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受现代的分类与西式教育影响,我们的思维惯性是分门别类的, , , , , , 。因此,两者实有大的区别。理想地说,自然是兼收并蓄为好,但结果也许是两方面都不行。
①而钱穆的传统治学是纵横贯通式的
②而后进行专题性的研究
③进入古人的知识世界去阅读与体会
④其目标旨在会通
⑤要求学者破除现代知识的分割边界
⑥研究上的要求是专业分割的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还有一种有趣的思维形式叫“二难推理”。比如有一位理发师承诺说:“我只给而且一定要给自己不理发的人理发。”有人问他:“那你给自己理发吗?”理发师左思右想,无法回答。这里的问题就在于他面临一个二难困境:如果他给自己理发,根据承诺, ;而 ,那么同样根据承诺,他应该给自己理发。总之,不管他给不给自己理发, 。
21、阅读下面漫画,简要说明其内容,并谈谈你对漫画内涵的理解。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6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富太太到寺院进香,看到一个叫戒痴的小和尚穿得很破烂。
他问师傅:“那个可怜的小和尚是谁?”
师傅很奇怪,不知道为什么,富太太觉得戒痴可怜。
太太说:“你看,小和尚的衣服都破了。”
其实,并不是寺里穷得没有钱给戒痴做衣服,而是戒痴太调皮,在寺里上上下下地跑,有时还跑到山里爬树摘果子,给他做的每件新衣服都会很快被穿破。
这次有施主指出了,师傅便给戒痴换一套新的僧袍,并嘱咐他以后不要再穿破衣服乱走,这样影响不好,进香的施主会以为欺负小和尚。
戒痴忽然问:“那个可怜的老太太是谁?”
富太太衣着讲究,身上看起来总是金灿灿的,实在看不出富太太有什么可怜的地方。
戒痴说:“你看她虽然衣着华丽,但她的眉头一直紧锁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17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答案
1、C(“对中国古人的诸多方面都有直接影响”错,原文第二段表述为“对…有深远的影响”。)
2、C(“因此运用的一定是当时最成熟、最先进的技术”理解有误,原文为“因为要满足社会流通的需要,使用的一定是当时最成熟的技术;而从防私铸及防伪造考虑,所采用的又必定是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条件与结果是一一对应的)
3、D(“从单位上”无中生有,文中并无提及钱币单位方面的信息。)
4、A(B项,不矛盾。第二段说“名不副实”是说名为狼山却没有狼的真实情况,倒数第二个说“名副其实”则是说狼山“有狼”的舆论造假;这样的措辞变化,表达了作者对这一丑陋社会现实的讽刺与批判。 C项,不全面。根据小说内容,也是因为怕惹上麻烦:怕被伤者赖上,又怕打了狼,被罚款。 D项,小说情节算不上悬念迭起、跌宕起伏,也没有一波三折。)
5、①在狼山上留下有狼的证据:半夜从狼山上传来“狼来了!救命啊!”的呼救声以及在狼山上发现似狼又似狗的尸体。②镇政府组织考察队上山考察,电视台跟踪拍摄。③再现狼山有狼的证据:狼粪、狼毛、狼窝的证物和被咬伤的地质工程师的口述和伤口。(答一点1分,答出二点3分,答出三点即满分)
6、(1)评价:①小说表现了山旺对狼山“狼来了”的大胆质疑和不盲从,对狼山无狼的坚持,是人性中诚恳朴实的体现,也显示了诚实者的无奈与无力。②其他多数人或是出于自身生存需要,突破道德底线,制造、炒作“狼来了”谎言,寄希望其带来的旅游资源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或是被虚假社会舆论所裹挟,这种行为和态度危害极大。(3分)
(2)探讨:肯定坚持人性良知的态度和行为;批判了现实中为逐利不惜突破道德底线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盲从焦躁情绪;表达了对时下为逐利而弄虚造假的社会现象的忧虑。(3分)
7、D (解析:A项材料三并没有提到关于经济的问题。B项主要的原因归纳有误,文章只是探讨“萨德”问题,并没有归纳原因。况且文章中“更没有顾及……大局”等表述也说明主要原因归纳片面。C项材料并没有这样的暗示,属于无中生有。)
8、BE(解析:A项新闻报道必须要遵循客观性原则。C项材料三的感情倾向与政治立场并没有不同。D项“更为恰当”有误,不同的文章风格是为了适应不同读者的要求。)
9、①国家安全(政治)方面:不利于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危害本国安全。②经济方面:中韩经贸受损,本国经济倒退。③外交方面:影响同中国等国家外交的民意基础,影响人文交往。④本国民情、舆论方面:影响本国人民对和平的渴望。(从区分不同的角度,同一角度不重复给分,答出任意三个角度给5分,两个角度4分。)
10、D(“攘”意为偷窃。)
