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3考试网
 3773考试网 - 高考 - 高考模拟题 - 高考语文 - 正文
北京 上海 广东 山东 江苏 浙江 湖北 四川 天津 陕西 湖南 福建 重庆 安徽 辽宁 江西 海南 宁夏 吉林 山西 广西 云南 新疆 黑龙江 青海 甘肃 西藏 河北 贵州 河南 内蒙古

2017北京市房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来源:3773考试网 2017-5-19 23:19:12

点击下载:北京市房山区2017届高三二模语文

房山区2017年高考第二次模拟测试试卷
语  文
本试卷共14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小题。
材料一
针灸的起源和功效 
针灸疗法最早记载于战国时代问世的《黄帝内经》一书。《黄帝内经》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其中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
远古时期,人们偶然被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疼痛减轻的效果。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人们已掌握了挖制、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于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砭石。从此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
砭石又被称为针石,在当时还更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山海经》说:“有石如玉,可以为针。”这是关于石针的早期记载。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
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在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身体某部位的病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或解除,继而学会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砂土进行局部热熨,逐步发展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
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而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叶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于体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从而使灸法和针刺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于艾叶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芳香、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后来便成为了最主要的灸治原料。
“砭而刺之”渐渐发展为针法,“热而熨之”渐渐发展为灸法。
针灸的功效很多。首先,针灸能疏通经络,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这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作用。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针灸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其次,针灸能调和阴阳,使人的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改善。这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疾病发生时的机理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针灸调和阴阳的方法是通过改善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
再次,针灸能扶正祛邪,可扶助机体正气、驱除病邪。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治病,就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取材于“百度百科”《针灸》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对针灸疗法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问世的《黄帝内经》一书。
B. 针法是用尖利的砭石来刺入身体的某些部位以减轻疼痛的疗法。
C. 灸法是点燃树枝或干草来烧灼、烘烤以缓解或解除病痛的疗法。
D. 具有易于燃烧等特点的艾叶后来成为了灸治的唯一原料。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针灸的功效”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  
B. 运行气血是针灸治疗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
C. 调和阴阳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D. 能发挥扶助机体正气、驱除病邪的作用。

材料二   
“中医针灸”申遗成功 
2010年11月16日中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正式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针灸理论认为,人体作为一个小宇宙通过经络联系在一起,刺激这些经络可以促进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以恢复健康。这种刺激包括在经络穴位上针刺或燃烧艾绒(艾叶)的方法,以达到恢复机体平衡,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针刺,是根据人体的不同状态选择适宜的针具刺激特定的穴位;灸法通常分为直接灸与间接灸两种,用艾炷接触穴位灸灼,或用艾条与体表保持一定距离热薰穴位。
针灸发源于中国,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代表。
“中医针灸”这个项目的成功申报是对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认可。这对进一步促进“中医针灸”这一宝贵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认识,彰显国家软实力,增进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间的对话与交流,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医针灸”的申报成功,使中医针灸的自然、绿色健康理念与方法,在当今医学大环境下得到更多的了解、理解和尊重,为传统针灸理论方法提供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针灸不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世界范围内提高其共享度,使它成为服务于全人类生命健康、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
我们将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精神,履行缔约国的责任,强化“中医针灸”该遗产保护的政策保障力度。
(取材于《“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针法和灸法共同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都因为需要火烧杀菌所以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
B. 都通过刺激经络促进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并恢复健康
C. 都在特定的穴位上针刺或燃烧艾叶来达到机体的平衡
D. 都为了使人的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改善
4.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中医针灸”申遗目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认识    
B. 传承、保护和发展“中医针灸”这一宝贵遗产   
C. 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D. 服务于全人类生命健康、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5. 下列对材料一、二中出现加点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砭石:“砭”字与“贬低”中的“贬”字,读音相同。
B. 热熨:“熨”,音yùn ,是烧热、烘烤之意。
C. 艾炷:“炷”音zhù,“艾炷”是指用手工或机器制成的圆锥形艾绒小团。
D. 热薰:“薰”音xūn,形声字,共17画,第13画是横。

