者透露,马盛春在酒馆里拍着桌子喊:宁让千顷地,不让一出戏。凭那两下子想把老的赶下台,没门!
这风声自然传到了高彤耳朵里。又据透露,他听说的第二天早晨,两只眼睛通红。
同行是冤家。老演员脑子里难免有点老古董,可马盛春太过分了。小高受了伤,竟然没来看一看!
小高照旧不进练功房,不同马盛春照面,躲在家里,每天三遍功。苍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将将《马超》全剧的技巧精熟了。老杨这次根本不和马盛春商量,拍板给小高响排!
一排成功,大年初一正式演出了.
“俺啊,胸怀胆壮志气昂。呀,成风凛凛要坐虎帐!……”马超身穿白甲,手挥银枪,边唱边舞,满台生风,剧场的气氛越来越高涨了。后来唱到一个间歇处,他把大枪高高地抛向空中,刷地走了一个“鹞子翻身”,紧接着刷刷刷,一连走了三个翻身,靠旗飞舞,人们眼花燎乱,还没看清楚,大枪已经落到他手中!观众席一下子炸了窝,掌声雷鸣.站在大厅右侧墙边的老杨暗暗叫好:上去了,而且超过了马盛春!
这时,他发觉身后有个人的掌声格外脆响,回头望去,相隔四五米的地方,那人已放下手。
老杨一怔,心头忽地发热,向那人走去。
那人正是马盛春,仍直盯着台上。
“不错?“
“行!“
“那接枪……“
“我没法演了。”
“你高兴.我懂你的心思了!”
“不,你还是不懂,”头缓缓地摇,鬓角白花花地一闪,嗓音苍凉、发颤,“听这掌声,铺天盖地的,像给我送行似的……”
台下,老马两只吊眼角使劲睁开,忽又涌起两团云雾,越发朦胧。台上,灯光雪亮,小高抖擞精神,金鼓齐鸣,却越发火爆,炽热了……
(选自《名家名篇小小说欣赏》,有删节)
13.小说一至三段对全文情节展开有怎样的作用?请具体说明。(6分)
▲ ▲
14.赏析小说第四段画波浪线语句在表达上的特色。(4分)
▲ ▲
15.小说中画直线的三处细节描写体现了马盛春怎样的心理? (4分)
▲ ▲
16.小说结尾老杨和马盛春的对话以及舞台场景描写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其意蕴。(6分)
▲ ▲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砍的不如旋的圆
梁衡
①“砍的不如旋的圆”,这是我的家乡农民常说的一句俗话。比如你要做一个木球,可以用斧子慢慢地去砍,但总不如在旋刀下飞快地一旋,便又光又圆。我在孩童时就听到这句话,现已过花甲之年还常常想起,可见真理总是颠簸不破,历久弥新。
②过去我当记者时经常碰到一些热心写稿的通讯员,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写稿、投稿,甚至不远千里来报社送稿,虽命中率极低,但还是乐此不疲。后来又碰到一些多少有点权力,的干部将自己的讲话、随感、日记,甚至文件汇集,一本一本地出书,以为这样就有政绩,有名气,这正是用斧子砍制一个木球.