11、A(特指农历的说法,且“晦”,是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12、C(原文中只是说李信圭在宣德八年春天上书朝廷,并非在这一年发生了灾荒。)
13、(1)并且(李信圭)命令将百姓的勤劳、怠惰、善良、丑恶的行为记下来公之于众(或“在百姓中传布”),风俗因此得以改变。(“勤惰善恶”1分,“闻”1分,“为”1分,句意2分)
(2)信圭上奏请求赈济(灾民),并且停止须每年上交的物品以及征调的军匠厨役、疏浚河道的役夫,(朝廷)回复同意。(“振贷”1分,“浚”1分,“报”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李信圭,字君信,泰和人。洪熙年间,因贤良而被单荐,授官清河知县。该县很贫瘠而地处交通要冲,官船每天来往不断,(征用的)役夫动辄以千来计算。前任县令请示上级得到沐阳县五百人相助,然而这些人离家远,衣食艰难。李信圭请求免去他们前来相助的差役,而让沐阳县代替清河县缴纳额外赋税的三分之二,两县都觉得方便。当地风俗好盗墓和纵火(抢劫),李信圭设立教育警戒的条文十三条,命令村民书写在碑上,每月的初一、十五加以告诫;并且将百姓的勤劳、善良或怠惰、恶行公之于众,风俗因此得以改变。
宣德三年,信圭上疏说:“本县地广人稀,地处交通要道,使节络绎不绝,每天征调百姓拖挽船只。丁壮已尽,连老人和小孩都被征调为役夫,妨碍、荒废了农桑。前年兵部有命令,紧急公事每只船派五个役夫,公事宽缓便不派人。现在这道命令没有执行,征调的役夫不加限制,有时一只船竟至于征用役夫四五十人。凶横威风相逼,谁敢提出质疑。有时(行船)遇到快风,(役夫)步行追赶不上,官船上的差役就没收他们所带的衣粮,使他们遭受饥寒。”朝廷听从了他的请求。八年春,信圭又上言说:“从江、淮到京城,沿河的郡县都命令军民拖挽船只,如果没有卫军可抽,那么役夫全都由各州县有关部门从百姓中抽调,州县每年都需要征调二三千人,昼夜等待。上级官员又不区分各种差役,一并摊派。致使田土荒芜,百姓没有蓄积的财物。稍微遇上歉收之年,便老幼相扶,沿途讨饭,确实令人怜悯哀伤。请从仪真到通州,全部免去他们的杂役,使他们得以尽力从事农田耕作,同时兼任役夫。”皇上也听从了他的请求。从这以后,其他郡县也蒙受他的好处。
正统元年,因侍郎章敞的推荐,李信圭被提拔为蕲州知州。清河县百姓进京请求李信圭留任,朝廷于是命令李信圭以知州身份管理清河县事。百姓有湖田数百顷,被淮安卫卒侵夺,百姓代替交纳租税达六十年。信圭上奏朝廷,朝廷下令将湖田归还百姓。饥饿的百姓盗食他人一头牛,御史判处八人死刑。信圭上奏,免除了六人死罪。天长久降雨,淮河水泛滥,淹没很多房屋、牲畜财产。信圭上奏请求赈灾,并且停止须每年上交的物品以及征调的军匠厨役、疏浚河道的役夫。朝廷回复同意。南北往来死于道路无人埋葬的人,信圭挖了三个大坟坑来埋葬他们。十一年冬季,尚书金濂举荐提拔信圭担任处州知府,这时他在清河任上已经二十二年了。当时处州正被旱灾所苦,信圭一到便降雨。不久,信圭死在处州知府官任上。清河县百姓为他立祠庙祭祀。
14、CD(C项“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性”错,“寒”也写出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失望,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和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D项“又写了醒后起床赏景的情况”错,“霜叶满阶红”并非老翁晨起后所见。)
15、①安闲清静的老翁形象。颔联“卧迟”写老翁年老瞌睡少,不喜早睡;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却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适的情怀。②年老体衰的老翁形象。颈联燃料经夜化为灰烬,夜已过去,老翁却“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睡,体现老翁的体衰闲散。③孤寂淡泊的老翁形象。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的闲散无事、孤寂淡泊。(每点2分,意对即可)
16、(1)不宜妄自菲薄
(2)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
(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17、C(①一言九鼎:语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说话有份量。此处误以表示守信用。②蹉跎岁月:蹉跎,时间白白过去;形容虚度光阴。此处误以形容“岁月艰难、艰苦”。③大巧若拙:指真正灵巧的人看起来很简单。也指一种艺术境界,类似于写意,几笔就能为妙传神。④光风霁月:雨过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象,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坦白的心地,也比喻太平清明的政治局面。⑤自出机杼:机杼,本指织布机上的筘,织布时每条经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比喻心思、心意;比喻写文章、古诗的构思和布局别出心裁、独创新意。此处应改为“闭门造车”。⑥纲举目张:抓住事物关键便可带动其他环节,也比喻文章条理分明。)