材料三
针灸铜人当国礼
国家主席习近平2017新年首次出访,来到世界卫生组织总部时,有这样一个环节:中国向世卫组织赠送了针灸铜人雕塑。习主席在致辞中说,要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统医学。
看到这一幕不禁浮想联翩。2010年,针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通过,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去年,欧洲药典上首次出现了66种中医药材。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已有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欧洲还建立了209个中医教育机构。如果再联系屠呦呦前年获诺奖,无论从文化层面还是医学层面,包括针灸在内的中医药,正日益多方位走向世界,被接纳、认同。
文化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这个世界魅力所在。全球化大势中,开放与交流日渐增多,原本一只只独立的土豆,必然要被装进一个麻袋里,摩擦、碰撞甚至冲突、交锋都在所难免。对中国来说,走向世界的过程,实际上更是一个文化交融、文明包容的过程。这些年,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这个过程特别需要学会讲好中国故事,但究竟该讲什么故事、怎么讲才有好效果,大有玄机。
针灸在2010年申遗的时候,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中国申报的项目是中医,包括中医理论、技能、各种药物、用药原则等,打了很大一个“包”,并不顺利——当然,这也与西医话语体系下中药本身存在的争议有关。后来,中方进行了调整,把中医针灸作为申遗的优先项目提出。记得当时专家解释这种调整时是这样说的:除了针灸有着丰富的中医文化代表性外,特别考虑到它的实践性和技艺性,考虑到它是让人“看得见,摸得着”的,被国际医学界了解得较多,便于外国人理解。
申遗的成功证明了这种调整的必要和智慧,也给我们一种启迪:一种文化要能被更多国家和民众理解接受,需要一个合适的载体,需要讲究“文化相融”的一些技巧。当我们希望把自己的好东西输出、渴望得到更大范围的文化包容及价值认同时,要找到最易交流的点、最能认同的面、最有说服力的事,才可能让门越开越大。了解、认识是第一步,互相包容、彼此尊重是第二步,然后才谈得上认同、欣赏乃至合作。
这次向世卫组织赠送的针灸铜人塑像,本身也极具故事性。铜人原型诞生于近1000年前的中国北宋天圣年间。当时,我们聪明智慧的祖先绘制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是世界上第一个针灸国家标准,并铸造了两尊铜人,以立体人体模式来标注354个经络和针孔穴位,无论是医学价值还是制造工艺,堪称世界瑰宝。两尊“天圣铜人”在历史长河中命运多舛,现存中国的仅是其后世仿品。可想而知,伴随着针灸铜人身上附着的这些故事被钩沉、翻阅,会有更多人了解中国的优秀文化,了解中国的沧桑历史。
面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我们当然有足够自信。但如何把“自信”转化为“相互欣赏”“相互信任”,恐怕还需要找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载体,从感性认知开始,求得理性认同。
(节选自恺理的人民网评《针灸铜人当国礼,从排斥到认同需要“好载体”》)
6. 根据材料三,不属于“针灸申遗成功”直接促进了中医药发展的一项是(3分)
A.中医药材出现在欧洲药典上
B.众多中医教育机构在欧洲建立
C.针灸在一部分世卫会员国被允许使用
D.中国向世卫组织赠送针灸铜人雕塑
7. 根据“材料三”,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包括针灸在内的中医药正多方位走向世界并被接纳、认同
B. 习主席代表中国向世卫组织赠送了一尊针灸铜人雕塑原型
C. 针灸有着丰富的中医文化代表性及巨大的实践性和技艺性
D. 中国希望把自己的好东西输出并得到文化包容及价值认同