③砍和旋到底有什么不同?其实就是跳出自我,敢于革新,就隔一层窗户纸,捅破之后就是质的飞跃。
④由砍到旋首先是方法的革命。成语言“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这是讲意志、恒心,你真的用绳锯木、水穿石,这要等到何年何月?方法不变,隔靴搔痒。往大的说,工具和方法是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进步.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宋的社会。”往小的说,工具和方法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助推器,是他的生存力。
⑤其次,由砍到旋是知识的跃升。你为什么只知道闷头砍,是因为你没有新知识,抱残守缺,还自鸣得意。如计算一道天文数字的大题,人家用计算机算,你却用手算、珠算,因为你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只能这样。在别人看来很无聊的文字你却在津津有味地写,因为你没有这方面的审美知识,不知道什么叫好,总在一个低标准上重复。
⑥第三,由砍到旋是规律的掌握,是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一个掌握了规律和理论的人一下子就能从根本上判断出这件事该干还是不该干。历史上不知有多少人痴迷着制造永动机,而科学家只须用“能量守恒”四个字就将此事判了死刑。
⑦“砍”与“旋”,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如要跨越必得有“惊险的一跳”。
⑧我们曾有过因“砍’’而败的惨痛教训。大跃进的失败是用战争的方法,来“砍”经济建设;“文化大革命”的失败就是用革命党的理论来“砍”执政。就是现在也有许多事还沉湎于这种“砍”的盲目和自豪之中。据统计,我国每年拍1.4万集电视剧,而能播出的不到四分之一,每年出版4300部小说,人们能记住的又有几何?再说到每年的会议、报告、文件就更是一个天文数字。废品之多、废话之多群众早巳经看得很发笑了,但他们还是乐此不疲,继续耐心地“砍”制一件皇帝的新衣。
⑨为什么总是跳不出保守,封闭的误区?原来除方法、知识、理论之外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障碍就是太追求功利,自欺欺人。这样说来,“砍”与“旋”又不只是一个方法问题,这背后又有价值观、人生现在起作用了。
(选自2012年09月0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7.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6分)
▲ ▲
18.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砍”的寓意。 (6分)
▲ ▲
19.如何理解第⑦段中“惊险的一跳”? (6分)
▲ ▲
七、作文(7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故宫博物院在建院90周年之际,面向大众推出18个展览,产生巨大的轰动效应。许多观众需要排3到6个小时的队,才能入内看到一幅名画。有网友称这对中国古典丈化的普及有好处。但也有网友认为,故宫这样的文化殿堂需要设置门槛,这样才能。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盐城市2017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参 考 答 案
1.B 2.D 3.A 4.C 5.D 6.D 7.B
8.(1) 刘公年少时喜好学习,起初为孩童时,就稳重不喜欢玩耍,经常有所思虑谋划。(4分。每句1分)
(2) 吴少诚为他军队的行为感到惭愧,也禁止他的士卒在边境上行暴。州界两边的百姓耕种时都跨越边界,官吏也不呵斥责问。(4分。每句1分)
9.勤学好思;胆识过人;善于辞令(文辞);顾全大局;治军有方;宽厚持重。(4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任意四点得4分)
10.叙写不顾鼓催痛饮饯行的场面,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借新月徘徊于暮山之巅的景象,表达缕缕离愁;将那离愁比作迢迢秋水,情景交融。(6分。每点2分)
11.作者劝慰朋友要抛弃一切疑虑,愉快地赴召;最后还借苏武鸿雁归来的典故祝愿作者此行一帆风顺。(5分。第一点2分,第二点3分)
12.(1)术业有专攻 (2)艰难苦恨繁霜鬓
(3)多于九土之城郭 (4)侣鱼虾而友麋鹿
(5)晓镜但愁云鬓改 (6)梦回吹角连营
(7)不以人废言 (8)病树前头万木春
(8分。每句一分)
13.①小高练功受伤,引出下文他带伤苦练绝技,并为最后他练成绝技演出成功作铺垫;②剧团同事纷纷来看他,引出剧团著名人物马盛春却没来看他,进一步引出了高马二人的矛盾。(6分。每点3分)
14.①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表现大枪落下的迅疾;②白红色彩对比鲜明,体现小高对京剧艺术的赤诚之心;③长短句结合,对重点内容起突显强调的作用。(4分。比喻、拟人、色彩对比、长短句结合各1分)
15.对团部决定的不满;对小高的轻视;对自己技艺的自信;对培养青年的认同。(4分。每点1分)
16.①艺术前辈对年轻一代发展成长表示欣慰;②艺术前辈激发年轻一代刻苦学艺用心良苦;③老艺术家退出艺术舞台流露出迟暮之悲;④新老更替是无法阻挡的自然规律。(6分。每点2分,答对3点得6分)
17.首先,引出砍与旋的话题,提出跳出自我,敢于革新,实现由砍到旋质的飞跃的论点;其次,从方法、知识、规律三个层面分析了由砍到旋转变的内涵;最后,从“砍”的教训中得出砍与旋背后是价值观、人生观起作用的结论。(6分。每点2分)
18.方法不变,隔靴搔痒;知识陈旧,抱残守缺;违反规律,胡乱作为;追求功利,自欺欺人。(6分。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2分,答对3点得4分,答对4点得6分)
19.在由“砍”到“旋”的跨越过程中,可能会违反规律,遭致失败,蒙受损失;需要突破保守封闭的误区;需要超越自己,提升价值观和人生观。(6分。每点2分)
20.共70分。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