18、D(A.句式杂糅,“的原因 … …系因 … …”句式杂糅。可去掉“系因”中的“因”字。B.中途易辙,可改为“自从被誉为“绵阳的维多利亚港”的三江码头整体建筑完工以后”。 C.成分残缺,删去“针对”。)
19、B(根据文段前后谈到两种治学区别,(5)(6)正好相对,应该分属两种方式,结合前文“思维惯性是分门别类的”可以判断(6)紧承其后比较合理。(1)中“而”表转折,“纵横贯通”与“分类”相对,(5)中“要求”的主语是“传统治学”,(3)中“进入”的主语是(5)中的“学者”,两句中“古人的知识世界”与“现代知识”相对,答案容易确定)
20、 他就不能给自己理发 如果他不给自己理发 他都无法实现自己的承诺(评分标准: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3分,答对三点5分,意思对即可。)
21、示例:漫画中有两只风筝,一只风筝有线控制,飞得又高又稳,(2分)另一只断了线即将坠落地上。(2分)这说明必要的约束也是一种保护。(2分)(言之成理即可)
22、试题分析:题目所给材料是一个哲理性很强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主要是富太太和小和尚。故事主要讲的是富太太看小和尚“可怜”,小和尚觉得富太太“可怜”。构思时,可以分别从两个人的角度分析。小和尚不认为自己的衣服破旧可怜,这表明他能够保持天性。衣着华丽的富太太觉得小和尚可怜,这是“以貌取人”而他眉头紧锁,表明他在物质上可能很充足,但在精神上并不充实。如果从材料整体思考,两个人都看到了别人的短处,得出的评价都带有主观性。这样,就可以得出全面看待事物的立意方向。因此,写作时,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人生的乐趣并不在于物质的富足,而在于精神的充实,保持天性,快乐充实,全面看待事物,别用自己的长处看待别人的短处。
人生的乐趣在于精神的充实
人生的乐趣在于精神的充实,而不在于物质的富足,品读精美的作品,从中领悟人生道理,会感到快乐,垂髫幼童,一会儿懵懂少年,嬉闹玩耍,会感到快乐,历经艰辛,手术成功,患者家属的一句谢谢,会让医生感到快乐,三尺讲台,桃李芬芳,年轻学子的一声亲切问候,会让教师感到快乐。
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精神的充实。无论物质是否富足,只要一个人的精神是充实的,即使是苦行,也能感到满满的喜悦。
“同舍生皆披锦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泽袍敝衣处其间”能使宋濂在这种贫富悬殊的条件下“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已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足乐者”是宋濂对知识的渴望和得到知识后的满足和快乐。求学虽艰,但与内心的充实相比,也是乐在其中。
三毛毅然前往梦中念念不忘的撒哈拉沙漠,去哪个令他魂牵梦萦之地。在那里,没有亲人的照顾和朋友的陪伴,有的只是漫天的黄沙和呼啸的寒风,有的只是沙漠中落后的经济条件和飘忽不定的政局。然而,这场旅途她走得艰辛却也洒脱。在沙漠中的日子,她的心愈加清明澄澈,她将潇洒和率性放任于广阔天地,精神的充实,是他的人生乐趣所在,在那里, 她写出了深入灵魂的散文,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在恶劣的环境中,需要的是生命的顽强不屈。环境虽恶劣,旅程虽嫌远,但为了自在充实的内心,她也是乐在苦行之中。
莫言至中年才获得诺贝尔奖,为众人所知,屠呦呦,倾尽一生,研究青蒿素,让世人感受到生命的价值。无论在文坛,还是在科研领域,他们都刻苦前行,然而,在物质方面,他们却没有太多的要求,他们的奖金,不够在北京买套大房子。在这个土豪横行的时代,很多人的财富“得来容易”,豪车、豪宅自是小事一桩,然而,对莫言,屠呦呦,这些人来说,能够支撑自己事业的,绝不是这些物质方面的东西,而是充盈丰富的内心,还有历史的使命。因为行路艰苦,得来不易,才倍加珍惜,才倍感其乐。
人生的乐趣在于精神的充实,即使苦行千里,回望自己走过的路时,也会在心中感到快乐。一路的艰辛等待和困苦,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留下的汗水浇灌了路旁的树,放眼处,依然枝繁叶茂,世人皆叹人生苦,殊不知热乐在苦行处。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