8. 习主席在世界卫生组织总部致辞时说“要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统医学”,结合上面三则材料,谈谈为什么要继承、发展、利用我国的传统医学。(4分)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5小题。
答翁学士书
(清)姚鼐
鼐再拜,谨上覃溪先生几下。昨相见承教,勉以为文之法,早起又得手书,劝掖益至,非相爱深,欲增进所不逮,曷为若此?鼐诚感荷不敢忘。虽然,鼐闻今天下之善射者,其法曰:平肩臂,正脰①,腰以上直,腰以下反勾磬折,支左诎右;其释矢也,身如槁木。苟非是,不可以射。师弟子相授受,皆若此而已。及至索伦②蒙古人之射,倾首,欹肩,偻背,发则口目皆动,见者莫不笑之。然而索伦蒙古之射远贯深而命中,世之射者,常不逮也。然则射非有定法亦明矣。
  夫道有是非,而技有美恶。诗文,皆技也,技之精者必近道。故诗文美者,命意必善。文字者,犹人之言语也。有气③以充之,则观其文也,虽百世而后,如立其人而与言于此,无气则积字焉而已。意与气相御而为辞,然后有声音节奏高下抗坠之度,反复进退之态,彩色之华。故声色之美,因乎意与气而时变者也。是安得有定法哉?
  自汉、魏、晋、唐、宋、齐、梁、陈、隋、唐、赵宋、元、明及今日,能为诗者殆数千人,而最工者数十人。此数十人,其体制固不同,所同者,意与气足主乎辞而已。人情执其学所从入者为是,而以人之学皆非也;及易人而观之,则亦然。譬之知击棹者欲废车,知操辔者欲废舟,不知其不可也。鼐诚不工于诗,然为之数十年矣。至京师,见诸才贤之作不同,夫亦各有所善也。就其常相见者五六人,皆鼐所欲取其善以为师者。虽然,使鼐舍其平生而惟一人之法,则鼐尚未知所适从也。
承先生吐胸臆相教,而鼐深蓄所怀而不以陈,是欺也,窃所不敢。故卒布其愚,伏惟谅察。
                                                         (取材于《姚鼐文选》)
【注释】
①脰(dòu豆):颈,脖子。 
②索伦:地名。
③气:是古代文论术语,多指作者的才能、气质及由此形成的作品的风格等。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与“非相爱深”一句中“相”字意思相同的是(3分)
A. 昨相见承教
B. 师弟子相授受 
C. 就其常相见者五六人
D. 承先生吐胸臆相教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及至索伦蒙古人之射          B.夫道有是非,而技有美恶
  技之精者必近道               能为诗者殆数千人,而最工者数十人
C. 勉以为文之法               D.使鼐舍其平生而惟一人之法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腰以下反勾磬折,支左诎右
   腰以下像石磬一样向后弯曲,左腿支撑,右腿弯曲
B. 故声色之美,因乎意与气而时变者也
  所以声韵音色的美,都是适应文意和文气而随时变化的
C. 其体制固不同,所同者,意与气足主乎辞而已
  他们身体条件固然不相同,所相同的是诗文的意和气能足以统帅文辞罢了。
D. 故卒布其愚,伏惟谅察。
  所以最终把我的愚见陈述出来,请您谅解体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旧时书信中惯用礼貌用语,表示敬意。如“几下”就是表示自己的信只能谨致于对方的案几之下。
B.作者认为有了“意” 和“气”做主宰,诗文才能挥洒自如。历史上优秀诗文“意”必善、“气”必充盈。
C.作者反对一成不变的所谓文法,主张“因乎意与气而时变 ”。在学习他人时应该“取其善为师”,而不主张拘泥于一家之法。
D.结尾部分照应了文章的开头,作者再一次对前辈的教诲表示感谢的同时,还表达了定会按前辈的教导去做的决心。

13.请把第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 分)
原文:然而索伦蒙古之射远贯深而命中,世之射者,常不逮也。然则射非有定法亦明矣。

14.请分别筛选出文中的两个谦辞和两个敬辞。(2分)
①谦词:         、             ②敬词:         、          

15.善用形象生动的事例来说理是本篇书信的重要特色,这有助于观点的阐释。请指出文章第一自然段第三自然段中分别用哪个事例来论证的,并概括出所论证的观点是什么。(4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6~18小题。
别薛华①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注释】
①王勃因作《檄英王鸡》,被高宗怒逐出府,从此不得重用。在巴蜀游历时遇到朋友薛华,本诗作于王勃为薛华送别之时。

1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作者运用叠字“送送”“遑遑”,富有音韵美,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B.颈联既有对薛华的劝慰,又有自慰之意,具有“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的情意。
C.尾联作者采用实写的手法,既表明怀友之诚,也告诉对方,我亦深知你对我思念之切。
D.本诗运用洗练的语言,创造出生动的形象、鲜明的意境,表达了真挚的情思。
17.送别诗往往侧重于抒发作者的离愁别绪,下列诗句没有体现这种情感的一项是(3分)
A.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昌龄《送魏二》)
B.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C.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D.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谢亭送别》)

18.很多人认为王勃的这首《别薛华》是借送别朋友抒发了自己悲切的人生感受,请结合诗句对这种观点加以分析。(4分)

19.离别总能牵动着人们的情思。诸葛亮出师伐魏之前借“陛下亦宜自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师表》)对后主刘禅表达了诚挚的希望;当李白得知王昌龄被贬,经过“五溪”,借明月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诗句,对朋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白居易在与朋友离别时,巧遇琵琶女,听其声,闻其事,发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琵琶行》)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6分)

四、本大题共8小题,共27分。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20—27小题。
玄奘和法显
余秋雨
  ⑴塔克西拉有一处古迹的名称很怪,叫国际佛学院,很像现代的宗教教育机构,其实是指乔里央(Jaulian)的讲经堂遗址。由于历史上这个讲经堂等级很高,又有各国僧人荟萃,说国际佛学院倒是并不过分的。
  ⑵它在山上,须爬坡才能抵达。一开始我并不太在意,觉得在这佛教文化的早期重心,自然会有很多讲经堂的遗址。但讲经堂的工作人员对我们一行似乎另眼相看,一个上了年纪的棕脸白褂男子,用他那种不甚清楚的大舌头英语反复地给我们说着一句话,最后终于明白,这是我们唐代的玄奘停驻过的地方!他见我们的表情将信将疑,就引着我们走过密密层层的僧人打坐台,来到一个较大的打坐台前,指给我们看底座上一尊完整的雕像,说这是佛教界后人为了纪念玄奘的停驻所修,这尊雕像就是玄奘,是整个讲经堂里最完美的两尊雕像之一。
⑶他不说这个打坐台是玄奘坐过的,只说是后人的纪念性修筑,这种说法有一种令人信赖的诚实。他还说,玄奘不仅在这里停驻过,还讲过经。这我是相信的,一切佛教旅行家跋涉千万里,名为“取经”,实则是沿途寻访和探讨,一路上少不了讲经活动。这一来我就长时间地赖在这个讲经堂里不愿离开了。
⑷讲经堂分两层,与中国式的庙宇有很大差别,全是泥砖建造,极其古朴。爬上山坡后首先进入一个拥挤的底层,四周密密地排着一个个狭小的打坐间,中间厅堂里则分布着很多打坐台,我们只能在打坐台之间的弯曲夹道中小心穿行。看得出来,坐在中间打坐台上的僧人,在级别上应该高一点,他们已经可以把个人小间里的打坐,挪移到大庭广众中来了。中间打坐台也有大小,玄奘的纪念座属于最大的一种。这一层的壁上还有很多破残的佛像,全都属于犍陀罗系列,这些佛像有些是泥塑,有些由本地并不坚实的石料雕成。第二层才是真正讲经的地方。四周依然是一间间打坐听经的小间,中间有一个宽大平整的天井,便是一般听讲者席地而坐的所在。由此可知,拥有四周小间的,都应该是高僧大德,这与底层正好相反。
  ⑸与讲经堂一墙之隔,是饭厅和厨房,僧人们席地而坐,就着一个个方石墩用餐,石墩还留下四个。饭厅紧靠山崖,山崖下是一道现在已经干涸的河流,隔河有几座坡势平缓的山,据说当时来听讲的各地普通僧人,就在对面山坡上搭起一个个僧寮休息。
⑹我们的玄奘,则不必到山坡上去,一直安坐在底楼的打坐台上,待到有讲经活动,也能拥有楼上的一小间,偶尔则在众人崇敬而好奇的目光中,以讲经者身份走到台前。
  ⑺玄奘抵达犍陀罗大约是公元六三○年或稍迟,他是穿越什么样的艰难才到达这里的,我们在《大唐西域记》里已经读到过。他在大戈壁沙漠上九死一生的经历且不必说,从大戈壁到达犍陀罗,至少还要徒步翻越天山山脉的腾格里山,再翻越帕米尔高原,以及目前在阿富汗境内的兴都库什山,这些山脉即便在今天装备精良的登山运动员看来也是难于逾越的世界级天险,居然都让这位佛教旅行家全部踩到了脚下。
  ⑻当他看到这么多犍陀罗佛像的时候立即明白,已经到了“北天竺”,愉悦的心情可想而知。他把一路上辛苦带来的礼物如金银、绫绢分赠给这儿的寺庙,住了一阵,然后开始向印度的中部、东部、南部和西部进发。这里是他长长喘了一口气的休整处,这里是他进入佛国圣地的第一站。
  ⑼因此,我在讲经堂的上上下下反复行走的时候,满脑满眼都是他的形象。我猜度着他当年的脚步和目光,很快就断定,他一定首先想到了法显。法显比玄奘早二百多年已经到达过这里,这位前代僧人的壮举,一直是玄奘万里西行的动力。法显抵达犍陀罗国是公元四○二年,这从他的《佛国记》中可推算出来。
  ⑽法显先是穿越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然后也是翻过帕米尔高原到达这里的。他比玄奘更让人惊讶的地方是,玄奘翻越帕米尔高原时是三十岁,而法显已经六十七岁!法显出现在犍陀罗国时是六十八岁,而这里仅仅是他考察印度河、恒河流域佛教文化的起点。之后这位古稀老人还要到达今天的斯里兰卡,再走海路到印度尼西亚北上回国,那时已经七十九岁。从八十岁开始,他开始翻译带回来的经典,并写作旅行记《佛国记》,直至八十六岁去世。这位把彪炳史册的壮举放在六十五岁之后的老人,实在是对人类的年龄障碍作了一次最彻底的挑战,也说明一种信仰会产生多大的生命能量。
  ⑾站在塔克西拉的犍陀罗遗址中,我真为中国古代的佛教旅行家骄傲。更让我敬佩的是,他们虽然是佛教徒,但他们也是中国人,中国文化的史记传统使他们养成了文字记述的优良习惯,为历史留下了《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结果,连外国历史学家也承认,没有中国人的这些著作,一部佛教史简直难于梳理。甚至连印度的普通历史,也要借助这些旅行记来填补和修订。
  ⑿记得我和同行的朋友坐在塞卡普遗址的讲台前聊天时,他曾奇怪,为什么这些融会多种文明的浮雕中没有中华文明的信息?我说,喜马拉雅山和帕米尔高原太高,海路又太远,中华文明在公元前与这一带的关系确实还没有认真建立,但你可知道这些遗址是靠什么发现的?靠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和法显的《佛国记》。中国人的来到虽然晚了一点,但用准确的文字记载填补了这里的历史、指点了这里的蕴藏、复活了这里的遗迹,这说明,中国人终究没有缺席。
                         (选自散文集《千年一叹》中同名文章,有删改)

20.对原文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这是我们唐代的玄奘停驻过的地方。
“停驻”不可以换成“停住”。
B.这种说法有一种令人信赖的诚实。
“信赖”不可以换成“信服”。
C.偶尔则在众人崇敬而好奇的目光中,以讲经者身份走到台前。
“崇敬”可以换成“崇拜”。
D.而这里仅仅是他考察印度河、恒河流域佛教文化的起点。
“考察”可以换成“考查”。
2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重心:指事情的核心或主要部分。
B. 僧寮:读音sēng liáo,僧舍。寮:房屋,居所。
C.九死一生:文中形容处在生死关头,情况十分危急。
D.彪炳史册:形容伟大的业绩或成就流传千秋万代。
2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3分) 
A. 讲经堂的工作人员对我们一行“另眼相看”,是因为我们是玄奘大师的同乡。
B. 打坐台是玄奘当年坐过的,而玄奘雕像是佛教界后人为了纪念玄奘所修。
C.玄奘将犍陀罗作为自己是进入佛国圣地的第一站,是因为二百多年前法显也曾抵达犍陀罗国。
D.文章作者认为法显比玄奘更伟大,因为他敢于把彪炳史册的壮举放在六十五岁之后。

23. 第⑶自然段最后一句 “这一来我就长时间地赖在这个讲经堂里不愿离开了”,这句话中“这”指代什么?作者为什么选用“赖”这一词语?(3分)

24.阅读全文回答, 第⑼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25.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为中国古代的佛教旅行家感到骄傲和敬佩的理由。(6分)

26.文章结尾处作者说“中国人终究没有缺席”,请举例说明当今中国某一方面对世界的贡献及影响。(3分)

27. 文章讲述了法显和玄奘执着追求自己信仰完成彪炳史册壮举的故事,《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等经典名著中也不乏这样的人物和事迹。请讲述其中一个人物为实现自己理想执着追求的故事,并对此做出评价。(4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2分。
28. 微写作(12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假设你是学校读书俱乐部的一员,你们计划为高一新同学们做名著阅读讲座。现在请你任选《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和《老人与海》中的一部拟写一份关于讲座内容的宣传海报。
要求:语言具有鼓动意味,180字左右。
②高考冲刺阶段,教室内外都充斥着高考励志语录。请对这种现象发表评论。
要求:言之成理,自圆其说;180字左右。
③请以“君子”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不超过180字。
29.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 中国古代佛教旅行家法显和玄奘的壮举令人心生敬畏之感。“敬畏”词义是又敬重又畏惧,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如敬畏神灵,敬畏祖先,敬畏自然、敬畏法律……
请以“敬畏              ”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想象一下,二十年以后会怎么样呢?一定和现在不一样。我们的父母已老态龙钟,我们自己已成家立业,我们的国家已兴旺发达,我们的社会已智能方便,我们的世界已……
请展开想象,以“二十年以后”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表现正能量的主题;有细节,有描写。


房山区2017年高考第二次模拟测试参考答案
语  文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1.(3分)D. 【解析:具有易于燃烧等特点的艾叶后来成为了最主要的灸治原料。】
2.(3分)B.【解析: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经络)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
3.(3分)A.【解析:远古时期的石器时代出现针法(不需要火烧杀菌),灸法(需要火烧杀菌)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
4.(3分)C.【解析:申遗的成功不是目的(原文的段落:申报成功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也是中医针灸获得更好发展的良机,我们将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精神,履行缔约国责任,强化该遗产保护的政策保障力度。我们相信,中医针灸在全社会的认知度将会进一步提升,与国际社会的对话交流更为增强,在更大范围传承和发展这一人类文化遗产,为全人类的生命健康保障,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5.(2分)A. 【解析:砭石:“砭”字与“贬低”中的“贬”字,读音不相同。“砭”字音biān,“贬”字音biǎn。D项补充解析:“薰”笔画:横、竖、竖、撇、横、竖、横折、点、撇、横、竖、横、横、点、点、点、点。第13画是横。】
6.(3分)D.【解析:D项所述在于宣传中国优秀文化,不能直接体现“促进了中医药发展”】
7.(3分)B.【解析:“习主席代表中国向世卫组织赠送了一尊针灸铜人雕塑仿品”(因为两尊“天圣铜人”在历史长河中命运多舛,现存中国的仅是其后世仿品。)】
8.(4分)【提示:从文化角度和医学角度回答,意思对即可。】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1分。
9.(3分) D.【解析:题干与D的“相”表示动作偏向一方,此两处指“我”。 A项B项 C项的“相”均为“互相、相互”。】
10.(3分)A.【解析:选项A都是取独作用;B选项第一个“而”表并列,第二个表转折;C选项第一个“以”是介词,“用”,第二个是连词,表承接;D选项中第一个“其”是代词,指代自己,第二个副词,表揣测语气】
11.(3分)C.【解析:他们的诗文格局、体例固然各不相同,所相同的地方,不过是意和气能足以统帅文辞罢了。】
12.(3分)D.【解析:“还表达了定会按前辈的教导去做的决心”与文意不符。】
13.(3分)【参考译文:然而索伦人、蒙古人却射得远、射得深、射得准(1分),世上射箭的人,往往比不上(1分)。那么,射箭没有固定的法规,也就很明白了(1分)。】
14.(2分)①谦词: 窃、愚   ②敬词:再拜、谨、承、伏惟(答出 “几下”不给分)
15.(4分)【答案示例:(1)(2分)以射箭这一事例,通过叙述射箭没有定法来论证为文也应该是没有定法。
(2)(2分)以“知击棹者欲废车,知操辔者欲废舟,不知其不可也”的例子来强调学习古人应“取其善以为师”,而不主张拘泥于一人之法的观点。】
【参考译文】
我恭敬的给覃溪先生您写信(再拜,谨上覃溪先生几下应是信件开头的敬辞)。昨天相见,承蒙您的教诲,用作文章的方法勉励我;今早起来又收到你亲手写来的信,鼓励帮助更加周到,若不是非常爱护我,希望我在不足之处得到长进,怎么会这样做呢?我确实感激厚望,不敢忘怀。虽然如此,但我听说现在天下擅长于射箭的人,他们的方法是:肩膀放平,脖子摆正,腰以上挺直,腰以下像石磬一样向后弯曲,左腿支撑,右腿弯曲;将箭发射出去的时候,身体一动不动像枯槁的树干一样。如果不是这样,就不能射箭。老师弟子之间递相传授,都是这样而已。至于索伦人、蒙古人射箭,歪着头、斜着肩、弓着背,发射的时候嘴和眼睛都动,看到的人没有不笑他们的。然而索伦人、蒙古人却射得远,射得深,射得准,世上射箭的人,往往比不上。那么,射箭没有固定的法规,也就很明白了。
道有正确的,有不正确的,技巧有高明的,有不高明的。诗文,都是技巧。技巧精妙的一定和道相近。所以诗文作得好的,命意一定很好。文字,如同人的语言。如果有精神气质充实其中,那么看他的文章,即使千百年之后,也会觉得像这个人站在这里跟他说话一样;没有精神气质,就只是堆砌字句而已。文章和文气互相制约而成为文辞,然后才会有声音节奏高低起伏的法度,反复进退的姿态,色彩斑斓的光华。所以声韵藻色的美,都是适应意和气而随时变化的。这样怎么可能会有固定的法则呢?
从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赵宋、元、明一直到现在,能够作诗的恐怕有数千人,而诗作得最好的,不过几十人。这几十人,他们的诗文体制固然各不相同,所相同的地方,不过是意和气能足以统帅文辞罢了。人之常情都执着于自己入门学习的东西,以为它们是正确的,而认为别人所学的都是不正确的。如果换上别人来看,也会是这样的。譬如会划船的人希望废除车马,会驾驭车马的人希望废除船只,却不知道这是不可以的。我确实不擅长于写诗,但作诗也有几十年了。到京师,看到各位才士贤者的诗作各不相同,也各有各的长处。就是那经常见面的五、六个人,都是我希望能吸取他们的长处而以之为师的。虽然这样,但要让我舍弃我平生所掌握的东西而仅仅去效法一个人,那我还不知道要去跟从效法谁人。
近来承蒙先生真心地教导,而我却把心中所想深藏起来不告诉您,就是欺骗您啊,这是我不敢做的,所以最终把我的愚见陈述出来,请您体察谅解。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
16.(3分)C.【解析:“实写”说法有误。尾联意思:无论是离开的人还是留下的人,彼此都将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是虚写的手法】
17.(3分)B.【解析:高适在与朋友即将分手之际,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没有侧重抒发离愁别绪。】
18. (4分)【答案示例:首联“穷路”是指艰难的路,“独”有独自之意,独自去寻路的不仅仅指朋友,更是自己找寻人生之路的真实写照。颔联紧承首联“穷路”、“问津”进行深入一层的述说:在这迢迢千里的行程中,惟有一颗悲凉失意的心作伴,这简直会拖垮人生不过百年的孱弱身体。这二句是作者发自肺腑之语。作者“因触怒唐高宗,不得重用”,仕途坎坷,是自己在短短的人生道路上亲身感受到的切肤之痛,而不仅仅是薛华可能会遭受的厄运。颈联“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是说 你我的心情,都象浩渺江水上漂泊不定的一叶小舟;生活也是一样的辛酸凄苦,在同病相怜之中抒发了自己悲切的人生感受。】
19. (6分)【一空1分,答案略】

四、本大题共8小题,共27分。
20.(2分)C.【解析:A项,停住:表示瞬间停下这个动作;停驻:表示一个长时间的停留状态。B项,信赖:信任并依赖;信服:相信并佩服。C项,崇敬:推崇尊敬;崇拜:尊敬钦佩。D项,考察:实地观察调查;考查:用一定的标准检查衡量。】
21.(2分)C.【解析:“九死一生”在文章中应解释为:形容经历很大危险而幸存。九:表示极多。】
22.(3分)A。【解析:B.玄奘打坐台也是后人为了纪念玄奘所修,不是他当年坐过的。C.文中没有明确说明玄奘为什么将犍陀罗作为自己是进入佛国圣地的第一站。D.文章作者没有明确表示法显比玄奘更伟大的观点,只是说法显的壮举“是对人类的年龄障碍作了一次最彻底的挑战,也说明一种信仰会产生多大的生命能量”。】
23. (3分)(意思对即可)【答案示例:第一问(1分):“这”指代“了解到玄奘不仅在这里停驻过,还讲过经”。第二问(2分):“赖”有“留在某处不肯走开”的意思,在文中是指留在讲经堂里不肯离开,表明作者被深深地吸引,在此表达了作者依依不舍的情感。】
24.(4分)(意思对即可)【要点提示:内容上:由对玄奘的缅怀巧妙自然地转到对法显的介绍。结构上: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与题目内容相呼应。】
25. (6分)(意思对即可)【要点提示:(1)佛教旅行家玄奘名为“取经”实则是沿途寻访和探讨,最终以讲经者的身份赢得了人们的崇敬。(2)法显和玄奘具有为追求信仰而不惧艰险、百折不挠的大无畏精神。他们徒步穿越大戈壁沙漠、翻越今天装备精良的登山运动员看来也是难于逾越的腾格里山、帕米尔高原、兴都库什山。而法显更是把彪炳史册的壮举放在六十五岁之后,对人类的年龄障碍作了一次最彻底的挑战。(3)他们继承了中国文化的史记传统,为世界留下了《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它们用准确的文字记载使得佛教史易于梳理,印度普通历史得以填补和修订。】
26(3分)【言之成理即可。答案略】
27.(4分)【答案略】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2分。
28. 微写作(12分)【答案略】
29.作文(50分)【答案略】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fjksw@163.com联系.
    全站专题
    · 英语四六级查分  · 甘肃省教育考试院  · 吉林省教育考试院  · 湖北省教育考试院  · 安徽招生考试网  · 河南招生考试信息网  · 招考资讯网  · 浙江省教育考试网  · 湖北招生信息网  · 重庆招考信息网  · 广东考试服务网  · 上海教育考试院  · 湖南省教育考试院  · 广西招生考试网  · 云南招生考试院  · 黑龙江省招生考试院  · 临汾  · 苏北四市  · 中考志愿填报  · 三省五校联考  · 中考分数线  · 中考录取查询  · 中考查分网  · 中考作文网  · 中考试题答案网  · 高考零分作文  · 高考成绩查询2017  · 高考试题及答案  · 公安警察院校招生  · 西藏教育考试院  · 青海招考信息网  · 云南省招考频道  · 四川省教育考试院  · 陕西招生考试信息网  · 新疆招生网  ·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  · 湖南招生考试信息港  · 重庆市教育考试院  · 湖北教育考试网  · 江西省教育考试院  ·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  · 吉林省教育信息网  · 黑龙江招生考试信息港  · 山西招生考试网  · 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  · 北京教育考试院  · 辽宁招生考试之窗  · 内蒙古招生考试信息网  · 河北省教育考试院  · 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  · 广西招生考试院  · 海南省考试局  · 河南省招生办公室  · 贵州省招生考试院  · 宁夏教育考试院  · 浙江教育考试院  · 上海招考热线  · 福建省教育考试院  · 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  · 成绩查询、录取查询、网上报名系统  · 香港高校内地招生  · 空军招飞  · 自主招生保送生小语种  · 中国大学排行榜  · 高考满分作文|高考作文  · 高考志愿填报指导、平行志愿  · 高水平运动员体育特长生招生  · 高考报名  · 艺术特长生  · 空乘招生民航招飞  · 高考志愿填报  · 军校招生网_国防生招生_军校名单  · 单招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手机版
    琼ICP备12003406号